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回忆篇:百里滩上的梭鱼与海粘逛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菜一上来,敖海源就陷入了沉思当中,思绪中的他回到了渤海之滨,童年记忆中的家。
在渤海之滨的百里滩,水泊盐田密布,出身低贱的鱼儿很多。比如淡水里的小鲫瓜子、小麦穗、白条鱼、秤杆鱼、草包鱼、撅嘴鲢子、黑鱼;咸水里的海鲇鱼、虎头鱼、梭鱼、刺鱼、小鲈板鱼等。
而与百里滩的百姓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亲密的鱼,莫过于梭鱼和海粘逛。比起贪婪的遇到什么都狼吞虎咽吞下肚子的海粘逛,长着美丽的大眼睛身披银光闪闪的鳞片又活力四射的梭鱼,是那么干净利落,颇有绅士风度。
梭鱼喜欢集体生活,经常排着整齐的队伍在水里游弋嬉戏。遇到危险就发出警报,大家保持队形撤离;遇到食物,大梭鱼们不开口,小梭鱼只会鼓着鱼鳃吞咽口水,耐心等待。它们就像水里生存的野草,生命如尘土一样卑微,但却不可或缺地融进百里滩百姓日常生活几百年。
在百里滩的水泊河沟里,无论是海水,还是海水蒸发成晒盐用的卤水,咸度递增的各种水体里,抑或是可以浇灌农田的淡水沟渠中,海粘逛和梭鱼都可以自由成长。
不同的是,海鲇鱼吃东西很“狼虎(虎发作一声)”。
“狼虎”这个词,在百里滩方言里,是形容一个人吃东西不干不净、狼吞虎咽的意思。
海粘逛被捕获后,开膛破肚时,可以从快要撑破的肚子里挤出整条小鱼或者一只完整的大虾钱儿,吞下的鱼虾的长度几乎超过了它们的一半身长,让人惊叹海粘逛实在贪吃,实在贪婪。
过去,百里滩荒野里坟头遍布盐滩时,很多坟头被水淹没,浸泡在浩渺广阔的大汪子里,破烂的棺材就成了海鲇鱼的乐园。
很多捕鱼人都有过在秋后海鲇鱼长到一尺长时,从一口棺材中掏出十几斤个头硕大的海鲇鱼的刺激经历。
当然,捕鱼人如果也很狼虎,这不便琢磨出处的海粘逛就被全家人闭着眼香喷喷地吃了,稍微净利一点的捕鱼人,是很膈应这种与蛤蟆撞脸的海粘逛的。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海粘逛根本上不得百姓家年节的高档席面。
海粘逛往往被腌制后晒干,丑陋扭曲的鱼干儿悬挂在墙上,任凭野猫半夜来偷食。而且这种鱼天生没有油水,它们再贪吃,也不会在肠胃里储蓄油脂,给人的印象不仅贪婪,而且吝啬。
换个角度想,海粘逛也像个傻乎乎的抢劫犯。
钓海粘逛时,根本不费智商,守在大汪子堤埝上,只要鱼钩上有鱼饵,你就等着吧,马上就会觉得鱼竿“噔”的一下,好像水下有人拉了渔线一把。
这不是鲈板儿就是海鲇鱼,而海粘逛的概率最大。
咬钩后,如果恰好你放下鱼竿忙别的事情了,比如喝水、吸烟、抓路过的花蝴蝶……一抬头,就会看见鱼竿已经被拽进水里,僵硬的长蛇一样缓缓游动,急急忙忙地把鱼竿捞起来,海鲇鱼牢牢咬着串着鱼钩的鱼饵,仍然舍不得放弃──死到临头了,还舍不得一口美食呢。
梭鱼则很像单纯的充满激情活力的青年学生:戴着眼镜,十分羞涩,偶尔莽撞,经常好动,容易吃亏上当。
偶尔跨上堤埝,一眼就看到密密麻麻的梭鱼浮在水面,它们游动速度很快,电光石火一般。
当梭鱼被混养汪子的箔网困住,则拼命逃窜,会把体内的食泥排泄干净。这样,梭鱼鱼肠子变得很干净,梭鱼鱼肠子富含油脂,是难得的美味,百里滩人谈之会口水直流的。
把鱼内脏中藏在鱼肝内的苦胆完整摘除,鱼肠洗干净,与鱼一起炖,那是满口奇异香味的美味。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好吃的鱼肠,只限于生长于混养汪子里的梭鱼,这种梭鱼被称为港(这个字儿这里不念ga(ǎ)ng,而是念jia(ǎ)ng)梭鱼。
天津卫有“河刀海鲙港梭鱼”的说法,表扬这三种鱼好吃,不无道理。
显然,美味的河刀鱼、海鲙鱼,非寻常百姓家餐桌之物,而港梭鱼则是“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喜欢聚群的梭鱼生命力之顽强,应该胜过海鲇鱼。
在百里滩,一个小水洼,一条浅浅的小河沟,都能生长成群的梭鱼,它们密密麻麻在水面上游弋。它们太喜欢暴露自己的身体了,很喜欢在水面上蹦跳,折腾出片片鱼花儿给路人看。
那些水花儿,就像很多无形的雨点砸在水面上,所以,水是根本藏不住梭鱼的,它们的闹腾劲儿,就好像不被捕鱼人抓走就不甘心似的。
秋天的苹果、枣子、葡萄,以诱人的娇艳颜色提醒人们享用,梭鱼则以大胆暴露自己美丽胴体的方式,激发人们捕获的欲望,以自我牺牲精神帮助人们度过食物贫乏的贫困日子。
孙犁先生在小说《白洋淀纪事》里,就提到过打跳梭鱼。
可见,梭鱼在白洋淀这样的内陆淡水湖也能生存。梭鱼在白洋淀生存,一样不隐藏,一样爱显摆,一样注定更多地更轻易地被捕获。
敖海源对梭鱼的记忆太多了。
最早的记忆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爸每逢周末都和渔友们去盐沟边打旋网,带回来的收获十之八九是梭鱼和海鲇鱼。
那时他还小,不懂得梭鱼之美味,懵懂地看着大人们举着酒杯就着它们下酒。
大人们酒酣气振,耳红话暖,小孩子也被熏陶得很开心,开心如过年。
有一次,家里做晚饭,他爸见晚饭没啥下饭的菜,就带上旋网鱼兜子,蹬着二八大杠带着敖海源就去了盐沟边。
到地儿了老老敖提着渔网只在盐沟的堤埝上走了几十米远,就用从电工那里淘换来的帆布兜子把五六斤梭鱼提回家了。
毫不费力、费时,很像三国里的温酒斩华雄的桥段。
那时,人们喜欢把梭鱼趁新鲜熬了吃。
梭鱼富含油脂,刚进冬天,炖一锅梭鱼,装在搪瓷盆里的剩鱼,转天就会在鱼汤表面凝成一层薄薄的鱼油。
因为梭鱼的这种优势,人们喜欢把腌制的老芥菜切成丝,泡淡了,在熬梭鱼时放一些,这样,芥菜丝就没那么寡淡。
或者在熬制梭鱼时,放些粉条。梭鱼里的粉条,不比猪肉炖粉条逊色,味道浓郁,非常下饭。
如果梭鱼太多,还会把金黄色的散发着鲜咸香气的芥菜卤熬成汤汁,佐以葱姜蒜酱油醋,开锅后放进带有鱼鳞的梭鱼,馇制成一小盆梭鱼酱,连着能吃三四天。
冬天,百里滩家家户户都会咸咸地馇一坛子或一缸梭鱼酱,放在院子里,随吃随取。
冬天馇梭鱼比其他季节要隆重许多。梭鱼一定要选一斤左右的滚圆肥硕的,冬天盐沟里、汪子里的梭鱼油性大,一斤左右的梭鱼油脂开始饱满。
梭鱼酱馇好装坛后,鱼汤上会凝厚厚的鱼油。鱼肉也因为芥菜卤变得硬挺挺的,有了海盐、鱼油和低温的呵护,一坛子梭鱼酱大概十斤、二十斤,不急不慌地可以吃一个月,即使吃酸败了吃馊了也不在意──大不了再馇一坛子新鲜的。
那时人们肚子里油水少,这种富含油脂的梭鱼还是很解馋的。
在老百姓的日常话语里,自然而然地经常提起梭鱼,比如一个人抱怨自己肚子饿,会这么说:“我早晨起来就没吃饭,我现在还是港梭鱼──净肠儿的。”
再比如,老人看见孩子们吃梭鱼时只吃鱼肉,就会说:“梭鱼头是香油罐啊。”
再说说海粘逛吧。
海粘逛在夏秋季节,就只有被粗粝的海盐腌制的份儿,在大绿豆蝇嘤嘤嗡嗡包围中被阳光晒干水分。
等到了冬天,海粘逛已经钻进窝里睡大觉了。
梭鱼还在寒冷的水面上活跃着。一场让气温急剧下降的西北风后,大批量的梭鱼被冻死在海冰里,透过冰面就能看到梭鱼凌乱的遗体。
很多在寒冬里难以觅食的海鸟们,就靠破冰啄食冻死的梭鱼果腹;捡冻鱼的人们冒着严寒,提着斧子、冰钎,破开海冰,每次都有沉重的鱼获。
这种冻梭鱼尽管颜色苍白,但不失鲜美。
在漫长单调的冬天,船都被拉上了坞,海货难以获取,这冻梭鱼,也算可口的腥货了。
捡冻鱼,也就是捡冻梭鱼,是充满乐趣的,海粘逛早就藏在水底的鱼窝里,不肯变成冻鱼被人捡拾的。只有梭鱼肯被海冰冻住,被人们破冰拾,肯给人们提供狩猎般的野趣。
自从近海滩涂上机器轰鸣,钢筋水泥的楼宇在大海边粗壮地生长起来,水泥构件被延伸到大海的体内,很多需要潮间带繁衍的鱼类开始越来越稀有,而梭鱼却因有了石头缝隙、水泥构件的保护,男欢女爱,大量繁衍。
梭鱼生长速度很惊人,开春的火柴棍般长的小梭鱼羔儿,到了秋后初冬,就可以长到一筷子长。梭鱼不像海粘逛,隔年就要悲壮地死去,它们可以经历多个春夏秋冬,几年后,梭鱼可以长到四五斤甚至十几斤重。
梭鱼的麻烦也随之而来。
也不知哪个聪明的懒人,在几年前发明了拍竿的钓法。
那些不会用旋网粘网捕鱼的垂钓者,抓住梭鱼爱集体生活、爱集体进食、好奇心强的毛病,用专用的拍竿,在一片水面上制造“啪啪啪”的声响,把充当鱼饵的沙蚕拍碎诱惑梭鱼,刺激它们进食,有一小口泥巴就能满足的梭鱼,一旦发现同伴儿中某只梭鱼开始抢食碎沙蚕,就都集体模仿,梭鱼全部“开口”时,鱼花翻飞,场面一度极其混乱。
梭鱼们吃得痛快、玩得开心,浑不知上了钓鱼者的当。
一条接一条的被钓走,那些闻讯而来不明真相的同类源源不断加入狂欢队伍,垂钓者开始“连杆”“爆箱”,心满意足。百里滩人惊呼,以前只知道钓海粘逛,以为梭鱼根本不知肉味,无法钓取,可如今才知道钓梭鱼这么容易。
于是,更多的人都加入了钓梭鱼的队伍。
每天,百里滩足有几百号人四处踅摸、互相打听,哪里出梭鱼了,赶过去“啪啪啪”拍它们生活的水面,刺激它们无节制地进食。
卖沙蚕的渔具店成了信息发布中心,每天都有垂钓者聚集,交换鱼情信息。
海粘逛不含油脂的特色,被那些患有“三高”的人群看重,海粘逛炖大红萝卜这样的健康菜,压倒了油香腻人的炖梭鱼和氯化钠超标的馇梭鱼。
梭鱼的身价突然与海粘逛来了个乾坤大挪移,海粘逛竟然有了更大的市场。
它们不再被大量腌制成干鱼了,因为身价倍增,也能上上等席面了,它们被邀请到精养池子生活,在市场上与平鱼、鳎目鱼等高档鱼类一起出售。
因为海粘逛到了秋天鱼肉开始松软,熬熟后像果冻一般鲜嫩,颇得慕名来百里滩的外地食客青睐。
梭鱼因为泛滥易得,慢慢被人们看轻、看贱;因为它们富含油脂,与各种肉类雷同,也遭人们的嫌弃冷落。
现在也会经常看见鱼贩子面对堆在地上的一大堆积雪一样的梭鱼发愁,无可奈何地吆喝着贱卖,仍无多少人驻足围拢,门前冷落车马稀,场面尴尬无比。
梭鱼的失宠,因为它们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鲁迅先生说:“一阔脸就变。”
人们生活富裕后,谁还在乎当初的穷朋友呢。
鱼无过错,它们是因为帮助人们度过了艰苦的日子后遭到抛弃,才使得它们的命运具有了悲剧色彩。
“海源,你这个鱼怎么还有肠子没掏?”
李建颖看着上来的这盘子鱼,趁没人注意,用胳膊肘轻轻捅了一下旁边的敖海源,“老公你是累糊涂了还是犯懒了?这菜做得,真的太没水平了。”
众人看着端上来的一盘子梭鱼,迟迟没有动筷。
看出众人的不解,敖海源给大家解释道:“这个方式叫做煮鱼酱。属于天津塘汉大一带的特有做菜方式。”
敖海源用筷子夹住一条梭鱼的鱼头,稍微用力就开始往上提。
“哎,当心别给夹散了!”刘老板出声提醒敖海源别把鱼抖愣散了,却见他把一整条鱼给夹了起来。
菜一上来,敖海源就陷入了沉思当中,思绪中的他回到了渤海之滨,童年记忆中的家。
在渤海之滨的百里滩,水泊盐田密布,出身低贱的鱼儿很多。比如淡水里的小鲫瓜子、小麦穗、白条鱼、秤杆鱼、草包鱼、撅嘴鲢子、黑鱼;咸水里的海鲇鱼、虎头鱼、梭鱼、刺鱼、小鲈板鱼等。
而与百里滩的百姓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亲密的鱼,莫过于梭鱼和海粘逛。比起贪婪的遇到什么都狼吞虎咽吞下肚子的海粘逛,长着美丽的大眼睛身披银光闪闪的鳞片又活力四射的梭鱼,是那么干净利落,颇有绅士风度。
梭鱼喜欢集体生活,经常排着整齐的队伍在水里游弋嬉戏。遇到危险就发出警报,大家保持队形撤离;遇到食物,大梭鱼们不开口,小梭鱼只会鼓着鱼鳃吞咽口水,耐心等待。它们就像水里生存的野草,生命如尘土一样卑微,但却不可或缺地融进百里滩百姓日常生活几百年。
在百里滩的水泊河沟里,无论是海水,还是海水蒸发成晒盐用的卤水,咸度递增的各种水体里,抑或是可以浇灌农田的淡水沟渠中,海粘逛和梭鱼都可以自由成长。
不同的是,海鲇鱼吃东西很“狼虎(虎发作一声)”。
“狼虎”这个词,在百里滩方言里,是形容一个人吃东西不干不净、狼吞虎咽的意思。
海粘逛被捕获后,开膛破肚时,可以从快要撑破的肚子里挤出整条小鱼或者一只完整的大虾钱儿,吞下的鱼虾的长度几乎超过了它们的一半身长,让人惊叹海粘逛实在贪吃,实在贪婪。
过去,百里滩荒野里坟头遍布盐滩时,很多坟头被水淹没,浸泡在浩渺广阔的大汪子里,破烂的棺材就成了海鲇鱼的乐园。
很多捕鱼人都有过在秋后海鲇鱼长到一尺长时,从一口棺材中掏出十几斤个头硕大的海鲇鱼的刺激经历。
当然,捕鱼人如果也很狼虎,这不便琢磨出处的海粘逛就被全家人闭着眼香喷喷地吃了,稍微净利一点的捕鱼人,是很膈应这种与蛤蟆撞脸的海粘逛的。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海粘逛根本上不得百姓家年节的高档席面。
海粘逛往往被腌制后晒干,丑陋扭曲的鱼干儿悬挂在墙上,任凭野猫半夜来偷食。而且这种鱼天生没有油水,它们再贪吃,也不会在肠胃里储蓄油脂,给人的印象不仅贪婪,而且吝啬。
换个角度想,海粘逛也像个傻乎乎的抢劫犯。
钓海粘逛时,根本不费智商,守在大汪子堤埝上,只要鱼钩上有鱼饵,你就等着吧,马上就会觉得鱼竿“噔”的一下,好像水下有人拉了渔线一把。
这不是鲈板儿就是海鲇鱼,而海粘逛的概率最大。
咬钩后,如果恰好你放下鱼竿忙别的事情了,比如喝水、吸烟、抓路过的花蝴蝶……一抬头,就会看见鱼竿已经被拽进水里,僵硬的长蛇一样缓缓游动,急急忙忙地把鱼竿捞起来,海鲇鱼牢牢咬着串着鱼钩的鱼饵,仍然舍不得放弃──死到临头了,还舍不得一口美食呢。
梭鱼则很像单纯的充满激情活力的青年学生:戴着眼镜,十分羞涩,偶尔莽撞,经常好动,容易吃亏上当。
偶尔跨上堤埝,一眼就看到密密麻麻的梭鱼浮在水面,它们游动速度很快,电光石火一般。
当梭鱼被混养汪子的箔网困住,则拼命逃窜,会把体内的食泥排泄干净。这样,梭鱼鱼肠子变得很干净,梭鱼鱼肠子富含油脂,是难得的美味,百里滩人谈之会口水直流的。
把鱼内脏中藏在鱼肝内的苦胆完整摘除,鱼肠洗干净,与鱼一起炖,那是满口奇异香味的美味。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好吃的鱼肠,只限于生长于混养汪子里的梭鱼,这种梭鱼被称为港(这个字儿这里不念ga(ǎ)ng,而是念jia(ǎ)ng)梭鱼。
天津卫有“河刀海鲙港梭鱼”的说法,表扬这三种鱼好吃,不无道理。
显然,美味的河刀鱼、海鲙鱼,非寻常百姓家餐桌之物,而港梭鱼则是“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喜欢聚群的梭鱼生命力之顽强,应该胜过海鲇鱼。
在百里滩,一个小水洼,一条浅浅的小河沟,都能生长成群的梭鱼,它们密密麻麻在水面上游弋。它们太喜欢暴露自己的身体了,很喜欢在水面上蹦跳,折腾出片片鱼花儿给路人看。
那些水花儿,就像很多无形的雨点砸在水面上,所以,水是根本藏不住梭鱼的,它们的闹腾劲儿,就好像不被捕鱼人抓走就不甘心似的。
秋天的苹果、枣子、葡萄,以诱人的娇艳颜色提醒人们享用,梭鱼则以大胆暴露自己美丽胴体的方式,激发人们捕获的欲望,以自我牺牲精神帮助人们度过食物贫乏的贫困日子。
孙犁先生在小说《白洋淀纪事》里,就提到过打跳梭鱼。
可见,梭鱼在白洋淀这样的内陆淡水湖也能生存。梭鱼在白洋淀生存,一样不隐藏,一样爱显摆,一样注定更多地更轻易地被捕获。
敖海源对梭鱼的记忆太多了。
最早的记忆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爸每逢周末都和渔友们去盐沟边打旋网,带回来的收获十之八九是梭鱼和海鲇鱼。
那时他还小,不懂得梭鱼之美味,懵懂地看着大人们举着酒杯就着它们下酒。
大人们酒酣气振,耳红话暖,小孩子也被熏陶得很开心,开心如过年。
有一次,家里做晚饭,他爸见晚饭没啥下饭的菜,就带上旋网鱼兜子,蹬着二八大杠带着敖海源就去了盐沟边。
到地儿了老老敖提着渔网只在盐沟的堤埝上走了几十米远,就用从电工那里淘换来的帆布兜子把五六斤梭鱼提回家了。
毫不费力、费时,很像三国里的温酒斩华雄的桥段。
那时,人们喜欢把梭鱼趁新鲜熬了吃。
梭鱼富含油脂,刚进冬天,炖一锅梭鱼,装在搪瓷盆里的剩鱼,转天就会在鱼汤表面凝成一层薄薄的鱼油。
因为梭鱼的这种优势,人们喜欢把腌制的老芥菜切成丝,泡淡了,在熬梭鱼时放一些,这样,芥菜丝就没那么寡淡。
或者在熬制梭鱼时,放些粉条。梭鱼里的粉条,不比猪肉炖粉条逊色,味道浓郁,非常下饭。
如果梭鱼太多,还会把金黄色的散发着鲜咸香气的芥菜卤熬成汤汁,佐以葱姜蒜酱油醋,开锅后放进带有鱼鳞的梭鱼,馇制成一小盆梭鱼酱,连着能吃三四天。
冬天,百里滩家家户户都会咸咸地馇一坛子或一缸梭鱼酱,放在院子里,随吃随取。
冬天馇梭鱼比其他季节要隆重许多。梭鱼一定要选一斤左右的滚圆肥硕的,冬天盐沟里、汪子里的梭鱼油性大,一斤左右的梭鱼油脂开始饱满。
梭鱼酱馇好装坛后,鱼汤上会凝厚厚的鱼油。鱼肉也因为芥菜卤变得硬挺挺的,有了海盐、鱼油和低温的呵护,一坛子梭鱼酱大概十斤、二十斤,不急不慌地可以吃一个月,即使吃酸败了吃馊了也不在意──大不了再馇一坛子新鲜的。
那时人们肚子里油水少,这种富含油脂的梭鱼还是很解馋的。
在老百姓的日常话语里,自然而然地经常提起梭鱼,比如一个人抱怨自己肚子饿,会这么说:“我早晨起来就没吃饭,我现在还是港梭鱼──净肠儿的。”
再比如,老人看见孩子们吃梭鱼时只吃鱼肉,就会说:“梭鱼头是香油罐啊。”
再说说海粘逛吧。
海粘逛在夏秋季节,就只有被粗粝的海盐腌制的份儿,在大绿豆蝇嘤嘤嗡嗡包围中被阳光晒干水分。
等到了冬天,海粘逛已经钻进窝里睡大觉了。
梭鱼还在寒冷的水面上活跃着。一场让气温急剧下降的西北风后,大批量的梭鱼被冻死在海冰里,透过冰面就能看到梭鱼凌乱的遗体。
很多在寒冬里难以觅食的海鸟们,就靠破冰啄食冻死的梭鱼果腹;捡冻鱼的人们冒着严寒,提着斧子、冰钎,破开海冰,每次都有沉重的鱼获。
这种冻梭鱼尽管颜色苍白,但不失鲜美。
在漫长单调的冬天,船都被拉上了坞,海货难以获取,这冻梭鱼,也算可口的腥货了。
捡冻鱼,也就是捡冻梭鱼,是充满乐趣的,海粘逛早就藏在水底的鱼窝里,不肯变成冻鱼被人捡拾的。只有梭鱼肯被海冰冻住,被人们破冰拾,肯给人们提供狩猎般的野趣。
自从近海滩涂上机器轰鸣,钢筋水泥的楼宇在大海边粗壮地生长起来,水泥构件被延伸到大海的体内,很多需要潮间带繁衍的鱼类开始越来越稀有,而梭鱼却因有了石头缝隙、水泥构件的保护,男欢女爱,大量繁衍。
梭鱼生长速度很惊人,开春的火柴棍般长的小梭鱼羔儿,到了秋后初冬,就可以长到一筷子长。梭鱼不像海粘逛,隔年就要悲壮地死去,它们可以经历多个春夏秋冬,几年后,梭鱼可以长到四五斤甚至十几斤重。
梭鱼的麻烦也随之而来。
也不知哪个聪明的懒人,在几年前发明了拍竿的钓法。
那些不会用旋网粘网捕鱼的垂钓者,抓住梭鱼爱集体生活、爱集体进食、好奇心强的毛病,用专用的拍竿,在一片水面上制造“啪啪啪”的声响,把充当鱼饵的沙蚕拍碎诱惑梭鱼,刺激它们进食,有一小口泥巴就能满足的梭鱼,一旦发现同伴儿中某只梭鱼开始抢食碎沙蚕,就都集体模仿,梭鱼全部“开口”时,鱼花翻飞,场面一度极其混乱。
梭鱼们吃得痛快、玩得开心,浑不知上了钓鱼者的当。
一条接一条的被钓走,那些闻讯而来不明真相的同类源源不断加入狂欢队伍,垂钓者开始“连杆”“爆箱”,心满意足。百里滩人惊呼,以前只知道钓海粘逛,以为梭鱼根本不知肉味,无法钓取,可如今才知道钓梭鱼这么容易。
于是,更多的人都加入了钓梭鱼的队伍。
每天,百里滩足有几百号人四处踅摸、互相打听,哪里出梭鱼了,赶过去“啪啪啪”拍它们生活的水面,刺激它们无节制地进食。
卖沙蚕的渔具店成了信息发布中心,每天都有垂钓者聚集,交换鱼情信息。
海粘逛不含油脂的特色,被那些患有“三高”的人群看重,海粘逛炖大红萝卜这样的健康菜,压倒了油香腻人的炖梭鱼和氯化钠超标的馇梭鱼。
梭鱼的身价突然与海粘逛来了个乾坤大挪移,海粘逛竟然有了更大的市场。
它们不再被大量腌制成干鱼了,因为身价倍增,也能上上等席面了,它们被邀请到精养池子生活,在市场上与平鱼、鳎目鱼等高档鱼类一起出售。
因为海粘逛到了秋天鱼肉开始松软,熬熟后像果冻一般鲜嫩,颇得慕名来百里滩的外地食客青睐。
梭鱼因为泛滥易得,慢慢被人们看轻、看贱;因为它们富含油脂,与各种肉类雷同,也遭人们的嫌弃冷落。
现在也会经常看见鱼贩子面对堆在地上的一大堆积雪一样的梭鱼发愁,无可奈何地吆喝着贱卖,仍无多少人驻足围拢,门前冷落车马稀,场面尴尬无比。
梭鱼的失宠,因为它们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鲁迅先生说:“一阔脸就变。”
人们生活富裕后,谁还在乎当初的穷朋友呢。
鱼无过错,它们是因为帮助人们度过了艰苦的日子后遭到抛弃,才使得它们的命运具有了悲剧色彩。
“海源,你这个鱼怎么还有肠子没掏?”
李建颖看着上来的这盘子鱼,趁没人注意,用胳膊肘轻轻捅了一下旁边的敖海源,“老公你是累糊涂了还是犯懒了?这菜做得,真的太没水平了。”
众人看着端上来的一盘子梭鱼,迟迟没有动筷。
看出众人的不解,敖海源给大家解释道:“这个方式叫做煮鱼酱。属于天津塘汉大一带的特有做菜方式。”
敖海源用筷子夹住一条梭鱼的鱼头,稍微用力就开始往上提。
“哎,当心别给夹散了!”刘老板出声提醒敖海源别把鱼抖愣散了,却见他把一整条鱼给夹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