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取天下唯造时势 图兵胜当行正奇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
电脑坏了,修了半个多月,刚修好,今天开始正常更,这月还是至少三十更。
——
荀贞讶然问道:“伯槐,卿为何事求助?”
“林得家中信,林从父为河内王太守收系,举宗震怖,林实在无法,只能求到君侯这里,求君侯相助。”
原来是常林的从父被王匡给抓了。
荀贞心道:“伯槐是我的家丞,王公节不会不知,那伯槐的从父被他抓了,想来定是有缘由的。”因问道,“卿从父缘何被王太守收系?”
常林说道:“林从父家中有一徒客,因小事而触怒了林从父,林从父遂挞之,结果被县中诸生告之了王太守,王太守因将林从父收系。”
荀贞与荀攸、戏志才等对视一眼,皆觉错愕。
所谓徒客,也就是佃农、食客之类,触怒了东家,被东家打上几下,作为荀贞来说,他对常林从父的这个举动肯定是不赞成的,这是在仗家资欺人,可实事求是的说,确也不至於罪至被收系,——因为当下本来就是一个存在“贵贱等级”的社会,身为东家,别说打几下佃农、食客,便是把人给打死了,触犯了国法,只要有钱有势也能遮掩过去。
可常林的从父却竟因此而被收治了。
常林家在河内也算一个大族了,不看常家的面子,荀贞的面子呢?常林可是荀贞的家丞。王匡也不看?
细想下王匡到任河内郡以来的各种政令、举措,他不看荀贞的面子也还真是一点儿都不奇怪。
为了给袁绍起兵筹措粮秣、钱饷,同时,也是为了镇压郡中的反对力量,树立威望,王匡这些时在河内着实抓了不少人。王匡年轻时就和蔡邕交情不错,其为人又有侠气,轻财乐施,所以在士人中颇有美名,尤其在正值热血年纪、仰慕大侠名士的年轻士人中很有威望,因此,他就以“诸生”,也就是在郡、县学校里读书的年轻儒士们为耳目,使之探伺郡中,无论士、吏、民,凡有过错者,一概收捕之,考以钱谷赎罪,稍有延期未缴的便灭其宗族,已经夷灭了好几个宗族了,常林的从父是正好撞在他的枪口上,也难怪常林的从父一被抓,他族中人便皆震怖,无有敢出头营救的。
常林是实在没有办法,这才不得不求到了荀贞这里。
荀贞心道:“王公节竟真有如此酷烈!”
当年在颍川,有人说荀贞是酷吏,和今之王匡相比,荀贞自叹不如。
荀贞对常林说道:“伯槐勿忧,我这就书信一封,立刻遣人快马赶去河内,面呈王太守。”
说着,他铺开纸墨,提笔给王匡写了一封信,信中内容大概是:今州郡起兵,诛天下之贼,顺应天时是也,河内表里山河、士众民殷,占北国地利是也,倘使能任用贤人,再得人和,则於诸路义军之中,王匡必能独占头筹,高立功名,常林从父素有清名於州郡,闻今以细过而被抓,恐王匡会失郡中人望,不利讨董,因窃以为不如放了他,以示恩德郡中。
书信写就,封了口,荀贞即叫人进来,命立即送去河内。
常林伏拜在地,再三致谢。
有了常林这一打断,等他退出去后,荀贞等便不再讨论董卓是否会退出洛阳,而改以议论当下的军事。
曹操曾在给荀贞的信中说,说酸枣的那些人不思出战,假以时日,用不了多久,必会因粮尽而散。荀贞、孙坚两部联军现在倒是暂时不愁粮秣,他俩先后从孔伷那里弄来了不少粮食,可是荀贞却也不能在颍川多留,孙坚还好,长沙太守已成了他的旧职,他而今是颍川太守,在颍川待多久都行,荀贞的本职却还是广陵太守,广陵远在颍川东边数百里外,徐州又不安稳,郡外有刺史陶谦阴伺,而荀贞任广陵太守这个职亦是去年才上任的,换言之,虽经过种种的努力措施,他在郡中尽管此时已算根基较稳,可却也不能长时间在外,身不在郡中的。
所以,主观上来说,荀贞是希望速战的,希望能快点把董卓这事儿搞定,该捞的好处捞到,该得的名望得到,然后他就可以赶紧回广陵,为下一步的群雄逐鹿做准备。
可是,客观上来讲,却是万难速战。
酸枣诸军十余万,不动;袁术屯兵鲁阳,不动;袁绍意在冀州,也不动,看似声势浩大的四路义军,除了荀贞和孙坚这一路,只有曹操、鲍信敢於出战,可经过前番之战,他二人大败而归,便是重再分别募兵,锐气已失,短日内也断难再战了,现下敢战、也能出战的只剩下了荀贞和孙坚这一路,前时虽从孔伷手里夺了点州兵到手,可就算把州兵也加上,也不过才几万人马,只凭这点兵马,却也是无法再次出击的,如强要出击,也是落败一途。
荀贞对此,可谓左右为难。
不过还好,因清楚历史走向之故,早在出兵前,他对此就有了心理准备,所以为免后顾之忧,提前在广陵布置好了一番局面,至少到目前为止,广陵郡中尚还安稳,陶谦虽窥伺在侧,却因袁绥和姚昇等理政井然、陈褒等陈兵郡界,以及郡中士大夫多拥护荀贞之故,暂时也还没有什么举动,故而荀贞倒是仍可以安心地待在颍川,等待战机,以再次出战。
“等待战机”,这个战机,指得自然是董卓兵“厌战思归”之时。
现在天子刚西迁不久,董卓亲坐镇洛阳,又是散财、又是掘墓、又是赏赐妇人,财货美人的激励下,董军上下的斗志尚高,可洛阳毕竟已被烧为废墟,城内外的居民也都被迫迁徙去了长安,待以时日,那董军的将士中胡人众多,便是汉人兵士,因多来自凉、并这些汉胡杂居之地,亦有不少都沾染了胡人的习俗、脾性,换言之,大多是野惯了的,肯定会不耐在此人烟罕见的废墟之所久待,必有思归之意,而只要他们起了思归之意,这仗就好打了。
说到底,打仗打的是士气、是人心。
董军将士都想离开洛阳了,不想在这里待了,便是他们人马再多,器械再精,战力再强,人心一去,士气一无,便是袁绍、袁术兄弟和酸枣联军仍不肯出战,只荀贞和孙坚两支人马,荀贞也有一定的把握击败他们,获取胜利。
事实上,在原本的历史中,为何在曹操、鲍信、孙坚接连败北后,孙坚能败而复胜,甚而一鼓作气,抓住机会,长驱直入,进一步地把吕布、董卓都又接连击败,终兵入洛阳,成就为后世赞颂的忠烈威名,其中固是有孙坚猛鸷之因,可最根本的缘故,在现今掌兵已久、熟知沙场兵争事的荀贞想来,应也正是因为那时的董兵已无了斗志,都厌战思归了,要不然,孙坚再猛,肯定也是难以进洛阳半步的,——要知,即使在董卓死后,那凉、并集团却依旧兵势盛壮,还又把持朝廷、扰乱天下了很久,由此足可见其强。
孙坚之胜,非因人力,实因时势。
人力有时而穷,时势却是无可违逆。
荀贞这几年位居高位,通过与曹操等人的结交,也算是亲身介入到了朝中高层中的争斗,通过亲身的感受,加上他对历史发展的了解,两相映证,他渐渐明悟到:争权势也好,争天下也罢,争得不是人力,争得其实就是时势。
有那么一等人物,能够抓住时势,借时势而起,可在荀贞看来,这等人物却还算不得英雄,至多是个豪杰,真正的人杰应该是不但能借助时势,还能因力施力,在目前时势的基础上再创造出一个有利自己的新时势,此即所谓之“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荀贞之前给曹操的信,信中写天下英雄气,曹操独占五斗,严格说来,这一句话不算“奉承”,汉末之际,群雄并起,可既能抓住时势、又能创造时势的实则无几,曹操为其魁首。
也因了有此明悟,闲暇时,荀贞现下想得最多的就是这个“时势”了。
讨董,是个时势,能够借机起兵;董兵思归,也是个时势,可以借此名压诸侯;讨董之后,群雄逐鹿,也是个时势,可借之夺占地盘;可再之后呢?
荀贞以为,他就该创造时势了。
不能总是顺应时势,顺应时势的豪杰不少,袁绍、袁术、张邈、桥瑁、刘岱等等这些人,包括后来割据各地的诸色人等,他们都可以说是顺应时势的,要想从他们这么多人中脱颖而出,非得再造时势不可,只有造出一个有利於自己的新时势,借助其浩浩荡荡、无人可以违逆的势头,也即所谓之“天下大势”,又可称之为“人道天命”,才能轻取天下,再造乾坤。
可是,这个时势他又该怎么造呢?
他现在还没有一点头绪。
收回思路,把目光重投注眼下,荀贞听到荀攸正对他说道:“君侯,今我军虽暂归颍川,屯驻休养,可为来日与董军再战计,以我愚见,似最好也不要空坐等机,不防未雨绸缪,先下些闲着。”
“下些闲着?”
“正是。”
“如何下些闲着?”
“我有一计,君侯如肯按计行施,来日或可用上。”I752
>
电脑坏了,修了半个多月,刚修好,今天开始正常更,这月还是至少三十更。
——
荀贞讶然问道:“伯槐,卿为何事求助?”
“林得家中信,林从父为河内王太守收系,举宗震怖,林实在无法,只能求到君侯这里,求君侯相助。”
原来是常林的从父被王匡给抓了。
荀贞心道:“伯槐是我的家丞,王公节不会不知,那伯槐的从父被他抓了,想来定是有缘由的。”因问道,“卿从父缘何被王太守收系?”
常林说道:“林从父家中有一徒客,因小事而触怒了林从父,林从父遂挞之,结果被县中诸生告之了王太守,王太守因将林从父收系。”
荀贞与荀攸、戏志才等对视一眼,皆觉错愕。
所谓徒客,也就是佃农、食客之类,触怒了东家,被东家打上几下,作为荀贞来说,他对常林从父的这个举动肯定是不赞成的,这是在仗家资欺人,可实事求是的说,确也不至於罪至被收系,——因为当下本来就是一个存在“贵贱等级”的社会,身为东家,别说打几下佃农、食客,便是把人给打死了,触犯了国法,只要有钱有势也能遮掩过去。
可常林的从父却竟因此而被收治了。
常林家在河内也算一个大族了,不看常家的面子,荀贞的面子呢?常林可是荀贞的家丞。王匡也不看?
细想下王匡到任河内郡以来的各种政令、举措,他不看荀贞的面子也还真是一点儿都不奇怪。
为了给袁绍起兵筹措粮秣、钱饷,同时,也是为了镇压郡中的反对力量,树立威望,王匡这些时在河内着实抓了不少人。王匡年轻时就和蔡邕交情不错,其为人又有侠气,轻财乐施,所以在士人中颇有美名,尤其在正值热血年纪、仰慕大侠名士的年轻士人中很有威望,因此,他就以“诸生”,也就是在郡、县学校里读书的年轻儒士们为耳目,使之探伺郡中,无论士、吏、民,凡有过错者,一概收捕之,考以钱谷赎罪,稍有延期未缴的便灭其宗族,已经夷灭了好几个宗族了,常林的从父是正好撞在他的枪口上,也难怪常林的从父一被抓,他族中人便皆震怖,无有敢出头营救的。
常林是实在没有办法,这才不得不求到了荀贞这里。
荀贞心道:“王公节竟真有如此酷烈!”
当年在颍川,有人说荀贞是酷吏,和今之王匡相比,荀贞自叹不如。
荀贞对常林说道:“伯槐勿忧,我这就书信一封,立刻遣人快马赶去河内,面呈王太守。”
说着,他铺开纸墨,提笔给王匡写了一封信,信中内容大概是:今州郡起兵,诛天下之贼,顺应天时是也,河内表里山河、士众民殷,占北国地利是也,倘使能任用贤人,再得人和,则於诸路义军之中,王匡必能独占头筹,高立功名,常林从父素有清名於州郡,闻今以细过而被抓,恐王匡会失郡中人望,不利讨董,因窃以为不如放了他,以示恩德郡中。
书信写就,封了口,荀贞即叫人进来,命立即送去河内。
常林伏拜在地,再三致谢。
有了常林这一打断,等他退出去后,荀贞等便不再讨论董卓是否会退出洛阳,而改以议论当下的军事。
曹操曾在给荀贞的信中说,说酸枣的那些人不思出战,假以时日,用不了多久,必会因粮尽而散。荀贞、孙坚两部联军现在倒是暂时不愁粮秣,他俩先后从孔伷那里弄来了不少粮食,可是荀贞却也不能在颍川多留,孙坚还好,长沙太守已成了他的旧职,他而今是颍川太守,在颍川待多久都行,荀贞的本职却还是广陵太守,广陵远在颍川东边数百里外,徐州又不安稳,郡外有刺史陶谦阴伺,而荀贞任广陵太守这个职亦是去年才上任的,换言之,虽经过种种的努力措施,他在郡中尽管此时已算根基较稳,可却也不能长时间在外,身不在郡中的。
所以,主观上来说,荀贞是希望速战的,希望能快点把董卓这事儿搞定,该捞的好处捞到,该得的名望得到,然后他就可以赶紧回广陵,为下一步的群雄逐鹿做准备。
可是,客观上来讲,却是万难速战。
酸枣诸军十余万,不动;袁术屯兵鲁阳,不动;袁绍意在冀州,也不动,看似声势浩大的四路义军,除了荀贞和孙坚这一路,只有曹操、鲍信敢於出战,可经过前番之战,他二人大败而归,便是重再分别募兵,锐气已失,短日内也断难再战了,现下敢战、也能出战的只剩下了荀贞和孙坚这一路,前时虽从孔伷手里夺了点州兵到手,可就算把州兵也加上,也不过才几万人马,只凭这点兵马,却也是无法再次出击的,如强要出击,也是落败一途。
荀贞对此,可谓左右为难。
不过还好,因清楚历史走向之故,早在出兵前,他对此就有了心理准备,所以为免后顾之忧,提前在广陵布置好了一番局面,至少到目前为止,广陵郡中尚还安稳,陶谦虽窥伺在侧,却因袁绥和姚昇等理政井然、陈褒等陈兵郡界,以及郡中士大夫多拥护荀贞之故,暂时也还没有什么举动,故而荀贞倒是仍可以安心地待在颍川,等待战机,以再次出战。
“等待战机”,这个战机,指得自然是董卓兵“厌战思归”之时。
现在天子刚西迁不久,董卓亲坐镇洛阳,又是散财、又是掘墓、又是赏赐妇人,财货美人的激励下,董军上下的斗志尚高,可洛阳毕竟已被烧为废墟,城内外的居民也都被迫迁徙去了长安,待以时日,那董军的将士中胡人众多,便是汉人兵士,因多来自凉、并这些汉胡杂居之地,亦有不少都沾染了胡人的习俗、脾性,换言之,大多是野惯了的,肯定会不耐在此人烟罕见的废墟之所久待,必有思归之意,而只要他们起了思归之意,这仗就好打了。
说到底,打仗打的是士气、是人心。
董军将士都想离开洛阳了,不想在这里待了,便是他们人马再多,器械再精,战力再强,人心一去,士气一无,便是袁绍、袁术兄弟和酸枣联军仍不肯出战,只荀贞和孙坚两支人马,荀贞也有一定的把握击败他们,获取胜利。
事实上,在原本的历史中,为何在曹操、鲍信、孙坚接连败北后,孙坚能败而复胜,甚而一鼓作气,抓住机会,长驱直入,进一步地把吕布、董卓都又接连击败,终兵入洛阳,成就为后世赞颂的忠烈威名,其中固是有孙坚猛鸷之因,可最根本的缘故,在现今掌兵已久、熟知沙场兵争事的荀贞想来,应也正是因为那时的董兵已无了斗志,都厌战思归了,要不然,孙坚再猛,肯定也是难以进洛阳半步的,——要知,即使在董卓死后,那凉、并集团却依旧兵势盛壮,还又把持朝廷、扰乱天下了很久,由此足可见其强。
孙坚之胜,非因人力,实因时势。
人力有时而穷,时势却是无可违逆。
荀贞这几年位居高位,通过与曹操等人的结交,也算是亲身介入到了朝中高层中的争斗,通过亲身的感受,加上他对历史发展的了解,两相映证,他渐渐明悟到:争权势也好,争天下也罢,争得不是人力,争得其实就是时势。
有那么一等人物,能够抓住时势,借时势而起,可在荀贞看来,这等人物却还算不得英雄,至多是个豪杰,真正的人杰应该是不但能借助时势,还能因力施力,在目前时势的基础上再创造出一个有利自己的新时势,此即所谓之“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荀贞之前给曹操的信,信中写天下英雄气,曹操独占五斗,严格说来,这一句话不算“奉承”,汉末之际,群雄并起,可既能抓住时势、又能创造时势的实则无几,曹操为其魁首。
也因了有此明悟,闲暇时,荀贞现下想得最多的就是这个“时势”了。
讨董,是个时势,能够借机起兵;董兵思归,也是个时势,可以借此名压诸侯;讨董之后,群雄逐鹿,也是个时势,可借之夺占地盘;可再之后呢?
荀贞以为,他就该创造时势了。
不能总是顺应时势,顺应时势的豪杰不少,袁绍、袁术、张邈、桥瑁、刘岱等等这些人,包括后来割据各地的诸色人等,他们都可以说是顺应时势的,要想从他们这么多人中脱颖而出,非得再造时势不可,只有造出一个有利於自己的新时势,借助其浩浩荡荡、无人可以违逆的势头,也即所谓之“天下大势”,又可称之为“人道天命”,才能轻取天下,再造乾坤。
可是,这个时势他又该怎么造呢?
他现在还没有一点头绪。
收回思路,把目光重投注眼下,荀贞听到荀攸正对他说道:“君侯,今我军虽暂归颍川,屯驻休养,可为来日与董军再战计,以我愚见,似最好也不要空坐等机,不防未雨绸缪,先下些闲着。”
“下些闲着?”
“正是。”
“如何下些闲着?”
“我有一计,君侯如肯按计行施,来日或可用上。”I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