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悲剧形象分析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内容提要:孙悟空的形象有三个特征:首先,孙悟空是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封建权威的叛逆者。其次。他具有鲜明的爱憎。再次,孙悟空还具有超凡的智慧,卓越的才能,洞察一切的眼力和清醒的头脑。孙悟空的斗争艺术,凝结着古代人民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卓越的智慧,至今对我们有着启发和教育意义,但是孙悟空却是一个层次更深刻的悲剧形象。
西游记的艺术情节逻辑地显示了孙悟空在同维护玉帝为首的“神圣同盟”的决战中,因为总体实力的过分悬殊而归于失败,皈依佛门,保唐僧取经乃是被镇压在“五行山下”求生不得,欲死无门时的唯一选择。这正是他的悲剧所在。
关键词:悲剧形象分析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吴承恩在西游记无疑是首屈一指的神魔小说。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无疑是最具光彩的艺术形象。
据有关资料统计,关于孙悟空的形象大致有七种代表性的观点:(1)“安天医国”“诛奸尚贤”的代表人物;(2)“人民斗争”的代表人物;(3)“西天取经”的完成者;(4)坚持反抗追求光明与正义的代表人物;(5)新兴市民阶层的代表人物;(6)向封建统治阶段实际投降的投降派;(7)前(大闹天宫)后(西天取经)矛盾的艺术形象。1这七种观点,似乎都没有着重揭示孙悟空形象深刻的悲剧性。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生宝贵的东西莫过于生命。但人们往往为了圣洁的爱情而牺牲生命,而为了追求自由不惜舍弃生命和爱情。
综观孙悟空的生命旅程:从大闹三界(主要是大闹天宫)到护法取经,从挥舞金箍棒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神奋斗到双掌合十口宣佛号,从齐天在圣到“南无斗战胜佛”他走了一条自由而且是思想的自由的道路。中外文学名著中的悲剧人物,一般是以生命来向一种旧的制度、旧的思想体系抗争的。如莎士比亚悲剧中主要人物形象,生命牺牲了,悲剧则随之完成。孙悟空则付出了更大的代价,自由被彻底剥夺,悲剧却仍在继续,因而孙悟空是一个层次更深刻的悲剧形象。
一
孙悟空性格诸因素中最鲜明最具特征的因素乃在于对自由,平等的追求。作家独出心裁地构思了孕育孙悟空(石猴)的母体——花果山是没有任何束缚和污染的,绝对自由的大自然,构思了孕育孙悟空的“子宫”——仙石是未和任何动物或人发生血缘关系的自然物,那么由此产生的孙悟空必然是不会服从任何宗法制度和礼教桎梏而追求无拘无束生活的。以石猴为首的猴族群体,在“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生活”果然“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超越了兽禽人等“社会关系”是一个自由程度很高的“乌托帮”群体。孙悟空最初的造反,是因为生命寿天问题上的不自由、不平等。有头有脸有名望有地位的神仙佛都可以去长生不老,与天齐寿,孙悟空虽有满身本事,仅仅因为没有资历没名望就归阴司阎王管着,只允许活324岁,到了这个“定数”阎王就差“勾死人”来勾魂。孙悟空不听这个邪,打死勾魂鬼,直闯森罗殿,痛斥十殿阎王,强行勾销了自己乃至整个猴族在阴司生死薄上的名字,在生命这个问题上,依靠自己的威力,讨回了公道。
孙悟空的进一步造反,是因为他深感社会地位的不平等,玉帝害怕孙悟空犯上作乱,将他骗上天宫,给了一个根本不入流的“弼马温”论孙悟空的聪明才智和本事,在玉帝有灵霄宝殿上应位列极品。玉帝的灵霄宝殿上应位列极品。玉帝居然搞了一个“弼马温”封号的欺骗性的“安排”完全是对人才的一种摧残,是极大的污辱。因此,孙悟空一旦明白真相时“便不觉心头火起,咬牙大怒”激愤地斥责“玉帝轻贤”反出天廷,自己树起了“齐天大圣”的旗帜。文的欺骗不成,玉帝搞起了武装镇压。孙悟空力挫李天王率领的围剿部队,理直气壮地呐喊“老孙有无穷的本事,为何教我替他养马?你看我这旌旗上的字号。若合肥市此字号长官,我就不动刀兵,自然的天地清泰;如若不依,刹时间就打上灵霄宝殿,教它龙床定坐不成!”显示了实力,喊出了强意,充分评估了自我价值,抗议了摧残人才的玉帝的老朽昏庸。玉帝武装镇压受挫,再将玩弄了文的欺骗。第二次骗术高明了许多,竟封了孙悟空一个“齐天大圣”的空名头,舆论造得山响,但在最实际的分配上,却根本没有一点实惠,连天宫一次蟠桃会居然也瞒着“齐天大圣”不让他参加。深感污辱的孙悟空私扰了蟠桃一会,将那些原先对于他来说属于“禁品”的仙果,仙酒和金丹都偷吃了,于是犯下了天廷绝不能容忍的“十恶”之罪,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闹天宫的话剧,由此向高潮进展。玉帝最终拉破脸皮,放下招安的骗术,撒下武装“围剿”的“在罗地网”直至请出西天佛祖如来来制服孙悟空。
交替地使用硬刀子和软刀子来降服那些敢于犯上作乱的叛逆者,乃是中外统治者的绝技。尤其玩得好的是中国右代的统治阶级。软功硬功兼施,王道霸道杂糅,两种货色齐备,因时因事制宜,以消弭反抗,麻醉斗志、解除武装,化敌为奴为目的。西游记以玉帝为代表的神仙佛集团是玩弄牧师和刽子手两种伎俩的高手。
倘若把孙悟空的大闹天宫作为一个全过程来看,它的矛盾是一个发展变化着的动态流程,这流程贯穿着孙悟空对自由、平等追求的不断升级,不断向高一层次樊登的正常要求。生命问题的自由平等属于最基础的层次,这一层次的问题解决了,自然而然就会考虑到自身的社会地位,自我的价值取向。如果玉帝的人才观和用人制度是比较民主的、实事求是的,能合情合理地使用孙悟空,而不是极端的蔑视和欺骗,那么孙悟空就很可能安于其位,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退一步说,玉帝起初因为不了解孙悟空的本事,错封了“弼马温”但后来不是虚与委蛇,而是真正赋予孙悟空以“齐天大圣”的责、权、利,那么也不公激化孙悟空同天廷已有的矛盾,而变得势不两立。正是愈欺骗愈压制,反抗的力量就愈强大,意志就愈坚决。孙悟空同玉帝这场财产和权力再分配的斗争,其矛盾双方行进的轨迹,是十分合乎逻辑的。
对自由、平等的追求,不可避免地激化为同至高无上的皇权的冲突,孙悟空毫无退路地把自己放到了同一种根深蒂固的制度相对立的地位,而这种制度的核心是任何一位最高统治者都不容许触动其毫毛的森严的等级制度。一切封建统治的规章制度秩序都是为维护等级制的永远牢固而设置的,等级制的规矩是万万破不得的。以一个孤立无援的志士,去同一种历史弥久顽固不堪的等级制相抗衡,即使他有很大的本事,也难奏回天之效,孙悟空悲剧的根本原因大抵在此罢。
伟大的思想家鲁迅毕其一生对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本质作过深刻的思考。五四时期,他曾用“吃人”二字形象地概括过封建制度从“灵”与“肉”两方面来摧残和虏杀人民的本质。鲁迅把漫长的封建专制制度尖锐地嘲讽为“中国的固有文明”这种制度“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那么,这种“人肉的筵宴”为什么能够“一直排下去”呢?鲁迅认为这是因为有所谓“固有精神文明”即万古不变的等级支撑着专制制度这座腐朽的“大厦”可悲的是,这种极不自由极不人道的等级制,却又被历代被压迫人民认为是天经地义。2
现在孙悟空不仅敢“非议”而且敢造反。不仅敢造反,而且一次比一次激烈。倘若让孙悟空坐上龙床,那么“固有的精神文明”就会毁于一旦“固有的文明大厦”也将摇摇欲坠。对于玉帝和如来这些高踞于专制等级制塔尖上的“独尖”还有比这更大的威胁吗?于是一切由等级制而带来既得利益的各派力量,结成“神圣同盟”来围剿无法无天的孙悟空就是必然的了。
诚然,大闹天宫以孙悟空的失败而告终,但这七回书却是全书最光辉的部分。就孙悟空的形象特征而言,这是集中表现他对自由平等追求的最充分最完美的部分。只有在大闹天宫的七回书中,孙悟空才是真正的敢想敢说敢作的英雄,他的大闹天宫的行动令人神往,使人对尊严等级制度存在的“永恒性”和“坚守性”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吴承恩所处在明代中后期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年代,资本义义工商业的萌芽已出土,新兴市民阶层也随之产生,他们必须会对自由平等萌生自发的要求,期望着等级制既成格局的打破或者至少是调整,从而使自己在国家整个经济和政治的全局中占有合法的席,吴承恩正是艺术地反映了这一特定的历史现象。3恩格斯认为:悲剧乃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4孙悟空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二
西游记的艺术情节逻辑地显示了孙悟空在同维护玉帝为自的“神圣同盟”的决战中,因为总体实力的过分悬殊而归于失败。而皈依佛门,保唐僧取经乃是被镇压在“五行山”下,求生不是,欲死无门时的唯一选择。
我们不能无视甚至否认孙悟空向神仙佛“神圣同盟”妥协了的确凿事实。从大闹天宫意欲推翻玉帝皇权,转化为服从皇权保唐僧到西天取经,孙悟空坠入了不能自拔的悲剧怪圈。只许你规规矩矩,不准你乱说乱动;只许你吃大苦耐大劳保唐僧西去,不许你自由在“驾筋斗云”独来独往。如有违犯“紧箍咒儿”立即念动,予以惩罚。如来的“五行山”化成了一只“嵌金花帽”戴在孙悟空头上。如要不受惩罚,只有强制自己从内心到行为,都自觉接受皇权佛法的规范。孙悟空保唐僧取经说得好听些是“修行”实行上是在磨灭以往的锋芒。一旦锋芒锉平,棱角磨圆,自会安于现状,苟且偷安,走向自己原先无畏地追求平等自由的反面,这是个异化的过程,大抵是不容置疑的。
孙悟空在西天取经路上的降妖伏魔,至今令人神往,便论定取经事业是大闹的继续和发展,这种说法未免佳。就孙悟空的形象塑造来说,确实由“大闹三界”(主要是“大闹天宫”)开始,中经“取经缘起”转入“西天取经”直至取经成功得到“正果”而最终完成。情节是性格的历史。就这个意义上来说“西天取经”时的孙悟空是“大闹天宫”时孙悟空的继续,当然未尝不可。但继续并不定是胶进,也有可能是倒退。西天取经路上的降妖伏魔,排除万难,确实仍可看到当年大闹天宫所向披靡的神武英勇,他所殄灭妖魔鬼怪的斗争也包含有正义与非正义善与恶势不两立的成分,但这充其量只是局部性的纷争了。由直接反对天廷的等级制,到承认服从神仙佛的等级制,从喝令玉帝让位,到至多鞭挞批判统治者的昏庸;从以玉帝为敌手,到只从事铲除统治者身边的坏人以及形形色色的虐民妖魔;由彻底变革到被迫占滴改良。试问,西天取经时的孙悟空到底是前进了还是后退了?
明清小说戏剧研究专家张锦地先生将西游记与李贽的焚书进行比较研究,指出:“焚书童心部认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含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收;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这种‘童心’说作为一种人性观念,李贽用以反对程朱理学的天命之任说,称颂人的一种未受官方御用思想浸蚀过的天真纯朴的先天存在的精神状态,也就是所谓要求自由自在生活的天性。作为一种道德观念,李贽用以反对一切虚伪,矫饰,反对一切外在教条、道德做作,反对一切传统的观念束缚,甚至包括无上权威的孔孟在内。作为一种文艺观念,李贽用以作为创作基础和方法,也就为建筑在现实世俗生活写实基础上的市民文艺转化为建筑在个性心灵解放基础上的浪漫主义文艺铺平了道路。试看那西游记中孙悟空身上那种恍若与生俱有的要求平等的天性,特别是在花果山时期那种作为‘大自然的儿子’形象,不正体现了这三者的完美统一吗?”5这种借“童心说”来分析孙悟空,借同时代先进思想家的学说来分析优秀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形象,其方法和结论,都是很精辟的。
关键在于“大自然的儿子”终于转变为“御弟”唐僧忠心耿耿的大弟子,原先那颗纯真的“童心”终究被等级制所污染和摧残。孙悟空的悲剧诚然是不可避免的,是不能苛求于他的,但是我们毕竟也不能认为,孙悟空那颗天赋“童心”在于西天取经路上是进一步发展、完善了。真实上,孙悟空越往西天目的地行进“童心”就越受制约,越益淡薄,直至完全泯灭。
这时有一个不容回避的矛盾,即西天取经的“经”到底是什么货色?倘若如来令唐僧师徒四人万里迢迢千辛万苦从西天取来送往东土大唐的佛经,果真能拯救万民于水火,那么西天取经的评价又当别论,因为着眼于社会效益,老百姓得到了好处,孙悟空自由平等之丧失也还是值得的。但西游记并没有提供这样确凿的情节。虽外,吴承恩也无意在西游记中阐发佛经的哲学文化价值。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被迫放弃了“童心”的孙悟空却必须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执行他们旨意。到头来锐气丧失、斗志泯灭,却被如来封为“南无斗战胜佛”总算挤入了佛界最高领导集团,在总共63把交椅中,坐上了第48把交椅,居然位置排到了观世音菩萨的前面。在佛的行列中“叨陪末座”却又比一切菩萨要靠前。定位于此,这对于原先最深恶痛疾等级制的孙悟来说,到底是安慰抑或是讽刺呢?
从反对等级制的无畏斗士到是享受等级制实惠的“南无斗战胜佛”孙悟空头上当然再也没有“紧箍咒儿”了,但其时他早已收起了“金箍棒”高坐在莲台之上,跟关如来诵经念佛,再也不会为自由平等去拼搏去格斗了,因为他走完了自己异化的全过程“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6
哀莫大于心死。孙悟空,你那颗曾经激烈跳荡的“童心”还能复苏吗?
三
中外文学史上,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从经典或传说中汲取题材,以神魔的形式来描写敢于向旧制度旧传统挑战,争取自由平等的艺术形象并不鲜见。
孙悟空的形象的方方面面足以组成一个丰富复杂的世界。首先,他有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封建权威的叛逆精神,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强烈愿望,是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基本特点,这个特点体现了人民的革命精神和民主要求。其次,孙悟空具有鲜明的爱憎。他仇恨一切兴妖作怪,残害人民的妖精魔怪,他对受苦受难的群众和一切善良的人们却有着深厚的感情。孙悟空的这一特点,寄托了古代人民要求彻底铲除邪恶势力的强烈愿望,表达了广大人民要求团结斗争争取自身解放的坚强决心。再次,孙悟空还具超凡的智慧,卓绝的才能,洞察一切的眼力和清醒的头脑,孙悟空的斗争艺术,凝结着古代人民丰富的斗争和卓越的智慧,至今对我们有着启发和教育意义。
但在中国民间,那神通广大的金丝猴形象太深入人心,在世代流传的过程中,始终不减那神奇的光彩,因此人们很难接受孙悟空是悲剧形象的观点,这种心理,开知地久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定势,以致于说孙悟空是悲剧形象似乎就是对他的亵渎。
但是在文章行将结束时,我想说明两点:一是强调孙悟空是个悲剧形象并非否定他。且不谈大闹三界的英雄业迹,即就西天取经的“童心”的异化过程中,即使在孙悟空深陷在不得不服从神仙联盟意旨的悲剧中,他所体现出来的“敢问路在何方”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是不能否认的。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人的,有为民请命的,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与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7深陷悲剧的孙悟空,仍不失为悲剧的英雄!他的身上仍闪烁着中国脊梁的光彩!二是指明吴承恩世界观与创作观的局限,又绝不能苛求于他。西游记以本身的价值,取得了中国文学史睥光辉地位;它有孙悟空的反抗形象鼓舞人民向封建主义和邪恶势力战斗;它的天才讽刺和其中概括的斗争方法与手段,启迪了几世纪来人民的智慧;它的艺术形象教导人们去认识生活;它在形象创造及描写手法等方面的艺术成就,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注释:
1刘耿大近向年的研究综述,1984年,江苏古籍出版社
26见鲁迅坟?灯下漫笔
3见朱彤论孙悟空
4恩格斯致斐?拉萨尔(1859年5月18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二46—347页
5张锦池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第217—218页
7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内容提要:孙悟空的形象有三个特征:首先,孙悟空是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封建权威的叛逆者。其次。他具有鲜明的爱憎。再次,孙悟空还具有超凡的智慧,卓越的才能,洞察一切的眼力和清醒的头脑。孙悟空的斗争艺术,凝结着古代人民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卓越的智慧,至今对我们有着启发和教育意义,但是孙悟空却是一个层次更深刻的悲剧形象。
西游记的艺术情节逻辑地显示了孙悟空在同维护玉帝为首的“神圣同盟”的决战中,因为总体实力的过分悬殊而归于失败,皈依佛门,保唐僧取经乃是被镇压在“五行山下”求生不得,欲死无门时的唯一选择。这正是他的悲剧所在。
关键词:悲剧形象分析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吴承恩在西游记无疑是首屈一指的神魔小说。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无疑是最具光彩的艺术形象。
据有关资料统计,关于孙悟空的形象大致有七种代表性的观点:(1)“安天医国”“诛奸尚贤”的代表人物;(2)“人民斗争”的代表人物;(3)“西天取经”的完成者;(4)坚持反抗追求光明与正义的代表人物;(5)新兴市民阶层的代表人物;(6)向封建统治阶段实际投降的投降派;(7)前(大闹天宫)后(西天取经)矛盾的艺术形象。1这七种观点,似乎都没有着重揭示孙悟空形象深刻的悲剧性。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生宝贵的东西莫过于生命。但人们往往为了圣洁的爱情而牺牲生命,而为了追求自由不惜舍弃生命和爱情。
综观孙悟空的生命旅程:从大闹三界(主要是大闹天宫)到护法取经,从挥舞金箍棒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神奋斗到双掌合十口宣佛号,从齐天在圣到“南无斗战胜佛”他走了一条自由而且是思想的自由的道路。中外文学名著中的悲剧人物,一般是以生命来向一种旧的制度、旧的思想体系抗争的。如莎士比亚悲剧中主要人物形象,生命牺牲了,悲剧则随之完成。孙悟空则付出了更大的代价,自由被彻底剥夺,悲剧却仍在继续,因而孙悟空是一个层次更深刻的悲剧形象。
一
孙悟空性格诸因素中最鲜明最具特征的因素乃在于对自由,平等的追求。作家独出心裁地构思了孕育孙悟空(石猴)的母体——花果山是没有任何束缚和污染的,绝对自由的大自然,构思了孕育孙悟空的“子宫”——仙石是未和任何动物或人发生血缘关系的自然物,那么由此产生的孙悟空必然是不会服从任何宗法制度和礼教桎梏而追求无拘无束生活的。以石猴为首的猴族群体,在“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生活”果然“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超越了兽禽人等“社会关系”是一个自由程度很高的“乌托帮”群体。孙悟空最初的造反,是因为生命寿天问题上的不自由、不平等。有头有脸有名望有地位的神仙佛都可以去长生不老,与天齐寿,孙悟空虽有满身本事,仅仅因为没有资历没名望就归阴司阎王管着,只允许活324岁,到了这个“定数”阎王就差“勾死人”来勾魂。孙悟空不听这个邪,打死勾魂鬼,直闯森罗殿,痛斥十殿阎王,强行勾销了自己乃至整个猴族在阴司生死薄上的名字,在生命这个问题上,依靠自己的威力,讨回了公道。
孙悟空的进一步造反,是因为他深感社会地位的不平等,玉帝害怕孙悟空犯上作乱,将他骗上天宫,给了一个根本不入流的“弼马温”论孙悟空的聪明才智和本事,在玉帝有灵霄宝殿上应位列极品。玉帝的灵霄宝殿上应位列极品。玉帝居然搞了一个“弼马温”封号的欺骗性的“安排”完全是对人才的一种摧残,是极大的污辱。因此,孙悟空一旦明白真相时“便不觉心头火起,咬牙大怒”激愤地斥责“玉帝轻贤”反出天廷,自己树起了“齐天大圣”的旗帜。文的欺骗不成,玉帝搞起了武装镇压。孙悟空力挫李天王率领的围剿部队,理直气壮地呐喊“老孙有无穷的本事,为何教我替他养马?你看我这旌旗上的字号。若合肥市此字号长官,我就不动刀兵,自然的天地清泰;如若不依,刹时间就打上灵霄宝殿,教它龙床定坐不成!”显示了实力,喊出了强意,充分评估了自我价值,抗议了摧残人才的玉帝的老朽昏庸。玉帝武装镇压受挫,再将玩弄了文的欺骗。第二次骗术高明了许多,竟封了孙悟空一个“齐天大圣”的空名头,舆论造得山响,但在最实际的分配上,却根本没有一点实惠,连天宫一次蟠桃会居然也瞒着“齐天大圣”不让他参加。深感污辱的孙悟空私扰了蟠桃一会,将那些原先对于他来说属于“禁品”的仙果,仙酒和金丹都偷吃了,于是犯下了天廷绝不能容忍的“十恶”之罪,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闹天宫的话剧,由此向高潮进展。玉帝最终拉破脸皮,放下招安的骗术,撒下武装“围剿”的“在罗地网”直至请出西天佛祖如来来制服孙悟空。
交替地使用硬刀子和软刀子来降服那些敢于犯上作乱的叛逆者,乃是中外统治者的绝技。尤其玩得好的是中国右代的统治阶级。软功硬功兼施,王道霸道杂糅,两种货色齐备,因时因事制宜,以消弭反抗,麻醉斗志、解除武装,化敌为奴为目的。西游记以玉帝为代表的神仙佛集团是玩弄牧师和刽子手两种伎俩的高手。
倘若把孙悟空的大闹天宫作为一个全过程来看,它的矛盾是一个发展变化着的动态流程,这流程贯穿着孙悟空对自由、平等追求的不断升级,不断向高一层次樊登的正常要求。生命问题的自由平等属于最基础的层次,这一层次的问题解决了,自然而然就会考虑到自身的社会地位,自我的价值取向。如果玉帝的人才观和用人制度是比较民主的、实事求是的,能合情合理地使用孙悟空,而不是极端的蔑视和欺骗,那么孙悟空就很可能安于其位,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退一步说,玉帝起初因为不了解孙悟空的本事,错封了“弼马温”但后来不是虚与委蛇,而是真正赋予孙悟空以“齐天大圣”的责、权、利,那么也不公激化孙悟空同天廷已有的矛盾,而变得势不两立。正是愈欺骗愈压制,反抗的力量就愈强大,意志就愈坚决。孙悟空同玉帝这场财产和权力再分配的斗争,其矛盾双方行进的轨迹,是十分合乎逻辑的。
对自由、平等的追求,不可避免地激化为同至高无上的皇权的冲突,孙悟空毫无退路地把自己放到了同一种根深蒂固的制度相对立的地位,而这种制度的核心是任何一位最高统治者都不容许触动其毫毛的森严的等级制度。一切封建统治的规章制度秩序都是为维护等级制的永远牢固而设置的,等级制的规矩是万万破不得的。以一个孤立无援的志士,去同一种历史弥久顽固不堪的等级制相抗衡,即使他有很大的本事,也难奏回天之效,孙悟空悲剧的根本原因大抵在此罢。
伟大的思想家鲁迅毕其一生对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本质作过深刻的思考。五四时期,他曾用“吃人”二字形象地概括过封建制度从“灵”与“肉”两方面来摧残和虏杀人民的本质。鲁迅把漫长的封建专制制度尖锐地嘲讽为“中国的固有文明”这种制度“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那么,这种“人肉的筵宴”为什么能够“一直排下去”呢?鲁迅认为这是因为有所谓“固有精神文明”即万古不变的等级支撑着专制制度这座腐朽的“大厦”可悲的是,这种极不自由极不人道的等级制,却又被历代被压迫人民认为是天经地义。2
现在孙悟空不仅敢“非议”而且敢造反。不仅敢造反,而且一次比一次激烈。倘若让孙悟空坐上龙床,那么“固有的精神文明”就会毁于一旦“固有的文明大厦”也将摇摇欲坠。对于玉帝和如来这些高踞于专制等级制塔尖上的“独尖”还有比这更大的威胁吗?于是一切由等级制而带来既得利益的各派力量,结成“神圣同盟”来围剿无法无天的孙悟空就是必然的了。
诚然,大闹天宫以孙悟空的失败而告终,但这七回书却是全书最光辉的部分。就孙悟空的形象特征而言,这是集中表现他对自由平等追求的最充分最完美的部分。只有在大闹天宫的七回书中,孙悟空才是真正的敢想敢说敢作的英雄,他的大闹天宫的行动令人神往,使人对尊严等级制度存在的“永恒性”和“坚守性”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吴承恩所处在明代中后期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年代,资本义义工商业的萌芽已出土,新兴市民阶层也随之产生,他们必须会对自由平等萌生自发的要求,期望着等级制既成格局的打破或者至少是调整,从而使自己在国家整个经济和政治的全局中占有合法的席,吴承恩正是艺术地反映了这一特定的历史现象。3恩格斯认为:悲剧乃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4孙悟空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二
西游记的艺术情节逻辑地显示了孙悟空在同维护玉帝为自的“神圣同盟”的决战中,因为总体实力的过分悬殊而归于失败。而皈依佛门,保唐僧取经乃是被镇压在“五行山”下,求生不是,欲死无门时的唯一选择。
我们不能无视甚至否认孙悟空向神仙佛“神圣同盟”妥协了的确凿事实。从大闹天宫意欲推翻玉帝皇权,转化为服从皇权保唐僧到西天取经,孙悟空坠入了不能自拔的悲剧怪圈。只许你规规矩矩,不准你乱说乱动;只许你吃大苦耐大劳保唐僧西去,不许你自由在“驾筋斗云”独来独往。如有违犯“紧箍咒儿”立即念动,予以惩罚。如来的“五行山”化成了一只“嵌金花帽”戴在孙悟空头上。如要不受惩罚,只有强制自己从内心到行为,都自觉接受皇权佛法的规范。孙悟空保唐僧取经说得好听些是“修行”实行上是在磨灭以往的锋芒。一旦锋芒锉平,棱角磨圆,自会安于现状,苟且偷安,走向自己原先无畏地追求平等自由的反面,这是个异化的过程,大抵是不容置疑的。
孙悟空在西天取经路上的降妖伏魔,至今令人神往,便论定取经事业是大闹的继续和发展,这种说法未免佳。就孙悟空的形象塑造来说,确实由“大闹三界”(主要是“大闹天宫”)开始,中经“取经缘起”转入“西天取经”直至取经成功得到“正果”而最终完成。情节是性格的历史。就这个意义上来说“西天取经”时的孙悟空是“大闹天宫”时孙悟空的继续,当然未尝不可。但继续并不定是胶进,也有可能是倒退。西天取经路上的降妖伏魔,排除万难,确实仍可看到当年大闹天宫所向披靡的神武英勇,他所殄灭妖魔鬼怪的斗争也包含有正义与非正义善与恶势不两立的成分,但这充其量只是局部性的纷争了。由直接反对天廷的等级制,到承认服从神仙佛的等级制,从喝令玉帝让位,到至多鞭挞批判统治者的昏庸;从以玉帝为敌手,到只从事铲除统治者身边的坏人以及形形色色的虐民妖魔;由彻底变革到被迫占滴改良。试问,西天取经时的孙悟空到底是前进了还是后退了?
明清小说戏剧研究专家张锦地先生将西游记与李贽的焚书进行比较研究,指出:“焚书童心部认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含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收;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这种‘童心’说作为一种人性观念,李贽用以反对程朱理学的天命之任说,称颂人的一种未受官方御用思想浸蚀过的天真纯朴的先天存在的精神状态,也就是所谓要求自由自在生活的天性。作为一种道德观念,李贽用以反对一切虚伪,矫饰,反对一切外在教条、道德做作,反对一切传统的观念束缚,甚至包括无上权威的孔孟在内。作为一种文艺观念,李贽用以作为创作基础和方法,也就为建筑在现实世俗生活写实基础上的市民文艺转化为建筑在个性心灵解放基础上的浪漫主义文艺铺平了道路。试看那西游记中孙悟空身上那种恍若与生俱有的要求平等的天性,特别是在花果山时期那种作为‘大自然的儿子’形象,不正体现了这三者的完美统一吗?”5这种借“童心说”来分析孙悟空,借同时代先进思想家的学说来分析优秀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形象,其方法和结论,都是很精辟的。
关键在于“大自然的儿子”终于转变为“御弟”唐僧忠心耿耿的大弟子,原先那颗纯真的“童心”终究被等级制所污染和摧残。孙悟空的悲剧诚然是不可避免的,是不能苛求于他的,但是我们毕竟也不能认为,孙悟空那颗天赋“童心”在于西天取经路上是进一步发展、完善了。真实上,孙悟空越往西天目的地行进“童心”就越受制约,越益淡薄,直至完全泯灭。
这时有一个不容回避的矛盾,即西天取经的“经”到底是什么货色?倘若如来令唐僧师徒四人万里迢迢千辛万苦从西天取来送往东土大唐的佛经,果真能拯救万民于水火,那么西天取经的评价又当别论,因为着眼于社会效益,老百姓得到了好处,孙悟空自由平等之丧失也还是值得的。但西游记并没有提供这样确凿的情节。虽外,吴承恩也无意在西游记中阐发佛经的哲学文化价值。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被迫放弃了“童心”的孙悟空却必须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执行他们旨意。到头来锐气丧失、斗志泯灭,却被如来封为“南无斗战胜佛”总算挤入了佛界最高领导集团,在总共63把交椅中,坐上了第48把交椅,居然位置排到了观世音菩萨的前面。在佛的行列中“叨陪末座”却又比一切菩萨要靠前。定位于此,这对于原先最深恶痛疾等级制的孙悟来说,到底是安慰抑或是讽刺呢?
从反对等级制的无畏斗士到是享受等级制实惠的“南无斗战胜佛”孙悟空头上当然再也没有“紧箍咒儿”了,但其时他早已收起了“金箍棒”高坐在莲台之上,跟关如来诵经念佛,再也不会为自由平等去拼搏去格斗了,因为他走完了自己异化的全过程“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6
哀莫大于心死。孙悟空,你那颗曾经激烈跳荡的“童心”还能复苏吗?
三
中外文学史上,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从经典或传说中汲取题材,以神魔的形式来描写敢于向旧制度旧传统挑战,争取自由平等的艺术形象并不鲜见。
孙悟空的形象的方方面面足以组成一个丰富复杂的世界。首先,他有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封建权威的叛逆精神,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强烈愿望,是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基本特点,这个特点体现了人民的革命精神和民主要求。其次,孙悟空具有鲜明的爱憎。他仇恨一切兴妖作怪,残害人民的妖精魔怪,他对受苦受难的群众和一切善良的人们却有着深厚的感情。孙悟空的这一特点,寄托了古代人民要求彻底铲除邪恶势力的强烈愿望,表达了广大人民要求团结斗争争取自身解放的坚强决心。再次,孙悟空还具超凡的智慧,卓绝的才能,洞察一切的眼力和清醒的头脑,孙悟空的斗争艺术,凝结着古代人民丰富的斗争和卓越的智慧,至今对我们有着启发和教育意义。
但在中国民间,那神通广大的金丝猴形象太深入人心,在世代流传的过程中,始终不减那神奇的光彩,因此人们很难接受孙悟空是悲剧形象的观点,这种心理,开知地久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定势,以致于说孙悟空是悲剧形象似乎就是对他的亵渎。
但是在文章行将结束时,我想说明两点:一是强调孙悟空是个悲剧形象并非否定他。且不谈大闹三界的英雄业迹,即就西天取经的“童心”的异化过程中,即使在孙悟空深陷在不得不服从神仙联盟意旨的悲剧中,他所体现出来的“敢问路在何方”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是不能否认的。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人的,有为民请命的,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与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7深陷悲剧的孙悟空,仍不失为悲剧的英雄!他的身上仍闪烁着中国脊梁的光彩!二是指明吴承恩世界观与创作观的局限,又绝不能苛求于他。西游记以本身的价值,取得了中国文学史睥光辉地位;它有孙悟空的反抗形象鼓舞人民向封建主义和邪恶势力战斗;它的天才讽刺和其中概括的斗争方法与手段,启迪了几世纪来人民的智慧;它的艺术形象教导人们去认识生活;它在形象创造及描写手法等方面的艺术成就,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注释:
1刘耿大近向年的研究综述,1984年,江苏古籍出版社
26见鲁迅坟?灯下漫笔
3见朱彤论孙悟空
4恩格斯致斐?拉萨尔(1859年5月18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二46—347页
5张锦池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第217—218页
7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