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远程通信 上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大符篆师、最强雇佣兵之暗黑纪元、侠武世界、全能刺客、茅山术之不死人、超级六扇门、暴躁的大隋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1258年,12月17日,落药要塞。
落药要塞是山河防线中第一个开工的棱堡,主体结构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已经完工。完工后这一个月来这里也没闲着,而是在要塞内部又加盖了一圈“门”字排列的营房,以在将来容纳更多的驻军和物资。
营房正中,垒了一个高达五米的砖包土台,上面竖着一根高耸入云的大木柱。木柱中央和顶端的位置各有一个望斗,顶端的上望斗底部拉出四根支索,牢牢固定在要塞四角的地面上,即使大风吹过,也没有明显的晃动。这便是要塞的瞭望台了
这根木柱连着上面的望斗和四周的支索都是海洋部友情赞助的,原先准备做成桅杆的,用一整根不知道多少年的崂山衫木制成,高达二十米,是造船厂的宝贝,为了战略需要不得不拿了出来。
当初立这个瞭望台的时候,想的是尽可能扩大预警范围,所以又垒了个高台提升高度。由于落药要塞地势本来就比周围高了一截,再加上高台和桅杆本身的高度,所以最终瞭望台上望斗的高度达到了三十五米,在上面看下去,周围半径三十公里的地域一览无余,甚至能看出远方地平线的弧度,确实是预警利器。
不过用了一阵子,才发现这么高其实没什么卵用。虽然能看到几十里外,但那么远的目标已经过于小很难看见了,就算有望远镜,一点点扫过去也是件很麻烦的事。而且这么高跟地面交流起来也很困难,再加上寒风吹得冷,所以还是十五米高的下望斗用得比较多。
但是今天上望斗上突然热闹了起来,中央架起了一个大号铁皮炉子,里面填充着煤炭,还淋了一层鲸油、松油和煤粉混合制成的引火油。狭窄的望斗里挤了三个人,都身穿厚厚的棉大衣,其中两人正在用力拉着绳子,从地面往望斗里吊装什么东西,而另一个身材最高大却基本没出力的家伙一边探头看着正在逐渐上升的货物,一边顶着风声喊道:“好好好,上来了,小心点,轻拿轻放,这可是镇社重器!”
这个男人是财政部的股东马原,而这批货物也确实是镇社重器。随着箱子逐渐到达望斗边缘,马原一把把它抓住,然后三人配合,小心地移到了望斗中。
马原穿越前喜读网文,在手机中积攒了不少相关资料,为商社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今天他这又搞出了些新点子。
他拿出一把小刀,拆开箱子外侧层层叠叠的包装,将其打开,三个由大至小的望远镜展现在三人面前。
其余两人,一个脸色白净的叫张乐生,本地富户出身,后来机缘巧合去了崂山学宫读书,学有小成后被东海商社雇了来;另一个瘦小精壮的叫李大成,原先是义勇队的士兵,因为眼力好、文化课成绩好,被选拔为通信兵。他们两人在商社也算老人了,可以说见多识广,但此时看到这些宝物也禁不住惊呼起来。
东海商社现在自产的玻璃质量不过关,造不出合格的光学玻璃,即使优中选优,也只能勉强制造一些低倍率望远镜,成像质量不怎么好,配发给侦察兵和低级军官使用。高级军官们自用的望远镜都是从后世带过来的,所幸当时他们是乘船游览,还真带了不少。
而这批望远镜,用的则是将后世玻璃熔铸后再磨制的镜片,成像效果可比之前那些山寨货强多了。其中更是有一个一百倍率超大望远镜,最初是为东海觅天台试制的,耗费了不少人工,但是由于镜片质量仍然不佳,镜片又没有形成消色差镜组,所以看出去的景象全部是扭曲的,而且景物边缘形成了彩色的色带,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之后就一直闲置着。但是从好的方面来说,至少能看到“有”或者“没有”,这一点对于马原他们来说用处就很大了,所以从天文台那边要了过来,今天拿出来实验一下。
马原兴冲冲地将箱子中附带的三脚架组装起来,然后喊另外两人一起,将那台巨大的一百倍望远镜装了上去,对准了蓝村镇的方向,迫不及待地朝目镜中看去——然而这一看他就头晕了。
这台望远镜放大倍率过大,任何一点轻微的晃动都会导致观察到的景象剧烈晃动。望斗虽然有支索固定住,但高处风大,仍然不可能完全保持静止,平时人站着肉眼看出去感觉不出,然而一经过望远镜一百倍的放大,立刻成了天旋地转的景象,再加上高倍率带来的严重色带,简直是地狱般的画面。马原看了一眼就坚持不住,又让张乐生和李大成轮流试了一下,两人都喊不行。
“唉,华而不实,还是送回去镇宅吧。”
马原心疼地把大望远镜收了起来,又换上一个三十倍的中号望远镜。这次稳定性就强了许多,虽然视野中仍然有不小的晃动,成像效果也不太好,但已经可以接受了。他强忍住呕吐的欲望,找到了蓝村镇瞭望塔的位置——蓝村镇已经作为前线指挥基地开始建设,自然也设立了瞭望塔。
马原把镜头调整到蓝村瞭望塔望斗的位置,可以看到那里的结构和这边相差无几,也有一个大炉子和几个人在上面。然后他离开望远镜,摘下帽子吹了吹冷风,又对着李大成问道:“李大成,你看看这个视野习惯不?没问题的话,我就点火,让他们开始发信号了。”
李大成凑上去看了一下,视野的晃动对他来说倒不是个大问题,但颠倒的景象即使经过多次练习,也还是不太习惯——为了提升成像效果,这批望远镜用的是双凸透镜的开普勒式望远镜,而不是一个凸透镜一个凹透镜的伽利略式望远镜。
伽利略式望远镜可以直接成正像,但是成的是虚像,视野较小,从镜中看到的景象类似于影视剧中的场景——镜头周围一大圈都是黑的,只在中央有一个小圈显示远方的景象。而开普勒式望远镜虽然成的是倒像,但可以形成充盈整个镜头的实像。
后世廉价的玩具望远镜一般是伽利略式,而正规的专业望远镜都是开普勒式。只不过后世的望远镜会在目镜和物镜之间再加一套棱镜组,把倒像转化成正像,而东海商社现在没那种技术水平,权衡之下,还是先凑合着看倒像吧。
李大成清楚地看到了对面瞭望塔的情况,站起身来说:“首长,没问题。”
马原点点头,喊过张乐生一起把火炉缺口的方向对准蓝村方向,然后打起火石,点燃了里面早已准备好的燃料。
熊熊大火立刻燃烧起来,为寒冷的望斗中带来了一点暖意,而冒出的烟柱即使在白天也足够醒目,引起了对面的注意。
不用马原指挥,李大成立刻扑到了望远镜上,张乐生走到火炉右边,扶住了一个转轮。
马原点点头,又拿起箱子中最后那支五倍的小望远镜,看向蓝村方向。这个望远镜的“小”也只是相对前面两台巨物来说的,实际上仍然有近一米长,虽然倍率不高,看不清细节,但是不容易头晕,用于观察大致情况足够了。
很快,蓝村方向做出了反应,他们用一块木板挡住了炉火,又放开,如此闪烁了三次。
“蓝村塔,问询信号!”李大成叫道。
“回复待机信号!”马原听了之后,命令道。
张乐生转动起转轮,一块大木板快速升了起来,挡住了火炉的缺口,又迅速降下,如此同样重复了三次。
不久后,蓝村塔看到这边的信号,又做出了回应,先是闪烁一下,又长亮了一会儿,又闪烁一下。
李大成观察到这个情况,喊道:“蓝村塔,预备信号!”
“准备记录!”马原回复。
张乐生从望台里一个小桌上拿起一个笔记本,又从装满铅笔的左口袋掏出一支铅笔,喊道:“记录准备中!”
————
FLAG这就应验了,今天两章都不满三千字,稍后加一更。
1258年,12月17日,落药要塞。
落药要塞是山河防线中第一个开工的棱堡,主体结构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已经完工。完工后这一个月来这里也没闲着,而是在要塞内部又加盖了一圈“门”字排列的营房,以在将来容纳更多的驻军和物资。
营房正中,垒了一个高达五米的砖包土台,上面竖着一根高耸入云的大木柱。木柱中央和顶端的位置各有一个望斗,顶端的上望斗底部拉出四根支索,牢牢固定在要塞四角的地面上,即使大风吹过,也没有明显的晃动。这便是要塞的瞭望台了
这根木柱连着上面的望斗和四周的支索都是海洋部友情赞助的,原先准备做成桅杆的,用一整根不知道多少年的崂山衫木制成,高达二十米,是造船厂的宝贝,为了战略需要不得不拿了出来。
当初立这个瞭望台的时候,想的是尽可能扩大预警范围,所以又垒了个高台提升高度。由于落药要塞地势本来就比周围高了一截,再加上高台和桅杆本身的高度,所以最终瞭望台上望斗的高度达到了三十五米,在上面看下去,周围半径三十公里的地域一览无余,甚至能看出远方地平线的弧度,确实是预警利器。
不过用了一阵子,才发现这么高其实没什么卵用。虽然能看到几十里外,但那么远的目标已经过于小很难看见了,就算有望远镜,一点点扫过去也是件很麻烦的事。而且这么高跟地面交流起来也很困难,再加上寒风吹得冷,所以还是十五米高的下望斗用得比较多。
但是今天上望斗上突然热闹了起来,中央架起了一个大号铁皮炉子,里面填充着煤炭,还淋了一层鲸油、松油和煤粉混合制成的引火油。狭窄的望斗里挤了三个人,都身穿厚厚的棉大衣,其中两人正在用力拉着绳子,从地面往望斗里吊装什么东西,而另一个身材最高大却基本没出力的家伙一边探头看着正在逐渐上升的货物,一边顶着风声喊道:“好好好,上来了,小心点,轻拿轻放,这可是镇社重器!”
这个男人是财政部的股东马原,而这批货物也确实是镇社重器。随着箱子逐渐到达望斗边缘,马原一把把它抓住,然后三人配合,小心地移到了望斗中。
马原穿越前喜读网文,在手机中积攒了不少相关资料,为商社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今天他这又搞出了些新点子。
他拿出一把小刀,拆开箱子外侧层层叠叠的包装,将其打开,三个由大至小的望远镜展现在三人面前。
其余两人,一个脸色白净的叫张乐生,本地富户出身,后来机缘巧合去了崂山学宫读书,学有小成后被东海商社雇了来;另一个瘦小精壮的叫李大成,原先是义勇队的士兵,因为眼力好、文化课成绩好,被选拔为通信兵。他们两人在商社也算老人了,可以说见多识广,但此时看到这些宝物也禁不住惊呼起来。
东海商社现在自产的玻璃质量不过关,造不出合格的光学玻璃,即使优中选优,也只能勉强制造一些低倍率望远镜,成像质量不怎么好,配发给侦察兵和低级军官使用。高级军官们自用的望远镜都是从后世带过来的,所幸当时他们是乘船游览,还真带了不少。
而这批望远镜,用的则是将后世玻璃熔铸后再磨制的镜片,成像效果可比之前那些山寨货强多了。其中更是有一个一百倍率超大望远镜,最初是为东海觅天台试制的,耗费了不少人工,但是由于镜片质量仍然不佳,镜片又没有形成消色差镜组,所以看出去的景象全部是扭曲的,而且景物边缘形成了彩色的色带,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之后就一直闲置着。但是从好的方面来说,至少能看到“有”或者“没有”,这一点对于马原他们来说用处就很大了,所以从天文台那边要了过来,今天拿出来实验一下。
马原兴冲冲地将箱子中附带的三脚架组装起来,然后喊另外两人一起,将那台巨大的一百倍望远镜装了上去,对准了蓝村镇的方向,迫不及待地朝目镜中看去——然而这一看他就头晕了。
这台望远镜放大倍率过大,任何一点轻微的晃动都会导致观察到的景象剧烈晃动。望斗虽然有支索固定住,但高处风大,仍然不可能完全保持静止,平时人站着肉眼看出去感觉不出,然而一经过望远镜一百倍的放大,立刻成了天旋地转的景象,再加上高倍率带来的严重色带,简直是地狱般的画面。马原看了一眼就坚持不住,又让张乐生和李大成轮流试了一下,两人都喊不行。
“唉,华而不实,还是送回去镇宅吧。”
马原心疼地把大望远镜收了起来,又换上一个三十倍的中号望远镜。这次稳定性就强了许多,虽然视野中仍然有不小的晃动,成像效果也不太好,但已经可以接受了。他强忍住呕吐的欲望,找到了蓝村镇瞭望塔的位置——蓝村镇已经作为前线指挥基地开始建设,自然也设立了瞭望塔。
马原把镜头调整到蓝村瞭望塔望斗的位置,可以看到那里的结构和这边相差无几,也有一个大炉子和几个人在上面。然后他离开望远镜,摘下帽子吹了吹冷风,又对着李大成问道:“李大成,你看看这个视野习惯不?没问题的话,我就点火,让他们开始发信号了。”
李大成凑上去看了一下,视野的晃动对他来说倒不是个大问题,但颠倒的景象即使经过多次练习,也还是不太习惯——为了提升成像效果,这批望远镜用的是双凸透镜的开普勒式望远镜,而不是一个凸透镜一个凹透镜的伽利略式望远镜。
伽利略式望远镜可以直接成正像,但是成的是虚像,视野较小,从镜中看到的景象类似于影视剧中的场景——镜头周围一大圈都是黑的,只在中央有一个小圈显示远方的景象。而开普勒式望远镜虽然成的是倒像,但可以形成充盈整个镜头的实像。
后世廉价的玩具望远镜一般是伽利略式,而正规的专业望远镜都是开普勒式。只不过后世的望远镜会在目镜和物镜之间再加一套棱镜组,把倒像转化成正像,而东海商社现在没那种技术水平,权衡之下,还是先凑合着看倒像吧。
李大成清楚地看到了对面瞭望塔的情况,站起身来说:“首长,没问题。”
马原点点头,喊过张乐生一起把火炉缺口的方向对准蓝村方向,然后打起火石,点燃了里面早已准备好的燃料。
熊熊大火立刻燃烧起来,为寒冷的望斗中带来了一点暖意,而冒出的烟柱即使在白天也足够醒目,引起了对面的注意。
不用马原指挥,李大成立刻扑到了望远镜上,张乐生走到火炉右边,扶住了一个转轮。
马原点点头,又拿起箱子中最后那支五倍的小望远镜,看向蓝村方向。这个望远镜的“小”也只是相对前面两台巨物来说的,实际上仍然有近一米长,虽然倍率不高,看不清细节,但是不容易头晕,用于观察大致情况足够了。
很快,蓝村方向做出了反应,他们用一块木板挡住了炉火,又放开,如此闪烁了三次。
“蓝村塔,问询信号!”李大成叫道。
“回复待机信号!”马原听了之后,命令道。
张乐生转动起转轮,一块大木板快速升了起来,挡住了火炉的缺口,又迅速降下,如此同样重复了三次。
不久后,蓝村塔看到这边的信号,又做出了回应,先是闪烁一下,又长亮了一会儿,又闪烁一下。
李大成观察到这个情况,喊道:“蓝村塔,预备信号!”
“准备记录!”马原回复。
张乐生从望台里一个小桌上拿起一个笔记本,又从装满铅笔的左口袋掏出一支铅笔,喊道:“记录准备中!”
————
FLAG这就应验了,今天两章都不满三千字,稍后加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