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人生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人流熙攘的一家大商场侧门外一角,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妈吗,正埋头织补着手头的衣服,粗糙的双手灵巧地穿针引线,布经插纬,像是在完成一件刺绣作品,细致得无暇顾及穿梭在身旁的往来顾客,她就是我的母亲——一个用针线缝补人生的了不起的母亲。

    我曾经在以前的文字里很多次写到我的母亲,写到母亲给予我简单快乐的童年,而母亲还将是我永远的牵挂和感激。母亲出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没有进过学堂,上过几天扫盲班,只会认识几个简单的汉字,也会歪歪扭扭写自己的名字。没有读过一本书,母亲却是极聪明的,记性极好,手很巧,一样活计母亲看几遍,手里搬弄几回就会做了。女人的活计自然不在话下,纳鞋底儿,绣个花儿,打毛衣,做布鞋,样样精通,就是编篮子、簸箕,扎笤帚、竹帘,编草鞋、拜垫等男人做的活计,她也样样学会了。父亲在北方的一家煤矿上班,母亲带着我和哥哥,凭着她的勤劳能干加聪明,愣是把这个家操持得井井有条,把我们兄妹供养上了学,培养成“国家户口”的人。八十年代以及之前,村里就我们兄妹考取了学校,记得中考我考到全乡第一,考上师范学校,妈妈一高兴,把老师们都请到家里来吃饭,仿佛家里的草房屋檐一下子高了几尺。

    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妈妈曾带着我在徐州父亲的矿上呆过一年。父亲上班,我在矿工子弟学校上学,母亲没事做,就跟一位师傅学习为矿工缝补衣服。那时候的矿工大都是外地招的,没有家属在身边,母亲就早出晚归为临近的一些煤矿工人缝缝补补,赚一点零钱贴补家用。这一来,母亲就又学习了一门生计活儿。我上完一年级,为了哥哥,母亲还是带着我回到村里,用坚韧的肩膀挑起了家庭重担,种地、喂猪、养羊,我考取中师后一年,哥哥复读两年考上了大学,家里的钱更紧张了,母亲便决定白天到城里为人织补衣服,早晚种地。一张小矮凳,一个半人高的小橱柜,就是母亲的缝衣摊。橱里摆着一些从裁缝店讨来的各色碎布条,几个绕着花花绿绿尼龙线的纸板,两三个的空心圆纸筒,还有一把剪刀、一包缝衣针、几个不同型号的钩针。橱柜的一侧,贴着姑父刻的几个红色的字——“织补衣袜”就带着这些,母亲进城了,坐在菜市场附近的一家海产品专卖店门口(后来搬到一家商场侧门外),开始了她的缝补生计。这一开始,就一直做到今天,二十多年里,除了农忙和春节,母亲总是早出晚归为顾客织补衣服,披星戴月在田间劳作,那些用了多年的缝衣针、钩针光滑而油亮,母亲缝补了无数的衣袜,而自己的手上的裂口却从未消失过。有阳光的日子,母亲的头发便如那些缝衣针闪着银亮的光

    在年少无知的时候,我曾被虚荣和偏见左右着脸面,我很害怕别人知道我妈是帮人补衣服的,甚至我刚工作的时候带着去学生看电影路过妈妈的摊位前,我会逃也似的快速走过,生怕母亲看见我和我搭话,生怕有谁认出了那人是我妈妈,直到后来真正走近母亲,亲历了许多场景和故事,我才真切地感受到母亲精湛手艺和质朴的人生观,并为母亲而自豪。

    母亲织布衣袜的手艺的确了得。各种面料的服装、纺织品、袜子,她都能补,像一般的针织衫、袜子、毛料衣物,织补出来,几乎看不出织补的痕迹。母亲修补衣物,并不是用一块布,打一个补丁,也不是拿针把洞口缝起来,而是用同一面料的线,按衣物的花色、纹路进行手工织补。最令我叹服的是,母亲织补用的线基本都取自要补的衣物本身,母亲会巧妙地从衣领夹层或衣物的衣襟内侧抽取线,而绝不妨碍衣服本身。母亲用抽取出来的长长短短的线,按照衣物的纹路,或直、或斜、或单色、或双色,在手中的绷子上完成小型的编织,每一个破洞,母亲都会将它织得方方正正,与衣料融接。至于毛衣、袜子什么的针织品,母亲会用钩针织补,那钩针上下穿行,快速开合,仿佛一只神奇的小手,牵引着线把衣物缝好。顾客拿到补好的衣服,若不仔细查找,一般很难一下子发现织补的痕迹,所以顾客对母亲的手艺往往十分满意而且赞不绝口。母亲的手艺也随着顾客传得很远,不少顾客从很远的地方专程寻来找母亲补衣服。当然,不是所有的衣物母亲都能补,有的洞口太大了或太不规则了,有些细密得看不见布眼的衣物,妈妈便会拒收。有时候,妈妈也会想办法在不规则的洞口绣成一朵花,有时候会在洞口处缝上一个可爱的布贴画或者商标,让原本的破洞成为衣服上的一个巧妙装饰。不少孩子的羽绒服上就有我母亲细细缝上去的卡通布贴呢!

    在我们这个地方,能够像我母亲这样织补衣物的人很少,时间一长,母亲要补的衣物总是越来越多。为了远方来的顾客能赶上汽车,为了上学的孩子能带走要穿的衣服,为了不让老年人跑两趟,母亲常常顾不上吃保温桶里的午饭,母亲也很少喝水,只是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次数。母亲几乎每天都要开夜工,为此我已经为她换过好几只台灯了。母亲住在乡下,常常有这样一幅画映入我的脑海:乡村的夜静谧、幽深,田野、房屋和那条伸向远方的小路都罩着黑沉沉的夜幕里入梦了,只有母亲的窗口还亮着灯。母亲的书桌亮着一盏台灯,台灯的灯罩弯弯地将一圈昏黄的光投射到床沿上母亲的膝盖上。膝盖上拢着正在缝补的衣服,母亲的手在那圈圆晕下细细地穿针引线,手指被针线磨就的茧皮在灯光下油亮油亮母亲的脸和挂在脸上的老花镜都在光圈外,像一幅剪影映在窗子上

    母亲对每一个活计都很认真,都特别地当桩生意做,从不耽搁顾客取衣物。记得有一回,我去看母亲。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在商店门外,远远地就看见母亲坐在一堆米黄色的织物里,母亲戴着老花镜,埋着头,细致地织补着手中的织物。那画面很像一幅油画,靠在商场高大的墙壁边,我有些说不出的感觉,为母亲的辛劳,也为这美丽的画面。母亲并没有发觉我的到来,直到我大声喊了她,她才抬起头来。母亲见到我,很是高兴,说是今天接了桩大生意。原来县城最大的三星级酒店送来一堆窗帘、沙发套,于是母亲就被淹没在窗帘和沙发套之中了,于是母亲到午后还没有来得及吃饭。我催母亲赶紧吃饭,母亲却头也不抬地边做着活计,边说:“黄海大酒店下午就要派人来取,明天饭店要迎接检查。”母亲那语气确是十分严肃,仿佛这些织物会影响到酒店的声誉。那一堆的窗帘、沙发套,母亲整整做了一天,直到晚上七点多母亲才回去。其实,母亲每天回去得都不早,她总要等人们下班后来取走衣物才回家,有时候顾客好几天也不来取衣服,母亲便每天把衣服带回家再带来,从来不敢把衣服锁在橱里寄放在老乡的小店里。

    父亲退休了,在家照顾田地和草鸡,母亲更是当起了专职织补工,早出晚归,操劳不歇。眼看母亲年事渐高,长期的埋首也引发了颈椎疾病,我和哥哥多次劝阻母亲,让她在家歇息,别再出来补衣服了。可是母亲却怎么也不答应,她说趁现在还能做,多挣点养老钱,等老了不能动了,再由儿女养着。逢着恶劣天气,母亲也会呆在家里,可是如果几天没衣服补,母亲就会觉得浑身疼,头昏眼花,哈欠连天,不断打嗝,母亲就说“鬼婆上身了!”直到天晴了,又可以到田里去劳作了,又可以上街补衣服了,这些症状都会立马消失,母亲又精神抖擞了。母亲就这样,无法停止她的手脚,她的劳作。

    母亲虽然没有念过书,可是对人情世故,对家庭照顾,对子女关爱,从来都理得清清爽爽。再艰苦的日子也不会在孩子面前落一滴泪,再无赖的人也别想欺负我们一家。日子是母亲手里的剪刀和针线,裁裁剪剪、缝缝补补就过去了。我小的时候,家境贫寒,父亲从煤矿寄回来的钱,妈妈总要分给爷爷奶奶一部分,剩下的一个子儿要掰成两半来用。可村子里谁家缺钱急,向母亲借钱,母亲总毫不吝啬地将包在手绢里,压在箱子底的不多的钱拿出来。虽然穷困,母亲还是让我们兄妹去念书,再没钱,母亲也会把我们收拾清爽去上学。难得有新衣服穿,衣服坏了,妈妈会在灯下缝上方方正正的补丁,那补丁针脚细密,像绣上去的花,叫我们不会嫌弃、不会自卑。要上学了,邻家的孩子背着军用黄书包,神气得像刚打了胜仗的大公鸡。母亲却从村里的裁缝家好歹讨了一些花花绿绿的碎布,花了几个大半夜为我缝制了一个斜背的花格子书包。这个鲜艳的书包,引得学校的女孩们天天投来羡慕的目光呢!这个书包我一背就是五年,其间破损的地方,都有母亲贴补上新艳的布块,所以,书包几乎是常背常新的了,而我的心情也因为母亲的缝补没有一点失落和遗憾。尽管母亲的手头很紧,但我们兄妹极少挨饿,粯子饭、红薯粥、南瓜面什么的总将我们喂得饱饱的,个子一个劲儿往上窜。于是,裤脚总是撩在足踝上面高高的,一年四季我似乎都穿的七分裤。(那时还没有七分裤的时尚呢!)等我上了四年级,我的个头就差妈妈半头了,(妈妈也是个大块头,年轻的时候有一米六四的个子。)身上的花棉袄早就成超短衫了。眼看春节来临,母亲把压在箱子底下的那件红段子棉袄取出来,那是母亲出嫁是穿的衣服,印象中这件玫红色的锦缎子棉袄一直被压在箱子底下,只是年年雨季来临前会在“爆伏”的阳光下闪出耀眼的光芒,而我总喜欢一次次跑过去看它鲜艳的颜色,去抚摸它精巧的盘扣。母亲取出了她的嫁衣,在领口和袖子上缝了一层旧“球衫”(那是很少有毛线衣裤,天冷了就穿“球衫”“球裤”土红的颜色,厚厚的、肥肥的。)剪下的灰红色的“护头”那年冬天,我感觉特别的暖和,我穿着妈妈的缎子棉袄美得好像自己就是“新娘子”这件棉袄我一直穿到上完中学,领口和袖口的“护头”换了一次又一次,下摆也由母亲缝补过多次,鲜艳的玫红早已被岁月摩擦得发黑发亮。成长的路上,那些生命的缺口,心灵的缺憾,都被母亲的手缝补得严严密密、光光堂堂,于是,我一直自信地、健康地成长着。

    后来我和哥哥都做了教师,父亲也退休了,母亲的日子才稍稍轻松了些。等母亲将外孙和孙女带大上了幼儿园,她的头发已花白了一大半。母亲的推翘不上自行车高高的车杠了,换了一辆电瓶车,却骑得更轻快了。于是,三天两头往儿子、女儿家捎蔬菜、瓜果,每次总是匆匆地就走,可总不忘问问我们的工作,问问孩子的身体、学习。前年夏天,因为工作单位的突然调动,我一时难以接受,闷在家里不去新单位报到,母亲天天早晨跑来跟我谈心,晚上打电话开导我,直到我去新单位上班了这才安下心来。

    从小到大,直到现在,我的衣袜坏了,全家人的衣袜坏了,都是母亲为我们细细地缝补,逢着我们的朋友、同事什么的请她补衣服,母亲总会客气地不收钱或者少收钱,遇到一些困难的学生或老人来补衣服,母亲也是尽量照顾。因为母亲的热情、善良、友好,商场里的营业员、商场外卖衣架、卖瓜子、擦皮鞋还有扫马路的,都成了母亲的朋友,时常有人送去烧饼、馒头、香瓜、桃子等什么零食,母亲常舍不得吃,有时就送到孙女和外孙的手里,有时带回家跟父亲分享。母亲就是这样,一辈子劳作,半辈子为人缝补衣服,自己却很少穿新的衣服、袜子。给她买衣服,她总是责怪,总是说衣服家里有很多,穿不了许多。前年冬天,我花了三百多元给母亲买了一件羽绒服,母亲唠叨了几天,就说衣服太贵了,这件羽绒服母亲只有过年的时候,或去亲戚家做客的时候才换在身上,而外面必定还要罩一件“包衣”的。

    这就是我的母亲,勤俭持家一辈子,为子女操心一辈子。她用那双终年生着裂纹的粗糙的手替人缝补衣服,替儿女缝补人生的缺口,替需要她帮助的人缝补心灵的伤口。母亲的缝补人生还在继续,苍白的头发、廉价的老花眼镜、干裂的双手还有手中闪亮的针,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在都市的一角,在生命的一角,闪耀着不变的亮色

    (如烟完成于201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