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独泊伊河文集 > 难酬蹈海亦英雄

难酬蹈海亦英雄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读近代史,最让我欷歔叹惋的人物是陈天华。

    这是一个叫后代国人渐渐淡忘的身影。

    我知道他,是在中学教科书。椭圆形的照片,留着披肩长发,很酷的样子。那是剪掉长辫子后的留影。我也看过鲁迅剪掉辫子后的照片“我以我血荐轩辕”那张,年少阳光,但远没有陈天华好看。陈无须,美容颜,酷似一少妇。我曾为陈天华的性别跟同窗打过赌,后经历史老师裁断,方才解惑。清末剪掉辫子后,许多男人都留有披肩发型。

    照片一旁,是他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猛回头封面居中是三个浓黑的隶体大字“猛回头”右题“国民教科丛书之一”左题“二百年后先回头者署”警世钟封面题目之上标有“最新新闻白话演说”八个字,署“神州痛哭人著”封面文字的震撼人心一如现代网络小说的书名,醒目且另类。

    作者是怎样一个人,一个晚清愤青吗?

    陈天华,原名显宿,字星台,亦字过庭,别号思黄。典型一个老儒生的名号。但命运注定,他成不了皓首穷经的老儒,却成了当朝叛逆时代弄潮儿。

    光绪二十六年春,天华考入岳麓书院,成绩名列前茅。莅湘某令识其才,欲以女妻之,陈效法汉时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婉言谢绝,说:“国不安,吾不娶”

    好一个“国不安,吾不娶”男儿无牵无挂,方可天下纵横。

    陈天华曾说,为国家无非两件事“其一作书报以警世,其二则遇可死之机会而死之”他不是夸夸其谈的人,不故作惊人之语,他以三十岁的鲜活生命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作书报以警世”他做到了,他是一个杰出的革命鼓动家。

    昔日的天朝大国,现已千疮百孔,被列强瓜分凌辱,被排除在世界主流话语权之外。天朝梦破,尊严扫地。读书人震惊了。国已不国,家已不家,该怎么办?有识之士忧心如焚。

    对清朝的未来,美国人曾指出两条路:一是改革,美国可以为之培养出一大批审时度势的改革家;一是革命,日本正为颠覆清朝培养了暴力革命家。确实,去欧美学成回国的成为工程师科学家实业家的居多,去日本的则搞暴动搞运动搞宣传的多些。

    总之,这批天朝耗费银两外派的留学生,成了天朝的最佳掘墓人。

    国势衰微,陈天华们静不下心来读书治学。时事艰难,又怎能事事深思熟虑。后人可能惋惜他们太急躁冒进,太不懂得珍惜自己的鲜血。他们等不及,随时准备以雷霆手段作惊世之举。

    “日作书报以警世”

    开启民智,启蒙精神。高扬民族主义旗帜,激起汉族知识分子对满洲权贵的仇恨。他在歌哭呼号。猛回头和警世钟写成了。最近政见之评决、中国革命史论、狮子吼写成了。以血泪之声,控诉列强和清廷的种种发指罪行。

    他在警示,醒世。“长睡千年何日醒,睡乡谁遣警钟鸣。”睡够了,该醒了。我的父老兄弟,快揉揉眼睛看看世界,我们已经沦落到天之尽头。

    清朝已是洋人朝廷。我们要“改条约,复政权,完全独立;雪国耻,驱外族,复我冠裳”“革命者救世救人之圣药也”“手执钢刀九十九,杀尽仇人方罢手”“万众直前,杀那洋鬼子,杀那投降洋鬼子的二毛子”“推翻‘洋人的朝廷’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语言血腥吗?今天我们读到这些句子感到血腥吗?要知道非常时期非常手段。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铁和血是必须的。

    “遇可死之机会而死之”他做了,他蹈海而去,义无反顾。

    陈天华的死,是国人的隐痛。他没有像徐锡麟死在刺杀满清大员的喋血行动里,没有像林觉民倒在黄花岗暴动的战役里。他选择了自杀,地点是日本大森海湾。

    那天,天色很好,海浪轻轻舔着海滩,风不大。他在海边徘徊良久。最后他整整衣服,叹了口气,就从海滩一步步走向大海深处,身影渐渐消失在无边的海平面上。

    这不是搞现代行为艺术,为冲击别人的眼球而摆个造型。在1905年的中国,生存还是毁灭,是个艰难的命题。用自杀这种极端手段匆匆结束三十岁的生命是不是值得?聪明的后辈可能质疑这做法。大和民族是自杀率很高的民族,我们中国没有这传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何况自杀?好死不如赖活着,更是刻入骨髓的观念。家境贫寒,老父无人抚养,可谓不孝。留学几载,学当报国,心有不甘。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他只有以微躯来报答了。戊戌变法中的谭嗣同,毅然放弃生的机会“中国有为变法而流血者,请自我谭嗣同始!”多豪迈的语言,拍动人的血管,叫人激愤。谭嗣同的死,实际上是自杀,一次有意义的自杀。陈天华要跟着谭嗣同的脚步,活要磊落,死得其所。

    他走了,满含忧郁的眼神坚定地走入大海。

    一切自杀,当然都会引起别人的议论。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莫过学者王国维,他投清华园里的小湖,是人际迫压?生活困窘?殉清?殉文化?后起学者各陈己见,纷纷纭纭。

    陈天华的自杀看起来要简单的多。

    为了管理留日学生,在1905年11月28日,日本文部省颁布了一个严格管束留学生的取缔清、韩留学生规则。这个规则主要有三条,第一是留学生一定要在政府驻日公使和日本学堂登记,留学生的活动、到哪里去都得登记;第二通信要登记,给国内给朋友写信都必须登记;第三不准住到别的地方去,只能住在留学生学校的宿舍。

    公告之后,8000多名留日学生罢课表示抗议。

    12月4日,陈天华在东京参加了抗议日本政府的斗争。

    但在具体应对上,留学生们出现了严重分歧。一派以秋瑾、宋教仁为代表,主张全体同学罢学回国;一派以汪兆铭、胡汉民为代表,主张忍辱负重留在日本继续读书。两派发生了激烈争吵,甚至到了水火不融的地步,以至最后留日学生总会的干事们不想承担责任,纷纷辞职不干。

    学生们的言行又应验了一句老话: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日本报纸幸灾乐祸,描述中国留学生是“乌合之众”1905年12月7号的朝日新闻干脆说中国留学生是“放纵卑劣”的一群,缺乏团结力。

    陈天华既羞又愤。十个日本人一条龙,十个中国人一条虫。这是实况。

    当夜,他奋笔疾书绝命书,鼓励人们“去绝非行,共讲爱国”第二天就赴海而去。

    陈天华是在羞愤中死去的。这羞愤不是针对日本人,不是针对清廷,而是针对“求利禄不居责任”的中国留学生和甘当奴隶麻木的祖国同胞。为我们族人的缺陷与陋习而感羞愤。他愿一死来警醒国人。我们不是一盘散沙,用我的血去做凝固剂吧。我们是长城,是龙的子孙。他愿一死来敲响那尊沉重的警世钟。热情泼到冰面上,融不了冰,也会化作一块碧玉。

    尽管异乡的清凉海水没有家乡小河温柔,可他来了。

    噩耗传来,人们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人们流泪传阅他的遗书,惋惜他的才华。天华,天华,天之英华,殇了。

    死者为大,国人是重死的。他的葬礼是一次不折不扣的政治运动。同乡会和留学生们冲破官方阻挠,自发组织护灵柩回乡。

    1906年春,陈天华的灵柩运回上海。

    中国公学为他和另一位投黄浦江自杀的姚宏业举行了一次追悼会,到会千余人,会上宣读了姚宏业的遗书和陈天华的绝命辞,大家痛哭流涕,决定将陈姚灵柩一起送回家乡湖南公葬。

    姚也是留日学生,因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布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而回国,在上海与秋瑾、于右任租屋开学,创办中国公学,开民间自办新学之先河。后因经费、校舍困难,加上诽谤流言,遂于清明日(3月7日)陈天华灵柩抵达上海之后于黄埔江投江而死。

    闰四月初一,灵柩经黄兴、禹之谟倡议筹办运回长沙,各界不顾官方阻挠,决定公葬于岳麓山。

    初七(5月29日)举行葬仪,长沙全城各校师生纷纷参加,送葬队伍达数万人,绵延十余里,凄凄哀歌,湘江为之悲鸣,麓山为之低垂。送葬队伍由朱张渡、小西门两处渡河“适值夏日,学生皆着白色制服,自长沙城中望之,全山为之缟素”军警站立一旁,亦为之感动,不加干涉。

    岳麓山,当年天华求学岳麓书院,可曾想今日魂归。

    有姚宏业促膝长谈,可为知己。几年后,黄兴来了,蔡锷来了。岳麓山成了群英荟萃的地方,可惜都是英年早逝。

    “革命大元帅”是孙中山的题字。死后殊荣,也是国人的习惯。

    民国虽立,但变乱纷呈,中国积贫积弱依旧。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是周恩来的诗句。周比陈小十岁。周年轻时是个诗人,这是他流传最广的诗,诗里写到了陈天华。这是新一代留学生,他们比陈天华走得更远。他们另起炉灶,要去寻找一条新的拯救之途。

    100年过去了,湖南新化陈天华广场上,立起他年青的形象。商业广告牌簇拥着他,他依旧是长发飘飘同学少年指点江山的样子。

    永远的三十岁。

    天华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