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最原始的装甲聚会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由南安普敦而来的第8列英军火车停稳之后,车上手持武器的英军士兵在下车后不是立即集结起来然后向战场前进,而是在四周部署严密的警戒哨,同时在火车平板车厢与地面之间用钢板或厚木板搭成简易卸车梯板。
在那些平板车厢上,士兵们则忙着掀去那些特殊货物上面的帆布,一辆辆布满铆钉、样式并不完全一致的钢铁战车逐渐呈现在人们眼前。驾驶员们迅速进入到属于自己的战车里,他们很快将这些铁家伙们发动起来,熟悉的发动机轰鸣声和排气口喷出的青烟这次来自英国制造的战车。
从这列火车所在地向西看去,福丁河大桥的身影清晰可见。
“往前,往前,稳一点!好!”
一个身穿黄色卡其布军服的英国士兵不停挥动着双手,他指引的是那辆装甲汽车正在缓缓驶下火车。从外观上看,这辆被命名为M10的装甲汽车不过是在民用汽车的底盘上铆上装甲板,除去车顶上那个装有一挺维克斯水冷机枪、可回旋、全封闭的圆筒形机枪塔之外,它的大小、轮廓与普通的民用轿车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方形笨重的前置发动机、4个车轮且只有2个是驱动轮。发动机和驾驶室用装甲包得严严实实,它只有驾驶室正面留下两个狭长的方形观察孔,两侧还各有1-2个小射击孔,车门位于驾驶室的两侧,在车门旁边还放着两个备用轮胎。
与德军的“大刀”和“特洛伊”型装甲车一样,英军的M系列装甲汽车使用的也是实心橡胶轮胎。英军这些以民用轿车为地盘的装甲汽车特点就是灵活机动,其中1910年生产的M10公路时速达到60公里,现役最老的M07时速也有45公里,这些装甲车的缺点则是火力和防护力较弱,它们通常只有3到4名成员和一挺重机枪,其装甲厚度一般只有4-5毫米,车组成员另外可携带轻机枪、反坦克步枪、普通步枪和手枪等少量武器。
“移动,移动,保持方向和速度!”
对于面前这个难看的大家伙,正在引导它前进的士兵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去形容,它和一般的装甲汽车虽然都有铆钉装甲车身和燃油发动机,但它的外形要奇怪许多。它的身躯庞大,高1.9米,宽3.1米,长6.7米,从上往下看依次是装有一门40毫米火炮的可回旋炮塔,炮塔体积不大,看上去仅能容纳一人;接下来是近似长方形的车身,最前部有一个大约45度、斜面向上的倾角,倾角到车顶还有一小段垂直的车壁,战车的观察孔就布置在那里,车身正面和左右两侧各布置有一挺机枪;最引人注目的要属它的钢质履带,这是以往任何一种英国战斗车辆未曾使用过的技术。(历史上英国的第一辆坦克尚未采用著名的菱形车体设计,它的外形更像是没有炮塔、火炮设置在车壁的履带式装甲运兵车,1916年研制成功的马克I型坦克才是第一辆外观呈菱形并采用外圈式履带的坦克)
这5辆由斯文顿上校的技术小组研制的战车在英军内部被称为“小游民”坦克,它简直算是集合了英、法、德相关设计理念的混血儿。“小游民”的底盘是在拖拉机的基础上加长驱动履带,然后在竖起的角钢架上焊接上锅炉钢板,这一点是英国人最初的设计,而车顶上的回旋式炮塔则借鉴了德国人和法国人的设计理念。“小游民”总重量达到18吨,几乎是德国坦克的两倍,1台功率80千瓦的戴姆勒直立式水冷汽油发动机布置在车身后部,其装甲厚度为6毫米,时速仅6公里,最大行程30公里。(这与历史上的小游民坦克有一些差异,毕竟战争进程已经改变,许多历史细节也该跟着发生一定的改变了)
当英军的这18辆装甲汽车和5辆小游民坦克先后卸车完毕之后,战场上出现的第一支非德军装甲部队开始向福丁河大桥前进。这些刷着米字旗的“小游民”们在行进时不仅发出巨大的噪音,速度也是慢得出奇,下车地点到大桥约有4公里,光这一路程它们就需要走上大半个小时。德军在法国战场上采用的坦克配装甲车的突击战术已经引起了各国关注,英国陆军对这种战术也是推崇有佳,在6辆准备配合步兵发动攻击的装甲汽车疾驰而去之后,剩下的12辆就只能陪着“小游民”们慢慢悠悠的向前挪动了。
尽管大桥在望,激烈的枪炮声也在述说那里德国伞兵们战斗的艰苦,然而德军装甲突击队却不得不在路旁停了下来。
“见鬼!”
一个上士车长狠狠的踢了一脚他的坦克,可是这个铁家伙非但不领情,还让踢它的人痛得呲牙咧齿。
这已经是这辆坦克在行动中的第二次抛锚了,此前已经有一辆坦克因为短时间内无法修复而被突击队放弃,幸好那时候还在德军的2、3空降团的控制范围内,那辆坦克暂时由伞兵们帮忙照看着。可是这个地方却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既没有英军布防,又远离德军实际控制区。
从装甲维修车上下来的十来名士兵随即围着这辆倒霉的坦克检查起来,坦克兵上士在一旁闷闷不乐的抽着烟,其他坦克手们则抓紧时间爬出来透气和维护检修自己的坦克,连续行军近30公里将他们和他们的坦克都折腾得够呛,毕竟在这个年代坦克技术还很不完善,车体内没有减震装置,行驶过程中成员和车体都要承受巨大的颠簸,车内噪声极大,发动机产生的热量相当一部分滞留在车内,如果再进行持续射击,车舱内的温度有时可以达到六、七十摄氏度。
趁着这个机会,乘坐装甲车的步兵们也纷纷舒展一下颠簸得有些酸痛的肢体。不论是“大刀”型装甲战斗车,还是“特洛伊”型装甲运兵车,这些德国装甲车采用的都是卡车底盘,其速度自然无法与英国装甲汽车相比,一般的公路时速只有20-35公里,然而它们的特点就是皮糙肉厚、火力强大以及可搭载较多步兵,它们一般是4车轮,少数也有6个车轮,但是作为驱动轮的只有其中一对,因此它们和英国装甲车一样在越野性能有待提高。
“上士,你的坦克怎么样了?”
突击队的指挥官、一位身材略显单薄的坦克兵上尉满脸无奈的走到这辆抛锚的坦克旁边,驰援大桥固然刻不容缓,但他也不能让这辆坦克和上面的坦克兵独自留在这种随时会有英军出没的地方,更加重要的是车队里的其他车辆也需要休息和检修了,在这里进行维修总比在战场上抛锚好。
“发动机似乎有些问题,几个变速齿轮好像也不能正常运转了!”
上士说着将手里尚未抽完的半根烟扔在地上,烟头随即嗤然熄灭在雪地里。尽管这些坦克在从法国港口出发之前就进行过一次检修,然而战前的训练和演习实在太过频繁,许多发生损耗的零部件在出现故障之前很难一一检查出来。
上尉抬手看了看表,“给你们3分钟时间,修不好就只有把它炸了!”
上士愣愣的看着转身而去的上尉,好一会儿才嘟囔了一句:
“干!炸了也不能留给英国人!”
说完之后,上士和他的坦克兵也撅起袖子挤进正在检修坦克的维修兵当中,久病成良医,这些坦克兵们修理坦克的技术丝毫不比专业的维修兵差。
3分钟之后,满头大汗的士兵们正式宣布这辆坦克在大修之前无法再前进一步了,虽然作出这个决定是痛苦的,但那个上士车长还是亲自将一捆手榴弹扔进坦克舱里,之后他和另外两个坦克手将坐上一辆装甲车像步兵一样战斗。
成捆手榴弹的猛烈爆炸将坦克炮塔上的舱盖炸飞到十数米的空中,坦克内部的炮弹和子弹随即发生殉爆,整个炮塔都被掀翻过去,铆钉装甲的好几处车身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崩裂,最终在油箱残余汽油的作用下,这辆坦克变成一堆燃烧的废铁。
尽管由于技术原因再次损失一辆坦克,装甲突击队的官兵们脸上并没有太多的沮丧,他们此时更加担心大桥那边的伞兵部队,听着越来越近的枪炮声,就连他们的战车也不由自主的加快了脚步。太阳逐渐西沉的时候,5辆坦克、21辆装甲车以及139名德军官兵组成的车队终于出现在滞留在桥西镇区的英加联军士兵的视野中。
自从凌晨6点加里斯空降团突袭大桥守军开始,福丁河上这座钢铁大桥笼罩在战云之下已经十几个小时了,透过硝烟的间隙,阳光仍能抚mo到它每一寸都完好无损的躯体。大桥附近躺满了无数交战双方士兵的尸体,不论是穿卡其布军服的,还是穿灰色伞兵装的,数量都多得让人惋惜不已,如果没有战争,这些人里面应该有数千名勤劳的工人和农民,敬业而健康的职业军人也是少不了的,或许还有医生、学者、科学家,甚至会出几个大臣和首相,可惜他们年轻的生命都在这里消逝,对他们来说一切都已经无可挽留的结束了。
加里斯中校不知何时换上了一顶M16钢盔,在双方四处乱窜的子弹中,这种东西的确能够大大提高士兵的生存能力。此时德军伞兵们还控制着大桥两侧近百米的区域,穿过镇子的铁路早已被炸成一块块碎小的木屑和一段段扭曲的废铁,只有靠近大桥的一段还能称之为铁路。之前英军守桥部队构筑的桥头防御阵地现在已经成为德军最后的防线,这条防线包括镇在靠近大桥的河堤上挖掘的战壕和掩体、镇区靠近大桥一带尚未完全成为废墟的房屋以及在大桥两侧用沙包堆建的简易堡垒。
顾忌到福丁河大桥的重要位置和作用,英军重炮始终不敢向大桥附近的德军阵地进行炮击。
在经历了英军的两次进攻之后,德军不仅伤亡了大批士兵,防御工事也损毁严重,剩余的伞兵们正在抓紧时间修复战壕和掩体,来不及掩埋的众多阵亡者以各种各样的姿势分布在阵地周围,经过肉搏战之后的场面总是令人触目惊心,血肉、刺刀与生死缠斗是那场残酷战斗的主旋律,留下的自然也是凝固的鲜血、灵魂已去的躯体与临时还搏杀在一起的双方士兵。
德军伞兵们手里的弹药已经降到了最低限度,迫击炮弹早已告罄,每挺机枪上挂着的是最后一条弹带,士兵们不得不从阵亡者身上搜寻子弹和手榴弹,有些人则干脆使用英军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因为这一带英军士兵的尸体比较多。
由于大桥两面都有敌军,摆在加里斯中校面前的道路只有两条,炸桥并突围,或者炸桥然后死战到底,通过电报得知指挥部已经派出装甲突击队前来援助之后,加里斯决定等待这支援军的到来,否则光靠自己突围,离开固定阵地之后这些只有轻武器而且弹药无多的伞兵将遭到英军骑兵无情的杀戮。
“看,我们的装甲部队!”负责观察桥西情况的伞兵带来的是好消息。
“看,英军的装甲车!”监视东面的伞兵则发现了糟糕的情况。
在大桥西面,留守镇区的英加联军开始用少量火炮向正在逼近的德军装甲车队射击,残余的步兵也在陆续向镇区南面集中,从汤顿而来的后续军队在黄昏时分才能感到,英军的里瑟将军必须用手里的千余英加士兵抵挡德军坦克和装甲车的进攻。
在大桥东面,英军以刚刚赶到的6辆装甲汽车为先导,5000余名步兵为主力发动了第三波进攻,他们在进入镇区之后,那些之前进攻中留在废墟后面的英军步兵也加入到进攻的队列中。有装甲汽车开道,英军步兵们的皮靴似乎踏得特别响亮,代表传统的风笛声与代表现代技术的发动机声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曲调。
趴在战壕里的德国伞兵们大都一脸血污,钢盔下一双双眼睛里虽然布满血丝,但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之后,他们的目光已经变得更加坚毅。面对自己子弹无法威胁到的英军装甲汽车,他们虽然感到诧异,但没有一个人在怯懦或是颤抖。
头部受伤的海里姆少尉脑袋上缠着厚厚的绷带,那支因为将英军后方搅得天翻地覆而威名远播的突击队此时只剩下20余人,然而生者毫不畏惧死亡,亡者心里毫无怨念,他们的精神使得突击队的重建变为可能。
已经将自己的狙击记录提高到451人的希尔德兰少尉此时也在这条战壕里,刚才的肉搏战是他所参加过最近距离的战斗,他那把鲁格手枪已经射光了所有子弹,现在只能呆在他的枪袋里成为这场战斗的纪念品了。
这时不论是空降团的普通士兵、各级军官、后勤炊事人员、迫击炮手还是狙击手,还能战斗的人现在全都汇拢到了仅有的几条战壕里,每个人都手持武器全神贯注的瞄准着那些正在逼近的英军,他们不再去想自己是否能够活着离开,更多人将这当作自己的荣誉之战,或许也是最后一战。
在大桥东侧的一个掩体里,两个伞兵紧紧守护在引爆器的旁边,而大桥西面也有一个具有相同作用的引爆器,只要将任何一个引爆器上面的木质手柄往下一按,这座大桥就会在一阵绚丽而灿烂的烟火中消失。此时根据加里斯中校的命令,几个工兵正在对大桥各部位的zha药和引线做着最后的检查,以确保这几吨zha药不至于成为一颗大哑弹。
尚未逼近德军阵地,英军装甲汽车上的机枪就扫射起来,这些子弹并没有伤到几个德国伞兵,然而却能够极大的安定英军步兵们的心绪。在5000多名英军步兵后面,十余门口径在60毫米以下的轻型速射炮已经停下来做着射击准备,当先头部队距离德军阵地不足千米时,它们开始轰击德国伞兵们所在的战壕和掩体。
此时桥西的镇区却比桥东的战斗更加热闹,德军装甲突击队的坦克和装甲车不作停留便冲进镇区,它们的全速推进以及强大的火力都让里瑟指挥的英国和加拿大士兵感到恐慌,因为他们手里的几门速射炮和黑尔手榴弹几乎毫无作用,暴露在废墟中的士兵们很轻易的遭到射杀,“石头II”的37毫米坦克炮不断清理镇里剩下的维克斯机枪。
在桥东侧,希尔德兰几乎在一枪一个的高效猎杀对方军官和士兵,其他伞兵手里的步枪和机枪也在奋力射击,然而他们可以吓倒英军的步兵,却无法阻挡英国装甲汽车前进的步伐。当第一辆英军装甲车冲到距离德军阵地仅百米的地方时,它上面的重机枪几乎每一秒钟都在掠走德军伞兵的性命。
隔着小片小片碎冰漂浮的福丁河,英德两军的装甲部队第一次在战场上看到对方的身影。领头那辆“石头II”上的坦克兵显然注意到了河对岸的情况,它的炮塔随即顺时针旋动起来,并对德军阵地前的英军来了一个跨河射击。那枚37毫米炮弹并没有命中任何一辆英军装甲汽车,不过它却拉开了这场装甲聚会的序幕。
此时,英军的5辆小游民仍在努力的向大桥前进,与德军的坦克一样,它们也出现了不幸的抛锚者,然而这一切都无法阻止历史上首场坦克遭遇战的发生。(未完待续)
由南安普敦而来的第8列英军火车停稳之后,车上手持武器的英军士兵在下车后不是立即集结起来然后向战场前进,而是在四周部署严密的警戒哨,同时在火车平板车厢与地面之间用钢板或厚木板搭成简易卸车梯板。
在那些平板车厢上,士兵们则忙着掀去那些特殊货物上面的帆布,一辆辆布满铆钉、样式并不完全一致的钢铁战车逐渐呈现在人们眼前。驾驶员们迅速进入到属于自己的战车里,他们很快将这些铁家伙们发动起来,熟悉的发动机轰鸣声和排气口喷出的青烟这次来自英国制造的战车。
从这列火车所在地向西看去,福丁河大桥的身影清晰可见。
“往前,往前,稳一点!好!”
一个身穿黄色卡其布军服的英国士兵不停挥动着双手,他指引的是那辆装甲汽车正在缓缓驶下火车。从外观上看,这辆被命名为M10的装甲汽车不过是在民用汽车的底盘上铆上装甲板,除去车顶上那个装有一挺维克斯水冷机枪、可回旋、全封闭的圆筒形机枪塔之外,它的大小、轮廓与普通的民用轿车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方形笨重的前置发动机、4个车轮且只有2个是驱动轮。发动机和驾驶室用装甲包得严严实实,它只有驾驶室正面留下两个狭长的方形观察孔,两侧还各有1-2个小射击孔,车门位于驾驶室的两侧,在车门旁边还放着两个备用轮胎。
与德军的“大刀”和“特洛伊”型装甲车一样,英军的M系列装甲汽车使用的也是实心橡胶轮胎。英军这些以民用轿车为地盘的装甲汽车特点就是灵活机动,其中1910年生产的M10公路时速达到60公里,现役最老的M07时速也有45公里,这些装甲车的缺点则是火力和防护力较弱,它们通常只有3到4名成员和一挺重机枪,其装甲厚度一般只有4-5毫米,车组成员另外可携带轻机枪、反坦克步枪、普通步枪和手枪等少量武器。
“移动,移动,保持方向和速度!”
对于面前这个难看的大家伙,正在引导它前进的士兵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去形容,它和一般的装甲汽车虽然都有铆钉装甲车身和燃油发动机,但它的外形要奇怪许多。它的身躯庞大,高1.9米,宽3.1米,长6.7米,从上往下看依次是装有一门40毫米火炮的可回旋炮塔,炮塔体积不大,看上去仅能容纳一人;接下来是近似长方形的车身,最前部有一个大约45度、斜面向上的倾角,倾角到车顶还有一小段垂直的车壁,战车的观察孔就布置在那里,车身正面和左右两侧各布置有一挺机枪;最引人注目的要属它的钢质履带,这是以往任何一种英国战斗车辆未曾使用过的技术。(历史上英国的第一辆坦克尚未采用著名的菱形车体设计,它的外形更像是没有炮塔、火炮设置在车壁的履带式装甲运兵车,1916年研制成功的马克I型坦克才是第一辆外观呈菱形并采用外圈式履带的坦克)
这5辆由斯文顿上校的技术小组研制的战车在英军内部被称为“小游民”坦克,它简直算是集合了英、法、德相关设计理念的混血儿。“小游民”的底盘是在拖拉机的基础上加长驱动履带,然后在竖起的角钢架上焊接上锅炉钢板,这一点是英国人最初的设计,而车顶上的回旋式炮塔则借鉴了德国人和法国人的设计理念。“小游民”总重量达到18吨,几乎是德国坦克的两倍,1台功率80千瓦的戴姆勒直立式水冷汽油发动机布置在车身后部,其装甲厚度为6毫米,时速仅6公里,最大行程30公里。(这与历史上的小游民坦克有一些差异,毕竟战争进程已经改变,许多历史细节也该跟着发生一定的改变了)
当英军的这18辆装甲汽车和5辆小游民坦克先后卸车完毕之后,战场上出现的第一支非德军装甲部队开始向福丁河大桥前进。这些刷着米字旗的“小游民”们在行进时不仅发出巨大的噪音,速度也是慢得出奇,下车地点到大桥约有4公里,光这一路程它们就需要走上大半个小时。德军在法国战场上采用的坦克配装甲车的突击战术已经引起了各国关注,英国陆军对这种战术也是推崇有佳,在6辆准备配合步兵发动攻击的装甲汽车疾驰而去之后,剩下的12辆就只能陪着“小游民”们慢慢悠悠的向前挪动了。
尽管大桥在望,激烈的枪炮声也在述说那里德国伞兵们战斗的艰苦,然而德军装甲突击队却不得不在路旁停了下来。
“见鬼!”
一个上士车长狠狠的踢了一脚他的坦克,可是这个铁家伙非但不领情,还让踢它的人痛得呲牙咧齿。
这已经是这辆坦克在行动中的第二次抛锚了,此前已经有一辆坦克因为短时间内无法修复而被突击队放弃,幸好那时候还在德军的2、3空降团的控制范围内,那辆坦克暂时由伞兵们帮忙照看着。可是这个地方却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既没有英军布防,又远离德军实际控制区。
从装甲维修车上下来的十来名士兵随即围着这辆倒霉的坦克检查起来,坦克兵上士在一旁闷闷不乐的抽着烟,其他坦克手们则抓紧时间爬出来透气和维护检修自己的坦克,连续行军近30公里将他们和他们的坦克都折腾得够呛,毕竟在这个年代坦克技术还很不完善,车体内没有减震装置,行驶过程中成员和车体都要承受巨大的颠簸,车内噪声极大,发动机产生的热量相当一部分滞留在车内,如果再进行持续射击,车舱内的温度有时可以达到六、七十摄氏度。
趁着这个机会,乘坐装甲车的步兵们也纷纷舒展一下颠簸得有些酸痛的肢体。不论是“大刀”型装甲战斗车,还是“特洛伊”型装甲运兵车,这些德国装甲车采用的都是卡车底盘,其速度自然无法与英国装甲汽车相比,一般的公路时速只有20-35公里,然而它们的特点就是皮糙肉厚、火力强大以及可搭载较多步兵,它们一般是4车轮,少数也有6个车轮,但是作为驱动轮的只有其中一对,因此它们和英国装甲车一样在越野性能有待提高。
“上士,你的坦克怎么样了?”
突击队的指挥官、一位身材略显单薄的坦克兵上尉满脸无奈的走到这辆抛锚的坦克旁边,驰援大桥固然刻不容缓,但他也不能让这辆坦克和上面的坦克兵独自留在这种随时会有英军出没的地方,更加重要的是车队里的其他车辆也需要休息和检修了,在这里进行维修总比在战场上抛锚好。
“发动机似乎有些问题,几个变速齿轮好像也不能正常运转了!”
上士说着将手里尚未抽完的半根烟扔在地上,烟头随即嗤然熄灭在雪地里。尽管这些坦克在从法国港口出发之前就进行过一次检修,然而战前的训练和演习实在太过频繁,许多发生损耗的零部件在出现故障之前很难一一检查出来。
上尉抬手看了看表,“给你们3分钟时间,修不好就只有把它炸了!”
上士愣愣的看着转身而去的上尉,好一会儿才嘟囔了一句:
“干!炸了也不能留给英国人!”
说完之后,上士和他的坦克兵也撅起袖子挤进正在检修坦克的维修兵当中,久病成良医,这些坦克兵们修理坦克的技术丝毫不比专业的维修兵差。
3分钟之后,满头大汗的士兵们正式宣布这辆坦克在大修之前无法再前进一步了,虽然作出这个决定是痛苦的,但那个上士车长还是亲自将一捆手榴弹扔进坦克舱里,之后他和另外两个坦克手将坐上一辆装甲车像步兵一样战斗。
成捆手榴弹的猛烈爆炸将坦克炮塔上的舱盖炸飞到十数米的空中,坦克内部的炮弹和子弹随即发生殉爆,整个炮塔都被掀翻过去,铆钉装甲的好几处车身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崩裂,最终在油箱残余汽油的作用下,这辆坦克变成一堆燃烧的废铁。
尽管由于技术原因再次损失一辆坦克,装甲突击队的官兵们脸上并没有太多的沮丧,他们此时更加担心大桥那边的伞兵部队,听着越来越近的枪炮声,就连他们的战车也不由自主的加快了脚步。太阳逐渐西沉的时候,5辆坦克、21辆装甲车以及139名德军官兵组成的车队终于出现在滞留在桥西镇区的英加联军士兵的视野中。
自从凌晨6点加里斯空降团突袭大桥守军开始,福丁河上这座钢铁大桥笼罩在战云之下已经十几个小时了,透过硝烟的间隙,阳光仍能抚mo到它每一寸都完好无损的躯体。大桥附近躺满了无数交战双方士兵的尸体,不论是穿卡其布军服的,还是穿灰色伞兵装的,数量都多得让人惋惜不已,如果没有战争,这些人里面应该有数千名勤劳的工人和农民,敬业而健康的职业军人也是少不了的,或许还有医生、学者、科学家,甚至会出几个大臣和首相,可惜他们年轻的生命都在这里消逝,对他们来说一切都已经无可挽留的结束了。
加里斯中校不知何时换上了一顶M16钢盔,在双方四处乱窜的子弹中,这种东西的确能够大大提高士兵的生存能力。此时德军伞兵们还控制着大桥两侧近百米的区域,穿过镇子的铁路早已被炸成一块块碎小的木屑和一段段扭曲的废铁,只有靠近大桥的一段还能称之为铁路。之前英军守桥部队构筑的桥头防御阵地现在已经成为德军最后的防线,这条防线包括镇在靠近大桥的河堤上挖掘的战壕和掩体、镇区靠近大桥一带尚未完全成为废墟的房屋以及在大桥两侧用沙包堆建的简易堡垒。
顾忌到福丁河大桥的重要位置和作用,英军重炮始终不敢向大桥附近的德军阵地进行炮击。
在经历了英军的两次进攻之后,德军不仅伤亡了大批士兵,防御工事也损毁严重,剩余的伞兵们正在抓紧时间修复战壕和掩体,来不及掩埋的众多阵亡者以各种各样的姿势分布在阵地周围,经过肉搏战之后的场面总是令人触目惊心,血肉、刺刀与生死缠斗是那场残酷战斗的主旋律,留下的自然也是凝固的鲜血、灵魂已去的躯体与临时还搏杀在一起的双方士兵。
德军伞兵们手里的弹药已经降到了最低限度,迫击炮弹早已告罄,每挺机枪上挂着的是最后一条弹带,士兵们不得不从阵亡者身上搜寻子弹和手榴弹,有些人则干脆使用英军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因为这一带英军士兵的尸体比较多。
由于大桥两面都有敌军,摆在加里斯中校面前的道路只有两条,炸桥并突围,或者炸桥然后死战到底,通过电报得知指挥部已经派出装甲突击队前来援助之后,加里斯决定等待这支援军的到来,否则光靠自己突围,离开固定阵地之后这些只有轻武器而且弹药无多的伞兵将遭到英军骑兵无情的杀戮。
“看,我们的装甲部队!”负责观察桥西情况的伞兵带来的是好消息。
“看,英军的装甲车!”监视东面的伞兵则发现了糟糕的情况。
在大桥西面,留守镇区的英加联军开始用少量火炮向正在逼近的德军装甲车队射击,残余的步兵也在陆续向镇区南面集中,从汤顿而来的后续军队在黄昏时分才能感到,英军的里瑟将军必须用手里的千余英加士兵抵挡德军坦克和装甲车的进攻。
在大桥东面,英军以刚刚赶到的6辆装甲汽车为先导,5000余名步兵为主力发动了第三波进攻,他们在进入镇区之后,那些之前进攻中留在废墟后面的英军步兵也加入到进攻的队列中。有装甲汽车开道,英军步兵们的皮靴似乎踏得特别响亮,代表传统的风笛声与代表现代技术的发动机声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曲调。
趴在战壕里的德国伞兵们大都一脸血污,钢盔下一双双眼睛里虽然布满血丝,但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之后,他们的目光已经变得更加坚毅。面对自己子弹无法威胁到的英军装甲汽车,他们虽然感到诧异,但没有一个人在怯懦或是颤抖。
头部受伤的海里姆少尉脑袋上缠着厚厚的绷带,那支因为将英军后方搅得天翻地覆而威名远播的突击队此时只剩下20余人,然而生者毫不畏惧死亡,亡者心里毫无怨念,他们的精神使得突击队的重建变为可能。
已经将自己的狙击记录提高到451人的希尔德兰少尉此时也在这条战壕里,刚才的肉搏战是他所参加过最近距离的战斗,他那把鲁格手枪已经射光了所有子弹,现在只能呆在他的枪袋里成为这场战斗的纪念品了。
这时不论是空降团的普通士兵、各级军官、后勤炊事人员、迫击炮手还是狙击手,还能战斗的人现在全都汇拢到了仅有的几条战壕里,每个人都手持武器全神贯注的瞄准着那些正在逼近的英军,他们不再去想自己是否能够活着离开,更多人将这当作自己的荣誉之战,或许也是最后一战。
在大桥东侧的一个掩体里,两个伞兵紧紧守护在引爆器的旁边,而大桥西面也有一个具有相同作用的引爆器,只要将任何一个引爆器上面的木质手柄往下一按,这座大桥就会在一阵绚丽而灿烂的烟火中消失。此时根据加里斯中校的命令,几个工兵正在对大桥各部位的zha药和引线做着最后的检查,以确保这几吨zha药不至于成为一颗大哑弹。
尚未逼近德军阵地,英军装甲汽车上的机枪就扫射起来,这些子弹并没有伤到几个德国伞兵,然而却能够极大的安定英军步兵们的心绪。在5000多名英军步兵后面,十余门口径在60毫米以下的轻型速射炮已经停下来做着射击准备,当先头部队距离德军阵地不足千米时,它们开始轰击德国伞兵们所在的战壕和掩体。
此时桥西的镇区却比桥东的战斗更加热闹,德军装甲突击队的坦克和装甲车不作停留便冲进镇区,它们的全速推进以及强大的火力都让里瑟指挥的英国和加拿大士兵感到恐慌,因为他们手里的几门速射炮和黑尔手榴弹几乎毫无作用,暴露在废墟中的士兵们很轻易的遭到射杀,“石头II”的37毫米坦克炮不断清理镇里剩下的维克斯机枪。
在桥东侧,希尔德兰几乎在一枪一个的高效猎杀对方军官和士兵,其他伞兵手里的步枪和机枪也在奋力射击,然而他们可以吓倒英军的步兵,却无法阻挡英国装甲汽车前进的步伐。当第一辆英军装甲车冲到距离德军阵地仅百米的地方时,它上面的重机枪几乎每一秒钟都在掠走德军伞兵的性命。
隔着小片小片碎冰漂浮的福丁河,英德两军的装甲部队第一次在战场上看到对方的身影。领头那辆“石头II”上的坦克兵显然注意到了河对岸的情况,它的炮塔随即顺时针旋动起来,并对德军阵地前的英军来了一个跨河射击。那枚37毫米炮弹并没有命中任何一辆英军装甲汽车,不过它却拉开了这场装甲聚会的序幕。
此时,英军的5辆小游民仍在努力的向大桥前进,与德军的坦克一样,它们也出现了不幸的抛锚者,然而这一切都无法阻止历史上首场坦克遭遇战的发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