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水利建设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月里,处理族内事务只是石路的一小部分任务,他的主要活动还是放在了规划新的建设上。
现在人口已经大大增加,接近万人,未来的生产依然需要扩大。他选出的一些管理人员,实际上并不太合格,能够准确计算的还不多,所以建设和规划还得亲自来,不然总会出现差错。
仔细了计算了未来发展所需的粮食、建设城墙所需的材料以后,石路决定两方面都进行。目前开垦出来的耕地中,水田并不是最多的,不过水稻的产量比较高,哪怕暂时味道不如小麦和粟米,他也必须种植更多,才能满足全部落的需要。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目前能开垦水田的地方,只用溪水是远远不够灌溉,水利设施必须加以完善。居住区不再限于高台,河边已经建起了许多建筑,防洪的设施也得规划好,不然梅河这条水量变化极大的河流就会给华部落带来灾难。
现在这片土地几乎没有被人开发过,所有的一切都得人工雕琢。特别是十里平原,开春以后将要大规模开发的土地。
上面的植被虽然被清理光了,土壤下面却是生长了几十年甚至百年千年的树根,清除起来十分不便。若要挖掘沟渠,更显得困难重重。
过去由于人手和工具的缺乏,使得开垦时只能避开一些难以清理的土地,现在人手已经不成问题,石路就决定开始大规模的建设水利,以便今年能种植更多的水稻。
查看了十里平原的情况以后,他决定在平原南边的丘陵边缘建设一个水坝,拦截那里唯一的一条小溪作为灌溉用水。
再在神马谷的东边,建设一些鱼塘和水渠,制造竹筒大水车,把梅河水引上来,灌溉溪水不能够浇到的地方。
未来护城河需要的大量的水,基本不能从梅河里引过来,毕竟华村的主体比梅河高了十一米左右。这就需要把南面的一条小溪和现在流经华村的小溪联通起来。
算下来整个工程量都很大,而且在种植和建筑的季节来临时,人力就不够了,他只能选择在寒冷的一月动工。
工具方面,大部分的挖掘和开采石材的工具都依靠石器,铜只能用在关键的地方,所以就让工程的难度增加了不少。
不过现在施工有一个好处就是不会被别的事情打扰,寒冬中外面部落活动少,而且基本停止了往来。华谷里面的气温相对于其他地方还算暖和,风不是那么大,集中起来施工的话还能完成一部分建设。
骑着马查看完地形,规划了新的建设以后,石路就让政务组的把人手调配好,临时的分组准备好,他要带着族人开始施工。
冬天施工虽然寒冷,却有一个好处,除了流经华村的小溪,别的水基本断流或者冰冻了,能够避开塌方的危险。而且挖掘时没有那么多的水分,也让工程变得容易多,坏处是严寒以及坚硬的地面会让人的体力吃不消。
经过观察族人们的普遍情况后,石路觉着现在营养的提高,新的衣物鞋子的使用能够让族人不再担心这问题。
建设的人马分为三组。一组负责神马谷东边的沟渠和鱼塘的挖掘,一组负责平原南边的两个水坝的修建,最后一组由薛负责,他将带领人把挖掘出来的土做成砖,为城墙的建设储备材料。
薛的任务是最难最繁琐的,特别是水都冻住的时候,他需要和泥以及压制砖头。石路帮他想到了解决的方法。在工地的附近建起了一些草棚,土挖出来以后,把适合的泥运送到草棚里。草棚覆盖的地方,又挖一些浅坑,泥和雪放进去以后在边上烧起篝火。
雪融化以后就和泥混合在一起,这时候就可以拉来牛踩踏稀泥。由于有火堆提供温度,在这干活儿的人也不用担心被冻,牛只要喂一些混合盐的麦麸和稻壳之类就能够保证其工作。
充分的踩踏以后,泥就拿出来放进模子里压制,制成的砖头就放在平原中的空地上,冬天的雪也不会压坏这些土块。等到开春温度升高时,差不多就能干了。
那时候在平地里就地堆起砖然后就用枯枝败叶烧制,不用窑也能烧出红色的砖头来。烧好的砖头运走,剩下的灰烬就作为肥料,这等于是烧荒中也不浪费燃料。
陆果主要负责建设水坝和开挖沟渠,同时协调整个工程进度。水坝的建设相对简单,只要选择合适的地点,然后选择一些土和石头砌起来,压的严严实实就行。暂时石路并不追求蓄水量,而是能改变水流的方向,引入沟渠。
第一个水坝选在十里平原正南六里的地方,那里刚好有一个小的山谷,山谷两边不高,只有四五米,宽也就十多米。只要在谷口建设水坝,然后把在更南边的相对高的地方挖一条一百多米的沟渠,就能把边上的溪水引进谷里。
溪水在那里的高度不成问题,比平原还高个六米左右。这个水坝完成后,十里平原的南边较为高的土地就能够被灌溉到。
另一个水坝就在桑叶温泉不远的地方,规模更小,只需要一道两米高、三米长的拦水坝就能把那里的溪水引到现在已经在使用的水坝里。陆果只分出两百人,差不多一个月就能完工。
神马谷东边的工程量相对大一些,要开挖五百米左右的沟渠,这个沟渠还得在边上堆上土,高出平原一些。沟渠内防止漏水的措施也需要做的更好。
沟渠南边的尽头是神马山的东边山脚,地势相对高一些,在这一带要建设一些鱼塘和蓄水池,方便把水分流到平原各处。
沟渠的起点在河边,河里有一块巨石,这石头一半在南岸一半在河里。冬天河流冻住里的时候,河里部分还冒出头来,就像一只趴在河边喝水的巨龟。
当河水解冻时,水就会漫过石头,相对平缓的梅河水在石头这里就会形成一个起伏的激流,正好能推动水车。如果不是行船时仔细观察过这里,石路还不知道该把水车建在哪儿呢。
一声令下以后,工程就开工了。这时候石路只需要每天检查一下进度就行,别的事儿都交给长老们去处理,他自己则在设计水车以及规划未来城墙的具体走向。水车采用的是一个巨大的木头拼装的大水轮,边上固定上一些粗的竹筒。
在河水解冻后,选择两根粗大的原木并排插在河里,原木的顶部留着叉,只要把树杈削的光滑了,搭上水车粗大的轮轴,水车下面接触到河水就能被推动起来。竹筒舀起来的水转到岸边时,被倒进木槽里就能够完成汲水。
为了保证河水上涨时水车不被淹没,他打算在那里栽下一根水位木桩,在水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停止水车的运转或者换成别的尺寸的轮。
这时候石路还不能把实物拿去河里实验,所以最初还是先做了一些模型,让匠人们一边学习如何制作,一边选择合适的材料。
城墙两边由于高度的差别,形成护城河以后会有两个小的瀑布,水的落差也就三米左右。在这里施工的话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水可能对边上的土质造成影响,引起地基的不稳,选择具体的地点就成了关键。
石路决定把这两处地点选在两处泥土较少,下面有石头的地方,这里的建墙材料将以石头为主,加厚城墙。需要挖掘的缓坡将被改成用石头加固,再加上一些防水的材料。在缓坡的底部还要建设几个磨坊,作为粮食的加工区域。
离着城墙远的地方,还要设置几条排水的通道,在关键时刻可以把护城河的水往那里排放。最难处理的将是如何让水穿过城墙引入磨坊里推动石磨,他想了几天也没琢磨出方法来,只好先作罢。
除了城墙的问题,大族长石路还得考虑未来城里的排水系统以及积肥的事儿。未来土地大部分都在城西,排放的污水最好是到西边,在低处建设几个积肥池子。
只是一年中山谷的风大都往东吹,这会让城的边一片恶臭。经过仔细的勘察以后,石路发现这高地的西北角那里靠近河边的地方原本就是不大的沼泽,风吹到的时候,基本上不会影响到南边,而是沿着河出去了。
只要在那里建设一些积肥池子,周边的地带还能安排养殖的猪圈以及鸡棚,平时做好管理就不会影响人居住的区域。这样一来设计就容易多了,排水管道往西边引,过未来护城河的底部,护城河也不必随时都灌满水,只需要在要用石磨以及危机时刻放出水坝里的水就行。
这样一来,整个工程量不小,也比较复杂,石路只把小部分的污水选择往这里排放,东边的居住区部分以及雨水都往华坪方向排放。
整个华部落就在忙碌中度过了一月,俘虏们这会忙着挖土和采石,工程的进度也比较快。最先完成的就是平原南边灌溉用的水坝。
石路让他们在建坝时采取了一种巧妙的方式,即在山谷两侧挖出直的宽槽,砌上用石灰粘合的石头。坝的主体部分全部用挖出的粘土,去除树根草根以后,一层一层的堆起来,每完成一层就撒上雪,用巨木石头夯实以后再堆另一层。
土堆完成后内侧铺上一些石头和碎砖。到了一月末,整个灌溉工程已经完成了一半,剩下的通往地里的沟渠相对简单,只要在开荒时就能完成。
开春后,如果缺水,麦田立即能够得到灌溉。
一月里,处理族内事务只是石路的一小部分任务,他的主要活动还是放在了规划新的建设上。
现在人口已经大大增加,接近万人,未来的生产依然需要扩大。他选出的一些管理人员,实际上并不太合格,能够准确计算的还不多,所以建设和规划还得亲自来,不然总会出现差错。
仔细了计算了未来发展所需的粮食、建设城墙所需的材料以后,石路决定两方面都进行。目前开垦出来的耕地中,水田并不是最多的,不过水稻的产量比较高,哪怕暂时味道不如小麦和粟米,他也必须种植更多,才能满足全部落的需要。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目前能开垦水田的地方,只用溪水是远远不够灌溉,水利设施必须加以完善。居住区不再限于高台,河边已经建起了许多建筑,防洪的设施也得规划好,不然梅河这条水量变化极大的河流就会给华部落带来灾难。
现在这片土地几乎没有被人开发过,所有的一切都得人工雕琢。特别是十里平原,开春以后将要大规模开发的土地。
上面的植被虽然被清理光了,土壤下面却是生长了几十年甚至百年千年的树根,清除起来十分不便。若要挖掘沟渠,更显得困难重重。
过去由于人手和工具的缺乏,使得开垦时只能避开一些难以清理的土地,现在人手已经不成问题,石路就决定开始大规模的建设水利,以便今年能种植更多的水稻。
查看了十里平原的情况以后,他决定在平原南边的丘陵边缘建设一个水坝,拦截那里唯一的一条小溪作为灌溉用水。
再在神马谷的东边,建设一些鱼塘和水渠,制造竹筒大水车,把梅河水引上来,灌溉溪水不能够浇到的地方。
未来护城河需要的大量的水,基本不能从梅河里引过来,毕竟华村的主体比梅河高了十一米左右。这就需要把南面的一条小溪和现在流经华村的小溪联通起来。
算下来整个工程量都很大,而且在种植和建筑的季节来临时,人力就不够了,他只能选择在寒冷的一月动工。
工具方面,大部分的挖掘和开采石材的工具都依靠石器,铜只能用在关键的地方,所以就让工程的难度增加了不少。
不过现在施工有一个好处就是不会被别的事情打扰,寒冬中外面部落活动少,而且基本停止了往来。华谷里面的气温相对于其他地方还算暖和,风不是那么大,集中起来施工的话还能完成一部分建设。
骑着马查看完地形,规划了新的建设以后,石路就让政务组的把人手调配好,临时的分组准备好,他要带着族人开始施工。
冬天施工虽然寒冷,却有一个好处,除了流经华村的小溪,别的水基本断流或者冰冻了,能够避开塌方的危险。而且挖掘时没有那么多的水分,也让工程变得容易多,坏处是严寒以及坚硬的地面会让人的体力吃不消。
经过观察族人们的普遍情况后,石路觉着现在营养的提高,新的衣物鞋子的使用能够让族人不再担心这问题。
建设的人马分为三组。一组负责神马谷东边的沟渠和鱼塘的挖掘,一组负责平原南边的两个水坝的修建,最后一组由薛负责,他将带领人把挖掘出来的土做成砖,为城墙的建设储备材料。
薛的任务是最难最繁琐的,特别是水都冻住的时候,他需要和泥以及压制砖头。石路帮他想到了解决的方法。在工地的附近建起了一些草棚,土挖出来以后,把适合的泥运送到草棚里。草棚覆盖的地方,又挖一些浅坑,泥和雪放进去以后在边上烧起篝火。
雪融化以后就和泥混合在一起,这时候就可以拉来牛踩踏稀泥。由于有火堆提供温度,在这干活儿的人也不用担心被冻,牛只要喂一些混合盐的麦麸和稻壳之类就能够保证其工作。
充分的踩踏以后,泥就拿出来放进模子里压制,制成的砖头就放在平原中的空地上,冬天的雪也不会压坏这些土块。等到开春温度升高时,差不多就能干了。
那时候在平地里就地堆起砖然后就用枯枝败叶烧制,不用窑也能烧出红色的砖头来。烧好的砖头运走,剩下的灰烬就作为肥料,这等于是烧荒中也不浪费燃料。
陆果主要负责建设水坝和开挖沟渠,同时协调整个工程进度。水坝的建设相对简单,只要选择合适的地点,然后选择一些土和石头砌起来,压的严严实实就行。暂时石路并不追求蓄水量,而是能改变水流的方向,引入沟渠。
第一个水坝选在十里平原正南六里的地方,那里刚好有一个小的山谷,山谷两边不高,只有四五米,宽也就十多米。只要在谷口建设水坝,然后把在更南边的相对高的地方挖一条一百多米的沟渠,就能把边上的溪水引进谷里。
溪水在那里的高度不成问题,比平原还高个六米左右。这个水坝完成后,十里平原的南边较为高的土地就能够被灌溉到。
另一个水坝就在桑叶温泉不远的地方,规模更小,只需要一道两米高、三米长的拦水坝就能把那里的溪水引到现在已经在使用的水坝里。陆果只分出两百人,差不多一个月就能完工。
神马谷东边的工程量相对大一些,要开挖五百米左右的沟渠,这个沟渠还得在边上堆上土,高出平原一些。沟渠内防止漏水的措施也需要做的更好。
沟渠南边的尽头是神马山的东边山脚,地势相对高一些,在这一带要建设一些鱼塘和蓄水池,方便把水分流到平原各处。
沟渠的起点在河边,河里有一块巨石,这石头一半在南岸一半在河里。冬天河流冻住里的时候,河里部分还冒出头来,就像一只趴在河边喝水的巨龟。
当河水解冻时,水就会漫过石头,相对平缓的梅河水在石头这里就会形成一个起伏的激流,正好能推动水车。如果不是行船时仔细观察过这里,石路还不知道该把水车建在哪儿呢。
一声令下以后,工程就开工了。这时候石路只需要每天检查一下进度就行,别的事儿都交给长老们去处理,他自己则在设计水车以及规划未来城墙的具体走向。水车采用的是一个巨大的木头拼装的大水轮,边上固定上一些粗的竹筒。
在河水解冻后,选择两根粗大的原木并排插在河里,原木的顶部留着叉,只要把树杈削的光滑了,搭上水车粗大的轮轴,水车下面接触到河水就能被推动起来。竹筒舀起来的水转到岸边时,被倒进木槽里就能够完成汲水。
为了保证河水上涨时水车不被淹没,他打算在那里栽下一根水位木桩,在水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停止水车的运转或者换成别的尺寸的轮。
这时候石路还不能把实物拿去河里实验,所以最初还是先做了一些模型,让匠人们一边学习如何制作,一边选择合适的材料。
城墙两边由于高度的差别,形成护城河以后会有两个小的瀑布,水的落差也就三米左右。在这里施工的话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水可能对边上的土质造成影响,引起地基的不稳,选择具体的地点就成了关键。
石路决定把这两处地点选在两处泥土较少,下面有石头的地方,这里的建墙材料将以石头为主,加厚城墙。需要挖掘的缓坡将被改成用石头加固,再加上一些防水的材料。在缓坡的底部还要建设几个磨坊,作为粮食的加工区域。
离着城墙远的地方,还要设置几条排水的通道,在关键时刻可以把护城河的水往那里排放。最难处理的将是如何让水穿过城墙引入磨坊里推动石磨,他想了几天也没琢磨出方法来,只好先作罢。
除了城墙的问题,大族长石路还得考虑未来城里的排水系统以及积肥的事儿。未来土地大部分都在城西,排放的污水最好是到西边,在低处建设几个积肥池子。
只是一年中山谷的风大都往东吹,这会让城的边一片恶臭。经过仔细的勘察以后,石路发现这高地的西北角那里靠近河边的地方原本就是不大的沼泽,风吹到的时候,基本上不会影响到南边,而是沿着河出去了。
只要在那里建设一些积肥池子,周边的地带还能安排养殖的猪圈以及鸡棚,平时做好管理就不会影响人居住的区域。这样一来设计就容易多了,排水管道往西边引,过未来护城河的底部,护城河也不必随时都灌满水,只需要在要用石磨以及危机时刻放出水坝里的水就行。
这样一来,整个工程量不小,也比较复杂,石路只把小部分的污水选择往这里排放,东边的居住区部分以及雨水都往华坪方向排放。
整个华部落就在忙碌中度过了一月,俘虏们这会忙着挖土和采石,工程的进度也比较快。最先完成的就是平原南边灌溉用的水坝。
石路让他们在建坝时采取了一种巧妙的方式,即在山谷两侧挖出直的宽槽,砌上用石灰粘合的石头。坝的主体部分全部用挖出的粘土,去除树根草根以后,一层一层的堆起来,每完成一层就撒上雪,用巨木石头夯实以后再堆另一层。
土堆完成后内侧铺上一些石头和碎砖。到了一月末,整个灌溉工程已经完成了一半,剩下的通往地里的沟渠相对简单,只要在开荒时就能完成。
开春后,如果缺水,麦田立即能够得到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