故乡的路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我回了一次朝思暮想的老家,在这创造我生命的地方流连了几天。从县城到家乡的路上,我叫车开慢点,纵情欣赏风光,一边看一边回忆。美丽的故乡确有写不完的风景和恋情,而“路”最是感慨良多,神思激荡!
我的老家叫金龙村,离东安县城10多公里,中间几座大山横腰拦着。看到屋走到哭,实际路程就不只这点了。过去用脚板量羊肠路,上岭下坡,山回路转,不流几身黑汗就莫想进城。好在有一条值得荣耀的路:三尺多宽的石板路,凿得平平坦坦,被岁月的流水打磨得锃光放亮。两旁树木葱茏,山花烂漫,群鸟协奏,加上“竹溪村路板桥斜”自然风光任你享受。路到山巅可能是近郊的最高处,纵目眺望“一览众山小”县城就在脚下。因此这路被人们称道为“仙道”但再好的石板路还是改变不了“行路难”的局面。特别是虾塘那段叠级而上的上岭路,虽说是整直的条石砌得有棱有角,光可鉴人,可陡得前人提脚后人可闻脚板臭。上这个岭无不喉咙扯风箱、嘴巴喘粗气。我小时跟着父亲去城郊的外婆家,父亲有意考验我的脚劲,说路的山顶有甜蜜蜜的“仙水”只要你诚心数好石阶就能喝到。我的劲头一下子就鼓胀起来,打起飞脚往上爬,爬一级石阶数一个数码。一二三六七八七十五一百一十我反过头来问父亲怎么还看不到“仙井”?父亲说快到了,给我讲“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故事鼓劲,要我继续诚心数下去!我数到280时,在路旁的坡上果然看到一口由一块大石头凹进钵子大小的“仙井”水从石眼里鼓出来。父亲说那是仙人用手挖出来献给走上岭路人喝的,喝了“仙水”可生出九牛二虎之力。美丽的传说撩拨得我“仙水”未喝心却醉了,但路途劳顿得却无力拿那小竹勺了。父亲用勺舀“仙水”喂我,问甜不甜?我苦笑着点头如啄米!
这段浓浓乡情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记忆犹新。好在这“仙路”还未全部毁掉,这次回乡车到旧路处,我下车去重爬一次“仙路”重看一眼“仙井”重喝一捧“仙水”体味世事沧桑和当年行路的苦涩。可是,只见那“仙路”和“仙井”已绿苔茸茸,茅草丛生,蜷缩在大马路的角落里,好像被人冷落在那儿哭脸哩!我这怀旧的一爬一瞥,出了一身臭汗,虽未喝到“仙水”可心里有种特殊的感觉;乡情奔涌,别有一番情趣啊!
故乡何以有这么一条撩拨心神的“仙路”?何以有那么一些美丽动听的传说故事?为揭开其扑朔迷离的面纱,在我成年后曾好奇地向乡亲父老打问过缘由。他们只说是“官路”和“神话”却回答不出子丑寅卯来。近来我翻阅大唐家谱。终于找到了注脚。原来宋朝高宗、宁宗皇帝时,我们村的十一世祖唐仁泽曾先后三次被朝廷封为“王”和“候”他修了这条高雅的石板路。路到村口,建了大牌楼和“下马桩”竣工那天,县太爷府老爷坐轿跨马,爬“仙路”看“仙井”喝“仙水”前来剪彩捧场。他还陆续在村里建了一座金龙桥,一座兴龙庵,一座尼龙观,一个双龙井、一座大唐祠等建筑,修了13级石阶并有巢门的大宅门,颇有大家子气派!但是建筑尽管何等威武,何等风光,而那路也只是“古道——西风——瘦马”官人坐在轿里哪知路的高低。一代又一代的平民百姓在石板路上来来往往“涛声依旧”地默念着“不到长城非好汉”扯几阵“喉头风箱”喘几多粗气,出几身黑汗!
轿车闪过一丛丛、一簇簇色彩斑斓的山花,来到村头“下马桩”村道两旁排成“一”字队伍,是兄弟和侄儿们在喜迎“浪子回乡”呀!我叫停车,开窗与大家打招呼。他们却招手叫继续往前开,说现在村道修好了,车子可直接开到老屋场去。我记得小时老辈人经常唠叨“下马桩”的故事,无论什么大官和贵人到这里都要卸马下轿。小卒一个的我果断下了车,让空车徐徐顺村道前进。一会儿,我与簇拥的亲属们喜笑颜开地踩着砂石村道,走进了娘生我的老屋场。故乡“路”的变迁在我脑际久久萦绕
星移斗转数百年,日历翻到20世纪70年代,猛不防一阵隆隆炮响,县道通到了乡政府所在地。90年代乡村凑钱,又响了一阵炮,乡道修到了“下马桩”村民们在村里第一次听到了汽笛声,纷纷走出屋来祝贺,噼哩叭啦的鞭炮声和“公路进山啦”的高呼声,山呼海啸,震天动地。可是“路”到此却打了顿。因为“金龙桥”成了“拦路虎”村路无法修进村里去。原来这桥是用木材架成的“花桥”又是村里“八景”之一的龙脉。要留着它“饱眼福”车子就进不了村,怎么办?村民们议过来议过去,说不能老守着过去辉煌的故土、故物、故景过日子,要到外面去闯世界,创造现代的辉煌,自己的辉煌。村民们的心像火一般熊熊燃烧起来,纷纷投钱出料,扎扎实实热闹了一阵子。感动了县政府,拨了一笔款支持。钱还不够,村上来信要我点拨主意。我知道他们的本意,回信说家乡建桥修路好事一桩,愿捐款300元。钱少乡情浓。会办事的村干部将我的信加“编者按”印发给在外地工作的家乡人,一下就捐够了钱,一气呵成拆了木桥,建好了水泥桥,修好了砂石村道!
好久没回老家了,故乡到底变得怎么样?牵肠挂肚的亲情令我看也贪婪,听也贪婪。第二天就把看听作为回乡的“主题”活动。白天,亲属派代表带着我沐浴灿烂的阳光,踩着平坦的村道,向四面八方缓缓走去,看山看水看风景;晚上,月亮出来了,以它阴柔的光明抚慰着村道。亲属们伴着明月清风,从四面八方,悠悠而来,陪我讲白话,拉家常。久别重逢,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可说来说去,又绕到“路”字上了。大家荡漾着笑意说,修了村道全村添置了许多汽车、拖拉机和摩托车。交通方便了,几十户人家将房子用瓷砖打扮了一番。去年又修整了路面,一举通了班车。我一愣,根本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村上真的通了班车?他们的回答是那般斩钉截铁的肯定,说现在上县城可以脚不踩地了。人们还笑声不断地说若缺急用的东西,站在路旁招手上车,个把钟头就从县城买回来了。更可喜的是生意人直接进村来,东西好脱手了。他们还说了村里通班车后出了许多稀奇古怪的故事。如一位老人因走不得远路,多年未进城了。如今村里有班车,他高兴地爬上车。车到县城,售票员要他掏钱买车票,他说等我卖了货付给你,一分钱也不得少。蚂蚁子打哈欠,好大的口气啊!售票员要老人掏些货顶替罢了。蛇皮袋打开了,谁也想不到竟是一袋子从河里拣来的普通卵石。原来听人说城里用卵石作盆景赚了大钱,他就上车来到了县城。听了这些古怪的故事,我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村道联通外面世界,村民们不是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了吗?不是有走向大世界的广阔胸怀了吗?不是有捕捉信息搞活经济的迫切愿望了吗?这才是故乡修路后心灵中的最大变化。
第四天我要进县城会朋友。送我来的车早回机关了。我生怕村上的班车误事,次日一早便走到村中心的坪上乘车,应了“有路就有车”那名言,果然有部中巴车摆在那里。我人还未拢车边,车上那打扮得如花似玉的售票员,笑呵呵的脸容注释着温馨,甜甜地请我进车坐。我坐上了可看外面风景的好位子。车子开足马力,爬山如履平地。抬腕看表,分针只走了六格就到了县城。真想不到现在中国农村乘车也如此方便了!我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随湖南日报赴日采访团去日本国的情景。那是1989年樱花盛开的时候,我们在日本先后参观访问了十天,鞋上没有一点灰。开始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回国的前一天在富山县岸泽良一家里住了一夜,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团。这里的柏油路和水泥路直达农民家门口。我们睡一夜醒来,岸泽良一的娘和他的妻子正在用吸尘器吸家门口公路上的灰尘哩!我们诧异地问为什么?她嫣然一笑,说家家户户门口没灰土了,车子就不会将灰尘带进城里去。从这里我悟到了一个道理:搞好卫生,教育国民养成爱卫生的习惯是很重要的。但是工业化却是更为重要的条件,而“路”又是其先决条件。时下故乡和全国农村一样卫生太差,根本原因在“路”字上。从县城返回时,我跟亲属们说起自己这些感受,希望尽快改变过来。大家听了,联想翩翩,感慨万千。许多人皱眉头说谈何容易?一脸饱经风霜沟壑纵横的周孝兄援引事实谈了自己的感受。他毕竟年岁高,经历广,神色从容地说起50年代宣传远景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不是早就实现了?80年代说“三大件到农家,老百姓笑哈哈”不是也兑了现?要达到日本路通农家的水平,只要党的政策不像“初一十五的月亮”十年八载也许做得到。他的分析得到许多人的赞同,一个个脸上绽开了笑容,对“路”字有着笃深的感情,说农民要前进非作“路”字文章不可!
像跑马灯一样,十天眨眼过去了。来车接我回单位,我始终打开车窗,眼睛舍不得放过家乡那醉人的风景,心里还在思念那牵肠挂肚的路。故乡的路啊!你是先人艰苦奋斗的光辉历史,你是今人扬起科学帆船前进的缩影。鲁迅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不管什么路都是人开出来的人生之路!但愿村人继承先人的精神,驾驭“路”字的科学航船,下次回乡能高兴地看到乡亲们圆了那路到农家门口的美梦!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我回了一次朝思暮想的老家,在这创造我生命的地方流连了几天。从县城到家乡的路上,我叫车开慢点,纵情欣赏风光,一边看一边回忆。美丽的故乡确有写不完的风景和恋情,而“路”最是感慨良多,神思激荡!
我的老家叫金龙村,离东安县城10多公里,中间几座大山横腰拦着。看到屋走到哭,实际路程就不只这点了。过去用脚板量羊肠路,上岭下坡,山回路转,不流几身黑汗就莫想进城。好在有一条值得荣耀的路:三尺多宽的石板路,凿得平平坦坦,被岁月的流水打磨得锃光放亮。两旁树木葱茏,山花烂漫,群鸟协奏,加上“竹溪村路板桥斜”自然风光任你享受。路到山巅可能是近郊的最高处,纵目眺望“一览众山小”县城就在脚下。因此这路被人们称道为“仙道”但再好的石板路还是改变不了“行路难”的局面。特别是虾塘那段叠级而上的上岭路,虽说是整直的条石砌得有棱有角,光可鉴人,可陡得前人提脚后人可闻脚板臭。上这个岭无不喉咙扯风箱、嘴巴喘粗气。我小时跟着父亲去城郊的外婆家,父亲有意考验我的脚劲,说路的山顶有甜蜜蜜的“仙水”只要你诚心数好石阶就能喝到。我的劲头一下子就鼓胀起来,打起飞脚往上爬,爬一级石阶数一个数码。一二三六七八七十五一百一十我反过头来问父亲怎么还看不到“仙井”?父亲说快到了,给我讲“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故事鼓劲,要我继续诚心数下去!我数到280时,在路旁的坡上果然看到一口由一块大石头凹进钵子大小的“仙井”水从石眼里鼓出来。父亲说那是仙人用手挖出来献给走上岭路人喝的,喝了“仙水”可生出九牛二虎之力。美丽的传说撩拨得我“仙水”未喝心却醉了,但路途劳顿得却无力拿那小竹勺了。父亲用勺舀“仙水”喂我,问甜不甜?我苦笑着点头如啄米!
这段浓浓乡情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记忆犹新。好在这“仙路”还未全部毁掉,这次回乡车到旧路处,我下车去重爬一次“仙路”重看一眼“仙井”重喝一捧“仙水”体味世事沧桑和当年行路的苦涩。可是,只见那“仙路”和“仙井”已绿苔茸茸,茅草丛生,蜷缩在大马路的角落里,好像被人冷落在那儿哭脸哩!我这怀旧的一爬一瞥,出了一身臭汗,虽未喝到“仙水”可心里有种特殊的感觉;乡情奔涌,别有一番情趣啊!
故乡何以有这么一条撩拨心神的“仙路”?何以有那么一些美丽动听的传说故事?为揭开其扑朔迷离的面纱,在我成年后曾好奇地向乡亲父老打问过缘由。他们只说是“官路”和“神话”却回答不出子丑寅卯来。近来我翻阅大唐家谱。终于找到了注脚。原来宋朝高宗、宁宗皇帝时,我们村的十一世祖唐仁泽曾先后三次被朝廷封为“王”和“候”他修了这条高雅的石板路。路到村口,建了大牌楼和“下马桩”竣工那天,县太爷府老爷坐轿跨马,爬“仙路”看“仙井”喝“仙水”前来剪彩捧场。他还陆续在村里建了一座金龙桥,一座兴龙庵,一座尼龙观,一个双龙井、一座大唐祠等建筑,修了13级石阶并有巢门的大宅门,颇有大家子气派!但是建筑尽管何等威武,何等风光,而那路也只是“古道——西风——瘦马”官人坐在轿里哪知路的高低。一代又一代的平民百姓在石板路上来来往往“涛声依旧”地默念着“不到长城非好汉”扯几阵“喉头风箱”喘几多粗气,出几身黑汗!
轿车闪过一丛丛、一簇簇色彩斑斓的山花,来到村头“下马桩”村道两旁排成“一”字队伍,是兄弟和侄儿们在喜迎“浪子回乡”呀!我叫停车,开窗与大家打招呼。他们却招手叫继续往前开,说现在村道修好了,车子可直接开到老屋场去。我记得小时老辈人经常唠叨“下马桩”的故事,无论什么大官和贵人到这里都要卸马下轿。小卒一个的我果断下了车,让空车徐徐顺村道前进。一会儿,我与簇拥的亲属们喜笑颜开地踩着砂石村道,走进了娘生我的老屋场。故乡“路”的变迁在我脑际久久萦绕
星移斗转数百年,日历翻到20世纪70年代,猛不防一阵隆隆炮响,县道通到了乡政府所在地。90年代乡村凑钱,又响了一阵炮,乡道修到了“下马桩”村民们在村里第一次听到了汽笛声,纷纷走出屋来祝贺,噼哩叭啦的鞭炮声和“公路进山啦”的高呼声,山呼海啸,震天动地。可是“路”到此却打了顿。因为“金龙桥”成了“拦路虎”村路无法修进村里去。原来这桥是用木材架成的“花桥”又是村里“八景”之一的龙脉。要留着它“饱眼福”车子就进不了村,怎么办?村民们议过来议过去,说不能老守着过去辉煌的故土、故物、故景过日子,要到外面去闯世界,创造现代的辉煌,自己的辉煌。村民们的心像火一般熊熊燃烧起来,纷纷投钱出料,扎扎实实热闹了一阵子。感动了县政府,拨了一笔款支持。钱还不够,村上来信要我点拨主意。我知道他们的本意,回信说家乡建桥修路好事一桩,愿捐款300元。钱少乡情浓。会办事的村干部将我的信加“编者按”印发给在外地工作的家乡人,一下就捐够了钱,一气呵成拆了木桥,建好了水泥桥,修好了砂石村道!
好久没回老家了,故乡到底变得怎么样?牵肠挂肚的亲情令我看也贪婪,听也贪婪。第二天就把看听作为回乡的“主题”活动。白天,亲属派代表带着我沐浴灿烂的阳光,踩着平坦的村道,向四面八方缓缓走去,看山看水看风景;晚上,月亮出来了,以它阴柔的光明抚慰着村道。亲属们伴着明月清风,从四面八方,悠悠而来,陪我讲白话,拉家常。久别重逢,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可说来说去,又绕到“路”字上了。大家荡漾着笑意说,修了村道全村添置了许多汽车、拖拉机和摩托车。交通方便了,几十户人家将房子用瓷砖打扮了一番。去年又修整了路面,一举通了班车。我一愣,根本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村上真的通了班车?他们的回答是那般斩钉截铁的肯定,说现在上县城可以脚不踩地了。人们还笑声不断地说若缺急用的东西,站在路旁招手上车,个把钟头就从县城买回来了。更可喜的是生意人直接进村来,东西好脱手了。他们还说了村里通班车后出了许多稀奇古怪的故事。如一位老人因走不得远路,多年未进城了。如今村里有班车,他高兴地爬上车。车到县城,售票员要他掏钱买车票,他说等我卖了货付给你,一分钱也不得少。蚂蚁子打哈欠,好大的口气啊!售票员要老人掏些货顶替罢了。蛇皮袋打开了,谁也想不到竟是一袋子从河里拣来的普通卵石。原来听人说城里用卵石作盆景赚了大钱,他就上车来到了县城。听了这些古怪的故事,我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村道联通外面世界,村民们不是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了吗?不是有走向大世界的广阔胸怀了吗?不是有捕捉信息搞活经济的迫切愿望了吗?这才是故乡修路后心灵中的最大变化。
第四天我要进县城会朋友。送我来的车早回机关了。我生怕村上的班车误事,次日一早便走到村中心的坪上乘车,应了“有路就有车”那名言,果然有部中巴车摆在那里。我人还未拢车边,车上那打扮得如花似玉的售票员,笑呵呵的脸容注释着温馨,甜甜地请我进车坐。我坐上了可看外面风景的好位子。车子开足马力,爬山如履平地。抬腕看表,分针只走了六格就到了县城。真想不到现在中国农村乘车也如此方便了!我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随湖南日报赴日采访团去日本国的情景。那是1989年樱花盛开的时候,我们在日本先后参观访问了十天,鞋上没有一点灰。开始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回国的前一天在富山县岸泽良一家里住了一夜,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团。这里的柏油路和水泥路直达农民家门口。我们睡一夜醒来,岸泽良一的娘和他的妻子正在用吸尘器吸家门口公路上的灰尘哩!我们诧异地问为什么?她嫣然一笑,说家家户户门口没灰土了,车子就不会将灰尘带进城里去。从这里我悟到了一个道理:搞好卫生,教育国民养成爱卫生的习惯是很重要的。但是工业化却是更为重要的条件,而“路”又是其先决条件。时下故乡和全国农村一样卫生太差,根本原因在“路”字上。从县城返回时,我跟亲属们说起自己这些感受,希望尽快改变过来。大家听了,联想翩翩,感慨万千。许多人皱眉头说谈何容易?一脸饱经风霜沟壑纵横的周孝兄援引事实谈了自己的感受。他毕竟年岁高,经历广,神色从容地说起50年代宣传远景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不是早就实现了?80年代说“三大件到农家,老百姓笑哈哈”不是也兑了现?要达到日本路通农家的水平,只要党的政策不像“初一十五的月亮”十年八载也许做得到。他的分析得到许多人的赞同,一个个脸上绽开了笑容,对“路”字有着笃深的感情,说农民要前进非作“路”字文章不可!
像跑马灯一样,十天眨眼过去了。来车接我回单位,我始终打开车窗,眼睛舍不得放过家乡那醉人的风景,心里还在思念那牵肠挂肚的路。故乡的路啊!你是先人艰苦奋斗的光辉历史,你是今人扬起科学帆船前进的缩影。鲁迅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不管什么路都是人开出来的人生之路!但愿村人继承先人的精神,驾驭“路”字的科学航船,下次回乡能高兴地看到乡亲们圆了那路到农家门口的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