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 宣文教何劳三请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李宣求见不是为了别事,亦是州府那边来了一道文书。
李宣现为典学从事,掌着州中的文教事宜,他就职以后,曾给荀贞上言,请求设立州学,之后,又建议荀贞把郑玄从泰山郡给请到州里来。
郑玄是当世大儒,如果他能来州学里边教书,那对徐州的文教事业将会是一个极大的帮助,甚而郯县会因此而极有可能成为北方的一个文化中心。在李宣之前,张昭、张纮、荀彧等人对荀贞也有提出过类似的建言,荀贞在把郑玄的弟子孙乾召辟到府中后,亦曾再次派人专程去延请过郑玄,但被郑玄婉拒了,这也不足为奇,郑玄名动海内,门下弟子常常千余,许多士子不辞千里之远地拜到他的门下,这样一个有身价的人,自不是一请就能请到的,所以,在得到李宣的建议后,荀贞遂便又遣人去泰山,诚挚地邀请郑玄入徐。
因李宣掌着文教,所以这件事就由李宣全权负责。
派去泰山的人於数日前返回了州府,然后,又赶来合乡,当面向李宣禀报了邀请郑玄的结果。
李宣对荀贞说道:“使者言:郑公以年高为由,不欲南下。”
郑玄是顺帝永建二年生人,今年六十五,虽说人生自古七十稀,然而六十五这个年龄,说低固然不低,但要说“年高”似乎也有点算不上。
李宣接下来的话也证明了郑玄此言只是托辞。
他接着又说道:“郑公门下有与师友华君、儒林孙君等交好者,私言於使者,说:孔北海在高密修葺郑公故居,数遣吏赴泰山邀郑公还乡,意态殷诚,唯北海黄巾暴虐,门下诸生多以为孔北海难定之,郑公因是踌躇不决,虽暂尚无意北返,然或因此故,亦不肯南下来我州也。”
“师友华君”是师友从事华歆,“儒林孙君”是儒林从事孙乾,华歆、孙乾两人都是青州士人,与郑玄同州,孙乾并且是郑玄的弟子,所以郑玄门下的不少青州人都和他两人稍有交情。
张昭是徐州本地人,他的家乡彭城县距郑玄现隐居的泰山南城县只有二百余里,他往常曾颇遣人问候郑玄,是以对郑玄在泰山的情况比李宣更为了解。
他说道:“泰山应太守素有文名,郑公在泰山深得他的照顾,两人书信不绝。郑公不愿南下我州,这恐怕也是其中一个的缘故。”
应劭出身自汝南应氏,汝南应氏这个家族虽也是累世二千石,但却不是以官高位尊显名於世,而是凭借其族人在文章、学术领域的成就世享高名,乃是“世济文雅”,其族世以文章显,族人中出过不少有名的文、儒之士,相比荀贞的以军功著名,显然应劭的文学、儒学修养会更对郑玄的脾气,换言之,他两人的情趣喜好会更相近。
荀贞听出了张昭话里透露出的“儒业、文学,明公不如应劭”的这层意思,莫说张昭此话并非贬低荀贞,就算是贬低,荀贞向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的长处,亦明自家的短处,对此也不会介意的,他笑道:“像郑公这样的高士,本就不是一次两次便能请到的,既然再请仍请不动他,三请就是,三请如还不成,那便四请、五请,只要他没回北海,就一直请下去。”
李宣应道:“诺。”
把邀请郑玄的事情仍然交给李宣,当晚,荀贞召见陈褒、刘备、昌豨、孙康等人,再次把之前已经下达过给他们的调动军令明确了一遍,然后於次日,留下徐卓在合乡协调部署,自带着张昭、李宣等人启程返回州府。
徐卓年岁虽不大,品秩也不高,只有六百石,但一来他是荀贞的心腹,深得荀贞的信任,二来,他久从荀贞,於军中的资历不低,同陈褒等将又是同乡,俱皆相熟,三来,他是幕府的从事中郎,本就掌着军机,对军队这一块儿非常熟悉,四来,他有足够的能力,故此,把他留在合乡,协调配合许仲、陈褒等的换防、调驻必是绰绰有余。
从合乡出发,路经襄贲时,荀贞召来驻扎在此的赵云,把此前从他部下调出的一千五百步骑交还给他,在这里住了一宿,和赵云同榻共眠、夜话通宵,第二天,继续行程。
襄贲到郯县只有四五十里地,荀贞等轻车快骑,渡过沂水,未到入暮,即至郯下。
留守郯县的荀彧等人俱在城外迎接。
许劭也在迎接的人中。
当年荀贞在汝南见许劭时,才二十出头,如今八年过去了,荀贞已年过三旬,而许劭也过了四十,年已有四十三了。汝南许氏作为闻名天下的士族,其族世代二千石,许劭的从祖父许敬、许敬之子许训、许训之子许相都曾为三公,虽比不上袁氏的四世三公,却也是显赫名门。出身既高,许劭与其兄许虔又成名甚早,被称为“平舆二龙”,后来他与其从兄许靖两人的月旦评又是盛极一时,因而虽是远从汝南前来徐州投奔荀贞的,许劭却是不卑不亢。
荀贞一眼就看见了许劭,忙从马上下来。
他徒步上前,至许劭面前,长揖行礼,笑道:“许公大驾光临,郯县蓬荜生辉。只是公既来我州,缘何不在来前遣人告之与我?我也好请孙侯派精卒护送公来。”
许劭还礼,说道:“孙侯攻伐不休,哪里会有空遣兵卒护送我呢?”
荀贞心道:“听许子将这话,对文台似是颇有怨言。”不愿就着这个话题继续往下说,乃笑道,“闻公大驾至,我在合乡是一天也待不住,急匆匆地就赶回来了。”问在近前的荀彧,“文若,把许公安排在哪里住了?”又问许劭,“汝南虽与徐州近壤,而风俗略不同,尤以饮食颇有别,不知公来到徐州这几天,在饮食上可还合口?”
许劭答道:“我携来徐州的门客中有擅厨的,日常饮食都是由他们做的,倒是不觉有异。”
荀彧答道:“现暂请许公居於县外庄中。”
荀贞略奇,心道:“我之所以建了一个梧桐里,正是为了安置居徐的别州士人。许子将来了徐州,文若却为何不请他入住梧桐里,而却把他安置在了县外的庄中?”知此中必有隐情,只是人多,不好询问荀彧,遂便不言此事,和荀彧、许劭等叙话片刻,一同进城。
李宣求见不是为了别事,亦是州府那边来了一道文书。
李宣现为典学从事,掌着州中的文教事宜,他就职以后,曾给荀贞上言,请求设立州学,之后,又建议荀贞把郑玄从泰山郡给请到州里来。
郑玄是当世大儒,如果他能来州学里边教书,那对徐州的文教事业将会是一个极大的帮助,甚而郯县会因此而极有可能成为北方的一个文化中心。在李宣之前,张昭、张纮、荀彧等人对荀贞也有提出过类似的建言,荀贞在把郑玄的弟子孙乾召辟到府中后,亦曾再次派人专程去延请过郑玄,但被郑玄婉拒了,这也不足为奇,郑玄名动海内,门下弟子常常千余,许多士子不辞千里之远地拜到他的门下,这样一个有身价的人,自不是一请就能请到的,所以,在得到李宣的建议后,荀贞遂便又遣人去泰山,诚挚地邀请郑玄入徐。
因李宣掌着文教,所以这件事就由李宣全权负责。
派去泰山的人於数日前返回了州府,然后,又赶来合乡,当面向李宣禀报了邀请郑玄的结果。
李宣对荀贞说道:“使者言:郑公以年高为由,不欲南下。”
郑玄是顺帝永建二年生人,今年六十五,虽说人生自古七十稀,然而六十五这个年龄,说低固然不低,但要说“年高”似乎也有点算不上。
李宣接下来的话也证明了郑玄此言只是托辞。
他接着又说道:“郑公门下有与师友华君、儒林孙君等交好者,私言於使者,说:孔北海在高密修葺郑公故居,数遣吏赴泰山邀郑公还乡,意态殷诚,唯北海黄巾暴虐,门下诸生多以为孔北海难定之,郑公因是踌躇不决,虽暂尚无意北返,然或因此故,亦不肯南下来我州也。”
“师友华君”是师友从事华歆,“儒林孙君”是儒林从事孙乾,华歆、孙乾两人都是青州士人,与郑玄同州,孙乾并且是郑玄的弟子,所以郑玄门下的不少青州人都和他两人稍有交情。
张昭是徐州本地人,他的家乡彭城县距郑玄现隐居的泰山南城县只有二百余里,他往常曾颇遣人问候郑玄,是以对郑玄在泰山的情况比李宣更为了解。
他说道:“泰山应太守素有文名,郑公在泰山深得他的照顾,两人书信不绝。郑公不愿南下我州,这恐怕也是其中一个的缘故。”
应劭出身自汝南应氏,汝南应氏这个家族虽也是累世二千石,但却不是以官高位尊显名於世,而是凭借其族人在文章、学术领域的成就世享高名,乃是“世济文雅”,其族世以文章显,族人中出过不少有名的文、儒之士,相比荀贞的以军功著名,显然应劭的文学、儒学修养会更对郑玄的脾气,换言之,他两人的情趣喜好会更相近。
荀贞听出了张昭话里透露出的“儒业、文学,明公不如应劭”的这层意思,莫说张昭此话并非贬低荀贞,就算是贬低,荀贞向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的长处,亦明自家的短处,对此也不会介意的,他笑道:“像郑公这样的高士,本就不是一次两次便能请到的,既然再请仍请不动他,三请就是,三请如还不成,那便四请、五请,只要他没回北海,就一直请下去。”
李宣应道:“诺。”
把邀请郑玄的事情仍然交给李宣,当晚,荀贞召见陈褒、刘备、昌豨、孙康等人,再次把之前已经下达过给他们的调动军令明确了一遍,然后於次日,留下徐卓在合乡协调部署,自带着张昭、李宣等人启程返回州府。
徐卓年岁虽不大,品秩也不高,只有六百石,但一来他是荀贞的心腹,深得荀贞的信任,二来,他久从荀贞,於军中的资历不低,同陈褒等将又是同乡,俱皆相熟,三来,他是幕府的从事中郎,本就掌着军机,对军队这一块儿非常熟悉,四来,他有足够的能力,故此,把他留在合乡,协调配合许仲、陈褒等的换防、调驻必是绰绰有余。
从合乡出发,路经襄贲时,荀贞召来驻扎在此的赵云,把此前从他部下调出的一千五百步骑交还给他,在这里住了一宿,和赵云同榻共眠、夜话通宵,第二天,继续行程。
襄贲到郯县只有四五十里地,荀贞等轻车快骑,渡过沂水,未到入暮,即至郯下。
留守郯县的荀彧等人俱在城外迎接。
许劭也在迎接的人中。
当年荀贞在汝南见许劭时,才二十出头,如今八年过去了,荀贞已年过三旬,而许劭也过了四十,年已有四十三了。汝南许氏作为闻名天下的士族,其族世代二千石,许劭的从祖父许敬、许敬之子许训、许训之子许相都曾为三公,虽比不上袁氏的四世三公,却也是显赫名门。出身既高,许劭与其兄许虔又成名甚早,被称为“平舆二龙”,后来他与其从兄许靖两人的月旦评又是盛极一时,因而虽是远从汝南前来徐州投奔荀贞的,许劭却是不卑不亢。
荀贞一眼就看见了许劭,忙从马上下来。
他徒步上前,至许劭面前,长揖行礼,笑道:“许公大驾光临,郯县蓬荜生辉。只是公既来我州,缘何不在来前遣人告之与我?我也好请孙侯派精卒护送公来。”
许劭还礼,说道:“孙侯攻伐不休,哪里会有空遣兵卒护送我呢?”
荀贞心道:“听许子将这话,对文台似是颇有怨言。”不愿就着这个话题继续往下说,乃笑道,“闻公大驾至,我在合乡是一天也待不住,急匆匆地就赶回来了。”问在近前的荀彧,“文若,把许公安排在哪里住了?”又问许劭,“汝南虽与徐州近壤,而风俗略不同,尤以饮食颇有别,不知公来到徐州这几天,在饮食上可还合口?”
许劭答道:“我携来徐州的门客中有擅厨的,日常饮食都是由他们做的,倒是不觉有异。”
荀彧答道:“现暂请许公居於县外庄中。”
荀贞略奇,心道:“我之所以建了一个梧桐里,正是为了安置居徐的别州士人。许子将来了徐州,文若却为何不请他入住梧桐里,而却把他安置在了县外的庄中?”知此中必有隐情,只是人多,不好询问荀彧,遂便不言此事,和荀彧、许劭等叙话片刻,一同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