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搜山千骑入深幽(三十)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回邯郸的路上,荀贞听说了一个新闻。却是冀州安平国王刘续坐“不道”被诛,国除。
这个安平国王刘续即前文所说之那个数月前被黄巾俘虏、后又被朝廷赎回的刘续。
听到这个新闻,荀贞、荀攸两人喜相视,头个反应就是:“李公可以脱罪了!”
李公,也即前文所说之李固之子李燮。
朝廷赎回刘续后,议复其国,时任安平国相的李固之子李燮上奏说:“刘续在国无政,为妖贼所虏,守藩不称,损辱圣朝”,认为“不宜复国”,但没被朝廷接受..”“。刘续复国,李燮反被以“谤毁宗室”的罪名“输作左校”。“输作左校”是本朝对犯罪吏员的一种惩罚,左校是将作大匠的下属机构,主要负责京师的工程劳作,输作左校就是服劳役。
现今刘续坐“不道”被诛,“不道”主要是指“逆节绝理”之罪,所谓“逆节绝理”,也就是李燮所说的“在国无政”了。李燮的上奏既然说得对,那他的罪名肯定就能免去了。
荀攸甚喜,弹冠为庆。
他这么高兴,却是因为李燮与荀氏有旧,算是他与荀贞的长辈。
早年间,荀爽和同郡的贾彪齐名州郡,荀爽温润内敛,贾彪志才慷慨,两人性格不合,彼此间却不和睦,李燮与他两人同时交往,“情无适莫,世称其平正”。
李燮既与荀爽为友,当然就是荀贞、荀攸的长辈了。
果如荀贞、荀攸所料,半天后,他们方入邯郸就又听到了另一个新闻:李燮被拜为议郎。
随着这个新闻来的还有京师士子新编出来的一句谚谣:“父不肯立帝,子不肯立王。”
子不肯立王说的自是李燮反对刘续复国,父不肯立帝说的则是在质帝被梁冀鸩杀后,李固坚决反对梁冀立蠡吾侯为帝。李固、李燮父子俱因此获罪。李固死在狱中,李燮的运气好点,又被朝廷起用了。
荀攸笑对荀贞说道:“李公脱罪,朝廷征拜他为议郎,想必不日就要再获大用,此喜事也。中尉当写信贺之。”
议郎是一个过渡性的职位。以李燮的家世、资历、名声,用不了多久应就能再出仕二千石了。
荀贞以为然。
荀氏虽是当世名门,因党锢之故,族中如今既无显宦,又故交零落,对荀贞而言,他现在极缺朝中大臣和地方州郡长吏的援手助力。他心道:“我听说阴修前不久被朝廷拜为了将作大匠,位居十二卿。出征以来,我许久没有给他写信了,这次也当以故吏的身份写封书信给他。”
将作大匠不是九卿,但只比九卿低一点,和执金吾、大长秋一起与九卿被时人并称为“十二卿”。依汉家故事,将作大匠再往上升迁就是九卿了。
荀贞起家为繁阳亭长时阴修刚到颍川为太守,是阴修提拔他为西乡有秩蔷夫,又拔擢他为郡北部督邮,他不折不扣的是“阴修故吏”。
阴修离任颍川后,他隔三差五地写信、遣人送礼物给阴修,礼尚往来,阴修也常给他回信。黄巾乱后,他忙於从军征战,却是已有多半年未曾再与阴修有过联系了。现今他被擢为比二千石,阴修在朝中肯定知道此事,他应该写封信送去,感谢感谢阴修当年的“知遇之恩”。
有“故吏”这一层身份在,下些功夫,阴修是很有可能成为他在朝中的助力的。
以前他任郡吏的时候,朝中有没有人对他的影响还不大,现在是赵国中尉,在朝中就必须要有人了。袁绍、曹操诸辈毕竟隔了一层,即使曹操倾心相对,他也不能全依靠曹、袁,自己在朝中也得有路子,阴修是一个极好的人选。
从三个方面来说:首先,从亲近的关系上来说,阴修既是他昔日的长吏,阴氏与荀氏又是姻亲。其次,从阴修的家世来说,阴氏是南阳冠族,在明帝年间与樊、郭、马三姓外戚并称“四小侯”,是本朝有名的外戚之家,族里前后出过两个皇后,一个是光武帝的皇后阴丽华,一个是和帝的皇后阴某,自中兴后,阴氏族人出仕为吏、位居高职的人很多,后虽遭祸变,然如今也已复兴,即使难再比上往日之尊贵,可较之寻常士族却也强上许多。再次,从阴修本人来说,他有美名,现为十二卿之一,位高显贵,足能相助荀贞。
荀贞又想道:“汝南太守赵谦,汝南一别,数月未有音信,我也应该写封信给他,问候问候。”
赵谦的从父赵典於延熹九年在太常的任上时举荀爽为至孝,荀爽因被拜为郎中。赵典是荀爽的举主。荀贞从皇甫嵩击汝南前,荀爽曾叫荀贞多帮帮赵谦。赵谦日后的仕途荀贞并不清楚,但只凭他的家世以及他的弟弟名叫赵温这两条,就值得荀贞与之保持良好的关系了。
家世上,赵谦的祖父历仕安、顺、冲、质、桓五帝,在顺、冲、质、桓之世历仕三公,其从父赵典在桓帝和本朝初年多次担任九卿之职。他的弟弟赵温,荀贞隐约记得在董卓乱后应该是数次为三公。荀贞不知道的是,董卓乱后赵谦也两次担任过三公之职。
他又想道:“还有李瓒。我闻他数月前被朝廷启用,征拜为东平相。我也该写封信给他。”
李瓒即前文所说的襄县李氏现下的家长,李宣之父,李膺之子。李膺师事荀淑,荀爽又以晚辈礼敬事李膺。李、荀两家是故交。荀贞为颍川郡北部督邮时就与李瓒的儿子李宣定交,今春他击波才、何曼时又得到了李瓒、李宣父子的大力协助。党锢解后,昔日被禁锢的党人、党人的父兄子侄多被朝廷征用,李瓒因其父之名,起家就被拜为二千石的东平相。
李瓒日后的仕途荀贞也不知道,可就如赵谦一样,只凭他现在的条件:李膺之子,与张邈交好,袁绍是他儿子李宣的外亲,就完全值得荀贞保持与他的联系了。
细数下来,荀贞能搭上线的朝中大臣、地方长吏以及日后的名臣还算是有几个,荀彧、钟繇等年轻一代的不说,长一辈的人除了阴修、赵谦、李瓒,又还有王允、孔融,给王允、孔融的信他早已写就,令荀成、陈褒顺路送去了。
他由衷心道:“多亏了‘荀氏’,我才能结识这些人啊!”
阴修、赵谦、李瓒或多或少都与荀氏有关系。
南阳阴氏与颍川荀氏是姻亲。赵谦的从父是荀爽的举主。李瓒的父亲李膺师事荀淑。荀贞又不由想道:“这还是在党锢之后,要没有党锢,我而今能借由荀氏而得到的助力肯定会更多。”
何为州郡名族,这就是州郡名族了。
士大夫间通过联姻、举主、故吏、门生等各种手段彼此亲近、互相吹捧,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牢固关系,牢牢地把占着士林的舆论和通往朝廷上层的道路。要非有荀氏子弟的身份,看看刘备、孙坚等这些寒家子弟就知道想要出头该有多难了。
说写就写,回到中尉府,先与戏志才等见过,留下邯郸荣、荀攸在前院给戏志才讲说此次出行之经过、沿途之路遇和安置姚昇送的那百余襄国吏卒、壮士,又遣吏领着岑竦、陈午先去吏舍里选择住室后,荀贞即入后院堂中,铺纸摩砚,手书了给李燮、阴修、赵谦、李瓒的信笺,令宣康选了几件风雅的礼物,分别交付给几个可靠的亲兵,命各给此数人送去。
数信写罢,荀贞投笔,待送信的亲兵们离去,堂上无人,他惋惜地叹道:“惜乎不识韩馥!”
韩馥这个日后的冀州牧是颍川人,与荀贞同郡,听说他现在朝中为吏。只可惜荀贞成名得晚,出仕得也晚,与韩馥却是没过交际。
他正在堂上叹息,瞧见邯郸荣满面喜色地快步进到院中,三两步登上堂前的台阶,不及脱鞋入堂,在门槛外探身向内,欢声对他说道:“中尉,程嘉回来了!”
1,十二卿。
“十二卿”这个说法来自汉末的刘熙。
刘熙生於汉末桓帝、灵帝年间,字成国,北海人,献帝建安年间曾避居交州,是汉末的经学家,训诂学家。三国时任过蜀国大长秋的学者许慈和吴国的名臣薛综、程秉均曾从他问学。
《西汉会要??职官一》引刘熙释云:“汉置十二卿:一曰太常,二曰太仆,三曰卫尉,四曰光禄勋,五曰宗正,六曰执金吾,七曰大司农,八曰少府,九曰大鸿胪,十曰廷尉,十一曰大长秋,十二曰将作大匠。”但据《汉书??百官公卿表》所列,自太常至执金吾计十卿,秩皆中二千石,丞皆千石。又《汉书??何武传》及《朱博传》都有九卿的说法。对於这个问题,韦昭辨云:“汉正卿九:一曰太常,二曰光禄,三曰卫尉,四曰太仆,五曰廷尉,六曰鸿胪,七曰宗正,八曰司农,九曰少府,是为九卿。执金吾为本故中尉,掌徼巡宫外,司执奸邪,至武帝更执金吾为外卿,不在九卿之列。大匠,次金吾。长秋,自皇后宫,非天子卿员。”
自韦昭辨析之后,便有正卿、外卿的提法。九卿之说,源於周代,但汉代的所谓九卿,既不是从职掌上区分,也不是从禄秩上区分,只是沿袭古称而已,并无实际意义。T
回邯郸的路上,荀贞听说了一个新闻。却是冀州安平国王刘续坐“不道”被诛,国除。
这个安平国王刘续即前文所说之那个数月前被黄巾俘虏、后又被朝廷赎回的刘续。
听到这个新闻,荀贞、荀攸两人喜相视,头个反应就是:“李公可以脱罪了!”
李公,也即前文所说之李固之子李燮。
朝廷赎回刘续后,议复其国,时任安平国相的李固之子李燮上奏说:“刘续在国无政,为妖贼所虏,守藩不称,损辱圣朝”,认为“不宜复国”,但没被朝廷接受..”“。刘续复国,李燮反被以“谤毁宗室”的罪名“输作左校”。“输作左校”是本朝对犯罪吏员的一种惩罚,左校是将作大匠的下属机构,主要负责京师的工程劳作,输作左校就是服劳役。
现今刘续坐“不道”被诛,“不道”主要是指“逆节绝理”之罪,所谓“逆节绝理”,也就是李燮所说的“在国无政”了。李燮的上奏既然说得对,那他的罪名肯定就能免去了。
荀攸甚喜,弹冠为庆。
他这么高兴,却是因为李燮与荀氏有旧,算是他与荀贞的长辈。
早年间,荀爽和同郡的贾彪齐名州郡,荀爽温润内敛,贾彪志才慷慨,两人性格不合,彼此间却不和睦,李燮与他两人同时交往,“情无适莫,世称其平正”。
李燮既与荀爽为友,当然就是荀贞、荀攸的长辈了。
果如荀贞、荀攸所料,半天后,他们方入邯郸就又听到了另一个新闻:李燮被拜为议郎。
随着这个新闻来的还有京师士子新编出来的一句谚谣:“父不肯立帝,子不肯立王。”
子不肯立王说的自是李燮反对刘续复国,父不肯立帝说的则是在质帝被梁冀鸩杀后,李固坚决反对梁冀立蠡吾侯为帝。李固、李燮父子俱因此获罪。李固死在狱中,李燮的运气好点,又被朝廷起用了。
荀攸笑对荀贞说道:“李公脱罪,朝廷征拜他为议郎,想必不日就要再获大用,此喜事也。中尉当写信贺之。”
议郎是一个过渡性的职位。以李燮的家世、资历、名声,用不了多久应就能再出仕二千石了。
荀贞以为然。
荀氏虽是当世名门,因党锢之故,族中如今既无显宦,又故交零落,对荀贞而言,他现在极缺朝中大臣和地方州郡长吏的援手助力。他心道:“我听说阴修前不久被朝廷拜为了将作大匠,位居十二卿。出征以来,我许久没有给他写信了,这次也当以故吏的身份写封书信给他。”
将作大匠不是九卿,但只比九卿低一点,和执金吾、大长秋一起与九卿被时人并称为“十二卿”。依汉家故事,将作大匠再往上升迁就是九卿了。
荀贞起家为繁阳亭长时阴修刚到颍川为太守,是阴修提拔他为西乡有秩蔷夫,又拔擢他为郡北部督邮,他不折不扣的是“阴修故吏”。
阴修离任颍川后,他隔三差五地写信、遣人送礼物给阴修,礼尚往来,阴修也常给他回信。黄巾乱后,他忙於从军征战,却是已有多半年未曾再与阴修有过联系了。现今他被擢为比二千石,阴修在朝中肯定知道此事,他应该写封信送去,感谢感谢阴修当年的“知遇之恩”。
有“故吏”这一层身份在,下些功夫,阴修是很有可能成为他在朝中的助力的。
以前他任郡吏的时候,朝中有没有人对他的影响还不大,现在是赵国中尉,在朝中就必须要有人了。袁绍、曹操诸辈毕竟隔了一层,即使曹操倾心相对,他也不能全依靠曹、袁,自己在朝中也得有路子,阴修是一个极好的人选。
从三个方面来说:首先,从亲近的关系上来说,阴修既是他昔日的长吏,阴氏与荀氏又是姻亲。其次,从阴修的家世来说,阴氏是南阳冠族,在明帝年间与樊、郭、马三姓外戚并称“四小侯”,是本朝有名的外戚之家,族里前后出过两个皇后,一个是光武帝的皇后阴丽华,一个是和帝的皇后阴某,自中兴后,阴氏族人出仕为吏、位居高职的人很多,后虽遭祸变,然如今也已复兴,即使难再比上往日之尊贵,可较之寻常士族却也强上许多。再次,从阴修本人来说,他有美名,现为十二卿之一,位高显贵,足能相助荀贞。
荀贞又想道:“汝南太守赵谦,汝南一别,数月未有音信,我也应该写封信给他,问候问候。”
赵谦的从父赵典於延熹九年在太常的任上时举荀爽为至孝,荀爽因被拜为郎中。赵典是荀爽的举主。荀贞从皇甫嵩击汝南前,荀爽曾叫荀贞多帮帮赵谦。赵谦日后的仕途荀贞并不清楚,但只凭他的家世以及他的弟弟名叫赵温这两条,就值得荀贞与之保持良好的关系了。
家世上,赵谦的祖父历仕安、顺、冲、质、桓五帝,在顺、冲、质、桓之世历仕三公,其从父赵典在桓帝和本朝初年多次担任九卿之职。他的弟弟赵温,荀贞隐约记得在董卓乱后应该是数次为三公。荀贞不知道的是,董卓乱后赵谦也两次担任过三公之职。
他又想道:“还有李瓒。我闻他数月前被朝廷启用,征拜为东平相。我也该写封信给他。”
李瓒即前文所说的襄县李氏现下的家长,李宣之父,李膺之子。李膺师事荀淑,荀爽又以晚辈礼敬事李膺。李、荀两家是故交。荀贞为颍川郡北部督邮时就与李瓒的儿子李宣定交,今春他击波才、何曼时又得到了李瓒、李宣父子的大力协助。党锢解后,昔日被禁锢的党人、党人的父兄子侄多被朝廷征用,李瓒因其父之名,起家就被拜为二千石的东平相。
李瓒日后的仕途荀贞也不知道,可就如赵谦一样,只凭他现在的条件:李膺之子,与张邈交好,袁绍是他儿子李宣的外亲,就完全值得荀贞保持与他的联系了。
细数下来,荀贞能搭上线的朝中大臣、地方长吏以及日后的名臣还算是有几个,荀彧、钟繇等年轻一代的不说,长一辈的人除了阴修、赵谦、李瓒,又还有王允、孔融,给王允、孔融的信他早已写就,令荀成、陈褒顺路送去了。
他由衷心道:“多亏了‘荀氏’,我才能结识这些人啊!”
阴修、赵谦、李瓒或多或少都与荀氏有关系。
南阳阴氏与颍川荀氏是姻亲。赵谦的从父是荀爽的举主。李瓒的父亲李膺师事荀淑。荀贞又不由想道:“这还是在党锢之后,要没有党锢,我而今能借由荀氏而得到的助力肯定会更多。”
何为州郡名族,这就是州郡名族了。
士大夫间通过联姻、举主、故吏、门生等各种手段彼此亲近、互相吹捧,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牢固关系,牢牢地把占着士林的舆论和通往朝廷上层的道路。要非有荀氏子弟的身份,看看刘备、孙坚等这些寒家子弟就知道想要出头该有多难了。
说写就写,回到中尉府,先与戏志才等见过,留下邯郸荣、荀攸在前院给戏志才讲说此次出行之经过、沿途之路遇和安置姚昇送的那百余襄国吏卒、壮士,又遣吏领着岑竦、陈午先去吏舍里选择住室后,荀贞即入后院堂中,铺纸摩砚,手书了给李燮、阴修、赵谦、李瓒的信笺,令宣康选了几件风雅的礼物,分别交付给几个可靠的亲兵,命各给此数人送去。
数信写罢,荀贞投笔,待送信的亲兵们离去,堂上无人,他惋惜地叹道:“惜乎不识韩馥!”
韩馥这个日后的冀州牧是颍川人,与荀贞同郡,听说他现在朝中为吏。只可惜荀贞成名得晚,出仕得也晚,与韩馥却是没过交际。
他正在堂上叹息,瞧见邯郸荣满面喜色地快步进到院中,三两步登上堂前的台阶,不及脱鞋入堂,在门槛外探身向内,欢声对他说道:“中尉,程嘉回来了!”
1,十二卿。
“十二卿”这个说法来自汉末的刘熙。
刘熙生於汉末桓帝、灵帝年间,字成国,北海人,献帝建安年间曾避居交州,是汉末的经学家,训诂学家。三国时任过蜀国大长秋的学者许慈和吴国的名臣薛综、程秉均曾从他问学。
《西汉会要??职官一》引刘熙释云:“汉置十二卿:一曰太常,二曰太仆,三曰卫尉,四曰光禄勋,五曰宗正,六曰执金吾,七曰大司农,八曰少府,九曰大鸿胪,十曰廷尉,十一曰大长秋,十二曰将作大匠。”但据《汉书??百官公卿表》所列,自太常至执金吾计十卿,秩皆中二千石,丞皆千石。又《汉书??何武传》及《朱博传》都有九卿的说法。对於这个问题,韦昭辨云:“汉正卿九:一曰太常,二曰光禄,三曰卫尉,四曰太仆,五曰廷尉,六曰鸿胪,七曰宗正,八曰司农,九曰少府,是为九卿。执金吾为本故中尉,掌徼巡宫外,司执奸邪,至武帝更执金吾为外卿,不在九卿之列。大匠,次金吾。长秋,自皇后宫,非天子卿员。”
自韦昭辨析之后,便有正卿、外卿的提法。九卿之说,源於周代,但汉代的所谓九卿,既不是从职掌上区分,也不是从禄秩上区分,只是沿袭古称而已,并无实际意义。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