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大符篆师、最强雇佣兵之暗黑纪元、侠武世界、全能刺客、茅山术之不死人、超级六扇门、暴躁的大隋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ps:这是防盗章!
正所谓三月灞陵春已老,故人相逢耐醉倒。可惜王氏赵氏与孙氏三人全没有故人相见的喜悦。
在看到富态的赵氏王氏时,孙氏瞬间变了脸色。
赵氏与王氏虽然不是特别清楚太子妃让他们过来的目的,但自认对孙氏十分了解的他们,再见到孙氏时,万万没想到孙氏变化这般大。
不过他们两个也是人精,知道以太子的仁厚,若是没有缘故,怎会让孙氏变成这样?当年孙氏在王府里犯下了什么错,他们两人并不知晓,但是这不妨碍她们有自己的猜测。
王氏作为当初继后最信任的奶嬷嬷,首先冷着一张脸开口问道:“孙氏,你竟敢背叛主子,主子仁厚,没直接对你下手,还让我等过来探望,已经是仁至义尽了,你若是还有算计主子的心思,趁早歇了,和主子坦白。
不然,就是主子不发话,我等也羞与你为伍。”
赵氏也接口说道:“王姐姐说得对啊,咱们殿下本就宅心仁厚,若是你知道轻重,就早早交代是谁指使你这么做的!到时我和王姐姐还能在殿下面前给你求求情。
我虽不知你到底犯了什么事,但能在京中闹得沸沸扬扬的,还牵扯到殿下的名声,说殿下亏待你这个乳母,可见你背后的人不是一般的。
可你觉得你真能坏的了殿下的名声不成?到时你这个背主的,难道还能有什么好下场吗?”
这话说的咄咄逼人,孙氏却不甘示弱,直接回道:“我奶大的殿下和太孙,怎会背叛殿下,你可莫要诬陷我!”
赵氏王氏两人听了这话,对视了一眼,心中各有思量,其实孙氏当初不能说没有功劳,不然孙氏也不会被殿下带到王府供养,不然处境不好的奴才多了,怎么殿下唯独就为孙氏养老呢。
至于太孙那里,她们那会儿都不在王府伺候,各自归家了,也不知道孙氏是不是也教养过太孙,若是太孙对她孙氏还有情分在,他们也不敢真得罪了人。
但她们还记得太子妃来时对他们的暗示,意思很明显,就是对孙氏莫要留情,最好拿到孙氏背叛的证据。
关于这个,两个都心有顾忌,毕竟是有子孙后嗣的人呢,不想给子孙招祸。
但是想到太子妃的要求,还算默契的两人一唱一和的讽刺道:“孙氏啊孙氏,你该让我们说什么好呢?若非你有个好姑姑,你当娘娘当年会要你伺候殿下吗?”
“正是如此,你竟有脸说奶大了殿下,说句难听的,当年娘娘会信任你照顾殿下吗?”
“当年娘娘可是特意吩咐我等时刻盯着你呢,就是怕你起了什么坏心思。”
“就是呢,当初你家里那女儿的消息传到娘娘耳朵里时,娘娘好几次都想把你退回内务府,若不是你腆着脸找上了梁三的干爹,让梁永给你说了好话,才能留在宫里,以你夫家的狠辣,现在你早就没了性命。”
“就是啊,孙夫人自己的女儿孙女还顾不过来呢,怎么顾得上你?孙夫人在娘娘那里可没这么大的面子,你以为谁都是甄家那位老太太不成?难不成你还指望孙夫人救你?”
说起甄家,王氏和赵氏的语气就有些异样,他们对甄家那位老太太自然是羡慕的,可是他们也知道,自己奶大的这个主子对甄家有多厌恶,除了宫中甄贵妃的影响外,也是因为太子殿下本身嫉恶如仇,看不得别人得势便猖狂。
因此王氏赵氏两人一直尽力约束自己的家人,让他们诚恳办公,果然,这样做也得了殿下青眼。太子殿下一直也没亏待他们,不过即使是这样,同样作为乳母,提起甄家那个老太太仍然只有羡慕的份。
孙氏却没察觉两人的神态变化,反倒因王氏赵氏提起甄家,眼神中带着些许心虚。
这点被一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王氏和赵氏同样注意到了。
王氏又似是不经意的说道:“赵姐姐说笑了,孙氏和甄家勾结,企图败坏殿下名声,孙夫人就是再得宠,又怎会为这么一个侄女,而得罪殿下呢?就是圣上那里,知道了孙氏的作为,怕是连孙夫人都讨不了好。
就是甄家,又能如何?若非有两位王爷在,如今怕是都要抄家灭族了,如何能和咱们殿下比较?”
赵氏听了赞许的点了点头,道:“可不是?不过就是甄家,好歹也没背主的啊,这可比什么贪赃枉法严重多了!”
说着赵氏暗自瞥了孙氏一眼,见孙氏脸色煞白,也见好就收,对王氏使了个眼神,道:“唉,有些人啊,就是不见棺材不落泪,觉得没人奈何得了她,可殊不知啊,其实那是主子记着旧情,可惜等情分用完的那一天,会有什么下场就没人知道了!”
王氏赞同的点了点头,道:“你说得对,咱们在这费这么多口水,一点用处都没有,走吧走吧,还不如给太子妃娘娘请安去呢,还得多谢娘娘在女子学院里,给我家的那个孙女留着名额呢,我得过去给娘娘谢恩才成!”
赵氏也一起起身,跟着王氏往外边走去,道:“诶,等等我,娘娘也给我那孙女留了一个名额,不过我孙女还太小,去了怕给娘娘惹麻烦,幸亏娘娘开恩,允许来年我那孙女入学,我同你一起去谢恩。”
“啊,这样啊,到时候你孙女入学的时候,让我家孙女带着,听说这女子学院里大家闺秀挺多的,到时候,以咱们两家的交情,肯定好好照顾你孙女。”
“哈哈,那就谢谢老姐姐了,我可不客气了!”
孙氏抬头看着声音渐渐消失的方向,心中失落无比,既羡慕又嫉妒。
而且赵氏王氏的话,也让孙氏惶恐,她真的担心太子不念旧情,而先前话没说完就离开的太孙,离开时的脸上的冷漠,让孙氏记忆犹新。
孙氏不得不承认,她仰仗的其实是太子对她的那些情分。
孙氏其实早已经后悔,和甄贵妃做了交易,又傲气十足的觉得太子不会对自己做什么,该如何面对接下来的处境,孙氏心里一点想法都没有。
不过刚才王氏和赵氏的说辞,孙氏到底听了进去,心里也有了脱身的想法。
......
对赵氏和王氏,太子还是比较尊重的,特意推了不少事情来见两人,一番回忆往昔,嘘寒问暖之后,王氏和赵氏两人对了一个眼神,就把刚才孙氏的反应告诉了太子。
太子听了不置可否,只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了,然后又对两人笑道:“两位嬷嬷回去以后记得督促子孙读书习武,求知学院那里每年都会招收学子,两位嬷嬷可以让子孙去报考,以后也有个好出身,不管是去考科举,还是从军,都有好处。”
一听这个,赵氏和王氏大喜,连忙谢恩。说实话,一个家族能不能出息,更多的还是要靠男丁的,有了太子这些话,将来他们子孙进了学院,相当于已经被主子记住了,以后出头也容易许多。
太子摆了摆手,让两位嬷嬷起身,又说道:“明宣的脾气不好,嬷嬷的孙子进了学院,可莫要落下了功课,前几日我听明宣说,学院里已经有超过三十个学子,可能会留级。”
赵氏和王氏闻言有些惶恐不安,就是闹不明白,这个留级是什么意思。
太子给他们解释道:“求知学院是四到六年的学制,不过若是留级的话,相当于这一年的书白读了,比其他学子要多读一遍,说出去名声也不好听。”
一听这话,赵氏和王氏也紧张了,心里思虑该多督促一些孙子的功课了,他们在外人眼里本就占了太子的光,要是还不成器,名声只怕是更差,别说为家族争光了,怕是太子也会对他们失望,那就不是好玩的了。
......
关于这个留三十名左右的学子留级的决定,明宣早在一开始便有了想法。因为一开始学院的学子们,其实有不少都是靠着家世或者其他侥幸进来的,还有一些学子们,来学院以后,心思都没放在学习上面,这第一年学了多少东西还真不好说。
明宣宁缺毋滥,自然不肯轻轻松松的给这些人放水,故而就想出了这个办法。
其实明宣在宣布预计会有三十人留级时,便预料到会引起不少风波。毕竟这相当于宣布这部分人在学院算是后进生,连太孙都放弃了这些人,将来到了官场上,提起这些事,只会是污点。
这让学院所有学子都紧张起来,谁也不认为自己会没有一丝危险。尤其是那些这一年来,几乎是混着玩来的,更是紧张的挠头皮。只恨不得时光倒流,把那个不专心上课的自己给捶醒。
因着明宣提前宣布,离下个学年还有几个月时间,就为了督促这些人学习,也是给他们一个缓冲。
至于考核的标准,不得不说,明宣一开始使用的打分制作用就显现出来了,按照各门功课,以及学习的进度对个人进行打分,能杜绝很多疏漏。
更甚者,明宣觉得,这个淘汰末位制,可以成为常用的制度,给这些觉得一步登天的学子们一些危机感,更有利于他们集中精力学习,而不是在其他方面。
而这个淘汰末位制,在学院外边也引起了一阵风波。且不说太子对这个制度也颇感兴趣,觉得若是用作吏部考核官员时,实行末位淘汰制,用好了说不得也能一改朝廷风气。
太子特意根据此写了一封奏折,可惜建元帝对此不可置否,觉得太子太激进了些,把这个奏折留中不发了。
太子倒没有对此有什么不满,他并非愣头青,知道眼下其实有类似的规定,可惜不被大多数官员所喜,就慢慢被废止了。这个折子,只是先吹吹风罢了。
而正是因为有了太子这一出,很多人都关注到了求知学院的末位淘汰制,不同于对太子奏折的暧昧态度,朝廷上其实有不少人赞同学院此举。
其实朝廷里明眼人并不少,知道朝堂愈发糜烂,有不少问题存在,可惜没人敢直接挑破,连太子也是浅尝辄止。
不过但凡有些上进心的人都明白,这种制度好处并不少,他们想的是,学院的那些学子,将来进了朝堂,受到学院里的风气,将来应该不会像如今这些官员们,不求上进。
慢慢由这批学子们改变朝堂风气也是好事。
故而京城最近不少纨绔子弟都老实不少,一个个都被拘在家中读书,或者在学院里苦读,谁都看出来太孙对学习成绩的重视,上有所好,没人敢忽视这点。
其实这会儿明宣当机立断,收了四百名学子入学的法子已经奏效了。这四百名学子里,其家族亲属,可以牵涉大半个朝堂,比起国子监的闲置,已经成为某些人镀金的地方,求知学院被视作另外一个国子监。
故而也没有人对求知学院这个摆明了会培养出将来朝堂上大半人才的地方有什么抵触之心。
而明宣实质上,已经拥有了影响大半个朝堂的能力,作为这点,身为明宣父王的太子也看得清楚。
故而太子最近也学乖了,他把自己很多想法都慢慢灌输给明宣,让明宣影响这些学子们。
不只是太子,连朝廷上不少精明的大佬们也发现了这点,不想失去话语权的众人们,开始了和太子打交道的日子。
企图让太子同意去学院传播他们的理念想法。
太子自然不会轻易同意,在太子眼里,这些学子们,俨然成了一个必须抓在手里的宝贝。
而且太子担心,自己若是太过猖狂,会让父皇不满。
故而在求知学院第一届学子们,完成他们第一年学业前,开始最重要的一场考核时,太子十分有眼色的请建元帝出考核的题目。
就如同科举考试时,最重要的一场殿试,需要帝王亲自出题一样,除了是参考的学子们的荣耀一样,也是建元帝在求知学院影响力的体现。
太子并不担心建元帝对求知学院留下的烙印太深,只担心建元帝会不喜学院。
ps:这是防盗章!
正所谓三月灞陵春已老,故人相逢耐醉倒。可惜王氏赵氏与孙氏三人全没有故人相见的喜悦。
在看到富态的赵氏王氏时,孙氏瞬间变了脸色。
赵氏与王氏虽然不是特别清楚太子妃让他们过来的目的,但自认对孙氏十分了解的他们,再见到孙氏时,万万没想到孙氏变化这般大。
不过他们两个也是人精,知道以太子的仁厚,若是没有缘故,怎会让孙氏变成这样?当年孙氏在王府里犯下了什么错,他们两人并不知晓,但是这不妨碍她们有自己的猜测。
王氏作为当初继后最信任的奶嬷嬷,首先冷着一张脸开口问道:“孙氏,你竟敢背叛主子,主子仁厚,没直接对你下手,还让我等过来探望,已经是仁至义尽了,你若是还有算计主子的心思,趁早歇了,和主子坦白。
不然,就是主子不发话,我等也羞与你为伍。”
赵氏也接口说道:“王姐姐说得对啊,咱们殿下本就宅心仁厚,若是你知道轻重,就早早交代是谁指使你这么做的!到时我和王姐姐还能在殿下面前给你求求情。
我虽不知你到底犯了什么事,但能在京中闹得沸沸扬扬的,还牵扯到殿下的名声,说殿下亏待你这个乳母,可见你背后的人不是一般的。
可你觉得你真能坏的了殿下的名声不成?到时你这个背主的,难道还能有什么好下场吗?”
这话说的咄咄逼人,孙氏却不甘示弱,直接回道:“我奶大的殿下和太孙,怎会背叛殿下,你可莫要诬陷我!”
赵氏王氏两人听了这话,对视了一眼,心中各有思量,其实孙氏当初不能说没有功劳,不然孙氏也不会被殿下带到王府供养,不然处境不好的奴才多了,怎么殿下唯独就为孙氏养老呢。
至于太孙那里,她们那会儿都不在王府伺候,各自归家了,也不知道孙氏是不是也教养过太孙,若是太孙对她孙氏还有情分在,他们也不敢真得罪了人。
但她们还记得太子妃来时对他们的暗示,意思很明显,就是对孙氏莫要留情,最好拿到孙氏背叛的证据。
关于这个,两个都心有顾忌,毕竟是有子孙后嗣的人呢,不想给子孙招祸。
但是想到太子妃的要求,还算默契的两人一唱一和的讽刺道:“孙氏啊孙氏,你该让我们说什么好呢?若非你有个好姑姑,你当娘娘当年会要你伺候殿下吗?”
“正是如此,你竟有脸说奶大了殿下,说句难听的,当年娘娘会信任你照顾殿下吗?”
“当年娘娘可是特意吩咐我等时刻盯着你呢,就是怕你起了什么坏心思。”
“就是呢,当初你家里那女儿的消息传到娘娘耳朵里时,娘娘好几次都想把你退回内务府,若不是你腆着脸找上了梁三的干爹,让梁永给你说了好话,才能留在宫里,以你夫家的狠辣,现在你早就没了性命。”
“就是啊,孙夫人自己的女儿孙女还顾不过来呢,怎么顾得上你?孙夫人在娘娘那里可没这么大的面子,你以为谁都是甄家那位老太太不成?难不成你还指望孙夫人救你?”
说起甄家,王氏和赵氏的语气就有些异样,他们对甄家那位老太太自然是羡慕的,可是他们也知道,自己奶大的这个主子对甄家有多厌恶,除了宫中甄贵妃的影响外,也是因为太子殿下本身嫉恶如仇,看不得别人得势便猖狂。
因此王氏赵氏两人一直尽力约束自己的家人,让他们诚恳办公,果然,这样做也得了殿下青眼。太子殿下一直也没亏待他们,不过即使是这样,同样作为乳母,提起甄家那个老太太仍然只有羡慕的份。
孙氏却没察觉两人的神态变化,反倒因王氏赵氏提起甄家,眼神中带着些许心虚。
这点被一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王氏和赵氏同样注意到了。
王氏又似是不经意的说道:“赵姐姐说笑了,孙氏和甄家勾结,企图败坏殿下名声,孙夫人就是再得宠,又怎会为这么一个侄女,而得罪殿下呢?就是圣上那里,知道了孙氏的作为,怕是连孙夫人都讨不了好。
就是甄家,又能如何?若非有两位王爷在,如今怕是都要抄家灭族了,如何能和咱们殿下比较?”
赵氏听了赞许的点了点头,道:“可不是?不过就是甄家,好歹也没背主的啊,这可比什么贪赃枉法严重多了!”
说着赵氏暗自瞥了孙氏一眼,见孙氏脸色煞白,也见好就收,对王氏使了个眼神,道:“唉,有些人啊,就是不见棺材不落泪,觉得没人奈何得了她,可殊不知啊,其实那是主子记着旧情,可惜等情分用完的那一天,会有什么下场就没人知道了!”
王氏赞同的点了点头,道:“你说得对,咱们在这费这么多口水,一点用处都没有,走吧走吧,还不如给太子妃娘娘请安去呢,还得多谢娘娘在女子学院里,给我家的那个孙女留着名额呢,我得过去给娘娘谢恩才成!”
赵氏也一起起身,跟着王氏往外边走去,道:“诶,等等我,娘娘也给我那孙女留了一个名额,不过我孙女还太小,去了怕给娘娘惹麻烦,幸亏娘娘开恩,允许来年我那孙女入学,我同你一起去谢恩。”
“啊,这样啊,到时候你孙女入学的时候,让我家孙女带着,听说这女子学院里大家闺秀挺多的,到时候,以咱们两家的交情,肯定好好照顾你孙女。”
“哈哈,那就谢谢老姐姐了,我可不客气了!”
孙氏抬头看着声音渐渐消失的方向,心中失落无比,既羡慕又嫉妒。
而且赵氏王氏的话,也让孙氏惶恐,她真的担心太子不念旧情,而先前话没说完就离开的太孙,离开时的脸上的冷漠,让孙氏记忆犹新。
孙氏不得不承认,她仰仗的其实是太子对她的那些情分。
孙氏其实早已经后悔,和甄贵妃做了交易,又傲气十足的觉得太子不会对自己做什么,该如何面对接下来的处境,孙氏心里一点想法都没有。
不过刚才王氏和赵氏的说辞,孙氏到底听了进去,心里也有了脱身的想法。
......
对赵氏和王氏,太子还是比较尊重的,特意推了不少事情来见两人,一番回忆往昔,嘘寒问暖之后,王氏和赵氏两人对了一个眼神,就把刚才孙氏的反应告诉了太子。
太子听了不置可否,只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了,然后又对两人笑道:“两位嬷嬷回去以后记得督促子孙读书习武,求知学院那里每年都会招收学子,两位嬷嬷可以让子孙去报考,以后也有个好出身,不管是去考科举,还是从军,都有好处。”
一听这个,赵氏和王氏大喜,连忙谢恩。说实话,一个家族能不能出息,更多的还是要靠男丁的,有了太子这些话,将来他们子孙进了学院,相当于已经被主子记住了,以后出头也容易许多。
太子摆了摆手,让两位嬷嬷起身,又说道:“明宣的脾气不好,嬷嬷的孙子进了学院,可莫要落下了功课,前几日我听明宣说,学院里已经有超过三十个学子,可能会留级。”
赵氏和王氏闻言有些惶恐不安,就是闹不明白,这个留级是什么意思。
太子给他们解释道:“求知学院是四到六年的学制,不过若是留级的话,相当于这一年的书白读了,比其他学子要多读一遍,说出去名声也不好听。”
一听这话,赵氏和王氏也紧张了,心里思虑该多督促一些孙子的功课了,他们在外人眼里本就占了太子的光,要是还不成器,名声只怕是更差,别说为家族争光了,怕是太子也会对他们失望,那就不是好玩的了。
......
关于这个留三十名左右的学子留级的决定,明宣早在一开始便有了想法。因为一开始学院的学子们,其实有不少都是靠着家世或者其他侥幸进来的,还有一些学子们,来学院以后,心思都没放在学习上面,这第一年学了多少东西还真不好说。
明宣宁缺毋滥,自然不肯轻轻松松的给这些人放水,故而就想出了这个办法。
其实明宣在宣布预计会有三十人留级时,便预料到会引起不少风波。毕竟这相当于宣布这部分人在学院算是后进生,连太孙都放弃了这些人,将来到了官场上,提起这些事,只会是污点。
这让学院所有学子都紧张起来,谁也不认为自己会没有一丝危险。尤其是那些这一年来,几乎是混着玩来的,更是紧张的挠头皮。只恨不得时光倒流,把那个不专心上课的自己给捶醒。
因着明宣提前宣布,离下个学年还有几个月时间,就为了督促这些人学习,也是给他们一个缓冲。
至于考核的标准,不得不说,明宣一开始使用的打分制作用就显现出来了,按照各门功课,以及学习的进度对个人进行打分,能杜绝很多疏漏。
更甚者,明宣觉得,这个淘汰末位制,可以成为常用的制度,给这些觉得一步登天的学子们一些危机感,更有利于他们集中精力学习,而不是在其他方面。
而这个淘汰末位制,在学院外边也引起了一阵风波。且不说太子对这个制度也颇感兴趣,觉得若是用作吏部考核官员时,实行末位淘汰制,用好了说不得也能一改朝廷风气。
太子特意根据此写了一封奏折,可惜建元帝对此不可置否,觉得太子太激进了些,把这个奏折留中不发了。
太子倒没有对此有什么不满,他并非愣头青,知道眼下其实有类似的规定,可惜不被大多数官员所喜,就慢慢被废止了。这个折子,只是先吹吹风罢了。
而正是因为有了太子这一出,很多人都关注到了求知学院的末位淘汰制,不同于对太子奏折的暧昧态度,朝廷上其实有不少人赞同学院此举。
其实朝廷里明眼人并不少,知道朝堂愈发糜烂,有不少问题存在,可惜没人敢直接挑破,连太子也是浅尝辄止。
不过但凡有些上进心的人都明白,这种制度好处并不少,他们想的是,学院的那些学子,将来进了朝堂,受到学院里的风气,将来应该不会像如今这些官员们,不求上进。
慢慢由这批学子们改变朝堂风气也是好事。
故而京城最近不少纨绔子弟都老实不少,一个个都被拘在家中读书,或者在学院里苦读,谁都看出来太孙对学习成绩的重视,上有所好,没人敢忽视这点。
其实这会儿明宣当机立断,收了四百名学子入学的法子已经奏效了。这四百名学子里,其家族亲属,可以牵涉大半个朝堂,比起国子监的闲置,已经成为某些人镀金的地方,求知学院被视作另外一个国子监。
故而也没有人对求知学院这个摆明了会培养出将来朝堂上大半人才的地方有什么抵触之心。
而明宣实质上,已经拥有了影响大半个朝堂的能力,作为这点,身为明宣父王的太子也看得清楚。
故而太子最近也学乖了,他把自己很多想法都慢慢灌输给明宣,让明宣影响这些学子们。
不只是太子,连朝廷上不少精明的大佬们也发现了这点,不想失去话语权的众人们,开始了和太子打交道的日子。
企图让太子同意去学院传播他们的理念想法。
太子自然不会轻易同意,在太子眼里,这些学子们,俨然成了一个必须抓在手里的宝贝。
而且太子担心,自己若是太过猖狂,会让父皇不满。
故而在求知学院第一届学子们,完成他们第一年学业前,开始最重要的一场考核时,太子十分有眼色的请建元帝出考核的题目。
就如同科举考试时,最重要的一场殿试,需要帝王亲自出题一样,除了是参考的学子们的荣耀一样,也是建元帝在求知学院影响力的体现。
太子并不担心建元帝对求知学院留下的烙印太深,只担心建元帝会不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