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建设之始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石路想先解决的就是固定的食物来源问题,当然这种固定也仅限于短期内。鱼可以确定在短期内没问题,只是竹矛扎鱼太过于麻烦,收获的量也不大。
一百多人要吃饱,采集队和狩猎队需要用很长时间捕鱼,用时并不亚于过去捕获羚羊。
其次需要解决的就是桑多次反映的器具的问题。以前大家都是用一些动物的头骨盛水吃东西,这次在路上几乎失去了所有骨器,需要找到替代品。
最后是这里植被比大荒原的多样,所以狩猎也得改变方法。方法的改变就意味着必须使用新的工具,石路需要制作新的东西,新工具必须必长矛更适合这里的猎物。
在河边,一个猎手找到了黑曜石,以及其他能作为石料的石头。为此整个氏族花了整整一个上午采集了一堆能用的石料。
制作石器水平比较高的族人集中起来制作石刀,石斧,更新原来的工具。现在由于有了栅栏,单独留老人和儿童在山洞里干活也不成问题,石路就把狩猎队全都派出去捕猎和采集。
洞里的柴火也按照石路的要求码的整整齐齐,不再和过去一样,随便扔一边。火堆和柴禾之间设了一个隔离带,石路可不希望洞里被点着,那样的话浓烟都能闷死人。
由于族人是第一次见识如何在冰冻的河面上捕鱼,参与的人就显得十分兴奋,不停的忙活。所有人都想试试从冰窟窿中扎鱼,靠近山洞的河面都被烧出许多窟窿,河上浓烟滚滚。
这样密集的劳动,收获也是巨大的,一个下午就收获了足够羚族吃五天鲜鱼。石路及时制止了族人们的疯狂,要是把离得近的河面都给破坏了,今后捕鱼就得跑远,那不安全。
鉴于捕鱼相对容易,石路安排了几个人专门负责这事儿。还特地交待他们每天只需去河里劳作一个上午,其余时间做别的活儿。
狩猎队和采集队大部分人手腾出来制作石器、到处伐木和砍竹子,族里忙忙碌碌的没有停歇的时候。这种分工相对明确、劳作目的明了的模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大量的石器被磨制出来,材料也堆满各处。
几天后,又下了一场雪,不过不大。负责捕鱼的猎手发现收获变少,鱼再也不像一开始的时候,见到冰窟窿就窜出来透气。
附近的河面基本被光顾过,最先烧开的窟窿又封冻了,再次烧开时几乎都没有鱼。石路查看了以后得出结论:窟窿太多,鱼就不集中;新烧的窟窿太大,竹矛够不着中间的鱼。
要解决这个难题,只有把竹矛加长,或者找到别的方法替代扎鱼。加长竹矛行不通,那会让猎手不能掌握平衡,在光滑的冰面上容易摔倒,甚至掉进窟窿。那就只有新方法,石路选择了织网。
他吩咐狩猎组和采集组到处搜罗各种藤条,选择韧性较好而且结实的部分剖开,用火烤软。软的藤条被连在一起,做成几米长的绳子。十几条绳子做好后,石路就用它们编网。
编网的事儿比较简单,这得益于石路曾经学过编竹篮,对网眼的尺寸能够掌控好,不至于出现疏密不一。
网完成的很快,石路看着自己的作品石很满意。这张网的网眼不大,至少一斤以上的鱼逃不了。张开后网长四米,宽三米,四角系着长藤,方便收拉。
唯一让他担心的就是藤条的质量。竹篾比藤条牢固,只是他没法用竹篾,这儿的刀不够锋利,无法把竹子破成竹篾。
做好第一张网以后,石路带着狩猎队迎着寒风来到河边,烧开洞以后放下网。看到鱼窜起,吩咐队员一拉,网起两百斤左右的鱼,藤条没有什么损坏。
第一次用网捕鱼取得成功,石路得出结论。一是藤条结实可靠,二是河里少有人光顾,鱼类不大怕狩猎队。
教给狩猎队如何使用网以后,石路就回了山洞——外面太冷了,前几天清理高地的积雪和杂草的时候有更多人冻伤,毕竟身上就一张硬硬的兽皮。
回到山洞,他开始教妇女以及孩子们编制网,一开始学的时候他们老出问题。网眼不一样大,藤条没有烤透,做成的网不是四边而是奇形怪状。由于不停的纠正,忙得石路嗓子都快冒火。
絮絮叨叨半天后检查情况,只有薛——这个孩子王制作的网基本达到要求。石路就让他指挥编鱼网的事情。接着又挑出几个学习快的妇女,让她们编制更大更结实的网,石路准备用这种大网去捕获陆地上的野兽。
安排好制作网的事情后,石路把新做成的石锄和石刀分发给狩猎队,带着他们在洞门口挖坑。三分之二的狩猎队用了一天,才把一个大坑挖好。
这坑有一米深,五米宽,横在洞前。坑里插满了竹签和短矛,上面盖着用藤条扎起来的竹制吊桥。没有人进出时,桥被收起,需要时才放下。
有了这坑,猛兽就进不来。即便是一跳就能跳老远的狰兽,到了坑前也得停下来,守卫的人就有足够的时间等它跃起然后射杀。
家门口的防御设施完成以后,石路带着狩猎队,去前几天探索队伍找到的动物活动区挖了三四个陷阱。有的陷阱里放着诱饵,上面盖上一些积雪。有的直接挖在动物行进的路上,铺上容易折断的细枝条。
第二天查看的时候,收获很多,三只鹿、一头狼、一头豹子和一头肥大的野猪掉进陷阱。等更大的网编制成以后,他带着狩猎队去了南面狭长的平地里围了一圈。
狩猎队四处设网,然后派人去中间呼喊和奔跑,把动物都惊的四处乱窜,最终一头扎进网里。一个上午,石路带着人捕获了许多野鸡野鸭,兔子也有十几只。
巫对石路说,这几天这些新的工具和方法的运用,加上弓箭的配合,狩猎比以前容易多了。石路知道这是暂时的,等冬天过后动物们更难捕获。
按照氏族一百多人的需求,单靠捕猎的话,需要至少半径一百多里的地域。现在这么容易是因为它们很少被打扰,没有学会避开人的手段。
为了更方便的砍伐竹木,石路要求族人制作更锋利的石刀和石斧。这个要求对于族人来说很简单,一天就改造出新的石刀。
锋利的石器磨制好以后,石路带着人去西边野马出现过竹林里,砍了不少碗口粗的竹子。那种不同于山洞附近的竹子中空很大,适合做工具。
竹子拖回洞里后,他用石刀避开竹节慢慢的切断竹子。切口处用烧红的石块慢慢的磨掉粗糙部分,就成了竹碗和盛水的竹筒。完成以后,又是一轮新的教学。
由于暂时猎物有网和陷阱,加上附近来来往往的动物多,食物稳定了。接下来石路想解决的就是食盐问题。
他知道这有些异想天开,但是只要解决这一问题的话,提出来在此定居就不成问题。经过了解,现在吃的那些有些土黄色的盐块,其实是荒原西北的一些占据盐湖的部落和氏族交换出来的,并没有经过加工。
只是现在离着大荒原估计上千里了,还有高山阻隔。但是附近会不会有盐呢?怎么找?好多的难题!石路也不是地质学家,几乎没辙。
晚上想来想去,只能取巧了。回忆了一下以前的见识,再拿出以前记录了随时想起的内容的兽皮看了一遍,他决定用一个巧妙的方法。
石路记得小时放羊,只要拿着点盐的话,一喊散开的羊,它们就都过来了,有时候羊群会发现某处有少量的盐矿,就喜欢呆在那啃泥土。那么附近的野生动物,比如说鹿,马,野猪等等如何补充盐分呢?只有跟踪他们看看。
准备了一晚上,带了些烤好的鱼和肉干,披上兽皮,石路带着十个猎手出发了。
首先跟踪的是一群野猪,他们悄悄的跟在后面,并没有惊吓到猪群,跟了三天以后发现野猪在一个山崖下的雪地里啃来啃去。
等野猪走了以后,石路向前一看原来是岩盐——这玩意儿没法吃,亚硝酸盐估计得毒死人。三天的功夫又冻又冷,有个队员伤风了,石路只好返回。
在山洞休息一天后,他又带着几个人往西边去寻找马群。走了一天就找到了马群所待的地方,那是盆地西边的一个小的山谷中,里面竹子不太高,竹叶就成马群过冬的食物。
跟踪马群在山谷中转了四天后,终于发现在山谷南侧有个小小的沼泽,没有什么草生长,也没积雪。沼泽的源头是一个不到两百泥潭,冬天都没冻住,不时的有动物来这里啃泥吃。
石路在离着泥潭上方几百米的地方找到一个很浅的洞。赶出洞里呆着的一群蝙蝠和一只臭鼬以后,除掉里面的杂草赃物,暂时住了下来。
第二天到了泥潭里一看,原来这泥里几乎不长草,把泥土泡在水里澄清后,倒是有淡淡的咸味。有盐倒是真的了,只是泥土里的量太少,没法收集。
不过为何这里就有这么个沼泽呢?想了半天以后,他回忆起关于中国盐井的一些说法,决定试一试打井。
简单的材料容易找到。派人在山谷中砍了些粗的竹子,一头削尖了,在泥潭上方敲进去又拔出来,就打出碗口大的洞。由于已经确认这里有盐分,只许掏出里面的泥土和碎石往水里一泡就知道咸淡。
试了好多地方,避开了地下的石头以后,石路找到合适的地方继续往下钉入竹子。一直到地下七八米左右,再也钉不进去了就把竹子拔出来。
山谷中粗壮的竹子还是很多的,他砍了一些比较直的,保留几个竹节。用长矛把竹节打通以后,选择还没有裂开的竹筒连到一起,头细脚粗的竹管就做成了。
插入打了的洞以后,用泥土紧紧的压住竹筒周边固定好。整个微型的简陋井就做好。石路也只是试试运气而已。看到泥土是湿的而且形成沼泽,根据小时候自己在沼泽地里玩耍的经验,水能够能压上来。
井做好后第三天,里面的水已经漫上来了一截了,只是还没能到水平面,石路用细一些的竹管吸出来看看,这是一些浑浊的不能确定是否为卤水的液体。
这些水简单过滤以后被放进竹筒里,然后把竹筒放火上烤,又拿出一些水放在山洞外面的石板上晒,不一会儿竹筒里就出现了结晶:勉强能用的粗盐。
“杂质太多~先不管了,中毒与否放一边,以后有条件再煮盐。”这么想着,石路带着寻找盐的队员继续用竹筒和晒的方法,半天也就弄了三四斤盐不像盐的玩意。
当收集了一些盐以后,探索队就返回高地的山洞。返回的时候才发现其实很近的,出了盐井的山谷往东北方一走就到了河的南岸,沿着河一个下午就能够到山洞。
这盐吃起来有些怪味,不管怎么说,盐暂时解决了,石路也不得不感叹自己的运气,只是这么瞎捉摸,不得不赌一把,还真成了。
石路想先解决的就是固定的食物来源问题,当然这种固定也仅限于短期内。鱼可以确定在短期内没问题,只是竹矛扎鱼太过于麻烦,收获的量也不大。
一百多人要吃饱,采集队和狩猎队需要用很长时间捕鱼,用时并不亚于过去捕获羚羊。
其次需要解决的就是桑多次反映的器具的问题。以前大家都是用一些动物的头骨盛水吃东西,这次在路上几乎失去了所有骨器,需要找到替代品。
最后是这里植被比大荒原的多样,所以狩猎也得改变方法。方法的改变就意味着必须使用新的工具,石路需要制作新的东西,新工具必须必长矛更适合这里的猎物。
在河边,一个猎手找到了黑曜石,以及其他能作为石料的石头。为此整个氏族花了整整一个上午采集了一堆能用的石料。
制作石器水平比较高的族人集中起来制作石刀,石斧,更新原来的工具。现在由于有了栅栏,单独留老人和儿童在山洞里干活也不成问题,石路就把狩猎队全都派出去捕猎和采集。
洞里的柴火也按照石路的要求码的整整齐齐,不再和过去一样,随便扔一边。火堆和柴禾之间设了一个隔离带,石路可不希望洞里被点着,那样的话浓烟都能闷死人。
由于族人是第一次见识如何在冰冻的河面上捕鱼,参与的人就显得十分兴奋,不停的忙活。所有人都想试试从冰窟窿中扎鱼,靠近山洞的河面都被烧出许多窟窿,河上浓烟滚滚。
这样密集的劳动,收获也是巨大的,一个下午就收获了足够羚族吃五天鲜鱼。石路及时制止了族人们的疯狂,要是把离得近的河面都给破坏了,今后捕鱼就得跑远,那不安全。
鉴于捕鱼相对容易,石路安排了几个人专门负责这事儿。还特地交待他们每天只需去河里劳作一个上午,其余时间做别的活儿。
狩猎队和采集队大部分人手腾出来制作石器、到处伐木和砍竹子,族里忙忙碌碌的没有停歇的时候。这种分工相对明确、劳作目的明了的模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大量的石器被磨制出来,材料也堆满各处。
几天后,又下了一场雪,不过不大。负责捕鱼的猎手发现收获变少,鱼再也不像一开始的时候,见到冰窟窿就窜出来透气。
附近的河面基本被光顾过,最先烧开的窟窿又封冻了,再次烧开时几乎都没有鱼。石路查看了以后得出结论:窟窿太多,鱼就不集中;新烧的窟窿太大,竹矛够不着中间的鱼。
要解决这个难题,只有把竹矛加长,或者找到别的方法替代扎鱼。加长竹矛行不通,那会让猎手不能掌握平衡,在光滑的冰面上容易摔倒,甚至掉进窟窿。那就只有新方法,石路选择了织网。
他吩咐狩猎组和采集组到处搜罗各种藤条,选择韧性较好而且结实的部分剖开,用火烤软。软的藤条被连在一起,做成几米长的绳子。十几条绳子做好后,石路就用它们编网。
编网的事儿比较简单,这得益于石路曾经学过编竹篮,对网眼的尺寸能够掌控好,不至于出现疏密不一。
网完成的很快,石路看着自己的作品石很满意。这张网的网眼不大,至少一斤以上的鱼逃不了。张开后网长四米,宽三米,四角系着长藤,方便收拉。
唯一让他担心的就是藤条的质量。竹篾比藤条牢固,只是他没法用竹篾,这儿的刀不够锋利,无法把竹子破成竹篾。
做好第一张网以后,石路带着狩猎队迎着寒风来到河边,烧开洞以后放下网。看到鱼窜起,吩咐队员一拉,网起两百斤左右的鱼,藤条没有什么损坏。
第一次用网捕鱼取得成功,石路得出结论。一是藤条结实可靠,二是河里少有人光顾,鱼类不大怕狩猎队。
教给狩猎队如何使用网以后,石路就回了山洞——外面太冷了,前几天清理高地的积雪和杂草的时候有更多人冻伤,毕竟身上就一张硬硬的兽皮。
回到山洞,他开始教妇女以及孩子们编制网,一开始学的时候他们老出问题。网眼不一样大,藤条没有烤透,做成的网不是四边而是奇形怪状。由于不停的纠正,忙得石路嗓子都快冒火。
絮絮叨叨半天后检查情况,只有薛——这个孩子王制作的网基本达到要求。石路就让他指挥编鱼网的事情。接着又挑出几个学习快的妇女,让她们编制更大更结实的网,石路准备用这种大网去捕获陆地上的野兽。
安排好制作网的事情后,石路把新做成的石锄和石刀分发给狩猎队,带着他们在洞门口挖坑。三分之二的狩猎队用了一天,才把一个大坑挖好。
这坑有一米深,五米宽,横在洞前。坑里插满了竹签和短矛,上面盖着用藤条扎起来的竹制吊桥。没有人进出时,桥被收起,需要时才放下。
有了这坑,猛兽就进不来。即便是一跳就能跳老远的狰兽,到了坑前也得停下来,守卫的人就有足够的时间等它跃起然后射杀。
家门口的防御设施完成以后,石路带着狩猎队,去前几天探索队伍找到的动物活动区挖了三四个陷阱。有的陷阱里放着诱饵,上面盖上一些积雪。有的直接挖在动物行进的路上,铺上容易折断的细枝条。
第二天查看的时候,收获很多,三只鹿、一头狼、一头豹子和一头肥大的野猪掉进陷阱。等更大的网编制成以后,他带着狩猎队去了南面狭长的平地里围了一圈。
狩猎队四处设网,然后派人去中间呼喊和奔跑,把动物都惊的四处乱窜,最终一头扎进网里。一个上午,石路带着人捕获了许多野鸡野鸭,兔子也有十几只。
巫对石路说,这几天这些新的工具和方法的运用,加上弓箭的配合,狩猎比以前容易多了。石路知道这是暂时的,等冬天过后动物们更难捕获。
按照氏族一百多人的需求,单靠捕猎的话,需要至少半径一百多里的地域。现在这么容易是因为它们很少被打扰,没有学会避开人的手段。
为了更方便的砍伐竹木,石路要求族人制作更锋利的石刀和石斧。这个要求对于族人来说很简单,一天就改造出新的石刀。
锋利的石器磨制好以后,石路带着人去西边野马出现过竹林里,砍了不少碗口粗的竹子。那种不同于山洞附近的竹子中空很大,适合做工具。
竹子拖回洞里后,他用石刀避开竹节慢慢的切断竹子。切口处用烧红的石块慢慢的磨掉粗糙部分,就成了竹碗和盛水的竹筒。完成以后,又是一轮新的教学。
由于暂时猎物有网和陷阱,加上附近来来往往的动物多,食物稳定了。接下来石路想解决的就是食盐问题。
他知道这有些异想天开,但是只要解决这一问题的话,提出来在此定居就不成问题。经过了解,现在吃的那些有些土黄色的盐块,其实是荒原西北的一些占据盐湖的部落和氏族交换出来的,并没有经过加工。
只是现在离着大荒原估计上千里了,还有高山阻隔。但是附近会不会有盐呢?怎么找?好多的难题!石路也不是地质学家,几乎没辙。
晚上想来想去,只能取巧了。回忆了一下以前的见识,再拿出以前记录了随时想起的内容的兽皮看了一遍,他决定用一个巧妙的方法。
石路记得小时放羊,只要拿着点盐的话,一喊散开的羊,它们就都过来了,有时候羊群会发现某处有少量的盐矿,就喜欢呆在那啃泥土。那么附近的野生动物,比如说鹿,马,野猪等等如何补充盐分呢?只有跟踪他们看看。
准备了一晚上,带了些烤好的鱼和肉干,披上兽皮,石路带着十个猎手出发了。
首先跟踪的是一群野猪,他们悄悄的跟在后面,并没有惊吓到猪群,跟了三天以后发现野猪在一个山崖下的雪地里啃来啃去。
等野猪走了以后,石路向前一看原来是岩盐——这玩意儿没法吃,亚硝酸盐估计得毒死人。三天的功夫又冻又冷,有个队员伤风了,石路只好返回。
在山洞休息一天后,他又带着几个人往西边去寻找马群。走了一天就找到了马群所待的地方,那是盆地西边的一个小的山谷中,里面竹子不太高,竹叶就成马群过冬的食物。
跟踪马群在山谷中转了四天后,终于发现在山谷南侧有个小小的沼泽,没有什么草生长,也没积雪。沼泽的源头是一个不到两百泥潭,冬天都没冻住,不时的有动物来这里啃泥吃。
石路在离着泥潭上方几百米的地方找到一个很浅的洞。赶出洞里呆着的一群蝙蝠和一只臭鼬以后,除掉里面的杂草赃物,暂时住了下来。
第二天到了泥潭里一看,原来这泥里几乎不长草,把泥土泡在水里澄清后,倒是有淡淡的咸味。有盐倒是真的了,只是泥土里的量太少,没法收集。
不过为何这里就有这么个沼泽呢?想了半天以后,他回忆起关于中国盐井的一些说法,决定试一试打井。
简单的材料容易找到。派人在山谷中砍了些粗的竹子,一头削尖了,在泥潭上方敲进去又拔出来,就打出碗口大的洞。由于已经确认这里有盐分,只许掏出里面的泥土和碎石往水里一泡就知道咸淡。
试了好多地方,避开了地下的石头以后,石路找到合适的地方继续往下钉入竹子。一直到地下七八米左右,再也钉不进去了就把竹子拔出来。
山谷中粗壮的竹子还是很多的,他砍了一些比较直的,保留几个竹节。用长矛把竹节打通以后,选择还没有裂开的竹筒连到一起,头细脚粗的竹管就做成了。
插入打了的洞以后,用泥土紧紧的压住竹筒周边固定好。整个微型的简陋井就做好。石路也只是试试运气而已。看到泥土是湿的而且形成沼泽,根据小时候自己在沼泽地里玩耍的经验,水能够能压上来。
井做好后第三天,里面的水已经漫上来了一截了,只是还没能到水平面,石路用细一些的竹管吸出来看看,这是一些浑浊的不能确定是否为卤水的液体。
这些水简单过滤以后被放进竹筒里,然后把竹筒放火上烤,又拿出一些水放在山洞外面的石板上晒,不一会儿竹筒里就出现了结晶:勉强能用的粗盐。
“杂质太多~先不管了,中毒与否放一边,以后有条件再煮盐。”这么想着,石路带着寻找盐的队员继续用竹筒和晒的方法,半天也就弄了三四斤盐不像盐的玩意。
当收集了一些盐以后,探索队就返回高地的山洞。返回的时候才发现其实很近的,出了盐井的山谷往东北方一走就到了河的南岸,沿着河一个下午就能够到山洞。
这盐吃起来有些怪味,不管怎么说,盐暂时解决了,石路也不得不感叹自己的运气,只是这么瞎捉摸,不得不赌一把,还真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