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回乡小札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清明前一天的清晨,我带着女儿坐上了回乡的汽车。
从我现在居住的城市到家乡县城,车程有五、六个小时。我一直以来是害怕坐长途汽车的,因为有昏车的症状,平时是一到车上就感觉乏力胸闷。这次单独带女儿坐车,倒是难得的表现良好。或许是因为母性的力量,意识里告诉自己,我必须坚强着照顾好女儿。
天气不错,汽车漫漫驶出城市,欢快奔跑在原野间,一轮朝阳拨开云彩,在车窗外遥望着相伴随行。春分之后,万物开始复苏,寒食之后,天地清朗澄明。此时坐在车内,仍然能感觉到这春天里的浓郁气息。节气歌里有唱:“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放眼田野间,已经到处有农人忙碌的身影,犁田的,拔草的,播种的。油菜花开得正拥挤灿烂,还未翻耕的水田里满是绿油油的青草,零星点缀着紫色的小野花。打开车窗,隐约还可以听到水牛和布谷的呼唤。
一路上女儿也是兴奋不已,指着窗外问这问那。我告诉她:“咱们这是回-故-乡。”然后小家伙也奶声奶气地跟着学话:“回-故-乡。”两岁大的孩子自然是不明白,这三个字里包涵着多少特别的意义,我看着她天真无邪的笑脸,摸着她的小脑袋,一瞬间,心里竟有一种莫名的情愫荡漾开来。结婚后,我很少回乡,回,也只是在清明。母亲去世后,对故乡,已经不仅仅只是那缠绕于心的牵挂,这种感情,往往是人离得越远,心就贴得越近。
中午时分,汽车驶入家乡县城。窗外的景物渐渐地熟悉起来,乡音入耳,顿时就感觉满心的亲切。带着女儿吃过饭,转乘中巴车到镇上。这些年路修好了,只需要半个小时的车程,倒也轻快。
下了车,一年没回来,感觉镇上又起变化了。以前的门市部改成了现代化生活超市,超市门口有卖麻辣烫的,擦皮鞋的,修理小家电的,坐摇摇车的,老百姓进进出出,大喇叭里放着流行乐,好一个热热闹闹。
这时候离老家还要坐一段车。我拎着行李,牵着女儿,又转乘一辆慢慢游。小个子的司机挺热情,麻利地为我们擦了座位,便突突地发动车子。慢慢游也是名副其实的慢,不过那路坑坑洼洼的也不能开快,一快,就会颠簸得厉害,简直和那炒黄豆一个样。
大约二十分钟,就到了岔路口,这时候,那慢慢游也游不进了,只能步行。一下车,女儿就迫不急待地下地。行走在窄窄的乡间小路上,看着路边生长着的青草野花,两边连绵的油菜地里,穿花衣衫的蝴蝶在油菜丛中拈花起舞,风一过,明亮的金黄色就开始流淌,一丘丘水田也渐次苏醒。水草,花香,泥土,和着融融的阳光发酵。那是一种属于春天乡村的特殊气息,滋润又温湿着,由鼻孔沁入肺腑,顿感神清气爽,疲倦全消。小姑娘穿着粉红色的裙子欢快地奔跑着,我一追她,她就回过头咯咯地笑,将两只眼睛笑成弯弯的豆荚儿,小仙子一般。
走着走着,离家就近了。近一点,就看得到屋角了,再近一点,就看得到屋外的那颗歪脖子槐树了。在田里农作的几位乡亲看到我,都热情地唤着我的小名打招呼:“回来给妈妈上坟了吧?孩子都这么大了啊”我微笑着答应,女儿也乖巧地喊着:“爷爷!奶奶!”乡亲们脸上都笑开了花。
走到老家门口,一时间感慨万千。木门上还留着我小时候的涂鸦,一个拿扫帚的雪人,几个歪歪扭扭的名字。木窗子被虫子蛀得千创百孔,一排生满铁锈的钉子还趴在上面。土墙上的石灰粉斑斑驳驳,墙跟也起了一层青苔。以前割草用的竹篮还挂在瓦檐下,篮子上结着一层薄薄的蛛网。几件农具在墙角安静地休息,几年前的泥土还沾在上面。屋前那几株兰草还顽强地生存着,是当年母亲和我亲手种下。恍然间,我又想到了母亲的样子。淡淡的春阳下,她就坐在门前的小板凳上,半眯着眼,怀里抱着一筐谷子,用清脆的嗓音呼唤鸡娃。
这个时候,隔壁的伯父伯母得知我回来了,连忙来帮我接过行李,招呼我们进屋去坐:“妹子,吃饭了吗?回来了就住我们家吧,多住几天啊”茶水端上来了,花生瓜子端上来了,伯母抱着女儿,一个劲地夸孩子生得俊俏。我被这浓浓的亲情包围着,一缕温馨在心里糖果般化开。
歇息了一会,下午我又带着女儿拜访了几家乡亲,送上一些特产和问候。也收到不少礼物,有鸡蛋,有小鱼干,拗不过他们,怀着感激和感动,也只好先收下。
没想到在路上还能遇见一位同学,小学时同过桌。记得那个时候,他比较瘦小,常流鼻涕,受过我的欺负。我在课桌上划三八线,不许他越界。还用弹弓打过他的补巴裤子,那一圈一圈的线,活象一个靶子。他见了我,有些不确定地叫我名字,我也在同时认出了他。寒暄一阵,得知他现在已经娶妻生子,生活得平静且满足。想起小时候的那些事,我看着他憨厚的笑脸,感叹着时光飞逝,又感觉有些不好意思。
转眼已是傍晚。炊烟逐渐地升起来了,袅袅娜娜地扭着身子直上苍穹。此时,牵着女儿的手,看着这暮色微薄中的村庄,山更幽了,水更清了。
回到伯父家,灶屋里柴火烧得暖暖旺旺的,伯母正在准备晚饭。不一会,饭菜就端上来了。香香脆脆的坛子萝卜,红烧的小鲫鱼,加了红油豆豉的红薯粑粑,还有五香豆干,一张桌子摆得满满的。真是好久没有吃到这样地道的家乡菜了,我胃口大开。
吃过晚饭,看看电视,和老人们拉拉家常。我和他们讲生活的一些近况,他们也和我说一些村子里发生的事情,比如,现在是谁做了村长,又有谁家添了大胖小子。
晚上带着女儿上床休息,小家伙也是累了,在我怀里沉沉地睡了过去。半夜里,一阵风雨光顾。窗子外面树叶细细簌簌地响,雨点敲落在瓦片上,淅淅沥沥,象弹奏一般。我侧身倾听,竟久久地难以入眠,心想若是窗外有月亮,定是皎洁得让人想一口喝下去。
第二天就是清明节了。早上起来,我就带了女儿去给母亲上坟。
一夜风雨离去后,早晨山林里的空气象沐浴过一样,纯纯净净,清清新新。走在山路上,风穿过满山的针叶松,发出“飕飕”的声音。刺花一丛丛,一簇簇的,都白了。映山红娇娇艳艳的,花瓣上挂着露珠,有些撅着嘴,有些伸着懒腰。山花的清香纷扬在风中,象顽皮的孩子嬉戏着,跑一段,又笑着停下来。
到了母亲的坟头,点燃了祭祀的纸钱,记忆中的点点滴滴浮上心头,抱着女儿,我站了很久
清明前一天的清晨,我带着女儿坐上了回乡的汽车。
从我现在居住的城市到家乡县城,车程有五、六个小时。我一直以来是害怕坐长途汽车的,因为有昏车的症状,平时是一到车上就感觉乏力胸闷。这次单独带女儿坐车,倒是难得的表现良好。或许是因为母性的力量,意识里告诉自己,我必须坚强着照顾好女儿。
天气不错,汽车漫漫驶出城市,欢快奔跑在原野间,一轮朝阳拨开云彩,在车窗外遥望着相伴随行。春分之后,万物开始复苏,寒食之后,天地清朗澄明。此时坐在车内,仍然能感觉到这春天里的浓郁气息。节气歌里有唱:“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放眼田野间,已经到处有农人忙碌的身影,犁田的,拔草的,播种的。油菜花开得正拥挤灿烂,还未翻耕的水田里满是绿油油的青草,零星点缀着紫色的小野花。打开车窗,隐约还可以听到水牛和布谷的呼唤。
一路上女儿也是兴奋不已,指着窗外问这问那。我告诉她:“咱们这是回-故-乡。”然后小家伙也奶声奶气地跟着学话:“回-故-乡。”两岁大的孩子自然是不明白,这三个字里包涵着多少特别的意义,我看着她天真无邪的笑脸,摸着她的小脑袋,一瞬间,心里竟有一种莫名的情愫荡漾开来。结婚后,我很少回乡,回,也只是在清明。母亲去世后,对故乡,已经不仅仅只是那缠绕于心的牵挂,这种感情,往往是人离得越远,心就贴得越近。
中午时分,汽车驶入家乡县城。窗外的景物渐渐地熟悉起来,乡音入耳,顿时就感觉满心的亲切。带着女儿吃过饭,转乘中巴车到镇上。这些年路修好了,只需要半个小时的车程,倒也轻快。
下了车,一年没回来,感觉镇上又起变化了。以前的门市部改成了现代化生活超市,超市门口有卖麻辣烫的,擦皮鞋的,修理小家电的,坐摇摇车的,老百姓进进出出,大喇叭里放着流行乐,好一个热热闹闹。
这时候离老家还要坐一段车。我拎着行李,牵着女儿,又转乘一辆慢慢游。小个子的司机挺热情,麻利地为我们擦了座位,便突突地发动车子。慢慢游也是名副其实的慢,不过那路坑坑洼洼的也不能开快,一快,就会颠簸得厉害,简直和那炒黄豆一个样。
大约二十分钟,就到了岔路口,这时候,那慢慢游也游不进了,只能步行。一下车,女儿就迫不急待地下地。行走在窄窄的乡间小路上,看着路边生长着的青草野花,两边连绵的油菜地里,穿花衣衫的蝴蝶在油菜丛中拈花起舞,风一过,明亮的金黄色就开始流淌,一丘丘水田也渐次苏醒。水草,花香,泥土,和着融融的阳光发酵。那是一种属于春天乡村的特殊气息,滋润又温湿着,由鼻孔沁入肺腑,顿感神清气爽,疲倦全消。小姑娘穿着粉红色的裙子欢快地奔跑着,我一追她,她就回过头咯咯地笑,将两只眼睛笑成弯弯的豆荚儿,小仙子一般。
走着走着,离家就近了。近一点,就看得到屋角了,再近一点,就看得到屋外的那颗歪脖子槐树了。在田里农作的几位乡亲看到我,都热情地唤着我的小名打招呼:“回来给妈妈上坟了吧?孩子都这么大了啊”我微笑着答应,女儿也乖巧地喊着:“爷爷!奶奶!”乡亲们脸上都笑开了花。
走到老家门口,一时间感慨万千。木门上还留着我小时候的涂鸦,一个拿扫帚的雪人,几个歪歪扭扭的名字。木窗子被虫子蛀得千创百孔,一排生满铁锈的钉子还趴在上面。土墙上的石灰粉斑斑驳驳,墙跟也起了一层青苔。以前割草用的竹篮还挂在瓦檐下,篮子上结着一层薄薄的蛛网。几件农具在墙角安静地休息,几年前的泥土还沾在上面。屋前那几株兰草还顽强地生存着,是当年母亲和我亲手种下。恍然间,我又想到了母亲的样子。淡淡的春阳下,她就坐在门前的小板凳上,半眯着眼,怀里抱着一筐谷子,用清脆的嗓音呼唤鸡娃。
这个时候,隔壁的伯父伯母得知我回来了,连忙来帮我接过行李,招呼我们进屋去坐:“妹子,吃饭了吗?回来了就住我们家吧,多住几天啊”茶水端上来了,花生瓜子端上来了,伯母抱着女儿,一个劲地夸孩子生得俊俏。我被这浓浓的亲情包围着,一缕温馨在心里糖果般化开。
歇息了一会,下午我又带着女儿拜访了几家乡亲,送上一些特产和问候。也收到不少礼物,有鸡蛋,有小鱼干,拗不过他们,怀着感激和感动,也只好先收下。
没想到在路上还能遇见一位同学,小学时同过桌。记得那个时候,他比较瘦小,常流鼻涕,受过我的欺负。我在课桌上划三八线,不许他越界。还用弹弓打过他的补巴裤子,那一圈一圈的线,活象一个靶子。他见了我,有些不确定地叫我名字,我也在同时认出了他。寒暄一阵,得知他现在已经娶妻生子,生活得平静且满足。想起小时候的那些事,我看着他憨厚的笑脸,感叹着时光飞逝,又感觉有些不好意思。
转眼已是傍晚。炊烟逐渐地升起来了,袅袅娜娜地扭着身子直上苍穹。此时,牵着女儿的手,看着这暮色微薄中的村庄,山更幽了,水更清了。
回到伯父家,灶屋里柴火烧得暖暖旺旺的,伯母正在准备晚饭。不一会,饭菜就端上来了。香香脆脆的坛子萝卜,红烧的小鲫鱼,加了红油豆豉的红薯粑粑,还有五香豆干,一张桌子摆得满满的。真是好久没有吃到这样地道的家乡菜了,我胃口大开。
吃过晚饭,看看电视,和老人们拉拉家常。我和他们讲生活的一些近况,他们也和我说一些村子里发生的事情,比如,现在是谁做了村长,又有谁家添了大胖小子。
晚上带着女儿上床休息,小家伙也是累了,在我怀里沉沉地睡了过去。半夜里,一阵风雨光顾。窗子外面树叶细细簌簌地响,雨点敲落在瓦片上,淅淅沥沥,象弹奏一般。我侧身倾听,竟久久地难以入眠,心想若是窗外有月亮,定是皎洁得让人想一口喝下去。
第二天就是清明节了。早上起来,我就带了女儿去给母亲上坟。
一夜风雨离去后,早晨山林里的空气象沐浴过一样,纯纯净净,清清新新。走在山路上,风穿过满山的针叶松,发出“飕飕”的声音。刺花一丛丛,一簇簇的,都白了。映山红娇娇艳艳的,花瓣上挂着露珠,有些撅着嘴,有些伸着懒腰。山花的清香纷扬在风中,象顽皮的孩子嬉戏着,跑一段,又笑着停下来。
到了母亲的坟头,点燃了祭祀的纸钱,记忆中的点点滴滴浮上心头,抱着女儿,我站了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