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甜宠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大符篆师、最强雇佣兵之暗黑纪元、侠武世界、全能刺客、茅山术之不死人、超级六扇门、暴躁的大隋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诸嫔、袁嫔、罗嫔、权昭容、李婕妤,新一批秀女入宫以后,皇帝的后宫人数已达十七人,当然这还不是他宠幸过的都人数量,如算上徐循身边的花儿,以及皇后身边那些承宠了却没有什么名分的侍女,在后宫里和皇帝发生过关系的女子,应该已经有三十多名了。
这个数字,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就皇帝的年纪和身份来说,已算是比较节制,文皇帝、昭皇帝的后宫,若非因为有过几次减员,总人数估计都能上百了。整个后宫也就是十七个有编制的主子,算上太后和静慈仙师、文庙贵妃、敬太妃、贤太妃,二十一个,余下十多名在宫主手下享用一定特殊待遇的大宫女,然后就没有什么别人要照顾了。就连过年的时候都方便,三十多人,三间屋子就能坐下了,不像是从前,过年的时候乾清宫主殿安排得挤挤挨挨,才能勉强容纳下这许多成员。
随着时日的推移,公主们逐渐成亲,藩王们也是逐一成亲就藩,宫里的人口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数值,再加上当今皇帝圣明,不论是朝中还是宫中,大体都能亲贤臣远小人,起码没和前朝一样,宠信刘婕妤、韩丽妃这样的事儿精,如今宫里满打满算,得宠的就是两人,一位皇后一位贵妃,皇后且不说了,正位中宫以后,虽说素日也常听人提她身体不好,但在宫务管理上是比元皇后要清楚多了,宫里纳新,宫外给公主置办嫁妆等等,都没有落下过。贵妃更是有名的慈和人,贤良淑德备受赞许,后妃关系……也算得上和睦,起码三日一朝没落下过,平时两宫也从没有过什么争风吃醋的事儿,皇后待贵妃十分有体面,贵妃待皇后亦是恭谨,一般宫务从不开口。再加上第二批应选时间仓促的旧人纷纷失宠,自然要小心做人,不敢生事,而新人们毕竟经过悉心教导,处事大有分寸,有了大乱,就有大治,这新秀女的入宫,就像是大治的信号一般,——比起文皇帝末年时后宫里那乌七八糟的氛围,当今宫中,可说得上是一片清明了。两年前的乱象,早已经完全消弭了去,如今这宫里,已经又回到了万事有规矩、有循例、有人管的状态。
令皇帝略有几分舒心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宁宫那边的态度也是渐渐有所松动,和坤宁宫并不是老死不相往来,现在皇后每回过去请安,也能坐着说半个时辰的话,清宁宫那里也时常有宦官过来传话,不是给孙子赏东西,就是老人家想到了事情,交代给皇后做。就算是为了做给他看也好,这样的情景也显然是他喜闻乐见的,毕竟后宫里婆媳不和,彼此连一句话都不说的事,一旦传扬出去,不大不小也是个丑闻,影响多不好。再说,每年大小总有那些聚会要全家人一起出席,若庆祝氛围一直都是那样不冷不热的,他这个家主不也觉得不是滋味?
正好,去年发送的嘉兴公主、庆都公主,嫁妆是交给二十四衙门和宗人府一起采办的,两位公主事后和哥哥谈起来,都疑心有人中饱私囊,虽然没有明说不够,但皇帝也不至于听不懂其中的暗示。
嫁妆不够,那好说,皇帝随时都可以赏地,其实就是他不赏,公主家奴自己也能去占地,这个不是什么大问题,就看吃相如何了,若文雅点,分寸把握得当,朝廷里没有什么人会多嘴的。毕竟是金枝玉叶,还能委屈去了不成?只要妹妹在十王府住得开心那就行了。不过太后心疼女儿们,也是发了话:既然觉得嫁妆不实惠,那这回就别让二十四衙门出面了,由六局一司和宗人府一道采办吧。
理论上说,六局一司的女官,才是宫中正统的权力机构,二十四衙门只是服务皇帝一人的需求而已。不过这些年人才凋零,势力逐渐式微而已,既然太后这样说,皇帝当然没有异议,借此机会,皇后倒是增多了过去清宁宫的脚步,再加上太子也将两岁,会认人了,时常要抱过去见祖母,婆媳二人的关系,也是大见缓和。
“都是会过去的。”皇后同他说起来,也是十分欣慰,“我本以为母后还要几年才能消气,如今能这样,我也是心满意足,总算不至于让你为难。”
皇帝现在到坤宁宫的频率,和以往比没那样固定,有时候去得频繁,有时候忙起来又十天半个月不过去,不过,随着皇后年岁大了,再加上素日疲惫,难免也不愿应酬,还有新人入宫……就是有来,多数也是坐坐,看看儿子就走了。他对皇后的态度倒似乎还是老样子,好像有些不同,又好像只是看客多心,今日好像心情不错,对皇后也很温存。“真是辛苦你了,活计这么多,还要带儿子。我瞧着你这几日都瘦了许多,有些事又何必亲力亲为,让手下人去做就行了。”
皇后待皇帝,好像也没有什么区别,虽然神色的确有些萎靡,肤色也较从前更苍白,但那股子推心置腹的亲热泼辣劲儿却没收敛,“哎哟,你说得倒简单,这些事哪一件是能怠慢的?妹妹们的嫁妆若是真交给六局一司办,你信不信,只会比二十四衙门办得更上不得台面。那些女官虽说精明人物不少,可又有哪些更懂得外头的世事,采办上的那些花头,无非就是看谁吃了去罢了。不是二十四衙门办,那就都归了各地的织染局和宗人府呗,说不得还有户部呢。”
不当家拉花的,当家就知道心疼了,公主婚嫁虽然是户部出钱,但户部也没那么老实,总要对内藏库打饥荒的。当然,这是皇帝的事,但皇后一直都很会为皇帝操心的,“我想着,还是让你身边出个人来,好歹也约束一下,最好是拉上东厂,整倒几个,不能再那么过分了。”
说着又撇嘴,“大妹妹、二妹妹都委屈得很呢,十王府再好,究竟不如宫里,驸马爷又不能陪在身边,要不是嬷嬷们还算听话,没有从中作梗,只怕连驸马爷的面都见不上。就是这样,大妹妹也不大喜欢大妹夫。”
国朝规矩,公主都在十王府的公主府里住,驸马自然有驸马府,一家老小全住在驸马府里,和公主是秋毫无犯,偌大的公主府里,就只有公主和她的子女。在宫里姐妹们热闹惯了,忽然一个人孤零零出去住一个府邸,要见自己的驸马一面,还得派女史去宣召,不成文的规矩,次数也不能太多……两个已出嫁的公主都很爱往宫里跑,偏偏出嫁就是泼出去的水了,回宫次数也不能太多,每次回宫,当然没什么好话了。
“唉,这毕竟是祖宗规矩。”这话是说到皇帝心坎里去了。“让驸马跟着住公主府,又违背孝道,少不得一番议论。若是一家人住在一处,又不免要闹‘醉打金枝’了。”
“你和内阁说过这事了?”皇后很敏锐,“都没点头?”
随着时日过去,内阁中原本的七位大人,老的老,走的走,(被挤得)专心修实录的修实录,只剩三位杨大人组成稳定的三人制衡结构,三人虽有不和,但也能相互配合,如此的权力结构也让皇帝比较满意。尤其是里面还有一个最弱势的南杨大人可以有时充任一下圣意喉舌,按说改善公主待遇的事,如果能由他提出,皇帝再暗示一番,没准也就通过了。不过,听皇帝的语气嘛……
“只恐外戚为祸啊,”皇帝摊了摊手,“才开个口就被顶回来了。”
内阁和皇帝的关系特殊,虽然不可能当面呵斥,但软钉子一样是钉子,而连最软的南杨都是这个态度,也可见朝廷对于外戚是多么的冷淡提防了。
皇后也有女儿,闻言颇不是滋味,哼了一声,方才续道,“还有,栓儿过不久就两岁了。我想着,三岁也可以给开蒙了吧?还是大哥觉得再晚几年?”
当皇后有个好处,虽然忙碌,但管得越多,和皇帝的共同话题也就越多,可以冲淡有些人心中对于‘相对无言’那深深的恐惧和忌讳,不过,皇帝对开蒙的话题也不是很热心。“才三岁,未免太拘束了,好说也六岁再开蒙吧。”
他又道,“是了,壮儿也就要周岁了,满月办得小,周岁宴办得大点吧。”
自从壮儿出生以后,宫里就再没有好消息了,皇后满面笑容,仿佛也为他过了周岁而高兴,“这是自然的,我都早想好了,只怕大哥忙,刚才就没提起。”
两人絮絮叨叨地说了这些家常事务,皇帝见皇后扭着肩膊,好像不大舒服,便伸手为她捏了捏,“怎么了?以前没见你有这毛病。”
“是母后,最近抄经为文皇帝、昭皇帝祈福,”皇后说,“也令我抄上几卷,说是一道供奉上去。我可不敢耽误,这得空就抄两卷呢。”
话里仿佛有淡淡的抱怨,但却并不明显。
皇帝当没听到,颔首道,“确实是好事——是了,可以给南内吴氏那里送几本经书,让她没事也抄写一番。”
此时天色已晚,门口有个人影晃动了一下,皇帝看了一眼,见是尚寝局的人,便站起身来,又道。“妹妹们的嫁妆,还是让张六九来帮着办吧,明日起就让他到你这边来听用,令牌也会给他的。有什么事,你只管和他说就行了。”
张六九能在内外朝廷来往无碍,居中传话是最方便的,但这也意味着,只要皇帝愿意,他甚至可以长年累月地不来坤宁宫。毕竟,太子很快就要开蒙读书了,到时候肯定要搬出去居住,到了那时候……
皇后的笑容还是一样灿烂,“大哥你也好好休息——得闲了就多来看看我,看看栓儿……孩子几天没见了,想你呢。”
比起从前的态度,她现在是要柔顺多了。工作得又卖力,能力又强,就算是对她心存定见的徐贵妃,也和皇帝承认:孙皇后,是要比静慈仙师更能也更适合做皇后。
皇帝呵呵一笑,“这还用说?你今日累了,别抄经了,早些睡吧。明日再抄也无妨的,也不急在这一两天。”
他经过尚寝局女官捧的小银盘时,止步一会,想了想便翻了袁嫔的牌子,又抱着栓儿说了几句话,便从坤宁宫里出去,直接走到乾清宫去了。——两宫距离近,并不用什么交通工具。
皇后送出门外,笑着把他的背影目送到了院门外头,这才回过身徐徐进了里间。
周嬷嬷亦步亦趋,语气里止不住的还是委屈,“从来只闻新人笑……自从有了新人,皇爷待娘娘确实是越发淡了。”
皇后扫了周嬷嬷一眼,都懒得和她多说什么:这大部分人还真是这样,从来都只能看到身前身后那么一点点地方,这几个月,新人里袁嫔、诸嫔受宠,徐贵妃那边,侍寝次数似乎也有所减少,周嬷嬷对永安宫的仇恨便渐渐淡去,又是一门心思地盯上了新人。
做皇后,用得着和一时的宠姬计较吗?打压宠姬这压根就不是皇后该有的想法。
她在心底轻轻地叹了口气,仔细地琢磨着皇帝今日在此的一颦一笑,重复地思索着同一个问题:到底是寻常的喜新厌旧,还是皇帝的心思,的确已经从她这里,倾向去了徐循那边?
要说起来,这几个月徐贵妃也是安安静静的,没有什么殊荣,皇帝给她的一切都没有越过孙家,仿佛就是为了给壮儿找个好娘,才把她又提了一个位置。而徐循仿佛是为了实践自己的承诺,“井水不犯河水”,也真没什么事针对坤宁宫……
“说起来,最近大哥是不是都翻着袁嫔的牌子呢?”她随口和周嬷嬷闲聊。
这就正中周嬷嬷的心事了,她为皇后留意着呢!听皇后问,便垂头盘算了一会,方才禀报,“最近三个月,皇爷召诸嫔有十七八次,袁嫔三十多次。去永安宫去了四十多回,不过留宿就只有二十多回。”
随着身份的变化,昔日悉心维护后院秩序的太孙,早已被随心所欲的皇帝取代。新人里最惨的权昭容到现在都还没侍寝呢,李婕妤侍寝次数只有可悲的两次,集中在进宫后头半个月,然后也干到现在。至于罗嫔,皇帝对她根本没有兴趣,现在她也是心宽体壮,早都脱离了可以侍寝的范畴。
基本上,诸嫔、袁嫔、徐贵妃,也就是平分了皇帝现在的宠爱,这三十多人里,有三十人长年累月都处于无宠状态,不是逢年过节,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
不过,好在人都是习惯的动物,就连何惠妃都能习惯这种无宠的生活,刚入宫就是这么个生存环境的新秀女们就更适应了。听周嬷嬷的回报,不论得宠不得宠,新秀女们之间都没有互相倾轧的现象,除了住在坤宁宫的罗嫔以外,这一批的几个人关系都还挺好的,因为住在一宫里,平时没事还互相走动。诸嫔觉得自己不会看帐,天赋平庸,还力荐李婕妤取代她管事。对外,也是循规蹈矩,绝没有见贵妃当红,便一窝蜂上去奉承的事情出现。除了平时在坤宁宫遇见时说几句话以外,平时基本和贵妃都是毫无往来。倒是和皇后的关系,都说得上是十分不错。
皇后对此也觉十分满意,当领导的,肯定都希望有个在掌控中的后宫,尤其现在她更没心思处理小虾米之间的勾心斗角,旧人沉寂,新人懂事,宫中太平清静,她便能分出心力来,琢磨更需要她关注的问题。虽然这几个月进展缓慢,但这种事,不必急于一时,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有些事,还是等等,等个契机出现,才更有胜算。
就算圣意已有动摇,这几个月她的表现,相信亦可赢回不少分数,皇后在心底回顾了一下自己的表现,满意地点了点头,她吩咐周嬷嬷,“袁嫔那里,多留心一些,若她有什么烦难之处,你只管来告诉我。”
“是。”周嬷嬷虽对诸嫔也没什么好印象,但她有个好处,便是十分听话,闻言先答应下来,顿了顿,又小心地道,“娘娘这是要——拉拢——”
“拉拢多难听啊?”皇后对着黄铜镜,摸了摸自己的脸颊,她叹了口气:天色一旦黯淡下来,就算有烛光,镜子里也都映照不出太多细节了,连眼尾有没有皱纹,都实在是看不清楚。“其实,胡姐姐一直都是个聪明人,你还记不记得,我们还在太孙宫里的时候,她是怎么对徐氏、何氏的?”
那时候大家都在一个院子里伺候,周嬷嬷能不熟悉太孙婕妤、太孙昭仪那边的动静吗?她回想了一番,明白了皇后的意思,“娘娘是说,静慈仙师一直有意抬举徐氏来制衡您?”
“当正室的,都少不得几分手段,”皇后漫不经心,“也就只有正室,才能这么名正言顺地玩弄手段……嘿,可笑徐氏还为了她‘仗义直言’,她也不想想,若非大哥对她另眼相看,又何来胡氏的百般呵护?”
她不禁微微露出一笑,“天下间的手段,来来回回也就是这么几种,大道至简,你以为这么多聪明人,就想不出别的办法吗?还不是因为越简单、越老套的办法,也就越好用。”
#
比起忙碌的皇后,徐贵妃作为一个有宠的贵妃,这几个月的生活,过得还是……挺爽的。
除了每三天去给皇后请个安以外,她就没什么事做了。唯三的差事,就是养育儿女、服侍皇帝、管理宫闱。而这三样里,起码两样徐循都是做熟了的,而后一样养育儿女,完全是因为多了个壮儿,才能稍微令她多费点神,但因为壮儿实在是个很好带的孩子,终究除了心里上的不适以外,也没给她带来什么烦恼。
徐循对这孩子的感受,现在也是从比较复杂,慢慢地简化下来了。她不会因为壮儿的母亲而怀疑他的秉性,早在皇帝说这话的时候她就觉得很无稽,大禹贤明,还有子启呢,这孩子天性如何,还是要看他自己成长中的表现。不过,说实话,壮儿刚来的时候,对于忽然就多了个儿子,她的感觉是很古怪的,要她一下把他当亲生的,她是有点做不到。
但人就是这样,就是一只猫、一只狗,相处久了也有感情。更何况是一个活生生的婴儿?壮儿就是再好带,长大中也难免有些磕磕碰碰,过了六个月以后,又是长牙发烧,又是感染风寒,虽然最后都康复了,但徐循不可能不闻不问,全由养娘来管。而一旦会管,就有点感情了,现在虽然还觉得和亲生的不一样,但她想,壮儿要是管她喊娘的话,她也……未必就不会答应吧。
除此以外,她的生活一片完美,简直是后宫女子所能达到的最高度,徐循实在也没什么可以抱怨的了。
宠爱方面,虽然她也二十七岁了,入宫有十二年,但皇帝荣宠依然,平均一下,现在也是三日能有一日侍寝。虽然比不过新来的袁嫔等人,但是这个次数甚至还比得过她刚入宫时候的待遇了。如果不算侍寝,就说见面,她是见皇帝最多的妃嫔,几乎是隔日能见一次,时不时还去乾清宫小住几日,这不能说是没宠吧。
生活待遇方面,都升任贵妃了,还用说吗?也就是在她这个贵妃身上,贵妃高于众妃的惯例是正式被落实了下来,她的份例明确是高出诸妃两成,平时皇帝、皇后和太后那边都有送时鲜珍物过来,反正有皇子在她宫里呗,名正言顺。生活待遇不能说不满意吧。
同事关系这边,大上司太后,她不必时常去见,太后似乎也没有见她的意思,倒是时常把点点抱去陪伴,徐循虽然不大乐意,但估量着现在太后也不会拿点点做文章,还是让她去了——太后那边传递来的体面依然保持,小上司皇后,两人井水不犯河水,皇后待她,物质上殷勤,态度上平淡。徐循无物质可以回报,态度上可以用同样的平淡回敬,比起之前皇后一门心思要示好的时候,她对这一点简直满意得不能再满意。
老同事何惠妃、静慈仙师同她保持密切联系,静慈仙师入住长安宫后,凡有在长安宫修行,而非在清宁宫跟前侍奉,徐循都经常过去看她。至于何惠妃那更不必说了,三两日都要过来坐坐。新同事对她,虽尊敬,却未阿谀奉承,也令徐循十分放松,她亦无心和新人打什么关系,只是守着永安宫,过她的小日子。
如此生活,和南内也没什么差别,虽在大内,却硬是过出了桃花源的感觉。徐循也可以说是顺心随意,连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成就,都给达成了。——她不会欢呼雀跃、狂喜乱舞,但对生活境况的改变,却也不是不高兴的。
虽然说比起从前是要寂寞了一些,但皇帝的改变却也可以略微填补一下这份空缺——徐循不知道该如何描述她和皇帝之间的关系变化,毕竟,这只发生在点点滴滴之中,但她也不是傻子,当然能够察觉到,在她从南内出来以后,皇帝对她的态度,的确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变化着。
这种变化并不是说由一件事为节点,然后猛然一路高歌向前,她和皇帝之间好像从来没有这么激烈的火花,一切都是很家常、很温馨、很缓慢。有时候徐循也不禁觉得自己可能是多想了,毕竟从她入宫到现在,皇帝对她一直都挺好的,她从来都不可能有什么抱怨,和文皇帝、昭皇帝比,皇帝简直就是个圣人,而现在她在物质上也没有什么特别超凡脱俗的特权……但有时候她是觉得,改变还是存在的。
有个比较明显的变化,就是皇帝没有那么自说自话了,他开始很重视她的看法,在他们的对话里,除了‘我觉得’以外,他会更多地询问‘你怎么想’。他也很少再自说自话地安排她的行动,就是有想法,也会拿出来和她商量。
自己的意志被重视的感觉真的很好,徐循一开始还没有感觉,后来才猛地发现,好像在他们两人的意见有分歧的时候,只要她的理由足够有力,皇帝都会依从。
皇帝让她多去清宁宫给太后请安,她回绝了,理由不算有力,就是在点点的事情以后不想多看到太后,皇帝依了。
皇帝每天给她送的乳制品太多,她觉得浪费,让他别送了,珍稀物力。皇帝说定额不用,给别人也是浪费,她觉得那起码也是别人的罪过,和她没关系。皇帝依了。
皇帝有意给她家人再多赐些地,她觉得不必,爱之适足以害之,皇帝依了。皇帝要给小弟说英国公府女为亲,她不喜欢,皇帝也依了……皇帝不但依了,而且还让东厂调查了一下京郊的耕读之家,真的为小弟挑了几个饱读诗书、家风严正,亲戚也多是持正之户的小族,连年貌品德俱优的少女都给小弟挑好了。有东厂把关,徐循要做的只是从中选择而已,比起让她爹娘自己在陌生的京城里寻访,听凭媒婆的花言巧语,不知要放心多少。
都不是什么大事,但说到底,后宫妃嫔的生活里能有几件大事?徐循觉得皇帝对她的好,好像是渐渐地还在往上走。
她和何仙仙等人,相较于后宫里的后辈,天然的优势就是起点高——若把后宫的路,比做一条盘山道,的确,她们这第一批,都是空降在半山腰,而后来人只能从山脚下开始走。
而这条漫漫长路,每个人的走法都不同,胡善祥走了一半是往下摔了,直接摔出山了,孙玉女是直接扯了一条绳子,往上爬到前头了。何仙仙一开始就在半山腰,后来只走了几步,便是停滞不前。如果要徐循评价自己这条路,她觉得她可能是比何仙仙走前了几步,但也就是几步就停了下来。
而现在,孙玉女的步伐也许是停下了、倒退了,从皇帝的表现来看,她徐循又开始往前走了……可不知为什么,徐循并没有很浓重的幸福感。
相反,在意识到了这种趋势以后,她还隐约有些恐慌——徐循也说不出为什么,但她竟还觉得,好像还是她被封禁在南内最初的那段日子里,她的内心还更平静。
而现在,虽然儿女双全,皇帝恩宠日隆,宫中平静无波,但……但……
她也不知道该怎么来对付这种莫名其妙的慌乱,它变成了一道小小的阴影,蛰伏在了她幸福的生活里——既然没办法完全驱逐,她便学会无视它、淡化它,依然去尽量快活地度过每一天。
不过,很多人都曾经用自己的血泪证实过,皇帝的智商和手腕,在后宫里几乎是完全难逢敌手,他被蒙骗,只可能是因为他没用心,又或者是他不在意。
而曾经犯过这个错误的皇帝,现在即使是在后宫,也总有几分警醒。
在他的眼中,也许孙皇后的复杂还耐得住几分琢磨,简单的徐贵妃嘛,简直就像是一个透明人——哪怕是她的一丝情绪,都逃不过皇帝的观察。
作者有话要说:更新了!换新卷名了嘻嘻嘻
话说,执行某颜的命令:
薄慕颜15:20:55
推荐薄慕颜的贺岁新文:
诸嫔、袁嫔、罗嫔、权昭容、李婕妤,新一批秀女入宫以后,皇帝的后宫人数已达十七人,当然这还不是他宠幸过的都人数量,如算上徐循身边的花儿,以及皇后身边那些承宠了却没有什么名分的侍女,在后宫里和皇帝发生过关系的女子,应该已经有三十多名了。
这个数字,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就皇帝的年纪和身份来说,已算是比较节制,文皇帝、昭皇帝的后宫,若非因为有过几次减员,总人数估计都能上百了。整个后宫也就是十七个有编制的主子,算上太后和静慈仙师、文庙贵妃、敬太妃、贤太妃,二十一个,余下十多名在宫主手下享用一定特殊待遇的大宫女,然后就没有什么别人要照顾了。就连过年的时候都方便,三十多人,三间屋子就能坐下了,不像是从前,过年的时候乾清宫主殿安排得挤挤挨挨,才能勉强容纳下这许多成员。
随着时日的推移,公主们逐渐成亲,藩王们也是逐一成亲就藩,宫里的人口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数值,再加上当今皇帝圣明,不论是朝中还是宫中,大体都能亲贤臣远小人,起码没和前朝一样,宠信刘婕妤、韩丽妃这样的事儿精,如今宫里满打满算,得宠的就是两人,一位皇后一位贵妃,皇后且不说了,正位中宫以后,虽说素日也常听人提她身体不好,但在宫务管理上是比元皇后要清楚多了,宫里纳新,宫外给公主置办嫁妆等等,都没有落下过。贵妃更是有名的慈和人,贤良淑德备受赞许,后妃关系……也算得上和睦,起码三日一朝没落下过,平时两宫也从没有过什么争风吃醋的事儿,皇后待贵妃十分有体面,贵妃待皇后亦是恭谨,一般宫务从不开口。再加上第二批应选时间仓促的旧人纷纷失宠,自然要小心做人,不敢生事,而新人们毕竟经过悉心教导,处事大有分寸,有了大乱,就有大治,这新秀女的入宫,就像是大治的信号一般,——比起文皇帝末年时后宫里那乌七八糟的氛围,当今宫中,可说得上是一片清明了。两年前的乱象,早已经完全消弭了去,如今这宫里,已经又回到了万事有规矩、有循例、有人管的状态。
令皇帝略有几分舒心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宁宫那边的态度也是渐渐有所松动,和坤宁宫并不是老死不相往来,现在皇后每回过去请安,也能坐着说半个时辰的话,清宁宫那里也时常有宦官过来传话,不是给孙子赏东西,就是老人家想到了事情,交代给皇后做。就算是为了做给他看也好,这样的情景也显然是他喜闻乐见的,毕竟后宫里婆媳不和,彼此连一句话都不说的事,一旦传扬出去,不大不小也是个丑闻,影响多不好。再说,每年大小总有那些聚会要全家人一起出席,若庆祝氛围一直都是那样不冷不热的,他这个家主不也觉得不是滋味?
正好,去年发送的嘉兴公主、庆都公主,嫁妆是交给二十四衙门和宗人府一起采办的,两位公主事后和哥哥谈起来,都疑心有人中饱私囊,虽然没有明说不够,但皇帝也不至于听不懂其中的暗示。
嫁妆不够,那好说,皇帝随时都可以赏地,其实就是他不赏,公主家奴自己也能去占地,这个不是什么大问题,就看吃相如何了,若文雅点,分寸把握得当,朝廷里没有什么人会多嘴的。毕竟是金枝玉叶,还能委屈去了不成?只要妹妹在十王府住得开心那就行了。不过太后心疼女儿们,也是发了话:既然觉得嫁妆不实惠,那这回就别让二十四衙门出面了,由六局一司和宗人府一道采办吧。
理论上说,六局一司的女官,才是宫中正统的权力机构,二十四衙门只是服务皇帝一人的需求而已。不过这些年人才凋零,势力逐渐式微而已,既然太后这样说,皇帝当然没有异议,借此机会,皇后倒是增多了过去清宁宫的脚步,再加上太子也将两岁,会认人了,时常要抱过去见祖母,婆媳二人的关系,也是大见缓和。
“都是会过去的。”皇后同他说起来,也是十分欣慰,“我本以为母后还要几年才能消气,如今能这样,我也是心满意足,总算不至于让你为难。”
皇帝现在到坤宁宫的频率,和以往比没那样固定,有时候去得频繁,有时候忙起来又十天半个月不过去,不过,随着皇后年岁大了,再加上素日疲惫,难免也不愿应酬,还有新人入宫……就是有来,多数也是坐坐,看看儿子就走了。他对皇后的态度倒似乎还是老样子,好像有些不同,又好像只是看客多心,今日好像心情不错,对皇后也很温存。“真是辛苦你了,活计这么多,还要带儿子。我瞧着你这几日都瘦了许多,有些事又何必亲力亲为,让手下人去做就行了。”
皇后待皇帝,好像也没有什么区别,虽然神色的确有些萎靡,肤色也较从前更苍白,但那股子推心置腹的亲热泼辣劲儿却没收敛,“哎哟,你说得倒简单,这些事哪一件是能怠慢的?妹妹们的嫁妆若是真交给六局一司办,你信不信,只会比二十四衙门办得更上不得台面。那些女官虽说精明人物不少,可又有哪些更懂得外头的世事,采办上的那些花头,无非就是看谁吃了去罢了。不是二十四衙门办,那就都归了各地的织染局和宗人府呗,说不得还有户部呢。”
不当家拉花的,当家就知道心疼了,公主婚嫁虽然是户部出钱,但户部也没那么老实,总要对内藏库打饥荒的。当然,这是皇帝的事,但皇后一直都很会为皇帝操心的,“我想着,还是让你身边出个人来,好歹也约束一下,最好是拉上东厂,整倒几个,不能再那么过分了。”
说着又撇嘴,“大妹妹、二妹妹都委屈得很呢,十王府再好,究竟不如宫里,驸马爷又不能陪在身边,要不是嬷嬷们还算听话,没有从中作梗,只怕连驸马爷的面都见不上。就是这样,大妹妹也不大喜欢大妹夫。”
国朝规矩,公主都在十王府的公主府里住,驸马自然有驸马府,一家老小全住在驸马府里,和公主是秋毫无犯,偌大的公主府里,就只有公主和她的子女。在宫里姐妹们热闹惯了,忽然一个人孤零零出去住一个府邸,要见自己的驸马一面,还得派女史去宣召,不成文的规矩,次数也不能太多……两个已出嫁的公主都很爱往宫里跑,偏偏出嫁就是泼出去的水了,回宫次数也不能太多,每次回宫,当然没什么好话了。
“唉,这毕竟是祖宗规矩。”这话是说到皇帝心坎里去了。“让驸马跟着住公主府,又违背孝道,少不得一番议论。若是一家人住在一处,又不免要闹‘醉打金枝’了。”
“你和内阁说过这事了?”皇后很敏锐,“都没点头?”
随着时日过去,内阁中原本的七位大人,老的老,走的走,(被挤得)专心修实录的修实录,只剩三位杨大人组成稳定的三人制衡结构,三人虽有不和,但也能相互配合,如此的权力结构也让皇帝比较满意。尤其是里面还有一个最弱势的南杨大人可以有时充任一下圣意喉舌,按说改善公主待遇的事,如果能由他提出,皇帝再暗示一番,没准也就通过了。不过,听皇帝的语气嘛……
“只恐外戚为祸啊,”皇帝摊了摊手,“才开个口就被顶回来了。”
内阁和皇帝的关系特殊,虽然不可能当面呵斥,但软钉子一样是钉子,而连最软的南杨都是这个态度,也可见朝廷对于外戚是多么的冷淡提防了。
皇后也有女儿,闻言颇不是滋味,哼了一声,方才续道,“还有,栓儿过不久就两岁了。我想着,三岁也可以给开蒙了吧?还是大哥觉得再晚几年?”
当皇后有个好处,虽然忙碌,但管得越多,和皇帝的共同话题也就越多,可以冲淡有些人心中对于‘相对无言’那深深的恐惧和忌讳,不过,皇帝对开蒙的话题也不是很热心。“才三岁,未免太拘束了,好说也六岁再开蒙吧。”
他又道,“是了,壮儿也就要周岁了,满月办得小,周岁宴办得大点吧。”
自从壮儿出生以后,宫里就再没有好消息了,皇后满面笑容,仿佛也为他过了周岁而高兴,“这是自然的,我都早想好了,只怕大哥忙,刚才就没提起。”
两人絮絮叨叨地说了这些家常事务,皇帝见皇后扭着肩膊,好像不大舒服,便伸手为她捏了捏,“怎么了?以前没见你有这毛病。”
“是母后,最近抄经为文皇帝、昭皇帝祈福,”皇后说,“也令我抄上几卷,说是一道供奉上去。我可不敢耽误,这得空就抄两卷呢。”
话里仿佛有淡淡的抱怨,但却并不明显。
皇帝当没听到,颔首道,“确实是好事——是了,可以给南内吴氏那里送几本经书,让她没事也抄写一番。”
此时天色已晚,门口有个人影晃动了一下,皇帝看了一眼,见是尚寝局的人,便站起身来,又道。“妹妹们的嫁妆,还是让张六九来帮着办吧,明日起就让他到你这边来听用,令牌也会给他的。有什么事,你只管和他说就行了。”
张六九能在内外朝廷来往无碍,居中传话是最方便的,但这也意味着,只要皇帝愿意,他甚至可以长年累月地不来坤宁宫。毕竟,太子很快就要开蒙读书了,到时候肯定要搬出去居住,到了那时候……
皇后的笑容还是一样灿烂,“大哥你也好好休息——得闲了就多来看看我,看看栓儿……孩子几天没见了,想你呢。”
比起从前的态度,她现在是要柔顺多了。工作得又卖力,能力又强,就算是对她心存定见的徐贵妃,也和皇帝承认:孙皇后,是要比静慈仙师更能也更适合做皇后。
皇帝呵呵一笑,“这还用说?你今日累了,别抄经了,早些睡吧。明日再抄也无妨的,也不急在这一两天。”
他经过尚寝局女官捧的小银盘时,止步一会,想了想便翻了袁嫔的牌子,又抱着栓儿说了几句话,便从坤宁宫里出去,直接走到乾清宫去了。——两宫距离近,并不用什么交通工具。
皇后送出门外,笑着把他的背影目送到了院门外头,这才回过身徐徐进了里间。
周嬷嬷亦步亦趋,语气里止不住的还是委屈,“从来只闻新人笑……自从有了新人,皇爷待娘娘确实是越发淡了。”
皇后扫了周嬷嬷一眼,都懒得和她多说什么:这大部分人还真是这样,从来都只能看到身前身后那么一点点地方,这几个月,新人里袁嫔、诸嫔受宠,徐贵妃那边,侍寝次数似乎也有所减少,周嬷嬷对永安宫的仇恨便渐渐淡去,又是一门心思地盯上了新人。
做皇后,用得着和一时的宠姬计较吗?打压宠姬这压根就不是皇后该有的想法。
她在心底轻轻地叹了口气,仔细地琢磨着皇帝今日在此的一颦一笑,重复地思索着同一个问题:到底是寻常的喜新厌旧,还是皇帝的心思,的确已经从她这里,倾向去了徐循那边?
要说起来,这几个月徐贵妃也是安安静静的,没有什么殊荣,皇帝给她的一切都没有越过孙家,仿佛就是为了给壮儿找个好娘,才把她又提了一个位置。而徐循仿佛是为了实践自己的承诺,“井水不犯河水”,也真没什么事针对坤宁宫……
“说起来,最近大哥是不是都翻着袁嫔的牌子呢?”她随口和周嬷嬷闲聊。
这就正中周嬷嬷的心事了,她为皇后留意着呢!听皇后问,便垂头盘算了一会,方才禀报,“最近三个月,皇爷召诸嫔有十七八次,袁嫔三十多次。去永安宫去了四十多回,不过留宿就只有二十多回。”
随着身份的变化,昔日悉心维护后院秩序的太孙,早已被随心所欲的皇帝取代。新人里最惨的权昭容到现在都还没侍寝呢,李婕妤侍寝次数只有可悲的两次,集中在进宫后头半个月,然后也干到现在。至于罗嫔,皇帝对她根本没有兴趣,现在她也是心宽体壮,早都脱离了可以侍寝的范畴。
基本上,诸嫔、袁嫔、徐贵妃,也就是平分了皇帝现在的宠爱,这三十多人里,有三十人长年累月都处于无宠状态,不是逢年过节,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
不过,好在人都是习惯的动物,就连何惠妃都能习惯这种无宠的生活,刚入宫就是这么个生存环境的新秀女们就更适应了。听周嬷嬷的回报,不论得宠不得宠,新秀女们之间都没有互相倾轧的现象,除了住在坤宁宫的罗嫔以外,这一批的几个人关系都还挺好的,因为住在一宫里,平时没事还互相走动。诸嫔觉得自己不会看帐,天赋平庸,还力荐李婕妤取代她管事。对外,也是循规蹈矩,绝没有见贵妃当红,便一窝蜂上去奉承的事情出现。除了平时在坤宁宫遇见时说几句话以外,平时基本和贵妃都是毫无往来。倒是和皇后的关系,都说得上是十分不错。
皇后对此也觉十分满意,当领导的,肯定都希望有个在掌控中的后宫,尤其现在她更没心思处理小虾米之间的勾心斗角,旧人沉寂,新人懂事,宫中太平清静,她便能分出心力来,琢磨更需要她关注的问题。虽然这几个月进展缓慢,但这种事,不必急于一时,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有些事,还是等等,等个契机出现,才更有胜算。
就算圣意已有动摇,这几个月她的表现,相信亦可赢回不少分数,皇后在心底回顾了一下自己的表现,满意地点了点头,她吩咐周嬷嬷,“袁嫔那里,多留心一些,若她有什么烦难之处,你只管来告诉我。”
“是。”周嬷嬷虽对诸嫔也没什么好印象,但她有个好处,便是十分听话,闻言先答应下来,顿了顿,又小心地道,“娘娘这是要——拉拢——”
“拉拢多难听啊?”皇后对着黄铜镜,摸了摸自己的脸颊,她叹了口气:天色一旦黯淡下来,就算有烛光,镜子里也都映照不出太多细节了,连眼尾有没有皱纹,都实在是看不清楚。“其实,胡姐姐一直都是个聪明人,你还记不记得,我们还在太孙宫里的时候,她是怎么对徐氏、何氏的?”
那时候大家都在一个院子里伺候,周嬷嬷能不熟悉太孙婕妤、太孙昭仪那边的动静吗?她回想了一番,明白了皇后的意思,“娘娘是说,静慈仙师一直有意抬举徐氏来制衡您?”
“当正室的,都少不得几分手段,”皇后漫不经心,“也就只有正室,才能这么名正言顺地玩弄手段……嘿,可笑徐氏还为了她‘仗义直言’,她也不想想,若非大哥对她另眼相看,又何来胡氏的百般呵护?”
她不禁微微露出一笑,“天下间的手段,来来回回也就是这么几种,大道至简,你以为这么多聪明人,就想不出别的办法吗?还不是因为越简单、越老套的办法,也就越好用。”
#
比起忙碌的皇后,徐贵妃作为一个有宠的贵妃,这几个月的生活,过得还是……挺爽的。
除了每三天去给皇后请个安以外,她就没什么事做了。唯三的差事,就是养育儿女、服侍皇帝、管理宫闱。而这三样里,起码两样徐循都是做熟了的,而后一样养育儿女,完全是因为多了个壮儿,才能稍微令她多费点神,但因为壮儿实在是个很好带的孩子,终究除了心里上的不适以外,也没给她带来什么烦恼。
徐循对这孩子的感受,现在也是从比较复杂,慢慢地简化下来了。她不会因为壮儿的母亲而怀疑他的秉性,早在皇帝说这话的时候她就觉得很无稽,大禹贤明,还有子启呢,这孩子天性如何,还是要看他自己成长中的表现。不过,说实话,壮儿刚来的时候,对于忽然就多了个儿子,她的感觉是很古怪的,要她一下把他当亲生的,她是有点做不到。
但人就是这样,就是一只猫、一只狗,相处久了也有感情。更何况是一个活生生的婴儿?壮儿就是再好带,长大中也难免有些磕磕碰碰,过了六个月以后,又是长牙发烧,又是感染风寒,虽然最后都康复了,但徐循不可能不闻不问,全由养娘来管。而一旦会管,就有点感情了,现在虽然还觉得和亲生的不一样,但她想,壮儿要是管她喊娘的话,她也……未必就不会答应吧。
除此以外,她的生活一片完美,简直是后宫女子所能达到的最高度,徐循实在也没什么可以抱怨的了。
宠爱方面,虽然她也二十七岁了,入宫有十二年,但皇帝荣宠依然,平均一下,现在也是三日能有一日侍寝。虽然比不过新来的袁嫔等人,但是这个次数甚至还比得过她刚入宫时候的待遇了。如果不算侍寝,就说见面,她是见皇帝最多的妃嫔,几乎是隔日能见一次,时不时还去乾清宫小住几日,这不能说是没宠吧。
生活待遇方面,都升任贵妃了,还用说吗?也就是在她这个贵妃身上,贵妃高于众妃的惯例是正式被落实了下来,她的份例明确是高出诸妃两成,平时皇帝、皇后和太后那边都有送时鲜珍物过来,反正有皇子在她宫里呗,名正言顺。生活待遇不能说不满意吧。
同事关系这边,大上司太后,她不必时常去见,太后似乎也没有见她的意思,倒是时常把点点抱去陪伴,徐循虽然不大乐意,但估量着现在太后也不会拿点点做文章,还是让她去了——太后那边传递来的体面依然保持,小上司皇后,两人井水不犯河水,皇后待她,物质上殷勤,态度上平淡。徐循无物质可以回报,态度上可以用同样的平淡回敬,比起之前皇后一门心思要示好的时候,她对这一点简直满意得不能再满意。
老同事何惠妃、静慈仙师同她保持密切联系,静慈仙师入住长安宫后,凡有在长安宫修行,而非在清宁宫跟前侍奉,徐循都经常过去看她。至于何惠妃那更不必说了,三两日都要过来坐坐。新同事对她,虽尊敬,却未阿谀奉承,也令徐循十分放松,她亦无心和新人打什么关系,只是守着永安宫,过她的小日子。
如此生活,和南内也没什么差别,虽在大内,却硬是过出了桃花源的感觉。徐循也可以说是顺心随意,连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成就,都给达成了。——她不会欢呼雀跃、狂喜乱舞,但对生活境况的改变,却也不是不高兴的。
虽然说比起从前是要寂寞了一些,但皇帝的改变却也可以略微填补一下这份空缺——徐循不知道该如何描述她和皇帝之间的关系变化,毕竟,这只发生在点点滴滴之中,但她也不是傻子,当然能够察觉到,在她从南内出来以后,皇帝对她的态度,的确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变化着。
这种变化并不是说由一件事为节点,然后猛然一路高歌向前,她和皇帝之间好像从来没有这么激烈的火花,一切都是很家常、很温馨、很缓慢。有时候徐循也不禁觉得自己可能是多想了,毕竟从她入宫到现在,皇帝对她一直都挺好的,她从来都不可能有什么抱怨,和文皇帝、昭皇帝比,皇帝简直就是个圣人,而现在她在物质上也没有什么特别超凡脱俗的特权……但有时候她是觉得,改变还是存在的。
有个比较明显的变化,就是皇帝没有那么自说自话了,他开始很重视她的看法,在他们的对话里,除了‘我觉得’以外,他会更多地询问‘你怎么想’。他也很少再自说自话地安排她的行动,就是有想法,也会拿出来和她商量。
自己的意志被重视的感觉真的很好,徐循一开始还没有感觉,后来才猛地发现,好像在他们两人的意见有分歧的时候,只要她的理由足够有力,皇帝都会依从。
皇帝让她多去清宁宫给太后请安,她回绝了,理由不算有力,就是在点点的事情以后不想多看到太后,皇帝依了。
皇帝每天给她送的乳制品太多,她觉得浪费,让他别送了,珍稀物力。皇帝说定额不用,给别人也是浪费,她觉得那起码也是别人的罪过,和她没关系。皇帝依了。
皇帝有意给她家人再多赐些地,她觉得不必,爱之适足以害之,皇帝依了。皇帝要给小弟说英国公府女为亲,她不喜欢,皇帝也依了……皇帝不但依了,而且还让东厂调查了一下京郊的耕读之家,真的为小弟挑了几个饱读诗书、家风严正,亲戚也多是持正之户的小族,连年貌品德俱优的少女都给小弟挑好了。有东厂把关,徐循要做的只是从中选择而已,比起让她爹娘自己在陌生的京城里寻访,听凭媒婆的花言巧语,不知要放心多少。
都不是什么大事,但说到底,后宫妃嫔的生活里能有几件大事?徐循觉得皇帝对她的好,好像是渐渐地还在往上走。
她和何仙仙等人,相较于后宫里的后辈,天然的优势就是起点高——若把后宫的路,比做一条盘山道,的确,她们这第一批,都是空降在半山腰,而后来人只能从山脚下开始走。
而这条漫漫长路,每个人的走法都不同,胡善祥走了一半是往下摔了,直接摔出山了,孙玉女是直接扯了一条绳子,往上爬到前头了。何仙仙一开始就在半山腰,后来只走了几步,便是停滞不前。如果要徐循评价自己这条路,她觉得她可能是比何仙仙走前了几步,但也就是几步就停了下来。
而现在,孙玉女的步伐也许是停下了、倒退了,从皇帝的表现来看,她徐循又开始往前走了……可不知为什么,徐循并没有很浓重的幸福感。
相反,在意识到了这种趋势以后,她还隐约有些恐慌——徐循也说不出为什么,但她竟还觉得,好像还是她被封禁在南内最初的那段日子里,她的内心还更平静。
而现在,虽然儿女双全,皇帝恩宠日隆,宫中平静无波,但……但……
她也不知道该怎么来对付这种莫名其妙的慌乱,它变成了一道小小的阴影,蛰伏在了她幸福的生活里——既然没办法完全驱逐,她便学会无视它、淡化它,依然去尽量快活地度过每一天。
不过,很多人都曾经用自己的血泪证实过,皇帝的智商和手腕,在后宫里几乎是完全难逢敌手,他被蒙骗,只可能是因为他没用心,又或者是他不在意。
而曾经犯过这个错误的皇帝,现在即使是在后宫,也总有几分警醒。
在他的眼中,也许孙皇后的复杂还耐得住几分琢磨,简单的徐贵妃嘛,简直就像是一个透明人——哪怕是她的一丝情绪,都逃不过皇帝的观察。
作者有话要说:更新了!换新卷名了嘻嘻嘻
话说,执行某颜的命令:
薄慕颜15:20:55
推荐薄慕颜的贺岁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