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摩奴法典》与婆罗门国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滥波国,北天竺地区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国家,城垣方方正正,城门不大,城墙也不太高,城内隐隐露出窣堵波的尖顶,看上去同中亚地区的睹货逻各国并无太大区别,然而玄奘却在这里驻足良久。
“师父,这里就是北天竺了,”沙弥圆觉兴奋地说道,“弟子幼时,曾跟随父母到这里学习过。”
“阿弥陀佛。”玄奘欣慰地合掌——三年了,从长安上路以来,到现在已经整整走了三年!这一路,经历了多少黄沙雪谷、激流草甸、峭岩绝壁、莽莽丛林,历尽千难万险,今日总算到达佛国了。
离开迦毕拭国后,玄奘便与弟子圆觉和使者阿提达摩一直在往东南方向走,再一次穿越冰雪覆盖的黑岭,经六百余里山路,终于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季节到达北天竺的第一个国家——滥波国。
天近傍晚,城外少有人行,显得极其萧瑟,只有几个衣不蔽体的家伙缩在偏僻的角落里,腋下夹着扫帚,手里拿着圆木筒,时不时地敲击几下,显得有气无力。
莫非是清扫街道的人?只是这木筒不知是做什么用的。玄奘正想向本地人打听一下这城中有没有伽蓝,既然墙根下有人,他便想都不想地走了过去。
谁知刚近前几步,那些人的脸上就露出恐惧的神色,手中的木筒敲打得更快了,那“笃笃笃笃”的声音显得急促而又慌乱。看着越来越近的玄奘,他们连连后退,时不时地还拿扫帚将地上的脚印扫去,神色显得极为慌张。
玄奘正觉得奇怪,就听到旁边传来圆觉惊恐的声音:“师父你要做什么?!”
玄奘没有回答,径直向前,圆觉和阿提伐摩显然有些急了,立刻上前,一左一右地拉住他,带着他转到了一边。
“你们搞什么?”玄奘一头雾水地问道。
圆觉急道:“师父,你不能接触那些人,那是很不祥的!”
“为什么?”玄奘奇怪地问道,“我只是想打听一下这城中哪里有伽蓝,这也犯忌讳吗?”
阿提伐摩道:“法师要问路,等进了城再说。千万不要去问道旁的旃荼罗,他们不洁,会玷污了法师。”
“旃荼罗?”玄奘顿时呆住了。
他的脑中闪过法显大师的游记《佛国记》,那里面有这么一段记载:
“旃荼罗名为恶人,与人别居,若入城市则击木以自异,人则识而避之,不相唐突。”
怪不得那些人手里拿着小圆筒在敲敲打打呢,原来是为了叫人回避!
记得当初看《佛国记》的时候,玄奘就对这一段很不理解,不明白那些人为什么要“击木以自异”,法显大师说他们是“恶人”,难道是指犯了罪的人?若果真如此,这种惩罚方式倒也奇特……
想到这里,他立即问道:“他们是罪人吗?”
“他们是贱民,是不可接触的人,”阿提伐摩解释道,“法师千万不可再靠近他们了,刚才他们的影子差一点就落到了法师身上!”
“影子?”玄奘觉得有些搞笑,“进入滥波国境的时候,还有首陀罗帮我们搬运过东西,影子相互重叠,再正常不过。莫非他们会什么巫术,可以通过自己的影子施法?”
“哎呀法师,他们怎能与首陀罗相提并论!”阿提伐摩急道,“首陀罗尚在四种姓之中,而他们根本就不在种姓之内呀!他们的祖辈有很多都是逆婚而生之人,最是不吉,不净!你若不小心接触了他们,那是很晦气的,要立刻寻找洁净的水源,举行净身仪式。”
玄奘顿时鄂然。
他终于明白法显大师所说的“恶人”是指什么了,原来不是坏人,而是指“惹人嫌恶的人”,嫌恶到只要稍稍触碰就会觉得倒霉的程度!
他早知道五天竺地区的人是分种姓的,在四阿含经等佛经中也有这方面的记载。
天竺又被称为“婆罗门国”,这个名称是有说道的。据说,婆罗门是吠陀仙人的后裔,是一切知识的垄断者,甚至可以通过祭祀与神直接沟通,得到神的保佑和赐福。因而在社会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为最胜种姓。
除婆罗门外,还有以王者、贵族和武士阶层为主体的刹帝利贵族,他们要藉着婆罗门的祭祀而得到神佑,因而是第二种姓;
吠舍是第三种姓,主要是从事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自由民;
第四种姓是首陀罗,主要是被征服的奴隶。
在此之前,玄奘对种姓制度的了解仅限于此,他一直以为,身为奴隶的首陀罗,命运是最悲惨的,万万没有想到,还有在首陀罗之下的旃荼罗,他们的地位低下到连奴隶都做不成!
阿提伐摩在一旁不停地给他解释:“旃荼罗是极恶极卑贱的贱民,被排除在一切种姓之外,从事的也是最卑贱的工作,比如屠夫、钓徒、戏子、娼妓、刽子手、搬运无主尸体、清除粪便之类的。四种姓的人绝对不能与他们交往,就连喝水都不能共享一口井,否则便是不吉!这些人所居之处都有特别的标志,如果要出门行走,只能躲在路边的阴影里,而且要击木,提醒别人注意回避……”
这苛刻的规定令玄奘感觉不可理喻,他忍不住又朝那个方向看了一眼,那些被他“唐突”的人已经悄悄离开了……
“那么,如果我不介意他们的不吉,硬要与他们接触呢?是否我也会被认为是不吉的人?毕竟我是个外国人,也不在四种姓之内。”
阿提伐摩顿时瞠目结舌,话都说不利索了:“法……法师,您可是有名望的高僧,又是来这里求法的,何必自甘堕落?惹人讥嫌?”
“也就是说,如果我真的那么接触了他们,也不会有人对我怎么样,是这样吗?”玄奘微笑着问道。
“不是这样的!”阿提伐摩道,“确实有很多人不愿意去管外国人的闲事,他们顶多认为你不吉,不与你交往也就是了,那样你的求法会很麻烦,也不会有寺院接纳你。但这是最好的结果;如果有人想管闲事,到婆罗门天祠或者王宫里告你一状,你也有可能会被判有罪;还有一种更大的可能,就是一些人看不惯你,认为你是在挑衅,他们也不去告状,只悄悄纠结在一起,杀死你。不会有人认为他们的做法是不对的!还有就是,不管别人如何对你,你接触的那个贱民都一定是有罪的,他会被烧死,因为他辱没了一个有名望的高僧……”
听了这番话,玄奘彻底无语了,一时竟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他万万迢迢来到佛国,却不曾想,佛国给他的第一印象,竟是人与人之间如此尖锐的不平等!
见他神色黯然,阿提伐摩颇有几分担心,又说道:“大王叫我保护法师,我却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法师喜欢看书,弟子觉得您应该看一看《摩奴法典》。”
“就是婆罗门教的那个法典?”玄奘问道,“我是佛教徒,为何要去看别的教门的教规?”
阿提伐摩道:“虽是婆罗门的教规,但是这里的很多国家都奉行,它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法规和基准,包括佛教徒和耆那教徒都不能轻易违背。法师好歹了解一些,以后行事就可随顺世俗,权巧方便。话说回来,就算您实在看不惯,不想随顺,一旦被人抓住,要烧要杀,也知道是为了什么。否则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岂不冤枉得很?”
看着这位迦毕拭官员一本正经地说着这么残酷的话,玄奘不禁苦笑起来。
一行人终于进了城,这个周长千余里的国家是连接中亚和天竺的要道,因而商旅众多,市肆当途。大街小巷弯弯曲曲。房舍、平台、楼观,有的用木头制作屋顶,涂上石灰,盖上砖坯;有的则用茅草盖顶,形式与中国也差不太多。居民大都体形矮小,容貌卑琐,举止也显得轻挑浮躁。
滥波国的佛教显然不是很发达,这一点打从玄奘进入国境就看出来了——不管是在乡间还是城市,到处都是或简朴或富丽的外道天祠,大约有几十座,那些奇形怪状的异道们进进出出,熙熙攘攘,煞是热闹。
玄奘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这些异道——他们的服饰五花八门,裁制诡异。有的腰系孔雀尾羽,有的脖子上挂着人骨项链,有的只用草和木板掩盖身体,有的赤身裸身,有的全身涂灰,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最正常的是那些身穿白衣或红衣的,看起来还算有些威仪。
相比之下,佛教寺院就少得可怜了,这一路他们只遇到了不到十所,且僧徒寡少。
不过这里的僧寺结构倒是颇为新奇,四角建有高楼,楼阁至少三层,屋椽和屋梁雕镂得奇形怪状。门窗和墙上绘有众多漂亮的彩绘。
寺院里就可以找到《摩奴法典》,玄奘嘴上说不看别的宗教教规,其实并没有太多忌讳。出门在外,多了解一些东西总是好的。
何况他也看出来了,在这块土地上,婆罗门教显然比佛教更发达。
同佛经不同,《摩奴法典》并非刻写在贝多罗叶上,而是用了一种皮不像皮革不像革的东西,估计是为了保存更久吧。
打开第一页,上面写的是:“始终为脱离爱与恨的有智识的善人们所衷心赞成和奉行的就是法,现在请你们学习它。”
法典共分十二章,2685谒。其中第一章就是创世说,讲述了梵天创世的故事,并且说明,此法典也是梵天所著,传予人类的始祖摩奴,由摩奴编纂完成,再由其后代波利故传到人间。
《摩奴法典》虽名为法典,却属于法经或法论的性质,里面有教律,有习俗,有礼仪,有神话,纯粹谈法律的部份不会超过三成。
“摩奴为任何人规定的任何法,全都是《吠陀》中的教示;因为《吠陀》包含一切知识。”
《摩奴法典》用大量的篇幅规定了四个种姓的权利和义务——
“专志于寻求达到最后解脱的坚持义务的婆罗门,要圆满遵守下面六种实践:诵读圣典,教人诵读,祭祀,帮助人祭祀,布施,接受布施……”
“在一切物类中,生物为高;生物中,赖智慧以生者为高;人在智慧动物中最高;婆罗门在人类中最高。”
“这个世界曾经因为没有国王,到处为恐怖所搅乱,所以,为了保存万有,梵天才从天王、风神、阎摩、太阳神、火神、水神、月神和财神等的本体中,取永久的粒子,创造出国王。”
“吠舍在接受结束圣纽仪式并娶和自己同种姓的妻子后,应始终勤勉从事自己的业务,并饲养家畜。因为造物主创造了有用的动物之后委托吠舍来照管,而将整个人类置于婆罗门和刹帝利的保护之下……”
“吠舍要熟悉宝石、珍珠、珊瑚、铁、布、香料和调味料价格的高低;要熟悉播种应该使用的方式和地质的优劣,要了解整套的度量衡制……保护商品应该采取的最好措施,和一切关于买卖的事宜。应该以合法方式大力增殖财富,并注意给予一切生物以食品。”
“出身低贱的人无论用哪个肢体打击出身高贵的人,这一肢体应被切断。这是摩奴的命令。”
“首陀罗不论是买来的或不是买来的,都应强制他们从事奴隶工作。因为他们是被自存神创造来侍奉婆罗门的。首陀罗虽被主人解放,但不能摆脱奴隶地位,因为这种地位对他是天生的,谁能使他摆脱呢?”
“婆罗门穷困时,可完全问心无愧地将其奴隶首陀罗的财产据为己有,而国王不应加以处罚;因为奴隶没有任何属于自己所有的东西,他不占有主人不能夺取的任何所有物。”
《法典》中专门说明,前三个种姓可以诵读《吠陀》经并参与宗教祭祀,通过“入法礼”获得第二次生命,死后可再投生于世,因此被称作“再生族”。其中,婆罗门死时只须拜神诵经,即可归返宇宙本体之梵天;刹帝利及吠舍族,除诵经祭祀外,还须苦练修禅,方可生入梵天;首陀罗则没有祭祀与听闻圣典的权利,因而也就没有未来,他们永远不能获得“解脱”,故称为“一生族”。
“一生族”究竟是什么意思?是否意味着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无法转世?玄奘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后面还有这么一段话——
“盲目服从精于圣学、德名卓著的婆罗门家长的命令,是首陀罗首要的义务,并给他带来死后的幸福。”
死后的幸福?玄奘觉得更加纳闷,既然首陀罗被剥夺了参加宗教仪式的权利,因而只能是“一生族”,在这种情况下怎么会有死去的幸福?
他接着往下看——“首陀罗身心纯洁、服从高等种姓的意图,出言温和,不骄不矜,主要依附婆罗门者,取得较高的转生。”
真是奇怪啊,玄奘心中暗想,身为“一生族”的首陀罗居然还有“较高的转生”,这是否矛盾?还是我的理解不对?
不管怎么说,这部书是以种姓制度为核心,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了。虽然它的涉及面很广,个人、家庭和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包罗进去,然其最主要的内容还是论及各种姓的地位、权利和义务,规定了人们对违反种姓制度的行为的奖罚。
“旃荼罗”的出现就是惩罚之一,《摩奴法典》第十章关于“杂种姓”中就明确地说:诸杂种姓产生的原因在于诸种姓间的通奸、娶禁止娶的女子和放弃本业。
这其中,“娶禁止娶的女人”是最恶的行为,《法典》称,逆婚所生的杂种为“旃荼罗”,是最暴恶卑贱之人,触之不吉。
《法典》中还规定了各种姓的职业,允许高级种姓的人在不得已时从事较低种姓的职业以谋生,而严禁低级种姓的人从事高等种姓的职业。事实上,由于没有接受过教育,低种姓者也不太可能从事高种性的职业。
玄奘不禁又想到了佛陀,当年佛陀在恒河一带传教,宣扬众生平等、四姓平等。《摩登伽经》中就曾明确地说过,婆罗门与旃陀罗,并无任何区别。这样的说法用《摩奴法典》的标准看,是完全不能忍受的叛逆。但是当时似乎也没有人拿着《法典》来对付他,虽然佛教与婆罗门教的斗争很激烈,虽然佛陀也遭到了很多诽谤,但总的来说还算柔和。他是怎么做到的?除了佛陀超强的智慧和感染力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
继续看下去,他很快便找到了原因,书中第十章中说,那些曾经侵入印度的波斯人、希腊人、塞种人等都是堕落了的刹帝利。摩奴的时代怎么会有这些人?还“曾经入侵”?特别有趣的是,这里面竟然提到了东方的秦帝国!
玄奘不禁微笑了,《摩奴法典》假托是“世界第一人”摩奴所编,但其实它成书的时间绝不会早于秦朝,甚至不会早于汉朝,因为塞人入侵印度是发生在汉朝时期的事情。
而佛陀则是与春秋时期的老子、孔子同时代的人。这也就是说,佛陀住世的时候,这部所谓的梵天所著、摩奴所编的《法典》还没有问世呢。
将摩奴的名字置于书首,无非是为了宣示书中的内容具有最为悠久的来源,和最为崇高的神圣性罢了。
滥波国,北天竺地区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国家,城垣方方正正,城门不大,城墙也不太高,城内隐隐露出窣堵波的尖顶,看上去同中亚地区的睹货逻各国并无太大区别,然而玄奘却在这里驻足良久。
“师父,这里就是北天竺了,”沙弥圆觉兴奋地说道,“弟子幼时,曾跟随父母到这里学习过。”
“阿弥陀佛。”玄奘欣慰地合掌——三年了,从长安上路以来,到现在已经整整走了三年!这一路,经历了多少黄沙雪谷、激流草甸、峭岩绝壁、莽莽丛林,历尽千难万险,今日总算到达佛国了。
离开迦毕拭国后,玄奘便与弟子圆觉和使者阿提达摩一直在往东南方向走,再一次穿越冰雪覆盖的黑岭,经六百余里山路,终于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季节到达北天竺的第一个国家——滥波国。
天近傍晚,城外少有人行,显得极其萧瑟,只有几个衣不蔽体的家伙缩在偏僻的角落里,腋下夹着扫帚,手里拿着圆木筒,时不时地敲击几下,显得有气无力。
莫非是清扫街道的人?只是这木筒不知是做什么用的。玄奘正想向本地人打听一下这城中有没有伽蓝,既然墙根下有人,他便想都不想地走了过去。
谁知刚近前几步,那些人的脸上就露出恐惧的神色,手中的木筒敲打得更快了,那“笃笃笃笃”的声音显得急促而又慌乱。看着越来越近的玄奘,他们连连后退,时不时地还拿扫帚将地上的脚印扫去,神色显得极为慌张。
玄奘正觉得奇怪,就听到旁边传来圆觉惊恐的声音:“师父你要做什么?!”
玄奘没有回答,径直向前,圆觉和阿提伐摩显然有些急了,立刻上前,一左一右地拉住他,带着他转到了一边。
“你们搞什么?”玄奘一头雾水地问道。
圆觉急道:“师父,你不能接触那些人,那是很不祥的!”
“为什么?”玄奘奇怪地问道,“我只是想打听一下这城中哪里有伽蓝,这也犯忌讳吗?”
阿提伐摩道:“法师要问路,等进了城再说。千万不要去问道旁的旃荼罗,他们不洁,会玷污了法师。”
“旃荼罗?”玄奘顿时呆住了。
他的脑中闪过法显大师的游记《佛国记》,那里面有这么一段记载:
“旃荼罗名为恶人,与人别居,若入城市则击木以自异,人则识而避之,不相唐突。”
怪不得那些人手里拿着小圆筒在敲敲打打呢,原来是为了叫人回避!
记得当初看《佛国记》的时候,玄奘就对这一段很不理解,不明白那些人为什么要“击木以自异”,法显大师说他们是“恶人”,难道是指犯了罪的人?若果真如此,这种惩罚方式倒也奇特……
想到这里,他立即问道:“他们是罪人吗?”
“他们是贱民,是不可接触的人,”阿提伐摩解释道,“法师千万不可再靠近他们了,刚才他们的影子差一点就落到了法师身上!”
“影子?”玄奘觉得有些搞笑,“进入滥波国境的时候,还有首陀罗帮我们搬运过东西,影子相互重叠,再正常不过。莫非他们会什么巫术,可以通过自己的影子施法?”
“哎呀法师,他们怎能与首陀罗相提并论!”阿提伐摩急道,“首陀罗尚在四种姓之中,而他们根本就不在种姓之内呀!他们的祖辈有很多都是逆婚而生之人,最是不吉,不净!你若不小心接触了他们,那是很晦气的,要立刻寻找洁净的水源,举行净身仪式。”
玄奘顿时鄂然。
他终于明白法显大师所说的“恶人”是指什么了,原来不是坏人,而是指“惹人嫌恶的人”,嫌恶到只要稍稍触碰就会觉得倒霉的程度!
他早知道五天竺地区的人是分种姓的,在四阿含经等佛经中也有这方面的记载。
天竺又被称为“婆罗门国”,这个名称是有说道的。据说,婆罗门是吠陀仙人的后裔,是一切知识的垄断者,甚至可以通过祭祀与神直接沟通,得到神的保佑和赐福。因而在社会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为最胜种姓。
除婆罗门外,还有以王者、贵族和武士阶层为主体的刹帝利贵族,他们要藉着婆罗门的祭祀而得到神佑,因而是第二种姓;
吠舍是第三种姓,主要是从事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自由民;
第四种姓是首陀罗,主要是被征服的奴隶。
在此之前,玄奘对种姓制度的了解仅限于此,他一直以为,身为奴隶的首陀罗,命运是最悲惨的,万万没有想到,还有在首陀罗之下的旃荼罗,他们的地位低下到连奴隶都做不成!
阿提伐摩在一旁不停地给他解释:“旃荼罗是极恶极卑贱的贱民,被排除在一切种姓之外,从事的也是最卑贱的工作,比如屠夫、钓徒、戏子、娼妓、刽子手、搬运无主尸体、清除粪便之类的。四种姓的人绝对不能与他们交往,就连喝水都不能共享一口井,否则便是不吉!这些人所居之处都有特别的标志,如果要出门行走,只能躲在路边的阴影里,而且要击木,提醒别人注意回避……”
这苛刻的规定令玄奘感觉不可理喻,他忍不住又朝那个方向看了一眼,那些被他“唐突”的人已经悄悄离开了……
“那么,如果我不介意他们的不吉,硬要与他们接触呢?是否我也会被认为是不吉的人?毕竟我是个外国人,也不在四种姓之内。”
阿提伐摩顿时瞠目结舌,话都说不利索了:“法……法师,您可是有名望的高僧,又是来这里求法的,何必自甘堕落?惹人讥嫌?”
“也就是说,如果我真的那么接触了他们,也不会有人对我怎么样,是这样吗?”玄奘微笑着问道。
“不是这样的!”阿提伐摩道,“确实有很多人不愿意去管外国人的闲事,他们顶多认为你不吉,不与你交往也就是了,那样你的求法会很麻烦,也不会有寺院接纳你。但这是最好的结果;如果有人想管闲事,到婆罗门天祠或者王宫里告你一状,你也有可能会被判有罪;还有一种更大的可能,就是一些人看不惯你,认为你是在挑衅,他们也不去告状,只悄悄纠结在一起,杀死你。不会有人认为他们的做法是不对的!还有就是,不管别人如何对你,你接触的那个贱民都一定是有罪的,他会被烧死,因为他辱没了一个有名望的高僧……”
听了这番话,玄奘彻底无语了,一时竟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他万万迢迢来到佛国,却不曾想,佛国给他的第一印象,竟是人与人之间如此尖锐的不平等!
见他神色黯然,阿提伐摩颇有几分担心,又说道:“大王叫我保护法师,我却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法师喜欢看书,弟子觉得您应该看一看《摩奴法典》。”
“就是婆罗门教的那个法典?”玄奘问道,“我是佛教徒,为何要去看别的教门的教规?”
阿提伐摩道:“虽是婆罗门的教规,但是这里的很多国家都奉行,它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法规和基准,包括佛教徒和耆那教徒都不能轻易违背。法师好歹了解一些,以后行事就可随顺世俗,权巧方便。话说回来,就算您实在看不惯,不想随顺,一旦被人抓住,要烧要杀,也知道是为了什么。否则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岂不冤枉得很?”
看着这位迦毕拭官员一本正经地说着这么残酷的话,玄奘不禁苦笑起来。
一行人终于进了城,这个周长千余里的国家是连接中亚和天竺的要道,因而商旅众多,市肆当途。大街小巷弯弯曲曲。房舍、平台、楼观,有的用木头制作屋顶,涂上石灰,盖上砖坯;有的则用茅草盖顶,形式与中国也差不太多。居民大都体形矮小,容貌卑琐,举止也显得轻挑浮躁。
滥波国的佛教显然不是很发达,这一点打从玄奘进入国境就看出来了——不管是在乡间还是城市,到处都是或简朴或富丽的外道天祠,大约有几十座,那些奇形怪状的异道们进进出出,熙熙攘攘,煞是热闹。
玄奘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这些异道——他们的服饰五花八门,裁制诡异。有的腰系孔雀尾羽,有的脖子上挂着人骨项链,有的只用草和木板掩盖身体,有的赤身裸身,有的全身涂灰,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最正常的是那些身穿白衣或红衣的,看起来还算有些威仪。
相比之下,佛教寺院就少得可怜了,这一路他们只遇到了不到十所,且僧徒寡少。
不过这里的僧寺结构倒是颇为新奇,四角建有高楼,楼阁至少三层,屋椽和屋梁雕镂得奇形怪状。门窗和墙上绘有众多漂亮的彩绘。
寺院里就可以找到《摩奴法典》,玄奘嘴上说不看别的宗教教规,其实并没有太多忌讳。出门在外,多了解一些东西总是好的。
何况他也看出来了,在这块土地上,婆罗门教显然比佛教更发达。
同佛经不同,《摩奴法典》并非刻写在贝多罗叶上,而是用了一种皮不像皮革不像革的东西,估计是为了保存更久吧。
打开第一页,上面写的是:“始终为脱离爱与恨的有智识的善人们所衷心赞成和奉行的就是法,现在请你们学习它。”
法典共分十二章,2685谒。其中第一章就是创世说,讲述了梵天创世的故事,并且说明,此法典也是梵天所著,传予人类的始祖摩奴,由摩奴编纂完成,再由其后代波利故传到人间。
《摩奴法典》虽名为法典,却属于法经或法论的性质,里面有教律,有习俗,有礼仪,有神话,纯粹谈法律的部份不会超过三成。
“摩奴为任何人规定的任何法,全都是《吠陀》中的教示;因为《吠陀》包含一切知识。”
《摩奴法典》用大量的篇幅规定了四个种姓的权利和义务——
“专志于寻求达到最后解脱的坚持义务的婆罗门,要圆满遵守下面六种实践:诵读圣典,教人诵读,祭祀,帮助人祭祀,布施,接受布施……”
“在一切物类中,生物为高;生物中,赖智慧以生者为高;人在智慧动物中最高;婆罗门在人类中最高。”
“这个世界曾经因为没有国王,到处为恐怖所搅乱,所以,为了保存万有,梵天才从天王、风神、阎摩、太阳神、火神、水神、月神和财神等的本体中,取永久的粒子,创造出国王。”
“吠舍在接受结束圣纽仪式并娶和自己同种姓的妻子后,应始终勤勉从事自己的业务,并饲养家畜。因为造物主创造了有用的动物之后委托吠舍来照管,而将整个人类置于婆罗门和刹帝利的保护之下……”
“吠舍要熟悉宝石、珍珠、珊瑚、铁、布、香料和调味料价格的高低;要熟悉播种应该使用的方式和地质的优劣,要了解整套的度量衡制……保护商品应该采取的最好措施,和一切关于买卖的事宜。应该以合法方式大力增殖财富,并注意给予一切生物以食品。”
“出身低贱的人无论用哪个肢体打击出身高贵的人,这一肢体应被切断。这是摩奴的命令。”
“首陀罗不论是买来的或不是买来的,都应强制他们从事奴隶工作。因为他们是被自存神创造来侍奉婆罗门的。首陀罗虽被主人解放,但不能摆脱奴隶地位,因为这种地位对他是天生的,谁能使他摆脱呢?”
“婆罗门穷困时,可完全问心无愧地将其奴隶首陀罗的财产据为己有,而国王不应加以处罚;因为奴隶没有任何属于自己所有的东西,他不占有主人不能夺取的任何所有物。”
《法典》中专门说明,前三个种姓可以诵读《吠陀》经并参与宗教祭祀,通过“入法礼”获得第二次生命,死后可再投生于世,因此被称作“再生族”。其中,婆罗门死时只须拜神诵经,即可归返宇宙本体之梵天;刹帝利及吠舍族,除诵经祭祀外,还须苦练修禅,方可生入梵天;首陀罗则没有祭祀与听闻圣典的权利,因而也就没有未来,他们永远不能获得“解脱”,故称为“一生族”。
“一生族”究竟是什么意思?是否意味着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无法转世?玄奘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后面还有这么一段话——
“盲目服从精于圣学、德名卓著的婆罗门家长的命令,是首陀罗首要的义务,并给他带来死后的幸福。”
死后的幸福?玄奘觉得更加纳闷,既然首陀罗被剥夺了参加宗教仪式的权利,因而只能是“一生族”,在这种情况下怎么会有死去的幸福?
他接着往下看——“首陀罗身心纯洁、服从高等种姓的意图,出言温和,不骄不矜,主要依附婆罗门者,取得较高的转生。”
真是奇怪啊,玄奘心中暗想,身为“一生族”的首陀罗居然还有“较高的转生”,这是否矛盾?还是我的理解不对?
不管怎么说,这部书是以种姓制度为核心,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了。虽然它的涉及面很广,个人、家庭和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包罗进去,然其最主要的内容还是论及各种姓的地位、权利和义务,规定了人们对违反种姓制度的行为的奖罚。
“旃荼罗”的出现就是惩罚之一,《摩奴法典》第十章关于“杂种姓”中就明确地说:诸杂种姓产生的原因在于诸种姓间的通奸、娶禁止娶的女子和放弃本业。
这其中,“娶禁止娶的女人”是最恶的行为,《法典》称,逆婚所生的杂种为“旃荼罗”,是最暴恶卑贱之人,触之不吉。
《法典》中还规定了各种姓的职业,允许高级种姓的人在不得已时从事较低种姓的职业以谋生,而严禁低级种姓的人从事高等种姓的职业。事实上,由于没有接受过教育,低种姓者也不太可能从事高种性的职业。
玄奘不禁又想到了佛陀,当年佛陀在恒河一带传教,宣扬众生平等、四姓平等。《摩登伽经》中就曾明确地说过,婆罗门与旃陀罗,并无任何区别。这样的说法用《摩奴法典》的标准看,是完全不能忍受的叛逆。但是当时似乎也没有人拿着《法典》来对付他,虽然佛教与婆罗门教的斗争很激烈,虽然佛陀也遭到了很多诽谤,但总的来说还算柔和。他是怎么做到的?除了佛陀超强的智慧和感染力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
继续看下去,他很快便找到了原因,书中第十章中说,那些曾经侵入印度的波斯人、希腊人、塞种人等都是堕落了的刹帝利。摩奴的时代怎么会有这些人?还“曾经入侵”?特别有趣的是,这里面竟然提到了东方的秦帝国!
玄奘不禁微笑了,《摩奴法典》假托是“世界第一人”摩奴所编,但其实它成书的时间绝不会早于秦朝,甚至不会早于汉朝,因为塞人入侵印度是发生在汉朝时期的事情。
而佛陀则是与春秋时期的老子、孔子同时代的人。这也就是说,佛陀住世的时候,这部所谓的梵天所著、摩奴所编的《法典》还没有问世呢。
将摩奴的名字置于书首,无非是为了宣示书中的内容具有最为悠久的来源,和最为崇高的神圣性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