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王国庆自比范蠡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编外四大家的成员也许并不知道,范蠡也是王国庆非常佩服的奇人。无论从哪个角度衡量,这个人无疑都是最为成功的。但历史上对这个人的记载和评价又少之又少,似乎中国历史的主流并没有完全接纳这范蠡这个人。从这两方面考量,王国庆又觉得,他的命运和范蠡这个人又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也在自比范蠡,琢磨范蠡。
兴一国,灭一国。“兵圣”孙武没做到,“智圣”诸葛亮没做到。两人几乎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只活到五十出头。范蠡做到了。他不仅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还善于“保存自己”,直到古稀之年,寿终正寝。在K省的官场上,韩华华、汪大洋、左中右、李大海这些表面上的风云人物,到底一个也没有能超过他王国庆的。就连那个以长者自居的黄菊仙,又如何呢?还有省委书记白中杰,除了目前的官位高于自己以外,其它各方面哪一点又胜过他王国庆呢?更何况,下一步,他王国庆还很有可能接手省委书记这一职务。到那时,他就是K省政坛上无往不胜的范蠡啊!
官至相国、大将军,爵至上大夫,毅然辞去。伍子胥没有想过,文种没有决心,两人均被“赐死”。范蠡激流勇退,“悄然而去”,说出了“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敌国破,谋臣亡”的千古名言,他可能是中国历史上主动辞官的第一人。在这一点上,王国庆承认,他身上没有范蠡的这种气度。因为他对权力看得太重了。也许是时代不同了,他感觉当今社会的官本位不仅没有消弱,反而有加强的迹象。权力,他是不会主动放手的。但他可以保证的是,他不会像韩华华、左中右、李大海那样,被别人夺了权力。权力被夺了,自己还蒙在鼓里。
治产经商,富至巨万。同代人望尘莫及,后代人难望其项背。范蠡身体力行,饲养五畜,“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总结一套管理术,专著《致富奇书》填补历史空白。提出“物价贵贱随供求关系变化”之理论,开认识价值规律之先河。后人对富翁以“陶朱公”相称,即由范蠡而来。在这一点上,王国庆觉得他们这些当代的官员和范蠡没有可比性,谈不上孰优孰劣。范蠡是辞职以后凭技术成了大富豪,他们这些当代的官员们是靠手中的权力赢得了巨大的财富。可以范蠡也想不到,不用辞官,照样可以成为巨富的。如果他明白了这个道理,也许,他就不会辞官了。
范蠡在政治、经济、哲学、军事、外交等重大领域均有建树,集老子、孔子、孙子思想之大成,堪称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界圣星(民间商人范蠡为财神)。他的重人重谷、韬光养晦、兴国方略至今仍可借鉴;他的持久防御、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军事思想至今熠熠生辉;他主张商品流通、平抑物价、先富带后富的经济思想具有划时代的开创性意义。在一点上,王国庆也承认,他自己虽然也有一套成熟的哲学,却不能公之于众。因为他的哲学是官场哲学,是自己多年以来悟出来的。在为官方面,他的哲学又主要体现在谋人方面,在谋事方面考虑得相对要少一些。可以说,他王国庆的哲学是一门有重大理论缺陷却十分管用的官场哲学。可惜了,他的这套实用哲学,也许要被他带到坟墓里去了。
从历史的角度看,另人奇怪,像范蠡这样一个博学多才的传奇人物竟然成了主流社会的另类。
一是史无传。太史公司马迁尽管对范蠡十分赞赏,说:“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肯定他“富行其德”的高尚品德,但并没有单独为他立传。只在《越王勾践世家》《货殖列传》中作为“附件”提到范蠡,“待遇”还不及“酷吏”“游侠”“滑稽”者。其他史家史书更不用说了。王国庆也知道,自己不属于那些创造和改变历史的人物,他死以后,在历史上也绝对不会有什么真正的记载。有时候,王国庆也有些悲观。他这一生,如果能够平安去职、寿终正寝,就属于烧高香了。
二是书绝版。范蠡生前写有不少专著,兵法、经商全有,甚至养鱼亦有“养鱼经”。可惜他的“兵法”只在《汉书?艺文志》上保留一个《范蠡(兵法)两篇》的题目。阐述经商之道的《致富奇书》,也只在其他史籍中看到书目,无法看到两部宏著的全文。人们研究范蠡,只能从《史记》、《国语》等典籍有关部分,捕捉其闪光思想,吸收有价值的信息。他王国庆就更不用说了,他的官场哲学无法示人,只能自生自灭于自己的胸中。也许,只有身边的那些有心人,才能从他身上学到一点从政谋人的经验来。
三地无物。国人对重要历史人物纪念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显著特点是修缮、重建、新建人物生前故居、官邸;或在生活、战斗过的地方,立石刻碑。一个孔夫子,全国有文庙;一个诸葛亮,多处武侯祠,就是明证。范蠡没有这样纪念性建筑物。他老家南阳没有,他生活、战斗过的浙、苏、鲁等地也没有。虽然华东等处有“蠡城”、“蠡口”、“蠡园”等,但除了地名,并无实际内容。“蠡园”中树起的不是范蠡塑像,而是美女西施。范公若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王国庆想,自己在这一点上会和范蠡的命运是一样的。他王国庆不属于历史人物,他身后不会有什么纪念馆之类东西。顶多,在他的家乡,山阳市西山县王家川,会有一后人指着他们家的房子说:“看,这就是当年省委书记王国庆家的老宅子!”有时候,王国庆也感叹自己生不逢世。以他的能耐,如果他和孙中山同期,或与小平同志他们同期,生于乱世,说不定他就能成为创造历史的英雄。可惜,他生在和平时代。能走到今天,也就很不容易了。
王国庆也在想,范蠡在历史上为什么会是一个这样的待遇呢?大概是范蠡犯了古代为官为人的三个大忌。
一是不愚忠。封建文化需要大臣的“忠”达不到“愚”不行。亡国可以,不忠君不行,这就是“标准”。符合“标准”的典型是贯彻“终身制”的诸葛亮。明明看出后主刘禅是个窝囊废,也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蠡看出勾践阴险狠毒,“不欲功于臣下,疑忌之心已见”,不可再处,一甩袖子把相国辞了。“晚节不忠”,犯了大忌。生前身后遭贬,就一点不奇怪了。时至今日,应以新眼光审视“忠”字,提倡“忠于事业”的典型。范蠡正是这样的楷模。他不把个人进退荣辱系在某个人身上,而是寄托在事业上、对社会的贡献上。治国成功,又去经商,为世人树立了一个成功榜样。
二是不清贫。传统文化,是歌颂“隐士”的。不居庙堂,就退隐山林,或吟诗作赋,或修道成仙,脱离百姓生活才高尚。“相国级”的汉初三杰之一、留侯张良功成身退,云游名山,修炼气功,后人倍加称颂。至今秦岭留坝尚有规模宏伟的张良庙,供人瞻仰追念。范蠡辞官,若真是“泛游三江五湖”,无所事事,名望恐怕不亚于张良。他不愿老死山林,毅然选择“士农工商”的第四等级职业,亲自饲养贩卖五畜,以“酒囊皮子”俗名,和“下里巴人”滚在一起,大失身份,犯了“不清贫”的大忌。尽管人们羡慕他的富有,但却羞于谈他经商之道、致富业绩,更不用说为他树碑立传建庙了。重官轻商,是中国文明历史一大悲哀,也是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一个原因。在终于认识到“无商不富”的今天,更应该为范蠡这样的先行者“落实政策”。
三是不检点。习俗文化很看重个人行为。尤其是“作风”是否清白。范蠡生前身后没有受到应有尊重,有一个致命原因,是传说他辞官后把美女西施带走荡舟于江湖。把世人瞩目之美女带走,这还了得!一向重视人品的国人,如何向这样不检点之人顶礼膜拜。
功高遭妒,名高受谤。范蠡兴越灭吴,功垂青史;辞官经商,富甲天下;娶妻西施,举世瞩目。这种刺激性“传奇”把范蠡毁了,弄得身后连魂魄都不能回归故里。
王国庆想,即使自己真的能功成身退、平安着陆,以他的不愚忠、不清贫、不检点,他王国庆的名声也好不到哪里去。(未完待续)
编外四大家的成员也许并不知道,范蠡也是王国庆非常佩服的奇人。无论从哪个角度衡量,这个人无疑都是最为成功的。但历史上对这个人的记载和评价又少之又少,似乎中国历史的主流并没有完全接纳这范蠡这个人。从这两方面考量,王国庆又觉得,他的命运和范蠡这个人又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也在自比范蠡,琢磨范蠡。
兴一国,灭一国。“兵圣”孙武没做到,“智圣”诸葛亮没做到。两人几乎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只活到五十出头。范蠡做到了。他不仅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还善于“保存自己”,直到古稀之年,寿终正寝。在K省的官场上,韩华华、汪大洋、左中右、李大海这些表面上的风云人物,到底一个也没有能超过他王国庆的。就连那个以长者自居的黄菊仙,又如何呢?还有省委书记白中杰,除了目前的官位高于自己以外,其它各方面哪一点又胜过他王国庆呢?更何况,下一步,他王国庆还很有可能接手省委书记这一职务。到那时,他就是K省政坛上无往不胜的范蠡啊!
官至相国、大将军,爵至上大夫,毅然辞去。伍子胥没有想过,文种没有决心,两人均被“赐死”。范蠡激流勇退,“悄然而去”,说出了“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敌国破,谋臣亡”的千古名言,他可能是中国历史上主动辞官的第一人。在这一点上,王国庆承认,他身上没有范蠡的这种气度。因为他对权力看得太重了。也许是时代不同了,他感觉当今社会的官本位不仅没有消弱,反而有加强的迹象。权力,他是不会主动放手的。但他可以保证的是,他不会像韩华华、左中右、李大海那样,被别人夺了权力。权力被夺了,自己还蒙在鼓里。
治产经商,富至巨万。同代人望尘莫及,后代人难望其项背。范蠡身体力行,饲养五畜,“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总结一套管理术,专著《致富奇书》填补历史空白。提出“物价贵贱随供求关系变化”之理论,开认识价值规律之先河。后人对富翁以“陶朱公”相称,即由范蠡而来。在这一点上,王国庆觉得他们这些当代的官员和范蠡没有可比性,谈不上孰优孰劣。范蠡是辞职以后凭技术成了大富豪,他们这些当代的官员们是靠手中的权力赢得了巨大的财富。可以范蠡也想不到,不用辞官,照样可以成为巨富的。如果他明白了这个道理,也许,他就不会辞官了。
范蠡在政治、经济、哲学、军事、外交等重大领域均有建树,集老子、孔子、孙子思想之大成,堪称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界圣星(民间商人范蠡为财神)。他的重人重谷、韬光养晦、兴国方略至今仍可借鉴;他的持久防御、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军事思想至今熠熠生辉;他主张商品流通、平抑物价、先富带后富的经济思想具有划时代的开创性意义。在一点上,王国庆也承认,他自己虽然也有一套成熟的哲学,却不能公之于众。因为他的哲学是官场哲学,是自己多年以来悟出来的。在为官方面,他的哲学又主要体现在谋人方面,在谋事方面考虑得相对要少一些。可以说,他王国庆的哲学是一门有重大理论缺陷却十分管用的官场哲学。可惜了,他的这套实用哲学,也许要被他带到坟墓里去了。
从历史的角度看,另人奇怪,像范蠡这样一个博学多才的传奇人物竟然成了主流社会的另类。
一是史无传。太史公司马迁尽管对范蠡十分赞赏,说:“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肯定他“富行其德”的高尚品德,但并没有单独为他立传。只在《越王勾践世家》《货殖列传》中作为“附件”提到范蠡,“待遇”还不及“酷吏”“游侠”“滑稽”者。其他史家史书更不用说了。王国庆也知道,自己不属于那些创造和改变历史的人物,他死以后,在历史上也绝对不会有什么真正的记载。有时候,王国庆也有些悲观。他这一生,如果能够平安去职、寿终正寝,就属于烧高香了。
二是书绝版。范蠡生前写有不少专著,兵法、经商全有,甚至养鱼亦有“养鱼经”。可惜他的“兵法”只在《汉书?艺文志》上保留一个《范蠡(兵法)两篇》的题目。阐述经商之道的《致富奇书》,也只在其他史籍中看到书目,无法看到两部宏著的全文。人们研究范蠡,只能从《史记》、《国语》等典籍有关部分,捕捉其闪光思想,吸收有价值的信息。他王国庆就更不用说了,他的官场哲学无法示人,只能自生自灭于自己的胸中。也许,只有身边的那些有心人,才能从他身上学到一点从政谋人的经验来。
三地无物。国人对重要历史人物纪念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显著特点是修缮、重建、新建人物生前故居、官邸;或在生活、战斗过的地方,立石刻碑。一个孔夫子,全国有文庙;一个诸葛亮,多处武侯祠,就是明证。范蠡没有这样纪念性建筑物。他老家南阳没有,他生活、战斗过的浙、苏、鲁等地也没有。虽然华东等处有“蠡城”、“蠡口”、“蠡园”等,但除了地名,并无实际内容。“蠡园”中树起的不是范蠡塑像,而是美女西施。范公若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王国庆想,自己在这一点上会和范蠡的命运是一样的。他王国庆不属于历史人物,他身后不会有什么纪念馆之类东西。顶多,在他的家乡,山阳市西山县王家川,会有一后人指着他们家的房子说:“看,这就是当年省委书记王国庆家的老宅子!”有时候,王国庆也感叹自己生不逢世。以他的能耐,如果他和孙中山同期,或与小平同志他们同期,生于乱世,说不定他就能成为创造历史的英雄。可惜,他生在和平时代。能走到今天,也就很不容易了。
王国庆也在想,范蠡在历史上为什么会是一个这样的待遇呢?大概是范蠡犯了古代为官为人的三个大忌。
一是不愚忠。封建文化需要大臣的“忠”达不到“愚”不行。亡国可以,不忠君不行,这就是“标准”。符合“标准”的典型是贯彻“终身制”的诸葛亮。明明看出后主刘禅是个窝囊废,也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蠡看出勾践阴险狠毒,“不欲功于臣下,疑忌之心已见”,不可再处,一甩袖子把相国辞了。“晚节不忠”,犯了大忌。生前身后遭贬,就一点不奇怪了。时至今日,应以新眼光审视“忠”字,提倡“忠于事业”的典型。范蠡正是这样的楷模。他不把个人进退荣辱系在某个人身上,而是寄托在事业上、对社会的贡献上。治国成功,又去经商,为世人树立了一个成功榜样。
二是不清贫。传统文化,是歌颂“隐士”的。不居庙堂,就退隐山林,或吟诗作赋,或修道成仙,脱离百姓生活才高尚。“相国级”的汉初三杰之一、留侯张良功成身退,云游名山,修炼气功,后人倍加称颂。至今秦岭留坝尚有规模宏伟的张良庙,供人瞻仰追念。范蠡辞官,若真是“泛游三江五湖”,无所事事,名望恐怕不亚于张良。他不愿老死山林,毅然选择“士农工商”的第四等级职业,亲自饲养贩卖五畜,以“酒囊皮子”俗名,和“下里巴人”滚在一起,大失身份,犯了“不清贫”的大忌。尽管人们羡慕他的富有,但却羞于谈他经商之道、致富业绩,更不用说为他树碑立传建庙了。重官轻商,是中国文明历史一大悲哀,也是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一个原因。在终于认识到“无商不富”的今天,更应该为范蠡这样的先行者“落实政策”。
三是不检点。习俗文化很看重个人行为。尤其是“作风”是否清白。范蠡生前身后没有受到应有尊重,有一个致命原因,是传说他辞官后把美女西施带走荡舟于江湖。把世人瞩目之美女带走,这还了得!一向重视人品的国人,如何向这样不检点之人顶礼膜拜。
功高遭妒,名高受谤。范蠡兴越灭吴,功垂青史;辞官经商,富甲天下;娶妻西施,举世瞩目。这种刺激性“传奇”把范蠡毁了,弄得身后连魂魄都不能回归故里。
王国庆想,即使自己真的能功成身退、平安着陆,以他的不愚忠、不清贫、不检点,他王国庆的名声也好不到哪里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