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淡菊如烟文集 > 让德育为生命奠基

让德育为生命奠基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暑假里赴北京参加了一次为期六天的骨干教师培训,其间,有好几位教授都谈到了德育问题。如今的中小学德育那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已成不争的事实。德育的目标内容脱离了青少年生活实际,德育的过程形式脱离了青少年的主体性,道德教育与人格、心理塑造脱离了,道德认识与行为养成脱节了。德育有时候成了必须呐喊的一种口号,成了应付检查的一堆材料。往往简单的说教、严厉的批评、反复地宣讲就是德育的过程和方式。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也产生了巨大问题。我们的教育在人的根本问题上出现了严重滑坡。”(周荫昌语)于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形势大好,人心大坏”(李敖语)的尴尬,不得不面对未成年人犯罪率、自杀率上升的严峻。

    现实教育中知识本位、技术至上,加上政治、经济等外在于教育自身的因素的强行介入,使教育演化为工具的教育,功利的教育。学校教育一位地追求代表教育质量的考分、升学率,一位地关注学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却常常违反了教育规律,加班加点,死磨硬揪,题海训练教学几乎代替了教育的全部,教育忽略了对儿童少年生命的尊重,精神的关怀,教育的终极使命一度被忽视。教育把孩子变成了考试的机器,而没有教会孩子理解生命的意义,欣赏生命的美好。缺乏终极关怀的教育,最终只能造就没有远大理想、没有生命激情、没有精神追求,没有创造灵气,甚至不懂人情世故,不会交往、生活的“书呆子”于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道德滑坡、人类精神颓废、生命意义贬值,这一切都无需大惊小怪啦!

    面对这一切,我们不能不反思过去的和现行的德育,显而易见,我们的德育脱离了生活实际,脱离了学生主体,政治化、理想化的德育目标带来的只是形式主义的德育过程;德育缺乏了对生命的关爱,对精神的关注“非人的”“臣民的”防范性的德育缺失了对生命的人文的终极关怀。

    雅斯贝尔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一书中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他这句话深刻地诠释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宗旨。那么,我们的德育需要作更多一些人文关怀的思考,我们的德育需要关爱生命、关注精神,我们的德育需要为每个孩子的生命奠基。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设计我们的德育——

    德育的目标:引领孩子寻找可寄托灵魂的精神家园。21世纪是个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极其进步的世纪,但同时也是一个人容易失去自我、失去精神家园、沦为理性工具的一个世纪。当教育成了功利主义的牺牲品,当我们用知识来衡量一切,当我们把训练作为唯一手段,当我们把竞争在少年儿童身上发挥到极至的时候,我们是否看得出来:孩子的精神在枯萎,人格在分裂,情感在钝化,他们在应试教育的戕害下失去了童年的快乐,更失去了对生命的美好体验。他们的世界里只有书本、作业、试卷、分数,他们的思想意识形态里没有国家、民族、责任、义务,他们的灵魂没有了寄托,他们的精神找不到家园所以,让我们把德育的目标从飘渺的高空降落到脚踏的实地。德育别再高喊政治口号,德育别再套用“四有新人”、“五讲四美”“五爱精神”等模式去塑造着一个个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的德育需要引领孩子们寻找可寄托灵魂的精神家园!关爱生命、关注精神,建构生命的精神家园,这才是德育的最高境界!

    中小学德育不是要培养政治工具、民族信徒。德育首先要培养健全的人,然后才是合格的公民,再者才是高尚的人、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德育首先要培养每个孩子的生命意识:让孩子们认识生命的可贵,珍惜生命的存在,欣赏生命的美好,尊重生命的个性并懂得创造生命的价值。试想,如果我们的德育不能教育孩子珍爱自己的生命,又怎能培养出爱祖国、爱人民的人才来?其次,德育要培养孩子的忧患意识:引导和鼓舞孩子正确面对人生的挫折和苦难,懂得悲天悯人和承担责任,勇于超越困境,实现理想。任何人,唯有懂得自尊、自强,懂得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才能强国强民,才能承担起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再者,德育还要培养孩子的和谐意识:让孩子与自身生命和谐、与周围生命和谐、与大自然万物和谐。一个人只有爱自己、爱自己周围的生命、爱自然万物,生命才能在天地间与万物和谐相处。我想,中小学德育的核心精神应是对人及其生命的人文关怀,而德育的本质乃在于创造一种广泛的和谐吧!唯有这样,德育才能为生命创设和谐的精神家园,才能建构起对生命的终极关怀——让孩子在德育的引领下追求人生的意义,确定人生的理想,坚定人生的信念,建构人生的信仰。

    德育的内容:在孩子的心灵中播下真、善、美、爱的种子。如果我们把建构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作为德育的最高目标。那么,德育的内容就是培养孩子的人格素质,正如袁正光教授所说的“在孩子的心灵中播下真、善、美、爱的种子。”教育孩子求真:实事求是,诚实守信,尊重规律,循规蹈矩;教育孩子求善: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绝不伤害他人;教育孩子求美:欣赏美、维护美、创造美;教育孩子懂得爱:爱自己、爱周围的生命、爱自然万物,在喜爱的基础上为所爱的人和物给予关怀、呵护,同时也提升自己被爱的能力。如果,真、善、美、爱这四颗种子能在每个孩子的心灵里生根发芽,那么每一颗生命之树该是何等健康、美丽?祖国大地、民族之林又何等的繁茂葱茏?

    德育的方式:是教者的关爱、唤醒、期待、渗透,是孩子在生活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养成。

    德育是一片关爱。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说过:“只教孩子知识,而不培养其心灵,只能给社会培养一批麻烦。”德育就是培养孩子心灵的工作啊!因此德育是艰巨的、复杂的、无法简约速成、不能急于求成的塑造心灵的工程。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里有这样一句话:“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它告诉我们只有用爱心才能滋养童心。所以我要说,德育不是简单的说教,德育也不是笼统的灌输,德育更不是严厉的批评、训斥,德育是一片关爱,是基于师生平等的,发自教师内心的关爱。这片关爱里有平等的意识,有人格的尊重,有潜心的倾听,有真诚的赏识,还有大度的包容,爱是无声的语言,爱是无可替代的德育力量。我们的孩子唯有体验到爱的温暖,感悟到爱的甜蜜,才能养成奉献爱的能力和习惯。

    德育是一种唤醒。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棵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也有人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所以我们的德育不是要去防范,时时提防孩子会犯错;不是去压制,处处用规范纪律约束孩子的言行;也不是去惩罚,去批评、训斥甚至辱骂、体罚孩子。“人之初、性本善”德育需要做的是对人性“善”的唤醒,对人格心灵的唤醒。通过师生的精神对话,通过德育活动的体验,通过孩子的内心感悟,通过孩子的自主养成,去唤醒一颗颗至纯至善至真的心灵。

    德育是一种渗透。德育不是高喊的政治口号,不是遥远的理想目标,更不是应付检查的材料。德育融入在生活的点滴里,渗透在教育的细节里“事事是德育,处处有德育,时时皆德育”所以,德育就像盐,德育的过程就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渗透。

    德育是一份期待。我们都知道,德育是塑造心灵的工程,无法一蹴而就,不能急于求成。美好的品德它不像一朵花,想怎么插就怎么插,想插哪儿就插哪儿。如果我把美好的品德比喻成一根竹子,那么生命的拔节需要春风的呼唤,需要春雨的滋润,需要阳光的沐浴,可更需要它自身积极向上、自主成长的努力。学校德育工作中,学校管理要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提供美德成长的沃土,而我们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就是春风、春雨、阳光,所要做的就是引领、唤醒、呵护、期待而不是拔苗助长。因为道德不是教会的而是养成的!

    在今天,在这个重视知识的年代,在这个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时代,绝大多数孩子还淹没在沉重的作业试卷中,用疲惫的身心去背负生命中太多的不能承受之重。许多孩子因为心灵的空虚、精神的游荡走上了犯罪道路,还有不少孩子因为信仰的缺失,对生命的冷漠,而走上了不归黄泉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请给他们以自信力和直面现实的勇气和胆略;请给他们以一颗健康而有强大生命力的心脏;请给他们以一个清醒而有独立思辨能力的大脑;请给他们以一种积极而富于弹性的生活态度”(李镇西语)其实,说到这里,我不能不说,让我们每个教育者,每所学校、每个家庭乃至全社会共同肩负起德育的责任!让我们的中小学德育为孩子们的生命奠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