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李超和李颖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李去病回到家的时候,家里已经开饭了,不仅母亲和两个姐姐在,三婶、堂弟李超、堂妹李颖也在。
李超,93年3月份出生,三叔的孩子。
李超出生的时候李去病正在香港股市进行奋斗,并没能参加李超的喜宴。不过听说这次喜宴办的很是风光,毕竟现在家里有钱了,再加上三叔40岁上才有第一个孩子,宝贝的不要不要的,喜宴一下子办了八十桌,亲朋好友、乡里乡亲、厂里的职工、厂子的合作伙伴都来了。
李超满月的时候,刚巧还碰上了村里的庙会,于是原本3天的庙会变成了9天,一下子整个乡都知道方便面厂的李小安添了儿子,后继有人了。
可以说,李超小朋友是喊着金钥匙出生的,一出生就引起了轰动。
相比于堂弟李超,堂妹李颖的出生则悄无声息。
李颖,93年10月份出生,四叔的孩子。
是的,李颖是四叔的女儿,而且是私生女。由于四叔没钱的时候一直没能娶上媳妇,干砖窑赚到一点钱后订了亲都准备结婚了,但受到流言的冲击女方提出延期结婚并导致最终退婚。一系列的事情使得四叔不再相信爱情。
李颖的到来其实是个意外,据说李颖的母亲是厂里的一个女工,隔壁村的、长的挺漂亮、家境也不是很好,为了给两个考上大学的弟弟凑学费就勾引了四叔。四叔刚满三十岁的成年人,也就没忍住,两人就这样住在一起了,不过由于四叔不再相信感情,结婚什么的是不可能的了,直到李颖出生之后四叔都不愿意结婚。
李颖的出生都没能改变四叔不结婚的主意,那个女人也就死心了,不想再和四叔这么耗下去,就拿了四叔一笔钱离开了家乡。
当然,这一切李去病都是听别人说的,谁让李去病这两年就没在家几天呢?!所以,对于李颖母亲的描述李去病用的词语都是“那个女人”,实在是因为李去病没有见过。
“那个女人”远走他乡之后,抚养李颖的重任就落在了在家闲着没事的李母身上,毕竟一大家子就叔李母带孩子的经验最丰富,带大了李去病姐弟三人。
三婶生了孩子之后很多时间也在李去病家度过,一来有李母帮忙照看孩子,二来还能向李母请教育儿经验。
看到李去病这么晚才回来,李母很是生气:“这么晚才回来!干嘛去了?一天到晚都看不到人影,眼里还有没有这个家?”
李去病自己去厨房拿了双碗筷坐上饭桌:“妈,我这不是在厂里等四叔么?四叔一回来我交待完就立马回来了么。”
“回来晚你还有理了?就你的事多,什么事不能等到吃完饭后再说,非要那么着急说完?”
“妈,我错了,你别生气了。”
“赶快吃饭吧,吃完饭我有事情问你。”
“好的。”
李去病才刚刚开吃一小会儿,其他人就吃完了,然后李母给李颖喂奶,三婶在逗李超。
“婶儿,弟弟快会走了吧?”
“是呀,等到过完年天气一热脱了棉裤就会走了。”
“婶儿,你和弟弟现在是那里的户口呀?”
“燕京的呀,不是你说的给你弟弟办个燕京户口将来上学容易么?”
“是呀,我这不是怕你和三叔忘了么,就问问。”
“去病,你说将来你弟弟去哪里上学好呀?”
“我怎么听那些来厂里谈合作的老板们说咱们华夏的教育很差,都是把孩子送出国呀?”
关于教育这个问题,要说起来就很复杂了,李去病组织了一下语言后道:“要说教育的话,我觉得大学之前的教育还是华夏好,大学之后的教育还是国外比较厉害。”
“为什么呀?我怎么听他们说咱们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填鸭式教育,都很差呀!”
“其实,华夏的教育模式真的很不错,一点也不比国外差,差距主要体现在老师的差距上。婶儿,你看咱们村小学的老师,总共12个老师,有3个民办老师都是初中毕业,9个公办老师3个是接的班其中一个是小学毕业,另外两个一个初中毕业、一个高中毕业。剩下6个老师都是中师毕业,也就相当于高中毕业。由于咱们厂每年都给村小学出钱,咱们村的老师还是好的,别的村的老师更差。人家美国的小学老师,都是大学毕业。这就是差距。”
李去病对村小学的情况很了解,而且举得例子很恰当,三婶一下子就听明白了:“你的意思是说名师出高徒,师傅水平不咋地教出来的学生水平肯定也不怎么高,对吧。”
“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
“那你刚才怎么还说大学之前的教育还是咱们华夏好呀?”
“因为大学之前的内容简单呀,并不太需要太高深的知识,就是找个教授来教一年级也只能教1+1=2,再加上咱们的教育模式比较好,所以大学之前咱们还是不错的。”
三婶很聪明,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了:“你的意思是大学之后的知识高深了,老师的水平不够,所以教不出好的大学生。”
“是这个理儿,人家的大学老师都是博士、博士后,咱们的大学老师呢?很多都是本科毕业留校教书,很多东西自己本科的时候都没怎么弄明白,教出来的学生能好么?”
说到这里的时候李去病感到很是羞愧,因为上辈子这个时候的自己还是一个标准的愤青,还是鄙视华夏教育的,觉得华夏填鸭式教育一无是处。而且,不止这个年纪,即使到了大学的时候,李去病依然觉得华夏教育是误人子弟,自己是一个被耽误的人才,如果自己是在美国接受教育的话说不定已经很NB了。
直到大一结束的那个暑假,一群考上大学的高三同学聚会,商量着去看高三班主任,闲聊的时候李去病从同学们的话语中发现了一个以前完全被自己忽视的事情:教师的水平。
那些都大专的同学,老师都是助教、讲师,连个副教授都没有,读普通本科的同学,老师也都是助教、讲师,不过已经有不少副教授了;像自己
读的重点大学,老师里基本上没有助教;而那些读名校的同学,他们的老师基本上都是副教授或者教授!这就是差距,实实在在的差距!
08年左右的时候,有一次路过一个普通本科院校,没事做就溜达进去转转,恰巧碰到一个招聘会,看到有几个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招老师!当时自己就惊呆了!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普通本科院校招应届本科毕业生当老师!这些老师一没有工作经验、二没有项目经验、三没有社会阅历,能教出来什么样的学生呢?
再看看国外那些名校,他们的教师队伍,都是名校博士、行业专家、各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得主!
当咱们的研究生在研究一个课题百思而不得其解的时候,人家的导师直接给出了答案;当咱们的研究生好不容易攻克了一个二级课题的时候,人家的研究生在导师的带领之下已经开始向行业的最前沿冲击了!这就是差距。
不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制度不行,不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不努力,不是因为我们的学生素质差,只是因为我们的老师整体水平低,无法带着自己的学生研究最前沿的课题,研究的都是人家十几、二十年前研究过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人家的研究生根本不需要进行研究,直接学习就行了。
这就是差距!实实在在的差距,而且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只能靠这努力一点一点地缩小差距。
这种巨大的差距直到李去病重生时的2018年,依然存在。不过已经好太多太多了,至少在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华夏教育已经赶上甚至反超了。某些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华夏也干上来了,只不过只是某些学科,全部是全部。李去病相信,按照前世的的发展速度,到2028年的时候华夏的硕士研究所教育将基本赶上欧美发达国家,到2028年的时候华夏的教育除了少数几个学科之外应该全面追上欧美发达国家。
三婶思索了片刻:“照你这么说,我就明白了。将来你弟弟、妹妹上学一定要去燕京、上海的那些大城市上学,你刚才说过,咱们这里的小学老师差,婶儿也上过初中,也知道咱们初中的老师是什么水平。看电视上那些大城市的老师,知识文化水平就是比咱们农村强,将来你弟弟、妹妹就去燕京、上海上小学到高中,然后去国外上大学。”
三婶的这番话让李去病对三婶刮目相看,以前一直出门在外,在家的时间不多,和三婶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完全没想到三婶这么会思考:“我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才会让三叔把弟弟的户口弄到燕京。”
“还是你懂的多,我和你三叔都不懂这些,要不是你,三婶我还一直以为咱们华夏的人就是比外国人差呢。”
李去病没再接三婶的话茬,而是一边收拾餐具一边问母亲道:“妈,李颖的户口在哪里呀?”
“在老家,怎么了?”
“你遇到四叔了和他说一下,把李颖的户口也迁到燕京去。”
“中,见了你四叔我就说。”
李去病回到家的时候,家里已经开饭了,不仅母亲和两个姐姐在,三婶、堂弟李超、堂妹李颖也在。
李超,93年3月份出生,三叔的孩子。
李超出生的时候李去病正在香港股市进行奋斗,并没能参加李超的喜宴。不过听说这次喜宴办的很是风光,毕竟现在家里有钱了,再加上三叔40岁上才有第一个孩子,宝贝的不要不要的,喜宴一下子办了八十桌,亲朋好友、乡里乡亲、厂里的职工、厂子的合作伙伴都来了。
李超满月的时候,刚巧还碰上了村里的庙会,于是原本3天的庙会变成了9天,一下子整个乡都知道方便面厂的李小安添了儿子,后继有人了。
可以说,李超小朋友是喊着金钥匙出生的,一出生就引起了轰动。
相比于堂弟李超,堂妹李颖的出生则悄无声息。
李颖,93年10月份出生,四叔的孩子。
是的,李颖是四叔的女儿,而且是私生女。由于四叔没钱的时候一直没能娶上媳妇,干砖窑赚到一点钱后订了亲都准备结婚了,但受到流言的冲击女方提出延期结婚并导致最终退婚。一系列的事情使得四叔不再相信爱情。
李颖的到来其实是个意外,据说李颖的母亲是厂里的一个女工,隔壁村的、长的挺漂亮、家境也不是很好,为了给两个考上大学的弟弟凑学费就勾引了四叔。四叔刚满三十岁的成年人,也就没忍住,两人就这样住在一起了,不过由于四叔不再相信感情,结婚什么的是不可能的了,直到李颖出生之后四叔都不愿意结婚。
李颖的出生都没能改变四叔不结婚的主意,那个女人也就死心了,不想再和四叔这么耗下去,就拿了四叔一笔钱离开了家乡。
当然,这一切李去病都是听别人说的,谁让李去病这两年就没在家几天呢?!所以,对于李颖母亲的描述李去病用的词语都是“那个女人”,实在是因为李去病没有见过。
“那个女人”远走他乡之后,抚养李颖的重任就落在了在家闲着没事的李母身上,毕竟一大家子就叔李母带孩子的经验最丰富,带大了李去病姐弟三人。
三婶生了孩子之后很多时间也在李去病家度过,一来有李母帮忙照看孩子,二来还能向李母请教育儿经验。
看到李去病这么晚才回来,李母很是生气:“这么晚才回来!干嘛去了?一天到晚都看不到人影,眼里还有没有这个家?”
李去病自己去厨房拿了双碗筷坐上饭桌:“妈,我这不是在厂里等四叔么?四叔一回来我交待完就立马回来了么。”
“回来晚你还有理了?就你的事多,什么事不能等到吃完饭后再说,非要那么着急说完?”
“妈,我错了,你别生气了。”
“赶快吃饭吧,吃完饭我有事情问你。”
“好的。”
李去病才刚刚开吃一小会儿,其他人就吃完了,然后李母给李颖喂奶,三婶在逗李超。
“婶儿,弟弟快会走了吧?”
“是呀,等到过完年天气一热脱了棉裤就会走了。”
“婶儿,你和弟弟现在是那里的户口呀?”
“燕京的呀,不是你说的给你弟弟办个燕京户口将来上学容易么?”
“是呀,我这不是怕你和三叔忘了么,就问问。”
“去病,你说将来你弟弟去哪里上学好呀?”
“我怎么听那些来厂里谈合作的老板们说咱们华夏的教育很差,都是把孩子送出国呀?”
关于教育这个问题,要说起来就很复杂了,李去病组织了一下语言后道:“要说教育的话,我觉得大学之前的教育还是华夏好,大学之后的教育还是国外比较厉害。”
“为什么呀?我怎么听他们说咱们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填鸭式教育,都很差呀!”
“其实,华夏的教育模式真的很不错,一点也不比国外差,差距主要体现在老师的差距上。婶儿,你看咱们村小学的老师,总共12个老师,有3个民办老师都是初中毕业,9个公办老师3个是接的班其中一个是小学毕业,另外两个一个初中毕业、一个高中毕业。剩下6个老师都是中师毕业,也就相当于高中毕业。由于咱们厂每年都给村小学出钱,咱们村的老师还是好的,别的村的老师更差。人家美国的小学老师,都是大学毕业。这就是差距。”
李去病对村小学的情况很了解,而且举得例子很恰当,三婶一下子就听明白了:“你的意思是说名师出高徒,师傅水平不咋地教出来的学生水平肯定也不怎么高,对吧。”
“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
“那你刚才怎么还说大学之前的教育还是咱们华夏好呀?”
“因为大学之前的内容简单呀,并不太需要太高深的知识,就是找个教授来教一年级也只能教1+1=2,再加上咱们的教育模式比较好,所以大学之前咱们还是不错的。”
三婶很聪明,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了:“你的意思是大学之后的知识高深了,老师的水平不够,所以教不出好的大学生。”
“是这个理儿,人家的大学老师都是博士、博士后,咱们的大学老师呢?很多都是本科毕业留校教书,很多东西自己本科的时候都没怎么弄明白,教出来的学生能好么?”
说到这里的时候李去病感到很是羞愧,因为上辈子这个时候的自己还是一个标准的愤青,还是鄙视华夏教育的,觉得华夏填鸭式教育一无是处。而且,不止这个年纪,即使到了大学的时候,李去病依然觉得华夏教育是误人子弟,自己是一个被耽误的人才,如果自己是在美国接受教育的话说不定已经很NB了。
直到大一结束的那个暑假,一群考上大学的高三同学聚会,商量着去看高三班主任,闲聊的时候李去病从同学们的话语中发现了一个以前完全被自己忽视的事情:教师的水平。
那些都大专的同学,老师都是助教、讲师,连个副教授都没有,读普通本科的同学,老师也都是助教、讲师,不过已经有不少副教授了;像自己
读的重点大学,老师里基本上没有助教;而那些读名校的同学,他们的老师基本上都是副教授或者教授!这就是差距,实实在在的差距!
08年左右的时候,有一次路过一个普通本科院校,没事做就溜达进去转转,恰巧碰到一个招聘会,看到有几个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招老师!当时自己就惊呆了!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普通本科院校招应届本科毕业生当老师!这些老师一没有工作经验、二没有项目经验、三没有社会阅历,能教出来什么样的学生呢?
再看看国外那些名校,他们的教师队伍,都是名校博士、行业专家、各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得主!
当咱们的研究生在研究一个课题百思而不得其解的时候,人家的导师直接给出了答案;当咱们的研究生好不容易攻克了一个二级课题的时候,人家的研究生在导师的带领之下已经开始向行业的最前沿冲击了!这就是差距。
不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制度不行,不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不努力,不是因为我们的学生素质差,只是因为我们的老师整体水平低,无法带着自己的学生研究最前沿的课题,研究的都是人家十几、二十年前研究过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人家的研究生根本不需要进行研究,直接学习就行了。
这就是差距!实实在在的差距,而且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只能靠这努力一点一点地缩小差距。
这种巨大的差距直到李去病重生时的2018年,依然存在。不过已经好太多太多了,至少在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华夏教育已经赶上甚至反超了。某些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华夏也干上来了,只不过只是某些学科,全部是全部。李去病相信,按照前世的的发展速度,到2028年的时候华夏的硕士研究所教育将基本赶上欧美发达国家,到2028年的时候华夏的教育除了少数几个学科之外应该全面追上欧美发达国家。
三婶思索了片刻:“照你这么说,我就明白了。将来你弟弟、妹妹上学一定要去燕京、上海的那些大城市上学,你刚才说过,咱们这里的小学老师差,婶儿也上过初中,也知道咱们初中的老师是什么水平。看电视上那些大城市的老师,知识文化水平就是比咱们农村强,将来你弟弟、妹妹就去燕京、上海上小学到高中,然后去国外上大学。”
三婶的这番话让李去病对三婶刮目相看,以前一直出门在外,在家的时间不多,和三婶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完全没想到三婶这么会思考:“我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才会让三叔把弟弟的户口弄到燕京。”
“还是你懂的多,我和你三叔都不懂这些,要不是你,三婶我还一直以为咱们华夏的人就是比外国人差呢。”
李去病没再接三婶的话茬,而是一边收拾餐具一边问母亲道:“妈,李颖的户口在哪里呀?”
“在老家,怎么了?”
“你遇到四叔了和他说一下,把李颖的户口也迁到燕京去。”
“中,见了你四叔我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