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重生之主宰江山 > 326.第326章 三(中)

326.第326章 三(中)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禹贡》冀州地,即尧舜之都,所谓平阳也《世纪》云:其地在平水(今龙子祠泉水)之阳而名。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秦为河东郡地。两汉因之。三国魏始置平阳郡。晋因之。永嘉三年,刘渊字元海僭号,建都于此。其后石赵慕容燕及苻、姚之徒,相继有其地。后魏亦为平阳郡,兼置东雍州。太和中罢。孝昌中,改置唐州。建义元年,又改晋州魏收《志》:真君四年,置东雍州。太和十八年罢。孝昌中置唐州,建义初改晋州,后又置总管府于此。东魏、北齐皆为重镇。后周亦曰晋州。隋初改平阳郡为平河郡以阳与杨同音也,三年废郡,而州如故。炀帝改州为临汾郡。义宁二年,复曰平阳郡。唐武德元年,复曰晋州。天宝初,亦曰平阳郡。乾元初复故。五代梁置定昌军节度开平三年,分护国节度置,兼领绛、沁二州,寻又改为建宁军。后唐同光元年,曰建雄军。宋仍为晋州亦曰平阳郡建雄军节度。政和六年,升为平阳府。金因之河东南路置于此。元曰平阳路。大德九年,改为晋宁路。明初复曰平阳府,领州六、县二十八。

    府东连上党,西界黄河,南通汴、洛,北阻晋阳。宰孔所云景、霍以为城景,太也,谓霍山,汾、河、涑、浍以为渊,而子犯所谓表里河山者也。战国时,魏有其地。秦商鞅言于孝公曰:秦之与魏,譬若人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岭?厄之西,都安邑,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魏必东徙,然后秦据河山之固,东向以制诸侯矣。秦、汉以降,河东多事,平阳尝为战地。曹魏置郡于此,襟带河、汾,翼蔽关、洛,推为雄胜。杜畿云:平阳枕山带河,天下要地。是也。晋室之乱,刘渊窃据其地,纵横肆掠,毒被中原。迄于五胡迭兴,索头继起,平阳居必争之会,未有免于锋镝者也。及周、齐相争,平阳如射的。然齐卢叔虎尝谓其主演曰:今宜立重镇于平阳,与彼蒲州相对,深沟高垒,运粮积甲,彼闭关不出,则稍蚕食其河东地,使日穷蹙。彼若出兵,非十万以上,不足为我敌也。其后周主邕伐齐,乃曰:前出河外先是周主伐齐,出河阳,攻拔其南城,故云,直为拊背,未扼其喉,晋州本高欢所起之地,镇摄要重,今先克之。鼓行而东,足以穷其巢穴矣。及晋州拔齐,遂不可复固。唐起义师,亦先入临汾,及西指关中。柳宗元曰:晋之故封,太行倚之,首阳起之,黄河迤之,大陆靡之大陆,在今直隶巨鹿县境,盖约言封域所届也。盖地大力强,所以制关中之肘腋,临河南之肩背者,常在平阳也。朱温争河中,先取晋、绛,克用遂不能与抗。刘知远自河东定汴、洛,亦自晋、陕而东。及女真、蒙古之祸,平阳皆先受其毒,而后及于关、洛。夫平阳之形胜,顾可忽乎哉?

    ~~~~~~~~~~~~

    ~~~~~~~~~~~~

    陕州即今三门峡市陕县,东据崤山关连中原腹地,西接潼关、秦川扼东西交通之要道,南承两湖,北对晋地锁南北通商之咽喉,是古来兵家的战略要地。九大雄关居其三,崤山、函谷、雁岭分守三门峡的东、西、南三面,北面,一条天然屏障—黄河蜿蜒东行,晋、陕、豫三地依陕州为界居河而治。

    ~~~~~~~~~~~~

    ~~~~~~~~~~~~

    孟津,夏属孟涂氏封国;商前期为畿内地;周设平阴、谍城两邑,战国为韩地;秦改邑为郡县,称谍城、平阴县;西汉为谍城、平阴、平县三县辖,隶属河南郡;王莽改平县为治平县,东汉复改治平为平县;三国魏时并平县、平阴、谍城县三县为河阴县,隶属河南郡;晋至南北朝时,归属屡变,但县名未改,东晋置河阴郡;隋并河阴入洛阳县,隶属河南郡;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大基县(治今孟县西),八年省。咸享四年(公元673年)复置,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更名河清县,属河南府。(唐初划河阴出洛阳跨黄河置大基县,后改为柏崖县、河清县,隶属河南郡);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徙治于白坡镇(今洛阳市吉利区内)。宋时为河清县,隶属河南府;金熙宗天卷三年(1140年)废河清县改县名为孟津,县治从黄河北岸白坡镇迁至孟津渡(会盟镇花园村)。金改河清县为孟津县后,经元、明、清、中华民国至今,县名未改;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黄河水患,县治迁孟津老城;历元、明、清属河南府,治老城不变。金、元、明、清时隶属河南府;1913年属豫西道。民国初隶属河南省河洛道,1925年隶属道尹公署,1927年隶属河南省政府豫西行政长官公署,1933年隶属河南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属洛阳专区。1959年县治由老城迁长华(今城关镇),1968年属洛阳地区。1971年11月由地区划属洛阳市,1976年11月复划属洛阳地区,1983年11月重划属洛阳市。孟津县以周武王会八百诸侯于孟津渡而得名。孟津据《尚书“禹贡》注“孟为地名,在孟置津(即渡口),谓之孟津”。

    ~~~~~~~~~~~~

    ~~~~~~~~~~~~

    晋城古称泽州府、高都郡或凤台县(取自宿凤高台、有凤来栖之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遗产丰厚,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史称“中原屏翰”、“晋南屏翰”、“冀南雄镇”。泽州政区的设置,最早可追溯到公元583年,以后虽历经变化,但管辖范围大体一致。高都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这里就留下了人类生活的足迹。

    尧、舜时期,泽州为冀南之域,且属“帝都畿内”。市区东南泽州县金村镇境内有龙门峡,丹河水从中流出。

    秦汉时先后在这里置高都县、阳阿县、高都郡。

    北魏时属建州,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撤阳阿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因建州在获泽河旁,改为泽州,时境内为丹河。遂隋开皇十八年改为丹川县,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泽州刺史张伯英随汉王杨谅反隋。

    晋城唐武德三年(620年)始称凤台县,后数易其名,或称凤台,或称丹川。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河阳节度使派兵马使马继等率2000步骑,到天井关南科斗店讨刘稹;刘稹派薛茂卿率兵抵坑,薛破科斗店,擒马继。

    晚唐会昌四年(844年)依李德裕所奏,泽州改隶河阳节度(驻河南孟州)。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河南节度使李罕之占据泽州。唐昭宗光化二年(889年)李克用与朱温(后梁太祖)争夺泽潞。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三月朱温派大将氏叔琮攻李克用,入太行,占天井关昂车镇(今晋城南),攻陷泽州。晚唐哀帝天宝二年(905年)改阳城县为获泽县。

    后梁太祖开平二年(908年)梁太祖朱温抵泽州。后梁末帝龙德三年(923年)梁末帝派董璋为泽州刺史,又命北面行营招讨使王彦章会董璋陷泽州。是年获泽县复改为阳城县。

    后周太祖广顺元年(951年)十二月后周柴荣军过乌岭(今沁水与翼城界),胜北汉帝刘知远从弟刘崇。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三月周世宗柴荣大胜北汉于巴公原(今泽州县北)。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昭义节度使李筠起兵反宋,宋太祖亲征李筠,破泽州。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任凤台县令,推行“乡必有校”,建乡学72所,社学数十所。宋哲宗元九年(1094年)泽州人孔三传首创诸宫调。宋徽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陷泽州。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金改泽州为南泽州。

    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建西关景德桥。金宣宗兴定元年八月(1217年)蒙古太祖以木华黎为太师、国王,率兵南征,陷泽州。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蒙古兵攻泽州天井关。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段直归附蒙古军,被授为泽州长官。金末起兵,筑垒自保,蒙古兵复占泽、潞后归附。

    ~~~~~~~~~~

    ~~~~~~~~~~

    三晋,原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赵国、魏国、韩国三国的合称,后演变为中国山西省的别称。春秋时期的晋国被战国的赵国、魏国、韩国三国所取代,史称“三家分晋”。因此,在《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书中,将赵、魏、韩三国合称为三晋。三晋成为地理名词,指赵、魏、韩三国故地,见于《后汉书》“冯衍列传”:“龙门之阳,三晋之路,西顾酆鄗,周秦之丘,客观之墟,通视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