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太平踪影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自里门入内,一路行来,周澈说话不多,但观察得很仔细,早已看出里内民口虽众,经济状况却与前庄里基本相同。进出的里民大多面有菜色,敝衣绳履,强一点的,也就是多个帻巾包头、衣服上少几个补丁而已,孩子们脏兮兮的,衣不蔽体,穿鞋的都没几个。
他心道:“连年灾、疫,兼并严重,朝廷却依然急征暴敛,地方凶猛如虎,百姓辛劳一年,所得不足糊口,民不聊生。有钱的富人良田千顷,奴婢、徒附万计;没钱的穷人卖田卖宅、卖妻卖子,什么都卖完了,再卖自己。连饭都吃不上,又怎么会入学堂、读经书呢?”
周澈穿越后,为了熟悉时代情况,去过邻近乡里调查研究,所闻所睹,触目惊心,老百姓生活之困苦,超出想象之外。有时半夜从噩梦中醒来,他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庆幸:幸亏穿越在了周氏,家有良田宅院,不愁吃喝,要不然,恐怕早饿死路边了。
十余年间,两次大疫,又夹带了水灾、大旱不断,七州蝗灾几乎波及天下,无数百姓抛家弃舍,迁转流离。
相比外郡,汝南还算好的。貌似听游学外地的族人回来说:“比岁不登,百姓饥穷,流离乡野,饿殍道边,仿佛二十年前。”
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大的水灾、蝗灾,影响到了全国三分之一的郡县,几十万户百姓倾家荡产,流浪在外,死者道边,枕藉相望。於今的情形竟与之相似,可见天下的黔首困苦到了什么程度。
周澈惧怕黄巾起义,因为他怕死,他怕死,是因为现在他至少有的吃、有的穿,用后世的话--他现在的阶级是地主阶级,是被起义革命的对象。
可是,在越来越了解时代情况后,在见到越来越多的百姓穷困潦倒、食不果腹,而富人、贵人却连栋数百、锦衣玉食后,周澈不能不想:“老百姓怎么能不起来起义、造反呢?”
前世语文课上学过一汉末民谣:“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现今听来,感同身受。他分明从中听出了时代的黑暗和百姓的不甘。
他依然保持着恭谨,落后陈松、刘需两人半步,一边回忆往日的听闻目睹,一边听着陈松的指令,口中诺诺应是,心里却不免叹息,想道:“陈松素有干吏之名,不是没有能力的人。他师从郑玄,难道不知道‘仓廪实而知礼节’的道理么?我看不是这样,应该是因为他生於斯时、长於斯时,从小到大,老百姓过得都是这样的日子,故而习以为常。”
……
在里长的带领下,诸人很快到了老胡家外。
老胡卖肉为生,生活条件比寻常百姓好得多,左右十几家,数他家的宅院最为高大。
里长上前敲门,开门的是老胡女儿,见是周仓等领着官人们来到,忙不迭地素拜行礼。“素拜”,是女子的礼节。男子下拜,要双手触地,而女子通常不必如此,称为“素拜”。
陈松请她起身,叹道:“年弱失怙,着实可怜。吾乃县中贼曹,为乃翁的案子而来,你母亲在不在家?”
“在的。”老胡女儿年龄小,见识少,低着眉,不敢看人,小声地回答道,“请诸公进来吧。”
周澈、周仓请陈、刘先行,步入门内。
老胡的女儿头前领路,将诸人引到了堂屋门口。她犹豫下,站定脚步,可能是不知道应该直接带人进去,还是先通报一声。
离得近了,走在最前面的周澈注意到了屋子里有两个人,他放缓了脚步,用询问的目光看向陪在身边的老胡女儿。老胡压低了声音轻声说道:“敢告官长,他们是太平道士。”
“哦。”周澈应了一声,眉头轻轻的皱了起来,周仓却向那两人拱拱手示意了一下,紧紧的跟在周澈的身后。
陈松、刘需不约而同皱起眉头,
“是请了盼师,正在治病。”老胡女儿道
陈松问老胡的女儿:“你母亲骤得急病,应是忧伤过度、伤了内腑的缘故,为何不请个疾医来看?”秦汉沿用周制,将医学分为四科。疾医管内科。
裴元绍笑道:“陈君常在县中,有所不知。这个盼师,听说是‘大贤良师’张角的弟子呢!在去年的疫病中治好了不少人,颇有灵验。”
老胡女儿怯生生地说道:“是啊,是啊。盼师的符水比药管用多了,只要虔诚信仰,不管得了什么病,都是一吃就好。”
陈松冷笑两声,说道:“装神弄鬼,也就骗骗愚夫愚妇!”
刘需也是冷着脸,说道:“可恨朝廷不听忠言,放纵不管,任此辈哄骗世人。”
陈松号称能吏,乃精通经学,任职地方多年,眼光见识俱有;刘需是大家子弟,他的叔父曾为杨赐的椽吏,杨赐上书天子请求禁太平道的事情,他不但知道,且深受影响,以为然。有这样的背景,两人对太平道深恶痛绝不足为奇。
“我听说,上谷太守也是个好道术的人,精擅河洛推步之术,所算无不中,在做弘农令的时候,三辅以东被水淹,唯独弘农的百姓没有受灾,就是因为这位太守能算出水什么时候来,让百姓提前搬到高地,免遭水淹之苦。这太平道如今符咒治病....”周澈忽然想起什么道。
“这太平道么?其实天下道术出黄老。”刘需顿了顿说:“澈君,你在洛阳当差时,可知晓太学,我大汉最有学问的学者大多都在那里,或者曾经在那里修习过。符咒解毒、河洛推步据说就源于黄帝,又岂是一句方术所能概括的。你周氏子居先生习的是古文经,不信这个,你不知道也是正常的。对于研习今文经的大儒来说,这河洛推步之术却是不亚于圣人经籍的秘术。”
“受教了,多谢刘君。”周澈道。
周澈心道:“昨晚才刚想要摸一摸本地太平道的底儿,今天就碰见‘本地最有名的盼师’。机会难得,不可错过。”
周仓推开门,陈松昂首直行,余下诸人鱼贯跟随,一行人来到室内。
……
室内有两个人,一卧一站。
站的人拿根九节杖,绕床疾行,一边疾走,一边念念有词。外边院中骤起犬吠,他却充耳不闻,丝毫不受影响。
床上躺着的人盖着被褥,闭着眼,可能睡着了,一动不动。
拿九节杖的人声音时高时低,似吟如唱,速度太快,听不懂吟唱的什么,明知荀贞等进来,却恍若无人一般,过了好一会儿,才算施法完毕,停下脚步,从袖中取出两页黄纸。
周澈眼快,瞧见上边曲曲折折的画了些甚么,应是“符文”了。那人说道:“拿个碗来。”
老胡女儿早备下的有,捧了个陶碗过来,恭恭敬敬地放在案上。
那人将符文点燃,丢在碗中,等燃尽成灰,递将过去,说道:“这符文中有神法圣力,可辟邪除祟。添些水,喂你母亲饮下。等她醒来,再教她叩头思过,想想都做过什么错事,向我师忏悔,这病就能好了。”
老胡女儿唯唯诺诺的照做。
陈松听了几句,忍不住,直言质问,说道:“用这符水治病,你有几成把握?”
盼师慈眉善目,尽管是被请来治病救命的,对待老胡女儿的态度却不倨傲,此时见问话的是官吏,也不谄媚,和和气气地说道:“只要诚心,什么病都能治好。”
“吾认识一人,去年染上伤寒,一样请了你们来治,却没能治好。”
“没能治好,自是因他心不诚。”
“那么这诚与不诚,如何判断?”
“举头有神灵,诚或不诚,神灵自知。”
周澈心道:“病好了是因为心诚,没治好是因为心不诚。诚或不诚,全由神来判断。虽然谬论,却难以驳斥。”又想,“死了的便死了,病愈的却定会成为忠诚信徒,也难怪太平道能够不断地发展壮大。”
陈松满脸厌恶,挥袖说道:“去,去!”
盼师的修养甚好,也不恼怒,又对老胡女儿交代了几句,说道:“事已毕,俺就告辞了。告诉你母亲,不要太伤心难过了,死者已逝,生者还要生活,不能沉湎过去,总归要向前看的。况且,县君神明,定不会使贼人逃脱。……,如果有什么困难,可以来找俺。”
他向陈松等人作了一揖,便要离去。
老胡女儿请他留步,取了十几个钱过来。他不肯接,说道:“‘上天有好生之德’。俺不是为钱而来。你阿翁已遭不幸,你母亲又卧床不起,帮你们是应该的事情,这个钱,俺不能拿。”坚辞不要,分文不取。
周澈前世看三国电视剧也见过过很多类似的剧情,太平道的人治好了患者的病,却因为患者家中贫困而不肯要钱,很是慈悲善良。想想也是,太平道如无独到之处,不是行事慈悲,兼且劝人向善,朝廷又怎会一直置之不管?不是体贴民意,百姓又怎会纷纷信仰入教?
等那太平道人离开后,陈松叹道:“此辈外仁内猾,今朝廷纵之不管,日后必成祸患。”
自里门入内,一路行来,周澈说话不多,但观察得很仔细,早已看出里内民口虽众,经济状况却与前庄里基本相同。进出的里民大多面有菜色,敝衣绳履,强一点的,也就是多个帻巾包头、衣服上少几个补丁而已,孩子们脏兮兮的,衣不蔽体,穿鞋的都没几个。
他心道:“连年灾、疫,兼并严重,朝廷却依然急征暴敛,地方凶猛如虎,百姓辛劳一年,所得不足糊口,民不聊生。有钱的富人良田千顷,奴婢、徒附万计;没钱的穷人卖田卖宅、卖妻卖子,什么都卖完了,再卖自己。连饭都吃不上,又怎么会入学堂、读经书呢?”
周澈穿越后,为了熟悉时代情况,去过邻近乡里调查研究,所闻所睹,触目惊心,老百姓生活之困苦,超出想象之外。有时半夜从噩梦中醒来,他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庆幸:幸亏穿越在了周氏,家有良田宅院,不愁吃喝,要不然,恐怕早饿死路边了。
十余年间,两次大疫,又夹带了水灾、大旱不断,七州蝗灾几乎波及天下,无数百姓抛家弃舍,迁转流离。
相比外郡,汝南还算好的。貌似听游学外地的族人回来说:“比岁不登,百姓饥穷,流离乡野,饿殍道边,仿佛二十年前。”
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大的水灾、蝗灾,影响到了全国三分之一的郡县,几十万户百姓倾家荡产,流浪在外,死者道边,枕藉相望。於今的情形竟与之相似,可见天下的黔首困苦到了什么程度。
周澈惧怕黄巾起义,因为他怕死,他怕死,是因为现在他至少有的吃、有的穿,用后世的话--他现在的阶级是地主阶级,是被起义革命的对象。
可是,在越来越了解时代情况后,在见到越来越多的百姓穷困潦倒、食不果腹,而富人、贵人却连栋数百、锦衣玉食后,周澈不能不想:“老百姓怎么能不起来起义、造反呢?”
前世语文课上学过一汉末民谣:“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现今听来,感同身受。他分明从中听出了时代的黑暗和百姓的不甘。
他依然保持着恭谨,落后陈松、刘需两人半步,一边回忆往日的听闻目睹,一边听着陈松的指令,口中诺诺应是,心里却不免叹息,想道:“陈松素有干吏之名,不是没有能力的人。他师从郑玄,难道不知道‘仓廪实而知礼节’的道理么?我看不是这样,应该是因为他生於斯时、长於斯时,从小到大,老百姓过得都是这样的日子,故而习以为常。”
……
在里长的带领下,诸人很快到了老胡家外。
老胡卖肉为生,生活条件比寻常百姓好得多,左右十几家,数他家的宅院最为高大。
里长上前敲门,开门的是老胡女儿,见是周仓等领着官人们来到,忙不迭地素拜行礼。“素拜”,是女子的礼节。男子下拜,要双手触地,而女子通常不必如此,称为“素拜”。
陈松请她起身,叹道:“年弱失怙,着实可怜。吾乃县中贼曹,为乃翁的案子而来,你母亲在不在家?”
“在的。”老胡女儿年龄小,见识少,低着眉,不敢看人,小声地回答道,“请诸公进来吧。”
周澈、周仓请陈、刘先行,步入门内。
老胡的女儿头前领路,将诸人引到了堂屋门口。她犹豫下,站定脚步,可能是不知道应该直接带人进去,还是先通报一声。
离得近了,走在最前面的周澈注意到了屋子里有两个人,他放缓了脚步,用询问的目光看向陪在身边的老胡女儿。老胡压低了声音轻声说道:“敢告官长,他们是太平道士。”
“哦。”周澈应了一声,眉头轻轻的皱了起来,周仓却向那两人拱拱手示意了一下,紧紧的跟在周澈的身后。
陈松、刘需不约而同皱起眉头,
“是请了盼师,正在治病。”老胡女儿道
陈松问老胡的女儿:“你母亲骤得急病,应是忧伤过度、伤了内腑的缘故,为何不请个疾医来看?”秦汉沿用周制,将医学分为四科。疾医管内科。
裴元绍笑道:“陈君常在县中,有所不知。这个盼师,听说是‘大贤良师’张角的弟子呢!在去年的疫病中治好了不少人,颇有灵验。”
老胡女儿怯生生地说道:“是啊,是啊。盼师的符水比药管用多了,只要虔诚信仰,不管得了什么病,都是一吃就好。”
陈松冷笑两声,说道:“装神弄鬼,也就骗骗愚夫愚妇!”
刘需也是冷着脸,说道:“可恨朝廷不听忠言,放纵不管,任此辈哄骗世人。”
陈松号称能吏,乃精通经学,任职地方多年,眼光见识俱有;刘需是大家子弟,他的叔父曾为杨赐的椽吏,杨赐上书天子请求禁太平道的事情,他不但知道,且深受影响,以为然。有这样的背景,两人对太平道深恶痛绝不足为奇。
“我听说,上谷太守也是个好道术的人,精擅河洛推步之术,所算无不中,在做弘农令的时候,三辅以东被水淹,唯独弘农的百姓没有受灾,就是因为这位太守能算出水什么时候来,让百姓提前搬到高地,免遭水淹之苦。这太平道如今符咒治病....”周澈忽然想起什么道。
“这太平道么?其实天下道术出黄老。”刘需顿了顿说:“澈君,你在洛阳当差时,可知晓太学,我大汉最有学问的学者大多都在那里,或者曾经在那里修习过。符咒解毒、河洛推步据说就源于黄帝,又岂是一句方术所能概括的。你周氏子居先生习的是古文经,不信这个,你不知道也是正常的。对于研习今文经的大儒来说,这河洛推步之术却是不亚于圣人经籍的秘术。”
“受教了,多谢刘君。”周澈道。
周澈心道:“昨晚才刚想要摸一摸本地太平道的底儿,今天就碰见‘本地最有名的盼师’。机会难得,不可错过。”
周仓推开门,陈松昂首直行,余下诸人鱼贯跟随,一行人来到室内。
……
室内有两个人,一卧一站。
站的人拿根九节杖,绕床疾行,一边疾走,一边念念有词。外边院中骤起犬吠,他却充耳不闻,丝毫不受影响。
床上躺着的人盖着被褥,闭着眼,可能睡着了,一动不动。
拿九节杖的人声音时高时低,似吟如唱,速度太快,听不懂吟唱的什么,明知荀贞等进来,却恍若无人一般,过了好一会儿,才算施法完毕,停下脚步,从袖中取出两页黄纸。
周澈眼快,瞧见上边曲曲折折的画了些甚么,应是“符文”了。那人说道:“拿个碗来。”
老胡女儿早备下的有,捧了个陶碗过来,恭恭敬敬地放在案上。
那人将符文点燃,丢在碗中,等燃尽成灰,递将过去,说道:“这符文中有神法圣力,可辟邪除祟。添些水,喂你母亲饮下。等她醒来,再教她叩头思过,想想都做过什么错事,向我师忏悔,这病就能好了。”
老胡女儿唯唯诺诺的照做。
陈松听了几句,忍不住,直言质问,说道:“用这符水治病,你有几成把握?”
盼师慈眉善目,尽管是被请来治病救命的,对待老胡女儿的态度却不倨傲,此时见问话的是官吏,也不谄媚,和和气气地说道:“只要诚心,什么病都能治好。”
“吾认识一人,去年染上伤寒,一样请了你们来治,却没能治好。”
“没能治好,自是因他心不诚。”
“那么这诚与不诚,如何判断?”
“举头有神灵,诚或不诚,神灵自知。”
周澈心道:“病好了是因为心诚,没治好是因为心不诚。诚或不诚,全由神来判断。虽然谬论,却难以驳斥。”又想,“死了的便死了,病愈的却定会成为忠诚信徒,也难怪太平道能够不断地发展壮大。”
陈松满脸厌恶,挥袖说道:“去,去!”
盼师的修养甚好,也不恼怒,又对老胡女儿交代了几句,说道:“事已毕,俺就告辞了。告诉你母亲,不要太伤心难过了,死者已逝,生者还要生活,不能沉湎过去,总归要向前看的。况且,县君神明,定不会使贼人逃脱。……,如果有什么困难,可以来找俺。”
他向陈松等人作了一揖,便要离去。
老胡女儿请他留步,取了十几个钱过来。他不肯接,说道:“‘上天有好生之德’。俺不是为钱而来。你阿翁已遭不幸,你母亲又卧床不起,帮你们是应该的事情,这个钱,俺不能拿。”坚辞不要,分文不取。
周澈前世看三国电视剧也见过过很多类似的剧情,太平道的人治好了患者的病,却因为患者家中贫困而不肯要钱,很是慈悲善良。想想也是,太平道如无独到之处,不是行事慈悲,兼且劝人向善,朝廷又怎会一直置之不管?不是体贴民意,百姓又怎会纷纷信仰入教?
等那太平道人离开后,陈松叹道:“此辈外仁内猾,今朝廷纵之不管,日后必成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