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淡菊如烟文集 > 玉米飘香忆童年

玉米飘香忆童年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编者按  玉米飘香几十年,岁岁最忆是童年。  母亲自己种的玉米鲜嫩、缤纷,跟市场、超市的玉米大不一样。这些玉米是彩色的,一个棒子上玉米粒的颜色多种多样,有白,有红,有紫,有黄,有的棒子白色嵌着粉紫,有的深紫间着明黄,更多的白、黄、紫杂陈,那紫、那黄也深浅不一,层次多样。母亲送来的玉米不仅好看,更是好吃,大凡白色玉米粒香甜,紫色的黏糯,而黄色的有嚼劲,而一根棒子五色杂陈,那口感自然是富有层次,令人咀嚼回味。

    母亲知道我爱吃玉米,每年都会种好多玉米,早玉米六、七月就熟了,中玉米八、九月正当时,而晚玉米到了秋凉时节正好享受。鲜玉米吃完,便接着吃玉米糁儿、玉米面,对我而言,玉米时常想念、百吃不厌。这份对玉米的深厚情结,应该来自童年与玉米结下的不解之缘。

    记忆中,童年的乡村总有玉米的身影。那大片的玉米地葱郁繁茂,宽阔的玉米叶迎风而举,油绿发亮,大大小小的玉米棒顶着红色的“玉米胡子”有种英姿飒爽、玉树临风的感觉。而玉米带给我的童年诸多快乐、满足、辛酸、温暖,像一杯调和的鸡尾酒,绚丽醇厚,饮过一口,五味杂陈,一言难尽。每每捧起母亲送来的玉米,那些关于玉米往事便随着玉米的清香袅袅而来,氤氲弥漫,挥之不去

    小时候偷玉米的经历最是刻骨铭心。七十年代初,贫穷笼罩着村子,饥饿占领着每个人寡淡的肠胃,炊烟总是孩子眼里最美的风景。夏天,村子里大片大片的玉米在蒸腾的暑气中摇曳生姿,看着叫人心里踏实、满足。贫瘠的土地上,庄稼长起来了,粮食在阳光下酝酿成熟,总叫人心生渴望和力量。那时还没有分田到户,玉米都是生产队的,等到玉米收了,各家各户才能凭着劳力、工分多少,分得一些玉米。待到玉米灌浆、冒出红白的“胡子”队长便会安排人巡逻、看守,生怕有人把嫩玉米棒掰了回去。队里有人偷了掰了玉米,一旦被发现,就会被队长让会计扣去相应的工分以示惩戒。所以,面对嫩玉米的诱惑,大家也只是强忍着肚里的馋虫和饥饿,不敢轻举妄动。倒是有胆大的孩子,会趁人不备,钻进玉米地,掰上几个玉米棒回来解馋。我经历过一回,至今难忘。

    盛夏的午后,骄阳似火,村子里静谧而空寂,唯有知了在树荫里叫个不停,那尖锐起伏的叫声仿佛是村子午睡的鼾声。大人们找个板桌、条凳,或者卸下一扇门,就如醉酒了般横七竖八躺下了。孩子们假寐一阵,便不约儿童溜出家门,去河里游泳、摸螺蛳,或去黄瓜架下偷吃戴着顶花、长着刺儿的嫩黄瓜,或者就在大树下粘知了、玩泥巴,反正不愿被大人拴在家里。有一次,邻居家的苏华提议去偷玉米,大家既紧张又兴奋。苏华一脸雀斑,眼睛不大却无比黑亮,他胆子大、主意多,是大家心里默认的“孩子王”苏华说掰了玉米到他家烤着吃,禁不住烤玉米的诱惑,七八个孩子鱼贯而入,钻进玉米地深处。玉米地里不是想象的阴凉,而是潮湿且闷热,像个大蒸笼,进去一会儿,便大汗淋漓,加上内心的恐惧不安更是暑热难耐。大家慌不迭地挑着大个儿的玉米棒,几乎是暴力地扯着玉米棒。个子小的,直接把玉米秆子拉倒掰下棒子,那棵倒下的玉米便如被打晕了的人斜斜地躺在玉米丛中,看着有点不忍。三五个棒子就让小小的手捧得满满当当,苏华指挥大家分头向不同方向撤离,然后到他家屋后的竹林里汇合。大家慌慌张张把玉米藏在小褂里面,一个个捧着大肚子往外走。硬邦邦的玉米棒,热乎乎的包谷皮,毛茸茸的玉米须,支棱着肚皮又疼又痒,我们像误入迷宫的小鹿,跌跌撞撞找出路,忽而掉下了玉米棒,忽而被玉米秆绊倒,忽而被锋利的玉米叶边割着手臂、脸蛋,生疼、生疼紧张、慌乱中,掉了玉米棒也顾不上捡,倒了的玉米棵也顾不上扶。待我们陆陆续续走进竹林,队长和会计,还有几个大人已经在那里“恭候”我们了。我们耷拉着脑袋,满头满脸淌着汗,心里如敲鼓,砰砰直响,等着挨训。我们的家长也陆续被吆喝了过来,气急之下,有的揪耳朵,有的踹脚跟,有的打屁股,一时间骂声、哭声、吵闹声嘈杂一片。父母们的“苦肉计”最终赢得队长的同情抑或原谅,竟然没被扣工分。只是那堆玉米被“充公”了。母亲拎着我的耳朵,边走边训斥,母亲粗糙的手用力捏着我的耳廓,疼得我直掉眼泪。母亲两眼血红,含着眼泪说:“记着疼!记着队里的、人家的东西不许碰!再往外瞎跑,把你的脚弯儿敲断!”这份疼和母亲的话我永远记着,再不敢碰人家的、公家的东西。有些教训,一生受用。

    小时候在生产队剥玉米是件辛苦而快乐的事。秋风起了,玉米地已是一片缤纷,黄绿相间的叶子,衬着枯黄的包谷,有些别样的繁华。那些早前鲜红的玉米须日渐干枯变成深褐色,有气无力地耷拉着。有些包谷皮已经裂开,露出金黄的玉米粒,有点衣衫褴褛的落魄。逢着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开始收老玉米了!妇女们三下两下就撕去包谷壳,轻轻一掰,金黄的玉米棒子就告别了玉米秆。妇女围裙里的玉米棒源源不断地倒进男人们等在身后的箩筐里。欢声笑语里夹杂着男子高亢洪亮的号子声,整个村子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空气里弥漫着玉米秆被折断后发出的淡淡的清甜味。

    玉米晒上一两天,队长就通知村民去大场剥玉米啦。这剥玉米的活儿是根据剥下来的玉米粒的重量来记工分的,所以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集体出动,带着木盆、簸箕、爬爬凳儿(小矮凳子)和“秘密武器”赶往队里的大场。大场中间金黄的玉米堆得像小山,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耀眼的光芒,散发着老玉米独特的谷物香。各家在玉米堆旁找块地儿、围个地盘儿就开始抢玉米、剥玉米了。抢玉米大凡是孩子们的干活,在大人的吩咐下,我们把颗粒整齐、粗大匀长的玉米棒扔进簸箕里运到自己地盘上。我们爬上玉米堆,再跟着玉米滚落下来,惊叫、欢笑还有争抢、打闹,仿佛不是来挣工分,而是在游戏。抢了一阵、玩了一阵便被大人叫去剥玉米。剥玉米看似轻松,其实不易。为了能剥得快,大人们都拿出了“秘密武器”大都人家都有一个铁制的“蓬椎”这“蓬椎”头尖尖的,长长的椎身有个凹槽,还有一个木头柄。母亲用“蓬椎”椎玉米可谓神奇,左手拿着玉米棒,右手握着“蓬椎”对准玉米根部的一个缝,用力一推,边推边轻轻左右摆动,眨眼间,两三排玉米籽儿就哗哗地落到木盆里。被椎过的地方露出暗红色的玉米芯(我们方言里叫“玉米亭子”),像被拔编者按  玉米飘香几十年,岁岁最忆是童年。光牙后的牙龈。剥玉米就是顺着被椎过的空排处,用手掌跟将玉米粒一排一排剥离玉米芯。开始还觉轻松,没剥几个,手掌就开始发烫,那掌跟的皮似乎被磨薄得几近透明,能看出鲜红的血肉来。母亲看了既心疼又舍不得让我和哥哥疯玩去,就用“蓬椎”把玉米椎出更多空行,又扔给我们几个粗粗的玉米芯,教我们用玉米芯搓下玉米粒。有了玉米芯,还真轻松多了,只是一个玉米芯搓上两三个棒子就软榻松散了,得再换一个。除了剥玉米,我和哥哥还要间一阵去搬运玉米棒,还要把堆在身边的玉米芯送到大场边的河坎上。玉米芯上飘出来的雪花似的碎皮屑,时常呛得我们咳嗽不停。晴空之下,生产队的大场上热火朝天,家家户户卯足劲儿,大人小孩谁都不敢懈怠,场上的玉米在全部剥完之前,没有人回家吃口饭、喝口水,甚至连尿都憋着。因为每一斤玉米籽儿都关系到工分,关系到年终“分红”关系到缸里的粮食、碗里的口粮。在那样一个时代,拼命劳动是唯一的选择,为生活,也为生存。我的父亲在北方的煤矿挖煤,家里只有母亲一个整“劳力”尽管我和哥哥课余时间都在帮着妈妈挣工分,但是年终时,我家分了三人的口粮,总还要找钱给队里。日子总是捉襟见肘,可母亲用她的勤劳节俭,让生活继续,让我们兄妹不至于忍饥挨饿。每每想起小时候后抢玉米的兴奋快乐,想起剥玉米的辛苦疼痛,想起母亲满是血泡的双手内心酸涩而不乏温暖。正如冰心所说: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童年的生活,几乎天天都有玉米的身影。那时候,稻米是很金贵的,队里分的稻子,往往只够半年的口粮,玉米糁儿、大麦粯子,甚至麦麸、豆饼都是贴补的口粮。记忆中,我上初中之前,除了过年,难得有一顿纯米饭、米粥。每顿饭,下锅的米粒少得可怜,水开了,总是舀着整瓢的玉米糁儿或者大麦粯子“扬”到锅里。相比而言,玉米糁儿的饭粥我们更喜欢些。满锅的金黄,点缀着洁白的米粒,看上去也诱人,闻着也喷香。倒是母亲在扬粯子的时候,总是用铲子把米粒集中到一边,把粯子散在另一边,这样盛到我们兄妹碗中的粥饭,米粒总是多一些。那时还小,不懂母亲的这般用心宠爱,总是习以为常地看着母亲扒着整碗的粯子,现在想来,内心满是歉疚和感动。偶尔母亲也会用玉米面和着白面,摊玉米饼给我们吃,玉米饼里搁了糖精,又有一层油包裹着,足以慰藉我们寡淡空落的肠胃,吃一次便回味很久,巴望很久。时常觉得,人身上最长情、最忠诚的不是脑的记忆,也不是心的挂念,而是味蕾的忠实守望。一次美妙的体验便一生珍藏、守望、回味。

    吃烤玉米那是分田到户之后的享受。家里田地里的玉米,不等玉米收浆,不等玉米胡子发焦,我们就等不及地要吃烤玉米了。十一二岁的我们已经能帮着家里生火做饭了,待灶膛里的火烧旺了,把青玉米连着包谷壳插在“火叉”(一种烧火用的铁制工具,形同“y”)头子上,伸进灶膛里。火苗很快包裹着玉米包谷,玉米胡子如毛发般瞬间蜷曲化成灰烬,绿白的包谷壳则慢慢收缩、变黄。看着包谷壳由一点开始,像晕染般一层一层地渐渐由黄、转褐、变黑,内心的喜悦和嘴里的口水也随之晕染开来,那感觉无比的神奇、美妙。一面黑了,翻过来再烤另一面,不肖三五分钟的功夫,青嫩的玉米棒子就变成黑咕隆咚的两坨,灶膛里有轻微的“毕啵”声响起,有玉米的甜香扑鼻而来。即刻,拿出火叉,在灶头轻轻一顿、一敲,玉米就滚了下来。不等玉米凉透,就捏着玉米一头,在灶面上敲打起来,敲一下手被烫得直嚷嚷,扔下玉米,把手伸到嘴边哈上几口气,再拿,再敲,再叫,再扔,再哈气,几番下来,玉米外的黑灰没有了,露出黑、黄、褐、白相间的玉米粒来,那香味更是浓郁,唤起腹中的馋虫。啃上一口,外焦里嫩的玉米粒,有点脆,有点糯,有点甜,满满的香,让所有的味蕾跳跃,让全身所有的细胞愉悦、欢欣。贫乏的时代,因为烤玉米的香甜美味而不再苦涩难耐,也因为自己的劳动而不再被生活所困。而今,玉米已不再是稀缺物,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鲜嫩的玉米,进口的甜脆玉米、转基因的大棒玉米等在超市里都可寻见,各种玉米加工的食品比比皆是,只是再也吃不到老式灶膛里烤出来的嫩玉米了。一方面,村子里的土灶已经难得一见了,煤气灶、电子炉、烤箱,终是烤不出童年的味道;另一方面,玉米的种植经历若干年的更迭,品种似乎改良了、变多了,却早已不是当年的纯净土壤里种出来的味道喽。泥土变了、水质变了、肥料变了,而玉米的种子都是种子站(实验室)统一配送的。于是,超市、菜场里一年四季可以买到的玉米,总是少了一点田野、乡村、亲情的味道。倒是母亲还坚持应季种植,自己给玉米留种,很少用化肥、农药,虽然玉米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倒还能吃出儿时的香甜。我知道,母亲这份坚守,只是对子女爱的坚守。

    玉米飘香几十年,岁岁最忆是童年!而今母亲日渐年迈,如同秋日田野中的一株老玉米,枯瘦、焦黄,却在夕阳中迎风而立,带给我们绵绵不尽的温暖和力量。

    编者按  玉米飘香几十年,岁岁最忆是童年。编者按  玉米飘香几十年,岁岁最忆是童年。编者按  玉米飘香几十年,岁岁最忆是童年。编者按  玉米飘香几十年,岁岁最忆是童年。编者按  玉米飘香几十年,岁岁最忆是童年。编者按  玉米飘香几十年,岁岁最忆是童年。编者按  玉米飘香几十年,岁岁最忆是童年。编者按  玉米飘香几十年,岁岁最忆是童年。编者按  玉米飘香几十年,岁岁最忆是童年。编者按  玉米飘香几十年,岁岁最忆是童年。编者按  玉米飘香几十年,岁岁最忆是童年。编者按  玉米飘香几十年,岁岁最忆是童年。编者按  玉米飘香几十年,岁岁最忆是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