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乱明天下一根钉 > 第二百一十四章 斗争

第二百一十四章 斗争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等了一会儿,陈海平接着道:“宝钞失败了,但我们绝不能失败。宝钞失败是我们的前车之鉴,我们必须想万全了才能开始纸币的发行。大家都回去好好想想,宝钞为什么失败,而我们又怎能保证发行成功?只有我觉得心里有底了,纸币才能开始发行。这是一切的根本,此外,我们还要接着纸币发行攫取到尽可能大的利益。”

    众人沉默,忽然,秦刚道:“领政大人,是不是可以这样,先在小范围发行纸币,比如京城。领政大人可以宣布,纸币和白银直接兑换,来我们行库随时都可以。”

    这倒是一个好法子,想了想,陈海平道:“秦东家,这有一个问题,纸币发行,白银必然贬值,这个比值要如何确定?”

    秦刚道:“领政大人,我们贮存的白米足以调节米价,您看把纸币与米价挂钩如何?”

    点了点头,陈海平道:“秦东家说的是,但光米价还不够,我看再把盐价、铁价、布价等都综合考虑进去,或许能更准确些。”

    秦刚点头道:“还是领政大人考虑的周到。”

    陈海平道:“那好,就麻烦诸位东家回去好好商量商量,看看纸币怎么定价,再想想我们如何能从南边的那些人手中骗来更多的好处。”

    众人都笑了。

    “我会保证大家的利益,诸位家藏的银两都可以存入行库,按第一天的比价转换为等值的纸币。”

    陈海平说完,众人都大大松了口气,虽然都知道陈海平一定会这么做,但没有落实之前,这心就总是放不下,因为这其中牵涉的利益实在是太大了。

    当然,所有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纸币发行成功的基础上,但对这些人而言,纸币理所当然会成功,这是毫无疑问的,他们毫不怀疑。

    他们之所以这么有信心,最主要的当然是因为对陈海平这个人有信心,而且是近乎盲目的信心。陈海平的年纪比他们小很多,他们又都在这个圈子里摸爬滚打了一辈子,但仅仅在商业上的见识,他们和陈海平比却就如小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一样。

    其次是因为相对于这三省之地、四千万的人口,新政府有庞大的财力,完全可以支撑新货币的发行,这与朱元璋发行宝钞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

    这些年,集团不仅累积了巨量的白银,更囤积了无数的物资,比如米、铁、盐、布等等。而且,起事之后,新政府没收的财富更是不知道有多少。

    第三,他们占据了山西山东北直隶三地,而陕西的形势又在他们控制之中,这就扼住了南北通商的商路,足以保证新政府今后会有源源不绝的财政收入。

    最后是因为他们自己,他们自然都清楚的很,他们这些人联合在一起有多么庞大的力量。

    这件事完了,但还有一件事,众人又把目光集中在了王元程身上。王元程似乎责无旁贷,不得不又开口,道:“领政大人,我们手中还有不少的黄金,您看……”

    沉吟片刻,陈海平道:“可以以一比十的比价存入行库。”

    众人一听,无不喜出望外,他们真是没想到陈海平会这么大方。大明立国一来,黄金和白银的比价始终在一比十到一比八之间。他们以为陈海平取个中间价就不错了,一比十是他们所万没有想到的。

    看着众人欣喜的神色,陈海平又道:“但是,我不希望看到市场有什么异常的波动。”

    所谓异常的波动,就是有人投机。发行纸币是绝密中的绝密,外人是不可能知道的,也就不可能推知其后的变化。所以,要是有人投机,那就一定和今天在坐的人有关。

    王元程站起身来,躬身道:“领政大人放心,我们都会自律,也会相互监督。”

    其他人也都跟着起身,都躬身道:“领政大人放心,绝不会有这样的事发生。”

    陈海平点了点头,道:“在这件事上,我只有一句话,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

    众人都很清楚陈海平后面没有说出来的话:他已经仁至义尽,如果再有贪念,那出什么事就别怨怪别人了。

    ――――――

    随着中华行库开业,八家分行也在京城各处开张。不过,现在行库的业务单一了些,他们都不收储,而只作放贷和汇兑的业务。

    这是陈海平的意思,因为这才是杜绝投机的釜底抽薪的绝户计。这样一来,只要看住这些股东就可以了。

    股东们对此也都没什么意见,因为现在即使收储,真正来行库储银的也不会有几个人。人们还不习惯,不会放心把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银子放在别人手里。

    现在股东们关心的不是这个,也不是眼前,他们都把目光放到了将来。

    这么多年了,他们把这个行库也琢磨的差不多少了,他们都清楚这个行业的利益有多大,所以一旦放开经营,允许其他商家也开办行库,尽管他们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巨大优势,那竞争也必定是空前的激烈。

    影响陈海平,把开放的时间尽可能地延后,这种事想都不要想。所以打铁还得靠自身硬,最终还得靠自身的本领,而这自身的本领最硬最硬的就是有充足的人才。

    这些股东们都是真正的大商人,做的都是大生意,都不是小鼻子小眼睛的人,尤其是这些年跟着陈海平,他们的眼界又都有了极大的提升。

    他们都清楚的很,行库不仅是最赚钱的行业,而且还将是最有权力的行业,他们现在的作为将决定他们子孙的未来。

    这个行业既然如此诱人,那他们能看出来,别人也同样,而且陈海平显然也不会让他们一家独大,将来不仅会把这个行业开放,而且对他们施以种种限制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行库成功是必然的,所以,如何确保他们在今后激烈的竞争中,以及在陈海平对他们施以种种限制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保正他们的优势将是他们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

    他们都已经将这个行业研究透了,他们都意识到“先入”将是他们一个最大的优势之一,而且还是他们最有条件发挥的优势。

    发挥“先入”的优势,最好的法子就是尽可能多地开设网点。这样做,成本虽然要增加很大,但为将来计,还是极为必要的。

    网点多有两个好处。

    一个是提高了入门的标准,对今后想要进入这个行业的人而言,要想和他们竞争,那就必然要跟着他们学,所以风险就会大增。

    第二个好处是这么做更能确保行库的成功。

    经营行库,存储是一个关键,而核对账单是极为繁琐的。这要是大额的还可以,如果小额的存储都这么做,那是不现实的。所以,增加网点,让伙计记住每一个客户的详细情况就是一个最稳妥的解决办法。

    显然,要是这样的话,那对伙计的能力要求是极高的,而且这些有能力的伙计需要的不是几十个几百个,而可能是几千个。

    这样大数量的人才天不生,地不长,只能由他们自己培养。

    行库开业的第二天,董事会做出的第一个决议就是要招人,大规模地招人,在每一个县城都以优厚的待遇招收十岁到十五岁之间的少男少女。

    ――――――

    云谲波诡,用这四个字形容南京城目前的形势那是再合适也不过。

    第一次朝会,内阁首辅的人事案没能落实;其后,又开了两次朝会,还是没能落实下来。

    这个发展是周皇后完全没有预料到的,但她并没有知难而退。周皇后的性子也是很执拗的,这是她第一次行使权力,绝不能开这个先例。

    周皇后也很聪明,她来了个曲线救国,暂时把内阁首辅的人事案放下,打算先按父亲提供的名单把不重要的官员确定下来,然后再以这些官员来推动周延儒成为内阁首辅。

    周皇后的想法不可谓不好,但可惜,她却不知道这是个多大的马蜂窝,这个马蜂窝可比什么内阁首辅大了不止千百倍。

    内阁首辅的官虽大,但涉及的不过就是那几个人,但其他的官儿却涉及的是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

    内定的名单一出来,可了不得了,这个大马蜂窝立刻就炸开了。

    大明朝是一朝两都,北京是都城,南京是留都。南京这个留都像北京一样,也有六部和其他相应的衙门口。而且,南京的这些衙门并不是虚的,它们实际肩负着管理江南各省的大任。

    现在,北京成别人的了,大明国也就得从一朝两都变成一朝一都,而这也就意味着大约得有一半的官儿要下岗。

    北方来的京官自然是正统,而且走嘉定伯门子的也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这些人。但南京的官儿当然也不是善茬,他们是地头蛇,而且这还是集团力量的对撞。所以,也就可想而知,这事儿得有多难办。

    况且,难的还不只是这个。

    从北边来的官员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京官,一部分是地方官。按正理来说,地方官比不了京官,京官自然得优先安排,可就因为这个正理,给嘉定伯送银子的又以这些地方官居多。

    所以,也就更可想而知,当周皇后的名单出来后,激烈反对不只是南京本地的官儿,还有很多重量级的京官。

    毫不意外地,以礼单定名单的丑闻迅速发酵,甚至有的官儿指着鼻子质问周皇后;至于含沙射影、冷嘲热讽,那就更是家常菜,稀松平常。

    而就是这些,对周皇后都还好说,最让她受不了的是这些官儿吵架。一遇到顶牛的时候,这些官儿就开始炒,从早吵到晚。

    周皇后终于明白了丈夫以前为什么那么烦,现在她算是亲身体会到了。但比起丈夫,她的处境还远远不如。丈夫以前起码还有生杀予夺的权力,而她呢,什么也没有。

    周皇后是政治上的雏儿,他的父亲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不明白,要是没人支持,皇权狗屁都不是。必须建立起一个利益的平衡,皇权才能有存在的空间,否则……

    现在,利益的平衡已经打破,还没有重新建立起来,周皇后就想拿着皇权的大旗迎风招展,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嘉定伯傻了,周皇后也傻了,但周皇后毕竟还有点小聪明,最后她迅速通过了内阁首辅的人事案,让钱龙锡成为了内阁首辅,然后把所有的麻烦都推给了钱龙锡和内阁去处理,她不管了。

    嘉定伯坐蜡了,坐大蜡了,但那也没办法。

    十二月十九日,钱龙锡成为了内阁首辅。接到通知,钱龙锡感慨万千,人的际遇真难猜难测。

    他的成败都系于两个人的身上,这两个人一个是袁崇焕,一个是崇祯。完全可以说,他败,是因为袁崇焕和崇祯,但成,也是因为这两个人。

    今天,他能成为内阁首辅,实现为官者一生的梦想,如果不是因为崇祯不喜臣下结党,使得阁臣大都是孤鸟,那他根本就没有通过的可能,而没有袁崇焕,他可能连获得提名的机会都没有。

    但是,虽然成为内阁首辅值得欣喜,可也是又坐在了火炉上。

    这似乎是他的命,第一入阁,他定逆案,因而成为了很多人的眼中钉,他之所以被袁崇焕牵连的这么重,这就是最主要的根由。

    现在,成为内阁首辅,他又要面对这个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大马蜂窝。

    不过,这个大马蜂窝虽然大,但和定逆案是完全不同的。定逆案那就是得罪人,可现在捅这个马蜂窝,虽然也得罪人,但更交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四朝,这一百多年,皇权和相权的斗争越来越激烈。今天,第一次,相权第一次站到了真正的上风。

    这真是千载未有之机!

    ――――――

    漫天的风雪里,一队千人左右的骑兵护着百十辆大车出现在北京城外。

    这队千人铁骑是关宁铁骑,他们的头领是曹文诏和张春。

    曹文诏是山西大同人,早年就在辽东从军,先后在熊廷弼、孙承宗和袁崇焕的麾下效力,积功升至游击。去年岁冬,皇太极入寇,曹文诏随袁崇焕入关勤王,立有战功。今年七月,陕西民变之势日大,得孙承宗保荐,曹文诏率领一千关宁铁骑,以延绥东路副总兵之职入陕平乱。

    但谁曾想,他们刚到陕西,脚跟还没有站稳,北京大变的消息传来,一千关宁将士大哗,他们纷纷要求回师辽东。

    曹文诏无奈,只得向顶头上司洪承畴请辞。

    洪承畴极为看着曹文诏和这一千关宁铁骑,倚之为左右臂膀,但他也没办法,只得同意了他们的请求,放他们北归。

    曹文诏带着一千关宁儿郎由风陵渡过黄河,进入山西,但在解州被截下。

    解州方面立刻把消息送到了京城,陈海平得到这个消息,又即刻派人去辽东通知了袁崇焕。

    张春,字景和,号泰宇,陕西同州人,今年已经六十五岁了。张春是举人出身,他原本是永平府兵备道,在袁崇焕下令命关外四镇的部队移师山海关时,到了辽东。

    辽东军中有十几位陕西籍的将领,他们有的走了,有的留了下来。对这些留下来的陕西籍将领,自然要把他们的家眷接到辽东来,但今年的风雪太大,所以就打算明年开春之后再去接人。

    就在这时,曹文诏和一千关宁铁骑北归的消息传来。

    关宁铁骑是袁崇焕一手训练出来的,每一个都是他的命根子。得知消息,袁崇焕立刻派遣张春做接应使,同时因利乘便,顺便把那些陕西籍将领的家眷也都接过来。

    城西,广宁门外,陈奇瑜带着十几个人正立马迎候,一见大队人马自风雪中出现,便催马上前。

    曹文诏到陕西时,陈奇瑜也在陕西,官任右布政使。两人都是山西人,两家离的还不远,所以虽说文武殊途,但在陕西这个特殊的地方,两人还是比较亲近的。

    自从到了京城之后,陈奇瑜现在对新朝已经是死心塌地,他也已经对陈海平和这个新朝有了极深的了解。

    陈奇瑜明白陈海平对辽东的战略,所以尽管忙的一塌糊涂,他还是主动请命,出城来迎候曹文诏一行。

    大雪泡天的,下马多有不便,陈奇瑜和众人就在马上拱手施礼。然后,陈奇瑜让人领着这一千关宁铁骑由广宁门进外城安营,他自己则拨转马头,引领曹文诏、张春、以及车队北行,由阜阳门进入内城。

    他们这一行人都被安排在了迎宾馆。

    这些人的家事都很普通,没有大富人家的,而迎宾馆里的一切又都是最顶级的享受,所以这些人进了迎宾馆真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