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云起紫城上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辽东战场上一连串的胜利,让光绪皇帝这些日子心情一直特别好。当他满脸喜色、神采飞扬地走进景仁宫时,珍妃正和一帮宫女、小太监嬉闹,看到皇上驾到,众人忙不迭地赶紧行礼请安。
看到打扰了爱妃的玩儿兴,皇上倒有些过意不去:“朕要看看你们在玩什么游戏,继续吧!”
珍妃微笑着说:“臣妾已经尽兴了,这会儿臣妾要陪着皇上呆一会儿。”
虽然已被册封为恪顺皇贵妃,但珍妃到底没脱女孩儿家活泼的天性。一阵子地疯玩嬉闹,此刻的她早已是香汗淋漓、气喘吁吁,红扑扑的脸蛋益发显得光艳靓丽、娇媚动人。光绪盯着她那漆黑的星眸,开玩笑地说着:“陪着朕只呆一会儿?朕可是不干呐!朕是要在你这里过夜的呦。”说着,一把抓住珍妃的小手。
一向大方的珍妃此时既有些娇羞,又感到非常高兴,自中日开战以来,皇上可是有很长时间没这样与自己调笑了。
执着珍妃的手,二人一同进入了寝宫,珍妃也慢慢恢复了常态。她柔声询问道:“皇上,看您满脸的喜气,又遇上什么高兴的事情了?”
闻听此言,光绪喜滋滋地说道:“岂只是高兴?朕从来都没有这么快活过!告诉你,咱们在辽东牛庄又打了一个大胜仗,这一回可是消灭倭寇五千多人啊!”“恭喜皇上、贺喜皇上!”虽然并不知道这一仗的真正意义,但珍妃亦由衷的感到高兴。
依旧兴致勃勃,光绪接着说道:“卿卿,你说这冯华当真是一员不可多得的虎将,不到旬日就三战三捷,还击毙倭寇两员大将,当年的曾国藩、左宗棠也不过如此吧?朕刚才把军机处前次关于擢升有功将士的奏折退了回去,让他们重新再议,朕这次要好好的封赏冯华!”
自甲午开战以来,军机议事从来都是争论不休。不是因为议和与抗战观点分歧,就是为了李鸿章贻误战机,给予何种处分而意见相左。为此徐用仪、孙毓汶等人还多次把状告到了老佛爷处。
此刻,军机大臣们对冯华的升迁问题亦是意见纷纭,双方引经据典各抒己见。奕訢、翁同龢、李鸿藻和文廷式等人认为冯华年轻有为战功卓著,当此国家用人之时应予破格升迁;而奕匡、世铎、徐用仪、孙毓汶和刚毅则以冯华来历不明,当过土匪为由,主张低调处理。
光绪最头疼的就是这种争论不已、无尽无休的口头官司,自己亲政以来无论办什么事都没有痛快过。他虽然早就想把徐用仪、孙毓汶这些碍事的老家伙开掉,可是由于为太后所遏制,这也只能想想罢了。
徐用仪和孙毓汶都是慈禧的心腹,在“战和问题”上他们是坚决的主和。早在中日宣战前,他们就认为中日战事一起胜负难料,只会让各列强坐山观虎斗从中渔利,因此始终反对宣战。当然,更主要的是他们已经了解了慈禧太后的真正想法:太后虽然一向对洋人没有好感,但也决不愿轻易开罪他们,尤其是在自己六十寿辰之时,她更是绝对讨厌打仗。
军机议事散去后,光绪单独留下了翁同龢。由于心烦意乱他先背着手走了两圈,然后才皱着眉头说道:“师傅你说这徐用仪、孙毓汶怎么总是捣乱,冯华立了如此大功,他们竟然还主张低调处理。当此国势低迷之时,大大封赏有功之臣既能振奋我大清的国威,又能激励将士用命奋勇作战,此乃一举两得之事呀!”
说到这里,光绪好不容易平复下来的情绪又激荡起来:“不光是徐用仪、孙毓汶,这会儿庆亲王也参合进来,朕就更不好办了;还有那刚毅,这次也跟着瞎搅和。师傅,我看干脆就不理会他们,直接起草谕旨如何?”
在军机行走多年、且老于世故的翁同龢听到皇上负气说出的这番话,虽然感同身受,但仍然慎重地说道:“皇上,此事还是不能操之过急,太后目前最忌讳的就是这种事。臣已经向刘坤一和吴大澂详细了解了冯华的情况,此人不但才华出众识见过人、文韬武略无一不精,而且他手中还有一支装备精良骁勇善战的精兵。这些年来,皇上虽然多次任命臣担任乡、会试正副考官,也物色、选拔了一些人才,但这些人大部分担任的都是御史言官、翰林编修等没有实权的职务。臣想,这个冯华如能供皇上驱使,将来必能起到极大的作用。只是此事绝不能让太后见疑,还是应先取得太后懿旨再办,方为上策。”
翁同龢自任会办军务大臣之后,因见清军**不堪再战,一直主张迅速编练一支采用西式训练的新军代替湘、淮等旧军。他认为无论是从目前的军事需要,还是从国家的长治久安,都需要马上实行新军制度,只是因种种制肘,没有得行。翁同龢主张编练新军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他从皇上与太后的矛盾中已经隐约感觉到皇上要想真正亲裁国政,取得与太后斗争的胜利,就必须拥有军权,手中掌握一支精锐的军队。
甲午战争前,翁同龢因身为帝师权参机要,同当时中央不少部院衙门的负责人以及地方督抚将军、提督都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在很多事情上,他们常常彼此互通声气、相互援引。这些人中,有的是他父亲前大学士翁心存、兄长翁同书的故旧、门人、僚属,更多的则是他的同年、同值和同乡等。刘坤一和吴大澂就是其中的重要两人,尤其是吴大澂,他系翁同龢的江苏同乡,且同属苏州府。两人早在翁同龢就读苏州紫阳书院时就已相识,关系可以说极为密切,吴大澂遇事进京全都是下榻在翁宅。此次为了了解冯华的情况,他们两人已经通过电报联系了好几次。看到吴大澂和刘坤一对冯华都是交口称赞,而且又得知义勇军实行新式训练,拥有新式武器,翁同龢立即产生了笼络冯华,使其为皇上所用的想法。
光绪刚才说的其实也是气话,如今听了师傅的一番劝告后也知道此事至关重要,万万不能鲁莽行事。他点了点头:“就按师傅所言吧!”
送走翁同龢,光绪立即吩咐执事太监备轿去颐和园
颐和园玉澜堂香气缥缈,慈禧太后佝偻着身子正在喷云吐雾般地抽着烟,虽然已经过完了六十大寿,但一向保养得非常好的她却一点儿也没有显出老态来。刚刚吸完这锅烟,执事太监来报,说庆亲王奕匡、礼亲王世铎与徐用仪、孙毓汶等军机大臣求见。
慈禧放下烟枪,缓缓说道:“让他们进来吧!”
奕匡、世铎、徐用仪和孙毓汶四人鱼贯而入,一字排开跪下叩头道:“恭请太后圣安!”
慈禧拉长声音说道:“起来吧,看坐!”
待四人就座后,才不紧不慢地问道:“有什么事啊?”
庆亲王奕匡向来不抢先说话,还是徐用仪抬起头回答:“老佛爷,恭亲王、翁同龢及李鸿藻等人力主对前些日子接连取得三场大捷的冯华予以重任,破格迁升,而且皇上也有此意。可是臣等觉得冯华此人虽然功劳甚大,但其来历不明,又出身不正做过土匪,只做一般升迁就可以了,否则的话将来会对我大清的江山永固留下隐患啊!”听到这儿,慈禧没有好气儿地“哼”了一声,抢白道:“江山永固?倭寇都快要打进紫禁城了,你们说怎么个固法啊!现在不用冯华,还用叶志超、卫汝贵、赵怀业这样的废物?要不,你们也上前线给老佛爷真刀真枪地打出个样子来!”
看到慈禧发火,四个人连忙再次跪在地上叩头不已,太后不说话他们也不敢起来。过了许久,慈禧才发话:“都起来吧!”
四个人唯唯诺诺地爬起来,像四颗霜打过的茄子,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见众人都不敢再说话,慈禧才把声音放缓和,安慰道:“行啦,都别哭丧着脸了,本宫也知道你们忠心耿耿。可冯华这个人是立了大功的,你们想想关东是我朝龙兴之地,要不是他挡住了日本人,盛京就危险了。盛京要是丢给了日本人,本宫也愧对老祖宗呀!记住了,现在是用人之际,有功者不升迁、不奖赏,岂不是杜绝了贤路,让天下人寒心?”
四个人重又俯下身子,把脑袋磕得像捣蒜似的:“太后圣明!”
慈禧摆了摆手:“坐着说话吧!”
待他们重新入座,慈禧才又慢条斯理地说道:“其实也不只是皇上有这个意思,刘坤一、长顺和吴大澂等人都有密折来京,他们皆众口一词的大力举荐冯华,这些意见如何能不加以考虑?况且辽东大捷的消息已经传扬了出去,如今全国上下群情激愤,都把冯华看作是‘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人心所向啊!冯华这人我也派人专门调查过,他祖上确实是出海去了西洋,后来又辗转到了欧洲。他回国后因为搭救了一伙落难的土匪被奉为首领,尔后又引导这些人组织起团练走上了正路,这是引恶向善的好事啊!何况不是还有那么一句‘英雄不看出身’的老话嘛!”
当初冯华就考虑过:他们的身世来历如果不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将来必会影响自己兄弟三人和义勇军的发展。为此,他在义勇军走上正轨之后,没少通过贺国光给吉林将军长顺和各地相关的大大小小官员送礼,不断的将他们三人的身世来历灌输过去。而这些人虽然觉得有些地方尚有疑问,但既然收了人家的重礼,自然一切都没有问题。现在,这一切的布置和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挪动了一下由于久坐有些僵直的身体,慈禧继续说道:“托列祖列宗的福荫,天佑大清啊!闹长毛时出了个曾国藩,回疆作乱幸亏还有左宗棠,平捻、洋务又有李鸿章,如今倭寇入侵国家危难之时,平地里突然冒出个冯华,你们说这不是上苍佑护我大清吗?”
四个人连声称是,一起说道:“恭喜太后,洪福齐天,福星高照!”
面带微笑的慈禧摆了摆手,略作沉吟后又接着说:“你们说得也不是全无道理,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这冯华一则年轻,二则嘛到底是留过洋的人,不比你们这些老臣子,须有个老成持重,知根知底的人辅佐他才好。”
下边坐着的几个人都是老狐狸了,哪里还不明白这些话的弦外之音,徐用仪抢先说道:“太后见教得是,臣等再多思考一下,考虑一个圆满的处理方案。”
慈禧刚笑着点了点头,就看见庆亲王有些犹豫地接口说道:“太后,按照防军、练军组建的规矩,兵将自召自选,兵部无权过问啊!”看着这位脑筋不知道转个弯儿的王爷,慈禧皱了皱眉头道:“你们几人看着办吧!”
几个人都明白,太后的话已经点透,无需再多言,当下四人一齐叩头退出。
庆亲王等四人刚走了一小会儿,传门太监又来报,说是皇上驾到。慈禧听了一愣,忙让人通报请皇上进来。
门外传来光绪响亮的声音:“子臣叩请亲爸爸吉祥!”
慈禧不冷不热地说道:“皇上辛苦了,看坐吧!”
“谢亲爸爸!”
“皇上这个时辰过来可是有急事?”
刚坐稳了的光绪欠起身子,把一摞奏折送到慈禧面前说道:“主要是有一些重要的奏折还需要亲爸爸过目定夺。”
听了这话,慈禧心里很是舒服:看来他心里还是有我,遇到大事不敢自己独断做主,必要请示我才敢做。不过,她嘴上却装着很不在意的样子说:“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呀?皇上自己决定然后报到母后这里就是了,非得皇上跑这么远的路到母后这里垂问?”
“人员的任命升迁事关国家根本,还是请亲爸爸定夺为好。况且,刚才军机议事时,徐用仪和孙毓汶提出这个取得辽东大捷的冯华来历不甚清楚,让子臣也有些犹豫。可是又想如此大功都不大力封赏,岂不让将士寒心、让天下人非议,所以此事一定要请亲爸爸给拿个主意。”
为了打消慈禧的疑心,光绪按照与翁同龢提前商量好的办法将这件事的决定权彻底交给了慈禧。光绪皇帝亲政以来,担心权力有失一直是慈禧最大的心病,此时听到光绪如此说她心里更舒坦了。
先点了点头,然后慈禧拿起几卷奏折随手翻了翻说道:“这件事我知道了,赏罚分明是应该的。让军机处好好议一议,务必要人尽其才,不可让刚振奋起来的士气,再低落下去。”
“是,子臣知道了。”光绪恭敬地说道。
颐和园玉澜堂中一时间气氛异常的融洽,随后两个人谈论的一些轻松话题,让光绪和慈禧不时的发出两声轻笑,这些日子本有些冷淡的母子关系又好似恢复到了从前
与慈禧共用过晚膳后,辰光已迟。面带着微笑光绪回到了景仁宫,珍妃赶忙奔出来迎接。看到皇上心情很好,行过礼后珍妃笑着问:“皇上,今儿个又有什么高兴的事情,可以告诉臣妾吗?”
光绪笑道:“当然可以了!卿卿,朕可有事情瞒过你吗?”
“人家知道皇上是最疼臣妾的嘛!”珍妃撒娇地说道。
二人并肩坐下后,光绪轻轻揽住珍妃的纤纤细腰,说道:“迁升冯华等人的事情,太后已经点头了。”
珍妃噘了噘小嘴道:“您是皇上,连迁升官员的事都做不了主?”
光绪解释说:“不是的,徐用仪、孙毓汶都是太后的人,在这件事情上一直作梗。本来朕是想一纸手诏就解决了,是翁师傅劝朕谨慎行事,师傅说这样的事情太后也未见得就会阻拦,何必非要硬对着干,现在一看果真如此。师傅是老成持重之人,有他在朕身边时常提醒,朕今后会少犯很多的错误。”
欢娱的时间总是非常短暂,光绪与珍妃卿卿我我的说了一会儿体己话,一转眼就到了他与翁同龢约定的见面时间。
看了看条案上的座钟,珍妃说道:“皇上快去毓庆宫吧,别让翁师傅久等,否则师傅会笑话皇上‘从此君王不早朝’,臣妾可担当不起!若再让太后知道,准会说我是‘狐媚偏能惑主’的!”
光绪笑道:“好啊,朕不早朝要晚朝,晚朝后我倒要看一看你这个小狐狸精是怎样惑主的?”
在毓庆宫的书房里,光绪和翁同龢为了冯华的擢升问题再次进行了细致的谋划。两个人在灯下娓娓而谈,一如往昔师徒二人在书房中的授读岁月。
听到翁同龢同自己探讨究竟将冯华任命到何处,光绪沉思了一下后说道:“师傅的意思,可是想让冯华离京师近一点儿或者能镇守一方要地?”
眼见皇上成熟多了,翁同龢心下甚是欣慰,点点头道:“皇上聪明睿智!”
“能留在直隶是最好的,不过想放到京师附近恐怕很难办到;放到辽东吧,按祖宗的规矩东北又不设总兵,这可如何是好呢?”光绪从小对师傅依赖惯了,遇到事情总想听听师傅的主意。
翁同龢早已胸有成竹:“皇上,临榆军政诸事虽划归奉天锦新营口道代管,但地属直隶,临近山海关。皇上有权根据国防、军事需要设置新的镇台,太后也没有理由反对,徐用仪等人更是没得话说。”
光绪闻言大喜:“对呀!朕就封冯华为新设置的临榆镇总兵,进可威慑辽东,退可护卫京畿。好办法,好办法呀!”
辽东战场上一连串的胜利,让光绪皇帝这些日子心情一直特别好。当他满脸喜色、神采飞扬地走进景仁宫时,珍妃正和一帮宫女、小太监嬉闹,看到皇上驾到,众人忙不迭地赶紧行礼请安。
看到打扰了爱妃的玩儿兴,皇上倒有些过意不去:“朕要看看你们在玩什么游戏,继续吧!”
珍妃微笑着说:“臣妾已经尽兴了,这会儿臣妾要陪着皇上呆一会儿。”
虽然已被册封为恪顺皇贵妃,但珍妃到底没脱女孩儿家活泼的天性。一阵子地疯玩嬉闹,此刻的她早已是香汗淋漓、气喘吁吁,红扑扑的脸蛋益发显得光艳靓丽、娇媚动人。光绪盯着她那漆黑的星眸,开玩笑地说着:“陪着朕只呆一会儿?朕可是不干呐!朕是要在你这里过夜的呦。”说着,一把抓住珍妃的小手。
一向大方的珍妃此时既有些娇羞,又感到非常高兴,自中日开战以来,皇上可是有很长时间没这样与自己调笑了。
执着珍妃的手,二人一同进入了寝宫,珍妃也慢慢恢复了常态。她柔声询问道:“皇上,看您满脸的喜气,又遇上什么高兴的事情了?”
闻听此言,光绪喜滋滋地说道:“岂只是高兴?朕从来都没有这么快活过!告诉你,咱们在辽东牛庄又打了一个大胜仗,这一回可是消灭倭寇五千多人啊!”“恭喜皇上、贺喜皇上!”虽然并不知道这一仗的真正意义,但珍妃亦由衷的感到高兴。
依旧兴致勃勃,光绪接着说道:“卿卿,你说这冯华当真是一员不可多得的虎将,不到旬日就三战三捷,还击毙倭寇两员大将,当年的曾国藩、左宗棠也不过如此吧?朕刚才把军机处前次关于擢升有功将士的奏折退了回去,让他们重新再议,朕这次要好好的封赏冯华!”
自甲午开战以来,军机议事从来都是争论不休。不是因为议和与抗战观点分歧,就是为了李鸿章贻误战机,给予何种处分而意见相左。为此徐用仪、孙毓汶等人还多次把状告到了老佛爷处。
此刻,军机大臣们对冯华的升迁问题亦是意见纷纭,双方引经据典各抒己见。奕訢、翁同龢、李鸿藻和文廷式等人认为冯华年轻有为战功卓著,当此国家用人之时应予破格升迁;而奕匡、世铎、徐用仪、孙毓汶和刚毅则以冯华来历不明,当过土匪为由,主张低调处理。
光绪最头疼的就是这种争论不已、无尽无休的口头官司,自己亲政以来无论办什么事都没有痛快过。他虽然早就想把徐用仪、孙毓汶这些碍事的老家伙开掉,可是由于为太后所遏制,这也只能想想罢了。
徐用仪和孙毓汶都是慈禧的心腹,在“战和问题”上他们是坚决的主和。早在中日宣战前,他们就认为中日战事一起胜负难料,只会让各列强坐山观虎斗从中渔利,因此始终反对宣战。当然,更主要的是他们已经了解了慈禧太后的真正想法:太后虽然一向对洋人没有好感,但也决不愿轻易开罪他们,尤其是在自己六十寿辰之时,她更是绝对讨厌打仗。
军机议事散去后,光绪单独留下了翁同龢。由于心烦意乱他先背着手走了两圈,然后才皱着眉头说道:“师傅你说这徐用仪、孙毓汶怎么总是捣乱,冯华立了如此大功,他们竟然还主张低调处理。当此国势低迷之时,大大封赏有功之臣既能振奋我大清的国威,又能激励将士用命奋勇作战,此乃一举两得之事呀!”
说到这里,光绪好不容易平复下来的情绪又激荡起来:“不光是徐用仪、孙毓汶,这会儿庆亲王也参合进来,朕就更不好办了;还有那刚毅,这次也跟着瞎搅和。师傅,我看干脆就不理会他们,直接起草谕旨如何?”
在军机行走多年、且老于世故的翁同龢听到皇上负气说出的这番话,虽然感同身受,但仍然慎重地说道:“皇上,此事还是不能操之过急,太后目前最忌讳的就是这种事。臣已经向刘坤一和吴大澂详细了解了冯华的情况,此人不但才华出众识见过人、文韬武略无一不精,而且他手中还有一支装备精良骁勇善战的精兵。这些年来,皇上虽然多次任命臣担任乡、会试正副考官,也物色、选拔了一些人才,但这些人大部分担任的都是御史言官、翰林编修等没有实权的职务。臣想,这个冯华如能供皇上驱使,将来必能起到极大的作用。只是此事绝不能让太后见疑,还是应先取得太后懿旨再办,方为上策。”
翁同龢自任会办军务大臣之后,因见清军**不堪再战,一直主张迅速编练一支采用西式训练的新军代替湘、淮等旧军。他认为无论是从目前的军事需要,还是从国家的长治久安,都需要马上实行新军制度,只是因种种制肘,没有得行。翁同龢主张编练新军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他从皇上与太后的矛盾中已经隐约感觉到皇上要想真正亲裁国政,取得与太后斗争的胜利,就必须拥有军权,手中掌握一支精锐的军队。
甲午战争前,翁同龢因身为帝师权参机要,同当时中央不少部院衙门的负责人以及地方督抚将军、提督都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在很多事情上,他们常常彼此互通声气、相互援引。这些人中,有的是他父亲前大学士翁心存、兄长翁同书的故旧、门人、僚属,更多的则是他的同年、同值和同乡等。刘坤一和吴大澂就是其中的重要两人,尤其是吴大澂,他系翁同龢的江苏同乡,且同属苏州府。两人早在翁同龢就读苏州紫阳书院时就已相识,关系可以说极为密切,吴大澂遇事进京全都是下榻在翁宅。此次为了了解冯华的情况,他们两人已经通过电报联系了好几次。看到吴大澂和刘坤一对冯华都是交口称赞,而且又得知义勇军实行新式训练,拥有新式武器,翁同龢立即产生了笼络冯华,使其为皇上所用的想法。
光绪刚才说的其实也是气话,如今听了师傅的一番劝告后也知道此事至关重要,万万不能鲁莽行事。他点了点头:“就按师傅所言吧!”
送走翁同龢,光绪立即吩咐执事太监备轿去颐和园
颐和园玉澜堂香气缥缈,慈禧太后佝偻着身子正在喷云吐雾般地抽着烟,虽然已经过完了六十大寿,但一向保养得非常好的她却一点儿也没有显出老态来。刚刚吸完这锅烟,执事太监来报,说庆亲王奕匡、礼亲王世铎与徐用仪、孙毓汶等军机大臣求见。
慈禧放下烟枪,缓缓说道:“让他们进来吧!”
奕匡、世铎、徐用仪和孙毓汶四人鱼贯而入,一字排开跪下叩头道:“恭请太后圣安!”
慈禧拉长声音说道:“起来吧,看坐!”
待四人就座后,才不紧不慢地问道:“有什么事啊?”
庆亲王奕匡向来不抢先说话,还是徐用仪抬起头回答:“老佛爷,恭亲王、翁同龢及李鸿藻等人力主对前些日子接连取得三场大捷的冯华予以重任,破格迁升,而且皇上也有此意。可是臣等觉得冯华此人虽然功劳甚大,但其来历不明,又出身不正做过土匪,只做一般升迁就可以了,否则的话将来会对我大清的江山永固留下隐患啊!”听到这儿,慈禧没有好气儿地“哼”了一声,抢白道:“江山永固?倭寇都快要打进紫禁城了,你们说怎么个固法啊!现在不用冯华,还用叶志超、卫汝贵、赵怀业这样的废物?要不,你们也上前线给老佛爷真刀真枪地打出个样子来!”
看到慈禧发火,四个人连忙再次跪在地上叩头不已,太后不说话他们也不敢起来。过了许久,慈禧才发话:“都起来吧!”
四个人唯唯诺诺地爬起来,像四颗霜打过的茄子,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见众人都不敢再说话,慈禧才把声音放缓和,安慰道:“行啦,都别哭丧着脸了,本宫也知道你们忠心耿耿。可冯华这个人是立了大功的,你们想想关东是我朝龙兴之地,要不是他挡住了日本人,盛京就危险了。盛京要是丢给了日本人,本宫也愧对老祖宗呀!记住了,现在是用人之际,有功者不升迁、不奖赏,岂不是杜绝了贤路,让天下人寒心?”
四个人重又俯下身子,把脑袋磕得像捣蒜似的:“太后圣明!”
慈禧摆了摆手:“坐着说话吧!”
待他们重新入座,慈禧才又慢条斯理地说道:“其实也不只是皇上有这个意思,刘坤一、长顺和吴大澂等人都有密折来京,他们皆众口一词的大力举荐冯华,这些意见如何能不加以考虑?况且辽东大捷的消息已经传扬了出去,如今全国上下群情激愤,都把冯华看作是‘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人心所向啊!冯华这人我也派人专门调查过,他祖上确实是出海去了西洋,后来又辗转到了欧洲。他回国后因为搭救了一伙落难的土匪被奉为首领,尔后又引导这些人组织起团练走上了正路,这是引恶向善的好事啊!何况不是还有那么一句‘英雄不看出身’的老话嘛!”
当初冯华就考虑过:他们的身世来历如果不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将来必会影响自己兄弟三人和义勇军的发展。为此,他在义勇军走上正轨之后,没少通过贺国光给吉林将军长顺和各地相关的大大小小官员送礼,不断的将他们三人的身世来历灌输过去。而这些人虽然觉得有些地方尚有疑问,但既然收了人家的重礼,自然一切都没有问题。现在,这一切的布置和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挪动了一下由于久坐有些僵直的身体,慈禧继续说道:“托列祖列宗的福荫,天佑大清啊!闹长毛时出了个曾国藩,回疆作乱幸亏还有左宗棠,平捻、洋务又有李鸿章,如今倭寇入侵国家危难之时,平地里突然冒出个冯华,你们说这不是上苍佑护我大清吗?”
四个人连声称是,一起说道:“恭喜太后,洪福齐天,福星高照!”
面带微笑的慈禧摆了摆手,略作沉吟后又接着说:“你们说得也不是全无道理,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这冯华一则年轻,二则嘛到底是留过洋的人,不比你们这些老臣子,须有个老成持重,知根知底的人辅佐他才好。”
下边坐着的几个人都是老狐狸了,哪里还不明白这些话的弦外之音,徐用仪抢先说道:“太后见教得是,臣等再多思考一下,考虑一个圆满的处理方案。”
慈禧刚笑着点了点头,就看见庆亲王有些犹豫地接口说道:“太后,按照防军、练军组建的规矩,兵将自召自选,兵部无权过问啊!”看着这位脑筋不知道转个弯儿的王爷,慈禧皱了皱眉头道:“你们几人看着办吧!”
几个人都明白,太后的话已经点透,无需再多言,当下四人一齐叩头退出。
庆亲王等四人刚走了一小会儿,传门太监又来报,说是皇上驾到。慈禧听了一愣,忙让人通报请皇上进来。
门外传来光绪响亮的声音:“子臣叩请亲爸爸吉祥!”
慈禧不冷不热地说道:“皇上辛苦了,看坐吧!”
“谢亲爸爸!”
“皇上这个时辰过来可是有急事?”
刚坐稳了的光绪欠起身子,把一摞奏折送到慈禧面前说道:“主要是有一些重要的奏折还需要亲爸爸过目定夺。”
听了这话,慈禧心里很是舒服:看来他心里还是有我,遇到大事不敢自己独断做主,必要请示我才敢做。不过,她嘴上却装着很不在意的样子说:“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呀?皇上自己决定然后报到母后这里就是了,非得皇上跑这么远的路到母后这里垂问?”
“人员的任命升迁事关国家根本,还是请亲爸爸定夺为好。况且,刚才军机议事时,徐用仪和孙毓汶提出这个取得辽东大捷的冯华来历不甚清楚,让子臣也有些犹豫。可是又想如此大功都不大力封赏,岂不让将士寒心、让天下人非议,所以此事一定要请亲爸爸给拿个主意。”
为了打消慈禧的疑心,光绪按照与翁同龢提前商量好的办法将这件事的决定权彻底交给了慈禧。光绪皇帝亲政以来,担心权力有失一直是慈禧最大的心病,此时听到光绪如此说她心里更舒坦了。
先点了点头,然后慈禧拿起几卷奏折随手翻了翻说道:“这件事我知道了,赏罚分明是应该的。让军机处好好议一议,务必要人尽其才,不可让刚振奋起来的士气,再低落下去。”
“是,子臣知道了。”光绪恭敬地说道。
颐和园玉澜堂中一时间气氛异常的融洽,随后两个人谈论的一些轻松话题,让光绪和慈禧不时的发出两声轻笑,这些日子本有些冷淡的母子关系又好似恢复到了从前
与慈禧共用过晚膳后,辰光已迟。面带着微笑光绪回到了景仁宫,珍妃赶忙奔出来迎接。看到皇上心情很好,行过礼后珍妃笑着问:“皇上,今儿个又有什么高兴的事情,可以告诉臣妾吗?”
光绪笑道:“当然可以了!卿卿,朕可有事情瞒过你吗?”
“人家知道皇上是最疼臣妾的嘛!”珍妃撒娇地说道。
二人并肩坐下后,光绪轻轻揽住珍妃的纤纤细腰,说道:“迁升冯华等人的事情,太后已经点头了。”
珍妃噘了噘小嘴道:“您是皇上,连迁升官员的事都做不了主?”
光绪解释说:“不是的,徐用仪、孙毓汶都是太后的人,在这件事情上一直作梗。本来朕是想一纸手诏就解决了,是翁师傅劝朕谨慎行事,师傅说这样的事情太后也未见得就会阻拦,何必非要硬对着干,现在一看果真如此。师傅是老成持重之人,有他在朕身边时常提醒,朕今后会少犯很多的错误。”
欢娱的时间总是非常短暂,光绪与珍妃卿卿我我的说了一会儿体己话,一转眼就到了他与翁同龢约定的见面时间。
看了看条案上的座钟,珍妃说道:“皇上快去毓庆宫吧,别让翁师傅久等,否则师傅会笑话皇上‘从此君王不早朝’,臣妾可担当不起!若再让太后知道,准会说我是‘狐媚偏能惑主’的!”
光绪笑道:“好啊,朕不早朝要晚朝,晚朝后我倒要看一看你这个小狐狸精是怎样惑主的?”
在毓庆宫的书房里,光绪和翁同龢为了冯华的擢升问题再次进行了细致的谋划。两个人在灯下娓娓而谈,一如往昔师徒二人在书房中的授读岁月。
听到翁同龢同自己探讨究竟将冯华任命到何处,光绪沉思了一下后说道:“师傅的意思,可是想让冯华离京师近一点儿或者能镇守一方要地?”
眼见皇上成熟多了,翁同龢心下甚是欣慰,点点头道:“皇上聪明睿智!”
“能留在直隶是最好的,不过想放到京师附近恐怕很难办到;放到辽东吧,按祖宗的规矩东北又不设总兵,这可如何是好呢?”光绪从小对师傅依赖惯了,遇到事情总想听听师傅的主意。
翁同龢早已胸有成竹:“皇上,临榆军政诸事虽划归奉天锦新营口道代管,但地属直隶,临近山海关。皇上有权根据国防、军事需要设置新的镇台,太后也没有理由反对,徐用仪等人更是没得话说。”
光绪闻言大喜:“对呀!朕就封冯华为新设置的临榆镇总兵,进可威慑辽东,退可护卫京畿。好办法,好办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