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觉寺笔记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从古城武冈出发,淋着细雨往东十来里,就到了早些年闻名遐迩的双峰山洪觉寺了。如今门庭冷落的洪觉寺,千疮百孔,远不是从前绿树成荫、古木参天的景象。殿右长流不息的清泉几近枯竭,殿左的六座僧墓石塔,除“磲山塔”在微风细雨中孑然挺立,其余五座已是七零八落,几成废墟。
洪觉寺坐落在双峰山的两座山峰之间,两座山峰宛如一对昂首的凤凰。古人许是对吉祥的凤凰有着美好的渴望,于是也把双峰山叫做双凤山,结果引得天下墨客骚人纷至沓来,也成了落发修行者的景仰之地。
既能呼为双凤山,既能引得天下墨骚人纷至沓来,并成为落发修行者的景仰之地,双峰山则必然有其诱人之处,有其迷人之胜。要么就是它以诱人之风景取胜于人,要么就是它风水独特、土地肥沃,宜人宜物。单说风景,历史上就有双峰八景之说。如石门映月、白衣宴岩、义经仙桥、云峦石洞等。要说风水独特、土地肥沃,从洪觉寺前的那片广袤的水田就可见一斑——水田中夹一水塘,无论天干地旱,依然常年积水,从无干涸。村里一个叫毛汉帆的老教师,为了用事实证实其风水独特,特意讲了一段半个世纪前发生在这里的历史。这段历史与几个年过90的残疾老人有关。这几个老人当初因患麻风病被政府统一安排到这里治疗,治疗痊愈后,其他人都先后离村回家,而他们却舍不得离开,最终成了这里独特风水的见证人。
最初留恋上这里的,我想应该还是从云南鸡足山远道而来的磲山和尚。1663年(康熙二年)那一年,磲山因明桂王覆灭,云游江南来到此地,被这里诱人的风景和独特的风水迷住了,于是他“拂石而基,刈草而宅,乞钵而席”磲山的所为,勘称对洪觉寺是有卓越贡献的。作为拓荒者的艰难困苦,谁人都可想而知。如今,磲山早已圆寂,在空旷的会客厅已没有他忙碌操劳的身影,但他可以遥望他曾经忙碌操劳过的古寺的每一个角落,他就躺在古寺不远的地方,一座僧人们为他建造的塔底。这个古塔和他的人一样受到人们的尊崇,所以别的塔倒了,他却没倒;别的塔毁了,他却依然站立着。
磲山何许人呢?磲山与明桂王有何干系呢?他云游江南又与明桂王的覆灭有何干系呢?每个来到磲山塔前的人大抵都有想探个究竟的念头。我也有。但是磲山塔无言,洪觉寺也冷冷清清。我只好想磲山最初应该是有个不小的官衔的,也应该是明桂王身边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既然主子都倒下了,他是没有理由不倒下的,但他又舍不得这个世界,只能削发为僧,逃避纷争的红尘。于是他就来到了洪觉寺,洪觉寺的远近才有了晨钟暮鼓。之后,古刹的钟声飘飘渺渺传进了知州吴从谦的耳朵,吴知州为他所感动,动手扩修扩建了诵经堂、藏经阁、大雄宝殿,斋房客房也左右毗连,致使寺院到了历史上最鼎盛时期,终日香火如同诵经之声,袅绕不绝。
从洪觉寺残留的遗迹看,磲山的来到真的是给古寺带来了一片生机的。当年的会客厅内常常是宾朋满座,吟诗作对者大有人在。为僧者也有不图清静好虚名的,也或者是出于善意的玩笑,常常把自己比作宋代高僧佛印,却笑那些慕名前往的墨客骚人们,没有一个像当年的苏东坡一样能与佛印高僧相善能诗。笑了不出奇,还要在会客厅里留下笔墨,称“座上有僧皆佛印,堂前无客不东坡”那么多文人墨客想必没有谁能对僧人们的调侃作出有力的反击,想必也很大度,不作计较,居然一笑置之了。等到若干年后,一个叫舒作楫的诗人有点不服,才提笔赋诗一首:“结伴寻仙界,携筇过石门;沿溪山径曲,侧地树荫繁;逸老歌犹在,残碑似拱门;孤忠栖隐处,往事复谁论。”一半用以抒发自己对洪觉寺的感受,一半是对当年僧人们调侃他的同行的回应。
不过这个时候,磲山已经走了。这个叫舒作楫的诗人看到的,已经是沉默了的磲山。
从古城武冈出发,淋着细雨往东十来里,就到了早些年闻名遐迩的双峰山洪觉寺了。如今门庭冷落的洪觉寺,千疮百孔,远不是从前绿树成荫、古木参天的景象。殿右长流不息的清泉几近枯竭,殿左的六座僧墓石塔,除“磲山塔”在微风细雨中孑然挺立,其余五座已是七零八落,几成废墟。
洪觉寺坐落在双峰山的两座山峰之间,两座山峰宛如一对昂首的凤凰。古人许是对吉祥的凤凰有着美好的渴望,于是也把双峰山叫做双凤山,结果引得天下墨客骚人纷至沓来,也成了落发修行者的景仰之地。
既能呼为双凤山,既能引得天下墨骚人纷至沓来,并成为落发修行者的景仰之地,双峰山则必然有其诱人之处,有其迷人之胜。要么就是它以诱人之风景取胜于人,要么就是它风水独特、土地肥沃,宜人宜物。单说风景,历史上就有双峰八景之说。如石门映月、白衣宴岩、义经仙桥、云峦石洞等。要说风水独特、土地肥沃,从洪觉寺前的那片广袤的水田就可见一斑——水田中夹一水塘,无论天干地旱,依然常年积水,从无干涸。村里一个叫毛汉帆的老教师,为了用事实证实其风水独特,特意讲了一段半个世纪前发生在这里的历史。这段历史与几个年过90的残疾老人有关。这几个老人当初因患麻风病被政府统一安排到这里治疗,治疗痊愈后,其他人都先后离村回家,而他们却舍不得离开,最终成了这里独特风水的见证人。
最初留恋上这里的,我想应该还是从云南鸡足山远道而来的磲山和尚。1663年(康熙二年)那一年,磲山因明桂王覆灭,云游江南来到此地,被这里诱人的风景和独特的风水迷住了,于是他“拂石而基,刈草而宅,乞钵而席”磲山的所为,勘称对洪觉寺是有卓越贡献的。作为拓荒者的艰难困苦,谁人都可想而知。如今,磲山早已圆寂,在空旷的会客厅已没有他忙碌操劳的身影,但他可以遥望他曾经忙碌操劳过的古寺的每一个角落,他就躺在古寺不远的地方,一座僧人们为他建造的塔底。这个古塔和他的人一样受到人们的尊崇,所以别的塔倒了,他却没倒;别的塔毁了,他却依然站立着。
磲山何许人呢?磲山与明桂王有何干系呢?他云游江南又与明桂王的覆灭有何干系呢?每个来到磲山塔前的人大抵都有想探个究竟的念头。我也有。但是磲山塔无言,洪觉寺也冷冷清清。我只好想磲山最初应该是有个不小的官衔的,也应该是明桂王身边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既然主子都倒下了,他是没有理由不倒下的,但他又舍不得这个世界,只能削发为僧,逃避纷争的红尘。于是他就来到了洪觉寺,洪觉寺的远近才有了晨钟暮鼓。之后,古刹的钟声飘飘渺渺传进了知州吴从谦的耳朵,吴知州为他所感动,动手扩修扩建了诵经堂、藏经阁、大雄宝殿,斋房客房也左右毗连,致使寺院到了历史上最鼎盛时期,终日香火如同诵经之声,袅绕不绝。
从洪觉寺残留的遗迹看,磲山的来到真的是给古寺带来了一片生机的。当年的会客厅内常常是宾朋满座,吟诗作对者大有人在。为僧者也有不图清静好虚名的,也或者是出于善意的玩笑,常常把自己比作宋代高僧佛印,却笑那些慕名前往的墨客骚人们,没有一个像当年的苏东坡一样能与佛印高僧相善能诗。笑了不出奇,还要在会客厅里留下笔墨,称“座上有僧皆佛印,堂前无客不东坡”那么多文人墨客想必没有谁能对僧人们的调侃作出有力的反击,想必也很大度,不作计较,居然一笑置之了。等到若干年后,一个叫舒作楫的诗人有点不服,才提笔赋诗一首:“结伴寻仙界,携筇过石门;沿溪山径曲,侧地树荫繁;逸老歌犹在,残碑似拱门;孤忠栖隐处,往事复谁论。”一半用以抒发自己对洪觉寺的感受,一半是对当年僧人们调侃他的同行的回应。
不过这个时候,磲山已经走了。这个叫舒作楫的诗人看到的,已经是沉默了的磲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