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第 108 章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杨萱应声望去, 门口处站着一人,穿宝蓝色杭绸棉袍, 头戴黑色儒巾,面皮净白, 一双桃花眼。
原本很有几分意气风发,可因脸上明显的不忿,顿时失了斯文气度。
正是多日不见的夏怀宁。
程峪不动声色地摇摇头,看向杨萱。
杨萱面色很平静,只做不是唤自己,淡淡扫一眼,正要收回目光,却见从夏怀宁身后走出一女子。
十五六岁的年纪,梳着妇人的圆髻,戴一对赤金蝴蝶簪, 披件镶兔毛的玫瑰紫缂丝斗篷,许是走得热了, 斗篷系得并不严实, 露出里面水红色的袄子,湖蓝色罗裙。
是杨芷。
杨萱记得清楚, 这件斗篷是王姨娘的。
辛氏怀杨桂那年, 父亲从扬州回来, 带了几张皮子。
珍贵的白狐皮给辛氏做了件大红斗篷, 姨娘不能穿大红, 就做了件玫瑰紫的, 用的是兔毛。
而那支蝴蝶簪是杨芷十一岁那年,辛氏送给她的生辰贺礼。
如今东西仍在,人却没了。
杨萱不愿见到夏怀宁,本想掉头离开,可看到杨芷,又改变了主意。
站在原处,等杨芷一步步走过来。
杨芷眉眼开阔,走路姿势与未嫁前明显不一样。
杨萱垂眸,讥刺一笑。
夏怀宁果然还是弟代兄职,替夏怀远入了洞房。
也不知道夏怀远是几时故去的,夏太太能容得她穿成这个模样?
少顷,杨芷走近,杨萱屈膝福了福,唤道:“姐。”
不等杨芷应声,夏怀宁已开口喝道:“萱娘,你穿成这样,跑酒楼干什么?”侧眼瞧见程峪手中纸笺,只当是跑在杨萱跟前献殷勤,怒火更是蹭蹭往上蹿,只是碍于他身上官服,略略克制了些,拱拱手,冷声问道:“不知这位如何称呼,在何处高就,将萱娘引到此处意欲何为?”
穿青色常服,只是个六七品的小官。
夏怀宁依仗自己能出入东宫,岂会将程峪放在眼里?
程峪淡淡笑道:“在下姓程,至于供职之处,公子若能考中进士,自会知晓。”说罢,看向杨萱,目光和煦了许多,“已经到饭点了,不如要两个小菜凑合凑合。”
当着夏怀宁的面儿,杨萱肯定要给程峪面子,点点头应声好。
程峪唤来跑堂的伙计,嘱咐道:“请柜上看着准备几个菜,两人吃。”
“好勒”,跑堂痛快地答应着,扬了声道:“程爷的吩咐,菜随意,两人份。”
完全视夏怀宁于无物。
夏怀宁盯住杨萱双眸,问道:“你知不知道你在做什么?先生跟师母尸骨未寒,你就抛头露面,先是有个姓萧的,这会儿又出来个姓程的,不怕师母九泉之下寒心?”
碍于酒楼客人渐多,夏怀宁总还顾及杨萱的名声,声音压得低,语调却恶狠狠的。
杨萱长长叹口气,对杨芷道:“姐的这对钗是母亲送给你的,现下爹娘和大哥都葬在大兴庄子,姐若是得空去烧炷香,磕个头吧?父亲见你如今过得好,穿金戴银的,肯定很高兴。还有姨娘被流放到湘北,正赶在六月酷暑的时候启程,我托人打点了衙役五两银子,一转眼大半年过去了,再没听过姨娘的消息。听说许多人受不住劳苦途中故去,一张芦席卷着扔到路边……姐要是有路子,就托人打听打听,好歹也生你一场。”
杨芷脸色青一阵白一阵,半天才嚅嚅道:“我是想去祭拜父亲母亲,可婆母管得紧,拘着不让出门,还嫌父亲是犯官,连孝都不许守。我是当儿媳妇的,怎能违逆婆母?”
瞧见杨萱身上碧色衣衫和鬓角白色珠花,又解释道:“平常我也不曾穿成这般,因为还没出正月,而且是出门给相公抓药给小叔买布裁衣,这才戴了钗簪。”
原来夏怀远还健在!
能吃药就说明有康复的希望,否则夏太太绝不会浪费半点银钱。
既然夏怀远仍在,他们叔嫂两人一同出门算怎么回事。
竟是半点忌讳都没有吗?
杨萱低下头,眼角瞥见跑堂端了盘子过来,微微一笑,“姐问心无愧就好,不用对我说这些,失陪了。”
提了裙角在椅子上坐下。
夏怀宁自打进门,那双眼基本没离开过杨萱的脸,自然也没忽略她腮旁一闪而过的笑意。
就如,前世,他将杨萱压在墙边,用力撕扯她衣衫,而后又赔礼时的笑容一样。
满是讥刺与嘲讽。
杨萱定然猜到了他跟杨芷之间的瓜葛。
夏怀宁忽地有些心慌,上前两步站在桌旁,“萱娘,我考中举人了,二月底的春闱也会下场……总会考出功名来。”
杨萱低着头,他只能瞧见被额发遮住的半边面孔,和发髻旁小巧润泽的南珠珠花。
白得有些刺目。
等了片刻不见杨萱抬头,夏怀宁咬咬唇,“萱娘,之前说过的话,我不会忘记,也希望你能记着。总有一天……你会求我……”
直到夏怀宁与杨芷到偏远的角落坐下,杨萱才舒口气,抬起头歉然道:“程大人,对不住,我先走一步。”
程峪轻轻摇头,“无妨,人在路上走免不了遇到疯狗,撵走就是。阿砺临行前嘱托我们照顾你,你不必见外,把我们当成兄弟就好……七弟现在极少做纯素的菜肴,倘若不吃,怕辜负他的美意。”
杨芷瞧着桌上摆着的四道素菜,眼眶一酸,默默地坐下来。
定定神,低声道:“他姓夏,名叫怀宁,曾跟我大哥是同窗,还跟我父亲学过时文策论……范公公知道他。他曾说过,会一条一条堵死萧大人的路,让他不能升职。”
“荒谬!”程峪笑笑,温声道:“吃饭吧,待会儿怕冷了。”拿起一双筷子递到杨萱手里。
两人沉默着吃完饭,程峪付了银子,与杨萱一前一后走出门外。
夏怀宁虽也正吃着饭,一双眼睛仍旧时不时往杨萱那边张望,见他们两人离开,只想拔腿追上去,跟她解释一二。
杨芷见状,低笑,“小叔真要豁上前程去追萱萱?”
夏怀宁愣一下,“什么意思?”
杨芷道:“小叔能豁出去,我也能。让众人都看看两女争一男的好戏,或者让人知道姓夏的举人老爷□□长嫂?”
夏怀宁心思转得极快。
如果追出去,除了杨萱的白眼与冷语之外什么也得不到。
眼下声名要紧,等他考中进士做了官,首要的是把杨芷甩掉,然后把杨萱娶进门。
主意打定,复又掂起筷子夹了两口菜。
杨芷冷笑声,“论起相貌,我跟萱萱总有五六分像,不知萱萱有什么好,值得小叔朝思暮想念念不忘?”
甚至,情浓时,他也会盯牢她的眼眸,不迭声地唤,“萱娘,萱娘。”
夏怀宁笑笑,毫不掩饰地说:“她比你良善。”
当初,杨萱独居西跨院,待身边下人如同姐妹,从未打骂过,即便连斥责都没有。
杨芷却不然,每日在夏太太那里受了气,转身就会撒到丫鬟身上。
这阵子越发得意,将伺候夏怀远的事儿吩咐给素纹,她则躲在西间偷懒,连着数月都不曾踏过东屋半步。
她的丫鬟嘴倒严实,架不住夏太太眼尖,去过几次就看出眉目来。
遂借这个由头将杨芷好一顿骂,又逼她拿出银钱给夏怀远抓药。
杨芷自从夏家就没出过门,早就想出来透透气,便说抓药可以,她得亲自来抓。
夏太太怕她在药上动坏心眼,正好也打算给夏怀宁做几件衣裳春天穿,就打发夏怀宁跟她一道出来。
夏怀宁对于跟杨芷纠缠这件事,着实有些悔意,可他管不住自己。
正血气方刚的年纪,乍尝女人滋味,颇有点食髓知味,隔上三五天不饱足一次,心里会抓心挠肺地痒。
而且,隔着帐帘,烛光照着杨芷可怜兮兮的面容,那双水光盈动的眼眸与杨萱足有七八分像。
教他以为又回到了前世,那间挂着大红喜帐,铺着大红喜被的喜房。
可欢愉过后只觉得厌倦,厌倦杨芷,也厌倦自己。
***
杨萱回到家,不再去想夏怀宁与杨芷,先研出一池墨,给辛媛写信,内容很简单,就是问她现在住在真定还是京都,能否有空见个面,然后把椿树胡同的地址写给了她。
张继在京都有处宅院,在麻线胡同,这还是当初辛媛发嫁妆时,她听了一耳朵记住的。
待松枝回来,杨萱把信交给他,“打听麻线胡同姓张的,信是写给辛家表姑娘的,就是现在张家的辛二奶奶。”
辛媛在杨家足足住了一年多,松枝自是知道她,当即笑道:“姑娘放心,我晓得。”
第二天松枝将信送过去,回来道:“麻线胡同不大,就只住了四户人家,表姑娘早在六月中就回真定了,张家二爷是腊月头上回去的,这几天说不定就能回。我把信交给门房了……”
杨萱应声望去, 门口处站着一人,穿宝蓝色杭绸棉袍, 头戴黑色儒巾,面皮净白, 一双桃花眼。
原本很有几分意气风发,可因脸上明显的不忿,顿时失了斯文气度。
正是多日不见的夏怀宁。
程峪不动声色地摇摇头,看向杨萱。
杨萱面色很平静,只做不是唤自己,淡淡扫一眼,正要收回目光,却见从夏怀宁身后走出一女子。
十五六岁的年纪,梳着妇人的圆髻,戴一对赤金蝴蝶簪, 披件镶兔毛的玫瑰紫缂丝斗篷,许是走得热了, 斗篷系得并不严实, 露出里面水红色的袄子,湖蓝色罗裙。
是杨芷。
杨萱记得清楚, 这件斗篷是王姨娘的。
辛氏怀杨桂那年, 父亲从扬州回来, 带了几张皮子。
珍贵的白狐皮给辛氏做了件大红斗篷, 姨娘不能穿大红, 就做了件玫瑰紫的, 用的是兔毛。
而那支蝴蝶簪是杨芷十一岁那年,辛氏送给她的生辰贺礼。
如今东西仍在,人却没了。
杨萱不愿见到夏怀宁,本想掉头离开,可看到杨芷,又改变了主意。
站在原处,等杨芷一步步走过来。
杨芷眉眼开阔,走路姿势与未嫁前明显不一样。
杨萱垂眸,讥刺一笑。
夏怀宁果然还是弟代兄职,替夏怀远入了洞房。
也不知道夏怀远是几时故去的,夏太太能容得她穿成这个模样?
少顷,杨芷走近,杨萱屈膝福了福,唤道:“姐。”
不等杨芷应声,夏怀宁已开口喝道:“萱娘,你穿成这样,跑酒楼干什么?”侧眼瞧见程峪手中纸笺,只当是跑在杨萱跟前献殷勤,怒火更是蹭蹭往上蹿,只是碍于他身上官服,略略克制了些,拱拱手,冷声问道:“不知这位如何称呼,在何处高就,将萱娘引到此处意欲何为?”
穿青色常服,只是个六七品的小官。
夏怀宁依仗自己能出入东宫,岂会将程峪放在眼里?
程峪淡淡笑道:“在下姓程,至于供职之处,公子若能考中进士,自会知晓。”说罢,看向杨萱,目光和煦了许多,“已经到饭点了,不如要两个小菜凑合凑合。”
当着夏怀宁的面儿,杨萱肯定要给程峪面子,点点头应声好。
程峪唤来跑堂的伙计,嘱咐道:“请柜上看着准备几个菜,两人吃。”
“好勒”,跑堂痛快地答应着,扬了声道:“程爷的吩咐,菜随意,两人份。”
完全视夏怀宁于无物。
夏怀宁盯住杨萱双眸,问道:“你知不知道你在做什么?先生跟师母尸骨未寒,你就抛头露面,先是有个姓萧的,这会儿又出来个姓程的,不怕师母九泉之下寒心?”
碍于酒楼客人渐多,夏怀宁总还顾及杨萱的名声,声音压得低,语调却恶狠狠的。
杨萱长长叹口气,对杨芷道:“姐的这对钗是母亲送给你的,现下爹娘和大哥都葬在大兴庄子,姐若是得空去烧炷香,磕个头吧?父亲见你如今过得好,穿金戴银的,肯定很高兴。还有姨娘被流放到湘北,正赶在六月酷暑的时候启程,我托人打点了衙役五两银子,一转眼大半年过去了,再没听过姨娘的消息。听说许多人受不住劳苦途中故去,一张芦席卷着扔到路边……姐要是有路子,就托人打听打听,好歹也生你一场。”
杨芷脸色青一阵白一阵,半天才嚅嚅道:“我是想去祭拜父亲母亲,可婆母管得紧,拘着不让出门,还嫌父亲是犯官,连孝都不许守。我是当儿媳妇的,怎能违逆婆母?”
瞧见杨萱身上碧色衣衫和鬓角白色珠花,又解释道:“平常我也不曾穿成这般,因为还没出正月,而且是出门给相公抓药给小叔买布裁衣,这才戴了钗簪。”
原来夏怀远还健在!
能吃药就说明有康复的希望,否则夏太太绝不会浪费半点银钱。
既然夏怀远仍在,他们叔嫂两人一同出门算怎么回事。
竟是半点忌讳都没有吗?
杨萱低下头,眼角瞥见跑堂端了盘子过来,微微一笑,“姐问心无愧就好,不用对我说这些,失陪了。”
提了裙角在椅子上坐下。
夏怀宁自打进门,那双眼基本没离开过杨萱的脸,自然也没忽略她腮旁一闪而过的笑意。
就如,前世,他将杨萱压在墙边,用力撕扯她衣衫,而后又赔礼时的笑容一样。
满是讥刺与嘲讽。
杨萱定然猜到了他跟杨芷之间的瓜葛。
夏怀宁忽地有些心慌,上前两步站在桌旁,“萱娘,我考中举人了,二月底的春闱也会下场……总会考出功名来。”
杨萱低着头,他只能瞧见被额发遮住的半边面孔,和发髻旁小巧润泽的南珠珠花。
白得有些刺目。
等了片刻不见杨萱抬头,夏怀宁咬咬唇,“萱娘,之前说过的话,我不会忘记,也希望你能记着。总有一天……你会求我……”
直到夏怀宁与杨芷到偏远的角落坐下,杨萱才舒口气,抬起头歉然道:“程大人,对不住,我先走一步。”
程峪轻轻摇头,“无妨,人在路上走免不了遇到疯狗,撵走就是。阿砺临行前嘱托我们照顾你,你不必见外,把我们当成兄弟就好……七弟现在极少做纯素的菜肴,倘若不吃,怕辜负他的美意。”
杨芷瞧着桌上摆着的四道素菜,眼眶一酸,默默地坐下来。
定定神,低声道:“他姓夏,名叫怀宁,曾跟我大哥是同窗,还跟我父亲学过时文策论……范公公知道他。他曾说过,会一条一条堵死萧大人的路,让他不能升职。”
“荒谬!”程峪笑笑,温声道:“吃饭吧,待会儿怕冷了。”拿起一双筷子递到杨萱手里。
两人沉默着吃完饭,程峪付了银子,与杨萱一前一后走出门外。
夏怀宁虽也正吃着饭,一双眼睛仍旧时不时往杨萱那边张望,见他们两人离开,只想拔腿追上去,跟她解释一二。
杨芷见状,低笑,“小叔真要豁上前程去追萱萱?”
夏怀宁愣一下,“什么意思?”
杨芷道:“小叔能豁出去,我也能。让众人都看看两女争一男的好戏,或者让人知道姓夏的举人老爷□□长嫂?”
夏怀宁心思转得极快。
如果追出去,除了杨萱的白眼与冷语之外什么也得不到。
眼下声名要紧,等他考中进士做了官,首要的是把杨芷甩掉,然后把杨萱娶进门。
主意打定,复又掂起筷子夹了两口菜。
杨芷冷笑声,“论起相貌,我跟萱萱总有五六分像,不知萱萱有什么好,值得小叔朝思暮想念念不忘?”
甚至,情浓时,他也会盯牢她的眼眸,不迭声地唤,“萱娘,萱娘。”
夏怀宁笑笑,毫不掩饰地说:“她比你良善。”
当初,杨萱独居西跨院,待身边下人如同姐妹,从未打骂过,即便连斥责都没有。
杨芷却不然,每日在夏太太那里受了气,转身就会撒到丫鬟身上。
这阵子越发得意,将伺候夏怀远的事儿吩咐给素纹,她则躲在西间偷懒,连着数月都不曾踏过东屋半步。
她的丫鬟嘴倒严实,架不住夏太太眼尖,去过几次就看出眉目来。
遂借这个由头将杨芷好一顿骂,又逼她拿出银钱给夏怀远抓药。
杨芷自从夏家就没出过门,早就想出来透透气,便说抓药可以,她得亲自来抓。
夏太太怕她在药上动坏心眼,正好也打算给夏怀宁做几件衣裳春天穿,就打发夏怀宁跟她一道出来。
夏怀宁对于跟杨芷纠缠这件事,着实有些悔意,可他管不住自己。
正血气方刚的年纪,乍尝女人滋味,颇有点食髓知味,隔上三五天不饱足一次,心里会抓心挠肺地痒。
而且,隔着帐帘,烛光照着杨芷可怜兮兮的面容,那双水光盈动的眼眸与杨萱足有七八分像。
教他以为又回到了前世,那间挂着大红喜帐,铺着大红喜被的喜房。
可欢愉过后只觉得厌倦,厌倦杨芷,也厌倦自己。
***
杨萱回到家,不再去想夏怀宁与杨芷,先研出一池墨,给辛媛写信,内容很简单,就是问她现在住在真定还是京都,能否有空见个面,然后把椿树胡同的地址写给了她。
张继在京都有处宅院,在麻线胡同,这还是当初辛媛发嫁妆时,她听了一耳朵记住的。
待松枝回来,杨萱把信交给他,“打听麻线胡同姓张的,信是写给辛家表姑娘的,就是现在张家的辛二奶奶。”
辛媛在杨家足足住了一年多,松枝自是知道她,当即笑道:“姑娘放心,我晓得。”
第二天松枝将信送过去,回来道:“麻线胡同不大,就只住了四户人家,表姑娘早在六月中就回真定了,张家二爷是腊月头上回去的,这几天说不定就能回。我把信交给门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