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分赃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大符篆师、最强雇佣兵之暗黑纪元、侠武世界、全能刺客、茅山术之不死人、超级六扇门、暴躁的大隋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1260年,11月4日,崇明岛,崇明镇港区旧址。
浩浩荡荡的剿匪行动已经结束,南宋水军们先后离开了满目苍痍的崇明岛,只留东海军在上面收拾残局。
这次行动从头到尾都没有遭遇过有强度的抵抗,与其说是一次军事行动,不如说是一场分赃大会。东海人事先好一通准备,结果最后一拳打在棉花上,虽达成了目的,却也有些不爽。
当然,从正面来说,这也是因为事先调集了足够的兵力,吓得海盗们不敢抵抗。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从结果上来说,各路官兵得到了或多或少的财物,朝廷得到了脸面,贾似道终于彻底解决了郝经的问题,而东海人得到了其他人视为鸡肋、而他们则如获至宝的崇明岛,和上面的人。皆大欢喜。
“东家,您说的这个,是煤吧?此物这附近确实不产,不过江南富庶,柴火价也贵,所以上游有不少人运煤来卖的。如今已近冬至,这行当理应正是红火的时候,您遣人去周边市镇打听一下,寻得一二煤商不难。远的不说,就是对面的昆山、嘉定,十有七八是会有的。”
旧港区,一间还算完整的石屋中,何魏坐在一把破椅子上,听前面一个身穿着东海军作训服的年轻人娓娓道来,越听越点头,不由得心生喜悦:有了带路党,果然方便得多啊!
何魏祖籍就是崇明岛,因此顺理成章被商务部派了过来,负责岛上的行政事务。
这年轻人是之前符凯伟从朱家解救出来的俘虏之一,名叫朱泾,自称是朱家的家丁。他原先并不叫这个名字,只是因为读过些书,所以被朱清相中,帮他处理一些生意,然后给改成了现在的名字。当然,这只是他自己的说法,真实情况也没法验证,说不定这浓眉大眼的小子其实是个身负几条性命的江洋大盗呢?只是崇明岛上的人十个有九个都是有故事的,非得深究那就没完了,所以东海人只装作信了。
这朱泾,从此就重新开始吧!
不过这小子确实是有能耐的,在几天内就从东海人收纳的几百难民里脱颖而出,因思维的灵活和对周边情况的熟悉而被何魏选中,暂时作为类似秘书的角色,帮他处理一下岛上的事务。
东海商社虽然抢到了崇明岛这块大肥肉,但是离完全消化还差得远呢。
迫在眉睫的是处理仍然藏匿在岛上的凶恶海盗,然后就是对岛上设施的重建。等搞定这些,还得重新收服散落周围的大小海盗,而且必须要恢复起周边的商业网络来,任重而道远啊!
事情一时太多,只能先从减法做起。现在商业未恢复,岛上这么多人养不活只会添乱,因此便分批带走,去别的地方干活。如此一来,这些带走的人口也算是这次行动的第一批收获了。
符凯伟从难民中征召并筛选出了一批愿意参加东海海军的,又征召了一批愿意移民胶东的,准备随下班定期船回本土。李涛征召了一批愿意去临安给京东商城搬砖的,直接南下回了临安。这前后加起来加起来总共要带走三百多人,缓解了岛上的人口压力。这样一来,现在还留在崇明岛的原住民只剩下二百多,加上三个连的海军陆战队和一批东海商社的工作人员,总共也不过五百,安置起来就容易多了。
何魏留在岛上,负责初期的重建工作。虽说他是“本地出身”,但几百年来环境大不同,还是需要依赖当地人。不过他些年来在商务部经常跟三教九流的人打交道,之前空闲时也经常跟军方人士交流练兵经验,对组织术还挺有心得的,来这边倒也合适。
重建的初期目标也不高,只是先建设一个棱堡,维护好港口,作为商社在崇明岛的坚实据点,再等明年本土派更多人来开展下面的工作。建材倒是不缺,这次商队作为压舱物带来了不少条石、砖块和水泥;人力也不缺,何魏用食物和衣物换取岛上难民的劳动,这个经济体系目前运行得很好;但是现在已经是冬季,冷风不断吹来,没有取暖措施可受不了。
岛上倒是有不少干柴和干草,不过小批量烧烧菜煮煮盐可以,但一上规模就不行了。而且为长久计,将来岛上肯定是要自己建窑烧砖的,说不定还有更多的用途,必须得寻得更多更廉价的燃料,比如煤才行。
所以今天何魏把朱泾找来,描述了一番“黑色的石头”“不容易点燃,但是一点燃就很能烧”之类的把人当乡巴佬的话,还好朱泾比较有教养,不卑不亢地回答了何魏的疑问。
煤炭正是在宋朝普遍应用开来,朱泾显然是知道的,不但知道,还知道一些可能的货源地。
“啊,是这样?已经有了啊……哈哈,小朱,干得不错!嗯,这样吧,既然你熟悉,那么今天我派艘船过去看看,你也跟着一起吧!”
朱泾一愣,随即点了点头。
……
“就是前面,那就是刘家河,河口有个小镇,先去镇上问问,有最好,没有再往里去嘉兴或昆山,都方便。”
晋江号上,朱泾把望远镜恭敬地递给船长关大富,然后如此说道。
关大富又拿起望远镜确认了一下前方的河流走向,满意地点点头说:“好。小子,以后好好干,在商社里,很容易出头的!”
说完,关大富便去了后面指挥操舵,而朱泾依然站在船头,表面上是向前张望着,实际上却是在平复心中的汹涌。
世上竟有如此神奇之物!数里之遥竟如在眼前一般!
朱泾又回头看了一眼船上的布面钢骨海翼帆。这艘船只是普通的沙船没什么稀奇,但是比寻常的沙船要灵活得多,显然是这帆的功劳。刚才他留意过水手们的操作,虽然对他们为什么常要将帆面侧对着风向不太理解,但最后的结果证明了这种帆要比传统的硬帆更能利用不同的风向,真正做到了七面来风皆可行船。
而且船上的绳索、滑轮、锁扣、绞盘等等细琐之物,虽然不起眼,但实际上都是别具匠心之作。还有那些盖着帆布的小车,难道……
这东海商社,为何竟有如此多的好东西?
其实,这并不是他第一次见到海翼帆了。崇明海盗,亦盗亦商,在海盗业务之外,也是长江以北海贸的大玩家,每年都有不少商船,往返于胶州和江南进行贸易。前两年,他就曾跟随商队到过胶州,在那里见过不少新奇玩意,对东海商社的崛起其实也很了解,自然也曾目睹过著名的东海长鼻船,但只是远远看过,未曾如同今天一样近距离接触过它的运作。
一阵吆喝声传来,打断了朱泾的思路,他抬头一看,发现是接近河口了,水手们忙碌降帆,将船速减慢下来。河口处水流交汇,船两侧的批水板被放了下来,以减缓船体的横移,后面的关大富亲自小心地操着舵轮,船只有惊无险地进了刘家河。
刘家河,古称娄江,也就是后世的浏河,与东边的黄浦塘类似,都是受益于青龙江和吴淞江的淤积而水势增大,通航能力与日俱增,航运业和商业也渐渐被带动起来。如今,刘家河口已经出现了一个小商港,几十年后这里会进一步发展为繁荣的刘家港,与上海港为一时瑜亮。
晋江号慢慢驶入商港码头,此时正是关键时刻,水手们都忙碌了起来,而朱泾却站在船头,一时无所事事。
他看着逐渐靠近的江岸,突然心生奇想——若是这时候我跳船逃了,谁会在意?
如今在东海人的船上又学了不少,这海翼帆的钢骨虽然做不出,但是用木骨竹骨,也未必不能仿出个五六分。再加上那些琐碎细物,拼出一条好船,想必不难吧?到时召集几个旧部,重新聚啸海上,未必不能东山再起、重建基业!
想我朱清何等英雄,怎能甘愿沦落为一个小角色!
呃,没错,要是符凯伟和何魏知道了肯定会吓掉下巴……朱泾此人就是那个纵横东南海面、号令江口群雄的崇明双雄之一的朱清!
这完全超出了一般人的固有印象。怎么会是你?既然是大名鼎鼎的海盗,怎么也得是三四十岁、一身横肉、络腮胡须、甚至还瞎了一只眼的枭雄模样吧?完全跟这看着挺正气的年轻小子联系不起来啊!
实际上,朱清就是这么年轻,今年不过二十五岁左右。
当初,他是嘉兴府某杨姓海商的家奴,在他家学了些识字算术,后因母亲被侮辱而反抗,最终流落海上成了海盗。当时,他还只是个十几岁的少年。
他最初的海盗生涯并不顺利,有一次甚至被官府抓获,但是当时审案的县官看他面貌和善,对答又有条理,所以生了恻隐和爱才之心,将他释放了。
这便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在这件事里,他遇到了两个重要的人。一是一同被捕又因相似的原因被释放的张瑄,两人境遇相似,结为异姓兄弟,在海上同进退,很快打出了威名;二是经手此案的县官,从此朱张二人与白道搭上了关系,既缓和了与官府的关系,又有了正常的商业渠道,很快积聚了大量的财富。
两相益彰之下,朱清和张瑄的海盗事业迅速膨胀,在二十多岁出头的年纪就取得了如此高的地位,也算是一段传奇了,只是可惜……
大难临头之际,张瑄决定走为上策,而朱清则不太舍得,决定留下来死个轰轰烈烈。但是真到了官兵打上门的时候,他反而怂了,把胡子一剃改头换面,又换了身衣服,躲在仆人里面,竟也没被发现。
官兵和东海人一样有思维盲区,认为这么大的海盗肯定是凶神恶煞的样子,根本没把他往朱清的方面想,等到后面他被东海人“解救”,之后就更没问题了。
朱清倒是不知道将他祸害到这个境地的正是东海人,还对他们心存着一丝好感,毕竟救他于水火的也是东海人。之后他们虽然占着崇明不走,但这时候也不算什么,反而在岛上的做派事事体现着规矩,还有诸多新奇玩意,很难不让人产生好感。
“朱秀才!”这时关大富从后面走了上来,热情地说道:“你果然指点得好啊,是个好地方,走,下船去看看!你再指点指点,这有甚好吃的?”
更多的水手热情地问了过来,朱泾也笑了出来,说道:“好啊,可惜小弟现在囊中羞涩,不然这顿该我请哥哥们的……走,我知道前面有家烧鸭子不错!”
时机不合适,还是先在东海人这里多呆一阵子,再偷师一点吧。
1260年,11月4日,崇明岛,崇明镇港区旧址。
浩浩荡荡的剿匪行动已经结束,南宋水军们先后离开了满目苍痍的崇明岛,只留东海军在上面收拾残局。
这次行动从头到尾都没有遭遇过有强度的抵抗,与其说是一次军事行动,不如说是一场分赃大会。东海人事先好一通准备,结果最后一拳打在棉花上,虽达成了目的,却也有些不爽。
当然,从正面来说,这也是因为事先调集了足够的兵力,吓得海盗们不敢抵抗。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从结果上来说,各路官兵得到了或多或少的财物,朝廷得到了脸面,贾似道终于彻底解决了郝经的问题,而东海人得到了其他人视为鸡肋、而他们则如获至宝的崇明岛,和上面的人。皆大欢喜。
“东家,您说的这个,是煤吧?此物这附近确实不产,不过江南富庶,柴火价也贵,所以上游有不少人运煤来卖的。如今已近冬至,这行当理应正是红火的时候,您遣人去周边市镇打听一下,寻得一二煤商不难。远的不说,就是对面的昆山、嘉定,十有七八是会有的。”
旧港区,一间还算完整的石屋中,何魏坐在一把破椅子上,听前面一个身穿着东海军作训服的年轻人娓娓道来,越听越点头,不由得心生喜悦:有了带路党,果然方便得多啊!
何魏祖籍就是崇明岛,因此顺理成章被商务部派了过来,负责岛上的行政事务。
这年轻人是之前符凯伟从朱家解救出来的俘虏之一,名叫朱泾,自称是朱家的家丁。他原先并不叫这个名字,只是因为读过些书,所以被朱清相中,帮他处理一些生意,然后给改成了现在的名字。当然,这只是他自己的说法,真实情况也没法验证,说不定这浓眉大眼的小子其实是个身负几条性命的江洋大盗呢?只是崇明岛上的人十个有九个都是有故事的,非得深究那就没完了,所以东海人只装作信了。
这朱泾,从此就重新开始吧!
不过这小子确实是有能耐的,在几天内就从东海人收纳的几百难民里脱颖而出,因思维的灵活和对周边情况的熟悉而被何魏选中,暂时作为类似秘书的角色,帮他处理一下岛上的事务。
东海商社虽然抢到了崇明岛这块大肥肉,但是离完全消化还差得远呢。
迫在眉睫的是处理仍然藏匿在岛上的凶恶海盗,然后就是对岛上设施的重建。等搞定这些,还得重新收服散落周围的大小海盗,而且必须要恢复起周边的商业网络来,任重而道远啊!
事情一时太多,只能先从减法做起。现在商业未恢复,岛上这么多人养不活只会添乱,因此便分批带走,去别的地方干活。如此一来,这些带走的人口也算是这次行动的第一批收获了。
符凯伟从难民中征召并筛选出了一批愿意参加东海海军的,又征召了一批愿意移民胶东的,准备随下班定期船回本土。李涛征召了一批愿意去临安给京东商城搬砖的,直接南下回了临安。这前后加起来加起来总共要带走三百多人,缓解了岛上的人口压力。这样一来,现在还留在崇明岛的原住民只剩下二百多,加上三个连的海军陆战队和一批东海商社的工作人员,总共也不过五百,安置起来就容易多了。
何魏留在岛上,负责初期的重建工作。虽说他是“本地出身”,但几百年来环境大不同,还是需要依赖当地人。不过他些年来在商务部经常跟三教九流的人打交道,之前空闲时也经常跟军方人士交流练兵经验,对组织术还挺有心得的,来这边倒也合适。
重建的初期目标也不高,只是先建设一个棱堡,维护好港口,作为商社在崇明岛的坚实据点,再等明年本土派更多人来开展下面的工作。建材倒是不缺,这次商队作为压舱物带来了不少条石、砖块和水泥;人力也不缺,何魏用食物和衣物换取岛上难民的劳动,这个经济体系目前运行得很好;但是现在已经是冬季,冷风不断吹来,没有取暖措施可受不了。
岛上倒是有不少干柴和干草,不过小批量烧烧菜煮煮盐可以,但一上规模就不行了。而且为长久计,将来岛上肯定是要自己建窑烧砖的,说不定还有更多的用途,必须得寻得更多更廉价的燃料,比如煤才行。
所以今天何魏把朱泾找来,描述了一番“黑色的石头”“不容易点燃,但是一点燃就很能烧”之类的把人当乡巴佬的话,还好朱泾比较有教养,不卑不亢地回答了何魏的疑问。
煤炭正是在宋朝普遍应用开来,朱泾显然是知道的,不但知道,还知道一些可能的货源地。
“啊,是这样?已经有了啊……哈哈,小朱,干得不错!嗯,这样吧,既然你熟悉,那么今天我派艘船过去看看,你也跟着一起吧!”
朱泾一愣,随即点了点头。
……
“就是前面,那就是刘家河,河口有个小镇,先去镇上问问,有最好,没有再往里去嘉兴或昆山,都方便。”
晋江号上,朱泾把望远镜恭敬地递给船长关大富,然后如此说道。
关大富又拿起望远镜确认了一下前方的河流走向,满意地点点头说:“好。小子,以后好好干,在商社里,很容易出头的!”
说完,关大富便去了后面指挥操舵,而朱泾依然站在船头,表面上是向前张望着,实际上却是在平复心中的汹涌。
世上竟有如此神奇之物!数里之遥竟如在眼前一般!
朱泾又回头看了一眼船上的布面钢骨海翼帆。这艘船只是普通的沙船没什么稀奇,但是比寻常的沙船要灵活得多,显然是这帆的功劳。刚才他留意过水手们的操作,虽然对他们为什么常要将帆面侧对着风向不太理解,但最后的结果证明了这种帆要比传统的硬帆更能利用不同的风向,真正做到了七面来风皆可行船。
而且船上的绳索、滑轮、锁扣、绞盘等等细琐之物,虽然不起眼,但实际上都是别具匠心之作。还有那些盖着帆布的小车,难道……
这东海商社,为何竟有如此多的好东西?
其实,这并不是他第一次见到海翼帆了。崇明海盗,亦盗亦商,在海盗业务之外,也是长江以北海贸的大玩家,每年都有不少商船,往返于胶州和江南进行贸易。前两年,他就曾跟随商队到过胶州,在那里见过不少新奇玩意,对东海商社的崛起其实也很了解,自然也曾目睹过著名的东海长鼻船,但只是远远看过,未曾如同今天一样近距离接触过它的运作。
一阵吆喝声传来,打断了朱泾的思路,他抬头一看,发现是接近河口了,水手们忙碌降帆,将船速减慢下来。河口处水流交汇,船两侧的批水板被放了下来,以减缓船体的横移,后面的关大富亲自小心地操着舵轮,船只有惊无险地进了刘家河。
刘家河,古称娄江,也就是后世的浏河,与东边的黄浦塘类似,都是受益于青龙江和吴淞江的淤积而水势增大,通航能力与日俱增,航运业和商业也渐渐被带动起来。如今,刘家河口已经出现了一个小商港,几十年后这里会进一步发展为繁荣的刘家港,与上海港为一时瑜亮。
晋江号慢慢驶入商港码头,此时正是关键时刻,水手们都忙碌了起来,而朱泾却站在船头,一时无所事事。
他看着逐渐靠近的江岸,突然心生奇想——若是这时候我跳船逃了,谁会在意?
如今在东海人的船上又学了不少,这海翼帆的钢骨虽然做不出,但是用木骨竹骨,也未必不能仿出个五六分。再加上那些琐碎细物,拼出一条好船,想必不难吧?到时召集几个旧部,重新聚啸海上,未必不能东山再起、重建基业!
想我朱清何等英雄,怎能甘愿沦落为一个小角色!
呃,没错,要是符凯伟和何魏知道了肯定会吓掉下巴……朱泾此人就是那个纵横东南海面、号令江口群雄的崇明双雄之一的朱清!
这完全超出了一般人的固有印象。怎么会是你?既然是大名鼎鼎的海盗,怎么也得是三四十岁、一身横肉、络腮胡须、甚至还瞎了一只眼的枭雄模样吧?完全跟这看着挺正气的年轻小子联系不起来啊!
实际上,朱清就是这么年轻,今年不过二十五岁左右。
当初,他是嘉兴府某杨姓海商的家奴,在他家学了些识字算术,后因母亲被侮辱而反抗,最终流落海上成了海盗。当时,他还只是个十几岁的少年。
他最初的海盗生涯并不顺利,有一次甚至被官府抓获,但是当时审案的县官看他面貌和善,对答又有条理,所以生了恻隐和爱才之心,将他释放了。
这便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在这件事里,他遇到了两个重要的人。一是一同被捕又因相似的原因被释放的张瑄,两人境遇相似,结为异姓兄弟,在海上同进退,很快打出了威名;二是经手此案的县官,从此朱张二人与白道搭上了关系,既缓和了与官府的关系,又有了正常的商业渠道,很快积聚了大量的财富。
两相益彰之下,朱清和张瑄的海盗事业迅速膨胀,在二十多岁出头的年纪就取得了如此高的地位,也算是一段传奇了,只是可惜……
大难临头之际,张瑄决定走为上策,而朱清则不太舍得,决定留下来死个轰轰烈烈。但是真到了官兵打上门的时候,他反而怂了,把胡子一剃改头换面,又换了身衣服,躲在仆人里面,竟也没被发现。
官兵和东海人一样有思维盲区,认为这么大的海盗肯定是凶神恶煞的样子,根本没把他往朱清的方面想,等到后面他被东海人“解救”,之后就更没问题了。
朱清倒是不知道将他祸害到这个境地的正是东海人,还对他们心存着一丝好感,毕竟救他于水火的也是东海人。之后他们虽然占着崇明不走,但这时候也不算什么,反而在岛上的做派事事体现着规矩,还有诸多新奇玩意,很难不让人产生好感。
“朱秀才!”这时关大富从后面走了上来,热情地说道:“你果然指点得好啊,是个好地方,走,下船去看看!你再指点指点,这有甚好吃的?”
更多的水手热情地问了过来,朱泾也笑了出来,说道:“好啊,可惜小弟现在囊中羞涩,不然这顿该我请哥哥们的……走,我知道前面有家烧鸭子不错!”
时机不合适,还是先在东海人这里多呆一阵子,再偷师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