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柳明拖着软弱的身体,三天后,终于在紫云山的一条小支脉里找到了她的十位女病员,开始过起一种从未经历过的奇特生活:每天天不亮,女战士们在一个小山坳的独户人家里,吃罢用北瓜、豆角、土豆再加上少许粮食——玉米或小米做成的瓜菜饭,就分头出去,各自在山间野草中寻找隐蔽地,分散隐蔽起来。一隐蔽就是一天。直到日落西山,敌人的搜山队回到集镇临时据点里去了,大家这才一个个回到山坳中的小屋里集中起来;再做一顿瓜菜稀饭吃,并在小屋的炕上、地上睡上半宿。
柳明每天的生活也不例外:在拂晓前吃罢用搪瓷小碗盛着的瓜菜饭——因为吃了这一顿,要到天黑后才能吃第二顿,大家都努力多吃。柳明一顿要在大柴锅里盛上七小碗才能吃饱。然后,她走出小屋,奔向草丛,独自找寻隐身地点,隐蔽起来。所不同的是每天晚上,她都要花功夫为这些女同志一个个地检查身体情况,虽然这十位同志都是不太重的病号。
敌人又向紫云山追踪而来,为了不泄露别人的隐藏地点,上级指示她们采用了地下工作的办法——单线联系。晚上聚在一起,白天,谁也不知道谁藏在哪儿。好在这十位女病号身体逐渐好转,连韩美琳和她的婴儿也渐渐壮实些了。柳明对这母子俩格外关心,每天晚上聚在小屋里时,她特地把粥里的粮食多分给小母亲一些,又怕婴儿营养不够,还每天撇出一些米汤亲自喂给他喝。韩美琳是一个二十一岁的本地女干部,原在北平上过高中“七。七”事变后,本县发起组织妇女救国会,她就参加了工作,并且是县妇救会主任。她刚结婚就怀了孕;这次大扫荡时,因快要分娩,就随同医院转移了。她大眼睛、小嘴巴,一张好看的瓜子脸,浑身散发着一种质朴的青春气息。别看生活艰苦,每当晚上大家坐在土炕上,她解开怀给孩子喂奶时,脸上就会浮现出一种幸福的微笑。柳明看着这慈爱的小母亲形象,觉得很像她看过的一张圣母玛丽亚的油画,心里也不由得滋生了一种母性的爱。她笑着向韩美琳说:“小韩,你们给孩子起了名子么?这孩子长的怪不错呢,像你,有双大眼睛。”“柳主任,你为俺母子吃了大苦,还闹了场病,你给俺儿子起个名子吧!往后好叫孩儿永远记住你。”柳明当真地思索起来。过了一会儿,说:“这孩子生在苦难的战争年代,刚出世就遇上敌人扫荡,就逃难受苦。给他起名懩涯褣好么?你爱人姓张?就叫他张难吧?”韩美琳笑着点头。立刻紧搂着孩子,吻着孩子的脸蛋叫起“小难难”来。
其他几个女同志也都说好。年龄最大的朱大姐还说:“难”可以解释成“困难中成长”“克难成材”大家吻着婴儿。婴儿也给大家带来了欢乐。整个白天,面对莽莽群山引起的孤寂和怅惘,耳听声声枪炮带来的惊恐与疲劳,此刻全消失了。在窄小的茅草屋里发出了女同志们特有的尖细悦耳的欢笑声。
天上的白云飘飘渺渺多么美;巍巍的太行山脉多么雄伟壮丽;荒山、小溪、岩洞、巨石,满山遍野的荆条,把世界装扮成一幅多么粗犷美丽的油画我有恐惧,不时也有新奇和喜悦的感情荡漾心头
柳明找到一个敞口的、只能容纳一人坐在里面,像个小佛龛似的岩洞。每天,她爬到峭壁上,用许多荆条围插在岩洞外,好像是自然生长的紫荆。然后,她就成天打坐似的坐在里面。即使敌人走到跟前,也不会轻易被发觉。天天这样,枯坐着太无聊,唯一的消遣就是写日记,要不,就擦拭医院发给她的一支小勃朗宁手枪。她拿着钢笔,不管枪炮声如何时远时近地发出惊人的声响,她也可以专注地在一个小本子上写——记。前面几句描述心境和自然风光的话,就是她写在日记上的。她写着,不停地写着,那个神奇的记事本,把她带到了另一个世界——她忘掉了眼前危险的环境,忘掉了残酷的敌人,也听不见枪炮的嗥叫,一心扑在写、记上,仿佛真是个坐在佛龛里就要出世的小尼姑。
小佛龛似的岩穴,可避风雨、挡日晒,更重要的是,可躲避敌人的搜索。但除了写日记,整天没有一个人可说话;除了面前的荆条和透过荆条望到天上浮动的白云,她什么也看不见;除了枪炮声,她什么也听不见。有时,她也爱遐想,但一旦回到现实来,就感到寂寞了。
寂寞中,她想起曹鸿远。
他可曾把药品买来?反扫荡后,伤病员会更多,药品、手术器械需要量也会更大。而且,他安好么?遇到危险了么?她悬心了。
寂寞中,她有时也想起白士吾。
她恨他当了特务,庆幸自己没有成为他的感情的俘虏。可是,又常有微微的内疚,觉得有点对不起他尤其是在岩石下遭受风雨侵袭的夜晚,她怎么忽然想起金丝笼子,想起雪白的病房来?她在日记上鞭挞了这刹那的动摇;狠狠地谴责了自己的怀旧情感。
寂寞中,那个圆脸、圆眼的人,也在她心上飘浮起。把脸挨得这么近,还自称“女婿”确实使她着恼;但那种体贴入微的殷勤,又使她有点儿感动高烧很快退了;衣服换得干净;整夜的照顾;不是常里平,自己的病,能好得这么快?以后,应当怎样对待这个人呢?
呵,还有,反扫荡已经半个多月了。自己负责的十个女病号,加上婴儿难难,连她一共十二个人,粮食已吃得差不多——一天两顿,原来还能吃上稠粥,随着和卫生部门、供给部门完全断绝了联系,她们的饭就越来越稀了。而敌人还在搜山,情况一直很紧张。众多的伤病员分散在这么多条山沟、峡谷中,供给人员有限,许多零星分散的伤病员都互相找不到了,只有各自为战,各想办法。要不是她看到贫苦的老乡只用少许粮食掺着北瓜、土豆当饭吃,及时动员大家学着吃起瓜菜饭,说不定早已断炊啦!现在就仗着向附近几家老乡买些北瓜、土豆代替粮食,大家的伙食才勉强维持下来。想起往后怎么当这个“家”她手中攥着手枪和日记本,抬眼望着荆条缝隙中的白云,发呆了,忧虑了
一个夜晚,柳明回到山坳小屋。其他九个女同志都回来了,只有韩美琳母子没有回来。天大黑了,做好了菜粥,该吃饭了,这母子俩仍不见回来。几个女同志开始担心了,尤其柳明,更加忧虑不安。是迷失了路?是掉在山沟里了?还是?她坚决不再等待了,找了两个老乡带路,随着他们举起的火把,爬山越岭,在荒沟草堰、巉岩乱石中到处寻找。
“韩美琳呀,你在哪儿呀?”“难难,张难难!美琳的儿子小难难,你们怎么没有应声呀?”一个中年老乡也用粗沙的声音跟着柳明喊叫:“韩同志!韩同志呀”敌人白天出击搜山、扫荡,夜晚都回到几十里路以外的据点里去了,这时人们可以尽情地呼喊,火把在黝黑的弯弯曲曲的山上闪闪发光。
夜深沉,一弯新月,斜挂天边。山风呼啸,寒气袭人。
荒山没有回声。
峡谷没有回声。
他们又用镰刀砍去一些野草与荆条,还是没有韩美琳母子的踪迹。
天都快明了,柳明累得没有一丝力气;她忽然生出希望:也许她早回去了呢,我们却在这儿找她?
回到宿处,茅草屋里的小炕上,泥胎似的坐着九位女病号,依然没有韩美琳母子。
柳明挤坐在炕上,也不出声。昨晚的菜粥还原封不动地冷在铁锅里。大家难过得谁也没有吃饭。凌晨,应当吃过饭上山了,可是,她们谁也没有动——不吃也不动。
天大亮了,柳明悚然警觉,她是负责十位病号的生活和安全的。不能因为韩美琳,再使其他人遭到危险。于是,她忍住泪水,一个个劝说那些女同志。她们中最大的朱朋也不过二十六、七岁——一位军官的家属;最小的只有十七岁——一个刚从北平出来的中学生黎菊。其余七位,多数是部队首长的家属,文化不高,都没有斗争经验。柳明劝她们仍然到山上各自隐蔽去。不知是疲倦了?绝望了?还是过分伤心?韩美琳不回来,她们一个个都挤着倒在小炕上不声不响,不再动身。
柳明无奈,她又找来几个老乡,请他们分头去寻找韩美琳的下落。她坐在门外一块石头上,为倒在小炕上的几位女病号站岗放哨,也在等待小韩和难难的消息。这时她又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敢情是小韩的丈夫找到她了,把妻子接到他住的地方去,却来不及给这边送个信儿
要是这样就好了。她想象韩美琳的丈夫也是个英俊的小伙子,听说他是地委书记,挺能干的。柳明再没有心思写日记了,她的心思全被小韩母子所占据。
多么难捱的时刻呵!呆坐石上的柳明,朦胧中似乎看见了圣母玛丽亚和她怀中那肥胖的婴儿。望着望着,圣母忽然变成了韩美琳。她正怀抱难难,坐在炕上给他喂奶。柳明跳起身扑向茅屋,嘴里喊着:“韩美琳!韩美琳”屋里的人都一跃而起,齐声说:“小韩回来了么?”“没有——她没有”柳明说着,眼圈红了。
柳明拖着软弱的身体,三天后,终于在紫云山的一条小支脉里找到了她的十位女病员,开始过起一种从未经历过的奇特生活:每天天不亮,女战士们在一个小山坳的独户人家里,吃罢用北瓜、豆角、土豆再加上少许粮食——玉米或小米做成的瓜菜饭,就分头出去,各自在山间野草中寻找隐蔽地,分散隐蔽起来。一隐蔽就是一天。直到日落西山,敌人的搜山队回到集镇临时据点里去了,大家这才一个个回到山坳中的小屋里集中起来;再做一顿瓜菜稀饭吃,并在小屋的炕上、地上睡上半宿。
柳明每天的生活也不例外:在拂晓前吃罢用搪瓷小碗盛着的瓜菜饭——因为吃了这一顿,要到天黑后才能吃第二顿,大家都努力多吃。柳明一顿要在大柴锅里盛上七小碗才能吃饱。然后,她走出小屋,奔向草丛,独自找寻隐身地点,隐蔽起来。所不同的是每天晚上,她都要花功夫为这些女同志一个个地检查身体情况,虽然这十位同志都是不太重的病号。
敌人又向紫云山追踪而来,为了不泄露别人的隐藏地点,上级指示她们采用了地下工作的办法——单线联系。晚上聚在一起,白天,谁也不知道谁藏在哪儿。好在这十位女病号身体逐渐好转,连韩美琳和她的婴儿也渐渐壮实些了。柳明对这母子俩格外关心,每天晚上聚在小屋里时,她特地把粥里的粮食多分给小母亲一些,又怕婴儿营养不够,还每天撇出一些米汤亲自喂给他喝。韩美琳是一个二十一岁的本地女干部,原在北平上过高中“七。七”事变后,本县发起组织妇女救国会,她就参加了工作,并且是县妇救会主任。她刚结婚就怀了孕;这次大扫荡时,因快要分娩,就随同医院转移了。她大眼睛、小嘴巴,一张好看的瓜子脸,浑身散发着一种质朴的青春气息。别看生活艰苦,每当晚上大家坐在土炕上,她解开怀给孩子喂奶时,脸上就会浮现出一种幸福的微笑。柳明看着这慈爱的小母亲形象,觉得很像她看过的一张圣母玛丽亚的油画,心里也不由得滋生了一种母性的爱。她笑着向韩美琳说:“小韩,你们给孩子起了名子么?这孩子长的怪不错呢,像你,有双大眼睛。”“柳主任,你为俺母子吃了大苦,还闹了场病,你给俺儿子起个名子吧!往后好叫孩儿永远记住你。”柳明当真地思索起来。过了一会儿,说:“这孩子生在苦难的战争年代,刚出世就遇上敌人扫荡,就逃难受苦。给他起名懩涯褣好么?你爱人姓张?就叫他张难吧?”韩美琳笑着点头。立刻紧搂着孩子,吻着孩子的脸蛋叫起“小难难”来。
其他几个女同志也都说好。年龄最大的朱大姐还说:“难”可以解释成“困难中成长”“克难成材”大家吻着婴儿。婴儿也给大家带来了欢乐。整个白天,面对莽莽群山引起的孤寂和怅惘,耳听声声枪炮带来的惊恐与疲劳,此刻全消失了。在窄小的茅草屋里发出了女同志们特有的尖细悦耳的欢笑声。
天上的白云飘飘渺渺多么美;巍巍的太行山脉多么雄伟壮丽;荒山、小溪、岩洞、巨石,满山遍野的荆条,把世界装扮成一幅多么粗犷美丽的油画我有恐惧,不时也有新奇和喜悦的感情荡漾心头
柳明找到一个敞口的、只能容纳一人坐在里面,像个小佛龛似的岩洞。每天,她爬到峭壁上,用许多荆条围插在岩洞外,好像是自然生长的紫荆。然后,她就成天打坐似的坐在里面。即使敌人走到跟前,也不会轻易被发觉。天天这样,枯坐着太无聊,唯一的消遣就是写日记,要不,就擦拭医院发给她的一支小勃朗宁手枪。她拿着钢笔,不管枪炮声如何时远时近地发出惊人的声响,她也可以专注地在一个小本子上写——记。前面几句描述心境和自然风光的话,就是她写在日记上的。她写着,不停地写着,那个神奇的记事本,把她带到了另一个世界——她忘掉了眼前危险的环境,忘掉了残酷的敌人,也听不见枪炮的嗥叫,一心扑在写、记上,仿佛真是个坐在佛龛里就要出世的小尼姑。
小佛龛似的岩穴,可避风雨、挡日晒,更重要的是,可躲避敌人的搜索。但除了写日记,整天没有一个人可说话;除了面前的荆条和透过荆条望到天上浮动的白云,她什么也看不见;除了枪炮声,她什么也听不见。有时,她也爱遐想,但一旦回到现实来,就感到寂寞了。
寂寞中,她想起曹鸿远。
他可曾把药品买来?反扫荡后,伤病员会更多,药品、手术器械需要量也会更大。而且,他安好么?遇到危险了么?她悬心了。
寂寞中,她有时也想起白士吾。
她恨他当了特务,庆幸自己没有成为他的感情的俘虏。可是,又常有微微的内疚,觉得有点对不起他尤其是在岩石下遭受风雨侵袭的夜晚,她怎么忽然想起金丝笼子,想起雪白的病房来?她在日记上鞭挞了这刹那的动摇;狠狠地谴责了自己的怀旧情感。
寂寞中,那个圆脸、圆眼的人,也在她心上飘浮起。把脸挨得这么近,还自称“女婿”确实使她着恼;但那种体贴入微的殷勤,又使她有点儿感动高烧很快退了;衣服换得干净;整夜的照顾;不是常里平,自己的病,能好得这么快?以后,应当怎样对待这个人呢?
呵,还有,反扫荡已经半个多月了。自己负责的十个女病号,加上婴儿难难,连她一共十二个人,粮食已吃得差不多——一天两顿,原来还能吃上稠粥,随着和卫生部门、供给部门完全断绝了联系,她们的饭就越来越稀了。而敌人还在搜山,情况一直很紧张。众多的伤病员分散在这么多条山沟、峡谷中,供给人员有限,许多零星分散的伤病员都互相找不到了,只有各自为战,各想办法。要不是她看到贫苦的老乡只用少许粮食掺着北瓜、土豆当饭吃,及时动员大家学着吃起瓜菜饭,说不定早已断炊啦!现在就仗着向附近几家老乡买些北瓜、土豆代替粮食,大家的伙食才勉强维持下来。想起往后怎么当这个“家”她手中攥着手枪和日记本,抬眼望着荆条缝隙中的白云,发呆了,忧虑了
一个夜晚,柳明回到山坳小屋。其他九个女同志都回来了,只有韩美琳母子没有回来。天大黑了,做好了菜粥,该吃饭了,这母子俩仍不见回来。几个女同志开始担心了,尤其柳明,更加忧虑不安。是迷失了路?是掉在山沟里了?还是?她坚决不再等待了,找了两个老乡带路,随着他们举起的火把,爬山越岭,在荒沟草堰、巉岩乱石中到处寻找。
“韩美琳呀,你在哪儿呀?”“难难,张难难!美琳的儿子小难难,你们怎么没有应声呀?”一个中年老乡也用粗沙的声音跟着柳明喊叫:“韩同志!韩同志呀”敌人白天出击搜山、扫荡,夜晚都回到几十里路以外的据点里去了,这时人们可以尽情地呼喊,火把在黝黑的弯弯曲曲的山上闪闪发光。
夜深沉,一弯新月,斜挂天边。山风呼啸,寒气袭人。
荒山没有回声。
峡谷没有回声。
他们又用镰刀砍去一些野草与荆条,还是没有韩美琳母子的踪迹。
天都快明了,柳明累得没有一丝力气;她忽然生出希望:也许她早回去了呢,我们却在这儿找她?
回到宿处,茅草屋里的小炕上,泥胎似的坐着九位女病号,依然没有韩美琳母子。
柳明挤坐在炕上,也不出声。昨晚的菜粥还原封不动地冷在铁锅里。大家难过得谁也没有吃饭。凌晨,应当吃过饭上山了,可是,她们谁也没有动——不吃也不动。
天大亮了,柳明悚然警觉,她是负责十位病号的生活和安全的。不能因为韩美琳,再使其他人遭到危险。于是,她忍住泪水,一个个劝说那些女同志。她们中最大的朱朋也不过二十六、七岁——一位军官的家属;最小的只有十七岁——一个刚从北平出来的中学生黎菊。其余七位,多数是部队首长的家属,文化不高,都没有斗争经验。柳明劝她们仍然到山上各自隐蔽去。不知是疲倦了?绝望了?还是过分伤心?韩美琳不回来,她们一个个都挤着倒在小炕上不声不响,不再动身。
柳明无奈,她又找来几个老乡,请他们分头去寻找韩美琳的下落。她坐在门外一块石头上,为倒在小炕上的几位女病号站岗放哨,也在等待小韩和难难的消息。这时她又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敢情是小韩的丈夫找到她了,把妻子接到他住的地方去,却来不及给这边送个信儿
要是这样就好了。她想象韩美琳的丈夫也是个英俊的小伙子,听说他是地委书记,挺能干的。柳明再没有心思写日记了,她的心思全被小韩母子所占据。
多么难捱的时刻呵!呆坐石上的柳明,朦胧中似乎看见了圣母玛丽亚和她怀中那肥胖的婴儿。望着望着,圣母忽然变成了韩美琳。她正怀抱难难,坐在炕上给他喂奶。柳明跳起身扑向茅屋,嘴里喊着:“韩美琳!韩美琳”屋里的人都一跃而起,齐声说:“小韩回来了么?”“没有——她没有”柳明说着,眼圈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