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西河口秘闻 > 第六十九章:孝子(三)

第六十九章:孝子(三)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西河口政府临时宣传小队成立了。主题是“百善孝为先”。丁文书特地派人去买了些白浆,在桥头立了个牌子,上书几大孝道口号。诸如:“父母之命,不得不从”、“忤逆不孝,罪该万死”、“顶撞长辈,天打雷劈”。当然,这些话都是衙门口的几个老差人想出来的。丁文书不愿意去做什么长篇大论的演讲,老差人们的意思是,只有写得简单明了,才能镇得住百姓。而且,越吓人越好。

    刚写好的几天,倒是引起了众人的围观。一群人指指点点,议论纷纷。不过重点都集中在了丁文书的书法上。不愧是丁老太爷的儿子,写的字还真不错!更有甚者,让自己家的儿子来牌子处,专门临摹这几个字,方便拿回去学习。

    但是没过几天,大伙的热情就退去了。丁文书派人随机采访了几个过路人,收集了群众意见。

    “牌子?什么牌子?哦,你说桥头那个。嗨,看过,怎么没看过。那玩意儿有啥用?罪该万死?天打雷劈?你还别说,西河口可能真有人信这个。谁?我那个三岁的儿子呗。不过我估计他明年再长一岁,就不信了。”

    “问我对这个有啥想法?这个嘛……字写得不错,方方正正的。嗯?上面的意思?哎呀,我一个种地的,哪里识字嘛,真是。”

    “没用,都是瞎搞。当年还有人跑来西河口,粘贴告示,说皇帝老爷没了,从此我们都自由了。什么自由不自由!我当初还真以为从今往后买肉买菜都可以不花钱了,没想到还不是要给钱。所以啊,这些东西,都没用。”

    “要我说,让我们尽孝。这个想法是不错。问题是,你没个奖励啊。比如,评一个年度最孝顺儿子和最孝顺儿媳妇,再来个最和睦家庭。谁要是得了奖,衙门就赏点银子,这样的话,大伙都有干劲。”

    有差人觉得最后这个话有道理,告诉丁文书,不如去跟大人商议一下。设立个奖赏制度?

    丁文书觉得可笑,“荒唐。孝顺父母,天经地义。要什么奖励?!不过呢,你这话也有道理。奖励可以没有,但是惩罚倒是应该有。我去与大人商量商量。”

    孙大人点头认可这个方案。于是,经过一天的功夫,西河口“不孝则罚”的规矩定了下来。

    “凡是被父母告忤逆的,罚!”

    “凡是被四邻传言不孝的,罚!”

    “凡是殴打长辈,对长辈顶嘴的,罚!”

    “凡是不给父母端洗脚水的,罚!”

    “……”

    凡此种种,数目甚多。

    最后加一条:“罚多少,衙门说了算。”这也算是官方解释权了。

    原以为这样会好很多。结果还是失算了。

    书棋回家,亲自报告自己在学校听来的传闻。

    几个孩子都说,自己爹娘在家里逼迫爷爷奶奶,不准在外面去瞎说,否则断绝亲属关系。另外,几个街坊邻居走到路上,互相使眼色,一副“大家都懂”的表情。既然家家都差不多,我不告你,你也别告我。否则大伙一齐玩完。

    丁文书完全不明白该怎么办了。

    柳小姐坐着和书棋摘菜,一边说:“你这,就叫做‘适得其反’。口号是没用的,奖惩这种事,也是没什么用的。要是奖惩全然有用,那古往今来,怎么还是有人知法犯法?孝顺这种事,放在今天,本就是一个自觉的问题。你要让百姓们自觉去尽孝道,而不是强制性的。”

    丁文书说她把事情想得太简单。“现在的情况是,压根没人去想着孝道的问题。奖惩尚不可行,如何让人自觉去做?”

    书棋揉揉眼,“我小时候,老听父母说什么二十四孝的故事。虽然都忘得差不多了,可是至少我长大了以后,不会不孝顺你们。”

    柳小姐对他笑笑,“知道你孝顺。不过你现在的任务是好好学习,健康长大。”

    丁文书一拍桌子,“对啊。我怎么没想到。书棋说的这个,真是个办法。”

    柳小姐道:“我明白你的意思。树立典型。这也是以往的朝代里,经常用的一个法子。好的典型,总是得赏;坏的典型,总是受罚。而且还是老天爷来执行奖惩。这样一来,百姓们自然听话。”

    “对!”丁文书精神大振,“坏的典型,就是何家。至于好的典型……嗯……明天去问问看。”

    次日一问,大伙不约而同,都说了一个人的名字。

    肖仲。

    “没有比肖仲更孝顺的人了。”群众有口皆碑。

    肖家住得离西河口场镇远了些,且一家子都为人低调,所以丁文书也是第一次听说他的名字。

    一问差人,差人也竖大拇哥。“丁先生,之前说奖励的事情。我当时就想,要是真有这规定,肖仲,不知道该赏他多少银子。恐怕把西河口荒废的王家宅子赏给他,也是应该的。”

    这么厉害?丁文书觉得应该去拜访一下他。

    走了大半天的路程,丁文书赶到肖仲家门前。

    大白天,房门锁着。丁文书灵机一动,没有擅自上去拍门,而是先找他的四邻打听情况。

    旁边住着的一位老者给丁文书让了个座位,讲起了肖家的往事。

    肖家没有女儿,只有两个儿子。肖仲排行老二,他还有个哥哥,叫肖伯新。兄弟俩差了将近十岁。

    肖伯新二十来岁的某年,要求分家。(丁文书心里苦笑一声,又是分家的事。)可是,肖家父母不同意。他们认为自己的二儿子才十来岁,还小,若是分了出去,连吃饭的地方都没有。于是两口子劝大儿子不要急着分家,等到兄弟成了年,有了谋生的路子,再分不迟。

    可是这肖伯新是铁定了心要分家。原因其实很简单,他最近刚结婚。所谓有了媳妇忘了娘,事事都顺着媳妇的意思来,没有二话。这个媳妇也不是省油的灯,一直怂恿着丈夫把弟弟,最好连同着父母亲,打包一起扔出去。

    肖伯新不敢做这等讨骂的事,只敢对父母提分家。

    父母总是不肯,最终儿媳妇难以忍耐,做出了让步——她和自己的丈夫出去住,让兄弟在家里伺候老人。

    她话里说得明白:“自古分家,便是在家的分的少些,出去的分得多些。”意思很明白,她两口子要多分。

    为了这事,肖仲当场与哥哥嫂嫂闹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