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德水波涛沉太后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528年,正月,洛阳城。
初七晚上,胡太后得到报告,儿媳妇潘嫔刚给自己生了个孙女。胡太后皱了皱眉,思考了一会儿,命左右出去宣告,说潘嫔生的是个皇子,同时以孩子怕风为名严禁母子与外人相见,皇帝本人也不行。谁敢泄露实情者杀无赦。
皇帝元诩听说自己终于有了一个宝贝儿子,欣喜若狂,虽然暂时看不到儿子的样子,但有老妈在照顾应该不会问题。由于北魏一朝子贵母死的传统,能有皇子出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所以第二天一大早,元诩就下旨改元武泰,大赦天下。
胡太后之所以做出这种怪异的决定,是因为内心中深藏着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算上今年,胡太后第二次临朝听政已经将近三年。当年第一次临朝的时候,胡太后虽然私生活不甚检点,但还算比较注重朝中政务,国家治理得也颇为不错。但在经历过五年幽禁之苦以后,胡太后这次算是彻底放飞自我了。她不仅将原来的旧情人郑俨调回朝廷,封为谏议大夫中书舍人,昼夜留宿禁中,而且还进一步宠幸了徐纥、李神轨等人,寝宫之内鸳衾玉枕缠绵悱恻,天天过的都是神仙日子。
除了固定的几个面首之外,胡太后还四处寻新猎艳。她曾经看上了北魏名将杨大眼之子杨白花,借故将其叫入后宫强行临幸。杨白花事后越想越怕,担心郑俨等人吃醋对自己下黑手,他在北魏国内无处可逃,无奈之下只好投奔了南梁,改名为杨华。胡太后追思不能自已,便为杨白花做歌一首,令宫女昼夜吟唱,以表自己的相思之苦。
至于国家大事,则直接扔给元徽等人全权处理,原则上你们只要跟我汇报好消息就行了,坏消息你们自己内部消化。元徽等人也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报喜不报忧。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这几年北魏政事纵弛,盗贼蜂起。现在东有葛荣,西有万俟丑奴,北边的尔朱荣还不是很听话,南边的梁朝也时不时派人过来打秋风,北魏政府能够真正控制的疆域只剩下洛阳周边一小块。
胡太后不管这些,反正祖上留下的家底足够大,折腾去吧,不耽误我享乐就行。
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神仙日子虽好,有个隐患胡太后却始终难以忽视。
皇帝元诩一天比一天长大,算起来今年已经快十九岁了。北魏皇帝都是少年有为,比如太武帝拓跋焘,十四岁领兵,十六岁破柔然,十七岁败胡夏,十九岁攻破赫赫有名的统万城,威震天下。元诩的老爸元恪也是十七岁就北征南伐开疆拓土。现在元诩也十九了,还躲在老妈的身后不能亲政,实在说不过去。
更要命的是胡太后私生活的保密问题。这些事情虽然差不多已是尽人皆知,但都是背地里偷偷议论,没人敢直接跟元诩说。胡太后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见不得光,所以严令宫内诸人要瞒着元诩,为此还杀了不少倒霉蛋以儆效尤。
光注意自己这边还不够,胡太后还得提防元诩身边的人告密。所以无论谁,只要跟元诩走得太近,就要倒大霉了。元诩曾经很信任散骑常侍谷士恢,经常带在身边。胡太后发现之后,借故要把谷士恢派到外地当官。可是外面兵荒马乱的,哪有皇帝身边舒服啊,谷士恢各种推脱,结果胡太后一怒之下随便找个理由就把谷士恢给砍了。诸如此类的事情屡次发生。
元诩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事情多了难免起疑,而且他也发现老妈很多举止也不正常,跟一些人的关系有些过于亲密,便开始明察暗访,结果让他颇为沮丧。他内心一直拒绝相信老妈会做出不体面的事,但太多证据摆在那里,不容他有别的解释。
元诩心想算了吧,过去的事情深究下去也没什么好处,今后别再瞎搞了就行。于是他要求胡太后马上把郑俨、徐纥等人赶出朝堂,不要再见面了。可是这些人受宠日深,胡太后如何舍得让他们走。因此母子二人之间经常爆发争吵,矛盾越来越大。
元诩毕竟是儿子,虽然觉得老妈做得不对,也只是据理力争而已。他觉得再坚持几年等老妈年纪大了也就不折腾了。
但胡太后不这么想。她才三十几岁,好日子刚刚开始,岂能让这个毛头小子给搅和黄了。郑俨徐纥等人也知道自己的处境,他们的荣华富贵都源自胡太后,一旦元诩当权之后自己肯定被收拾。事关性命,顾不得别的了,所以他们一有机会就给胡太后吹枕旁风,建议胡太后做大事要狠一点,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母子之情最终还是没有权力的诱惑大,胡太后内心开始动摇,多年前舍命拼来的宝贝儿子渐渐变成她的眼中钉肉中刺。
胡太后心意已决,现在只等最后一个条件齐备了。如果元诩有了子嗣,那他死后胡太后就可以再立幼主,名正言顺地继续她的临朝统治。
所以这次潘嫔生产,胡太后格外关注。奈何潘嫔不给力,生的是个女孩,胡太后不禁有点儿失望。但她很快灵机一动,反正孩子还小,干脆就谎称是皇子好了,糊弄个两三年再说。只要能保守秘密,没人敢来查验。两三年之后的事情到时候再说吧。
就在胡太后阴谋筹划的时候,突然收到尔朱荣的上表,尔朱荣在表中说,现在太行山以东叛军猖狂,冀州和定州均已失守,官军屡屡败退,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请朝廷准许我派遣三千精骑去东援相州。
尔朱荣说的其实半虚半实。实际上,现在东边叛军的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葛荣击败源子雍和裴衍之后,趁势继续南下打算一举攻占相州。当时朝野上下人人惶恐,希望全寄托在新任相州刺史李神身上。李神是李崇的堂弟,胆略气节过人,这次临危受命,面对葛荣十几万士气正旺的叛军主力,没有丝毫慌乱。他抚慰将士严守城池,以一己之力生生将葛荣继续南下的铁蹄挡在邺城之外。
葛荣集结所有精锐力量全力攻打邺城,久不能克,无奈只好回头返回定州。
定州刺史杨津一直在苦苦支撑。他已经在这里坚守两年多了。
防守定州是个苦差事,外面不光有葛荣的叛军,北边的杜洛周打下范阳之后,也开始南下进入定州,就是说杨津需要同时应付两股叛军势力的进攻。
杨津是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人,他奉命留守定州的时候,就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他修理守城战具,加固城墙,同时还利用地道主动出去偷袭叛军。更有创意的是,他还命人在城墙上设置了几个用来铸铁的炉子,如果叛军攻城,就把烧化了的铁水往敌人身上倒。这个狠招给叛军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阴影,从此不敢轻易爬城墙,生怕当头一瓢铁水浇下来自己就碳化了。
当初葛荣也曾经采用诱降的方法,但杨津把传话的人直接砍了,不为所动。
葛荣大军南下打冀州的时候,杜洛周趁机包围了定州。当时定州防守已到极限,眼看就支撑不住了,杨津不光向朝廷请求援兵,甚至想到了向柔然求救,但都没有下文。
即使这样,杜洛周也没能正面攻下定州。最终还是因为长史李裔叛变,偷偷开门引叛军入城,定州城才被杜洛周占领,杨津被俘。
杜洛周攻打定州损兵折将,本打算烹了杨津解恨,但手下诸将都很佩服杨津的忠义,力劝杜洛周不要滥杀忠臣,杜洛周最终只好把杨津收押起来,没有加害。
定州失守之后,东边的瀛州彻底被隔离了,瀛州刺史元宁放弃抵抗,举城投降杜洛周。
结果就是等葛荣回到定州的时候,后方的几块肥肉都被杜洛周给抢走了。
葛荣大怒,合着我在前面跟官军主力硬碰硬,你杜洛周在后面捡现成的,天下哪有这种好事。况且一山不容二虎,留着杜洛周迟早是个麻烦,所以葛荣二话不说,领兵就去跟杜洛周干架。
杜洛周根本没有准备,而且他身边那帮人确实也打不过葛荣的精锐,很快就被团灭,杜洛周本人被杀。杜洛周麾下的叛军一见大哥已死,无心抵抗,纷纷转投到葛荣的旗下。于是幽州燕州定州瀛州的人马地盘尽入葛荣之手。加上原来的冀州和殷州,葛荣已经占领了河北的大部分地区,只剩下东边的沧州和南边的相州还在坚守。
所以在胡太后看来,尔朱荣不去救离晋阳最近的定州和殷州,反倒要派兵抢占还在朝廷手里的相州,颇为可疑。她不想节外生枝,于是给尔朱荣回复说:“现在国内形势一片大好,我已经派北海王元颢领兵两万支援相州,你在秀荣呆着就好,不用出兵了。”
尔朱荣一看这不是睁眼说瞎话么,于是再次上书说:“叛军虽然稍有收敛,但官军这边还是不占优势,如果不改变战略是难以彻底搞定叛军的。我建议联系柔然偷袭叛军后方,北海王元颢攻击叛军正面,我领兵在井陉以北滏口以西分据险要,攻其叛军的侧翼。葛荣刚合并了杜洛周的余众,人心不齐,此时出兵肯定能成功。”
这回尔朱荣不再等朝廷回复,直接分遣各部兵出晋阳,抢占太行山各处隘口。
胡太后闻听尔朱荣擅自发兵,又恨又怕,不知如何应对。这时徐纥给胡太后出主意说,尔朱荣不听圣旨私自调兵,实为谋反之罪,陛下不如用高官厚禄和免死铁券离间他的左右,保不齐其中有人会为朝廷尽忠,找机会做掉尔朱荣。胡太后觉得这也是个办法,马上派人依计实施。
但尔朱荣手下都是聪明人,岂能这么简单就中计。众人拿到铁券之后,纷纷交给尔朱荣以表忠心。尔朱荣得知胡太后如此算计自己,心中暗自愤恨,从此决定跟胡太后势不两立。
这时皇帝元诩正愁没有资本跟老妈谈判,听闻尔朱荣正在积极寻找效忠的机会,觉得这是个自己可以拉拢的力量,于是密诏尔朱荣领兵进京协助自己对抗胡太后。
尔朱荣收到密诏大喜,盼望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他立刻命令高欢为前锋,领兵南下洛阳。结果部队刚到上党,突然又收到元诩的第二封密诏,让尔朱荣暂时先不用过来了,等待进一步的通知。尔朱荣不明就里,但没有办法,只好悻悻地回到晋阳。
元诩出尔反尔其实也有自己的苦衷,他发了第一封密诏之后,冷静下来仔细思量了一下又有点后悔,自己和老妈之间毕竟是内部矛盾,如果一时不慎引外部军阀入京,搞不好会重蹈汉末董卓进京的覆辙,到时候就不好收拾了。
但元诩这么一折腾,郑俨徐纥等人坐不住了。如果元诩没有改变主意,他们估计早已人头落地。不行,这种形势太危险。他们于是对胡太后开始集中轰炸,要求胡太后别再犹豫,马上动手。胡太后也被儿子这个举动吓得不轻,终于狠下心,于二月二十五将元诩鸩杀于宫内,对外宣称皇帝得暴病崩殂,假皇子继位登基,胡太后变成太皇太后,继续垂帘听政。
结果诏书发出去之后,胡太后又觉得不妥。纸里毕竟保不住火,而且拖的时间越长越被动,不如趁现在把一切都搞利落了比较好。于是马上又发了个诏书,说不好意思搞错了,潘嫔生的其实是个闺女。现在皇帝无后,只能从宗室里面选了。已故的临洮王元宝晖有个儿子叫元子钊,有帝王之资,我决定选他当皇帝了。为庆祝新帝登基,文武百官加两阶,宿卫加三阶,普天同庆。
元子钊今年才三岁,胡太后选他就是为了能更长久地把持朝政,保守估计至少还能坚持十五六年。
尔朱荣知道消息后大怒,跟元天穆说:“皇帝十九岁晏驾,天下尚且认为他是个幼君,结果现在选了一个更小的上来,话都不会说,岂能治理天下!我打算领兵去洛阳为皇帝治丧,同时清除奸佞,再立一个年纪合适的当皇帝,老哥觉得可行不?”元天穆对胡太后的做法也很不忿,当即表示支持尔朱荣。
于是尔朱荣公开宣布不承认新皇帝,抗表痛诉胡太后和郑俨徐纥诸多罪状,扬言要打到洛阳去,为元诩报仇。当时尔朱荣的堂弟尔朱世隆在朝内做官,胡太后一见不好,赶紧安排尔朱世隆去晋阳宣抚尔朱荣,说大家有事好商量,动刀动枪的多不好。
尔朱荣跟尔朱世隆说,这个机会我已经等了很久,绝不会轻易放弃的。这样吧,兄弟你也别回去了,在留在军中帮我好了。
尔朱世隆笑道,我知道哥哥素有大志,兄弟我无条件支持你。但朝廷就是因为怀疑你才派我来的,如果我不回去,朝廷那边就会知道你真的要起兵,从而提前做好准备,那样就不好玩了。我还是回去比较好。
尔朱荣见堂弟如此仗义,也颇为感动,便叮嘱他等自己的消息,做好随时开溜的准备。
尔朱世隆回朝之后,跟胡太后敷衍了几句,说尔朱荣就是一时没想开,过段时间就好了,不会有事情的。胡太后信以为真,便放松了警惕没做进一步安排。
尔朱荣跟元天穆商量了一下,认为宗室之中长乐王元子攸声望很好,可以立为新君。但元子攸现在在洛阳,总要他同意才好往下进行。于是尔朱荣派侄子尔朱天光秘密进入洛阳,跟元子攸碰头。能当皇帝毕竟是好事,几番说服之下,元子攸最终同意了。
万事俱备,尔朱荣从晋阳起兵,直驱洛阳,同时秘密通知尔朱世隆赶紧逃出来,在上党跟他会合。
胡太后听闻尔朱荣已经起兵,吓得魂不附体。她派人去抓尔朱世隆过来当面质问,可是尔朱世隆府上早已人去屋空,连个鬼也没有了。
胡太后知道中了尔朱兄弟的缓兵之计,赶紧召集诸位大臣商量对策。现在各路大军都在外面平叛,临时叫回来拱卫京师根本来不及。而且大臣们也都看不惯胡太后的所作所为,谁也不说话。只有徐纥上前道,太后别害怕,尔朱荣只不过是个小小的蛮胡,掀不起多大风浪,洛阳城内的宿卫就足够对付他了。只要我们据守险要,尔朱荣的部队千里奔袭,人马疲惫,肯定一打就投降。胡太后一听颇有道理,没想到徐纥还懂得兵法。于是立刻命令李神轨为大都督,统领部队去对付尔朱荣,同时派遣别将郑先护等人带兵去北中城把守河桥,武卫将军费穆把守小平津渡口。
洛阳城在黄河以南,北边这一段黄河风波险恶,渡河困难。孝文帝迁都之后,为保障南北交通畅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重修黄河浮桥,也就是河桥。同时出于安全考虑,在黄河北岸又修筑了一座城池以保卫河桥北入口,即为北中城。可以说,只要守住北中城,洛阳就是安全的。等各路大军回援,尔朱荣必败无疑。
但再好的计划,到了不合适的人手里也执行不下去。
尔朱荣到达河内之后,派人秘密去洛阳城内迎接元子攸。元子攸没有走河桥,而是带着他的哥哥元劭、弟弟元子正,从西边的高渚渡口偷偷乘船过河,跟尔朱荣会于黄河北岸。四月十一日,元子攸正式登基,封元勋为无上王,封元子正为始平王,任命尔朱荣荣为大将军、尚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封太原王。
费穆当年放弃云中南逃的时候,多亏尔朱荣收留庇护才没有被追责,他知恩图报,率先举手投降。守卫北中城的郑先护跟元子攸一向关系非常好,听闻兄弟当皇帝了,二话不说也打开城门放尔朱荣的部队进城。
结果就是还没开打,先有两路部队倒戈了。李神轨听闻北中城失守,黄河天险已成摆设,心态立马就崩了,自知螳臂当车没有意义,果断弃军跑回洛阳。
这下洛阳城里乱套了,徐纥反应最快,迅速伪造了一封诏书,偷领了十匹御马一溜烟逃奔兖州。郑俨见形势不对,也不打招呼偷偷溜回老家。
胡太后很郁闷,男人果然没一个靠得住,平时花言巧语海誓山盟,大难当头跑得比谁都快。她知道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跑是跑不掉的,只能放弃抵抗期待敌人心软发慈悲。
放弃抵抗要有个态度,于是胡太后把元诩的后宫佳丽都叫出来,陪她一起落发出家,表示自己已经皈依佛门,再有啥事不要找我了。
但这时候投降已然太晚。
四月十二,文武百官捧着皇帝的印玺绶带,准备车辇迎接元子攸进入洛阳,是为魏孝庄帝。
四月十三,尔朱荣派人把胡太后和那个刚会说话的幼帝元子钊揪出来,押送到河阴大营亲自审问。胡太后此时已成阶下之囚,再也威风不起来了,她只求活命,于是百般解释说自己其实没什么恶意,大家一场误会,而且现在自己是佛门弟子与世无争,求尔朱荣高抬贵手放过她。
尔朱荣乃契胡英雄,铁血无情有仇必报,没有怜香惜玉的爱好。他不再听胡太后啰嗦,拂衣而起。胡太后在绝望之中,连同幼帝一起被沉入黄河。
胡太后传奇的一生就此终结,她是北魏一朝唯一一个逃过子贵母死宿命的后妃,但造化弄人,北魏的江山社稷最终也断送在她的手上。传唱千年的,只有她写给昔日情人杨白花的那篇凄婉的情歌:
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
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
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
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
528年,正月,洛阳城。
初七晚上,胡太后得到报告,儿媳妇潘嫔刚给自己生了个孙女。胡太后皱了皱眉,思考了一会儿,命左右出去宣告,说潘嫔生的是个皇子,同时以孩子怕风为名严禁母子与外人相见,皇帝本人也不行。谁敢泄露实情者杀无赦。
皇帝元诩听说自己终于有了一个宝贝儿子,欣喜若狂,虽然暂时看不到儿子的样子,但有老妈在照顾应该不会问题。由于北魏一朝子贵母死的传统,能有皇子出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所以第二天一大早,元诩就下旨改元武泰,大赦天下。
胡太后之所以做出这种怪异的决定,是因为内心中深藏着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算上今年,胡太后第二次临朝听政已经将近三年。当年第一次临朝的时候,胡太后虽然私生活不甚检点,但还算比较注重朝中政务,国家治理得也颇为不错。但在经历过五年幽禁之苦以后,胡太后这次算是彻底放飞自我了。她不仅将原来的旧情人郑俨调回朝廷,封为谏议大夫中书舍人,昼夜留宿禁中,而且还进一步宠幸了徐纥、李神轨等人,寝宫之内鸳衾玉枕缠绵悱恻,天天过的都是神仙日子。
除了固定的几个面首之外,胡太后还四处寻新猎艳。她曾经看上了北魏名将杨大眼之子杨白花,借故将其叫入后宫强行临幸。杨白花事后越想越怕,担心郑俨等人吃醋对自己下黑手,他在北魏国内无处可逃,无奈之下只好投奔了南梁,改名为杨华。胡太后追思不能自已,便为杨白花做歌一首,令宫女昼夜吟唱,以表自己的相思之苦。
至于国家大事,则直接扔给元徽等人全权处理,原则上你们只要跟我汇报好消息就行了,坏消息你们自己内部消化。元徽等人也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报喜不报忧。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这几年北魏政事纵弛,盗贼蜂起。现在东有葛荣,西有万俟丑奴,北边的尔朱荣还不是很听话,南边的梁朝也时不时派人过来打秋风,北魏政府能够真正控制的疆域只剩下洛阳周边一小块。
胡太后不管这些,反正祖上留下的家底足够大,折腾去吧,不耽误我享乐就行。
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神仙日子虽好,有个隐患胡太后却始终难以忽视。
皇帝元诩一天比一天长大,算起来今年已经快十九岁了。北魏皇帝都是少年有为,比如太武帝拓跋焘,十四岁领兵,十六岁破柔然,十七岁败胡夏,十九岁攻破赫赫有名的统万城,威震天下。元诩的老爸元恪也是十七岁就北征南伐开疆拓土。现在元诩也十九了,还躲在老妈的身后不能亲政,实在说不过去。
更要命的是胡太后私生活的保密问题。这些事情虽然差不多已是尽人皆知,但都是背地里偷偷议论,没人敢直接跟元诩说。胡太后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见不得光,所以严令宫内诸人要瞒着元诩,为此还杀了不少倒霉蛋以儆效尤。
光注意自己这边还不够,胡太后还得提防元诩身边的人告密。所以无论谁,只要跟元诩走得太近,就要倒大霉了。元诩曾经很信任散骑常侍谷士恢,经常带在身边。胡太后发现之后,借故要把谷士恢派到外地当官。可是外面兵荒马乱的,哪有皇帝身边舒服啊,谷士恢各种推脱,结果胡太后一怒之下随便找个理由就把谷士恢给砍了。诸如此类的事情屡次发生。
元诩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事情多了难免起疑,而且他也发现老妈很多举止也不正常,跟一些人的关系有些过于亲密,便开始明察暗访,结果让他颇为沮丧。他内心一直拒绝相信老妈会做出不体面的事,但太多证据摆在那里,不容他有别的解释。
元诩心想算了吧,过去的事情深究下去也没什么好处,今后别再瞎搞了就行。于是他要求胡太后马上把郑俨、徐纥等人赶出朝堂,不要再见面了。可是这些人受宠日深,胡太后如何舍得让他们走。因此母子二人之间经常爆发争吵,矛盾越来越大。
元诩毕竟是儿子,虽然觉得老妈做得不对,也只是据理力争而已。他觉得再坚持几年等老妈年纪大了也就不折腾了。
但胡太后不这么想。她才三十几岁,好日子刚刚开始,岂能让这个毛头小子给搅和黄了。郑俨徐纥等人也知道自己的处境,他们的荣华富贵都源自胡太后,一旦元诩当权之后自己肯定被收拾。事关性命,顾不得别的了,所以他们一有机会就给胡太后吹枕旁风,建议胡太后做大事要狠一点,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母子之情最终还是没有权力的诱惑大,胡太后内心开始动摇,多年前舍命拼来的宝贝儿子渐渐变成她的眼中钉肉中刺。
胡太后心意已决,现在只等最后一个条件齐备了。如果元诩有了子嗣,那他死后胡太后就可以再立幼主,名正言顺地继续她的临朝统治。
所以这次潘嫔生产,胡太后格外关注。奈何潘嫔不给力,生的是个女孩,胡太后不禁有点儿失望。但她很快灵机一动,反正孩子还小,干脆就谎称是皇子好了,糊弄个两三年再说。只要能保守秘密,没人敢来查验。两三年之后的事情到时候再说吧。
就在胡太后阴谋筹划的时候,突然收到尔朱荣的上表,尔朱荣在表中说,现在太行山以东叛军猖狂,冀州和定州均已失守,官军屡屡败退,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请朝廷准许我派遣三千精骑去东援相州。
尔朱荣说的其实半虚半实。实际上,现在东边叛军的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葛荣击败源子雍和裴衍之后,趁势继续南下打算一举攻占相州。当时朝野上下人人惶恐,希望全寄托在新任相州刺史李神身上。李神是李崇的堂弟,胆略气节过人,这次临危受命,面对葛荣十几万士气正旺的叛军主力,没有丝毫慌乱。他抚慰将士严守城池,以一己之力生生将葛荣继续南下的铁蹄挡在邺城之外。
葛荣集结所有精锐力量全力攻打邺城,久不能克,无奈只好回头返回定州。
定州刺史杨津一直在苦苦支撑。他已经在这里坚守两年多了。
防守定州是个苦差事,外面不光有葛荣的叛军,北边的杜洛周打下范阳之后,也开始南下进入定州,就是说杨津需要同时应付两股叛军势力的进攻。
杨津是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人,他奉命留守定州的时候,就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他修理守城战具,加固城墙,同时还利用地道主动出去偷袭叛军。更有创意的是,他还命人在城墙上设置了几个用来铸铁的炉子,如果叛军攻城,就把烧化了的铁水往敌人身上倒。这个狠招给叛军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阴影,从此不敢轻易爬城墙,生怕当头一瓢铁水浇下来自己就碳化了。
当初葛荣也曾经采用诱降的方法,但杨津把传话的人直接砍了,不为所动。
葛荣大军南下打冀州的时候,杜洛周趁机包围了定州。当时定州防守已到极限,眼看就支撑不住了,杨津不光向朝廷请求援兵,甚至想到了向柔然求救,但都没有下文。
即使这样,杜洛周也没能正面攻下定州。最终还是因为长史李裔叛变,偷偷开门引叛军入城,定州城才被杜洛周占领,杨津被俘。
杜洛周攻打定州损兵折将,本打算烹了杨津解恨,但手下诸将都很佩服杨津的忠义,力劝杜洛周不要滥杀忠臣,杜洛周最终只好把杨津收押起来,没有加害。
定州失守之后,东边的瀛州彻底被隔离了,瀛州刺史元宁放弃抵抗,举城投降杜洛周。
结果就是等葛荣回到定州的时候,后方的几块肥肉都被杜洛周给抢走了。
葛荣大怒,合着我在前面跟官军主力硬碰硬,你杜洛周在后面捡现成的,天下哪有这种好事。况且一山不容二虎,留着杜洛周迟早是个麻烦,所以葛荣二话不说,领兵就去跟杜洛周干架。
杜洛周根本没有准备,而且他身边那帮人确实也打不过葛荣的精锐,很快就被团灭,杜洛周本人被杀。杜洛周麾下的叛军一见大哥已死,无心抵抗,纷纷转投到葛荣的旗下。于是幽州燕州定州瀛州的人马地盘尽入葛荣之手。加上原来的冀州和殷州,葛荣已经占领了河北的大部分地区,只剩下东边的沧州和南边的相州还在坚守。
所以在胡太后看来,尔朱荣不去救离晋阳最近的定州和殷州,反倒要派兵抢占还在朝廷手里的相州,颇为可疑。她不想节外生枝,于是给尔朱荣回复说:“现在国内形势一片大好,我已经派北海王元颢领兵两万支援相州,你在秀荣呆着就好,不用出兵了。”
尔朱荣一看这不是睁眼说瞎话么,于是再次上书说:“叛军虽然稍有收敛,但官军这边还是不占优势,如果不改变战略是难以彻底搞定叛军的。我建议联系柔然偷袭叛军后方,北海王元颢攻击叛军正面,我领兵在井陉以北滏口以西分据险要,攻其叛军的侧翼。葛荣刚合并了杜洛周的余众,人心不齐,此时出兵肯定能成功。”
这回尔朱荣不再等朝廷回复,直接分遣各部兵出晋阳,抢占太行山各处隘口。
胡太后闻听尔朱荣擅自发兵,又恨又怕,不知如何应对。这时徐纥给胡太后出主意说,尔朱荣不听圣旨私自调兵,实为谋反之罪,陛下不如用高官厚禄和免死铁券离间他的左右,保不齐其中有人会为朝廷尽忠,找机会做掉尔朱荣。胡太后觉得这也是个办法,马上派人依计实施。
但尔朱荣手下都是聪明人,岂能这么简单就中计。众人拿到铁券之后,纷纷交给尔朱荣以表忠心。尔朱荣得知胡太后如此算计自己,心中暗自愤恨,从此决定跟胡太后势不两立。
这时皇帝元诩正愁没有资本跟老妈谈判,听闻尔朱荣正在积极寻找效忠的机会,觉得这是个自己可以拉拢的力量,于是密诏尔朱荣领兵进京协助自己对抗胡太后。
尔朱荣收到密诏大喜,盼望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他立刻命令高欢为前锋,领兵南下洛阳。结果部队刚到上党,突然又收到元诩的第二封密诏,让尔朱荣暂时先不用过来了,等待进一步的通知。尔朱荣不明就里,但没有办法,只好悻悻地回到晋阳。
元诩出尔反尔其实也有自己的苦衷,他发了第一封密诏之后,冷静下来仔细思量了一下又有点后悔,自己和老妈之间毕竟是内部矛盾,如果一时不慎引外部军阀入京,搞不好会重蹈汉末董卓进京的覆辙,到时候就不好收拾了。
但元诩这么一折腾,郑俨徐纥等人坐不住了。如果元诩没有改变主意,他们估计早已人头落地。不行,这种形势太危险。他们于是对胡太后开始集中轰炸,要求胡太后别再犹豫,马上动手。胡太后也被儿子这个举动吓得不轻,终于狠下心,于二月二十五将元诩鸩杀于宫内,对外宣称皇帝得暴病崩殂,假皇子继位登基,胡太后变成太皇太后,继续垂帘听政。
结果诏书发出去之后,胡太后又觉得不妥。纸里毕竟保不住火,而且拖的时间越长越被动,不如趁现在把一切都搞利落了比较好。于是马上又发了个诏书,说不好意思搞错了,潘嫔生的其实是个闺女。现在皇帝无后,只能从宗室里面选了。已故的临洮王元宝晖有个儿子叫元子钊,有帝王之资,我决定选他当皇帝了。为庆祝新帝登基,文武百官加两阶,宿卫加三阶,普天同庆。
元子钊今年才三岁,胡太后选他就是为了能更长久地把持朝政,保守估计至少还能坚持十五六年。
尔朱荣知道消息后大怒,跟元天穆说:“皇帝十九岁晏驾,天下尚且认为他是个幼君,结果现在选了一个更小的上来,话都不会说,岂能治理天下!我打算领兵去洛阳为皇帝治丧,同时清除奸佞,再立一个年纪合适的当皇帝,老哥觉得可行不?”元天穆对胡太后的做法也很不忿,当即表示支持尔朱荣。
于是尔朱荣公开宣布不承认新皇帝,抗表痛诉胡太后和郑俨徐纥诸多罪状,扬言要打到洛阳去,为元诩报仇。当时尔朱荣的堂弟尔朱世隆在朝内做官,胡太后一见不好,赶紧安排尔朱世隆去晋阳宣抚尔朱荣,说大家有事好商量,动刀动枪的多不好。
尔朱荣跟尔朱世隆说,这个机会我已经等了很久,绝不会轻易放弃的。这样吧,兄弟你也别回去了,在留在军中帮我好了。
尔朱世隆笑道,我知道哥哥素有大志,兄弟我无条件支持你。但朝廷就是因为怀疑你才派我来的,如果我不回去,朝廷那边就会知道你真的要起兵,从而提前做好准备,那样就不好玩了。我还是回去比较好。
尔朱荣见堂弟如此仗义,也颇为感动,便叮嘱他等自己的消息,做好随时开溜的准备。
尔朱世隆回朝之后,跟胡太后敷衍了几句,说尔朱荣就是一时没想开,过段时间就好了,不会有事情的。胡太后信以为真,便放松了警惕没做进一步安排。
尔朱荣跟元天穆商量了一下,认为宗室之中长乐王元子攸声望很好,可以立为新君。但元子攸现在在洛阳,总要他同意才好往下进行。于是尔朱荣派侄子尔朱天光秘密进入洛阳,跟元子攸碰头。能当皇帝毕竟是好事,几番说服之下,元子攸最终同意了。
万事俱备,尔朱荣从晋阳起兵,直驱洛阳,同时秘密通知尔朱世隆赶紧逃出来,在上党跟他会合。
胡太后听闻尔朱荣已经起兵,吓得魂不附体。她派人去抓尔朱世隆过来当面质问,可是尔朱世隆府上早已人去屋空,连个鬼也没有了。
胡太后知道中了尔朱兄弟的缓兵之计,赶紧召集诸位大臣商量对策。现在各路大军都在外面平叛,临时叫回来拱卫京师根本来不及。而且大臣们也都看不惯胡太后的所作所为,谁也不说话。只有徐纥上前道,太后别害怕,尔朱荣只不过是个小小的蛮胡,掀不起多大风浪,洛阳城内的宿卫就足够对付他了。只要我们据守险要,尔朱荣的部队千里奔袭,人马疲惫,肯定一打就投降。胡太后一听颇有道理,没想到徐纥还懂得兵法。于是立刻命令李神轨为大都督,统领部队去对付尔朱荣,同时派遣别将郑先护等人带兵去北中城把守河桥,武卫将军费穆把守小平津渡口。
洛阳城在黄河以南,北边这一段黄河风波险恶,渡河困难。孝文帝迁都之后,为保障南北交通畅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重修黄河浮桥,也就是河桥。同时出于安全考虑,在黄河北岸又修筑了一座城池以保卫河桥北入口,即为北中城。可以说,只要守住北中城,洛阳就是安全的。等各路大军回援,尔朱荣必败无疑。
但再好的计划,到了不合适的人手里也执行不下去。
尔朱荣到达河内之后,派人秘密去洛阳城内迎接元子攸。元子攸没有走河桥,而是带着他的哥哥元劭、弟弟元子正,从西边的高渚渡口偷偷乘船过河,跟尔朱荣会于黄河北岸。四月十一日,元子攸正式登基,封元勋为无上王,封元子正为始平王,任命尔朱荣荣为大将军、尚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封太原王。
费穆当年放弃云中南逃的时候,多亏尔朱荣收留庇护才没有被追责,他知恩图报,率先举手投降。守卫北中城的郑先护跟元子攸一向关系非常好,听闻兄弟当皇帝了,二话不说也打开城门放尔朱荣的部队进城。
结果就是还没开打,先有两路部队倒戈了。李神轨听闻北中城失守,黄河天险已成摆设,心态立马就崩了,自知螳臂当车没有意义,果断弃军跑回洛阳。
这下洛阳城里乱套了,徐纥反应最快,迅速伪造了一封诏书,偷领了十匹御马一溜烟逃奔兖州。郑俨见形势不对,也不打招呼偷偷溜回老家。
胡太后很郁闷,男人果然没一个靠得住,平时花言巧语海誓山盟,大难当头跑得比谁都快。她知道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跑是跑不掉的,只能放弃抵抗期待敌人心软发慈悲。
放弃抵抗要有个态度,于是胡太后把元诩的后宫佳丽都叫出来,陪她一起落发出家,表示自己已经皈依佛门,再有啥事不要找我了。
但这时候投降已然太晚。
四月十二,文武百官捧着皇帝的印玺绶带,准备车辇迎接元子攸进入洛阳,是为魏孝庄帝。
四月十三,尔朱荣派人把胡太后和那个刚会说话的幼帝元子钊揪出来,押送到河阴大营亲自审问。胡太后此时已成阶下之囚,再也威风不起来了,她只求活命,于是百般解释说自己其实没什么恶意,大家一场误会,而且现在自己是佛门弟子与世无争,求尔朱荣高抬贵手放过她。
尔朱荣乃契胡英雄,铁血无情有仇必报,没有怜香惜玉的爱好。他不再听胡太后啰嗦,拂衣而起。胡太后在绝望之中,连同幼帝一起被沉入黄河。
胡太后传奇的一生就此终结,她是北魏一朝唯一一个逃过子贵母死宿命的后妃,但造化弄人,北魏的江山社稷最终也断送在她的手上。传唱千年的,只有她写给昔日情人杨白花的那篇凄婉的情歌:
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
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
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
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