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埃以海战〈1967〉——导弹击沉了军舰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作战实力◇
埃以海战军事力量对比
军队 舰艇 总计
盟军 埃及海军 12艘“黄蜂”级导弹艇,7艘“蚊子”级导弹艇 21艘导弹艇叙利亚海军 3艘“黄蜂”级导弹艇,6艘“蚊子”级导弹艇 9艘导弹艇以色列海军 2艘“火花”级导弹艇,12艘“萨尔级”导弹艇 14艘导弹艇
◇战场对决◇
1967年10月21日,在塞得港口以东的马纳湾海域,以色列的“埃拉特”号驱逐舰正在沿着海岸进行正常的海上巡逻任务。也许是受到了“六日战争”胜利的鼓舞,也许是对自己坚固装甲表现得过于自信,当时的“埃拉特”号驱逐舰居然无视中东阿拉伯国家中最强大的埃及海军,不仅自己闯入了埃及的领海,而且还一步步向其重要的军港塞得港靠近。
到了下午5时30分左右,“埃拉特”号驱逐舰已经深入埃及领海19.3公里,在夕阳的照射下,位于10公里之外的塞得港已经清晰可见。
“埃拉特”号驱逐舰
而就在此时,早就做好准备的两艘埃及海军的“蚊子”级导弹艇突然向“埃拉特”号发射了4枚“冥河”舰对舰导弹,其中有两发命中目标,“埃拉特”号立即就舰体倾斜了。
到了晚7时30分,埃及导弹艇又继续向在海面进行挣扎的“埃拉特”号发射了两枚“冥河”导弹,又有一发命中舰体。就这样,“埃拉特”号驱逐舰最后沉入海底,舰上202名乘员中47人死亡,91人受伤。
当时埃及军队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越过苏伊士运河,一举突破了以色列精心构筑的“巴列夫”防线,而与此同时,在海上,一场前所未有的导弹艇交锋才刚刚拉开了序幕。
以色列海军的导弹艇与埃及和叙利亚导弹艇之间出现过多次相遇,而且还展开了猛烈的对攻,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导弹艇与导弹艇之间的攻击作战。
下午2时左右,以色列的1艘“火花”级导弹艇和4艘“萨尔”级导弹艇高速冲出了海法港,向北进入叙利亚领海,它们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叙利亚海军对以色列海法等港口可能进行的攻击。5艘以色列的导弹艇到达叙利亚拉塔基亚港西南35公里处的时候,分成了两个战术群,严阵以待。
“萨尔”级导弹艇
当晚10时30分左右,以军导弹艇主动出击并且逼近叙利亚海岸。当以艇发现在距其20公里处有一艇叙利亚海军鱼雷艇后,就迫不及待与其交火。
与此同时,以导弹艇又发现了叙利亚的一艇扫雷艇,而没过多久又发现了1艇“黄蜂”级导弹艇和两艇“蚊子”级导弹艇正向他们逼近。原来,叙海军是以鱼雷艇作为前哨,扫雷艇充当了幌子,用3艘导弹艇从两翼进行攻击。在这种情形下,以色列导弹艇只能立即向叙利亚导弹艇冲去。
到了11时20分,双方的导弹艇之间的距离已经不超过40公里,而以色艇更是处于叙利亚导弹艇“冥河”导弹射程之内。于是以艇迅速散开战斗队形,叙艇随即向以艇发射“冥河”导弹。
但是以色列导弹艇一方面在雷达指示下进行规避行动,另一方面用火炮进行拦阻射击。只见“冥河”导弹不是落空钻入大海,就是被以炮火在空中击毁爆炸,居然无一命中目标。
叙艇发现形势不妙,准备迅速撤离战斗。可是这个时候已晚了。此时双方导弹艇的间距已接近20公里,早就进入了以色列“迦伯列”反舰导弹的射程。
随着一阵阵呼啸声,“迦伯列”导弹一枚接一枚地从艇上射出,贴着海面直扑叙利亚导弹艇。这个时候,虽然叙艇的雷达也已经发现了以色列导弹的袭击,但雷达信号却很快便消失在了海浪的回波之中,根本就无法分辨。
叙利亚导弹艇当时只得通过变向以及变速,盲目地进行着躲闪。可是以色列的“迦伯列”导弹却好像长了眼睛一样,拦腰直插叙艇。
随着一连数声的巨响,3艇叙利亚导弹艇瞬间便葬身海底。战斗一直持续到早晨7时左右,叙军的另外一艘鱼雷艇及扫雷艇最后还是没有逃脱覆灭的命运。
在埃及塞得附近,一队以色列的“萨尔”级导弹艇与埃及4艇“蚊子”级导弹艇第一次相遇,双方随即展开了激烈的海上导弹战。结果是以色列导弹艇技高一筹,击沉了埃及的3艇导弹艇,自己却无一损伤。
以色列和叙利亚导弹艇又再一次在拉塔基亚和塔尔图斯海面遭遇。以色列的3艇导弹艇一面非常灵活地躲开叙艇发射的导弹,一面又快速向对方靠近,并且用导弹一举击沉了叙利亚的两艘导弹艇和海港内的多艘商船。
结果在短短6天的几次海战当中,以色列导弹艇先后击沉埃及导弹艇6艘,击沉叙利亚导弹艇5艘、鱼雷艇1艘、扫雷艇1艘及商船若干艘。而以色列方面仅有3人死亡、伤24人,参加战斗的导弹艇无重大损失。虽然埃及和叙利亚导弹艇共计发射了有52枚导弹,但是却无一命中目标。
◇知识拓展◇
“六日战争”
因持续6天而得名,又因始于6月5日而获称“6·5战争”,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爆发的第三场战争。
这场战争导致以色列方面679人丧生、2563人受伤;阿拉伯国家方面大约2.1万人死亡、4.5万人受伤,大约50万巴勒斯坦人沦落为难民。
而以色列国土也由1947年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181号决议确定的大约1.4万平方公里进一步扩大为8.77万平方公里。
◇作战实力◇
埃以海战军事力量对比
军队 舰艇 总计
盟军 埃及海军 12艘“黄蜂”级导弹艇,7艘“蚊子”级导弹艇 21艘导弹艇叙利亚海军 3艘“黄蜂”级导弹艇,6艘“蚊子”级导弹艇 9艘导弹艇以色列海军 2艘“火花”级导弹艇,12艘“萨尔级”导弹艇 14艘导弹艇
◇战场对决◇
1967年10月21日,在塞得港口以东的马纳湾海域,以色列的“埃拉特”号驱逐舰正在沿着海岸进行正常的海上巡逻任务。也许是受到了“六日战争”胜利的鼓舞,也许是对自己坚固装甲表现得过于自信,当时的“埃拉特”号驱逐舰居然无视中东阿拉伯国家中最强大的埃及海军,不仅自己闯入了埃及的领海,而且还一步步向其重要的军港塞得港靠近。
到了下午5时30分左右,“埃拉特”号驱逐舰已经深入埃及领海19.3公里,在夕阳的照射下,位于10公里之外的塞得港已经清晰可见。
“埃拉特”号驱逐舰
而就在此时,早就做好准备的两艘埃及海军的“蚊子”级导弹艇突然向“埃拉特”号发射了4枚“冥河”舰对舰导弹,其中有两发命中目标,“埃拉特”号立即就舰体倾斜了。
到了晚7时30分,埃及导弹艇又继续向在海面进行挣扎的“埃拉特”号发射了两枚“冥河”导弹,又有一发命中舰体。就这样,“埃拉特”号驱逐舰最后沉入海底,舰上202名乘员中47人死亡,91人受伤。
当时埃及军队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越过苏伊士运河,一举突破了以色列精心构筑的“巴列夫”防线,而与此同时,在海上,一场前所未有的导弹艇交锋才刚刚拉开了序幕。
以色列海军的导弹艇与埃及和叙利亚导弹艇之间出现过多次相遇,而且还展开了猛烈的对攻,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导弹艇与导弹艇之间的攻击作战。
下午2时左右,以色列的1艘“火花”级导弹艇和4艘“萨尔”级导弹艇高速冲出了海法港,向北进入叙利亚领海,它们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叙利亚海军对以色列海法等港口可能进行的攻击。5艘以色列的导弹艇到达叙利亚拉塔基亚港西南35公里处的时候,分成了两个战术群,严阵以待。
“萨尔”级导弹艇
当晚10时30分左右,以军导弹艇主动出击并且逼近叙利亚海岸。当以艇发现在距其20公里处有一艇叙利亚海军鱼雷艇后,就迫不及待与其交火。
与此同时,以导弹艇又发现了叙利亚的一艇扫雷艇,而没过多久又发现了1艇“黄蜂”级导弹艇和两艇“蚊子”级导弹艇正向他们逼近。原来,叙海军是以鱼雷艇作为前哨,扫雷艇充当了幌子,用3艘导弹艇从两翼进行攻击。在这种情形下,以色列导弹艇只能立即向叙利亚导弹艇冲去。
到了11时20分,双方的导弹艇之间的距离已经不超过40公里,而以色艇更是处于叙利亚导弹艇“冥河”导弹射程之内。于是以艇迅速散开战斗队形,叙艇随即向以艇发射“冥河”导弹。
但是以色列导弹艇一方面在雷达指示下进行规避行动,另一方面用火炮进行拦阻射击。只见“冥河”导弹不是落空钻入大海,就是被以炮火在空中击毁爆炸,居然无一命中目标。
叙艇发现形势不妙,准备迅速撤离战斗。可是这个时候已晚了。此时双方导弹艇的间距已接近20公里,早就进入了以色列“迦伯列”反舰导弹的射程。
随着一阵阵呼啸声,“迦伯列”导弹一枚接一枚地从艇上射出,贴着海面直扑叙利亚导弹艇。这个时候,虽然叙艇的雷达也已经发现了以色列导弹的袭击,但雷达信号却很快便消失在了海浪的回波之中,根本就无法分辨。
叙利亚导弹艇当时只得通过变向以及变速,盲目地进行着躲闪。可是以色列的“迦伯列”导弹却好像长了眼睛一样,拦腰直插叙艇。
随着一连数声的巨响,3艇叙利亚导弹艇瞬间便葬身海底。战斗一直持续到早晨7时左右,叙军的另外一艘鱼雷艇及扫雷艇最后还是没有逃脱覆灭的命运。
在埃及塞得附近,一队以色列的“萨尔”级导弹艇与埃及4艇“蚊子”级导弹艇第一次相遇,双方随即展开了激烈的海上导弹战。结果是以色列导弹艇技高一筹,击沉了埃及的3艇导弹艇,自己却无一损伤。
以色列和叙利亚导弹艇又再一次在拉塔基亚和塔尔图斯海面遭遇。以色列的3艇导弹艇一面非常灵活地躲开叙艇发射的导弹,一面又快速向对方靠近,并且用导弹一举击沉了叙利亚的两艘导弹艇和海港内的多艘商船。
结果在短短6天的几次海战当中,以色列导弹艇先后击沉埃及导弹艇6艘,击沉叙利亚导弹艇5艘、鱼雷艇1艘、扫雷艇1艘及商船若干艘。而以色列方面仅有3人死亡、伤24人,参加战斗的导弹艇无重大损失。虽然埃及和叙利亚导弹艇共计发射了有52枚导弹,但是却无一命中目标。
◇知识拓展◇
“六日战争”
因持续6天而得名,又因始于6月5日而获称“6·5战争”,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爆发的第三场战争。
这场战争导致以色列方面679人丧生、2563人受伤;阿拉伯国家方面大约2.1万人死亡、4.5万人受伤,大约50万巴勒斯坦人沦落为难民。
而以色列国土也由1947年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181号决议确定的大约1.4万平方公里进一步扩大为8.77万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