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女人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读了莎士比亚的大部分剧作,我忽然想知道,剧作家的妻子是何许人。守着这样一个大剧作家,是不是会幸福。这个高情商的作家,语言的魔术师,爱情的讴歌者,又如何爱他的女人。
奥斯卡是造梦的地方,一部莎翁情史,荣获7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等7项大奖。
我是带着疑问欣赏这影片的,这是一部有意思的爱情片。
银幕上的莎士比亚,与画像上的那个大脑壳老男人不一样,这是一个典型的帅哥,举止洒脱,二目含情,天生的少女杀手。他一出场就遇到麻烦,他江郎才尽了,不管剧场老板和债主怎么逼迫,他就是没有创作下一出戏的动力,这出戏叫罗密欧与海盗之女桃丝。怎么办?别人告诉他,女人的身体应该是最好的灵感源泉。
于是女人出现了,名叫维奥拉,一个做梦都想当演员的小姑娘,长得好看且趣味高雅,喜欢文艺,是莎士比亚的铁杆粉丝。听说莎士比亚有一出戏要招募演员,她跃跃欲试。但当时女人的社会地位很低,有女人不能粉墨登场的禁令,戏剧里的女性角色都是男人反串。维奥拉把自己的头发搞短了,嘴上粘了一撇可爱的小胡子,扮作一个俊小伙。结果面试成功,成为剧组的一员,她距离她的偶像近了。
维奥拉出身于富商之家,当时,家人已为她安排好一桩亲事,男人是脾气不太好的维瑟爵士。富家女嫁贵族,门当户对,但维奥拉暗恋着莎士比亚。年轻的莎翁一眼识破维奥拉是女儿身,二人很快就坠入爱河,爱得天翻地覆日月无光,并将这份爱顺延到戏剧里。人戏不分,是个高境界,莎士比亚因而灵感博发,鹅毛笔在纸面飞舞,他找到了自己的朱丽叶,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归宿。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就这样诞生了。
罗密欧与朱丽叶正要紧张排演,维奥拉却不小心暴露了女人身份,不得不离开剧组去嫁人。无奈,莎士比亚只好亲自扮演起罗密欧。临上场,演朱丽叶的小伙子却怯场了,上不得台面。在这万分焦急之际,盛装的维奥拉小姐跑回剧场,领衔主演朱丽叶,不但救了场,也圆了她的舞台梦。
舞台上,二人配合相当默契,演出极成功。但是莎士比亚却不得不接受一个痛苦的现实,维奥拉必须奉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之命与讨厌的维瑟爵士结婚。她要远走他乡,开始新生活。
莎士比亚只好忍痛割爱,化悲痛为力量,写出更多更好的剧本,献给远方的爱人。
此片多有媚俗甜腻之处。有人批评,有人赞赏。
毕竟,电影不是小说,更不是哲学,不需要那么深沉。作为观众,谁也不会拿影片当回大事。娱乐开心,是电影最大的功能。娱乐圈里,媚俗浅易是常态。新想法,旧框子,俊男靓女,无往不胜。莎翁情史能击败拯救大兵瑞恩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自有人们的理由。
在影片里,维奥拉出现时,莎士比亚已为人夫人父,这点,剧中有所交代。看样子,是莎士比亚的感情出了问题,妻子不愿尽夫妻义务,弄得丈夫失去了创作灵感。于是,在贪恋床第之欢的时代,在爱情至上的大旗下,剧作家有了一次浪漫的出轨。
事实是这样吗?因为史实的空白,后人很难说清。
莎士比亚一生没有留下一封书简,一页日记。人们对他知道的太少,一如莎士比亚评传的作者威尔逊所说,莎士比亚以52岁的年龄逝世,但有关他前半生28个年头的史实,几乎等于零。
据说,他18岁上,娶了一个叫安妮的女子,安妮大他8岁,半年后生下大女儿,两年后又生下一对龙凤胎。22岁时,他把老婆留在斯特拉福小城,一个人跑到伦敦去谋生。他离开家乡的原因是什么?没人知道。从22岁起,他无异于过着单身汉的分居生活,能说夫妻感情和谐稳定?
据当时的记载,莎士比亚很老实,有人缘,温良敦厚。威尔逊辩护道,我们毫无理由怀疑他的婚姻是不幸的。确实,他一生没留下任何丑闻传说,近乎人格完美。是他善于掩饰,还是当时的环境对剧作家非常宽容。
他有没有要死要活的一段恋情,或者逢场作戏的一些举动,没有证据来证明。
莎士比亚的女人观,我们只好去他的作品里去找寻一二。
在十二夜中,他写道:“女人永远要嫁一个比她大些的,那样,她才能够适合他,才能够在她丈夫的心里保持平衡。”
亨利四世有句台词,说世上令人难以忍受的莫过于“一个饶舌的妻子,一匹疲惫的马,一间乌烟瘴气的房子”
这是不是在无意识中,流露出自己婚姻生活的真相。这些,是否就是他自己的痛苦经验总结。
戏剧,小说,诗歌,都是纯文学的创作,能充分掩饰作者自己。如果是写散文,他早暴露无疑了。
莎士比亚52岁去世,他的遗书很长,把财产分的很细,什么东西给什么人,一清二楚。他把庞大的遗产分给了两个女儿。对于妻子,他仅提一句,把第二好的床连同家具留给她,这真是叫人猜不透的遗言。能说他爱妻子?
他那个著名的墓志铭更是扑朔迷离:
朋友,但愿不要挖掘埋葬于此的遗骸!
没碰触这石头的人有福
动我遗骸的人有祸!
太太安妮临终之际,希望和丈夫葬于同一墓穴,没能如愿。理由可能是教会方面不敢惹那谜一样的咒语。这又怎么理解呢?
写过这么多浪漫作品的人,应该有个浪漫的事。于是,后人的想象力就异常丰富了。莎翁情史就是这样一个想象的结果。
编剧马克诺曼的儿子在学校研究伊丽莎白一世时的剧作,他问父亲莎翁撰写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灵感来自何方,年轻人认为那一定是个坠入爱河的人所写,于是就衍生出莎翁情史的戏剧情节。
编剧利用史料的空白,就大胆假设了。
影片还原了英国中世纪的历史风貌,在环境设计上下足功夫,也真正展现出了一幅中世纪的浮世绘。金碧辉煌的皇家舞会,下流人聚集的小酒馆,人山人海的大剧院,社会经济的繁盛,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
于是一个摩登的爱情故事上演了,充斥着现代人的观念,颠覆了人们心目中那个儒雅的文豪形象。频繁的接吻镜头,翻来覆去的床第之事,更是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莎士比亚:在我心中你永远都不会老,不会凋谢,不会死亡。
这是多么经典的爱情表白。
影片,借助莎士比亚的戏剧方式,描写他的生平事迹,中间穿插着莎翁名剧的精彩片断。淋漓尽致地叙述了年轻的剧作家是如何驾驭自己的躁动之心,如何创作出浪漫爱情的巅峰之作。
通过银屏,我们可否窥见剧作家感情之一斑。
对于莎士比亚这样的大剧作家来说,他的感情世界毫无疑问是博大若海。早期喜剧,虽未臻成熟,但洋溢着青春的热情。历史剧中,对人生和社会的探讨更加深入。悲剧阶段,作家已窥见人生的深渊。传奇剧,是和解宽容的闭幕,体现了作者澄澈的心境。
对他的感情世界,我们可能触摸不到。
后人的想象可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他在哈姆雷特里写道“因为你,虽饱经忧患,却没有痛苦,以同样平静的态度,对待命运的打击和恩宠;能够那么适当地调和感情和理智,不让命运随意玩弄于指掌之间,那样的人才是真正幸福。”
当然,能创作出那么多杰作的人是幸福的,这毫无疑问。
读其文,想见其为人,注定叫我们困惑。
谜一般的莎士比亚,海一般的创作境界,叫后人叹为观止了。
读其文,带着谜团,去海中探珠,感觉非常妙。
读了莎士比亚的大部分剧作,我忽然想知道,剧作家的妻子是何许人。守着这样一个大剧作家,是不是会幸福。这个高情商的作家,语言的魔术师,爱情的讴歌者,又如何爱他的女人。
奥斯卡是造梦的地方,一部莎翁情史,荣获7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等7项大奖。
我是带着疑问欣赏这影片的,这是一部有意思的爱情片。
银幕上的莎士比亚,与画像上的那个大脑壳老男人不一样,这是一个典型的帅哥,举止洒脱,二目含情,天生的少女杀手。他一出场就遇到麻烦,他江郎才尽了,不管剧场老板和债主怎么逼迫,他就是没有创作下一出戏的动力,这出戏叫罗密欧与海盗之女桃丝。怎么办?别人告诉他,女人的身体应该是最好的灵感源泉。
于是女人出现了,名叫维奥拉,一个做梦都想当演员的小姑娘,长得好看且趣味高雅,喜欢文艺,是莎士比亚的铁杆粉丝。听说莎士比亚有一出戏要招募演员,她跃跃欲试。但当时女人的社会地位很低,有女人不能粉墨登场的禁令,戏剧里的女性角色都是男人反串。维奥拉把自己的头发搞短了,嘴上粘了一撇可爱的小胡子,扮作一个俊小伙。结果面试成功,成为剧组的一员,她距离她的偶像近了。
维奥拉出身于富商之家,当时,家人已为她安排好一桩亲事,男人是脾气不太好的维瑟爵士。富家女嫁贵族,门当户对,但维奥拉暗恋着莎士比亚。年轻的莎翁一眼识破维奥拉是女儿身,二人很快就坠入爱河,爱得天翻地覆日月无光,并将这份爱顺延到戏剧里。人戏不分,是个高境界,莎士比亚因而灵感博发,鹅毛笔在纸面飞舞,他找到了自己的朱丽叶,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归宿。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就这样诞生了。
罗密欧与朱丽叶正要紧张排演,维奥拉却不小心暴露了女人身份,不得不离开剧组去嫁人。无奈,莎士比亚只好亲自扮演起罗密欧。临上场,演朱丽叶的小伙子却怯场了,上不得台面。在这万分焦急之际,盛装的维奥拉小姐跑回剧场,领衔主演朱丽叶,不但救了场,也圆了她的舞台梦。
舞台上,二人配合相当默契,演出极成功。但是莎士比亚却不得不接受一个痛苦的现实,维奥拉必须奉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之命与讨厌的维瑟爵士结婚。她要远走他乡,开始新生活。
莎士比亚只好忍痛割爱,化悲痛为力量,写出更多更好的剧本,献给远方的爱人。
此片多有媚俗甜腻之处。有人批评,有人赞赏。
毕竟,电影不是小说,更不是哲学,不需要那么深沉。作为观众,谁也不会拿影片当回大事。娱乐开心,是电影最大的功能。娱乐圈里,媚俗浅易是常态。新想法,旧框子,俊男靓女,无往不胜。莎翁情史能击败拯救大兵瑞恩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自有人们的理由。
在影片里,维奥拉出现时,莎士比亚已为人夫人父,这点,剧中有所交代。看样子,是莎士比亚的感情出了问题,妻子不愿尽夫妻义务,弄得丈夫失去了创作灵感。于是,在贪恋床第之欢的时代,在爱情至上的大旗下,剧作家有了一次浪漫的出轨。
事实是这样吗?因为史实的空白,后人很难说清。
莎士比亚一生没有留下一封书简,一页日记。人们对他知道的太少,一如莎士比亚评传的作者威尔逊所说,莎士比亚以52岁的年龄逝世,但有关他前半生28个年头的史实,几乎等于零。
据说,他18岁上,娶了一个叫安妮的女子,安妮大他8岁,半年后生下大女儿,两年后又生下一对龙凤胎。22岁时,他把老婆留在斯特拉福小城,一个人跑到伦敦去谋生。他离开家乡的原因是什么?没人知道。从22岁起,他无异于过着单身汉的分居生活,能说夫妻感情和谐稳定?
据当时的记载,莎士比亚很老实,有人缘,温良敦厚。威尔逊辩护道,我们毫无理由怀疑他的婚姻是不幸的。确实,他一生没留下任何丑闻传说,近乎人格完美。是他善于掩饰,还是当时的环境对剧作家非常宽容。
他有没有要死要活的一段恋情,或者逢场作戏的一些举动,没有证据来证明。
莎士比亚的女人观,我们只好去他的作品里去找寻一二。
在十二夜中,他写道:“女人永远要嫁一个比她大些的,那样,她才能够适合他,才能够在她丈夫的心里保持平衡。”
亨利四世有句台词,说世上令人难以忍受的莫过于“一个饶舌的妻子,一匹疲惫的马,一间乌烟瘴气的房子”
这是不是在无意识中,流露出自己婚姻生活的真相。这些,是否就是他自己的痛苦经验总结。
戏剧,小说,诗歌,都是纯文学的创作,能充分掩饰作者自己。如果是写散文,他早暴露无疑了。
莎士比亚52岁去世,他的遗书很长,把财产分的很细,什么东西给什么人,一清二楚。他把庞大的遗产分给了两个女儿。对于妻子,他仅提一句,把第二好的床连同家具留给她,这真是叫人猜不透的遗言。能说他爱妻子?
他那个著名的墓志铭更是扑朔迷离:
朋友,但愿不要挖掘埋葬于此的遗骸!
没碰触这石头的人有福
动我遗骸的人有祸!
太太安妮临终之际,希望和丈夫葬于同一墓穴,没能如愿。理由可能是教会方面不敢惹那谜一样的咒语。这又怎么理解呢?
写过这么多浪漫作品的人,应该有个浪漫的事。于是,后人的想象力就异常丰富了。莎翁情史就是这样一个想象的结果。
编剧马克诺曼的儿子在学校研究伊丽莎白一世时的剧作,他问父亲莎翁撰写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灵感来自何方,年轻人认为那一定是个坠入爱河的人所写,于是就衍生出莎翁情史的戏剧情节。
编剧利用史料的空白,就大胆假设了。
影片还原了英国中世纪的历史风貌,在环境设计上下足功夫,也真正展现出了一幅中世纪的浮世绘。金碧辉煌的皇家舞会,下流人聚集的小酒馆,人山人海的大剧院,社会经济的繁盛,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
于是一个摩登的爱情故事上演了,充斥着现代人的观念,颠覆了人们心目中那个儒雅的文豪形象。频繁的接吻镜头,翻来覆去的床第之事,更是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莎士比亚:在我心中你永远都不会老,不会凋谢,不会死亡。
这是多么经典的爱情表白。
影片,借助莎士比亚的戏剧方式,描写他的生平事迹,中间穿插着莎翁名剧的精彩片断。淋漓尽致地叙述了年轻的剧作家是如何驾驭自己的躁动之心,如何创作出浪漫爱情的巅峰之作。
通过银屏,我们可否窥见剧作家感情之一斑。
对于莎士比亚这样的大剧作家来说,他的感情世界毫无疑问是博大若海。早期喜剧,虽未臻成熟,但洋溢着青春的热情。历史剧中,对人生和社会的探讨更加深入。悲剧阶段,作家已窥见人生的深渊。传奇剧,是和解宽容的闭幕,体现了作者澄澈的心境。
对他的感情世界,我们可能触摸不到。
后人的想象可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他在哈姆雷特里写道“因为你,虽饱经忧患,却没有痛苦,以同样平静的态度,对待命运的打击和恩宠;能够那么适当地调和感情和理智,不让命运随意玩弄于指掌之间,那样的人才是真正幸福。”
当然,能创作出那么多杰作的人是幸福的,这毫无疑问。
读其文,想见其为人,注定叫我们困惑。
谜一般的莎士比亚,海一般的创作境界,叫后人叹为观止了。
读其文,带着谜团,去海中探珠,感觉非常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