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把所有新技术都用上我们能得到啥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对于新巡洋舰的火力配置,约亨和蒙茨部长阁下的想法倒是颇为一致,艾琳级所以使用的210毫米35倍径架退炮虽然威力强大,炮弹140公斤,初速530米/秒,射程8.3千米,在300米距离上足以击穿450毫米钢面装甲,但是其每分钟1发的射速让约亨很不满意。因此约亨决定新式装甲巡洋舰不安装210毫米舰炮。
“新舰统一安装150毫米舰炮,虽然看上去火力下降了,相对于英国巡洋舰常用的254毫米舰炮显得威力不足,但是射速上的差距却能够弥补投射量,我们的210毫米舰炮只能做到每分钟1发,而新式105毫米管退炮能做到每分钟7发,如果新式150毫米管退炮能做到每分钟4发,那么炮弹投射量反而在210毫米舰炮之上。面对敌人的防护巡洋舰,我们可以轻松的打烂他们的水线,而就算面对对方的装甲巡洋舰,我们的炮弹也可以击穿他们并不厚重的钢面装甲。而且,全舰使用统一的舰炮,相同的弹道,相同的射速,不正好可以尝试我在《射击与命中》中所提到的统一齐射理论吗。西门子设计的新式距离变化率计算器和蔡司公司设计的2米测距仪已经在大选帝侯号上得到应用了,但是大选帝侯的主炮数量不足,齐射的效果不会很理想。我在论文中提到过,想要齐射有足够的效果,必须有6门以上的同型号舰炮,所以我建议新舰全部装备150毫米管退炮,务必使侧舷交战时能保证投入10门以上150毫米舰炮,这样就可以进行统一齐射、射控指挥以及系统整合的试验和摸索了。而新舰要进行舾装起码是两年以后,克虏伯公司也一定可以拿出令我们满意的150毫米管退炮的。”
“是的,殿下,我们会催促克虏伯公司尽快完成设计工作的。”蒙茨在一旁接口到。
英国人在1904年才开始尝试统一齐射,而且因为火炮口径不一效果并不理想。难得有机会试用统一型号的速射炮进行齐射试验,不抓住怎么行。而且约亨已经想好了未来德国海军的发展规划了,新技术先用巡洋舰做试验,然后应用到战列舰上。在进入了“正规”装甲巡洋舰的时代后,装甲巡洋舰的各种设计就和战列舰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了,装甲巡洋舰发展到极致是战列巡洋舰,而战列巡洋舰装甲强化则会变成高速战列舰。因此用装甲巡洋舰来摸索战列舰技术并没有巨大的技术壁垒。如此一来还能节约大量的经费,而不用去拿宝贵的战列舰做试验了。
“不仅如此,我还希望在新舰上尝试一种新技术,虽然速射炮能够大大提升射速,但是炮弹装填速度却难以让人满意,尤其是露炮台结构的双联装舰炮。其扬弹筒不能和炮台本身一起旋转,因此炮弹提升上来后还需要通过一步转接的程序才能移动到炮尾。如果能让扬弹筒随着炮台本身一起旋转,炮弹提升后直接出现在炮尾,这样必然能大幅提高装填速度,也许在中口径舰炮上这种速度的提升并不明显,但是对于大口径舰炮来说速度的提升就代表着更高的射击频率,更高的投射量和更大的命中概率。不过大口径炮弹重量过重,所以我们先用中口径炮弹来进行试验。”然后约亨将自己之前画的草图分发下去,让所有设计师传阅,接着说到:“在舰体上开足够大的洞,然后用装甲围成地井,而再将扬弹设备,旋转设备,装填设备,火炮设备,以及炮罩整合成一个整体,形成炮塔,然后将整个炮塔放入地井,利用炮塔自重坐在地井上,然后旋转设备驱动炮塔整体转动,这样扬弹设备也就会随着炮塔一起转动,从而提高弹药提升效率。我国在精密加工和大型轴承上有技术优势,因此这种设计在先在小型炮塔上实现是可行的。”
约亨的草图上画的是的历史上德国海军维特尔斯巴赫级级战列舰的旋转炮塔的结构图(注1),约亨曾经考虑过使用英国人早在1898年就制造的MK-BIII型旋转炮塔(注2)。不过这种炮塔需要更大的座圈地井直径,并且由于其装填机构的推弹杆不在炮塔内而在座圈内,因此导致座圈地井装甲有薄弱点,因此被约亨放弃。但是实际上MK-BIII的结构反而更接近未来无畏舰时代旋转炮塔设计,对此约亨不得不再次感叹英国人在海军技术敏感性上那惊人的种族天赋。
“然后是动力系统,我要求新舰航速不得低于21节。”
“殿下,这样的话动力组的体积会超标的。”一名蒸汽机工程师叫了出来。对于超过6000吨的舰船来说,双轴推进要达到20节以上的确有些难为此时的蒸汽机了。不过这也根本不是什么大问题。
“那么增加轴数好了,增加轴数,每一台主机所要输出的功率就降低了,这样可以减小主机体积,节约空间。然后采用并列双舵,舵面要在两个螺旋桨的中间,这样可以提高舵面效应。”这样的解决办法对约亨来说可以说是信手拈来。而且历史上德国海军第一艘3轴推进的军舰奥古斯特皇后号防护巡洋舰如果不是约亨的蝴蝶效应,此时也应该开始设计了,而在设计中德国人就面临双轴推进无法达到设计航速的所需功率,因此才改为三轴推进。因此就算约亨不说,这些设计师门也能想出办法,不过约亨可不希望和历史上的奥古斯塔皇后号一样到1890年才开工,因此决定帮设计师们省点时间。
说来也巧,奥古斯塔皇后号的基本设计也是沿用历史上的艾琳级二等巡洋舰的,如果不是约亨的干涉,现在的新舰也会沿用本时空的艾琳级重型巡洋舰的设计,也可以算是历史的惯性了。不过因为没了威廉二世的妻子奥古斯塔,所以奥古斯塔皇后号这个舰名也不会出现了,而且新舰也从防护巡洋舰变成了装甲巡洋舰。这又展现了约亨这个小蝴蝶所带来的连锁效应。想到此处,约亨突然觉得很有趣,历史的惯性和蝴蝶效应之间的角力,最终还是蝴蝶效应赢了,这很有趣不是吗。相由心生,觉得有趣的约亨脸上不自觉的露出了微笑。而这微笑被在座的人看在眼里则被理解为皇储殿下智珠在握,任何技术问题都难不倒他的自信。自信往往是最能感染人的,在座的所有技术人员都觉得向来“天赋过人”的皇储殿下的意见肯定是有他的道理的。
不过这还没完,约亨继续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且不仅是增加主机的数量,在舱室的布置上也要有所改变。所有动力舱室之间的水密门全部取消,动力舱之间不许有任何通道连通,这样可以避免任意一个动力舱室被击穿后因为水密门来不及关闭或者受损而导致所有舱室全部进水的情况发生。不仅如此,水线以下的其他舱室也全部取消横向舱门,水兵们要前往别的舱室必须先爬到水线以上的舱室,然后再爬下去。”早期军舰即使水线下方也在舱室间设置通道,这样的坏处显而易见,就算是有水密门,有时也难以起到作用,例如一战奥匈帝国的联合力量级战列舰的水密门,总是难以顺利关闭,因此其水下防护体系可以说是一塌糊涂,这也是其中圣伊斯特万号被意大利鱼雷艇轻松击沉的原因。所以取消水线下的所有通道,水兵们虽然爬上爬下非常的不方便,但是舰体的抗沉性却能够得到大幅提高。
“还有,锅炉舱和主机舱交错布局,必须按照锅炉舱-主机舱-锅炉舱-主机舱的方式布置,避免一发炮弹打烂我们所有的动力系统。”这种交错式动力舱分布设计则是二战前的设计,主要是避免锅炉舱和锅炉舱在一起,主机舱和主机舱在一起,一发炮弹造成相邻的两个舱室损坏,此时就算是另外两个舱室完好无损,舰体也会失去动力,而交错布局即使造成两个相邻舱室损坏,依然会有一半的动力系统可以运作。
“而且舰型也要做相应的变动,我要求新舰必须使用前倾舰艏以提高适航性。新式巡洋舰是新技术运用的结合体,一切都必须给性能让路。”其实早在风帆舰时代人们就认识到了飞剪艏带来的适航性优势,飞剪艏因为体积较大从而拥有较大的浮力储备,而且由于舰艏外飘的角度随干弦的升高而不断变大,所以在舰艏没入水中时,浮力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这样,可以大幅提升舰船在埋首后的复原性,提高抗沉性能和纵向稳定性。不过因为进入蒸汽动力时代后,舰船的吨位增加,抗沉性提高,而且动力系统功率增强,垂直舰艏、后倾舰艏等等设计在舰艇高速航行式能撞出更大的水花,显得威风凛凛,而且垂直舰艏看上去更加庄严稳重,因为为了美观和威武,飞剪艏就很少被使用了。与此同时飞剪艏的弯曲艏柱制造工艺难度较大,需要大型水压机才能进行加工,也因此导致价格的升高。这也是英国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主力舰都使用垂直舰艏的原因。当然约亨不准备用垂直艏,因为这样影响适航性,用飞剪艏又比较贵,因此权衡过后决定折中一下使用前倾舰艏。前倾舰艏虽然能提供的舰艏浮力不如飞剪艏,但是笔直的艏柱加工比较简单。这样也算是做到价格和性能的完美平衡。
“这些技术和设计思路,每一样都能大幅提高舰船的性能,新式装甲巡洋舰不仅仅是为帝国打造的强大战舰,同时也是各种新技术和新思路的试验平台。这型巡洋舰的设计和建造,将是帝国造舰领域的一次突破。请各位全力去完成他。”
注1:参见技术相关:历史上维特尔斯巴赫级旋转炮塔结构
注2:参见技术相关:历史上MK-BIII旋转炮塔结构
对于新巡洋舰的火力配置,约亨和蒙茨部长阁下的想法倒是颇为一致,艾琳级所以使用的210毫米35倍径架退炮虽然威力强大,炮弹140公斤,初速530米/秒,射程8.3千米,在300米距离上足以击穿450毫米钢面装甲,但是其每分钟1发的射速让约亨很不满意。因此约亨决定新式装甲巡洋舰不安装210毫米舰炮。
“新舰统一安装150毫米舰炮,虽然看上去火力下降了,相对于英国巡洋舰常用的254毫米舰炮显得威力不足,但是射速上的差距却能够弥补投射量,我们的210毫米舰炮只能做到每分钟1发,而新式105毫米管退炮能做到每分钟7发,如果新式150毫米管退炮能做到每分钟4发,那么炮弹投射量反而在210毫米舰炮之上。面对敌人的防护巡洋舰,我们可以轻松的打烂他们的水线,而就算面对对方的装甲巡洋舰,我们的炮弹也可以击穿他们并不厚重的钢面装甲。而且,全舰使用统一的舰炮,相同的弹道,相同的射速,不正好可以尝试我在《射击与命中》中所提到的统一齐射理论吗。西门子设计的新式距离变化率计算器和蔡司公司设计的2米测距仪已经在大选帝侯号上得到应用了,但是大选帝侯的主炮数量不足,齐射的效果不会很理想。我在论文中提到过,想要齐射有足够的效果,必须有6门以上的同型号舰炮,所以我建议新舰全部装备150毫米管退炮,务必使侧舷交战时能保证投入10门以上150毫米舰炮,这样就可以进行统一齐射、射控指挥以及系统整合的试验和摸索了。而新舰要进行舾装起码是两年以后,克虏伯公司也一定可以拿出令我们满意的150毫米管退炮的。”
“是的,殿下,我们会催促克虏伯公司尽快完成设计工作的。”蒙茨在一旁接口到。
英国人在1904年才开始尝试统一齐射,而且因为火炮口径不一效果并不理想。难得有机会试用统一型号的速射炮进行齐射试验,不抓住怎么行。而且约亨已经想好了未来德国海军的发展规划了,新技术先用巡洋舰做试验,然后应用到战列舰上。在进入了“正规”装甲巡洋舰的时代后,装甲巡洋舰的各种设计就和战列舰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了,装甲巡洋舰发展到极致是战列巡洋舰,而战列巡洋舰装甲强化则会变成高速战列舰。因此用装甲巡洋舰来摸索战列舰技术并没有巨大的技术壁垒。如此一来还能节约大量的经费,而不用去拿宝贵的战列舰做试验了。
“不仅如此,我还希望在新舰上尝试一种新技术,虽然速射炮能够大大提升射速,但是炮弹装填速度却难以让人满意,尤其是露炮台结构的双联装舰炮。其扬弹筒不能和炮台本身一起旋转,因此炮弹提升上来后还需要通过一步转接的程序才能移动到炮尾。如果能让扬弹筒随着炮台本身一起旋转,炮弹提升后直接出现在炮尾,这样必然能大幅提高装填速度,也许在中口径舰炮上这种速度的提升并不明显,但是对于大口径舰炮来说速度的提升就代表着更高的射击频率,更高的投射量和更大的命中概率。不过大口径炮弹重量过重,所以我们先用中口径炮弹来进行试验。”然后约亨将自己之前画的草图分发下去,让所有设计师传阅,接着说到:“在舰体上开足够大的洞,然后用装甲围成地井,而再将扬弹设备,旋转设备,装填设备,火炮设备,以及炮罩整合成一个整体,形成炮塔,然后将整个炮塔放入地井,利用炮塔自重坐在地井上,然后旋转设备驱动炮塔整体转动,这样扬弹设备也就会随着炮塔一起转动,从而提高弹药提升效率。我国在精密加工和大型轴承上有技术优势,因此这种设计在先在小型炮塔上实现是可行的。”
约亨的草图上画的是的历史上德国海军维特尔斯巴赫级级战列舰的旋转炮塔的结构图(注1),约亨曾经考虑过使用英国人早在1898年就制造的MK-BIII型旋转炮塔(注2)。不过这种炮塔需要更大的座圈地井直径,并且由于其装填机构的推弹杆不在炮塔内而在座圈内,因此导致座圈地井装甲有薄弱点,因此被约亨放弃。但是实际上MK-BIII的结构反而更接近未来无畏舰时代旋转炮塔设计,对此约亨不得不再次感叹英国人在海军技术敏感性上那惊人的种族天赋。
“然后是动力系统,我要求新舰航速不得低于21节。”
“殿下,这样的话动力组的体积会超标的。”一名蒸汽机工程师叫了出来。对于超过6000吨的舰船来说,双轴推进要达到20节以上的确有些难为此时的蒸汽机了。不过这也根本不是什么大问题。
“那么增加轴数好了,增加轴数,每一台主机所要输出的功率就降低了,这样可以减小主机体积,节约空间。然后采用并列双舵,舵面要在两个螺旋桨的中间,这样可以提高舵面效应。”这样的解决办法对约亨来说可以说是信手拈来。而且历史上德国海军第一艘3轴推进的军舰奥古斯特皇后号防护巡洋舰如果不是约亨的蝴蝶效应,此时也应该开始设计了,而在设计中德国人就面临双轴推进无法达到设计航速的所需功率,因此才改为三轴推进。因此就算约亨不说,这些设计师门也能想出办法,不过约亨可不希望和历史上的奥古斯塔皇后号一样到1890年才开工,因此决定帮设计师们省点时间。
说来也巧,奥古斯塔皇后号的基本设计也是沿用历史上的艾琳级二等巡洋舰的,如果不是约亨的干涉,现在的新舰也会沿用本时空的艾琳级重型巡洋舰的设计,也可以算是历史的惯性了。不过因为没了威廉二世的妻子奥古斯塔,所以奥古斯塔皇后号这个舰名也不会出现了,而且新舰也从防护巡洋舰变成了装甲巡洋舰。这又展现了约亨这个小蝴蝶所带来的连锁效应。想到此处,约亨突然觉得很有趣,历史的惯性和蝴蝶效应之间的角力,最终还是蝴蝶效应赢了,这很有趣不是吗。相由心生,觉得有趣的约亨脸上不自觉的露出了微笑。而这微笑被在座的人看在眼里则被理解为皇储殿下智珠在握,任何技术问题都难不倒他的自信。自信往往是最能感染人的,在座的所有技术人员都觉得向来“天赋过人”的皇储殿下的意见肯定是有他的道理的。
不过这还没完,约亨继续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且不仅是增加主机的数量,在舱室的布置上也要有所改变。所有动力舱室之间的水密门全部取消,动力舱之间不许有任何通道连通,这样可以避免任意一个动力舱室被击穿后因为水密门来不及关闭或者受损而导致所有舱室全部进水的情况发生。不仅如此,水线以下的其他舱室也全部取消横向舱门,水兵们要前往别的舱室必须先爬到水线以上的舱室,然后再爬下去。”早期军舰即使水线下方也在舱室间设置通道,这样的坏处显而易见,就算是有水密门,有时也难以起到作用,例如一战奥匈帝国的联合力量级战列舰的水密门,总是难以顺利关闭,因此其水下防护体系可以说是一塌糊涂,这也是其中圣伊斯特万号被意大利鱼雷艇轻松击沉的原因。所以取消水线下的所有通道,水兵们虽然爬上爬下非常的不方便,但是舰体的抗沉性却能够得到大幅提高。
“还有,锅炉舱和主机舱交错布局,必须按照锅炉舱-主机舱-锅炉舱-主机舱的方式布置,避免一发炮弹打烂我们所有的动力系统。”这种交错式动力舱分布设计则是二战前的设计,主要是避免锅炉舱和锅炉舱在一起,主机舱和主机舱在一起,一发炮弹造成相邻的两个舱室损坏,此时就算是另外两个舱室完好无损,舰体也会失去动力,而交错布局即使造成两个相邻舱室损坏,依然会有一半的动力系统可以运作。
“而且舰型也要做相应的变动,我要求新舰必须使用前倾舰艏以提高适航性。新式巡洋舰是新技术运用的结合体,一切都必须给性能让路。”其实早在风帆舰时代人们就认识到了飞剪艏带来的适航性优势,飞剪艏因为体积较大从而拥有较大的浮力储备,而且由于舰艏外飘的角度随干弦的升高而不断变大,所以在舰艏没入水中时,浮力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这样,可以大幅提升舰船在埋首后的复原性,提高抗沉性能和纵向稳定性。不过因为进入蒸汽动力时代后,舰船的吨位增加,抗沉性提高,而且动力系统功率增强,垂直舰艏、后倾舰艏等等设计在舰艇高速航行式能撞出更大的水花,显得威风凛凛,而且垂直舰艏看上去更加庄严稳重,因为为了美观和威武,飞剪艏就很少被使用了。与此同时飞剪艏的弯曲艏柱制造工艺难度较大,需要大型水压机才能进行加工,也因此导致价格的升高。这也是英国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主力舰都使用垂直舰艏的原因。当然约亨不准备用垂直艏,因为这样影响适航性,用飞剪艏又比较贵,因此权衡过后决定折中一下使用前倾舰艏。前倾舰艏虽然能提供的舰艏浮力不如飞剪艏,但是笔直的艏柱加工比较简单。这样也算是做到价格和性能的完美平衡。
“这些技术和设计思路,每一样都能大幅提高舰船的性能,新式装甲巡洋舰不仅仅是为帝国打造的强大战舰,同时也是各种新技术和新思路的试验平台。这型巡洋舰的设计和建造,将是帝国造舰领域的一次突破。请各位全力去完成他。”
注1:参见技术相关:历史上维特尔斯巴赫级旋转炮塔结构
注2:参见技术相关:历史上MK-BIII旋转炮塔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