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维新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路途遥遥,即便是紧赶慢赶,陆炳率部到达新乡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陆炳这次带了五千兵马,皇帝那边还有五千,一万兵马不管怎样也都够用了,难民还只是暴民,其实根本构不成有组织的叛军,只要找到根源让百姓们解了气很容易平息下来。
陆炳留下一千五百人马在新乡周围布置防线,防止南边来的暴民援军,然后稍作休息再度朝着鹤壁进发。战争在陆炳的介入下很快就平息,陆炳直接摧毁了已经聚集进万人难民的信心,告诉他们不再有援军,而朝廷大军会源源不断的开来。对于皇帝所说的叛军杀无赦,陆炳则嗤之以鼻,杀光了天下百姓这个皇帝还当个毛。于是出于尊重请示过朱厚熜后,下令既往不咎,暴民们扔下兵器愿意纳降。
朱厚熜见百姓失去抵抗,当即决定坑杀这些百姓,陆炳明知不妥,却依然不忍百姓因为自己间接或直接的原因而丧命,从而出头拦住了朱厚熜说道:“圣上,君无戏言,难道你希望整个河南都乱起来吗?”
朱厚熜说自然不想,陆炳便给朱厚熜讲要解决问题,而不是杀人灭口。朱厚熜听了陆炳的话,给难民派粮,但脸色却很是难看,自己束手无策的问题陆炳一来就解决了,而且还多次阻拦自己,细细想来陆炳说的的确有道理,自己到底在干什么,而谁又才是皇帝!
陆炳开始调查事情的起因,原来这都是基层官员办事不利的结果。而本来难民即便造反也没这么大胆子,都怪朱厚熜这个外行非要指导内行,结果越帮越忙让暴民有了信心,想要跟朝廷整个高下改朝换代过上好日子。
基层官员是如何办事不利的呢?无非是稀粥兑水物资倒卖。朝廷有令,这赈灾的粥要能插得住筷子才行,这是最起码的基准,粘稠度太低了百姓根本填不饱肚子,可是现实中的米粥只能算得上是米汤,清汤寡水喝道碗底也不一定能见一粒米。大米如此还罢了,好多还是杂粮或者小米,总之百姓实在是饿的没办法了。
至于应该帮难民建造的临时居所什么的,根本没有建造,那些银两和材料都被基层官员私吞了。若想办事需放权,但夏言根本没什么权利。朱厚熜虽然在军事上没什么天赋,但是这绝不证明他笨,尤其是经历过大礼仪争斗,杨廷和杨一清等权臣争权的磨练,政治敏感和官场规则朱厚熜十分清楚,稍一思量便明白其中的道理。
故此,朱厚熜十分理解夏言,也知道错在自己,对于夏言朱厚熜还是信任的,平心而论自己若是来顶替夏言,估计连一半的好都做不到。因此朱厚熜没有责怪夏言,反倒是口头询问了一次,最后功过相抵暂不表彰。
朱厚熜把生杀大权彻底放给夏言,并让大理院一同协助,顺便牵制夏言,不让其权力过大或者判成冤假错案。朱厚熜依然在河南坐镇,说是防止春风吹又生的民乱,命陆炳留下兵马会京城组织锦衣卫的工作。
万事俱备,这时候赶陆炳走,就是想留下自己的美名,更是告诉世人陆炳你再厉害也得听皇帝的差遣。不过这一切陆炳不在乎,该做的都做了,自己不在乎这点虚名,更何况自己的虚名够多了,多到已经成为了一种负担,更成为了不少人眼中的钉肉中的刺。
陆炳回到了京城北镇抚司衙门协理这里的巡捕和审讯工作,对皇帝的护卫和内宫的事宜则不让陆炳接触。陆炳知道这次朱厚熜的疑心病又犯了,只是这次他学会了分析,隐忍和克制,否则早就把自己赶回山东了。
既然接替了父亲陆松的职务,陆炳就应该尽忠职守,所以他开始处理锦衣卫的事宜。但显然这满足不了陆炳好动的心,在百忙之中他还高了一些发明创造,或许这些东西借鉴了穿越前的一些事物,但也和现在的社会实际科技所能及的相结合,总之很是有用。而陆炳不知道的是这些发明创造改变了这个时代,让社会更进一步,在大明历史上,资本主义萌芽的始初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陆炳究竟发明了什么呢,首先是官方报纸。其实报纸这东西的雏形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是以邸报为名的,专门誊写一些皇家通告之类的,属于朝廷的公告性新闻。
再到后来,这种邸报在各种朝代都出现过,内容也多是朝廷政令以及皇帝语录之类的,但涉及的范围却越来越广,从官员赏罚到国家大事甚至皇帝大宴请谁来都有记载,当然这样的报纸数量有限内容也受朝廷节制。
如今陆炳也办起了报纸,而且报纸分成两样,一样是传统邸报,只是邸报内容更加详细,所涉及的官员甚至牵扯地方官员,而不仅限于位高权重的内阁大臣和六部官员。就连皇帝在朝中的重要讲话,在邸报上也有记载,当然内容也是要受到筛选的。这种邸报强制订阅,定价倒是不贵,但各州县是必须要买的,京城官员更是人人必备,那些大商户如果想的话也可以花高价订阅。
当然百姓是不会买的,首先认字的人还在少数,其次谁没事儿关心这个,朝中更替哪怕是皇帝宝座谁来做和普通百姓关系并不是很大,该吃肉多吃肉,该吃馍的还得吃馍。
不过对于权钱阶级这份报纸的意义就不同了,那些官员和巨商他们可以从报纸上发现朝廷的导向,从而发现利益或者商机,并对自己日后的所做进行预判。总之,这是一份对各色朝廷官场中人了解的一个方式,更是迅速了解目前官场行事的一个最好方法。所以所谓的强制订阅,并非有违众意,官员争相购买,品级不够的也要借阅,企图能够发现一二,料事于先机,谈何强制一词。
这种邸报每五天一期,京城官员当天发到,外省官员则每月随书信通过驿站发送。邸报内容十分充实,各色情报对于本就有情报机构的锦衣卫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儿,每次不用为内容不够而担忧,反倒是会因为内容过多有所取舍的筛选而犯愁。
对这种新邸报,朱厚熜本来是反对的,认为这是把朝廷的秘密外泄了,他不喜欢这种赤裸裸大白于天下的感觉。但陆炳却不这样认为。他对朱厚熜说消息永远是捂不住的,该知道的早晚要知道。而经过筛选后的邸报非但不会泄露国家机密,更可以让官员们看出皇帝的想法,加之舆论导向会让皇帝很多政策事半功倍。
比如现在要兴修水利了,便可以在邸报上进行铺垫,到时候自然有人顺应圣意,做起来就方便了许多,也为提出反对的意见的人争取到了思考的时间,多提出一些有建树的不同声音。这样不论怎样,正反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邸报是皇帝的喉舌,只要正确引导就作用无穷,掌握了官场舆论就等于掌握了官场的民心。朱厚熜听了陆炳的话,稍加思考后便欣然同意了邸报的正式发行,让不定期的邸报变得有规律起来,并把其收入归为锦衣卫所有,邸报的代发权也给了锦衣卫,但要有翰林院协助挑选信息。
第二种报纸就是给老百姓看的了,里面除了大的政策占独版外,少有军国大事,印那些只是白白浪费纸张,百姓是不会看的,要想看不如花大价钱买邸报来得好了。所以陆炳编辑一些名人轶事花边新闻等,在最后几页陆炳还会刊登一些文学作品。诗词歌赋,话本小说连载等等。总之不显山不漏水的有一些舆论导向,引导着读者。
这份报纸的定位是中产阶级,城内有些钱的人家,三天一份五文钱一份,定价不算贵也不算便宜。在这种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此报一经推出便十分受欢迎。中产阶级谁也不在乎这五文钱,有这报纸在能够图个乐呵,回头聊起来也满是谈资,这甚至成了一种身份的标志,出去你要是不聊聊关于报纸上的内容,就会被人笑话成土老帽,被排除在社交圈之外。
陆炳极好的利用了人的心态和社会的娱乐空白,再加再励,也算以权谋私吧。他在山东又开了书局,专门开印报纸上连载的话本小说,弄成合集进行出版,有了报纸做引子,大家都希望能有专门的文本细读,于是乎就有了需求,有需求就又是市场。同时也开始出版一些医用书籍和史籍等专业性较强的图书,包括四书五经这种教科书,一时间供不应求生意火爆。常熟书商毛家,广东书局郑家,长沙藏书世家刘家,以及山东的陆家联合发售。由陆炳在山东印刷之后发往各地书局,书局在零售转销,大发其财。同样,邸报和民间报纸也可就近印刷,更为方便省去了许多运输的费用。
对于书籍的印刷,售价也分中高低档,买书的人分中高低档,所以应对高等藏书者和有钱人的趋炎附势,陆炳推出了精装书。棉纸为数,棉线装订,印刷清晰,排版得当,总之一看就是精品。对于普通百姓读物,陆炳则选用了江西产的竹纸,有的地方因为技术缘故印的自然是模糊一些,总之虽不说粗制滥造,但也说不上细心,可这并不妨碍阅读,对于基本的阅读足以。(未完待续)
路途遥遥,即便是紧赶慢赶,陆炳率部到达新乡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陆炳这次带了五千兵马,皇帝那边还有五千,一万兵马不管怎样也都够用了,难民还只是暴民,其实根本构不成有组织的叛军,只要找到根源让百姓们解了气很容易平息下来。
陆炳留下一千五百人马在新乡周围布置防线,防止南边来的暴民援军,然后稍作休息再度朝着鹤壁进发。战争在陆炳的介入下很快就平息,陆炳直接摧毁了已经聚集进万人难民的信心,告诉他们不再有援军,而朝廷大军会源源不断的开来。对于皇帝所说的叛军杀无赦,陆炳则嗤之以鼻,杀光了天下百姓这个皇帝还当个毛。于是出于尊重请示过朱厚熜后,下令既往不咎,暴民们扔下兵器愿意纳降。
朱厚熜见百姓失去抵抗,当即决定坑杀这些百姓,陆炳明知不妥,却依然不忍百姓因为自己间接或直接的原因而丧命,从而出头拦住了朱厚熜说道:“圣上,君无戏言,难道你希望整个河南都乱起来吗?”
朱厚熜说自然不想,陆炳便给朱厚熜讲要解决问题,而不是杀人灭口。朱厚熜听了陆炳的话,给难民派粮,但脸色却很是难看,自己束手无策的问题陆炳一来就解决了,而且还多次阻拦自己,细细想来陆炳说的的确有道理,自己到底在干什么,而谁又才是皇帝!
陆炳开始调查事情的起因,原来这都是基层官员办事不利的结果。而本来难民即便造反也没这么大胆子,都怪朱厚熜这个外行非要指导内行,结果越帮越忙让暴民有了信心,想要跟朝廷整个高下改朝换代过上好日子。
基层官员是如何办事不利的呢?无非是稀粥兑水物资倒卖。朝廷有令,这赈灾的粥要能插得住筷子才行,这是最起码的基准,粘稠度太低了百姓根本填不饱肚子,可是现实中的米粥只能算得上是米汤,清汤寡水喝道碗底也不一定能见一粒米。大米如此还罢了,好多还是杂粮或者小米,总之百姓实在是饿的没办法了。
至于应该帮难民建造的临时居所什么的,根本没有建造,那些银两和材料都被基层官员私吞了。若想办事需放权,但夏言根本没什么权利。朱厚熜虽然在军事上没什么天赋,但是这绝不证明他笨,尤其是经历过大礼仪争斗,杨廷和杨一清等权臣争权的磨练,政治敏感和官场规则朱厚熜十分清楚,稍一思量便明白其中的道理。
故此,朱厚熜十分理解夏言,也知道错在自己,对于夏言朱厚熜还是信任的,平心而论自己若是来顶替夏言,估计连一半的好都做不到。因此朱厚熜没有责怪夏言,反倒是口头询问了一次,最后功过相抵暂不表彰。
朱厚熜把生杀大权彻底放给夏言,并让大理院一同协助,顺便牵制夏言,不让其权力过大或者判成冤假错案。朱厚熜依然在河南坐镇,说是防止春风吹又生的民乱,命陆炳留下兵马会京城组织锦衣卫的工作。
万事俱备,这时候赶陆炳走,就是想留下自己的美名,更是告诉世人陆炳你再厉害也得听皇帝的差遣。不过这一切陆炳不在乎,该做的都做了,自己不在乎这点虚名,更何况自己的虚名够多了,多到已经成为了一种负担,更成为了不少人眼中的钉肉中的刺。
陆炳回到了京城北镇抚司衙门协理这里的巡捕和审讯工作,对皇帝的护卫和内宫的事宜则不让陆炳接触。陆炳知道这次朱厚熜的疑心病又犯了,只是这次他学会了分析,隐忍和克制,否则早就把自己赶回山东了。
既然接替了父亲陆松的职务,陆炳就应该尽忠职守,所以他开始处理锦衣卫的事宜。但显然这满足不了陆炳好动的心,在百忙之中他还高了一些发明创造,或许这些东西借鉴了穿越前的一些事物,但也和现在的社会实际科技所能及的相结合,总之很是有用。而陆炳不知道的是这些发明创造改变了这个时代,让社会更进一步,在大明历史上,资本主义萌芽的始初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陆炳究竟发明了什么呢,首先是官方报纸。其实报纸这东西的雏形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是以邸报为名的,专门誊写一些皇家通告之类的,属于朝廷的公告性新闻。
再到后来,这种邸报在各种朝代都出现过,内容也多是朝廷政令以及皇帝语录之类的,但涉及的范围却越来越广,从官员赏罚到国家大事甚至皇帝大宴请谁来都有记载,当然这样的报纸数量有限内容也受朝廷节制。
如今陆炳也办起了报纸,而且报纸分成两样,一样是传统邸报,只是邸报内容更加详细,所涉及的官员甚至牵扯地方官员,而不仅限于位高权重的内阁大臣和六部官员。就连皇帝在朝中的重要讲话,在邸报上也有记载,当然内容也是要受到筛选的。这种邸报强制订阅,定价倒是不贵,但各州县是必须要买的,京城官员更是人人必备,那些大商户如果想的话也可以花高价订阅。
当然百姓是不会买的,首先认字的人还在少数,其次谁没事儿关心这个,朝中更替哪怕是皇帝宝座谁来做和普通百姓关系并不是很大,该吃肉多吃肉,该吃馍的还得吃馍。
不过对于权钱阶级这份报纸的意义就不同了,那些官员和巨商他们可以从报纸上发现朝廷的导向,从而发现利益或者商机,并对自己日后的所做进行预判。总之,这是一份对各色朝廷官场中人了解的一个方式,更是迅速了解目前官场行事的一个最好方法。所以所谓的强制订阅,并非有违众意,官员争相购买,品级不够的也要借阅,企图能够发现一二,料事于先机,谈何强制一词。
这种邸报每五天一期,京城官员当天发到,外省官员则每月随书信通过驿站发送。邸报内容十分充实,各色情报对于本就有情报机构的锦衣卫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儿,每次不用为内容不够而担忧,反倒是会因为内容过多有所取舍的筛选而犯愁。
对这种新邸报,朱厚熜本来是反对的,认为这是把朝廷的秘密外泄了,他不喜欢这种赤裸裸大白于天下的感觉。但陆炳却不这样认为。他对朱厚熜说消息永远是捂不住的,该知道的早晚要知道。而经过筛选后的邸报非但不会泄露国家机密,更可以让官员们看出皇帝的想法,加之舆论导向会让皇帝很多政策事半功倍。
比如现在要兴修水利了,便可以在邸报上进行铺垫,到时候自然有人顺应圣意,做起来就方便了许多,也为提出反对的意见的人争取到了思考的时间,多提出一些有建树的不同声音。这样不论怎样,正反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邸报是皇帝的喉舌,只要正确引导就作用无穷,掌握了官场舆论就等于掌握了官场的民心。朱厚熜听了陆炳的话,稍加思考后便欣然同意了邸报的正式发行,让不定期的邸报变得有规律起来,并把其收入归为锦衣卫所有,邸报的代发权也给了锦衣卫,但要有翰林院协助挑选信息。
第二种报纸就是给老百姓看的了,里面除了大的政策占独版外,少有军国大事,印那些只是白白浪费纸张,百姓是不会看的,要想看不如花大价钱买邸报来得好了。所以陆炳编辑一些名人轶事花边新闻等,在最后几页陆炳还会刊登一些文学作品。诗词歌赋,话本小说连载等等。总之不显山不漏水的有一些舆论导向,引导着读者。
这份报纸的定位是中产阶级,城内有些钱的人家,三天一份五文钱一份,定价不算贵也不算便宜。在这种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此报一经推出便十分受欢迎。中产阶级谁也不在乎这五文钱,有这报纸在能够图个乐呵,回头聊起来也满是谈资,这甚至成了一种身份的标志,出去你要是不聊聊关于报纸上的内容,就会被人笑话成土老帽,被排除在社交圈之外。
陆炳极好的利用了人的心态和社会的娱乐空白,再加再励,也算以权谋私吧。他在山东又开了书局,专门开印报纸上连载的话本小说,弄成合集进行出版,有了报纸做引子,大家都希望能有专门的文本细读,于是乎就有了需求,有需求就又是市场。同时也开始出版一些医用书籍和史籍等专业性较强的图书,包括四书五经这种教科书,一时间供不应求生意火爆。常熟书商毛家,广东书局郑家,长沙藏书世家刘家,以及山东的陆家联合发售。由陆炳在山东印刷之后发往各地书局,书局在零售转销,大发其财。同样,邸报和民间报纸也可就近印刷,更为方便省去了许多运输的费用。
对于书籍的印刷,售价也分中高低档,买书的人分中高低档,所以应对高等藏书者和有钱人的趋炎附势,陆炳推出了精装书。棉纸为数,棉线装订,印刷清晰,排版得当,总之一看就是精品。对于普通百姓读物,陆炳则选用了江西产的竹纸,有的地方因为技术缘故印的自然是模糊一些,总之虽不说粗制滥造,但也说不上细心,可这并不妨碍阅读,对于基本的阅读足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