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开始乱了!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至于任燠和管统这两个蠢蛋当然是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就被人家夺了地盘。
而北海方面,张举显然是想要通过孙邵联系孙氏家族控制北海,如此则可与刘氏家族联手,进一步牵制太史慈。
乐安郡则根本被张举排除在拉拢之外,毕竟陆康和国渊与孔义的关系非同一般,不是用利益可以打动的。
虽然不知道济南和济北两地不知道情况怎么样,但只要想一想曹操在济南得罪了那么多人,就可以想象当有不少人想要除掉曹操。
这事情还不是一般的棘手,幸好今晚得到秦周的情报,否则自己措手不及下,还真是麻烦呢!
秦周看着太史慈眉毛渐渐地舒展开,点了点头道:“若是其他人,老夫少不得要指点一二,但以子义深不可测的才华当可从容应付一切,老夫就算有心也是无力……”
太史慈打断秦周道:“您放心,只要有我太史慈一日,就会保大人一日周全。”
秦周大喜道:“如此最好。”一顿又道:“我观子义之志并非只在东莱一郡,以子义之才也确当从横天下,老夫已行将就木,这北海国今后实则时候还要仰仗子义。”
见太史慈正要说话,秦周一摆手道:“子义不必多言,这是我肺腑之言,也许刺史大人和孔融那小子对我不满意,认为我也想学其他豪强那样称雄地方,谋一己之私,其实他们大错特错了。”
太史慈默然不语,其实现在各地的地方诸侯哪有不发展自己实力的,秦周只不过是空口白话而已,太史慈相信才怪。
秦周看着太史慈的样子,当然知道太史慈转这什么样的念头,苦笑道:“我就知道子义不会完全相信老夫,不过子义知道我为何与孔义和孔融关系不好吗?这其中的原因就包含着我特别看重子义你的理由。”
太史慈也心中奇怪,按理说秦周出身清流,孔义和孔融自当与其关系不错,就算是秦周另有图谋,以这老狐狸的谨慎和狡猾岂会与孔义和孔融发生冲突,弄的现在关系如此生疏?
上一次氏仪被孔融奚落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但是此次秦周却应邀来到了临淄,并没有拒绝孔义的请求,显然秦周与孔义的不愉快是两人此次见面后才发生的,否则秦周岂会大老远的赶来专程来受这窝囊气?
开始自己还以为双方只是州郡之间的普通矛盾,今日闻听秦周此言才知其中另有玄机。想想也是,同样是州与郡的关系,陆康就与孔义和孔融关系非常的密切。
秦周见太史慈不说话,心知在等待自己的下文,缓缓道:“我是党锢之乱中有幸活下来的几个人,那些年苟延残喘在暗无天日的监狱里实是人生中一大痛苦,但也是一种收获,它让我想到了以往没有想到的问题:开始时固然是在狱中慷慨激昂,但时间一长待老夫冷静下来后,才发现自己根本就是当了政治斗争权力倾轧下的牺牲品。我们这些清流根本就是被人利用。哼!现在想来那些宦官未必就是朝廷的唯一祸患!”
太史慈听得一愣,因为这观点实在是新颖,看秦周这意思似乎非常后悔当时站在的清流党的一方。而且秦周对人人深恶痛绝、差点要了他性命的宦官似乎另有一番看法。
要知东汉宦官专权为祸之烈远胜后世诸朝,只有唐朝和明朝堪与相比,史书上记载:这些宦官“皆竞起第宅,楼观壮丽,穷极伎巧。金银罽毦,施于犬马。多取良人美女以为姬妾,皆珍饰华侈,拟则宫人,其仆从皆乘牛车而从列骑。又养其疏属,或乞嗣异姓,或买苍头为子,并以传国袭封。兄弟姻戚皆宰州临郡,辜较百姓,与盗贼无异。”
忍不住问道:“宦官专权乃是我朝政治的最大弊病,大人与其他清流党人挺身而出激浊扬清……”
秦周还未听完便已笑了,只不过有几许无奈,长叹道:“子义终是年轻”,转过头来看向太史慈道:“子义以为我朝乱政者就只是宦官吗?你大错特错了!还有外戚!”
太史慈有点明白了。
秦周慨然道:“天下的清流每一论及宦官必称蒙蔽圣听,矫诣迫害忠臣,可仔细想来,宦官的种种行为未必不是圣上的意思。子义你可知我朝历代皇上的共同之处吗?”
太史慈摇头。
秦周道:“说来也简单,其实他们都是少年登基。”
太史慈恍然,这是东汉皇帝的一种怪现象,起始于汉和帝登基,汉和帝当上皇帝时才十岁,不过却非最小的皇帝,汉殇帝居然是百日小儿,汉冲帝也才两岁,汉质帝稍微大一些,也不过八岁;其他如顺帝,十一岁;上代皇帝汉桓帝算是大的了,结果也不过十五岁,现在的汉灵帝登基时则是十二岁。
与其说是汉室人丁衰微,倒不如说是残酷的政治斗争的结果,皇帝年幼登基哪来什么治国安邦的本领?还不是要由上一代皇帝的嫔妃尤其是皇后来把持朝政?
正如《后汉书*皇后纪》中评论说“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
然而,这些年轻的太后们没有起码的社会经验和统治经验,也基本上没有文化知识。她们根本没有能力来驾驭朝政,只好依*自己娘家的的父兄,帮助自己来处理国家大事。这样一来,国家政权便落到了外戚的手中。在当时最有名的就是“马、窦、邓、梁”四大家族。
比如东汉明帝的马皇后,是大功臣马援的女儿;章帝的窦皇后,是大功臣窦融的曾孙女;和帝的邓皇后,是功臣邓禹的孙女;顺帝的梁皇后,是功臣梁统的后代。这四大家族,集功臣与外戚于一身,势力非常强大。除了那马皇后一门,尚能自我谦抑外,其余的几家,都是专横跋扈,显赫一时。
窦融的曾孙窦宪,因自己的妹妹立为章帝皇后,崇贵日盛,专横跋扈,连皇室成员也惧怕其三分。这窦宪居然敢以低价强买章帝姐姐沁水公主的庄园,而公主根本不敢与窦宪计较。章帝知道后,勃然大怒,当面严厉斥责窦宪,但最后也是对其无可奈何。因其在朝中的实力过大,牵一发而动全身。
比如说那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
梁冀一门更是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梁冀在位二十余年,究极满盛,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皇帝也不被放在眼里。
至于任燠和管统这两个蠢蛋当然是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就被人家夺了地盘。
而北海方面,张举显然是想要通过孙邵联系孙氏家族控制北海,如此则可与刘氏家族联手,进一步牵制太史慈。
乐安郡则根本被张举排除在拉拢之外,毕竟陆康和国渊与孔义的关系非同一般,不是用利益可以打动的。
虽然不知道济南和济北两地不知道情况怎么样,但只要想一想曹操在济南得罪了那么多人,就可以想象当有不少人想要除掉曹操。
这事情还不是一般的棘手,幸好今晚得到秦周的情报,否则自己措手不及下,还真是麻烦呢!
秦周看着太史慈眉毛渐渐地舒展开,点了点头道:“若是其他人,老夫少不得要指点一二,但以子义深不可测的才华当可从容应付一切,老夫就算有心也是无力……”
太史慈打断秦周道:“您放心,只要有我太史慈一日,就会保大人一日周全。”
秦周大喜道:“如此最好。”一顿又道:“我观子义之志并非只在东莱一郡,以子义之才也确当从横天下,老夫已行将就木,这北海国今后实则时候还要仰仗子义。”
见太史慈正要说话,秦周一摆手道:“子义不必多言,这是我肺腑之言,也许刺史大人和孔融那小子对我不满意,认为我也想学其他豪强那样称雄地方,谋一己之私,其实他们大错特错了。”
太史慈默然不语,其实现在各地的地方诸侯哪有不发展自己实力的,秦周只不过是空口白话而已,太史慈相信才怪。
秦周看着太史慈的样子,当然知道太史慈转这什么样的念头,苦笑道:“我就知道子义不会完全相信老夫,不过子义知道我为何与孔义和孔融关系不好吗?这其中的原因就包含着我特别看重子义你的理由。”
太史慈也心中奇怪,按理说秦周出身清流,孔义和孔融自当与其关系不错,就算是秦周另有图谋,以这老狐狸的谨慎和狡猾岂会与孔义和孔融发生冲突,弄的现在关系如此生疏?
上一次氏仪被孔融奚落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但是此次秦周却应邀来到了临淄,并没有拒绝孔义的请求,显然秦周与孔义的不愉快是两人此次见面后才发生的,否则秦周岂会大老远的赶来专程来受这窝囊气?
开始自己还以为双方只是州郡之间的普通矛盾,今日闻听秦周此言才知其中另有玄机。想想也是,同样是州与郡的关系,陆康就与孔义和孔融关系非常的密切。
秦周见太史慈不说话,心知在等待自己的下文,缓缓道:“我是党锢之乱中有幸活下来的几个人,那些年苟延残喘在暗无天日的监狱里实是人生中一大痛苦,但也是一种收获,它让我想到了以往没有想到的问题:开始时固然是在狱中慷慨激昂,但时间一长待老夫冷静下来后,才发现自己根本就是当了政治斗争权力倾轧下的牺牲品。我们这些清流根本就是被人利用。哼!现在想来那些宦官未必就是朝廷的唯一祸患!”
太史慈听得一愣,因为这观点实在是新颖,看秦周这意思似乎非常后悔当时站在的清流党的一方。而且秦周对人人深恶痛绝、差点要了他性命的宦官似乎另有一番看法。
要知东汉宦官专权为祸之烈远胜后世诸朝,只有唐朝和明朝堪与相比,史书上记载:这些宦官“皆竞起第宅,楼观壮丽,穷极伎巧。金银罽毦,施于犬马。多取良人美女以为姬妾,皆珍饰华侈,拟则宫人,其仆从皆乘牛车而从列骑。又养其疏属,或乞嗣异姓,或买苍头为子,并以传国袭封。兄弟姻戚皆宰州临郡,辜较百姓,与盗贼无异。”
忍不住问道:“宦官专权乃是我朝政治的最大弊病,大人与其他清流党人挺身而出激浊扬清……”
秦周还未听完便已笑了,只不过有几许无奈,长叹道:“子义终是年轻”,转过头来看向太史慈道:“子义以为我朝乱政者就只是宦官吗?你大错特错了!还有外戚!”
太史慈有点明白了。
秦周慨然道:“天下的清流每一论及宦官必称蒙蔽圣听,矫诣迫害忠臣,可仔细想来,宦官的种种行为未必不是圣上的意思。子义你可知我朝历代皇上的共同之处吗?”
太史慈摇头。
秦周道:“说来也简单,其实他们都是少年登基。”
太史慈恍然,这是东汉皇帝的一种怪现象,起始于汉和帝登基,汉和帝当上皇帝时才十岁,不过却非最小的皇帝,汉殇帝居然是百日小儿,汉冲帝也才两岁,汉质帝稍微大一些,也不过八岁;其他如顺帝,十一岁;上代皇帝汉桓帝算是大的了,结果也不过十五岁,现在的汉灵帝登基时则是十二岁。
与其说是汉室人丁衰微,倒不如说是残酷的政治斗争的结果,皇帝年幼登基哪来什么治国安邦的本领?还不是要由上一代皇帝的嫔妃尤其是皇后来把持朝政?
正如《后汉书*皇后纪》中评论说“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
然而,这些年轻的太后们没有起码的社会经验和统治经验,也基本上没有文化知识。她们根本没有能力来驾驭朝政,只好依*自己娘家的的父兄,帮助自己来处理国家大事。这样一来,国家政权便落到了外戚的手中。在当时最有名的就是“马、窦、邓、梁”四大家族。
比如东汉明帝的马皇后,是大功臣马援的女儿;章帝的窦皇后,是大功臣窦融的曾孙女;和帝的邓皇后,是功臣邓禹的孙女;顺帝的梁皇后,是功臣梁统的后代。这四大家族,集功臣与外戚于一身,势力非常强大。除了那马皇后一门,尚能自我谦抑外,其余的几家,都是专横跋扈,显赫一时。
窦融的曾孙窦宪,因自己的妹妹立为章帝皇后,崇贵日盛,专横跋扈,连皇室成员也惧怕其三分。这窦宪居然敢以低价强买章帝姐姐沁水公主的庄园,而公主根本不敢与窦宪计较。章帝知道后,勃然大怒,当面严厉斥责窦宪,但最后也是对其无可奈何。因其在朝中的实力过大,牵一发而动全身。
比如说那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
梁冀一门更是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梁冀在位二十余年,究极满盛,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皇帝也不被放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