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回村创业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晴空万里,突然一声惊雷由远而近传来,天空也迅速的聚集了一大片乌云,眼看大雨将至。
原本骑着小电驴在国道上晃晃悠悠的严文斌不由得加快了骑行速度。
今年夏季刚刚毕业的严文斌,一米七八的个子,人偏瘦,一头短发,虽然长相普通,但是人看起来比较精神,有朝气。
今年全国夏季毕业生近千万,严文斌有幸成为了其中一员,毕业后一直在家待业中。
严文斌毕业于省内唯一一所农业大学,专业学习的是植物保护,一开始他是想报农学的,但是他的父亲认为好不容易从农村成为城市人,再去学一个种地的专业,丢不起那个人,就让他报了这么一个专业,但好在他在学校也自学了农学的大部分知识。
原本按照严文斌考大学时的分数,他完全可以上一个别的二本学校,但他偏偏选择了农大,主要原因还是他小时候父母做生意没有时间照顾他,每到放假就送回村里让爷爷奶奶来带。
每次回到农村也是严文斌小时候最高兴的事情,因为有很多小伙伴可以一起玩,上山下河,掏鸟烧玉米棒子哪一个捣蛋事没干过,很多时候还会跟着爷爷奶奶去地里面种地,这也让他从小就对种地有了一定的兴趣,所以才会选择报考这么一个专业。
严文斌所学习这个专业也不是什么当下热门的专业,毕业以后也是非常的难就业,当然找工作对于家庭条件还不错的他来说,不是特别着急的事,毕竟他还有一点自己的小心思。
严文斌父亲严骏生,在县城里开有两家门店,专门做汽车配件生意,所以家境还是不错的,按照他老子的话说,找不到工作就回来接摊子,干上两年再说个对象,早点结婚抱孙子这一辈子就完美了,但是哪个年轻人没有一点壮志雄心,他还不想这么早躺平的。
严文斌生活的小县城叫石州县,十八线以外典型的北方黄土高原小城市,三十多万的人囗,民风淳朴,厚厚的黄土下埋了不知多少黑金,全县一半以上的人囗都受益于分散在各处的各大煤矿,焦化厂,洗煤厂等相关产业,经济也不算落后,就是环境不太好,灰尘太大。
国道上运煤大货车一辆接一辆急驰而过,带起满天的灰尘,严文斌眯着眼,一路狂奔,在雨点将落下之前冲进了村前的门楼下。
出县城顺着国道往西走三四公里路边的枣林村便是严文斌的老家,因为从小为了上学,他的户口就迁到城里去了,也是在城里长大的,严格来说他不算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
枣林村门楼下是进村的一条主路,村子依山而建,所以进村一路便是上坡路,好在这几年政府大搞村村通,路面全部是水泥路,十分好走。
严文斌父亲十几岁便离开村子在县城打拼,早些年便在城里买了二分地,盖了小二楼,村里一般也不回来,尤其是严文斌爷爷奶奶都过世以后更回来的少了,但是一村人百分之八十都姓严,是一个祖宗传下来的,所以一进村路上碰到不少上了年纪的,严文斌都要喊上一声爷爷奶奶,叔叔婶子大娘什么的。
雨滴纷纷洒洒的落下来,严文斌骑着小电驴一头冲进了老宅的院子里,老宅子荒废很久了,院里头杂草丛生,这是他爷爷奶奶留下来的三间老窑洞。
严文斌家的老宅子位于村子的最后一部分,因为是依山而建,所以位于村子的最高处,这一块有一大片空地,是老以前留下的晒谷场。
晒谷场周边都是一些老房子,依山而建的窑洞或者一些老式砖窑,现在还住在这一片的,也就三五户年龄大的老人家了,年轻的都往国道边上去修建了新的房子。
因为枣林村交通便利,紧挨国道,离高速口也就五六百米远,离县城三四公里,所以村里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在县城里做生意或者在各个厂矿打工,总的来说经济条件都还不错,从国道边看去几乎家家户户都是小二楼。
严文斌把电动车推到一间放杂物的空房子里,自己则走到中间的窑洞门前掏出来钥匙打开了门,一股霉味扑鼻而来。
爷爷奶奶留下的老窑洞是典型的北方传统民居,前半截是大青砖砌成的,后半截则是在山体里挖出来的窑洞,冬暖夏凉,十分宜居。
走进窑洞一股凉气扑面而来,虽然说外面下的雨,温度没有那么高了,但是六月的天正是闷热的时候,走进老窑洞,明显感觉气温比外头低了好几度。
进门左手就是土炕占了屋子小一半的面积,土炕旁边是砖砌的土灶,再往深处走左右两边立的两个老式的木柜,木柜后面是一个小的储物间。
虽然说严文斌在上大学四年期间很少回来,也只是在三年前奶奶过世的时候回来了一趟,但这里毕竟留下了他小时候很多的回忆,睹物思人,不由得又想起了慈祥的爷爷奶奶,当下眼眶就泛起了泪花。
忍着心中的悲伤,严文斌匆匆的转了一圈,三间窑洞左右两间都已经废弃堆满了杂物,只有中间这一眼窑洞是爷爷奶奶生前一直在住着的,四周墙壁以及顶上的木梁都保存完好,只是很久不住人了,需要好好收拾一下,另外也没有洗漱用品以及铺盖等等物品,眼下是不能住人的。
严文斌找了一个凳子坐在门口,透过纷纷而落的雨滴,望向不远处的山上,他依稀记得小时候山上到处都是枣树林,村子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
后来因为枣树树龄过长,产量不好,砍掉了很多枣树,改种了很多核桃树,但是枣林村真正务农的人确实没有几个了。
自从学校毕业回家这一段时间,严文斌一直在帮爸爸妈妈打理店铺,虽然一直也挺忙碌的,但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很不甘心四年辛辛苦苦所学的专业,就这么还给老师。
今天找了个借口和爸妈打了声招呼,骑着小电动车就跑出来一路回到了村里,如果不下雨的话,他想去山上转一转,看一看老家山上的农作物以及一些果树的情况,现在也只能等雨停了以后再上山了。
其实严文斌的目的很简单,他还是想把自己学的知识用到实际中来,给自己创造一份事业,也能给家乡带来一些新的变化,他脑子里也有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但是需要上山去实地考察一下,然后再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来最终说服他的父亲支持他,毕竟任何创业的起步阶段,没有启动资金是不可能的,当然这资金就落在了他父亲的身上,他父亲在村里面可是有名的严财主,在县城里也算有点名气的能人了。
趁着下雨的功夫,严文斌拿出手机开始查一些相关的资料,是关于黄土高原有关种植技术的资料,虽然有些知识他也学过,但毕竟没有实践过,多看一看总归没有错的。
当然回村创业也不是他头脑一热临时决定的,是很早就有这个想法的,只是没有跟任何人说过,至于在村里边包地创业还真不是个大事。
严文斌自己本家叔叔大伯不少,每家都有三分五分的地,虽然都在山上,也比较零散,东一块西一块的,但基本上都荒废了,不是种的枣树就是核桃树,常年无人打理,这些荒地正是他想要的,只要他开口,大概率是不会有问题的。
另外严文斌二爷爷家的三叔,正好是村里头的村支书主任一人身兼两职,基本上是他一人说了算,纸面上的合同文字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基本上都不用他父亲出面,他自己就可以搞定了,这就是在本乡本土创业的好处,如果在不熟悉的地方包地创业,那本地村民的刁难就够他喝一壶的。
六月天的雨,来的快,去的也快,大约一个多小时以后,虽然说天还是阴沉沉的,但雨渐渐停了。
看着雨已经停了,严文斌收起手机,关好院门,晃晃悠悠的往山上走去,从爷爷奶奶的老宅子去山上,还要路过几户人家的门口,有在门口乘凉的村民,看到他纷纷打着招呼。
“骏生家的大小子啥时候回来的”?
“大娘,我刚回来,去山上转转,你忙的,我先走了”。
“大伯,大娘干什么去啊?”
“文斌回来啦,青山你哥叫我们俩去城里边给他带孩子去”。
就这样严文斌在一路打招呼和闲聊中,走到了一座新建的观音庙跟前,这是村里面人集资盖的一座庙,大约有十几年的历史了,十几年前有一段时间,村里有好几户人家,出了不同的事故,去世了三四口人,当时村里比较年长的人,找当地有名的阴阳先生看了看,说修座庙镇一镇,他记得他父亲当时还捐了3000块钱,庙里头还立了碑名字都是刻在第一位的。
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晴空万里,突然一声惊雷由远而近传来,天空也迅速的聚集了一大片乌云,眼看大雨将至。
原本骑着小电驴在国道上晃晃悠悠的严文斌不由得加快了骑行速度。
今年夏季刚刚毕业的严文斌,一米七八的个子,人偏瘦,一头短发,虽然长相普通,但是人看起来比较精神,有朝气。
今年全国夏季毕业生近千万,严文斌有幸成为了其中一员,毕业后一直在家待业中。
严文斌毕业于省内唯一一所农业大学,专业学习的是植物保护,一开始他是想报农学的,但是他的父亲认为好不容易从农村成为城市人,再去学一个种地的专业,丢不起那个人,就让他报了这么一个专业,但好在他在学校也自学了农学的大部分知识。
原本按照严文斌考大学时的分数,他完全可以上一个别的二本学校,但他偏偏选择了农大,主要原因还是他小时候父母做生意没有时间照顾他,每到放假就送回村里让爷爷奶奶来带。
每次回到农村也是严文斌小时候最高兴的事情,因为有很多小伙伴可以一起玩,上山下河,掏鸟烧玉米棒子哪一个捣蛋事没干过,很多时候还会跟着爷爷奶奶去地里面种地,这也让他从小就对种地有了一定的兴趣,所以才会选择报考这么一个专业。
严文斌所学习这个专业也不是什么当下热门的专业,毕业以后也是非常的难就业,当然找工作对于家庭条件还不错的他来说,不是特别着急的事,毕竟他还有一点自己的小心思。
严文斌父亲严骏生,在县城里开有两家门店,专门做汽车配件生意,所以家境还是不错的,按照他老子的话说,找不到工作就回来接摊子,干上两年再说个对象,早点结婚抱孙子这一辈子就完美了,但是哪个年轻人没有一点壮志雄心,他还不想这么早躺平的。
严文斌生活的小县城叫石州县,十八线以外典型的北方黄土高原小城市,三十多万的人囗,民风淳朴,厚厚的黄土下埋了不知多少黑金,全县一半以上的人囗都受益于分散在各处的各大煤矿,焦化厂,洗煤厂等相关产业,经济也不算落后,就是环境不太好,灰尘太大。
国道上运煤大货车一辆接一辆急驰而过,带起满天的灰尘,严文斌眯着眼,一路狂奔,在雨点将落下之前冲进了村前的门楼下。
出县城顺着国道往西走三四公里路边的枣林村便是严文斌的老家,因为从小为了上学,他的户口就迁到城里去了,也是在城里长大的,严格来说他不算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
枣林村门楼下是进村的一条主路,村子依山而建,所以进村一路便是上坡路,好在这几年政府大搞村村通,路面全部是水泥路,十分好走。
严文斌父亲十几岁便离开村子在县城打拼,早些年便在城里买了二分地,盖了小二楼,村里一般也不回来,尤其是严文斌爷爷奶奶都过世以后更回来的少了,但是一村人百分之八十都姓严,是一个祖宗传下来的,所以一进村路上碰到不少上了年纪的,严文斌都要喊上一声爷爷奶奶,叔叔婶子大娘什么的。
雨滴纷纷洒洒的落下来,严文斌骑着小电驴一头冲进了老宅的院子里,老宅子荒废很久了,院里头杂草丛生,这是他爷爷奶奶留下来的三间老窑洞。
严文斌家的老宅子位于村子的最后一部分,因为是依山而建,所以位于村子的最高处,这一块有一大片空地,是老以前留下的晒谷场。
晒谷场周边都是一些老房子,依山而建的窑洞或者一些老式砖窑,现在还住在这一片的,也就三五户年龄大的老人家了,年轻的都往国道边上去修建了新的房子。
因为枣林村交通便利,紧挨国道,离高速口也就五六百米远,离县城三四公里,所以村里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在县城里做生意或者在各个厂矿打工,总的来说经济条件都还不错,从国道边看去几乎家家户户都是小二楼。
严文斌把电动车推到一间放杂物的空房子里,自己则走到中间的窑洞门前掏出来钥匙打开了门,一股霉味扑鼻而来。
爷爷奶奶留下的老窑洞是典型的北方传统民居,前半截是大青砖砌成的,后半截则是在山体里挖出来的窑洞,冬暖夏凉,十分宜居。
走进窑洞一股凉气扑面而来,虽然说外面下的雨,温度没有那么高了,但是六月的天正是闷热的时候,走进老窑洞,明显感觉气温比外头低了好几度。
进门左手就是土炕占了屋子小一半的面积,土炕旁边是砖砌的土灶,再往深处走左右两边立的两个老式的木柜,木柜后面是一个小的储物间。
虽然说严文斌在上大学四年期间很少回来,也只是在三年前奶奶过世的时候回来了一趟,但这里毕竟留下了他小时候很多的回忆,睹物思人,不由得又想起了慈祥的爷爷奶奶,当下眼眶就泛起了泪花。
忍着心中的悲伤,严文斌匆匆的转了一圈,三间窑洞左右两间都已经废弃堆满了杂物,只有中间这一眼窑洞是爷爷奶奶生前一直在住着的,四周墙壁以及顶上的木梁都保存完好,只是很久不住人了,需要好好收拾一下,另外也没有洗漱用品以及铺盖等等物品,眼下是不能住人的。
严文斌找了一个凳子坐在门口,透过纷纷而落的雨滴,望向不远处的山上,他依稀记得小时候山上到处都是枣树林,村子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
后来因为枣树树龄过长,产量不好,砍掉了很多枣树,改种了很多核桃树,但是枣林村真正务农的人确实没有几个了。
自从学校毕业回家这一段时间,严文斌一直在帮爸爸妈妈打理店铺,虽然一直也挺忙碌的,但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很不甘心四年辛辛苦苦所学的专业,就这么还给老师。
今天找了个借口和爸妈打了声招呼,骑着小电动车就跑出来一路回到了村里,如果不下雨的话,他想去山上转一转,看一看老家山上的农作物以及一些果树的情况,现在也只能等雨停了以后再上山了。
其实严文斌的目的很简单,他还是想把自己学的知识用到实际中来,给自己创造一份事业,也能给家乡带来一些新的变化,他脑子里也有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但是需要上山去实地考察一下,然后再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来最终说服他的父亲支持他,毕竟任何创业的起步阶段,没有启动资金是不可能的,当然这资金就落在了他父亲的身上,他父亲在村里面可是有名的严财主,在县城里也算有点名气的能人了。
趁着下雨的功夫,严文斌拿出手机开始查一些相关的资料,是关于黄土高原有关种植技术的资料,虽然有些知识他也学过,但毕竟没有实践过,多看一看总归没有错的。
当然回村创业也不是他头脑一热临时决定的,是很早就有这个想法的,只是没有跟任何人说过,至于在村里边包地创业还真不是个大事。
严文斌自己本家叔叔大伯不少,每家都有三分五分的地,虽然都在山上,也比较零散,东一块西一块的,但基本上都荒废了,不是种的枣树就是核桃树,常年无人打理,这些荒地正是他想要的,只要他开口,大概率是不会有问题的。
另外严文斌二爷爷家的三叔,正好是村里头的村支书主任一人身兼两职,基本上是他一人说了算,纸面上的合同文字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基本上都不用他父亲出面,他自己就可以搞定了,这就是在本乡本土创业的好处,如果在不熟悉的地方包地创业,那本地村民的刁难就够他喝一壶的。
六月天的雨,来的快,去的也快,大约一个多小时以后,虽然说天还是阴沉沉的,但雨渐渐停了。
看着雨已经停了,严文斌收起手机,关好院门,晃晃悠悠的往山上走去,从爷爷奶奶的老宅子去山上,还要路过几户人家的门口,有在门口乘凉的村民,看到他纷纷打着招呼。
“骏生家的大小子啥时候回来的”?
“大娘,我刚回来,去山上转转,你忙的,我先走了”。
“大伯,大娘干什么去啊?”
“文斌回来啦,青山你哥叫我们俩去城里边给他带孩子去”。
就这样严文斌在一路打招呼和闲聊中,走到了一座新建的观音庙跟前,这是村里面人集资盖的一座庙,大约有十几年的历史了,十几年前有一段时间,村里有好几户人家,出了不同的事故,去世了三四口人,当时村里比较年长的人,找当地有名的阴阳先生看了看,说修座庙镇一镇,他记得他父亲当时还捐了3000块钱,庙里头还立了碑名字都是刻在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