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叔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傻的不傻,粘的不粘,迷糊的不迷糊”不知是哪位乡间智者对乳名下了这样的定论。俺就有位同宗——迷糊叔,吃了母亲盲眼的瓜落儿,从小两眼看不见一丁点东西,心里却透着十二分的光亮。十七岁那年,迷糊叔拜在我祖父门下学唱西河大鼓。其实我祖父也不是科班出身,早年家乡发大水他搭伴去南乡,说书、唱戏,捎带着用锯沫作香、打土坯垛墙,总之,只是迫于生计的庄稼耍、洼里变。
这说书得先学弹弦子,至于当初迷糊叔弹得咋样?四邻倒有个比方,亚赛愣头青拉风箱。那时不知道什么叫噪声污染,只有调皮的小孩子上前打趣“咕噔咕噔瞎先生”好在迷糊叔横下一条心,要端说书这个饭碗子,任凭别人铁铲子敲出铜音儿来、风凉话塞满了耳朵眼儿,他毫不理会,一门心思就揣摩弹弦的要领,有空就到我祖父那里讨教说书的技巧。凭他的灵通劲儿,再加上我祖父四两挑千斤的点拨调教,过不多久,迷糊叔的弦子果然弹得有了高低轻重音儿,书说得也逐渐字正腔圆起来。不到一年的光景,学会了不少段子和几部大书,竟然出了师。
他背着鼓弦,与西乡二十里外的一位上了点岁数的盲眼说书人搭伴闯江湖。一对盲人,边走边用竹竿拨拉着探路,活象电影地道战中偷地雷的。上个世纪70年代的乡间路,很少有机动车经过,上路的危险就是踩到水洼儿、掉进浪窝,或走错方向。那时村里要来个说书的,好象如今来个北京大剧团一样受欢迎。当时农村收音机少得可怜,更想象不到日后冒出个电视机来。西河大鼓是流传在冀中和冀东南部一种曲艺说唱形式,一说以运河以西说书人居多而得名,一说子牙河流域称西河而冠号,其曲调淳朴、委婉多变、韵味浓郁,可谓雅俗共赏、老少咸宜。
晚饭后村大喇叭发布这一消息,再由说书人打一通小鼓吸引人。劳累了一天的人们便将着小的、扶着老的,扛着板凳或提着马扎,从大街小巷赶到村中央的空场来听书。
说书的一般两个人为一对搭档。一个坐在板凳上怀抱弦子,几个手指套上骨头做的大指甲,弹曲伴奏;另一个站着左手打鼓说书,右手有时拿着铜制的鸳鸯板,这开场也很有趣味:“马瘦毛长蹄子胖,老两口睡觉争热炕。老头子说这是俺拾的柴火,老婆子说这是我烧的热炕。老头子举起了掏灰耙,老婆子抄起了擀面杖,打了一宿热闹仗,谁也没摸着睡热炕”江阳辙的小段说完,引来一片笑声,听书的胃口大开。
迷糊叔他们有时也来一段一七辙高雅的:“冰消河北岸,花开向阳枝,打开金鼓传,先论上场词——世上生意甚多,唯有说书难可,一要声音响亮,二要顿挫相宜。紧鼓慢板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装文装武我自己,好像一台大戏。”一首西江月,让听书人体味到一些说书的艰辛引起世人的无限感慨。
还有时,他和搭档互相贬损,制造欢乐气氛,搭档说:“青青菜,包团子,我儿给我弹弦子”正在抚弦伴奏的迷糊叔也不甘下风,也用一七辙回敬:“大柳树,做墩子,说书的是个孙子。”真是说书没大小,这两段即兴脱口的黑色幽默,自然招来不少掌声。
在村里说书,管吃管住,每天还能挣几块钱。夜幕降临,一阵亚赛爆豆的鼓声响起,人齐开书,说到高潮处,找一个话茬,留一个悬念,一句“要知后事如何”作一个停顿,鼓一下板鼓,慢慢接上一句“明天再接着说”人们好梦未醒,还沉浸在方才的热闹之中,久久不肯散去。有时见听众情绪高涨,也不妨再说一段,然后再找个茬口打住。到了第二天晚上,也不急于接茬讲,而是来一段小辙的“儿媳妇放屁儿”垫场,大伙本以为这段完了,接着开正风。可是迷糊叔却唱了一段婴翁辙:“闲言敞开书归正,砸着个鼓板开正风。论听来,黑狗赶着个白玉兔,弯弓射箭直的崩,崩到那里那里找,断了那个丝钢接红绒。上一回说的哪一个,急回来再把那段明一明”两个盲人,一个弹弦伴奏,一个击鼓说书,说到要关节目时,迷糊叔青筋绷起,唾沫星子乱飞,一段书说下来,鼻洼鬓角儿见了汗。唱累了,两人再换班。迷糊叔是个有心人,凡是跟他搭档过的,他都把人家说唱的看家书目和拿手曲调学得八九不离十。
迷糊叔也有走背字的时候,有一年冬天单挑儿去青县说书。竹竿探路没探明白,结果连人带弦落进路边的井里,亏是脚朝下、头朝上,手有个抓挠,打口脖带着凌渣的水浸透了破棉衣死沉死沉的,快要冻僵,一种求生的本能,他一把抓住一块凸起的砖,回想起磕磕绊绊几十年,车碰狗咬,贫困潦倒,这辈子活得太苦太累太难了,倒不如手一松跟井里蛤蟆合葬并骨算了,但又一想,年迈的爹娘谁来奉养,年幼的妹弟哪个照料,我怎能做个异乡鬼逃脱责任呢?想到这,他亮开说书的嗓子大喊:“救人啊——”按说数九寒天,乡村大洼少有人行走。巧的是应了他常说的两句鼓词:“马渴了想喝长江水,人有了难处想宾朋,命不该绝有一救,死到临头来了救星。”一位拾粪的老汉循声赶来,迷糊叔得救了,好吃好喝三五天,临走时还给了他一身新棉衣。他认老人为干爹,自此逢年过节提东西来看望这位救命恩人。
那年,迷糊叔的师傅,也就是我的祖父去世了。我的父亲是个文弱书生,拉扯着我们母子过日子,干庄稼活根本就是外行。当时给自留地浇水,得拧辘轳、拉水车,从井里往上汲水,父亲累得不亦乐乎。迷糊叔念及我祖父在世时对他的授业之恩,就过来帮忙。迷糊叔从十几岁就去生产队参加劳动,铡草、出栏,练出一身的力气,与我父亲联手劳作,终于把自留地浇了一遍。在那个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一个盲眼人的出手相助,真是让人难以忘怀呀!
迷糊叔是个善于琢磨事儿的人,七灾八难的不断光顾,还不是因为没有眼吗?听说临村有个瘸腿汉子日子紧巴,迷糊叔就去邀他一块闯东北,于是二人结伴出行。瘸腿人给盲眼人当眼,盲眼人给瘸腿人当老板,两个残疾人顶风冒雪,在漫漫的长路彳亍而行,那是多么艰难的奔波呀!东北之行,忙活了一冬,回来一算账傻了眼,支付完两人吃饭住店的花销,又给瘸腿汉子发了工资,再摸摸钱袋,只剩下一把毛票儿和钢蹦子了。
于是,他决定还是自己闯江湖,他懂得“人生地不熟,在外靠朋友“的道理,有的朋友帮他缝洗衣服,有的朋友替他保管钱财,还有的朋友为他记读新编的说唱脚本。他自然也短不了给老人小孩买东西来补谢友情。更有热心的朋友开始给他说媳妇了,说真心话,作为有血有肉有头脑的男人,迷糊叔何尝不愿意要个媳妇,有人给提亲自然是巴不得的事。自己年纪过了口,眼睛又看不见东西,不敢奢望找个多好的女人,没资格挑三拣四的。迷糊叔把媳妇领回家来了,女人的年纪恐怕比他大一轮,面色蜡黄,走几步就累得呼呼直喘,摁到棺材里出殡都成了,还带来两个闺女一个儿,别人也不好说什么。家里没有房子,有人给大女儿提亲,三千块钱聘到北乡了,这彩礼正好给儿子买了几间闲房,小女儿也跟了邻村一个死了媳妇的男人。按说,迷糊叔也该歇歇心啦,可因为病秧子,大女儿被婆家送回来,见这家病的病,瞎的瞎,连要彩礼的念头也打消了。娘俩一个药罐子、一个病秧子,几乎把村里药铺的药片儿、药丸子、汤药尝了个遍,可四脚还是抽抽着。坐在临街门口墩子上,一边一个,有人看见迷糊叔就耍笑:“你家门口两边活像蹲着一对金丝猴。”不久,媳妇和大女儿先后病死,儿子又因盗窃被判刑,没了音信儿。让迷糊叔最伤心的就是一向非常孝顺这个盲眼继父的小女儿,因为和丈夫生气,喝了剧毒农药,到那边寻找母亲和姐姐去了。活蹦乱跳的几个人就这样死的死、没的没,老天爷又捉弄了一回这个盲眼汉子。首次婚姻,没让他体味到多少家庭的温馨,反而不得不让他咀嚼这份无边的苦涩。
他在外边闯荡了这么多年,真的结交了不少朋友,这不,又有一位知心朋友给他提亲了。媳妇是个精明漂亮的寡妇,带来两个儿子一房儿媳和一个几岁的孙子。别人跟他闹:“爷们儿,真行啊!这回小集赶大了,连喊爷爷的都来了。”如今大儿子已分家另过,小孙子也在本村小学读书了,二儿子去邻村做了上门女婿。
迷糊叔当初还嗔怪父母心狠,逼他出门受罪。本村就有一位和他年岁差不多但有点文化的盲人,母亲怕孩子吃苦,留在家里不让儿子学手艺闯江湖,他还有些羡慕这个盲人呢?如今,迷糊叔摔打出一身本领,又结交了那么多好心朋友,以至于他这个盲人可以安身立命于天地之间,而且有了一个完整的家庭,享受了天伦之乐。而那位盲乡亲却永远也品尝不到成功的喜悦、友情的帮扶、爱情的滋润,在这保守而畸形的母爱笼罩下郁郁而死。迷糊叔到这时才真真切切体悟到父母当初逼他谋生的无奈和英明。
他没有陶醉在甜蜜的爱情之中,更没有止步于和美的家庭之囿,虽然上了年纪,渐渐地老了,可身体还挺硬朗。如今,迷糊叔依然在明眼妻子的牵引下,背着伴他出行、同经风雨的鼓弦,出外闯荡,停不下奔波天涯的步履。我的耳边又仿佛响起这个虽不识字但很明理的盲眼迷糊叔的西河调:“翻过一山来山山不断,穿过一岭来岭岭千层”
“傻的不傻,粘的不粘,迷糊的不迷糊”不知是哪位乡间智者对乳名下了这样的定论。俺就有位同宗——迷糊叔,吃了母亲盲眼的瓜落儿,从小两眼看不见一丁点东西,心里却透着十二分的光亮。十七岁那年,迷糊叔拜在我祖父门下学唱西河大鼓。其实我祖父也不是科班出身,早年家乡发大水他搭伴去南乡,说书、唱戏,捎带着用锯沫作香、打土坯垛墙,总之,只是迫于生计的庄稼耍、洼里变。
这说书得先学弹弦子,至于当初迷糊叔弹得咋样?四邻倒有个比方,亚赛愣头青拉风箱。那时不知道什么叫噪声污染,只有调皮的小孩子上前打趣“咕噔咕噔瞎先生”好在迷糊叔横下一条心,要端说书这个饭碗子,任凭别人铁铲子敲出铜音儿来、风凉话塞满了耳朵眼儿,他毫不理会,一门心思就揣摩弹弦的要领,有空就到我祖父那里讨教说书的技巧。凭他的灵通劲儿,再加上我祖父四两挑千斤的点拨调教,过不多久,迷糊叔的弦子果然弹得有了高低轻重音儿,书说得也逐渐字正腔圆起来。不到一年的光景,学会了不少段子和几部大书,竟然出了师。
他背着鼓弦,与西乡二十里外的一位上了点岁数的盲眼说书人搭伴闯江湖。一对盲人,边走边用竹竿拨拉着探路,活象电影地道战中偷地雷的。上个世纪70年代的乡间路,很少有机动车经过,上路的危险就是踩到水洼儿、掉进浪窝,或走错方向。那时村里要来个说书的,好象如今来个北京大剧团一样受欢迎。当时农村收音机少得可怜,更想象不到日后冒出个电视机来。西河大鼓是流传在冀中和冀东南部一种曲艺说唱形式,一说以运河以西说书人居多而得名,一说子牙河流域称西河而冠号,其曲调淳朴、委婉多变、韵味浓郁,可谓雅俗共赏、老少咸宜。
晚饭后村大喇叭发布这一消息,再由说书人打一通小鼓吸引人。劳累了一天的人们便将着小的、扶着老的,扛着板凳或提着马扎,从大街小巷赶到村中央的空场来听书。
说书的一般两个人为一对搭档。一个坐在板凳上怀抱弦子,几个手指套上骨头做的大指甲,弹曲伴奏;另一个站着左手打鼓说书,右手有时拿着铜制的鸳鸯板,这开场也很有趣味:“马瘦毛长蹄子胖,老两口睡觉争热炕。老头子说这是俺拾的柴火,老婆子说这是我烧的热炕。老头子举起了掏灰耙,老婆子抄起了擀面杖,打了一宿热闹仗,谁也没摸着睡热炕”江阳辙的小段说完,引来一片笑声,听书的胃口大开。
迷糊叔他们有时也来一段一七辙高雅的:“冰消河北岸,花开向阳枝,打开金鼓传,先论上场词——世上生意甚多,唯有说书难可,一要声音响亮,二要顿挫相宜。紧鼓慢板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装文装武我自己,好像一台大戏。”一首西江月,让听书人体味到一些说书的艰辛引起世人的无限感慨。
还有时,他和搭档互相贬损,制造欢乐气氛,搭档说:“青青菜,包团子,我儿给我弹弦子”正在抚弦伴奏的迷糊叔也不甘下风,也用一七辙回敬:“大柳树,做墩子,说书的是个孙子。”真是说书没大小,这两段即兴脱口的黑色幽默,自然招来不少掌声。
在村里说书,管吃管住,每天还能挣几块钱。夜幕降临,一阵亚赛爆豆的鼓声响起,人齐开书,说到高潮处,找一个话茬,留一个悬念,一句“要知后事如何”作一个停顿,鼓一下板鼓,慢慢接上一句“明天再接着说”人们好梦未醒,还沉浸在方才的热闹之中,久久不肯散去。有时见听众情绪高涨,也不妨再说一段,然后再找个茬口打住。到了第二天晚上,也不急于接茬讲,而是来一段小辙的“儿媳妇放屁儿”垫场,大伙本以为这段完了,接着开正风。可是迷糊叔却唱了一段婴翁辙:“闲言敞开书归正,砸着个鼓板开正风。论听来,黑狗赶着个白玉兔,弯弓射箭直的崩,崩到那里那里找,断了那个丝钢接红绒。上一回说的哪一个,急回来再把那段明一明”两个盲人,一个弹弦伴奏,一个击鼓说书,说到要关节目时,迷糊叔青筋绷起,唾沫星子乱飞,一段书说下来,鼻洼鬓角儿见了汗。唱累了,两人再换班。迷糊叔是个有心人,凡是跟他搭档过的,他都把人家说唱的看家书目和拿手曲调学得八九不离十。
迷糊叔也有走背字的时候,有一年冬天单挑儿去青县说书。竹竿探路没探明白,结果连人带弦落进路边的井里,亏是脚朝下、头朝上,手有个抓挠,打口脖带着凌渣的水浸透了破棉衣死沉死沉的,快要冻僵,一种求生的本能,他一把抓住一块凸起的砖,回想起磕磕绊绊几十年,车碰狗咬,贫困潦倒,这辈子活得太苦太累太难了,倒不如手一松跟井里蛤蟆合葬并骨算了,但又一想,年迈的爹娘谁来奉养,年幼的妹弟哪个照料,我怎能做个异乡鬼逃脱责任呢?想到这,他亮开说书的嗓子大喊:“救人啊——”按说数九寒天,乡村大洼少有人行走。巧的是应了他常说的两句鼓词:“马渴了想喝长江水,人有了难处想宾朋,命不该绝有一救,死到临头来了救星。”一位拾粪的老汉循声赶来,迷糊叔得救了,好吃好喝三五天,临走时还给了他一身新棉衣。他认老人为干爹,自此逢年过节提东西来看望这位救命恩人。
那年,迷糊叔的师傅,也就是我的祖父去世了。我的父亲是个文弱书生,拉扯着我们母子过日子,干庄稼活根本就是外行。当时给自留地浇水,得拧辘轳、拉水车,从井里往上汲水,父亲累得不亦乐乎。迷糊叔念及我祖父在世时对他的授业之恩,就过来帮忙。迷糊叔从十几岁就去生产队参加劳动,铡草、出栏,练出一身的力气,与我父亲联手劳作,终于把自留地浇了一遍。在那个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一个盲眼人的出手相助,真是让人难以忘怀呀!
迷糊叔是个善于琢磨事儿的人,七灾八难的不断光顾,还不是因为没有眼吗?听说临村有个瘸腿汉子日子紧巴,迷糊叔就去邀他一块闯东北,于是二人结伴出行。瘸腿人给盲眼人当眼,盲眼人给瘸腿人当老板,两个残疾人顶风冒雪,在漫漫的长路彳亍而行,那是多么艰难的奔波呀!东北之行,忙活了一冬,回来一算账傻了眼,支付完两人吃饭住店的花销,又给瘸腿汉子发了工资,再摸摸钱袋,只剩下一把毛票儿和钢蹦子了。
于是,他决定还是自己闯江湖,他懂得“人生地不熟,在外靠朋友“的道理,有的朋友帮他缝洗衣服,有的朋友替他保管钱财,还有的朋友为他记读新编的说唱脚本。他自然也短不了给老人小孩买东西来补谢友情。更有热心的朋友开始给他说媳妇了,说真心话,作为有血有肉有头脑的男人,迷糊叔何尝不愿意要个媳妇,有人给提亲自然是巴不得的事。自己年纪过了口,眼睛又看不见东西,不敢奢望找个多好的女人,没资格挑三拣四的。迷糊叔把媳妇领回家来了,女人的年纪恐怕比他大一轮,面色蜡黄,走几步就累得呼呼直喘,摁到棺材里出殡都成了,还带来两个闺女一个儿,别人也不好说什么。家里没有房子,有人给大女儿提亲,三千块钱聘到北乡了,这彩礼正好给儿子买了几间闲房,小女儿也跟了邻村一个死了媳妇的男人。按说,迷糊叔也该歇歇心啦,可因为病秧子,大女儿被婆家送回来,见这家病的病,瞎的瞎,连要彩礼的念头也打消了。娘俩一个药罐子、一个病秧子,几乎把村里药铺的药片儿、药丸子、汤药尝了个遍,可四脚还是抽抽着。坐在临街门口墩子上,一边一个,有人看见迷糊叔就耍笑:“你家门口两边活像蹲着一对金丝猴。”不久,媳妇和大女儿先后病死,儿子又因盗窃被判刑,没了音信儿。让迷糊叔最伤心的就是一向非常孝顺这个盲眼继父的小女儿,因为和丈夫生气,喝了剧毒农药,到那边寻找母亲和姐姐去了。活蹦乱跳的几个人就这样死的死、没的没,老天爷又捉弄了一回这个盲眼汉子。首次婚姻,没让他体味到多少家庭的温馨,反而不得不让他咀嚼这份无边的苦涩。
他在外边闯荡了这么多年,真的结交了不少朋友,这不,又有一位知心朋友给他提亲了。媳妇是个精明漂亮的寡妇,带来两个儿子一房儿媳和一个几岁的孙子。别人跟他闹:“爷们儿,真行啊!这回小集赶大了,连喊爷爷的都来了。”如今大儿子已分家另过,小孙子也在本村小学读书了,二儿子去邻村做了上门女婿。
迷糊叔当初还嗔怪父母心狠,逼他出门受罪。本村就有一位和他年岁差不多但有点文化的盲人,母亲怕孩子吃苦,留在家里不让儿子学手艺闯江湖,他还有些羡慕这个盲人呢?如今,迷糊叔摔打出一身本领,又结交了那么多好心朋友,以至于他这个盲人可以安身立命于天地之间,而且有了一个完整的家庭,享受了天伦之乐。而那位盲乡亲却永远也品尝不到成功的喜悦、友情的帮扶、爱情的滋润,在这保守而畸形的母爱笼罩下郁郁而死。迷糊叔到这时才真真切切体悟到父母当初逼他谋生的无奈和英明。
他没有陶醉在甜蜜的爱情之中,更没有止步于和美的家庭之囿,虽然上了年纪,渐渐地老了,可身体还挺硬朗。如今,迷糊叔依然在明眼妻子的牵引下,背着伴他出行、同经风雨的鼓弦,出外闯荡,停不下奔波天涯的步履。我的耳边又仿佛响起这个虽不识字但很明理的盲眼迷糊叔的西河调:“翻过一山来山山不断,穿过一岭来岭岭千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