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淡菊如烟文集 > 不该忘却的礼

不该忘却的礼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今年7月,我参加了县小学毕业考试阅卷工作。在作文阅卷过程中,读到了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学生作文,啼笑皆非后却又不得不引起我的一些反思

    今年的毕业考试作文是这样命题的:“提示与要求:1、“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这句话一定让你想到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请从你看到的或经历过的事情中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写下来。题目自拟。2、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感情真实。450字左右。3、习作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应该说,这样的命题要求并不难,要求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字数不求多,只要真实、具体、通顺,这符合课程标准上的要求。预料之中,学生平时或许有所练习,像什么难忘的事,敬佩的人等等,难免总会写到文明礼仪这类事情。所以,不作为升学参考的这场毕业考试,学生作文应该是轻松得高分的。谁知,阅卷时才发现,学生的作文选材真叫人大跌眼镜,按照标准实在难以打分。因为,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生都把“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中的“礼”理解成礼物、礼品了。于是,作文中给亲戚朋友送礼者有之,给上级领导送礼者有之,给老师同学送礼者有之,烟酒茶叶,月饼海鲜,乃至mp3、人民币等“礼”在学生的作文中频频出现,礼尚往来,好不热闹啊!有同学写爸爸原先的工种很辛苦,后来一家人商量给厂长送了两条高档烟,后来爸爸终于调工种了;有同学写自己的爷爷面对两位女婿(小作者的两位姑夫)态度两样:大女婿来了,两手空空,爷爷爱理不理。小女婿来了,拎来酒、肉,爷爷眉开眼笑“皱纹都笑开了花”;有篇作文更叫我难忘,学生写自己学习用功,成绩良好,各方面表现也不错,可是连个小组长也没当上。班上有位同学,不爱学习,还老欺负同学,因为家里有钱,给老师送了礼,所以当上了中队委员。这位学生在作文中表达了自己的不解和愤恨,他认为老师太不公平了,文章写得很深刻许多的作文,读罢真叫人哭笑不得。学生曲解了那条俗语,照得分标准应该是偏题了,但这样的作文太多了,如果按标准,那么大都学生作文的分数就相当难看了。后来向教研室领导反应,考虑到学生的生活范畴,对得分标准作了一些调整,更多关注学生的写作基本功来打分。

    当然,也有少部分学生写的是文明礼貌方面的内容,但文字浅显,精品少见,不及写“送礼”的深刻。关于“礼”他们写得最多的就是待人接物讲礼貌,无非是用上了“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满面微笑,打招呼,先敲门什么的。读来,也令人索然无味。

    出现这种情况,很值得我们反思。反思儿童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反思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形式;反思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我们不能不感到一些尴尬,一些沉重。追溯历史的遗风,我们中华民族自古是礼仪之邦,礼贤下士、礼尚往来、谦恭礼让等等传统美德一直是炎黄子孙的自豪。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就提出“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他把讲究礼仪作为做人的一条基本准则,认为人不学会文明礼仪,就难以立身处世。所以孔子还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告诫世人,凡是不符合礼仪规定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在孔子看来“礼”是为人立身之根本。而荀子更将“礼”的作用从做人上升到谋事和兴国之上。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人不讲礼仪就不能生存,做事不讲礼仪就不能取得成就,国家不讲礼仪就不得安宁了。在荀子看来“礼”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制胜法宝。而礼记中,更有对“礼”的细致阐述和明确要求。翻阅诗书礼易的典籍篇章,解读圣人大家的思想精髓,聆听历代百家的诤言智语,我们不难发现,伴随着历史文明的进步“礼”的内涵也不断地丰富着,完善着“礼”包含着谦让、恭敬、礼貌、诚实、耿直、公正、光明、勇敢、高贵等品质和各种礼节与仪式。应该说,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华夏民族是在“礼”是约束和引领下走向文明,走向辉煌的。

    然而,曾几何时,立身兴国之“礼”被炎黄子孙渐渐淡忘,逐渐被遗忘在品德书的某个不易触摸的角落呢?曾几何时,那个涵盖着高贵品质和文明礼仪之“礼”被华夏儿女简化得几乎只剩“礼物、礼品”了呢?是什么时候,是什么原因,我们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礼”扭曲变异了呢?是“一切向钱看”左右了成人的目光,是“唯利是图”掌控了人们的思想,还是官僚主义侵害了纯朴百姓?是“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歪曲了教育“传道”的本职,是“考试质量是发展的硬道理”蜷缩了教育的功能,还是“分数至上”排挤了文明礼仪的传承教育?是书本、作业、试卷等束缚了学生的视野和生活的圈子?不敢断言,因为我说不准,说不好。但我一直相信“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我也一直希望,在学校求发展,全民奔小康,共创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不能摒弃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我们不能放弃对高尚之礼、高雅之礼的追求,当每一个炎黄子孙还能把“礼”当作立身兴国之根本时,我想“和谐”才能离我们越来越近吧!

    (如烟写于2007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