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秩序22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你看过比一片雪花更完美的东西吗?它的纷繁、结构、对称,与自己的一致性,以及与所有其他的不同的独创性——全都是个谜。你对自然的这个令人敬畏的展示奇迹啧啧称奇。然而,如果我在单单一片雪花上就能这样做,你想我对宇宙能做的——且已做了的——是什么呢?
——尼尔唐那沃许与神对话(美国畅销书作家)
据说,牛顿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有一位朋友,也是大科学家,却不信神。于是,牛顿制作了一个太阳系的模型,中央是一个镀金太阳,四围各大行星照顺序排列整齐。一拉曲柄,各行星立刻按照轨道和谐转动,非常美妙。
一天,牛顿的这位朋友来访,见到这模型,玩弄了好久,惊叹叫好,立刻问是谁造的。牛顿回答说:“没有谁造的,是偶然成了这个样子的。”
朋友奇怪地说:“这么精美的模型,怎么会没有人制作它?无论如何必定有一个人造它,并且是个天才的人。”
这时牛顿才笑着拍着朋友肩头说:“如果这么简单的模型都一定要有人来制作方能形成,那比这复杂得多的宇宙,为什么就没有一位设计和创造者呢?如此简单的模型,尚且不能叫你相信没有一个设计创造的人,难道真实的宇宙,你说它是自然碰巧产生,没有造它的主,是合理的吗?”
朋友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牛顿是借这个模型来告诉他一个简单的道理:神的存在,在逻辑上,有其必然性。由于被牛顿说服,从此这位朋友也信有神了。
牛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宇宙中没有意外,没有巧合,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一定的规律和原因。世界不会被随意选择,一片雪花尚且被设计得如此完美,何况整个广阔美丽的宇宙呢?
九大行星运转
有史以来,哲学家对宇宙规律和秩序的思索从未间断,并乐此不疲。西方哲人曾经细致观察过天体运动,总结出“星象学”从稍显主观的角度,对宇宙规律进行了描述。东方哲学易经的一个主导思想是“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就是对宇宙规律的总体概括。
到了近代,哲学家借助自然科学的发展,从更加理性和客观的角度来解释宇宙规律。17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深受自然科学精神的影响,创立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完整体系,并宣称:世界上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其原因,因此也都是必然的;有些事物之所以称作偶然的,那只是因为人们还不知道它们的原因。从而肯定了事物的客观因果联系。理性思维有其固然的局限性,当理性思维无法穷究宇宙规律的始端时,人们便借助“神”的称谓,认为神主宰和决定一切,神是第一原因,第一原动力。由此,宗教便在哲学思辨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像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在对宇宙规律进行系统性阐述时,他认为“万物都预先为神所决定”并断言“一切事物都依必然的法则出于神之永恒的命令”他否认偶然性的客观存在,认为在自然之中,没有偶然,没有属于意外的事物。偶然这个概念是没有意义的、用来掩饰人们无知的空洞概念。再像德国大哲学家康德,他用更加理性的思维去探索宇宙规律,同时也对宗教的价值做了更深层次的理性分析和理性肯定。他认为,在宇宙中,天体不断形成,又不段毁灭;千千万万的太阳不断燃烧,又不断熄灭,宇宙万物处于永恒的生死成毁的过程中,他说:“这个大自然的火凤凰之所以自焚,就是为了要从它的灰烬中恢复青春得到重生”康德作了这些充满激情的描述,同时也没忘记和上帝的妥协,他写道:“这个结论是完全正确的:如果在宇宙的结构中显露出秩序和美丽,那就是上帝。然而另一个结论的正确性也不亚于前者,这另一个结论是:如果这种秩序可以由普遍的自然规律中推导出来,那末整个自然必定是最高智慧在起作用”
这些哲学家对宇宙秩序的存在都给予了相当肯定的回答,但对人类是否能充分掌握这些秩序,却持有很大的怀疑。斯宾诺莎说人类只能认识实体中的广延和思想两种属性,但未知的属性领域很大。康德最终把自然规律归结于拥有最高智慧的上帝在起作用,他认为人只是理性存在者中的一类,而不是唯一的或完全的理性动物,人类的理性有其局限性,不可能掌握宇宙的全部秩序。
现代科学的发展,也正在为“人类的理性有其局限性”的观点提供有力的佐证。目前,科学家已经探测到,宇宙中有多种不同的维次空间,而人类仅仅生存于三维空间内。人类对宇宙所有的物理探索,永远只是在三维空间内进行,肉体无法超越三维空间,并且,即使在三维空间内,人类能够探究的领域也相当有限。有些学者推断,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物体的长度会变小,当物体的速度达到或超过光速之后,物体的长度会变为零,对于地球上的人来说,这个物体似乎变小或消失了,实际上,它并没有真的变小或消失,而是完全或部分示现在与它的速度相匹配的另一个维次空间了。当它的速度与我们的维次空间速度相匹配时,我们又会再次看到它。而在0和光速之间,实际上存在着无量的维次空间。这种推断有其合情合理之处,值得在未来的科学试验中测试。美国科教电影我们到底知道多少公布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科学家已经发现,人类大脑每秒处理4000g信息,而反映到意识层中的只有2k,比率接近为0。这就是说,人类大脑始终不断和宇宙发生着巨量信息的交换,可我们的意识所知却微乎其微。在这每秒4000g的海量信息中,有多少人类目前无法掌控的信息,可想而知。所以,面对宇宙的永恒秩序,哲学家和科学家们无不感受到了人类的渺小和局限。
由于人类的理性有其局限性,因此,对于宇宙,人类只能有局部的了解。在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偶然,看到了许多因缘际会,却不明所以,无法全局体验到宇宙秩序的精密和美丽。正如宇宙物理学家霍金所说,宇宙中一切都是注定的吗?答案是“是”的确是“是”但是其答案也可以为“不是”因为我们永远不能知道什么是被确定的。作为理性生命中的一种,人类很难突破自身的局限性。所以,在这个前提下,人类要学会有“自知之明”若是人类自以为无所不能,人定胜天,莽撞向大自然挑战,必然自讨苦吃。
其实,早在古希腊时期,智慧的思想者就意识到人类自身的局限性。苏格拉底提出了人类无知论,他认为真正的智慧掌握在“神”的手中,人类在智慧面前,在“神”面前,只应存有虔诚的心态,而不应妄自尊大。而在苏格拉底之前,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格拉在论神也已说过: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存在,也不知道他们不存在。有许多东西使我们不能认识这些,例如问题的晦涩,人生的短暂等。后代哲学家发展了此种哲学思想,像德国哲学家库萨的尼古拉,他用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我自知我无知”来说明“认识到自己一无所知”他提出“有学问的无知”是指人们通过知识的探求,达到对自己无知的认识,而对这门“无知课”学的越深刻,就越接近于真理。近代法国启蒙哲学家伏尔泰以更加激烈的方式,指出人类理性的局限性,他说:“关于我们自己,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我们不知道什么是运动、生命、感觉和思想;物质的要素,正如其余一切事物一样,也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我们是一些摸索着走路和推论的盲人”对生命的深度思索,以及对人类的悲悯,让这些思想智者以各自的方式,提醒人们要有“自知之明”淡化自性中“唯我独尊”的因子。
中国诗人说“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用美丽的语言表现出高深的道理,人类就是在时间和空间所交织的笼中度过一生,除非修炼成精,否则很难“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人类只有承认了自身的局限性,找到在宇宙中的定位,才能对宇宙的秩序和规律产生敬畏感,并在大自然面前虔诚和自我净化,尊重和爱护大自然,从而达到中国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享受和谐宇宙的美妙。
你看过比一片雪花更完美的东西吗?它的纷繁、结构、对称,与自己的一致性,以及与所有其他的不同的独创性——全都是个谜。你对自然的这个令人敬畏的展示奇迹啧啧称奇。然而,如果我在单单一片雪花上就能这样做,你想我对宇宙能做的——且已做了的——是什么呢?
——尼尔唐那沃许与神对话(美国畅销书作家)
据说,牛顿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有一位朋友,也是大科学家,却不信神。于是,牛顿制作了一个太阳系的模型,中央是一个镀金太阳,四围各大行星照顺序排列整齐。一拉曲柄,各行星立刻按照轨道和谐转动,非常美妙。
一天,牛顿的这位朋友来访,见到这模型,玩弄了好久,惊叹叫好,立刻问是谁造的。牛顿回答说:“没有谁造的,是偶然成了这个样子的。”
朋友奇怪地说:“这么精美的模型,怎么会没有人制作它?无论如何必定有一个人造它,并且是个天才的人。”
这时牛顿才笑着拍着朋友肩头说:“如果这么简单的模型都一定要有人来制作方能形成,那比这复杂得多的宇宙,为什么就没有一位设计和创造者呢?如此简单的模型,尚且不能叫你相信没有一个设计创造的人,难道真实的宇宙,你说它是自然碰巧产生,没有造它的主,是合理的吗?”
朋友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牛顿是借这个模型来告诉他一个简单的道理:神的存在,在逻辑上,有其必然性。由于被牛顿说服,从此这位朋友也信有神了。
牛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宇宙中没有意外,没有巧合,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一定的规律和原因。世界不会被随意选择,一片雪花尚且被设计得如此完美,何况整个广阔美丽的宇宙呢?
九大行星运转
有史以来,哲学家对宇宙规律和秩序的思索从未间断,并乐此不疲。西方哲人曾经细致观察过天体运动,总结出“星象学”从稍显主观的角度,对宇宙规律进行了描述。东方哲学易经的一个主导思想是“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就是对宇宙规律的总体概括。
到了近代,哲学家借助自然科学的发展,从更加理性和客观的角度来解释宇宙规律。17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深受自然科学精神的影响,创立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完整体系,并宣称:世界上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其原因,因此也都是必然的;有些事物之所以称作偶然的,那只是因为人们还不知道它们的原因。从而肯定了事物的客观因果联系。理性思维有其固然的局限性,当理性思维无法穷究宇宙规律的始端时,人们便借助“神”的称谓,认为神主宰和决定一切,神是第一原因,第一原动力。由此,宗教便在哲学思辨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像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在对宇宙规律进行系统性阐述时,他认为“万物都预先为神所决定”并断言“一切事物都依必然的法则出于神之永恒的命令”他否认偶然性的客观存在,认为在自然之中,没有偶然,没有属于意外的事物。偶然这个概念是没有意义的、用来掩饰人们无知的空洞概念。再像德国大哲学家康德,他用更加理性的思维去探索宇宙规律,同时也对宗教的价值做了更深层次的理性分析和理性肯定。他认为,在宇宙中,天体不断形成,又不段毁灭;千千万万的太阳不断燃烧,又不断熄灭,宇宙万物处于永恒的生死成毁的过程中,他说:“这个大自然的火凤凰之所以自焚,就是为了要从它的灰烬中恢复青春得到重生”康德作了这些充满激情的描述,同时也没忘记和上帝的妥协,他写道:“这个结论是完全正确的:如果在宇宙的结构中显露出秩序和美丽,那就是上帝。然而另一个结论的正确性也不亚于前者,这另一个结论是:如果这种秩序可以由普遍的自然规律中推导出来,那末整个自然必定是最高智慧在起作用”
这些哲学家对宇宙秩序的存在都给予了相当肯定的回答,但对人类是否能充分掌握这些秩序,却持有很大的怀疑。斯宾诺莎说人类只能认识实体中的广延和思想两种属性,但未知的属性领域很大。康德最终把自然规律归结于拥有最高智慧的上帝在起作用,他认为人只是理性存在者中的一类,而不是唯一的或完全的理性动物,人类的理性有其局限性,不可能掌握宇宙的全部秩序。
现代科学的发展,也正在为“人类的理性有其局限性”的观点提供有力的佐证。目前,科学家已经探测到,宇宙中有多种不同的维次空间,而人类仅仅生存于三维空间内。人类对宇宙所有的物理探索,永远只是在三维空间内进行,肉体无法超越三维空间,并且,即使在三维空间内,人类能够探究的领域也相当有限。有些学者推断,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物体的长度会变小,当物体的速度达到或超过光速之后,物体的长度会变为零,对于地球上的人来说,这个物体似乎变小或消失了,实际上,它并没有真的变小或消失,而是完全或部分示现在与它的速度相匹配的另一个维次空间了。当它的速度与我们的维次空间速度相匹配时,我们又会再次看到它。而在0和光速之间,实际上存在着无量的维次空间。这种推断有其合情合理之处,值得在未来的科学试验中测试。美国科教电影我们到底知道多少公布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科学家已经发现,人类大脑每秒处理4000g信息,而反映到意识层中的只有2k,比率接近为0。这就是说,人类大脑始终不断和宇宙发生着巨量信息的交换,可我们的意识所知却微乎其微。在这每秒4000g的海量信息中,有多少人类目前无法掌控的信息,可想而知。所以,面对宇宙的永恒秩序,哲学家和科学家们无不感受到了人类的渺小和局限。
由于人类的理性有其局限性,因此,对于宇宙,人类只能有局部的了解。在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偶然,看到了许多因缘际会,却不明所以,无法全局体验到宇宙秩序的精密和美丽。正如宇宙物理学家霍金所说,宇宙中一切都是注定的吗?答案是“是”的确是“是”但是其答案也可以为“不是”因为我们永远不能知道什么是被确定的。作为理性生命中的一种,人类很难突破自身的局限性。所以,在这个前提下,人类要学会有“自知之明”若是人类自以为无所不能,人定胜天,莽撞向大自然挑战,必然自讨苦吃。
其实,早在古希腊时期,智慧的思想者就意识到人类自身的局限性。苏格拉底提出了人类无知论,他认为真正的智慧掌握在“神”的手中,人类在智慧面前,在“神”面前,只应存有虔诚的心态,而不应妄自尊大。而在苏格拉底之前,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格拉在论神也已说过: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存在,也不知道他们不存在。有许多东西使我们不能认识这些,例如问题的晦涩,人生的短暂等。后代哲学家发展了此种哲学思想,像德国哲学家库萨的尼古拉,他用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我自知我无知”来说明“认识到自己一无所知”他提出“有学问的无知”是指人们通过知识的探求,达到对自己无知的认识,而对这门“无知课”学的越深刻,就越接近于真理。近代法国启蒙哲学家伏尔泰以更加激烈的方式,指出人类理性的局限性,他说:“关于我们自己,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我们不知道什么是运动、生命、感觉和思想;物质的要素,正如其余一切事物一样,也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我们是一些摸索着走路和推论的盲人”对生命的深度思索,以及对人类的悲悯,让这些思想智者以各自的方式,提醒人们要有“自知之明”淡化自性中“唯我独尊”的因子。
中国诗人说“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用美丽的语言表现出高深的道理,人类就是在时间和空间所交织的笼中度过一生,除非修炼成精,否则很难“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人类只有承认了自身的局限性,找到在宇宙中的定位,才能对宇宙的秩序和规律产生敬畏感,并在大自然面前虔诚和自我净化,尊重和爱护大自然,从而达到中国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享受和谐宇宙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