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那扇曾经的门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
正值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各种回忆、纪念活动遍地开花。我曾想,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既没赶上吃糠咽菜的困难岁月,也没遭遇“文革”那是非颠倒的错乱年代。我们是伴随着变革成长起来的,与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相比,头脑中少了许多陈腐与僵化;与80、90相比,我们又多了一些沉稳与厚重。
人挪活,树挪死。变革意味着更替,意味着改变,意味着机会。所以,当二十年前,我们从四面八方相聚到北京的时候,可以说是时代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尽管我们就读的学校很偏僻,也很简陋,但她的一草一木、一颦一笑都弥漫着一层的新鲜、光亮的颜色。而我们,更像一个个青涩、腼腆的嫩果,羞涩地蜷居在花托之上,毛茸茸、灰头土脸的
因学校的一个主要专业——内燃机车不招女生,所以除了欠缺一点莺歌燕舞点缀之外,这里阳光、雨露充足,不缺少梦想的舞台,不缺少挥洒的空间——你的思绪或诗意尽可以沿着四周的铁道纵情地延伸、舒展,你的憧憬或画笔尽可以在少有人涉足的草地、田野上肆意地挥毫、涂抹
二
轰轰烈烈固然是一种灿烂,默默无闻未尝不是一种境界;勇立潮头固然值得嘉许,韬光养晦未尝不是一种坚守;迎风招展固然是一种风采,背风而栖未尝不是一种智慧
毕业伊始,没有谁不是摩拳擦掌,满怀豪情,意欲大展宏图的。然而,随着年轮的增长,阅历的加深,我们更深地理解了所谓“成功”含义。
让人倍感欣慰的是,无论是沿着钢轨飞速奔跑,还是在广袤的天空振翅高飞,我们都在努力地保持着前行的姿势,不断充实、完善、超越着自我。正像我们曾经的校训一样“向上”永远是我们心中不变的圭臬。
在咀嚼了酸甜苦辣,品尝了人生悲欢离合之后,我们学会了以宽容的心去待人,以求真的心去做事,以感恩的心去做人
三
如有机会,还返不返母校?
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让我犹疑不决。近日,北京的一位同学专程到学校拍了140多张照片贴到了校友录上,看着那一张张既熟悉又陌生的图片,我突然有了一种想流泪的感觉——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不舍与牵挂!不管何时,身处何地,总能勾起你沉思与回忆!
哲人说,人有三种情感:一为爱,二为恨,三为漠。爱与恨,被视为人类情感的两极,我们感受的很多。但有时,爱与恨又仿佛是同根所生,杂乱地撕扯交织在一起,俨然一枚硬币的两面。所以,才有“爱之深,责之切”有了“打是亲,骂是爱,又亲又爱用脚踹”的俗语。而“漠”则不同,那是一种过眼烟云的遗忘,是一种事不关己的冷淡,是一种抛至九霄云外的疏远。他的冷暖痛痒,他的喜怒哀乐,他的酸甜苦辣,都仿佛是外星球上发生的事,全然与己无关——这是人类情感最荒漠的一极,比起“恨”还要悲惨得多。
不可否认,随着时空的变迁,与母校的距离似乎变得越来越疏远。但我想说,对学校的情感,在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更在于师生、同学间的情谊,在于懵懂初开时的那份真与纯。砖石树木会被涂抹上岁月的痕迹,但构建在其上的那份情谊、那份留恋却如美酒般在你我心中酝酿、发酵、升华,翻转盘旋,愈久弥香。
不管返还是不返,正反两面都是情。
四
小时候,每逢夏日午休,我总会选择在门前的大槐树下铺上一张草席,美美地睡上一觉。那时,还没有空调,在室外午休的人不少,许多人都选择在墙荫下。墙荫下固然凉爽,但我却不喜欢。我喜欢躺在树下,看着风吹叶动,五颜六色、斑斑点点的阳光便会撒到身上,那种阴凉中掺杂的温暖令我的午休倍加惬意、踏实。
在同学传到校友录的照片中,有一张深深地触动了我。在这张照片上,学校的名字依旧清晰如初,但金黄色的铜牌显然已失去了昔日的光泽,寂寞地掩映在无人修剪的树枝后面,几枝爬山虎懒懒地伏在上面,像脸上的皱纹似的,为照片凭添了几分悲情与沧桑。
拍摄者给这幅照片起名“荒芜的温暖”乍看倒挺贴切。但仔细一咂摸,却感觉有点悲凉、消极,索性改为“斑驳的温暖”就像小时候在树下午休的我,虽然看似被荫蔽,而实际上,再枝繁叶茂的树也不会把阳光全部挡住。如同我们的心,在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之后,都会披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茧——或保护、或隐藏、或伪装自己,但没有谁会把自己裹严。在内心深处,我们无时不在渴望着清风徐来,枝摇叶动,以便推心置腹、毫不设防地倾诉、宣泄,直面平日里不愿或不敢示人的一面,不管是泪水还是欢笑,都在无遮无拦中一泻千里,尽情享受那斑驳之下的温暖与惬意
五
四年的时间里,我们不知多少次或并肩、或前后穿过那曾经的校门。进进出出之中,彼此的脚印并排着,重合着,交叉着,在一片同色的阳光蓝天下,描绘着重叠的年轮,吸纳着相似的基因,也铺垫着各自的人生旅程。
若干年后的今天,我们不再为一份烧茄子或熘肝尖而冲刺、拼抢,但物质富足的年代,心灵的贫瘠与迷茫却让我们不时感到似乎还缺点什么
于是,前行中为了不再流浪,不再漂泊,我们或凝视,或远瞩,或顾盼,在不断寻觅着
诗人北岛说:“我心本无乡,心安是归处。”那“心安”的门又在何方?
人的一生中,会进出无数的门。而哪一扇能通向那奇妙、悠远、宁静的心灵之乡呢?
或许校门就是一个,不管是豪华的、简陋的,有形的、无形的,抑或是改头换面的,总能让我们收获一丝温暖与心安
一
正值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各种回忆、纪念活动遍地开花。我曾想,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既没赶上吃糠咽菜的困难岁月,也没遭遇“文革”那是非颠倒的错乱年代。我们是伴随着变革成长起来的,与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相比,头脑中少了许多陈腐与僵化;与80、90相比,我们又多了一些沉稳与厚重。
人挪活,树挪死。变革意味着更替,意味着改变,意味着机会。所以,当二十年前,我们从四面八方相聚到北京的时候,可以说是时代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尽管我们就读的学校很偏僻,也很简陋,但她的一草一木、一颦一笑都弥漫着一层的新鲜、光亮的颜色。而我们,更像一个个青涩、腼腆的嫩果,羞涩地蜷居在花托之上,毛茸茸、灰头土脸的
因学校的一个主要专业——内燃机车不招女生,所以除了欠缺一点莺歌燕舞点缀之外,这里阳光、雨露充足,不缺少梦想的舞台,不缺少挥洒的空间——你的思绪或诗意尽可以沿着四周的铁道纵情地延伸、舒展,你的憧憬或画笔尽可以在少有人涉足的草地、田野上肆意地挥毫、涂抹
二
轰轰烈烈固然是一种灿烂,默默无闻未尝不是一种境界;勇立潮头固然值得嘉许,韬光养晦未尝不是一种坚守;迎风招展固然是一种风采,背风而栖未尝不是一种智慧
毕业伊始,没有谁不是摩拳擦掌,满怀豪情,意欲大展宏图的。然而,随着年轮的增长,阅历的加深,我们更深地理解了所谓“成功”含义。
让人倍感欣慰的是,无论是沿着钢轨飞速奔跑,还是在广袤的天空振翅高飞,我们都在努力地保持着前行的姿势,不断充实、完善、超越着自我。正像我们曾经的校训一样“向上”永远是我们心中不变的圭臬。
在咀嚼了酸甜苦辣,品尝了人生悲欢离合之后,我们学会了以宽容的心去待人,以求真的心去做事,以感恩的心去做人
三
如有机会,还返不返母校?
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让我犹疑不决。近日,北京的一位同学专程到学校拍了140多张照片贴到了校友录上,看着那一张张既熟悉又陌生的图片,我突然有了一种想流泪的感觉——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不舍与牵挂!不管何时,身处何地,总能勾起你沉思与回忆!
哲人说,人有三种情感:一为爱,二为恨,三为漠。爱与恨,被视为人类情感的两极,我们感受的很多。但有时,爱与恨又仿佛是同根所生,杂乱地撕扯交织在一起,俨然一枚硬币的两面。所以,才有“爱之深,责之切”有了“打是亲,骂是爱,又亲又爱用脚踹”的俗语。而“漠”则不同,那是一种过眼烟云的遗忘,是一种事不关己的冷淡,是一种抛至九霄云外的疏远。他的冷暖痛痒,他的喜怒哀乐,他的酸甜苦辣,都仿佛是外星球上发生的事,全然与己无关——这是人类情感最荒漠的一极,比起“恨”还要悲惨得多。
不可否认,随着时空的变迁,与母校的距离似乎变得越来越疏远。但我想说,对学校的情感,在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更在于师生、同学间的情谊,在于懵懂初开时的那份真与纯。砖石树木会被涂抹上岁月的痕迹,但构建在其上的那份情谊、那份留恋却如美酒般在你我心中酝酿、发酵、升华,翻转盘旋,愈久弥香。
不管返还是不返,正反两面都是情。
四
小时候,每逢夏日午休,我总会选择在门前的大槐树下铺上一张草席,美美地睡上一觉。那时,还没有空调,在室外午休的人不少,许多人都选择在墙荫下。墙荫下固然凉爽,但我却不喜欢。我喜欢躺在树下,看着风吹叶动,五颜六色、斑斑点点的阳光便会撒到身上,那种阴凉中掺杂的温暖令我的午休倍加惬意、踏实。
在同学传到校友录的照片中,有一张深深地触动了我。在这张照片上,学校的名字依旧清晰如初,但金黄色的铜牌显然已失去了昔日的光泽,寂寞地掩映在无人修剪的树枝后面,几枝爬山虎懒懒地伏在上面,像脸上的皱纹似的,为照片凭添了几分悲情与沧桑。
拍摄者给这幅照片起名“荒芜的温暖”乍看倒挺贴切。但仔细一咂摸,却感觉有点悲凉、消极,索性改为“斑驳的温暖”就像小时候在树下午休的我,虽然看似被荫蔽,而实际上,再枝繁叶茂的树也不会把阳光全部挡住。如同我们的心,在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之后,都会披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茧——或保护、或隐藏、或伪装自己,但没有谁会把自己裹严。在内心深处,我们无时不在渴望着清风徐来,枝摇叶动,以便推心置腹、毫不设防地倾诉、宣泄,直面平日里不愿或不敢示人的一面,不管是泪水还是欢笑,都在无遮无拦中一泻千里,尽情享受那斑驳之下的温暖与惬意
五
四年的时间里,我们不知多少次或并肩、或前后穿过那曾经的校门。进进出出之中,彼此的脚印并排着,重合着,交叉着,在一片同色的阳光蓝天下,描绘着重叠的年轮,吸纳着相似的基因,也铺垫着各自的人生旅程。
若干年后的今天,我们不再为一份烧茄子或熘肝尖而冲刺、拼抢,但物质富足的年代,心灵的贫瘠与迷茫却让我们不时感到似乎还缺点什么
于是,前行中为了不再流浪,不再漂泊,我们或凝视,或远瞩,或顾盼,在不断寻觅着
诗人北岛说:“我心本无乡,心安是归处。”那“心安”的门又在何方?
人的一生中,会进出无数的门。而哪一扇能通向那奇妙、悠远、宁静的心灵之乡呢?
或许校门就是一个,不管是豪华的、简陋的,有形的、无形的,抑或是改头换面的,总能让我们收获一丝温暖与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