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年味篇--江南冬米糖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冬米糖的香甜在我的年味记忆中非常久远,大约在我记事时,我的每个新年都有冬米糖的飘香,那时冬米糖是典型的江南农村必备年货。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有这样的句子:
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
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
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
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
大堰河,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
贴在灶边的墙上
原来艾青和我一样过年,也是吃着江南冬米糖长大的江南子。
“二十三糖瓜粘”按照老礼,灶王爷腊月23升天向玉帝述职。小年前各家各户要做好过年的甜品祭奠这位在民间全年无休,辛苦一年的灶王爷,让他尝到甜品后到天庭“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所以我们家的冬米糖都是小年前做好。实际上由于做冬米糖的工艺复杂,准备工作更早,甚至追溯到当年春种秋收,比如庄户人家会在春播时分别计划好主粮籼稻及裹粽子做冬米糖的糯米种植面积。秋收选好筛净做冬米糖的糯稻仓存备用。花生芝麻旱地种植,也需春播计划好。不过我们家的地不适宜种花生,收花生量少还瘪壳多。没到腊月,馋嘴的姊妹争相炒吃几回,就没了。每年做花生糖是靠父亲到江北老家卖桐油换回的花生。江北无为是沙土地,适宜花生种植,每年父亲换回的花生我们嘴馋首先炒一锅吃,老家的花生壳薄,颗粒饱满,吃起来香气扑鼻。芝麻也是自家种,夏至下种,白露收割,我们把芝麻成捆挑进场院再一把把扎好放置在屋顶上日晒夜露,每到下午气温最高时芝麻在屋顶上爆壳的别破声很清脆。母亲会登上木梯去取芝麻杆,让我们接住放在簸箕里用锤衣棒敲打,芝麻粒如雨一阵下泻,泻完后又将芝麻杆放回房顶继续晒,第二天再泻,如此往复直至针眼大小的芝麻粒粒归仓。收获芝麻的季节,从芝麻地到房顶再到地下满院清香,呼吸极其舒爽。芝麻有黑白两种,我们家喜欢种白芝麻,因为那样做出的芝麻糖光泽极佳。
冬米糖的炒米是糯米做的。
早在立冬前我的母亲就将糯米用屉笼蒸熟,放在簸箕里晾干,晒干的同时,妈妈要领我们用手掰开米团,直至成一粒粒晶莹剔透的殷米粒。这就是冬米糖的主料殷米(熬糖稀需要它,炒炒米也需要它,所以冬米糖这样的半成品很精贵)。那时江南的麻雀一群一群的起落,特喜欢吃冬米糖的备料殷米,所以晒殷米总是在星期天。妈妈命令我们站岗守着驱赶空中盘旋的麻雀。由于贪玩跟小伙伴溜去村里,麻雀偷吃殷米被父母揪回挨打的事也有。不过父母毕竟是亲生的,他们最终想出办法,用稻草扎几个草人穿戴上旧衣帽替我们站岗。这样我们就不必心不在焉的执行为殷米站岗的差事了。
现在过年大都是超市采购,超市出售的冬米糖基本上是爆米花糖。米花是大米爆花机爆出来,糖稀是食品化工研制而成,绝大多数都加了甜蜜素和其他添加剂。我小时候的冬米糖只用糯米或糖分极高的红薯拌麦芽发酵后,熬制成糖稀,其品质自见分晓。
做冬米糖,是孩童们最渴盼的。我听了很多等着妈妈做冬米糖吃的童年故事,哪怕是到了物质丰富的当今,街边一有做冬米糖时,也能吸引不少的吃着巧克力喝着可口可乐长大的小朋友。而我们那时只有冬米糖。
进入腊月,妈妈会提前炒炒米,炒米的好坏会影响冬米糖的品质。
炒炒米的砂必须用皖南青弋江河里的白砂,那河沙经过千百年江流的淘洗,已变成沙质晶莹而且耐高温的金刚玉砂,最适合烫制家乡的炒米。那样烫出来的米泡粒大而且不焦胡。做出的冬米糖又白又松又脆。
糖稀的熬制更是关键。时间的长短直接关系着糖油的老嫩。过老,切成的冬米糖硬棒棒的,咬不动;过嫩,糖的黏稠度不足,冬米糖容易散架,切不成。
早晨眼见一大锅筛浆白布过滤的糖液熬到下午成半锅黄褐色的浆液,母亲不时用筷子搅拌。直至筷子挑起能结成冰凌状,立即熄灭灶膛的明火。
馋嘴的我们最喜欢母亲的搅拌,因为每次停下来我们会用小嘴争相舔尝搅拌筷上残留的甜蜜,妈妈会更不断换筷子而不责怪我们。
灶堂炭火余温慢熬。等到每个泡泡都熬成了鲜黄透亮,便用筷子蘸上一点糖油,大拇指和食指粘上一滴,轻轻地开合试拉———糖丝细,黏稠度不够,还得继续熬;糖丝粗,火候恰好。
这时母亲立即通知“做做”有力气的大哥,姐姐接到命令,立即用脸盆拌炒米做糖,炒米与糖稀一定要拌透,糖稀的粘性之巨大,据说古代可以用于凝固城墙抵御炮火。可见要把炒米拌透,是每个米花都均匀粘上糖稀,这个过程非常费力。如果不拌匀,米糖切成块后自然散开,成不了型。
等拌好的糖一倒入放在门板上的糖框里,大人立即用木鱼一样的糖锤敲打再用木滖滚平“咚咚咚”“棒棒棒”一阵阵猛敲,敲好滚平后,拆掉糖框。快刀快手趁热赶紧把大方块切成长条再切成一寸见方的小块。这个一系列动作要快速完成,因为糖稀在散热后很快干硬,如果晚了,糖稀凝固,再切只会崩碎,切不成方块了。
“咔咔咔,咔咔咔”有节奏的声音在腊月的农村回荡,做糖人家要忙到后半夜。路人都知道那是熟悉的做冬米糖声。
那时家家做很多冬米糖当糕点、当零食招待客人。我们家一般用大米缸盛装,用棉被捂住缸口防止受潮变质。这种江南特有的零食一直要吃到杨柳二月,有的要吃到春分插秧,会贮藏的吃到“双抢”三伏天也不稀奇。
花生糖,芝麻糖是稀罕宝贝,年年做但量不多。
我们家也只做两个小坛子,为防几个小馋猫(我们小姊妹)由父亲放于高不可攀的阁楼上,不到大年初一不准动。一开坛,客人吃,我们也吃,不到元宵节就成空坛子了
冬米糖的香甜在我的年味记忆中非常久远,大约在我记事时,我的每个新年都有冬米糖的飘香,那时冬米糖是典型的江南农村必备年货。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有这样的句子:
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
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
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
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
大堰河,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
贴在灶边的墙上
原来艾青和我一样过年,也是吃着江南冬米糖长大的江南子。
“二十三糖瓜粘”按照老礼,灶王爷腊月23升天向玉帝述职。小年前各家各户要做好过年的甜品祭奠这位在民间全年无休,辛苦一年的灶王爷,让他尝到甜品后到天庭“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所以我们家的冬米糖都是小年前做好。实际上由于做冬米糖的工艺复杂,准备工作更早,甚至追溯到当年春种秋收,比如庄户人家会在春播时分别计划好主粮籼稻及裹粽子做冬米糖的糯米种植面积。秋收选好筛净做冬米糖的糯稻仓存备用。花生芝麻旱地种植,也需春播计划好。不过我们家的地不适宜种花生,收花生量少还瘪壳多。没到腊月,馋嘴的姊妹争相炒吃几回,就没了。每年做花生糖是靠父亲到江北老家卖桐油换回的花生。江北无为是沙土地,适宜花生种植,每年父亲换回的花生我们嘴馋首先炒一锅吃,老家的花生壳薄,颗粒饱满,吃起来香气扑鼻。芝麻也是自家种,夏至下种,白露收割,我们把芝麻成捆挑进场院再一把把扎好放置在屋顶上日晒夜露,每到下午气温最高时芝麻在屋顶上爆壳的别破声很清脆。母亲会登上木梯去取芝麻杆,让我们接住放在簸箕里用锤衣棒敲打,芝麻粒如雨一阵下泻,泻完后又将芝麻杆放回房顶继续晒,第二天再泻,如此往复直至针眼大小的芝麻粒粒归仓。收获芝麻的季节,从芝麻地到房顶再到地下满院清香,呼吸极其舒爽。芝麻有黑白两种,我们家喜欢种白芝麻,因为那样做出的芝麻糖光泽极佳。
冬米糖的炒米是糯米做的。
早在立冬前我的母亲就将糯米用屉笼蒸熟,放在簸箕里晾干,晒干的同时,妈妈要领我们用手掰开米团,直至成一粒粒晶莹剔透的殷米粒。这就是冬米糖的主料殷米(熬糖稀需要它,炒炒米也需要它,所以冬米糖这样的半成品很精贵)。那时江南的麻雀一群一群的起落,特喜欢吃冬米糖的备料殷米,所以晒殷米总是在星期天。妈妈命令我们站岗守着驱赶空中盘旋的麻雀。由于贪玩跟小伙伴溜去村里,麻雀偷吃殷米被父母揪回挨打的事也有。不过父母毕竟是亲生的,他们最终想出办法,用稻草扎几个草人穿戴上旧衣帽替我们站岗。这样我们就不必心不在焉的执行为殷米站岗的差事了。
现在过年大都是超市采购,超市出售的冬米糖基本上是爆米花糖。米花是大米爆花机爆出来,糖稀是食品化工研制而成,绝大多数都加了甜蜜素和其他添加剂。我小时候的冬米糖只用糯米或糖分极高的红薯拌麦芽发酵后,熬制成糖稀,其品质自见分晓。
做冬米糖,是孩童们最渴盼的。我听了很多等着妈妈做冬米糖吃的童年故事,哪怕是到了物质丰富的当今,街边一有做冬米糖时,也能吸引不少的吃着巧克力喝着可口可乐长大的小朋友。而我们那时只有冬米糖。
进入腊月,妈妈会提前炒炒米,炒米的好坏会影响冬米糖的品质。
炒炒米的砂必须用皖南青弋江河里的白砂,那河沙经过千百年江流的淘洗,已变成沙质晶莹而且耐高温的金刚玉砂,最适合烫制家乡的炒米。那样烫出来的米泡粒大而且不焦胡。做出的冬米糖又白又松又脆。
糖稀的熬制更是关键。时间的长短直接关系着糖油的老嫩。过老,切成的冬米糖硬棒棒的,咬不动;过嫩,糖的黏稠度不足,冬米糖容易散架,切不成。
早晨眼见一大锅筛浆白布过滤的糖液熬到下午成半锅黄褐色的浆液,母亲不时用筷子搅拌。直至筷子挑起能结成冰凌状,立即熄灭灶膛的明火。
馋嘴的我们最喜欢母亲的搅拌,因为每次停下来我们会用小嘴争相舔尝搅拌筷上残留的甜蜜,妈妈会更不断换筷子而不责怪我们。
灶堂炭火余温慢熬。等到每个泡泡都熬成了鲜黄透亮,便用筷子蘸上一点糖油,大拇指和食指粘上一滴,轻轻地开合试拉———糖丝细,黏稠度不够,还得继续熬;糖丝粗,火候恰好。
这时母亲立即通知“做做”有力气的大哥,姐姐接到命令,立即用脸盆拌炒米做糖,炒米与糖稀一定要拌透,糖稀的粘性之巨大,据说古代可以用于凝固城墙抵御炮火。可见要把炒米拌透,是每个米花都均匀粘上糖稀,这个过程非常费力。如果不拌匀,米糖切成块后自然散开,成不了型。
等拌好的糖一倒入放在门板上的糖框里,大人立即用木鱼一样的糖锤敲打再用木滖滚平“咚咚咚”“棒棒棒”一阵阵猛敲,敲好滚平后,拆掉糖框。快刀快手趁热赶紧把大方块切成长条再切成一寸见方的小块。这个一系列动作要快速完成,因为糖稀在散热后很快干硬,如果晚了,糖稀凝固,再切只会崩碎,切不成方块了。
“咔咔咔,咔咔咔”有节奏的声音在腊月的农村回荡,做糖人家要忙到后半夜。路人都知道那是熟悉的做冬米糖声。
那时家家做很多冬米糖当糕点、当零食招待客人。我们家一般用大米缸盛装,用棉被捂住缸口防止受潮变质。这种江南特有的零食一直要吃到杨柳二月,有的要吃到春分插秧,会贮藏的吃到“双抢”三伏天也不稀奇。
花生糖,芝麻糖是稀罕宝贝,年年做但量不多。
我们家也只做两个小坛子,为防几个小馋猫(我们小姊妹)由父亲放于高不可攀的阁楼上,不到大年初一不准动。一开坛,客人吃,我们也吃,不到元宵节就成空坛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