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糜旸密奏 君王三观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刘备的王令很快就抵达西城之中。
而为刘备充当使者宣达王令的人,是侍郎董允。
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人,掌军中郎将董和之子。
董允之父董和,字幼宰,董氏一族的祖上本是巴郡江州人,因为这层渊源,所以天下大乱时,董和率领家族西迁。
在董和入蜀后,因为名声他先后被益州牧刘璋任命为为牛鞞、江原县长及成都县令。
当时蜀地物产丰富,风气盛行奢侈。
经商之家,穿戴如同王侯,饮食玉液琼浆,到婚娶丧葬时,几乎倾尽家财来铺张办理。
董和以自身的节俭行为,来为众人做出表率。
他粗衣素食,处处以符合礼制为行为准则,当地奢侈风气于是大为改变,大家都对其心存畏惧而不敢冒犯。
县里的一些豪强因害怕董和的严厉,于是鼓动刘璋调任董和为巴东属国都尉。
但没想到成都县中的官吏百姓,扶老携幼挽留董和的有几千人,刘璋只好让董和留任两年,再转升为蜀郡太守。首发
董和在太守任上仍与过去一样清约节俭。
而且董和善于与南中异族打交道,很得南中异族的爱戴。
后来刘备平定益州后,征召董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共同主持管理左将军、大司马府的事务。
董和与诸葛亮一起出谋划策,共事欢洽交情深厚。
正因为董和的关系,所以诸葛亮对董和之子董允亦另眼相看。
董允身为董和之子,出身名门之后,年轻时就有名声在蜀中流传。
时人经常将董允将另一位蜀中俊杰费祎作比较。
董允在不久前被刘备征召为侍郎,侍郎是一种侍从官,多承担的是为君主传达命令的职责。
糜旸见是董允前来传达王令,他在摆出香案恭敬的接过刘备的王令之后,便将董允迎至别室,问起成都的近况来。
虽然董允的祖上是益州人士,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到现在董氏一族已经算是地道的南郡士族。
所以若要将董允分门别派,那么董和与董允父子,算是荆州系的一员。
糜旸身份特殊,除了与蜀中士人不太对付外,因为诸葛亮的关系,他与荆州系的士人关系一直不错。
更何况糜旸的嫂嫂,按照关系算是董和的族姐,所以糜旸与董和之间算半个亲戚。
董允为人性格正直,是非分明,这样性格的人,他对于品格优良的人是有着偏爱的。
糜旸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但他并没有居功自傲,反而对于同辈亦或是长辈,一直很是谦逊。
更重要的是,董允曾多次从董和口中听过,诸葛亮夸赞糜旸仁孝聪慧之语,对于诸葛亮的眼光董允是信任的。
所以尽管往日中董允与糜旸交情不深,但他对糜旸的感官不错。
在糜旸问起董允成都城中的近况之后,董允亦知无不言,主要告知了糜旸两件事。
一件事就是之前,糜旸擅自捉拿列侯申耽引起非议一事。
不过这件事在糜旸有着坚定盟友的情况下,虽然舆论上沸沸扬扬,但实际上对糜旸并没有造成太坏的影响。
当时董允亦是为糜旸辩解的一员。
第二件事就是之前成都城中的群臣劝进一事。
在董允的叙说中,糜旸大致了解了那日在广德殿中发生的事。
而这一切都不出糜旸所料。
虽然糜旸在成都城中亦有着很多消息渠道,但是兼听则明,从不同人口中了解成都城中的近况,有利于糜旸分析局势。
现在
的糜旸虽然如之前在公安一般,乃是一地的主将。
但是当初公安被十万吴军团团围困,像是孤悬海外的一个岛屿。
汉兴郡与公安不同,汉兴郡的邻侧、后方俱是己方阵营所在地,交通顺畅。
而糜旸现在亦正式进入世人的眼中,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时刻了解成都朝中大事就是很重要的事。
在古代,政治大于一切。
在回答糜旸的询问之后,董允已经有离去之意。
糜旸见天色不早本有意留下董允,但董允虽对糜旸感官不错,还是以公事为重的人。
刘备拒绝群臣劝进的那句话,早已经传遍成都城中。
而关于糜旸是否收到,刘备让他认真探查刘协安危一事,成都中的各位大臣亦十分关注。
在这样的情况下,董允想着早日回成都回禀此事。
糜旸知道董允着急离去的原因是什么,所以他也没有多加挽留。
糜旸亲自将董允送到船上,在船舱内,糜旸取出一封怀中的上书,让董允转交给刘备。
并特地言明这封是密奏。
密奏不是后世某些朝代的独创,早在两汉时期,就有一些大臣向君主呈上私密奏言的先例。
而之所以被称为密奏,乃是这些奏表大多不发往尚书台,而是通过特殊渠道直接上奏给君主。
其中一个特殊渠道便是交给君主身旁的侍郎,让他们转呈。
本来糜旸想的是将这封密奏发往成都,让他的伯父糜竺转交给刘备。
但现在董允到来,董允的品德还是信得过的。
凡臣下有密奏上陈君主,无一不是要紧的事,所以董允很认真的收下糜旸给他的上书。
随后在糜旸的礼送下,载着董允的船只缓缓离开了西城。
在船只渐渐远离西城的同时,董允走出船舱。
他看着城头上那早已风干的上百颗头颅,及西城外忙碌的一众修建房屋的民众士卒,他的眼中浮现若有所思之色。
希望下次来西城时,他能看到不一样的风貌。
在董允离去之后,糜旸回到了西城之中。
从方才董允的叙说中,他大概了解了如今成都中的劝进态势。
在自己的上书中,他不仅言明曹丕篡汉的事实,他还点出北方正在流传着刘协被害的消息。
其实在吕乂一开始写给他的奏报中,并没有体现这一点,这一点是糜旸自己加上的。
糜旸这么做的目的,在于他要促进刘备提早称帝。
糜旸是穿越者,他了解历史上刘备称帝的过程。
在历史上曹丕于今年十月篡汉自立后,刘备于第二年四月才正式称帝。
蜀中与外界的交流在诸葛亮主政益州后,已经改善许多。
曹丕篡汉称帝的确切消息,最多不过一个月就会传到刘备耳中,但是他为何要将近半年之后才称帝呢?
因为在那将近半年的时间里,刘备可能一直在派人探查一个流言的真实性。
历史上在曹丕篡位之后,刘协被曹丕所害的流言就已经开始在北方流传。
这个流言有多真呢?
《魏略》记载:「初,则(苏则)在金城,闻汉帝禅位,以为崩也,乃发丧;后闻其在,自以不审,意颇默然。」
《三国志·苏则传》记载:「初,则(苏则)及临菑侯植(曹植)闻魏氏代汉,皆发服悲哭,文帝闻植如此,而不闻则也。」
真到连当时曹丕倚重的方面大臣苏则及亲弟弟曹植,都以为刘协驾崩了。
这还是记载在史书之上的,不被
记载的还不知道有多少。
有些后世人以为曹植之所以「发服悲哭」乃是哭汉朝亡了,并不是哭刘协之死,但这与史实不符。
因为曹植在曹丕称帝前后,曾特地写过《庆受禅表》《魏德论》两篇文章,来为曹丕造势。
这说明曹植是赞成曹丕篡汉自立之举的,所以他的发服悲哭就是与苏则一般,乃是以为刘协驾崩了。
这足以见当时刘协驾崩的谣言传的有多广,有多真。
而这种流言后来亦传到蜀中,令刘备等君臣生疑。
所以为了探查这个消息的真实性,刘备才延迟到第二年正式称帝。
而历史上刘备探查的结果,应该就是知道了苏则与曹植二人的举动。
现在糜旸提前一步将这种流言释放给刘备君臣,那么按照常理,刘备当然会令糜旸探查这个消息的真实性。
而早在糜旸的奏报发往成都之时,他就已经派出两队探子,分别前往西北与中原探查苏则与曹植的举动。
一旦得到回报,糜旸就可以立马将这样的消息回报给刘备。
这样的话,刘备称帝的日子就会大大提前。
至于会不会探查到消息,糜旸并不担心。
这二人的行为都能被数十上百年后的史学家记载,不可能在当世会无声无息的。
现在事情的一切发展,都在随着糜旸的设想发展着。
糜旸虽不在成都之中,但利用着部分先知先觉的优势,正在暗中推动着刘备称帝事件的发展。
见成都中的局势没有意料之外的变化时,糜旸便召来孟达。
他需要了解下,孟达现在与夏侯尚「友好沟通」到哪一步了。
真是个忙碌命!
数日后,董允这一行前往汉兴郡中的使者,便回到成都之中。
在回到成都中之后,董允一行人的踪迹很快就被成都城中的各家探子所探知。
成都中的大臣在得知董允归来后,陆续派人前来问询董允他这一行的情况。
诸多大臣派来的人名为关心董允,实则是在探究糜旸是否已经收集到证明刘协已死的证据。
能派人问询董允的,大多都是与董氏一门交好的大臣。
那些蜀中籍大臣倒是也想派人询问董允,但之前他们刚因为糜旸一事与董允争论过,实在拉不下这个脸。
但尽管是面对这些交好的大臣,董允依旧笑着婉拒众位来人,始终未透露半分口风。
不久后董允来到王宫中向刘备复命,当见董允进入王宫的大门后,多家大臣派来的人只能望着董允的背影徒自叹息,而后顿足而返。
董允是刘备的侍郎,他的政务使命乃是刘备直接委派,并不经过尚书台。
在王宫中的一处偏殿中,董允见到了刘备。
见董允归来,刘备只是对他点点头,并未有太多瞩目。
但董允在行完礼之后便不起身,董允的这个表现令刘备有些奇怪。
随后他察觉到董允应该是有要事禀报,于是他屏退了偏殿中的闲杂人等。
在偏殿中只剩下刘备与董允之后,董允方才从怀中取出一封蜡封完整的上书,而后恭敬地放在刘备书案上。
完成这个举动之后,董允朝着刘备一拜主动告退离开偏厅之中。
整个过程,董允没有一句多余的话,他的目光亦没有在糜旸的密奏上有半分注视。
在董允离开之后,刘备看着书案上的糜旸密奏,他眼神一凝,随后解开蜡封,将糜旸的密奏从信封中取出。
只见在密奏中,糜旸这样写道:
「臣旸
顿首以拜:方北有逋寇,固阻河洛,阻王师北伐,曹贼自篡帝位,耀武北方,每念及此,臣忧心如捣,假寐忘寝。
为人臣者,应吐纳良策,讨贼自效。汉室煌煌,育臣成长,臣却无为,愧对汉恩。
大王命臣镇守北疆,然为人臣者,岂可知镇不知征?
今臣下设计,令孟达假意投效于夏侯尚,暗通款曲,以诱敌来。
今初有成效,臣伏思惟,喜怖交集。臣窃恐此人不可卒得,假使得之,惧不可信,应缓缓图之,于时为便。
臣自幼蒙大王恩养长大,常思报效,前番公安有力,实乃天助。
今北贼驻兵武当,臣欲再献微薄之力,立讨贼之功,此乃臣经年之冀愿,逢值千载之一会。
臣自督竭,竭尽微智,臣知无古人惊天之智,加之仓促施行计略,惶恐狼狈,惧以轻愚,忝负王恩。
臣闻唐尧行事先问上天,然上天从未违之。大王神谟,恩威必眷顾臣身,灵赞圣规,尚必自送。
尚一自送,则臣必使六军囊括,虏无孑遗,威风电迈,天下侧目。
望大王付臣讨贼之任,若效,则为北伐之先绩。若不效,臣自保守北疆,不令大王忧虑。
臣谨拜表以闻,顿首再拜!」
当刘备看完糜旸的密奏之后,他的脸色开始变得潮红起来,胸膛甚至也在剧烈的起伏着。
刘备将糜旸的上表看完后,不一会儿又拿起来看了一遍。
如此反复,君王三观。
在看完三遍后,刘备不禁站起身来,在偏殿中来回踱步。
自曹丕篡汉的消息传开后,大部分群臣都在想着如何劝他称帝,好能更进一步。
唯有糜旸,唯有他这时想的是讨贼自效!
这让刘备的心中很是激奋,这才是他的好子侄,这才是大汉的名将!
虽然糜旸此番不一定成功,但他有这番豪气就令刘备很是开心。
在来回踱步之后,他走到蜡烛前,想出于保密的目的将糜旸的上表烧毁,但最后他还是舍不得。
最后刘备将糜旸的密奏,放置至他的衣带之中,同时他口中喃喃道:
「好为之,好为之!」
免费阅读..com
刘备的王令很快就抵达西城之中。
而为刘备充当使者宣达王令的人,是侍郎董允。
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人,掌军中郎将董和之子。
董允之父董和,字幼宰,董氏一族的祖上本是巴郡江州人,因为这层渊源,所以天下大乱时,董和率领家族西迁。
在董和入蜀后,因为名声他先后被益州牧刘璋任命为为牛鞞、江原县长及成都县令。
当时蜀地物产丰富,风气盛行奢侈。
经商之家,穿戴如同王侯,饮食玉液琼浆,到婚娶丧葬时,几乎倾尽家财来铺张办理。
董和以自身的节俭行为,来为众人做出表率。
他粗衣素食,处处以符合礼制为行为准则,当地奢侈风气于是大为改变,大家都对其心存畏惧而不敢冒犯。
县里的一些豪强因害怕董和的严厉,于是鼓动刘璋调任董和为巴东属国都尉。
但没想到成都县中的官吏百姓,扶老携幼挽留董和的有几千人,刘璋只好让董和留任两年,再转升为蜀郡太守。首发
董和在太守任上仍与过去一样清约节俭。
而且董和善于与南中异族打交道,很得南中异族的爱戴。
后来刘备平定益州后,征召董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共同主持管理左将军、大司马府的事务。
董和与诸葛亮一起出谋划策,共事欢洽交情深厚。
正因为董和的关系,所以诸葛亮对董和之子董允亦另眼相看。
董允身为董和之子,出身名门之后,年轻时就有名声在蜀中流传。
时人经常将董允将另一位蜀中俊杰费祎作比较。
董允在不久前被刘备征召为侍郎,侍郎是一种侍从官,多承担的是为君主传达命令的职责。
糜旸见是董允前来传达王令,他在摆出香案恭敬的接过刘备的王令之后,便将董允迎至别室,问起成都的近况来。
虽然董允的祖上是益州人士,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到现在董氏一族已经算是地道的南郡士族。
所以若要将董允分门别派,那么董和与董允父子,算是荆州系的一员。
糜旸身份特殊,除了与蜀中士人不太对付外,因为诸葛亮的关系,他与荆州系的士人关系一直不错。
更何况糜旸的嫂嫂,按照关系算是董和的族姐,所以糜旸与董和之间算半个亲戚。
董允为人性格正直,是非分明,这样性格的人,他对于品格优良的人是有着偏爱的。
糜旸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但他并没有居功自傲,反而对于同辈亦或是长辈,一直很是谦逊。
更重要的是,董允曾多次从董和口中听过,诸葛亮夸赞糜旸仁孝聪慧之语,对于诸葛亮的眼光董允是信任的。
所以尽管往日中董允与糜旸交情不深,但他对糜旸的感官不错。
在糜旸问起董允成都城中的近况之后,董允亦知无不言,主要告知了糜旸两件事。
一件事就是之前,糜旸擅自捉拿列侯申耽引起非议一事。
不过这件事在糜旸有着坚定盟友的情况下,虽然舆论上沸沸扬扬,但实际上对糜旸并没有造成太坏的影响。
当时董允亦是为糜旸辩解的一员。
第二件事就是之前成都城中的群臣劝进一事。
在董允的叙说中,糜旸大致了解了那日在广德殿中发生的事。
而这一切都不出糜旸所料。
虽然糜旸在成都城中亦有着很多消息渠道,但是兼听则明,从不同人口中了解成都城中的近况,有利于糜旸分析局势。
现在
的糜旸虽然如之前在公安一般,乃是一地的主将。
但是当初公安被十万吴军团团围困,像是孤悬海外的一个岛屿。
汉兴郡与公安不同,汉兴郡的邻侧、后方俱是己方阵营所在地,交通顺畅。
而糜旸现在亦正式进入世人的眼中,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时刻了解成都朝中大事就是很重要的事。
在古代,政治大于一切。
在回答糜旸的询问之后,董允已经有离去之意。
糜旸见天色不早本有意留下董允,但董允虽对糜旸感官不错,还是以公事为重的人。
刘备拒绝群臣劝进的那句话,早已经传遍成都城中。
而关于糜旸是否收到,刘备让他认真探查刘协安危一事,成都中的各位大臣亦十分关注。
在这样的情况下,董允想着早日回成都回禀此事。
糜旸知道董允着急离去的原因是什么,所以他也没有多加挽留。
糜旸亲自将董允送到船上,在船舱内,糜旸取出一封怀中的上书,让董允转交给刘备。
并特地言明这封是密奏。
密奏不是后世某些朝代的独创,早在两汉时期,就有一些大臣向君主呈上私密奏言的先例。
而之所以被称为密奏,乃是这些奏表大多不发往尚书台,而是通过特殊渠道直接上奏给君主。
其中一个特殊渠道便是交给君主身旁的侍郎,让他们转呈。
本来糜旸想的是将这封密奏发往成都,让他的伯父糜竺转交给刘备。
但现在董允到来,董允的品德还是信得过的。
凡臣下有密奏上陈君主,无一不是要紧的事,所以董允很认真的收下糜旸给他的上书。
随后在糜旸的礼送下,载着董允的船只缓缓离开了西城。
在船只渐渐远离西城的同时,董允走出船舱。
他看着城头上那早已风干的上百颗头颅,及西城外忙碌的一众修建房屋的民众士卒,他的眼中浮现若有所思之色。
希望下次来西城时,他能看到不一样的风貌。
在董允离去之后,糜旸回到了西城之中。
从方才董允的叙说中,他大概了解了如今成都中的劝进态势。
在自己的上书中,他不仅言明曹丕篡汉的事实,他还点出北方正在流传着刘协被害的消息。
其实在吕乂一开始写给他的奏报中,并没有体现这一点,这一点是糜旸自己加上的。
糜旸这么做的目的,在于他要促进刘备提早称帝。
糜旸是穿越者,他了解历史上刘备称帝的过程。
在历史上曹丕于今年十月篡汉自立后,刘备于第二年四月才正式称帝。
蜀中与外界的交流在诸葛亮主政益州后,已经改善许多。
曹丕篡汉称帝的确切消息,最多不过一个月就会传到刘备耳中,但是他为何要将近半年之后才称帝呢?
因为在那将近半年的时间里,刘备可能一直在派人探查一个流言的真实性。
历史上在曹丕篡位之后,刘协被曹丕所害的流言就已经开始在北方流传。
这个流言有多真呢?
《魏略》记载:「初,则(苏则)在金城,闻汉帝禅位,以为崩也,乃发丧;后闻其在,自以不审,意颇默然。」
《三国志·苏则传》记载:「初,则(苏则)及临菑侯植(曹植)闻魏氏代汉,皆发服悲哭,文帝闻植如此,而不闻则也。」
真到连当时曹丕倚重的方面大臣苏则及亲弟弟曹植,都以为刘协驾崩了。
这还是记载在史书之上的,不被
记载的还不知道有多少。
有些后世人以为曹植之所以「发服悲哭」乃是哭汉朝亡了,并不是哭刘协之死,但这与史实不符。
因为曹植在曹丕称帝前后,曾特地写过《庆受禅表》《魏德论》两篇文章,来为曹丕造势。
这说明曹植是赞成曹丕篡汉自立之举的,所以他的发服悲哭就是与苏则一般,乃是以为刘协驾崩了。
这足以见当时刘协驾崩的谣言传的有多广,有多真。
而这种流言后来亦传到蜀中,令刘备等君臣生疑。
所以为了探查这个消息的真实性,刘备才延迟到第二年正式称帝。
而历史上刘备探查的结果,应该就是知道了苏则与曹植二人的举动。
现在糜旸提前一步将这种流言释放给刘备君臣,那么按照常理,刘备当然会令糜旸探查这个消息的真实性。
而早在糜旸的奏报发往成都之时,他就已经派出两队探子,分别前往西北与中原探查苏则与曹植的举动。
一旦得到回报,糜旸就可以立马将这样的消息回报给刘备。
这样的话,刘备称帝的日子就会大大提前。
至于会不会探查到消息,糜旸并不担心。
这二人的行为都能被数十上百年后的史学家记载,不可能在当世会无声无息的。
现在事情的一切发展,都在随着糜旸的设想发展着。
糜旸虽不在成都之中,但利用着部分先知先觉的优势,正在暗中推动着刘备称帝事件的发展。
见成都中的局势没有意料之外的变化时,糜旸便召来孟达。
他需要了解下,孟达现在与夏侯尚「友好沟通」到哪一步了。
真是个忙碌命!
数日后,董允这一行前往汉兴郡中的使者,便回到成都之中。
在回到成都中之后,董允一行人的踪迹很快就被成都城中的各家探子所探知。
成都中的大臣在得知董允归来后,陆续派人前来问询董允他这一行的情况。
诸多大臣派来的人名为关心董允,实则是在探究糜旸是否已经收集到证明刘协已死的证据。
能派人问询董允的,大多都是与董氏一门交好的大臣。
那些蜀中籍大臣倒是也想派人询问董允,但之前他们刚因为糜旸一事与董允争论过,实在拉不下这个脸。
但尽管是面对这些交好的大臣,董允依旧笑着婉拒众位来人,始终未透露半分口风。
不久后董允来到王宫中向刘备复命,当见董允进入王宫的大门后,多家大臣派来的人只能望着董允的背影徒自叹息,而后顿足而返。
董允是刘备的侍郎,他的政务使命乃是刘备直接委派,并不经过尚书台。
在王宫中的一处偏殿中,董允见到了刘备。
见董允归来,刘备只是对他点点头,并未有太多瞩目。
但董允在行完礼之后便不起身,董允的这个表现令刘备有些奇怪。
随后他察觉到董允应该是有要事禀报,于是他屏退了偏殿中的闲杂人等。
在偏殿中只剩下刘备与董允之后,董允方才从怀中取出一封蜡封完整的上书,而后恭敬地放在刘备书案上。
完成这个举动之后,董允朝着刘备一拜主动告退离开偏厅之中。
整个过程,董允没有一句多余的话,他的目光亦没有在糜旸的密奏上有半分注视。
在董允离开之后,刘备看着书案上的糜旸密奏,他眼神一凝,随后解开蜡封,将糜旸的密奏从信封中取出。
只见在密奏中,糜旸这样写道:
「臣旸
顿首以拜:方北有逋寇,固阻河洛,阻王师北伐,曹贼自篡帝位,耀武北方,每念及此,臣忧心如捣,假寐忘寝。
为人臣者,应吐纳良策,讨贼自效。汉室煌煌,育臣成长,臣却无为,愧对汉恩。
大王命臣镇守北疆,然为人臣者,岂可知镇不知征?
今臣下设计,令孟达假意投效于夏侯尚,暗通款曲,以诱敌来。
今初有成效,臣伏思惟,喜怖交集。臣窃恐此人不可卒得,假使得之,惧不可信,应缓缓图之,于时为便。
臣自幼蒙大王恩养长大,常思报效,前番公安有力,实乃天助。
今北贼驻兵武当,臣欲再献微薄之力,立讨贼之功,此乃臣经年之冀愿,逢值千载之一会。
臣自督竭,竭尽微智,臣知无古人惊天之智,加之仓促施行计略,惶恐狼狈,惧以轻愚,忝负王恩。
臣闻唐尧行事先问上天,然上天从未违之。大王神谟,恩威必眷顾臣身,灵赞圣规,尚必自送。
尚一自送,则臣必使六军囊括,虏无孑遗,威风电迈,天下侧目。
望大王付臣讨贼之任,若效,则为北伐之先绩。若不效,臣自保守北疆,不令大王忧虑。
臣谨拜表以闻,顿首再拜!」
当刘备看完糜旸的密奏之后,他的脸色开始变得潮红起来,胸膛甚至也在剧烈的起伏着。
刘备将糜旸的上表看完后,不一会儿又拿起来看了一遍。
如此反复,君王三观。
在看完三遍后,刘备不禁站起身来,在偏殿中来回踱步。
自曹丕篡汉的消息传开后,大部分群臣都在想着如何劝他称帝,好能更进一步。
唯有糜旸,唯有他这时想的是讨贼自效!
这让刘备的心中很是激奋,这才是他的好子侄,这才是大汉的名将!
虽然糜旸此番不一定成功,但他有这番豪气就令刘备很是开心。
在来回踱步之后,他走到蜡烛前,想出于保密的目的将糜旸的上表烧毁,但最后他还是舍不得。
最后刘备将糜旸的密奏,放置至他的衣带之中,同时他口中喃喃道:
「好为之,好为之!」
免费阅读..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