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露天甲板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大符篆师、最强雇佣兵之暗黑纪元、侠武世界、全能刺客、茅山术之不死人、超级六扇门、暴躁的大隋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如果把露天甲板从前到后分为四段的话,火炮是布置在第一、三、四段,中央靠前的第二段是空出来的。这一段也是李涛刚才走上来的楼梯的位置,有一个面积相当大的天井,位于这一段露天甲板的正中,几乎占了一半的面积。这样的设计在风帆时代的舰船上很常见,是从艏艉楼过渡到平甲板之后的必然设计,而且也便于装卸货物,的确是有必要的。而且炮舱一打起炮来硝烟弥漫,必须得有足够的出口通风才行。所以海洋部的周正茂和梁恩等人设计这型船时还是尊敬先人经验,乖乖在露天甲板上设置了一个巨大的天井,只在两侧留下两道走廊区域供艏艉部通行,就像两道桥一样。
这两道桥也就是所谓的“Bridge”,后世之所以把舰船的舯部建筑称为“舰桥”,这里就是最初来源。
呃,别说,梁恩还真在天井后方设了一个指挥用的“舰桥”。
烈焰级的平甲板设计很先进,但也有个小小的缺点,那就是没了艉楼之后,艉部的视野就不够好,操舵很不方便了。所以,韩松就将指挥作业与操舵作业分离,将指挥部设在视野好的地方,再通过信号指挥艉部的舵手操舵。找来找去,视野最好的地方就是舰桥这里了,既足够靠前能看清前方的情况,又不过于靠前以至于忽视了艉部的情况,同时也与炮甲板只有一个天井之隔能随时了解并指挥船舱内部的情况,可以说统揽全局。
所以最后,“舰桥”就真的设置在了舰桥附近,看来这也是历史的必然性啊。
顺带一提,烈焰级变大之后,对舵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她是专业的海船,不用考虑浅水需要升舵的情况,所以舵也改成了强度更高的固定式舵。因为舵更大了,转舵所需的力也变大了,所以烈焰级的舵轮要大得多,而且是由两个舵轮并联在一起组成,必要时可以多人共同操舵。至于指挥,也很简单,平时只要靠吼就行了,如果战时炮声大听不清,舰桥就打出旗语指挥。海战时间动辄以小时为单位,不差这点延迟。
舰桥的结构并不复杂,只是在天井和桅杆之间设置了一个低矮的小屋子,为了不挡风,高度没有超越两侧的舷墙太多。屋顶四周有护栏,可以登上去观察船只周边的情况,平时军官们就是站在上面吹风指挥;屋子里面放置着常用的航海仪器和图表的备份,技术军官一般在里面进行作业,天气不好的时候指挥官也会躲进来。
此时天气不错,舰桥上,本舰舰长潘学忠少校正在指挥船员进行最后的停泊作业,舰队提督韩松带着魏万程和林大力两人也在上面参观,再加上原先就在的几个海军实习军官,一下子还挺挤的。
李涛走上舰桥,一下子就感受到海风迎面吹来,然后就听到林大力哆嗦的声音:“嘿,我说韩松啊,你真不打算把这舰桥加道围墙?现在年轻,随便吹吹海风不要紧,等将来老了,不怕关节炎啊。”
韩松一皱眉头,还没说话,就听到李涛的吐嘈声传来:“你才几岁,就想着关节炎了?暮气太重了吧。”
林大力转头看见他,嘿嘿一笑,说道:“不小了啊,时光一去不回头啊。”
如今已经是东海商社登陆的第九个年头了。对于大部分股东来说,他们的青春已经逝去,开始逐渐奔向定义模糊的中年时代,不少人孩子都开始上小学了,而年龄最大的几位已经需要全职保姆照料了。
这样的事实令不少敏感的股东都百感交集,虽然现在他们还干得动,还是东海体系当之无愧的灵魂与核心,但是十年后、二十年后甚至是百年后呢?
当他们无力奋斗在第一线的时候,东海商社这艘大船又会驶向何方呢?是会继续蓬勃发展,还是被时代所同化而渐渐沉沦?一想到这点,如何不令人伤春悲秋呢?
当然,林大力此时未必想到了这么多,只是被海风吹得直哆嗦的时候的恶毒吐槽而已。他这人一向就这么让人不待见,要不是之前在临安的舆论操作做得不错,不知道还要惹来多少嫌弃。
舰桥上的气氛一度非常尴尬,魏万程赶紧拉着林大力走了下去。
李涛耸耸肩,走过去拿起来程的航海记录翻看了起来,看着看着就惊喜地喊了出来:“12节!真能跑出这样的速度来?这不是比星火级还快了一级吗?”
说到这个,韩松顿时就来了精神:“哈哈,那也就是极端情况下跑出来的,要不是复现了几次,我还以为记录仪坏了呢。不过也做不了准,正常情况下跑个11节也就顶天了。这也算不了什么,参考历史数据,一艘设计合理的巡航舰,就该有这样的极限速度。我们的烈焰级真正厉害的,是在风向不好的时候速度也不慢,我从长江口一路过来,经常在弱风的时候用六七节的速度超过一些龟爬似的旧式硬帆船,这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啊!”
烈焰级的航海性能确实令人惊喜,不但极速很快,一般条件下也依然灵动,这主要得益于再度进化的帆装。她的帆装形式与三桅星火级基本相同,舰艏有首斜桅,甲板上设置了三根桅杆。不过规模要大得多,其中主桅杆高达30米,几乎有十层楼高了,真正意义上的高耸入云,能够撑起巨大的帆面积,自然动力十足。
想做出这么高的桅杆可不容易。材料倒是不难找,崂山上高大的松树杉树还是颇有一些的,之前也储备了一批原木,但是小型桅杆用原木来加工还凑合,而大型船就嫌太重了,而且强度也很可疑。后来,造船厂把一根长松木分解之后重新拼接成了一根空心桅杆,外部再用钢箍加固。这样的空心结构可以提高强度质量比,能够使桅杆承受更大的风力,但是强度仍然不够,实验时不得不在桅杆周边拉上大量支索以保证安全性。但是这么一来就会妨碍海翼帆的转动,导致它无法充分利用八面来风,平均功率几乎降了一半。
为了进一步强化桅杆,商社的臭皮匠们可谓绞尽脑汁。其中有人提出了一个“塔吊”方案,也就是像后世常见的塔式起重机的塔一样,用钢材搭出一个桁架式的高桅杆出来,再在外面嵌套上空心的木桅杆。这个方案看上去很有前途,不过暂时超出了工业部的能力,没有采用,只作为一个远期项目投入了研发。
不过这种“钢-木”复合结构的思路倒是给了造船厂启发,他们最终没有在桅杆上动手脚,而是用了一种简单粗暴的方案:加强支索。也就是把原先的麻绳支索换成了细钢丝绞成的钢索。铁丝网作为一种重要军事物资,商社几年来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改进,现在已经能做出相当不错的钢索了。有了这种超强的材料,只要少数几根支索就能保证桅杆的强度,同时也不会过多妨碍海翼帆转动,最终实现了烈焰级的强劲动力。
帆力大增之后,转动起来所需的力矩也变大了。所以烈焰级的海翼帆进行了进一步的修形,前后三面帆高度大大提升、宽度提升却不多,整体看上去更修长了。帆骨也从实心钢条换成了更合理的T字结构,以减轻总重。不过,不管怎么改,巨大帆面带来的力矩和重量还是消除不了的,为此,必须使用更大的操纵力去应对。
舰桥之后,是高大的主桅,再之后放着几艘小船,再之后又是一个小型的天井,再之后则是一个巨大的绞盘。这个绞盘便是露天甲板上的所谓“动力中心”。
绞盘的结构和磨盘差不多,是一个可转动的圆盘,侧面均匀插着八根水平木杆,最多可由16人一同推动,能够提供一个强劲可调节传动比的动力来源。在绞盘前方,有一个像大号算盘一样的装置,竖向布置着若干根钢轴,每根上面都有一上一下两个滚轮。这个“算盘”便是船上的传动装置,各根桅杆上升降帆和转动帆向的绳索都通过甲板各处的滑轮延伸到算盘上。哪个区域有需要,便将对应的绳索连接到绞盘上,通过绞盘的转动,便有足够的动力实现升帆、转向、收锚、抬举等动作。
这套装置的原型来自于当初商社耕地用的代耕具。代耕具初期为商社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虽然逐渐被畜力取代,但作为一种方便的易调控的小型动力来源,还是很有价值。进一步改良后,类似的人力动力装置被各个工坊和实验室广泛地使用,用于在小规模生产或实验中提供动力。现在,它又放到了船上,效果很是令人满意。刚才几个水手就是在这里转转转,几面帆便轻松收起来了。
“嘿,这东西好用啊。”李涛走到这里,一眼就发现了动力中心的价值,“怪不得之前梁恩一直吹牛说‘这个动力中心才是烈焰级最具革命性的地方’呢。还真是方便,要是再进化一些,以后岂不是在舰桥上按几个钮,就能随意操帆了?”
韩松笑笑:“不止呢,你看。”
就在这时,动力中心旁传来了一声清脆的铃声,一个中年海军中士立刻招呼了一声,周边十几个水手跑了过来,喊着号子推起了绞盘。吱嘎吱嘎的声音不断响起,李涛四处张望,但没发现有什么东西在动,等过了一会儿,才发现几个标准箱从前面的小天井升起来了!
“这,这……”李涛被吓了一个目瞪口呆,“这是电梯?”
“咳,”韩松严肃地说道,“准确地说,这叫升降机。还是梁恩搞出来的,其实挺自然的嘛,既然动力中心能升降帆,那么升降货物自然也可以,所以他脑袋一拍就搞了这么个升降机出来。本来是想放在舰桥前面的大天井的,但那边结构不好搞,于是放到这里了。方便确实是挺方便的,但毕竟用得还是人力,相比人工搬运效率提升得有限,倒是战时用来升举弹药效果不错。他说得对啊,船上最具革命性的改进就是这里了。”
李涛看着这个“动力中心”,突然眼前一亮,说道:“老大,你说,要是把这里换成一台小蒸汽机……”
蒸汽机上船,这是东海商社诸股东的终极梦想之一。当然,以现在的工业能力,离蒸汽驱动船只航行那一步还差得远,但是就算不搞驱动,蒸汽机也是有用的啊,替换掉这个“动力中心”的人力,不是就大有可为嘛。历史上,后期型的大飞剪帆船,即使纯以风帆为动力,也是配备了蒸汽机辅助操帆的。
不过韩松却摇摇头,笑道:“就现在‘新星-150’那水平,那可靠性,你敢让它上我们的宝贝船?还是等迭代个三五代再说吧。”
如果把露天甲板从前到后分为四段的话,火炮是布置在第一、三、四段,中央靠前的第二段是空出来的。这一段也是李涛刚才走上来的楼梯的位置,有一个面积相当大的天井,位于这一段露天甲板的正中,几乎占了一半的面积。这样的设计在风帆时代的舰船上很常见,是从艏艉楼过渡到平甲板之后的必然设计,而且也便于装卸货物,的确是有必要的。而且炮舱一打起炮来硝烟弥漫,必须得有足够的出口通风才行。所以海洋部的周正茂和梁恩等人设计这型船时还是尊敬先人经验,乖乖在露天甲板上设置了一个巨大的天井,只在两侧留下两道走廊区域供艏艉部通行,就像两道桥一样。
这两道桥也就是所谓的“Bridge”,后世之所以把舰船的舯部建筑称为“舰桥”,这里就是最初来源。
呃,别说,梁恩还真在天井后方设了一个指挥用的“舰桥”。
烈焰级的平甲板设计很先进,但也有个小小的缺点,那就是没了艉楼之后,艉部的视野就不够好,操舵很不方便了。所以,韩松就将指挥作业与操舵作业分离,将指挥部设在视野好的地方,再通过信号指挥艉部的舵手操舵。找来找去,视野最好的地方就是舰桥这里了,既足够靠前能看清前方的情况,又不过于靠前以至于忽视了艉部的情况,同时也与炮甲板只有一个天井之隔能随时了解并指挥船舱内部的情况,可以说统揽全局。
所以最后,“舰桥”就真的设置在了舰桥附近,看来这也是历史的必然性啊。
顺带一提,烈焰级变大之后,对舵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她是专业的海船,不用考虑浅水需要升舵的情况,所以舵也改成了强度更高的固定式舵。因为舵更大了,转舵所需的力也变大了,所以烈焰级的舵轮要大得多,而且是由两个舵轮并联在一起组成,必要时可以多人共同操舵。至于指挥,也很简单,平时只要靠吼就行了,如果战时炮声大听不清,舰桥就打出旗语指挥。海战时间动辄以小时为单位,不差这点延迟。
舰桥的结构并不复杂,只是在天井和桅杆之间设置了一个低矮的小屋子,为了不挡风,高度没有超越两侧的舷墙太多。屋顶四周有护栏,可以登上去观察船只周边的情况,平时军官们就是站在上面吹风指挥;屋子里面放置着常用的航海仪器和图表的备份,技术军官一般在里面进行作业,天气不好的时候指挥官也会躲进来。
此时天气不错,舰桥上,本舰舰长潘学忠少校正在指挥船员进行最后的停泊作业,舰队提督韩松带着魏万程和林大力两人也在上面参观,再加上原先就在的几个海军实习军官,一下子还挺挤的。
李涛走上舰桥,一下子就感受到海风迎面吹来,然后就听到林大力哆嗦的声音:“嘿,我说韩松啊,你真不打算把这舰桥加道围墙?现在年轻,随便吹吹海风不要紧,等将来老了,不怕关节炎啊。”
韩松一皱眉头,还没说话,就听到李涛的吐嘈声传来:“你才几岁,就想着关节炎了?暮气太重了吧。”
林大力转头看见他,嘿嘿一笑,说道:“不小了啊,时光一去不回头啊。”
如今已经是东海商社登陆的第九个年头了。对于大部分股东来说,他们的青春已经逝去,开始逐渐奔向定义模糊的中年时代,不少人孩子都开始上小学了,而年龄最大的几位已经需要全职保姆照料了。
这样的事实令不少敏感的股东都百感交集,虽然现在他们还干得动,还是东海体系当之无愧的灵魂与核心,但是十年后、二十年后甚至是百年后呢?
当他们无力奋斗在第一线的时候,东海商社这艘大船又会驶向何方呢?是会继续蓬勃发展,还是被时代所同化而渐渐沉沦?一想到这点,如何不令人伤春悲秋呢?
当然,林大力此时未必想到了这么多,只是被海风吹得直哆嗦的时候的恶毒吐槽而已。他这人一向就这么让人不待见,要不是之前在临安的舆论操作做得不错,不知道还要惹来多少嫌弃。
舰桥上的气氛一度非常尴尬,魏万程赶紧拉着林大力走了下去。
李涛耸耸肩,走过去拿起来程的航海记录翻看了起来,看着看着就惊喜地喊了出来:“12节!真能跑出这样的速度来?这不是比星火级还快了一级吗?”
说到这个,韩松顿时就来了精神:“哈哈,那也就是极端情况下跑出来的,要不是复现了几次,我还以为记录仪坏了呢。不过也做不了准,正常情况下跑个11节也就顶天了。这也算不了什么,参考历史数据,一艘设计合理的巡航舰,就该有这样的极限速度。我们的烈焰级真正厉害的,是在风向不好的时候速度也不慢,我从长江口一路过来,经常在弱风的时候用六七节的速度超过一些龟爬似的旧式硬帆船,这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啊!”
烈焰级的航海性能确实令人惊喜,不但极速很快,一般条件下也依然灵动,这主要得益于再度进化的帆装。她的帆装形式与三桅星火级基本相同,舰艏有首斜桅,甲板上设置了三根桅杆。不过规模要大得多,其中主桅杆高达30米,几乎有十层楼高了,真正意义上的高耸入云,能够撑起巨大的帆面积,自然动力十足。
想做出这么高的桅杆可不容易。材料倒是不难找,崂山上高大的松树杉树还是颇有一些的,之前也储备了一批原木,但是小型桅杆用原木来加工还凑合,而大型船就嫌太重了,而且强度也很可疑。后来,造船厂把一根长松木分解之后重新拼接成了一根空心桅杆,外部再用钢箍加固。这样的空心结构可以提高强度质量比,能够使桅杆承受更大的风力,但是强度仍然不够,实验时不得不在桅杆周边拉上大量支索以保证安全性。但是这么一来就会妨碍海翼帆的转动,导致它无法充分利用八面来风,平均功率几乎降了一半。
为了进一步强化桅杆,商社的臭皮匠们可谓绞尽脑汁。其中有人提出了一个“塔吊”方案,也就是像后世常见的塔式起重机的塔一样,用钢材搭出一个桁架式的高桅杆出来,再在外面嵌套上空心的木桅杆。这个方案看上去很有前途,不过暂时超出了工业部的能力,没有采用,只作为一个远期项目投入了研发。
不过这种“钢-木”复合结构的思路倒是给了造船厂启发,他们最终没有在桅杆上动手脚,而是用了一种简单粗暴的方案:加强支索。也就是把原先的麻绳支索换成了细钢丝绞成的钢索。铁丝网作为一种重要军事物资,商社几年来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改进,现在已经能做出相当不错的钢索了。有了这种超强的材料,只要少数几根支索就能保证桅杆的强度,同时也不会过多妨碍海翼帆转动,最终实现了烈焰级的强劲动力。
帆力大增之后,转动起来所需的力矩也变大了。所以烈焰级的海翼帆进行了进一步的修形,前后三面帆高度大大提升、宽度提升却不多,整体看上去更修长了。帆骨也从实心钢条换成了更合理的T字结构,以减轻总重。不过,不管怎么改,巨大帆面带来的力矩和重量还是消除不了的,为此,必须使用更大的操纵力去应对。
舰桥之后,是高大的主桅,再之后放着几艘小船,再之后又是一个小型的天井,再之后则是一个巨大的绞盘。这个绞盘便是露天甲板上的所谓“动力中心”。
绞盘的结构和磨盘差不多,是一个可转动的圆盘,侧面均匀插着八根水平木杆,最多可由16人一同推动,能够提供一个强劲可调节传动比的动力来源。在绞盘前方,有一个像大号算盘一样的装置,竖向布置着若干根钢轴,每根上面都有一上一下两个滚轮。这个“算盘”便是船上的传动装置,各根桅杆上升降帆和转动帆向的绳索都通过甲板各处的滑轮延伸到算盘上。哪个区域有需要,便将对应的绳索连接到绞盘上,通过绞盘的转动,便有足够的动力实现升帆、转向、收锚、抬举等动作。
这套装置的原型来自于当初商社耕地用的代耕具。代耕具初期为商社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虽然逐渐被畜力取代,但作为一种方便的易调控的小型动力来源,还是很有价值。进一步改良后,类似的人力动力装置被各个工坊和实验室广泛地使用,用于在小规模生产或实验中提供动力。现在,它又放到了船上,效果很是令人满意。刚才几个水手就是在这里转转转,几面帆便轻松收起来了。
“嘿,这东西好用啊。”李涛走到这里,一眼就发现了动力中心的价值,“怪不得之前梁恩一直吹牛说‘这个动力中心才是烈焰级最具革命性的地方’呢。还真是方便,要是再进化一些,以后岂不是在舰桥上按几个钮,就能随意操帆了?”
韩松笑笑:“不止呢,你看。”
就在这时,动力中心旁传来了一声清脆的铃声,一个中年海军中士立刻招呼了一声,周边十几个水手跑了过来,喊着号子推起了绞盘。吱嘎吱嘎的声音不断响起,李涛四处张望,但没发现有什么东西在动,等过了一会儿,才发现几个标准箱从前面的小天井升起来了!
“这,这……”李涛被吓了一个目瞪口呆,“这是电梯?”
“咳,”韩松严肃地说道,“准确地说,这叫升降机。还是梁恩搞出来的,其实挺自然的嘛,既然动力中心能升降帆,那么升降货物自然也可以,所以他脑袋一拍就搞了这么个升降机出来。本来是想放在舰桥前面的大天井的,但那边结构不好搞,于是放到这里了。方便确实是挺方便的,但毕竟用得还是人力,相比人工搬运效率提升得有限,倒是战时用来升举弹药效果不错。他说得对啊,船上最具革命性的改进就是这里了。”
李涛看着这个“动力中心”,突然眼前一亮,说道:“老大,你说,要是把这里换成一台小蒸汽机……”
蒸汽机上船,这是东海商社诸股东的终极梦想之一。当然,以现在的工业能力,离蒸汽驱动船只航行那一步还差得远,但是就算不搞驱动,蒸汽机也是有用的啊,替换掉这个“动力中心”的人力,不是就大有可为嘛。历史上,后期型的大飞剪帆船,即使纯以风帆为动力,也是配备了蒸汽机辅助操帆的。
不过韩松却摇摇头,笑道:“就现在‘新星-150’那水平,那可靠性,你敢让它上我们的宝贝船?还是等迭代个三五代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