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骨肉团聚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两人走过一个平台,在坡顶上休息,此时好像听到远处有动静。与农家乐只隔一个山梁,另一个山谷是一个水库,而水库边依山平坡处,是一个村庄。那村庄里好像有敲锣打鼓的样子,也有燃放鞭炮的声音,他们俩在山坡顶上,已经闻到了隐约的硝烟味道了。
“啊,是个村子,你仔细看,好像有喜事,有红布什么的,你发现了吗?”
冬子视力比较好,因为他没读多少书。确实,好像红布上写的什么字,像标语似的,村口有人敲锣有人放鞭似的,搞不懂他们在干什么。
“去不去看热闹?”孙总已经站起来,好像很兴奋的样子。冬子反正是陪孙总的,下午也没什么事,就是陪他上山转,有热门瞧,也未尝不可。更何况,冬子还从来没见过农村办喜事,是什么样子呢。
“你去我就去,凑个热闹。”
两人从另一条小路,往村庄走去。有些地方比较滑,除了坡陡以外,由于刚下过雨,下坡时,必须要拉着两边的深草或者灌木枝条,才敢往下走。好在,山坡主要是红碎石组成,泥巴倒不是很多。
快到水库边的一个缓坡,突然发现有二十几米的泥巴地,就要不容易溜倒,要不沾个满身泥,孙总在前面犹豫了一下。随后,他好像跺了跺脚,回头对冬子说到:“看我的!”
只见他加快了步子的频率,以一种小碎步的方式,跑了下去,居然迅速地冲过了泥地,表面上的惊险并没让他滑倒,并且,身上的泥也并不多。他在下面,朝冬子挥了挥手,示意他这样下来。
年轻人,老师傅作了示范,这点胆量还是有的。冬子开始往下跑,眼睛只盯着脚下的泥路,耳边却听到孙总的声音:“快跑快跑,越快越好。”冬子加快了步频。
等他跑到孙总身边时,回头一看,这么长的泥巴路,居然被自己这么快的速度,走了过来。低头一看脚上的泥,并不多,他像孙总一样,在石板上跺了跺,再在路边扯了点草,擦了擦,居然大体上干净了。
“过一会,我们回来时,跟另一边的正路走,那没泥巴的。走前,我们在水库边,用水把鞋子上的泥洗一下,回到农家乐,就干了,保管他们看不出来。”
“你怎么知道有那条路?”
“我是山区出身的,有没有路,凭感觉都明白。”
“孙总,你刚才为什么要让我快走,还越快越好?脚步不稳,万一滑倒了呢?”
“动态平衡,你知道吗?你慢走,在不稳定的泥巴上,脚步就稳了吗?这个道理,你也许没听说过。我们农村有俗话:稀饭要喝得耐、稀路要走得快。”
“什么耐,啥意思?”
“就是喝稀饭要喝烫的,走稀路要走得快些。这是经验之谈,你经历过了,就明白,它真有用。”
两人穿过这个水库的大坝,就来到村外的公路上了。而村口,早已排成了长队,有一队人马,居然换了统一的演出服装,不知道是秧歌还是腰鼓风格,反正很职业的样子。村民们,拥簇着一堆,向公路外面张望。
已经点过的鞭炮硝烟未散,还有大量的鞭炮,正摆在路的两边,一直延伸到村里,不知道有多长。
“这阵仗是迎新吗?”孙总一边说,一边往那路边的横幅标语望去,而冬子眼尖,已经认出上面的内容了。
“热烈欢迎二蛋回家!”当他把标语内容念出来时,孙总马上反应到:“二蛋是啥大人物?得这样欢迎?荣归故里,衣锦还乡?”
两人走到村口那堆人中间,想打听一下。
结果,当他们一走近,就迎来一个中年汉子,给他们递烟。这把两人尴尬了,毕竟,他们既不是这村里的客人,也没送礼的,突然来看热闹,用不着这么客套吧?
孙总与冬子连忙说到:“不会不会,我们只是来看热闹的。”
谁知道,那汉子身边一大婶,赶快抓过来一把花生与糖果混合成了的零食,硬要往冬子他们怀里塞,还一边说到:“来的都是客,沾个喜气,莫嫌我们山里没好吃的。”
这把冬子闹了个大红脸,自己作为不速之客,意外受到这么热情的招呼,简直推也不是,不推也不是。而身边的乡亲们,却伸出手来,好像要帮助那大婶,往他们怀里塞。冬子看到,孙总一边说“同喜同喜”,一边把东西往口袋里揣时,冬子也就依样画葫芦了。
两人接下了礼,与身边的作了揖,当然冬子只是学孙总而已,大家又把目光,盯在了公路的尽头。
孙总低声对冬子说到:“看样子,晚餐,我们就在这里了。”
冬子吓了一跳,怎么,吃了人家的花生与糖果,就不走了?这不是耍赖皮吗?
“过一会,我们找个老老,要点红纸,包点现金。算是送礼,喜事,只要随礼,就是客人,这是农村规矩,咱们沾沾喜气,如何?”
冬子一想,这可新鲜,他从来没见过农村办喜事呢。更何况,今天这喜事,好像是欢迎某个大人物。这活动,比参加那农家乐那一帮子吹牛的,无论是真实感、现场感还是立体感与参与感,都要强得多。与穿越的假设不同,这是真切的生活本身。
真实,才是力量。
冬子问到:“人还没到吗?”
身边一个村民说到:“没呢,咱这不是在等么?”
“那刚才为啥敲锣放鞭炮?是排练么?”
“咱们农村人,哪里会排练?平常都做惯了的,拿起就是。刚才,是前面打听消息的人回来,说二蛋已经到镇上了,在派出所办手续,已经确认回家了。放信的回来给消息,我们就庆祝一下。过一会,等二蛋回来了,才是大庆呢。”
这个二蛋是谁?还要在派出所办手续?难道是出狱的村民吗?这样搞,是不是也太狂野了点?当然,大庆已经很明显了,那鞭炮串的长度,足可以震撼你的人生。
人生一串鞭,生死与结婚。
两边柿子树上,柿子还是青的,但也挂上了小红灯笼,像秋天的样子。在陕西,冬子觉得,最好看最常见的,就是路边村庄的两种树了。一种是石榴树,一种是柿子树,当果实成熟之时,它们就像一簇簇红灯笼,在黄土上,如同跳跃的火焰,随风摇摆。
这个村子,已经不像过去大家印象的贫困山村了。翠华山自从被划为国家森林公园及地质公园后,它的旅游业就非常发达了。当地村民,做旅游的,做农家乐的,也赚了不少钱。就凭这个村庄,就知道,是一个农家乐的旅游点。石头的房子朱漆的门,整个院落干净有序,如果没有正规的设计与规划,是成不了这样子的。与其说,它是一个村庄,不如说,他更像是一个旅游点,体现陕西农村生活的旅游点。
这里的人富裕了,对精神生活的要求,就奢侈了点。比如今天,这鞭炮与阵仗,也得要花很多钱的。
在人群中站了一会,冬子学着身边的人,一边吃着花生瓜子,一边往公路那边看。当他不知道这些剩下的花生壳往哪里丢时,身边的一个老大爷说到:“就往地上丢。”
“那不把环境搞坏了?”这个村庄是很干净的,冬子有些顾虑。
“不总要扫的?鞭炸起来,干净得了?”
也是这个道理,此时冬子第一次学会跟当地农村人一样,一边吃花生,一边把壳子吐在地上,好像本该就是这样的。人是环境的产物,只需要一会,冬子就进入了他们的生活习惯之中了。
虽然他们当地口音说得比较快,但冬子凭在西安工作半年多的经历,大约也知道人们议论的主角,究竟是怎样的故事了。
这位叫二蛋的,其实是村南头王家的二儿子,农村取名讲究一个贱字,好养活。大丫头就叫大翠,是他姐姐。而这位叫二蛋的,八十年代生的,应该与冬子年岁差不多。他在家长到三岁时,已经可以叫人了,所以大家都记得他。
三岁时,随大翠姐到集镇赶集,当时大翠已经十几岁了,背着一筐柿子去卖,二蛋粘姐姐,跟在屁股后头上街看热闹。到了街上,二蛋要吃糖葫芦,大翠让他看着柿子筐,自己跑到街对面去买糖葫芦去了。
等大翠买了糖葫芦回来,发现二蛋不见了。于是,就发了疯地到处找,但街上的人,都没注意。后来,父母也知道,村里的人也来集镇帮忙找,怎么也找不到。后来就报案了。
根据公安当时的查找,据街头有目击者说,一个中年妇女给过二蛋一个棒棒糖,目击者以为,这个中年妇女是他的亲戚,看到她报着二蛋,离开了。究竟离开去了哪里,谁也不知道。公安局的也忙活半年,没有消息。
一个人见人爱的孩子,就这样消失在大白天。而最为悲痛的,是大翠,她始终认为,是自己把弟弟搞丢的,每天就在集市上去,喊二蛋的名字,以为可以寻到他。
父亲也到处贴寻人启示,甚至把启示贴到西安去了,还被警察警告过,说他乱贴。母亲,就整天以泪洗面,二十年了,没有邻居敢在他们面前提二蛋的事,怕引人伤心。
大翠其实是个很漂亮很聪明的姑娘,但从此无心上学,整天做完活,就跑街上找弟弟,或者在山上,往路口看。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有精神病。
好在,她的同学,叫刘强的喜欢她,理解她,娶了她,这个刘强就住在集镇上,开一个卤肉店,而大翠,就在店外卖糖葫芦。大翠的心思大家都明白,她认为弟弟喜欢吃糖葫芦,如果有一天回来,会看到她的。
这是一个越说越悲惨的故事,身边的老乡说起这件事时,有心软的大娘,抹起了眼泪。
二蛋父亲长年在外打工,也把寻人启示到处张贴,从河北到山西,打工半年,找儿子半年。期间,有许多人打电话来,说某人像他儿子,他就去认,结果不验血不是。人家提供信息的人,可不认,要找他要酬金,他是本分人,也给有家。家都穷了,母亲在家种田,一天都不敢离开家。
要不是女婿能干,这个家的经济怕是支撑不下去了。当村里改造成旅游点时,家家都要出钱。但是,他家里面,已经没钱了。政府解决了一部分,女婿出了一部分,才算立住了门面。
女婿怕岳母一人在乡下没人照顾,几次想把她接到集市上去住。她说:“二蛋回来了,没有娘,哪里找得到家呢?”
这话,又引起周边几个妇女的哭泣。一个老头吼到:“没出息的东西,今天是喜事,你们哭什么哭?”
几位妇女才由悲转喜,冬子看见,挂着眼泪红着眼睛的微笑,是那么的直刺人心。
此时,冬子完全不想离开了,他想看看,这种骨肉团聚的场面,这种全村人迎接一个离家孩子的场面,究竟是何种感情。其实,在内心里,冬子始终有个疑问:我的究竟是不是父母亲生的呢?
其实这个答案,已经有了。冬子通过父母的血型,已经知道,自己不是父母的亲生孩子。但从感情上,他不愿意承认而已。内心中最不愿意触碰的地方,是你最深的伤。当年对洪苕货下狠手,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突然,人群中一阵骚动。“来了来了”,人们开始向前涌。
冬子踮起脚向前看去,远方山梁那边公路的尽头,开过来一辆警车,虽然没有闪着警灯,但那明显的蓝白标志,在青山绿水间,非常醒目。
此时,一位老汉举起了手,大家屏住了呼吸。等车辆一过水库堤坝的地方,老汉手猛往下一挥,瞬时,鞭炮被点燃,锣鼓声四起,那种场面,叫你认识什么叫激动与热烈。
人们远远地望着车子,有人在那混杂着鞭炮与锣鼓的声音中,声嘶力竭地喊着二蛋的名字。当然还有人是在喊“王二蛋”。
当车子在村口停下,突然听到一阵唢呐声音传来,如此热闹而跳跃,让人的嗓子眼都要飞出来。冬子虽然根本与他们没关系,几乎也要跟着人群,喊着二蛋的名字了。
混杂着硝烟与打锣鼓队挥舞的红绸,车上下来四个人。前面是开车的警察及刘强,这是身边人议论时听到的。后面就是姐姐大翠与二蛋了。
大翠哭得没力气,刘强下车后,也帮忙挽着二蛋,向里面走。这位叫二蛋的,表情有些拘谨,有些木然,四处在张望。当二蛋的脚步踏上村口的土地起,所有鼓乐全部停下,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宁静。
二蛋穿着崭新且有些不太全身的西装,太正规的样子,不像是一个回家的山里娃,看他的脸蛋,也像是粗糙的劳动人的脸,明显不太适合穿这么正规的西装。听身边人说:“听支书说,这全身上下,都是大翠在家准备好的崭新的,在派出所认完亲,就立即换上了。”
那位村支书,就是先前回来报喜讯的人。
而此时村支书过来了,向警察鞠了一躬,递给他一包烟,冬子眼尖,认得那是中华烟,最高档的那种。
然后,大翠问二蛋:“二蛋,你记不记得啥?”
这位年轻的二蛋,估计被刚才欢迎的阵势吓得有些呆,他只是漠然地向四周看了看。四周的乡亲,还有几个跟二蛋大差不多的,或者小时候抱过二蛋的,不停地在人群中跳,希望二蛋能够认识自己。
但时间已经过去这么久了,况且三岁孩子的记忆,哪里还有影呢?二蛋向四周看,看着看着,他的表情有了变化。他看到了水库边一棵巨大的柿子树,这棵树恐怕有百年历史了,那树上的柿子已经长得不太多也不太大,还是青的。
二蛋突然睁大的双眼,揉了揉,说话声音虽然低,但周围的人,都听得到。“好像是,水库怎么变小了,这树也变小了呢?”
姐姐一听,大哭起来。警察在身边开玩笑:“二蛋啊,你三岁走的,还记得这棵树啊。你长大了,它就小了啊。”
二蛋的口音是河南的,所以大家听得很明显,因为嗓子很直,好像有一口气往外冲。
听到警察的话后,二蛋突然回过头来看了看姐姐,突然,他意识到什么,一下跪了下去,扑在地上。这动作太突然,以至于姐夫都没拉住,跟他一起倒在地上。
二蛋哭了,爬在地上,身体直抽搐,哭不出声,只是抖动的那种,随后是姐姐撕心裂肺的哭声。
众人劝了好半天,才把他们一家三口拉了起来。刘强说到:“爹妈还在家等咱们呢,我们要堂堂正正地走回去!”
三人搀扶着向村里走,而支书讨好地给警察点烟,被警察拒绝了。那位警察向村里走时,冬子发现,他车窗都没关,车门也没锁,好像已经进了车库,很保险的样子。这样的习惯,在城里不可想象,难道警车,就没人偷么?
当他们向里走时,唢呐锣鼓又响了起来,人们跟在他们身后,像一只雄壮凯旋的队伍,喜气洋洋地喧闹着。冬子身后,还听人议论说:“你看,当年有人要砍那棵柿子树,说它老了,结的柿子涩得很,不中用了,砍了当柴烧,另外种一棵新的才好。想想,要没这棵树,村里人离开久了,都找不到家。”
有人接话:“要不是支书不同意,怕是早砍了喔。谁晓得二蛋这三岁的娃,还记得它?”
进了院坝,才知道,是如何隆重。二蛋家的院子,全部铺上了红地毯,里面摆了七八张桌子,虽然没有上菜,但两边忙活的厨子们,临时搭建的锅灶上,已经咕咚着晚上的大餐。
二蛋父母已经在院子门口迎接了,两位苍老的面容,好像与他们的年龄并不相称。按大翠的年纪来说,她父母最多六十来岁,但已经佝偻着腰、花白着头,眼里流着泪水。
当二蛋听到姐姐跟他说,这就是爸妈时,二蛋突然跪了下去,尖声地喊了一声“爸、妈!”虽然不是陕西人通常把爸叫大,但河南口音也叫得真情。
这一下不得了了,一家四口人抱在一起,不知道是哽咽还是激动,抱在一起又是拍打又是跺脚的,哭声与说话的声音,已经分不清了。刘强在一边流泪,看情况差不多了,得把他们分开,免得激动过了头,老人身体受不了。
“我说,你们一家来日方长,咱们公安同志来了,公事办完了,咱们再说私情,好不好?”
村支书把警察引过来,一家四口终于分开。此时,那位公安先拿出鉴定证书,当众念了dna验血结果,以及派出所开具的各类证明,一份一份将它们交到二蛋爸手里,二蛋爸已经没精力保管了,刘强转手接了过来。
警察办完事,要离开,被村支书强行扯住。但警察好像要回去的决心比较坚决,村支书急了,对乡亲们喊到:“咱们公安给咱们村做了好事,如果这样就走了,是看不起咱们么?”
这等于是作了群众动员,上来一大群老头老太,把那警察围住,非要他吃了饭再走,要不然,说出去,人家笑话咱们村子的。没办法,警察只好留下了。
这一家人进屋叙亲情去了,留下警察给大家讲故事。主要是村民们热心问,警察也是当地人,也知无不言。
原来,这孩子,虽然被拐走时,只有三岁多,但依然有模糊记忆的。他先是被拐到河北,但人贩子嫌别人给的价钱低了,没卖。最后,被卖到河南,一对四十几岁没有孩子的夫妇。按说,那对夫妇,对孩子是不错的。但后来,他们都先后因病去世了。这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不是亲生的,不管是乡亲同学的风言风语,他听到了。而且,他内心中总有对亲生父母与家乡的某个记忆。
当那边的父母去世后,他就在山东打工,听说有一个网站,是关于寻找失踪儿童的,他就去登记了,并且留下了dna。当然,这边亲生父母早就登记寻找并且留下了dna,现在两边的情况在网上高度吻合,于是就医学比对,成功了。这就是亲生的儿子找到了!
两人走过一个平台,在坡顶上休息,此时好像听到远处有动静。与农家乐只隔一个山梁,另一个山谷是一个水库,而水库边依山平坡处,是一个村庄。那村庄里好像有敲锣打鼓的样子,也有燃放鞭炮的声音,他们俩在山坡顶上,已经闻到了隐约的硝烟味道了。
“啊,是个村子,你仔细看,好像有喜事,有红布什么的,你发现了吗?”
冬子视力比较好,因为他没读多少书。确实,好像红布上写的什么字,像标语似的,村口有人敲锣有人放鞭似的,搞不懂他们在干什么。
“去不去看热闹?”孙总已经站起来,好像很兴奋的样子。冬子反正是陪孙总的,下午也没什么事,就是陪他上山转,有热门瞧,也未尝不可。更何况,冬子还从来没见过农村办喜事,是什么样子呢。
“你去我就去,凑个热闹。”
两人从另一条小路,往村庄走去。有些地方比较滑,除了坡陡以外,由于刚下过雨,下坡时,必须要拉着两边的深草或者灌木枝条,才敢往下走。好在,山坡主要是红碎石组成,泥巴倒不是很多。
快到水库边的一个缓坡,突然发现有二十几米的泥巴地,就要不容易溜倒,要不沾个满身泥,孙总在前面犹豫了一下。随后,他好像跺了跺脚,回头对冬子说到:“看我的!”
只见他加快了步子的频率,以一种小碎步的方式,跑了下去,居然迅速地冲过了泥地,表面上的惊险并没让他滑倒,并且,身上的泥也并不多。他在下面,朝冬子挥了挥手,示意他这样下来。
年轻人,老师傅作了示范,这点胆量还是有的。冬子开始往下跑,眼睛只盯着脚下的泥路,耳边却听到孙总的声音:“快跑快跑,越快越好。”冬子加快了步频。
等他跑到孙总身边时,回头一看,这么长的泥巴路,居然被自己这么快的速度,走了过来。低头一看脚上的泥,并不多,他像孙总一样,在石板上跺了跺,再在路边扯了点草,擦了擦,居然大体上干净了。
“过一会,我们回来时,跟另一边的正路走,那没泥巴的。走前,我们在水库边,用水把鞋子上的泥洗一下,回到农家乐,就干了,保管他们看不出来。”
“你怎么知道有那条路?”
“我是山区出身的,有没有路,凭感觉都明白。”
“孙总,你刚才为什么要让我快走,还越快越好?脚步不稳,万一滑倒了呢?”
“动态平衡,你知道吗?你慢走,在不稳定的泥巴上,脚步就稳了吗?这个道理,你也许没听说过。我们农村有俗话:稀饭要喝得耐、稀路要走得快。”
“什么耐,啥意思?”
“就是喝稀饭要喝烫的,走稀路要走得快些。这是经验之谈,你经历过了,就明白,它真有用。”
两人穿过这个水库的大坝,就来到村外的公路上了。而村口,早已排成了长队,有一队人马,居然换了统一的演出服装,不知道是秧歌还是腰鼓风格,反正很职业的样子。村民们,拥簇着一堆,向公路外面张望。
已经点过的鞭炮硝烟未散,还有大量的鞭炮,正摆在路的两边,一直延伸到村里,不知道有多长。
“这阵仗是迎新吗?”孙总一边说,一边往那路边的横幅标语望去,而冬子眼尖,已经认出上面的内容了。
“热烈欢迎二蛋回家!”当他把标语内容念出来时,孙总马上反应到:“二蛋是啥大人物?得这样欢迎?荣归故里,衣锦还乡?”
两人走到村口那堆人中间,想打听一下。
结果,当他们一走近,就迎来一个中年汉子,给他们递烟。这把两人尴尬了,毕竟,他们既不是这村里的客人,也没送礼的,突然来看热闹,用不着这么客套吧?
孙总与冬子连忙说到:“不会不会,我们只是来看热闹的。”
谁知道,那汉子身边一大婶,赶快抓过来一把花生与糖果混合成了的零食,硬要往冬子他们怀里塞,还一边说到:“来的都是客,沾个喜气,莫嫌我们山里没好吃的。”
这把冬子闹了个大红脸,自己作为不速之客,意外受到这么热情的招呼,简直推也不是,不推也不是。而身边的乡亲们,却伸出手来,好像要帮助那大婶,往他们怀里塞。冬子看到,孙总一边说“同喜同喜”,一边把东西往口袋里揣时,冬子也就依样画葫芦了。
两人接下了礼,与身边的作了揖,当然冬子只是学孙总而已,大家又把目光,盯在了公路的尽头。
孙总低声对冬子说到:“看样子,晚餐,我们就在这里了。”
冬子吓了一跳,怎么,吃了人家的花生与糖果,就不走了?这不是耍赖皮吗?
“过一会,我们找个老老,要点红纸,包点现金。算是送礼,喜事,只要随礼,就是客人,这是农村规矩,咱们沾沾喜气,如何?”
冬子一想,这可新鲜,他从来没见过农村办喜事呢。更何况,今天这喜事,好像是欢迎某个大人物。这活动,比参加那农家乐那一帮子吹牛的,无论是真实感、现场感还是立体感与参与感,都要强得多。与穿越的假设不同,这是真切的生活本身。
真实,才是力量。
冬子问到:“人还没到吗?”
身边一个村民说到:“没呢,咱这不是在等么?”
“那刚才为啥敲锣放鞭炮?是排练么?”
“咱们农村人,哪里会排练?平常都做惯了的,拿起就是。刚才,是前面打听消息的人回来,说二蛋已经到镇上了,在派出所办手续,已经确认回家了。放信的回来给消息,我们就庆祝一下。过一会,等二蛋回来了,才是大庆呢。”
这个二蛋是谁?还要在派出所办手续?难道是出狱的村民吗?这样搞,是不是也太狂野了点?当然,大庆已经很明显了,那鞭炮串的长度,足可以震撼你的人生。
人生一串鞭,生死与结婚。
两边柿子树上,柿子还是青的,但也挂上了小红灯笼,像秋天的样子。在陕西,冬子觉得,最好看最常见的,就是路边村庄的两种树了。一种是石榴树,一种是柿子树,当果实成熟之时,它们就像一簇簇红灯笼,在黄土上,如同跳跃的火焰,随风摇摆。
这个村子,已经不像过去大家印象的贫困山村了。翠华山自从被划为国家森林公园及地质公园后,它的旅游业就非常发达了。当地村民,做旅游的,做农家乐的,也赚了不少钱。就凭这个村庄,就知道,是一个农家乐的旅游点。石头的房子朱漆的门,整个院落干净有序,如果没有正规的设计与规划,是成不了这样子的。与其说,它是一个村庄,不如说,他更像是一个旅游点,体现陕西农村生活的旅游点。
这里的人富裕了,对精神生活的要求,就奢侈了点。比如今天,这鞭炮与阵仗,也得要花很多钱的。
在人群中站了一会,冬子学着身边的人,一边吃着花生瓜子,一边往公路那边看。当他不知道这些剩下的花生壳往哪里丢时,身边的一个老大爷说到:“就往地上丢。”
“那不把环境搞坏了?”这个村庄是很干净的,冬子有些顾虑。
“不总要扫的?鞭炸起来,干净得了?”
也是这个道理,此时冬子第一次学会跟当地农村人一样,一边吃花生,一边把壳子吐在地上,好像本该就是这样的。人是环境的产物,只需要一会,冬子就进入了他们的生活习惯之中了。
虽然他们当地口音说得比较快,但冬子凭在西安工作半年多的经历,大约也知道人们议论的主角,究竟是怎样的故事了。
这位叫二蛋的,其实是村南头王家的二儿子,农村取名讲究一个贱字,好养活。大丫头就叫大翠,是他姐姐。而这位叫二蛋的,八十年代生的,应该与冬子年岁差不多。他在家长到三岁时,已经可以叫人了,所以大家都记得他。
三岁时,随大翠姐到集镇赶集,当时大翠已经十几岁了,背着一筐柿子去卖,二蛋粘姐姐,跟在屁股后头上街看热闹。到了街上,二蛋要吃糖葫芦,大翠让他看着柿子筐,自己跑到街对面去买糖葫芦去了。
等大翠买了糖葫芦回来,发现二蛋不见了。于是,就发了疯地到处找,但街上的人,都没注意。后来,父母也知道,村里的人也来集镇帮忙找,怎么也找不到。后来就报案了。
根据公安当时的查找,据街头有目击者说,一个中年妇女给过二蛋一个棒棒糖,目击者以为,这个中年妇女是他的亲戚,看到她报着二蛋,离开了。究竟离开去了哪里,谁也不知道。公安局的也忙活半年,没有消息。
一个人见人爱的孩子,就这样消失在大白天。而最为悲痛的,是大翠,她始终认为,是自己把弟弟搞丢的,每天就在集市上去,喊二蛋的名字,以为可以寻到他。
父亲也到处贴寻人启示,甚至把启示贴到西安去了,还被警察警告过,说他乱贴。母亲,就整天以泪洗面,二十年了,没有邻居敢在他们面前提二蛋的事,怕引人伤心。
大翠其实是个很漂亮很聪明的姑娘,但从此无心上学,整天做完活,就跑街上找弟弟,或者在山上,往路口看。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有精神病。
好在,她的同学,叫刘强的喜欢她,理解她,娶了她,这个刘强就住在集镇上,开一个卤肉店,而大翠,就在店外卖糖葫芦。大翠的心思大家都明白,她认为弟弟喜欢吃糖葫芦,如果有一天回来,会看到她的。
这是一个越说越悲惨的故事,身边的老乡说起这件事时,有心软的大娘,抹起了眼泪。
二蛋父亲长年在外打工,也把寻人启示到处张贴,从河北到山西,打工半年,找儿子半年。期间,有许多人打电话来,说某人像他儿子,他就去认,结果不验血不是。人家提供信息的人,可不认,要找他要酬金,他是本分人,也给有家。家都穷了,母亲在家种田,一天都不敢离开家。
要不是女婿能干,这个家的经济怕是支撑不下去了。当村里改造成旅游点时,家家都要出钱。但是,他家里面,已经没钱了。政府解决了一部分,女婿出了一部分,才算立住了门面。
女婿怕岳母一人在乡下没人照顾,几次想把她接到集市上去住。她说:“二蛋回来了,没有娘,哪里找得到家呢?”
这话,又引起周边几个妇女的哭泣。一个老头吼到:“没出息的东西,今天是喜事,你们哭什么哭?”
几位妇女才由悲转喜,冬子看见,挂着眼泪红着眼睛的微笑,是那么的直刺人心。
此时,冬子完全不想离开了,他想看看,这种骨肉团聚的场面,这种全村人迎接一个离家孩子的场面,究竟是何种感情。其实,在内心里,冬子始终有个疑问:我的究竟是不是父母亲生的呢?
其实这个答案,已经有了。冬子通过父母的血型,已经知道,自己不是父母的亲生孩子。但从感情上,他不愿意承认而已。内心中最不愿意触碰的地方,是你最深的伤。当年对洪苕货下狠手,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突然,人群中一阵骚动。“来了来了”,人们开始向前涌。
冬子踮起脚向前看去,远方山梁那边公路的尽头,开过来一辆警车,虽然没有闪着警灯,但那明显的蓝白标志,在青山绿水间,非常醒目。
此时,一位老汉举起了手,大家屏住了呼吸。等车辆一过水库堤坝的地方,老汉手猛往下一挥,瞬时,鞭炮被点燃,锣鼓声四起,那种场面,叫你认识什么叫激动与热烈。
人们远远地望着车子,有人在那混杂着鞭炮与锣鼓的声音中,声嘶力竭地喊着二蛋的名字。当然还有人是在喊“王二蛋”。
当车子在村口停下,突然听到一阵唢呐声音传来,如此热闹而跳跃,让人的嗓子眼都要飞出来。冬子虽然根本与他们没关系,几乎也要跟着人群,喊着二蛋的名字了。
混杂着硝烟与打锣鼓队挥舞的红绸,车上下来四个人。前面是开车的警察及刘强,这是身边人议论时听到的。后面就是姐姐大翠与二蛋了。
大翠哭得没力气,刘强下车后,也帮忙挽着二蛋,向里面走。这位叫二蛋的,表情有些拘谨,有些木然,四处在张望。当二蛋的脚步踏上村口的土地起,所有鼓乐全部停下,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宁静。
二蛋穿着崭新且有些不太全身的西装,太正规的样子,不像是一个回家的山里娃,看他的脸蛋,也像是粗糙的劳动人的脸,明显不太适合穿这么正规的西装。听身边人说:“听支书说,这全身上下,都是大翠在家准备好的崭新的,在派出所认完亲,就立即换上了。”
那位村支书,就是先前回来报喜讯的人。
而此时村支书过来了,向警察鞠了一躬,递给他一包烟,冬子眼尖,认得那是中华烟,最高档的那种。
然后,大翠问二蛋:“二蛋,你记不记得啥?”
这位年轻的二蛋,估计被刚才欢迎的阵势吓得有些呆,他只是漠然地向四周看了看。四周的乡亲,还有几个跟二蛋大差不多的,或者小时候抱过二蛋的,不停地在人群中跳,希望二蛋能够认识自己。
但时间已经过去这么久了,况且三岁孩子的记忆,哪里还有影呢?二蛋向四周看,看着看着,他的表情有了变化。他看到了水库边一棵巨大的柿子树,这棵树恐怕有百年历史了,那树上的柿子已经长得不太多也不太大,还是青的。
二蛋突然睁大的双眼,揉了揉,说话声音虽然低,但周围的人,都听得到。“好像是,水库怎么变小了,这树也变小了呢?”
姐姐一听,大哭起来。警察在身边开玩笑:“二蛋啊,你三岁走的,还记得这棵树啊。你长大了,它就小了啊。”
二蛋的口音是河南的,所以大家听得很明显,因为嗓子很直,好像有一口气往外冲。
听到警察的话后,二蛋突然回过头来看了看姐姐,突然,他意识到什么,一下跪了下去,扑在地上。这动作太突然,以至于姐夫都没拉住,跟他一起倒在地上。
二蛋哭了,爬在地上,身体直抽搐,哭不出声,只是抖动的那种,随后是姐姐撕心裂肺的哭声。
众人劝了好半天,才把他们一家三口拉了起来。刘强说到:“爹妈还在家等咱们呢,我们要堂堂正正地走回去!”
三人搀扶着向村里走,而支书讨好地给警察点烟,被警察拒绝了。那位警察向村里走时,冬子发现,他车窗都没关,车门也没锁,好像已经进了车库,很保险的样子。这样的习惯,在城里不可想象,难道警车,就没人偷么?
当他们向里走时,唢呐锣鼓又响了起来,人们跟在他们身后,像一只雄壮凯旋的队伍,喜气洋洋地喧闹着。冬子身后,还听人议论说:“你看,当年有人要砍那棵柿子树,说它老了,结的柿子涩得很,不中用了,砍了当柴烧,另外种一棵新的才好。想想,要没这棵树,村里人离开久了,都找不到家。”
有人接话:“要不是支书不同意,怕是早砍了喔。谁晓得二蛋这三岁的娃,还记得它?”
进了院坝,才知道,是如何隆重。二蛋家的院子,全部铺上了红地毯,里面摆了七八张桌子,虽然没有上菜,但两边忙活的厨子们,临时搭建的锅灶上,已经咕咚着晚上的大餐。
二蛋父母已经在院子门口迎接了,两位苍老的面容,好像与他们的年龄并不相称。按大翠的年纪来说,她父母最多六十来岁,但已经佝偻着腰、花白着头,眼里流着泪水。
当二蛋听到姐姐跟他说,这就是爸妈时,二蛋突然跪了下去,尖声地喊了一声“爸、妈!”虽然不是陕西人通常把爸叫大,但河南口音也叫得真情。
这一下不得了了,一家四口人抱在一起,不知道是哽咽还是激动,抱在一起又是拍打又是跺脚的,哭声与说话的声音,已经分不清了。刘强在一边流泪,看情况差不多了,得把他们分开,免得激动过了头,老人身体受不了。
“我说,你们一家来日方长,咱们公安同志来了,公事办完了,咱们再说私情,好不好?”
村支书把警察引过来,一家四口终于分开。此时,那位公安先拿出鉴定证书,当众念了dna验血结果,以及派出所开具的各类证明,一份一份将它们交到二蛋爸手里,二蛋爸已经没精力保管了,刘强转手接了过来。
警察办完事,要离开,被村支书强行扯住。但警察好像要回去的决心比较坚决,村支书急了,对乡亲们喊到:“咱们公安给咱们村做了好事,如果这样就走了,是看不起咱们么?”
这等于是作了群众动员,上来一大群老头老太,把那警察围住,非要他吃了饭再走,要不然,说出去,人家笑话咱们村子的。没办法,警察只好留下了。
这一家人进屋叙亲情去了,留下警察给大家讲故事。主要是村民们热心问,警察也是当地人,也知无不言。
原来,这孩子,虽然被拐走时,只有三岁多,但依然有模糊记忆的。他先是被拐到河北,但人贩子嫌别人给的价钱低了,没卖。最后,被卖到河南,一对四十几岁没有孩子的夫妇。按说,那对夫妇,对孩子是不错的。但后来,他们都先后因病去世了。这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不是亲生的,不管是乡亲同学的风言风语,他听到了。而且,他内心中总有对亲生父母与家乡的某个记忆。
当那边的父母去世后,他就在山东打工,听说有一个网站,是关于寻找失踪儿童的,他就去登记了,并且留下了dna。当然,这边亲生父母早就登记寻找并且留下了dna,现在两边的情况在网上高度吻合,于是就医学比对,成功了。这就是亲生的儿子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