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新政篇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50个人就砍倒了沂州巡检使!之后一路南下,经密州、海州、楚州、泗州、真州、到高邮,这么一大路折腾,他的叛军终于扩大了,达到了…200多人!就这么点人,居然所向披靡、没人能挡?沿途州县衙门不是投降就是逃跑,尤其高邮知军晁仲先生最搞笑,他没跑,而是贴出个告示,号召居民们拿出牛羊金帛,出城迎接好汉们进城。如此局面下,王伦觉得时机成熟了。他在高邮穿上黄袍,宣布称帝,连年号都定下来了。
王伦在7月被捉住,押解京城砍头。他死的同月,陕西南部暴发了第二次兵变。领导人叫张海、郭邈山,这两个人的活计就比王伦玩得地道多了。首先人多,开始也只有几十人,可迅速壮大,一个月左右就扩大到几千人。且不断有饥民、叛兵、囚徒及职业土匪加入…这样的战斗力是惊人的,西北正规军居然都抵挡不住!大宋高官们先是惊骇,紧接着就是庆幸。真是幸运啊!这帮人没在和李元昊死掐时冒出来。由于地区敏感,大宋派出了最高规格的战力。韩琦火速出京,到陕南去,率最精锐的西军平叛!要求越快越好,绝不许拖延!韩琦不负重望,半个月一举全歼叛兵…
7月4日,夏竦出判亳州。11日,参知政事王举正被罢。12日,廷议欲以范仲淹、富弼两人为参知政事,被两人拒绝。19日,以枢密副使任中思为河东宣抚使、范仲淹为陕西宣抚使。
事隔4年多,李元昊的使者再次重回开封…4年了,死了多少人,费了多少钱粮,一切终于有希望结束了…
但原则问题不能让步,宋朝宰执大臣开了好多次会,终于下定决心回绝李元昊:名份不正,一切免谈!
结果7月20日,名份终于“正”了。李元昊派吕你如定、邵良佐再次送来国书。这次条件细了很多:要求增加岁赐、割让土地、解除盐禁、重开榷场…共11个条款。
尤其开头称呼变了,再没儿子父亲的说法,李元昊直接自称“吾祖”注意不是兀卒,怕你们宋人看不懂,来了个直接的汉语译音“吾祖”
我是你爷爷…该死的!这两个字还有别的解释吗?这份国书一露面,大宋立即炸了锅,各位御史先跳了出来,蔡襄怒不可遏:如答应了,以后他们上书时自称“吾祖”我们答诏书时也称他们“吾祖”那我们堂堂大宋成了什么?是可忍孰不可忍!绝不答应!
由此上纲上线,朝廷里主和、主战两派又开始分裂。主和的以晏殊、范仲淹等人为首,他们认为李元昊那些党项人没道义廉耻是传统,一时半会改不了的,毛病总会犯,就算现在乖了,以后肯定还会变化…这点看得很准,以后的确不停地变,一直变了100多年…
主战派以韩琦为首。精确点说,是两府高官里只有他一个人“为首”韩琦怒了,坚决不同意和谈,无论谁劝都不行!不得已,晏殊把刺猬扔给了皇帝:陛下,我们都同意了,只有韩琦反对。您看着办吧!
皇帝把韩琦叫来问:为什么?韩琦说出了自己看法:现在之所以认为李元昊肯定会降,且以后不会再造反,是因契丹方面稳定了,辽国和我们再次成为盟友,他们会约束李元昊的。可有一点:辽国能让李元昊罢兵、自然也能让他举兵,那时两线作战,我们怎么办?回想辽国是因什么和我们再次结盟的?是历代的友情?还是富弼及大宋的压力?很明显是后者。如我们现在以屈辱条件同意李元昊的和谈,辽国方面定会重新掂量我们分量的!虎狼之邦,不能以仁义礼智信来衡量,我们得时刻清醒!所以和谈是肯定的,但不是现在!
这样的理由谁也没法反驳,于是事情就拖了下来。一拖几个月,西夏使者等得实在不耐烦:你们先辩着吧,啥时有信再通知我…西夏使者回国了。西线就此进入扯羊皮状态…
25日,李元昊遣使入辽,请耶律宗真一起举兵伐宋,宗真不从。
8月7日,耶律洪基(未来的辽道宗)加封燕赵国王、尚书令,执掌南北两枢密院。
随着13日,范仲淹、富弼两人的职务调动,大宋在本年度第3次最终确定了两府高官人员名单:宰相章得象、晏殊。参知政事贾昌朝、范仲淹。枢密使杜衍。枢密副使任中思(9月11日被罢)韩琦、富弼。
19日,以韩琦代范仲淹出京,任陕西宣抚使。河东宣抚使任中思则始终未成行。
在这样局面下,宋史迎来了一经典时刻:1043年9月3日,这一时刻不仅是仁宗朝的中点(宋仁宗此时已登基21年半,离他驾崩还有19年半)而把眼光放宽,更可知道这一时刻也是北宋历史的中点:此时距离赵匡胤陈桥兵变、大宋开国已过去了83年多,而离靖康之耻、两帝北狩的亡国时间也只剩下了83年多…
宋仁宗把两府大臣及御史以上官员都召进皇宫的天章阁里。首先由皇帝率领,参拜了太祖、太宗、真宗三位皇帝的御像,然后来到书桌前,桌上己备好了笔墨纸砚:大家对国家现状都己有所了解,现在就把你们看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都写出来,以振兴国家!
那一天,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心情澎湃,或在当场、或在回家深思后,都写出了自己见解。历史记载留下了范仲淹的那篇著名奏章《答手诏条陈十事》他把问题及改革办法,具体细化在10个方面: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这10个方面共30个字,看着很枯燥,但内涵超丰富。我们来逐条分析:
1明黜陟。这条讲的是改变宋朝当时做官最重要的升迁制度“磨勘制”即文官每3年一次、武官每5年一次,可把政绩呈交考课院去审查,如没重大过失,就可升官一级。这制度是赵祯父亲赵恒创设的。它使官员们钝化。它考核的不是谁有多优秀,而是谁犯了什么错误。于是大家都在避免犯错,没错就能升官。这样谁还敢去做事呢?
所以范仲淹要改的第一条就是它!从官员办事精神上去革新、从奖惩条例上调动积极性。具体做法是把太祖、太宗朝的保荐制度和真宗朝的磨勘制结合起来。考察一官员优劣,不仅要看他是否出错、更要看他的成绩,这成绩就由宰相、枢密们来确定。同时规定经保荐而做官的3年一次磨勘、自己申请而做官的要5年一次磨勘。这针对的是官员富家子弟,这些人有门路,就是压制他们!还有就是完善惩罚条例:以往磨勘,只要不犯错就能升官,现在别想了。无能即是错!以后但凡无能的…别怕,不是罢官,是另外安排。
2抑侥幸:那还是伟大慷慨的真宗皇帝的恩典。从他开始,大宋官员们每年都热切盼望着年终的南郊祭天大礼、还有皇帝生日。那两天,从两府大臣到各路提点刑狱以上的官员,都可向朝廷申请:请恩荫我的儿子侄子们吧——从此,这些官二代们就正式当官了。而恩荫制度还有强烈的等级观念在里边。御史以上,每人每年都可恩荫一人做京官;少卿监可恩荫一人充试衔;其他可恩荫一人任斋郎。范仲淹计算说:一翰林学士,年少中举,30多岁就进入两制的高材生们,只升不降的官场生涯,做个20多年有什么难处?如此,就是20多个不经科考就进官场的二世祖!长此以往,大宋官场会是个什么样?所以要改!以后转运使和边防上的文官,必须任满2年才可提请恩荫。两府及两制高官,每年大礼时只许恩荫1子,且必须是亲生儿子,连侄子都不行。且阁馆要职,从此不许高官子弟们轻易进入,不仅要考,更要经过保荐才可以!
3精贡举:大宋人才来自科举。科举取决于考题。而考题,就决定了人才平时都学什么。无数学子们在背诵儒家经典,学作诗词歌赋,这样的“人才”对治理国家,都能说得头头是道,无非都是以仁治国、与民休息、勤政爱民之类老生常谈,说白了,就是在背孔孟语录。对于抵御契丹、党项,还有怎样为国家生产财富,半点实用价值都没。
要改,就要从教育体制上改!要“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先考策论再考诗赋,不要虚夸词饰之臣”另外还有一细节:把弥封卷制度废除!以后考卷都要露出考生的实名。理由?看不见名字,就失去乡里举荐选才的本意了,以后基层官员谁还会为朝廷选才呢?至于作弊,你们考官是干什么的?监察院、开封府又是干什么的?只要仔细察,狠处理,就定能刹住歪风邪气!
4择长官:就是要选出合格的地方官员。范仲淹办法是从上至下,由两府宰执来选荐路级干部10人,路转运使来推荐大州的知州10人,知州来推荐知县10人,层层推荐,环环相扣,这样应所选得人了吧?
5均公田:为让官员清廉,给他们田产,但问题同时产生,田地好坏不一,你给谁好的给谁不好的?还有:官员的田紧挨着老百姓的田,侵占了几亩几顷的,不很正常吗?于是纠纷出现,官员跟百姓打、官员跟官员打,搞得天圣年间的刘娥愤怒了一下,公田就取消了。现在范仲淹建议恢复,那不公怎样消除?请参考上一条,吏治好了,一切才会好。
6厚农桑、8减徭役:这两条是农民的事,可同时,官府责任更大。众所周知,我们是农业大国,尤其古代,国家税收几乎都从土地中得来,即农民养活了所有人,但到仁宗年间,农民们己活不下去了。具体状况就是“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和籴、和买,这是官府向民间征收粮食、丝麻用具的专用名词,达到了上面所说的程度,就是提前预支,寅吃卯粮,农民要超前交好多年的税。至于交上的钱和物都到哪去了?很简单,不断扩编的军队、不断壮大的官员队伍、给契丹和党项的“馈赠”再加上给各级神仙佛祖修的庙、还有和尚道士的生活费…没一样对国计民生有用。所以才要改,但如改,就要触动国家最敏感的那根神经——要省钱,你想省谁的钱?军队、官员、辽国、党项还是神仙?动哪个都头大!于是怎样让农民专心种田,国家要有奖励,更要少折腾,给农民干活的时间。
9覃恩信(朝廷的赦令要严格执行)10重命令(朝廷要统一各地的法令)这两条是很让人无语的事。人无信,不知其可也。这是做人的最起码准则。一个国家呢?居然早上说一套、晚上做一套,朝令夕改,且毫无处罚!这不是国家的法令世界,而是孩子们在玩过家家?怎么办?一个字:罚!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综上所述,问题很严重,解决办法很简单。范仲淹方案说白了就是“责任制和处罚制”用举荐制度把官员层层捆绑,再设立些以前没的处罚制度,让官员们稍微懂点事…如此而已,管不管用?甚至有没有比原来制度更不妥的地方?这要在以后实践中才能看出。这时能肯定的,就是处罚力度不是够不够重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力度的问题!
根本就没有处罚的具体条款,你让犯事的人怎么害怕啊?
现在来说第7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修武备。这一条按说是范仲淹最有发言权、且肯定言之有物的问题,因他刚刚从战场归来。宋朝边防问题已严重到不能再严重了,辽国不去说,西夏也开始和宋朝分庭抗礼了,这在太祖太宗,甚至真宗朝都是难以想象、决不可能发生的灾难!要怎样解决?先要分析问题在哪?范仲淹从实战出发,归纳出两点:1禁军都挤在京城里,有事才派往边疆。这在应急速度上就丧失了宝贵时间。2在京城养兵、派兵,那么在边疆上就始终没足够粮饷。不论抵抗还是杀进敌方腹地,就都得千里运粮。这一点其实就是宋军之前无数次大败的一重要原因。所以要改!怎样改?
范仲淹建议在京师附近招募5万民兵,派往边疆常驻。每年三季种田、一季练兵,自给自足。这样一举数得,把前面问题都解决了。这办法好不好?我能够告诉大家的就是:这一条自公布时起就让大宋朝野大哗、一片震惊。所有人一致认定:如真这么办了,宋朝就会国将不国,很快就会天下大乱。
因范仲淹改变的是大宋从赵匡胤就定下的最基本国策——“募兵制”简单说就是:在水旱年,农民们没生活时,政府出面把灾民们都收编成军人。给他们粮吃,让他们为国家出力,同时也就没法造反了。当年赵匡胤得意地说:这样做“在造反时,有乱兵而无乱民。在灾年时,有乱民而无乱兵”大宋的天下,怎样折腾都出不了大事。(未完待续)
50个人就砍倒了沂州巡检使!之后一路南下,经密州、海州、楚州、泗州、真州、到高邮,这么一大路折腾,他的叛军终于扩大了,达到了…200多人!就这么点人,居然所向披靡、没人能挡?沿途州县衙门不是投降就是逃跑,尤其高邮知军晁仲先生最搞笑,他没跑,而是贴出个告示,号召居民们拿出牛羊金帛,出城迎接好汉们进城。如此局面下,王伦觉得时机成熟了。他在高邮穿上黄袍,宣布称帝,连年号都定下来了。
王伦在7月被捉住,押解京城砍头。他死的同月,陕西南部暴发了第二次兵变。领导人叫张海、郭邈山,这两个人的活计就比王伦玩得地道多了。首先人多,开始也只有几十人,可迅速壮大,一个月左右就扩大到几千人。且不断有饥民、叛兵、囚徒及职业土匪加入…这样的战斗力是惊人的,西北正规军居然都抵挡不住!大宋高官们先是惊骇,紧接着就是庆幸。真是幸运啊!这帮人没在和李元昊死掐时冒出来。由于地区敏感,大宋派出了最高规格的战力。韩琦火速出京,到陕南去,率最精锐的西军平叛!要求越快越好,绝不许拖延!韩琦不负重望,半个月一举全歼叛兵…
7月4日,夏竦出判亳州。11日,参知政事王举正被罢。12日,廷议欲以范仲淹、富弼两人为参知政事,被两人拒绝。19日,以枢密副使任中思为河东宣抚使、范仲淹为陕西宣抚使。
事隔4年多,李元昊的使者再次重回开封…4年了,死了多少人,费了多少钱粮,一切终于有希望结束了…
但原则问题不能让步,宋朝宰执大臣开了好多次会,终于下定决心回绝李元昊:名份不正,一切免谈!
结果7月20日,名份终于“正”了。李元昊派吕你如定、邵良佐再次送来国书。这次条件细了很多:要求增加岁赐、割让土地、解除盐禁、重开榷场…共11个条款。
尤其开头称呼变了,再没儿子父亲的说法,李元昊直接自称“吾祖”注意不是兀卒,怕你们宋人看不懂,来了个直接的汉语译音“吾祖”
我是你爷爷…该死的!这两个字还有别的解释吗?这份国书一露面,大宋立即炸了锅,各位御史先跳了出来,蔡襄怒不可遏:如答应了,以后他们上书时自称“吾祖”我们答诏书时也称他们“吾祖”那我们堂堂大宋成了什么?是可忍孰不可忍!绝不答应!
由此上纲上线,朝廷里主和、主战两派又开始分裂。主和的以晏殊、范仲淹等人为首,他们认为李元昊那些党项人没道义廉耻是传统,一时半会改不了的,毛病总会犯,就算现在乖了,以后肯定还会变化…这点看得很准,以后的确不停地变,一直变了100多年…
主战派以韩琦为首。精确点说,是两府高官里只有他一个人“为首”韩琦怒了,坚决不同意和谈,无论谁劝都不行!不得已,晏殊把刺猬扔给了皇帝:陛下,我们都同意了,只有韩琦反对。您看着办吧!
皇帝把韩琦叫来问:为什么?韩琦说出了自己看法:现在之所以认为李元昊肯定会降,且以后不会再造反,是因契丹方面稳定了,辽国和我们再次成为盟友,他们会约束李元昊的。可有一点:辽国能让李元昊罢兵、自然也能让他举兵,那时两线作战,我们怎么办?回想辽国是因什么和我们再次结盟的?是历代的友情?还是富弼及大宋的压力?很明显是后者。如我们现在以屈辱条件同意李元昊的和谈,辽国方面定会重新掂量我们分量的!虎狼之邦,不能以仁义礼智信来衡量,我们得时刻清醒!所以和谈是肯定的,但不是现在!
这样的理由谁也没法反驳,于是事情就拖了下来。一拖几个月,西夏使者等得实在不耐烦:你们先辩着吧,啥时有信再通知我…西夏使者回国了。西线就此进入扯羊皮状态…
25日,李元昊遣使入辽,请耶律宗真一起举兵伐宋,宗真不从。
8月7日,耶律洪基(未来的辽道宗)加封燕赵国王、尚书令,执掌南北两枢密院。
随着13日,范仲淹、富弼两人的职务调动,大宋在本年度第3次最终确定了两府高官人员名单:宰相章得象、晏殊。参知政事贾昌朝、范仲淹。枢密使杜衍。枢密副使任中思(9月11日被罢)韩琦、富弼。
19日,以韩琦代范仲淹出京,任陕西宣抚使。河东宣抚使任中思则始终未成行。
在这样局面下,宋史迎来了一经典时刻:1043年9月3日,这一时刻不仅是仁宗朝的中点(宋仁宗此时已登基21年半,离他驾崩还有19年半)而把眼光放宽,更可知道这一时刻也是北宋历史的中点:此时距离赵匡胤陈桥兵变、大宋开国已过去了83年多,而离靖康之耻、两帝北狩的亡国时间也只剩下了83年多…
宋仁宗把两府大臣及御史以上官员都召进皇宫的天章阁里。首先由皇帝率领,参拜了太祖、太宗、真宗三位皇帝的御像,然后来到书桌前,桌上己备好了笔墨纸砚:大家对国家现状都己有所了解,现在就把你们看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都写出来,以振兴国家!
那一天,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心情澎湃,或在当场、或在回家深思后,都写出了自己见解。历史记载留下了范仲淹的那篇著名奏章《答手诏条陈十事》他把问题及改革办法,具体细化在10个方面: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这10个方面共30个字,看着很枯燥,但内涵超丰富。我们来逐条分析:
1明黜陟。这条讲的是改变宋朝当时做官最重要的升迁制度“磨勘制”即文官每3年一次、武官每5年一次,可把政绩呈交考课院去审查,如没重大过失,就可升官一级。这制度是赵祯父亲赵恒创设的。它使官员们钝化。它考核的不是谁有多优秀,而是谁犯了什么错误。于是大家都在避免犯错,没错就能升官。这样谁还敢去做事呢?
所以范仲淹要改的第一条就是它!从官员办事精神上去革新、从奖惩条例上调动积极性。具体做法是把太祖、太宗朝的保荐制度和真宗朝的磨勘制结合起来。考察一官员优劣,不仅要看他是否出错、更要看他的成绩,这成绩就由宰相、枢密们来确定。同时规定经保荐而做官的3年一次磨勘、自己申请而做官的要5年一次磨勘。这针对的是官员富家子弟,这些人有门路,就是压制他们!还有就是完善惩罚条例:以往磨勘,只要不犯错就能升官,现在别想了。无能即是错!以后但凡无能的…别怕,不是罢官,是另外安排。
2抑侥幸:那还是伟大慷慨的真宗皇帝的恩典。从他开始,大宋官员们每年都热切盼望着年终的南郊祭天大礼、还有皇帝生日。那两天,从两府大臣到各路提点刑狱以上的官员,都可向朝廷申请:请恩荫我的儿子侄子们吧——从此,这些官二代们就正式当官了。而恩荫制度还有强烈的等级观念在里边。御史以上,每人每年都可恩荫一人做京官;少卿监可恩荫一人充试衔;其他可恩荫一人任斋郎。范仲淹计算说:一翰林学士,年少中举,30多岁就进入两制的高材生们,只升不降的官场生涯,做个20多年有什么难处?如此,就是20多个不经科考就进官场的二世祖!长此以往,大宋官场会是个什么样?所以要改!以后转运使和边防上的文官,必须任满2年才可提请恩荫。两府及两制高官,每年大礼时只许恩荫1子,且必须是亲生儿子,连侄子都不行。且阁馆要职,从此不许高官子弟们轻易进入,不仅要考,更要经过保荐才可以!
3精贡举:大宋人才来自科举。科举取决于考题。而考题,就决定了人才平时都学什么。无数学子们在背诵儒家经典,学作诗词歌赋,这样的“人才”对治理国家,都能说得头头是道,无非都是以仁治国、与民休息、勤政爱民之类老生常谈,说白了,就是在背孔孟语录。对于抵御契丹、党项,还有怎样为国家生产财富,半点实用价值都没。
要改,就要从教育体制上改!要“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先考策论再考诗赋,不要虚夸词饰之臣”另外还有一细节:把弥封卷制度废除!以后考卷都要露出考生的实名。理由?看不见名字,就失去乡里举荐选才的本意了,以后基层官员谁还会为朝廷选才呢?至于作弊,你们考官是干什么的?监察院、开封府又是干什么的?只要仔细察,狠处理,就定能刹住歪风邪气!
4择长官:就是要选出合格的地方官员。范仲淹办法是从上至下,由两府宰执来选荐路级干部10人,路转运使来推荐大州的知州10人,知州来推荐知县10人,层层推荐,环环相扣,这样应所选得人了吧?
5均公田:为让官员清廉,给他们田产,但问题同时产生,田地好坏不一,你给谁好的给谁不好的?还有:官员的田紧挨着老百姓的田,侵占了几亩几顷的,不很正常吗?于是纠纷出现,官员跟百姓打、官员跟官员打,搞得天圣年间的刘娥愤怒了一下,公田就取消了。现在范仲淹建议恢复,那不公怎样消除?请参考上一条,吏治好了,一切才会好。
6厚农桑、8减徭役:这两条是农民的事,可同时,官府责任更大。众所周知,我们是农业大国,尤其古代,国家税收几乎都从土地中得来,即农民养活了所有人,但到仁宗年间,农民们己活不下去了。具体状况就是“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和籴、和买,这是官府向民间征收粮食、丝麻用具的专用名词,达到了上面所说的程度,就是提前预支,寅吃卯粮,农民要超前交好多年的税。至于交上的钱和物都到哪去了?很简单,不断扩编的军队、不断壮大的官员队伍、给契丹和党项的“馈赠”再加上给各级神仙佛祖修的庙、还有和尚道士的生活费…没一样对国计民生有用。所以才要改,但如改,就要触动国家最敏感的那根神经——要省钱,你想省谁的钱?军队、官员、辽国、党项还是神仙?动哪个都头大!于是怎样让农民专心种田,国家要有奖励,更要少折腾,给农民干活的时间。
9覃恩信(朝廷的赦令要严格执行)10重命令(朝廷要统一各地的法令)这两条是很让人无语的事。人无信,不知其可也。这是做人的最起码准则。一个国家呢?居然早上说一套、晚上做一套,朝令夕改,且毫无处罚!这不是国家的法令世界,而是孩子们在玩过家家?怎么办?一个字:罚!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综上所述,问题很严重,解决办法很简单。范仲淹方案说白了就是“责任制和处罚制”用举荐制度把官员层层捆绑,再设立些以前没的处罚制度,让官员们稍微懂点事…如此而已,管不管用?甚至有没有比原来制度更不妥的地方?这要在以后实践中才能看出。这时能肯定的,就是处罚力度不是够不够重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力度的问题!
根本就没有处罚的具体条款,你让犯事的人怎么害怕啊?
现在来说第7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修武备。这一条按说是范仲淹最有发言权、且肯定言之有物的问题,因他刚刚从战场归来。宋朝边防问题已严重到不能再严重了,辽国不去说,西夏也开始和宋朝分庭抗礼了,这在太祖太宗,甚至真宗朝都是难以想象、决不可能发生的灾难!要怎样解决?先要分析问题在哪?范仲淹从实战出发,归纳出两点:1禁军都挤在京城里,有事才派往边疆。这在应急速度上就丧失了宝贵时间。2在京城养兵、派兵,那么在边疆上就始终没足够粮饷。不论抵抗还是杀进敌方腹地,就都得千里运粮。这一点其实就是宋军之前无数次大败的一重要原因。所以要改!怎样改?
范仲淹建议在京师附近招募5万民兵,派往边疆常驻。每年三季种田、一季练兵,自给自足。这样一举数得,把前面问题都解决了。这办法好不好?我能够告诉大家的就是:这一条自公布时起就让大宋朝野大哗、一片震惊。所有人一致认定:如真这么办了,宋朝就会国将不国,很快就会天下大乱。
因范仲淹改变的是大宋从赵匡胤就定下的最基本国策——“募兵制”简单说就是:在水旱年,农民们没生活时,政府出面把灾民们都收编成军人。给他们粮吃,让他们为国家出力,同时也就没法造反了。当年赵匡胤得意地说:这样做“在造反时,有乱兵而无乱民。在灾年时,有乱民而无乱兵”大宋的天下,怎样折腾都出不了大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