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危局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寒风呼啸着,吹散了薄雾,但天还是阴着,南边的湿气也移了过来,如果再过几天还是这么阴的话,兴许就是一场风雨了。
这里是黄泥港镇,骡马河中游的一座小镇,距离安庆城不到一百五十里。
骡马河是长江北岸的一条小支流,亦称太湖河、皖河,发源于英霍山区(大别山)南麓,这条河由西北向东南流淌,在安庆城西二十里外入江,由于横贯太湖县境,这条河成为新军秋操部队运输辎重补给的重要通道,再加上那条为秋操而专门修建的简易马路就在这黄泥港镇穿过,镇外还有一座工程营搭建的铁架桥,因此,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这座平素默默无闻的小镇竟变得车水马龙起来,东来西往的部队穿梭,辎重车辆也不时的从镇里通过。
现在,这座小镇实际上已被新军接管,而发布接管令的正是“钦命校阅秋操大臣”端方与荫昌,此刻,两人正坐在镇中心一家大户人家的堂屋里,相对无语,荫昌不时的抬起手,用力在那光溜溜的脑门上挠着,而端方则是一脸愁容,不停的唉声叹气。
自从接到光绪皇帝驾崩的消息之后,太湖秋操实际上已经停止了,正当端方与荫昌带领一众官弁对着光绪皇帝的神位号啕大哭的时候,慈禧太后死去的消息又接踵而来,一下子止住了所有人的哭声,无论官职大小,几乎所有的人的心里都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皇帝和太后会在两日之内接连死去?尤其是光绪皇帝,还不到四十岁,正值壮年,怎么说死就死?京城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变故?
众人议论纷纷,疑神疑鬼,如果不是端方尽力弹压,恐怕已是讹言四起。其实不要说旁人,便是端方自己,也不相信光绪皇帝真是病死的,一定是有人谋害了皇上,这个人是谁?联系到戊戌之后的政局,凶手几乎呼之欲出。但这种诛心的话仅仅只在心头绕了个圈,然后又悄悄的埋藏起来。
无论凶手到底是不是端方心里猜测的那个人,事实就是,现在的大清帝国由一个三岁的黄口小儿统治,如果从同治初年算起的话,那么国朝已经连续出现了三位儿皇帝,谁都知道“国赖长君”的道理,但国家的气运如此,端方当真是无话可说。
唯一可以让端方等人稍微放心的是,如今的那位大清国摄政王不是别人,正是新皇的亲生父亲、光绪的亲弟弟小醇王载沣,俗话说“父子连心”由摄政王来代行朝政,无论如何总是比太后垂帘乾纲独断的好。
但端方等人没庆幸多久,一个更让他们目瞪口呆的消息传了过来:
安庆新军哗变,悍然炮轰省垣,火烧宪台,只用了小半夜的工夫,叛军就攻占了省垣,正式扯旗造反!
可笑的是,这个消息不是由朝廷中枢传达过来的,而是由秋操部队的无线电台接收到的明码电报,发报的是安庆城外长江上停泊的一艘英国军舰,显然,英国人的消息远比朝廷灵通,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朝廷有所顾忌,所以并未在第一时间通知秋操新军部队,以免引起连锁反应。
屋漏偏逢连阴雨,如今多事之秋,朝廷也实在是顾此失彼,造反的是安庆新军,那是朝廷耗费国帑苦心打造的虎贲之师,饷高粮足,待遇优厚,连这样的部队都能倒戈相向,谁又能保证太湖秋操新军的忠诚?
至少端方和荫昌不敢保证这两镇新军的忠诚,尤其是江苏新军第九镇,该镇不少军官都毕业于安庆武备学堂,还在安徽新军中见习过,与安徽新军中的军官不是同学便是师生,双方的关系相当微妙,万一该镇里有心向革命的“反贼”鼓噪而呼的话,恐怕端方与荫昌也弹压不住。
所以,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端方立即严令保守机密,绝对不可传扬出去,以免军心不可收拾。但掌管电台的是几个日本教官,观操的还有不少洋人武官,端方管不住他们,所以,这个消息还是泄露了出去,不过半天时间,就传得沸沸扬扬,各种改良版本也纷纷出笼,最夸张的传闻莫过于起义部队已攻占江宁的说法,传到后来,就连端方自己也是将信将疑了,对于那些旧军的战斗力,端方是很清楚的,那些军队不仅武器庞杂,而且战术陈旧,机关枪时代居然还在演练密集队形,这种军队在新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如果安庆新军真的能够夺取足够的船只和大炮的话,未必不能顺江而下,一举攻占江宁。
关键的关键是,朝廷一直沉默不语,即使端方他们拍电报过去询问,也没有得到明确答复,这怎能不动摇军心?
迫不得已,端方只得下令全军迅速撤出太湖县,一边向朝廷拍发电报,一边向黄泥港镇开进,这里地处交通要道,向东的一条马路可回师安庆,向西的那条马路则可直通黄州,那是前往湖北的必经之地,湖北新军就是从那里开来的,如果安庆的叛军想攻击湖北,这里是必经之地,没有炮舰掩护,长江就是朝廷的,叛军只能从这里走。
前日午夜时分,湖北新军和江苏新军全部抵达黄泥港,但朝廷的回电仍未过来,端方不敢擅自做主,于是不顾阅操副大臣、陆军部右侍郎荫昌的劝说,下令全军在黄泥港镇驻扎,等待朝廷明旨。端方是在害怕啊,他怕起义军声势太大,裹挟秋操部队一起造反,万一走在半路军队哗变“辜负圣恩”是小事,丢了脑袋才是大事啊。
如今世道变了,这底下的草民也不把朝廷命官放在眼里了,尤其是那帮叫嚣排满兴汉的乱党,更是横行无忌,让人胆战心惊,他们组成的那些暗杀团、暗杀队神出鬼没一般,到处杀官造反——光绪二十六年,乱党史坚如谋炸两广总督德寿,光绪三十年,乱党万福华在上海枪击广西巡抚王之春,光绪三十一年,乱党王汉在河南彰德火车站枪击户部侍郎铁良,光绪三十三年,乱党刘思复谋炸广东水师提督李准
尤其让端方心惊肉跳的是光绪三十一年秋天的那次刺杀,当时的他,作为钦命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之一,在镇国公载泽的带领下,意气风发的在京城大前门外的火车站踏上征途,但还没等火车启动,一声轰然巨响,五大臣乘坐的那节车厢就只剩下了一半,五大臣中,载泽、绍英浑身是血的被人抬下了火车,端方等人虽未重伤,却也着实吓得不轻。事后查明,那颗炸弹是革命党人吴越随身携带的,那吴越化装成随班皂吏,在内应的帮助下混上了车,本欲在火车启动之后将炸弹投出,不料那颗炸弹过于敏感,提前爆炸,将吴越炸得粉身碎骨,若非如此的话,端方等人绝无生还之理。
作为锦衣玉食的旗人贵胄,端方实在无法理解这些革命党人的行为,就拿那吴越来说,他吴家本是桐城巨族,书香门第,其本人也应过科举,也曾做过状元梦,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庚子年后毅然投身革命,拼着死后在名字上加一个“木”字偏旁,也要反清革命,为了革命不惜舍身与朝廷命官同归于尽这都是什么人啊,为了排满,连命都不要了。
从那次刺杀事件之后,端方就落下一个毛病,听不得鞭炮响,逢年过节放鞭炮,他总是躲在书房里,将门窗关紧,生怕那爆竹声中飞来一颗炸弹,就连此次秋操阅兵,他也没敢听那炮声,坐在点将台上的时候,他的耳朵里是塞着棉花的。据给端方看过病的洋人医生说,这叫“弹震症”最早出现于日俄战争时期,通常只有那些在炮击中幸存下来的士兵才会发病,这是心病,很难根治,其实,不止端方得了弹震症,那次出洋考察的五大臣每一个人都得了不同程度的弹震症,迫使朝廷不得不调整了出洋考察大臣的名单,就连那些没挨炸的官员,也都人心惶惶,疑神疑鬼,出门之前总要向家人交代一番,免得走在路上被一颗子弹或一颗炸弹干掉,来不及留下后事安排。朝廷风声鹤唳,百官鸦雀无声,放眼如今的大清国官场,哪个不是谈虎色变?这一切,都是拜革命党的那些死士所赐啊。
端方以己度人,当然不会明白这些革命志士前赴后继的真正原因,为了这个国家的崛起,为了唤醒沉睡的民众,他们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哪怕是自己的生命,在这万马齐喑的时代里,唯有他们的生命之光不时的划过漆黑的夜空,绽放出的光辉短暂,却又是那样的光彩夺目。
驻跸黄泥港镇后,整整一天一夜,端方与荫昌均是头未沾枕眼未合,焦灼、彷徨的情绪让他们无法入睡,对于朝廷中枢的反应迟钝,他们很是不满,但却无可奈何,与他们一样,两镇新军官兵上上下下也是一天没睡,由于端方疑心江苏新军第九镇可能会发生骚动,因此下令收缴该镇子弹、刺刀,尤其是炮弹,更是一颗不少的都搬到了辎重船上,并命令湖北新军看住江苏新军,并将最不可靠的江苏新军三十三标调到南边,让他们靠近长江扎营,再命观操的江北提督王士珍坐镇营中弹压,并从九江连夜调来几艘炮舰,就近监视,因为该标的兵不是招募而来的,而是按照新兵制征募而来,等于是拉壮丁,所以军心最为不稳。
如此一来,不仅江苏新军群情汹汹,就连负责监视的湖北新军也是忿忿不平,到了后来,为了稳妥起见,端方干脆将湖北新军的子弹和炮弹也收缴了,只留下刺刀,让他们和自己的卫队继续监视江苏第九镇。
堂屋里一时静得诡异,端方停止了叹息,闭上两眼,一副老僧入定的模样,荫昌却仍在脑袋上挠来挠去,两人商议了一夜,却连作战计划都没拟好,这却怪不得旁人,只怪端方疑神疑鬼,谁也信不过,放着新军的参谋班子不用,偏偏拉着荫昌在这里对着地图指指点点,荫昌固然懂得军事,但他又不是全才,现代战争,不仅仅要制订作战计划,后勤、辎重、补给,诸多方面都不可忽视,这是参谋们干的事情,端方叫荫昌一人独揽,他却是力不从心,想叫来幕僚商议,这才想起,两人是来观操,根本就没带几个幕僚。
“若是北洋第一镇在我手上,就好办了。”荫昌冷不丁冒出一句话。北洋近畿陆军第一镇的前身是京旗常备军,闻名天下的“北洋六镇”之一,该镇兵员多为旗人,而且装备之精良,堪称北洋新军第一,实际上充当着禁卫军的角色,负责看住袁世凯的北洋五镇。
当然,这是一句废话,第一镇远在北方,又必须保卫京城,根本不可能远调南方,要调,也只能调袁世凯的那五镇北洋新军。
寒风呼啸着,吹散了薄雾,但天还是阴着,南边的湿气也移了过来,如果再过几天还是这么阴的话,兴许就是一场风雨了。
这里是黄泥港镇,骡马河中游的一座小镇,距离安庆城不到一百五十里。
骡马河是长江北岸的一条小支流,亦称太湖河、皖河,发源于英霍山区(大别山)南麓,这条河由西北向东南流淌,在安庆城西二十里外入江,由于横贯太湖县境,这条河成为新军秋操部队运输辎重补给的重要通道,再加上那条为秋操而专门修建的简易马路就在这黄泥港镇穿过,镇外还有一座工程营搭建的铁架桥,因此,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这座平素默默无闻的小镇竟变得车水马龙起来,东来西往的部队穿梭,辎重车辆也不时的从镇里通过。
现在,这座小镇实际上已被新军接管,而发布接管令的正是“钦命校阅秋操大臣”端方与荫昌,此刻,两人正坐在镇中心一家大户人家的堂屋里,相对无语,荫昌不时的抬起手,用力在那光溜溜的脑门上挠着,而端方则是一脸愁容,不停的唉声叹气。
自从接到光绪皇帝驾崩的消息之后,太湖秋操实际上已经停止了,正当端方与荫昌带领一众官弁对着光绪皇帝的神位号啕大哭的时候,慈禧太后死去的消息又接踵而来,一下子止住了所有人的哭声,无论官职大小,几乎所有的人的心里都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皇帝和太后会在两日之内接连死去?尤其是光绪皇帝,还不到四十岁,正值壮年,怎么说死就死?京城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变故?
众人议论纷纷,疑神疑鬼,如果不是端方尽力弹压,恐怕已是讹言四起。其实不要说旁人,便是端方自己,也不相信光绪皇帝真是病死的,一定是有人谋害了皇上,这个人是谁?联系到戊戌之后的政局,凶手几乎呼之欲出。但这种诛心的话仅仅只在心头绕了个圈,然后又悄悄的埋藏起来。
无论凶手到底是不是端方心里猜测的那个人,事实就是,现在的大清帝国由一个三岁的黄口小儿统治,如果从同治初年算起的话,那么国朝已经连续出现了三位儿皇帝,谁都知道“国赖长君”的道理,但国家的气运如此,端方当真是无话可说。
唯一可以让端方等人稍微放心的是,如今的那位大清国摄政王不是别人,正是新皇的亲生父亲、光绪的亲弟弟小醇王载沣,俗话说“父子连心”由摄政王来代行朝政,无论如何总是比太后垂帘乾纲独断的好。
但端方等人没庆幸多久,一个更让他们目瞪口呆的消息传了过来:
安庆新军哗变,悍然炮轰省垣,火烧宪台,只用了小半夜的工夫,叛军就攻占了省垣,正式扯旗造反!
可笑的是,这个消息不是由朝廷中枢传达过来的,而是由秋操部队的无线电台接收到的明码电报,发报的是安庆城外长江上停泊的一艘英国军舰,显然,英国人的消息远比朝廷灵通,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朝廷有所顾忌,所以并未在第一时间通知秋操新军部队,以免引起连锁反应。
屋漏偏逢连阴雨,如今多事之秋,朝廷也实在是顾此失彼,造反的是安庆新军,那是朝廷耗费国帑苦心打造的虎贲之师,饷高粮足,待遇优厚,连这样的部队都能倒戈相向,谁又能保证太湖秋操新军的忠诚?
至少端方和荫昌不敢保证这两镇新军的忠诚,尤其是江苏新军第九镇,该镇不少军官都毕业于安庆武备学堂,还在安徽新军中见习过,与安徽新军中的军官不是同学便是师生,双方的关系相当微妙,万一该镇里有心向革命的“反贼”鼓噪而呼的话,恐怕端方与荫昌也弹压不住。
所以,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端方立即严令保守机密,绝对不可传扬出去,以免军心不可收拾。但掌管电台的是几个日本教官,观操的还有不少洋人武官,端方管不住他们,所以,这个消息还是泄露了出去,不过半天时间,就传得沸沸扬扬,各种改良版本也纷纷出笼,最夸张的传闻莫过于起义部队已攻占江宁的说法,传到后来,就连端方自己也是将信将疑了,对于那些旧军的战斗力,端方是很清楚的,那些军队不仅武器庞杂,而且战术陈旧,机关枪时代居然还在演练密集队形,这种军队在新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如果安庆新军真的能够夺取足够的船只和大炮的话,未必不能顺江而下,一举攻占江宁。
关键的关键是,朝廷一直沉默不语,即使端方他们拍电报过去询问,也没有得到明确答复,这怎能不动摇军心?
迫不得已,端方只得下令全军迅速撤出太湖县,一边向朝廷拍发电报,一边向黄泥港镇开进,这里地处交通要道,向东的一条马路可回师安庆,向西的那条马路则可直通黄州,那是前往湖北的必经之地,湖北新军就是从那里开来的,如果安庆的叛军想攻击湖北,这里是必经之地,没有炮舰掩护,长江就是朝廷的,叛军只能从这里走。
前日午夜时分,湖北新军和江苏新军全部抵达黄泥港,但朝廷的回电仍未过来,端方不敢擅自做主,于是不顾阅操副大臣、陆军部右侍郎荫昌的劝说,下令全军在黄泥港镇驻扎,等待朝廷明旨。端方是在害怕啊,他怕起义军声势太大,裹挟秋操部队一起造反,万一走在半路军队哗变“辜负圣恩”是小事,丢了脑袋才是大事啊。
如今世道变了,这底下的草民也不把朝廷命官放在眼里了,尤其是那帮叫嚣排满兴汉的乱党,更是横行无忌,让人胆战心惊,他们组成的那些暗杀团、暗杀队神出鬼没一般,到处杀官造反——光绪二十六年,乱党史坚如谋炸两广总督德寿,光绪三十年,乱党万福华在上海枪击广西巡抚王之春,光绪三十一年,乱党王汉在河南彰德火车站枪击户部侍郎铁良,光绪三十三年,乱党刘思复谋炸广东水师提督李准
尤其让端方心惊肉跳的是光绪三十一年秋天的那次刺杀,当时的他,作为钦命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之一,在镇国公载泽的带领下,意气风发的在京城大前门外的火车站踏上征途,但还没等火车启动,一声轰然巨响,五大臣乘坐的那节车厢就只剩下了一半,五大臣中,载泽、绍英浑身是血的被人抬下了火车,端方等人虽未重伤,却也着实吓得不轻。事后查明,那颗炸弹是革命党人吴越随身携带的,那吴越化装成随班皂吏,在内应的帮助下混上了车,本欲在火车启动之后将炸弹投出,不料那颗炸弹过于敏感,提前爆炸,将吴越炸得粉身碎骨,若非如此的话,端方等人绝无生还之理。
作为锦衣玉食的旗人贵胄,端方实在无法理解这些革命党人的行为,就拿那吴越来说,他吴家本是桐城巨族,书香门第,其本人也应过科举,也曾做过状元梦,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庚子年后毅然投身革命,拼着死后在名字上加一个“木”字偏旁,也要反清革命,为了革命不惜舍身与朝廷命官同归于尽这都是什么人啊,为了排满,连命都不要了。
从那次刺杀事件之后,端方就落下一个毛病,听不得鞭炮响,逢年过节放鞭炮,他总是躲在书房里,将门窗关紧,生怕那爆竹声中飞来一颗炸弹,就连此次秋操阅兵,他也没敢听那炮声,坐在点将台上的时候,他的耳朵里是塞着棉花的。据给端方看过病的洋人医生说,这叫“弹震症”最早出现于日俄战争时期,通常只有那些在炮击中幸存下来的士兵才会发病,这是心病,很难根治,其实,不止端方得了弹震症,那次出洋考察的五大臣每一个人都得了不同程度的弹震症,迫使朝廷不得不调整了出洋考察大臣的名单,就连那些没挨炸的官员,也都人心惶惶,疑神疑鬼,出门之前总要向家人交代一番,免得走在路上被一颗子弹或一颗炸弹干掉,来不及留下后事安排。朝廷风声鹤唳,百官鸦雀无声,放眼如今的大清国官场,哪个不是谈虎色变?这一切,都是拜革命党的那些死士所赐啊。
端方以己度人,当然不会明白这些革命志士前赴后继的真正原因,为了这个国家的崛起,为了唤醒沉睡的民众,他们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哪怕是自己的生命,在这万马齐喑的时代里,唯有他们的生命之光不时的划过漆黑的夜空,绽放出的光辉短暂,却又是那样的光彩夺目。
驻跸黄泥港镇后,整整一天一夜,端方与荫昌均是头未沾枕眼未合,焦灼、彷徨的情绪让他们无法入睡,对于朝廷中枢的反应迟钝,他们很是不满,但却无可奈何,与他们一样,两镇新军官兵上上下下也是一天没睡,由于端方疑心江苏新军第九镇可能会发生骚动,因此下令收缴该镇子弹、刺刀,尤其是炮弹,更是一颗不少的都搬到了辎重船上,并命令湖北新军看住江苏新军,并将最不可靠的江苏新军三十三标调到南边,让他们靠近长江扎营,再命观操的江北提督王士珍坐镇营中弹压,并从九江连夜调来几艘炮舰,就近监视,因为该标的兵不是招募而来的,而是按照新兵制征募而来,等于是拉壮丁,所以军心最为不稳。
如此一来,不仅江苏新军群情汹汹,就连负责监视的湖北新军也是忿忿不平,到了后来,为了稳妥起见,端方干脆将湖北新军的子弹和炮弹也收缴了,只留下刺刀,让他们和自己的卫队继续监视江苏第九镇。
堂屋里一时静得诡异,端方停止了叹息,闭上两眼,一副老僧入定的模样,荫昌却仍在脑袋上挠来挠去,两人商议了一夜,却连作战计划都没拟好,这却怪不得旁人,只怪端方疑神疑鬼,谁也信不过,放着新军的参谋班子不用,偏偏拉着荫昌在这里对着地图指指点点,荫昌固然懂得军事,但他又不是全才,现代战争,不仅仅要制订作战计划,后勤、辎重、补给,诸多方面都不可忽视,这是参谋们干的事情,端方叫荫昌一人独揽,他却是力不从心,想叫来幕僚商议,这才想起,两人是来观操,根本就没带几个幕僚。
“若是北洋第一镇在我手上,就好办了。”荫昌冷不丁冒出一句话。北洋近畿陆军第一镇的前身是京旗常备军,闻名天下的“北洋六镇”之一,该镇兵员多为旗人,而且装备之精良,堪称北洋新军第一,实际上充当着禁卫军的角色,负责看住袁世凯的北洋五镇。
当然,这是一句废话,第一镇远在北方,又必须保卫京城,根本不可能远调南方,要调,也只能调袁世凯的那五镇北洋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