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五章 筹谋贵深远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正思考间,帐外突然传出一阵铁甲铿锵声。来人的行走速度甚快,从声音响起到脚步声在帐门处停下,只在数息之间。
“主公可在?若在的话,且与某通传一声。”听得出来,来人是特意压低了嗓音在说话,但语气之间那股子急切之意,却是溢于言表,显然是有什么急事。
王羽一听就知道是谁了,在亲卫通报之前,便扬声道:“进来吧,子义。”
“喏!”帐门一掀,太史慈大踏步的走了进来,一脸兴奋。
两位谋士还在苦思,王羽却没那么多麻烦,他行事的风格就是这样,想定了的事,就去做,不会反复思量其中利弊得失。反正有漏洞的话,两大谋士肯定会提醒自己,何必枉费精力呢?这就是当老大的福利了。
“你这是……有喜事?”他故意打趣道:“莫非回来的路上,在某个庄园借住,遇见了心仪的女子么?”
“呃……啊?”太史慈一愣。
实际上,王羽对部属的态度,是因人而异的。
和田丰、黄忠这些为人方正严肃的人说话,他都是一丝不苟的,让人挑不出什么错处;而在于禁、徐晃这样的铁杆嫡系面前,他表现的就比较随意了;对赵云,他表现出来的是纯粹的亲切;对太史慈和贾诩最特殊,基本上就是本色出演了。
对此,众文武的反映都还不错。
为人君者,在人前的形象是有很多种的,有的示人以方正庄肃,有的示之以宽和仁厚,有的则以豁达霸气取胜,但究其根本,无非笼络、统率部属的方式罢了。哪种最好,最合理,谁也说不清楚,但有一点是不会错的,有效就行。
王羽这种因人而异的法子,给众人的是一种全新的感受,被尊重的感受。若不是出于尊重,主君又何苦花时间、精力去了解每一个人的性情和崇尚的风格呢?若非重视到了一定程度,主君又何须放下身段,去迎合每一个人呢?
自古以来,只有臣子揣摩上意的,就算是古之明君们,又有几个会把精力放在和臣僚的配合上?
所以,尽管王羽的待人之道,与传统的观念有所不同,可即便是田丰这样追求完美之人,又或黄忠这个崇尚传统理念之人,也没对此提出过任何异议。反倒是在私下里,没少同家人或好友感慨。
太史慈当然更加不会有什么意见了,他也是个性子很随意的人,让他规规矩矩,一板一眼的行君臣之礼,那真是比杀了他还难受。
王羽拿他打趣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没什么可奇怪的,让他惊讶的是田丰、贾诩的表情,太严肃了。眼下的形势,明明很不错啊?就算二位军师还不知道最新的战报,也没什么可担心的吧?
“末将路上未曾耽搁,等到了汉升兄的信使之后,便直接返程了。”
“已经打完了?”王羽眉头一挑。
“一切尽如主公所料……”说到这个,太史慈暂且将疑惑丢开一边,眉飞色舞的说了起来:“刘备果然逃入了落雁谷,颜良也不疑有他,整军追了进去,结果被射声营埋伏了个正着……汉升兄阵斩颜良,余者非死则降,侥幸逃走者,不过寥寥数十人罢了,这是大捷啊!”
与先前对曹操和刘岱的两场大战相比,歼灭颜良之战的规模并不大,全歼了也只是三千人罢了。不过,这三千骑是袁绍花了不少时间,才重新武装起来的骑兵,刚出战就被灭掉,对冀州军的士气,以及袁绍的信心,都相当沉重的打击。
得到了匈奴人的帮助,冀州的骑兵应该不止三千,可经历了这样的损失之后,残余的骑兵顶多也只能和青州的骑军匹敌,而不具备压倒性的优势了。
当然,有了匈奴人直接出兵,两大势力的骑兵实力,还是以冀州方面占优。不过匈奴人毕竟不是袁绍的直属势力,顶多算是附庸,而且还是那种稳定性很差的附庸,袁绍无法直接指挥他们。
在大型会战之中,任何一点微小的瑕疵,都有可能被利用,更何况是这种总体指挥上的不协调?
总之,歼灭颜良,是意义非凡的一战。如果再算上解决了刘备的事实,那就更值得欣喜了,一箭双雕么。
俩谋士没多大反应,眉头却皱得更紧了。这场大胜本就在意料之中,三人合议良久,筹谋得那么充分,如果不胜,才真的很奇怪呢。
“辛苦子义了。”王羽表现的也很平静,语气也是淡淡的,让太史慈多少有些失望,等他听到王羽关注的重点,心情就更糟糕了。
“刘……呃,玄德公如今何在?”
“刚一开战,他就跑了,事后不见踪影。”这一仗最完美的结果就是颜良杀了刘备,黄忠再干掉颜良,关、张感激不尽,投效帐下,向袁绍复仇。次之则是将刘备、关羽一起解决掉。收买人心,不是这个计划的关键,关键是解决刘备这个隐患。
现在,刘备一时半会儿构不成什么威胁了,但把此人放走,而且是在暗中撕破脸的情况下放走,多少有些不够完美。太史慈不喜欢刘备,但他也承认,后者确实有些本领。
“不过,文和先生的说法,应该是没错的。在清渊突围的时候,末将亲眼见证了刘备隐藏的实力!那些亲卫的头盔上都嵌着白眊,冲阵之时,悍不畏死,以一当十,若非有这些人,刘备根本就冲不出来。”
“白眊?”王羽微微动容。他知道刘备有支很著名的白耳兵,可他一直以为这支部队,是刘备在荆州,甚至入蜀后才组建起来的,谁想到这会儿就有了雏形了。
可仔细想想,刘备的志向那么远大,转战河北这么久,见多识广,应该不会想不到要精心打造一支班底出来。前世他未必也没有这么支部队,只是在两次失徐州的过程中,他吃了太多败仗,即便有,恐怕也剩不下。
现在,更是一口气全灭掉了,刘备就算逃出生天,可再想要恢复元气,就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了。此人暂且可以不再考虑,唯一的遗憾就是,招揽关、张的计划,算是破产了。
他不无遗憾的叹了口气。
“此人胸怀大志,尤擅隐忍,而且还擅长施恩养望,若是得到机会,假以时日,未尝不是我青州的大敌,能早日加以铲除,不失为明智之举。”贾诩也跟着叹了口气。
天下能人异士极多,刘备这次输的这么惨,几乎被玩弄于鼓掌之上,说到底,只是他没有机会罢了。这一次他虽然实力大损,但将来未必不会卷土重来,想到又多了个这么个对手,贾诩也有些头疼。
“谁说不是呢?”太史慈也是懊丧得直跺脚:“可惜主公不肯对汉升兄明言,又不肯让某尾随杀之,不然不就简单了?”
“这种事可不能对汉升讲,不然他会很为难的。”王羽摇摇头,否定了太史慈的假设。
他麾下的五员大将中,黄忠和徐晃的为人是最严肃的,尤其是黄忠,是眼中揉不得沙子的人。让老将冲锋陷阵,肯定没二话,在没有实质性证据的情况下,仅仅依靠贾诩的推断,就阴谋暗算盟友,这种事肯定不符合他的价值观。
会不会遭受抵制,已经很难说了,尤为可虑的是,这么做的结果,说不定会让黄忠离心离德。为了消除隐患,造成新的隐患,这笔买卖可不划算。
没错,刘备是个枭雄,前世的历史上,更是转战了大半个中原,最终白手起家,创立了蜀汉政权。如果可以提前解决此人,将来一统天下时,可能会节省很大的力气。
但以黄忠的忠心为代价来剪除隐患,值得吗?王羽觉得不值。
大时代中,英雄辈出,被埋没的英雄多着呢,就像贾诩说的,只是没有机会而已。提前解决刘备,自然会有人添补他的空缺,说不定是个更强的人物也未可知。
如果刘表不死,刘备在荆州也不可能有什么作为,没看曹操都是在刘表死后,才大举发动南征么?孙策若不死,孙权不猜忌周瑜,东吴上下一心,赤壁之战中,刘备也没什么可趁之机;若刘焉不死,累死刘备,他也没办法入主西蜀啊。
所以说,依靠先知先觉来提前除掉刘备,看似消除了隐患,但长远来看,还真就未必划算,谁知道这样做,最后会引起什么蝴蝶效应啊?
至于公开的解决刘备,那更是想都不要想。历史上刘备被吕布夺了徐州,走投无路,投靠曹操的时候,为什么曹操明明看出了他的野心和能力,却不肯杀他,郭嘉、荀彧这些谋士也不赞同杀他?无非考虑了千金买马骨的效应而已。
若是曹操当真杀了刘备,后来张绣、臧霸、马腾、刘琮这些人,会先后投降于他么?是放走一个刘备,成全自己宽仁之名重要;还是为了将来不可预知的事,杀了刘备,断了自己将来招降纳叛的可能性重要,还需要多思考吗?
实际上,这次的一箭双雕之计,王羽首先考虑的是消除当前的隐患,他真的很担心,刘备会在大战开始后,趁自己无暇抽身,跑到青州去捣乱。做这种事,他是有‘前科’的,尽管是前世做的,现在还没发生,可王羽相信,如果有机会,对方一定不会放过。
要消弭这个隐患,消灭刘备的军队就足够了,只要没有兵,他在青州就翻不出什么浪来。让他逃走,最大的影响,其实就是招揽不到关、张了,这是王羽唯一的遗憾。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王羽手下最擅变通的就是太史慈,所以出发前,他给太史慈交了底,并且把引刘备突围,设法令其北上的任务交给了对方。
而赵云不在,徐晃虽然没有黄忠那么固执,但骨子里崇尚的大义却是差不多的,让他执行这种阴谋味十足的计划,不会比黄忠更容易说服,隐患更小。
于禁在执行命令方面倒是问题不大,可这场伏击的规模太小,根本排不成阵列,根本发挥不出于禁的长处来。而且于禁的武艺很一般,伏击颜良就已经很勉强了,再把关羽这种猛人也纳入攻击范围,说不定会被穷鼠噬了猫。
所以,王羽也没办法,总不能自己亲自带队吧?
那样做,解决颜良和刘备倒是没问题了,可是,放着一群勇猛善战的大将不用,自己跑去打伏击?太不自然,太容易引起别人的猜疑了。
张飞可不是傻瓜,就算一时想不清楚关窍,迟早也能想明白,到那时,就真的反目成仇了,却又何必呢?
贾诩倒是很理解王羽的想法,他也知道,主公为何而遗憾,不过他不觉得有什么必要非得招揽关张不可。论武艺,关张未必在太史慈和赵云、黄忠之上;论将略,徐晃、于禁可是名闻天下的良将;论亲近,包括黄忠在内,跟主公都有过同生共死的经历,忠诚毋庸置疑。
有这么多良将,各有特色,各有所长,以现在的态势,只愁不能给所有人独当一面的机会,完全谈不上缺人,何必为此大费周章?
王羽执意如此,贾诩当然不会直言劝谏,再纠缠这个话题,就没什么意思了,这个时候,转移话题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前事已矣,刘备的威胁已经消除,无须再多做考虑,眼前这场大战才是最重要的。是战是和,还是以战促和,又或以退为进,还请主公明示。”
“什么,要讲和?和谁讲和?袁绍?”太史慈一蹦老高,扯着贾诩,质问一个接一个,像是传说中的连弩一般,问的贾诩喘不过气来。
“刚才就在说这件事啊。”贾诩摊摊手,指着田丰理直气壮的说道:“子义须知,向主公提议的可不是我,而是元皓,你要问,只管找他。”
“……”太史慈转头看看田丰,后者面无表情的回视,搞得他有些气馁。太史慈知道贾诩的性子,稍有冒犯冲撞倒是无妨,但田丰那脾气,和执掌军法的于禁好有一比,对这种人,太史慈一向是敬而远之的。
“主公?”惹不起田丰,他只好转向王羽,还是主公最和蔼可亲。
“左右也得先看看袁绍的反应再做定夺,此事且容后再议。”王羽先向太史慈丢了个眼色,然后转向二谋士,笑吟吟说道:“这几天不妨先做做准备,遣人回青州,请文举公和正平过来……”
二谋士对视一眼,心下都是惊疑不定。
青州负责出使的,一般就是孔融和祢衡这哥俩。
这二人不会同时出动,孔融家世好,名声大,为人也很稳重,他出使的目标,通常都是要保持良好关系,或者要增进友谊的。大战前,他就分别和徐州及辽东打过交道,开战后,他又去了一趟琅琊。若王羽的确有意进行和谈,孔融自然是当仁不让的人选。
而祢衡则正相反,此人脾气坏,嘴更臭,除了孔融和王羽,就没听他说过谁的好话。让他出使,无论最初的目的如何,最终的结果都一样,跟他打交道的人,不被气得七窍生烟,暴跳三尺,那就肯定不是人,而是神。
严格来说,神都未必有那么好的脾气,能忍得下他那张臭嘴。
主公同时把这俩人都调过来,是要做两手准备,还是……唉!主公什么都好,就是太好战了,继续打下去,真心得不偿失啊。
田丰有心再劝,可想一想,还是算了,反正也不差这一天两天的,何况,等等看袁绍的反应,也是应该的。
“臣等告退。”二谋士走了,王羽将适才讨论的问题,简要的给太史慈解释了一遍。
“元皓也是为青州考虑,仗打成这样,最初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若是继续纠缠,很可能会两败俱伤,适当的让步,未尝不是件好事。”
“话是这么说没错。”太史慈不怎么甘心,但也知道田丰没有恶意,最多也只能说有些保守而已,但文官还不都是这样?管内政的,要是死命支持打仗,那才是怪事呢。
“不过,就是为了省粮,就向人求和,感觉很憋屈啊。就算要和,也得让袁绍来求啊?一直打胜仗的可是咱们,凭啥咱们先求和?文和说的没错,以战促和!袁绍不服,咱们就继续打,狠狠的揍他!”
“先求和的就没面子?”王羽对这个说法嗤之以鼻,“成王败寇,上阵打仗,还讲究什么面子啊?打赢了才是正经,输了的那一方,讲再多大道理也是白扯,不然为什么宋襄公是千古笑柄呢?他明明就是很仁义,很慷慨的好人呀。”
“这倒也是……”太史慈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从这种角度评说宋襄之仁,听起来有点怪,但也不能说没有道理,他挠挠头,支吾道:“可是,先求和的一方,不就被动了吗?”
“又错了。”王羽嘿嘿一笑,道:“先求和的,可是占了先机!你想想,咱们刚刚给了袁绍一记狠的,而且还是打了伏击,后脚亲善的使者就上门了,袁绍会怎么想?冀州那些名士会怎么想?”
“这么说来……”太史慈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他们会疑神疑鬼?”
“然后呢?”王羽笑吟吟的提示。
“想太多,就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导致错误的选择?”太史慈的眼睛更亮了。
“再然后?”
“再然后,战机就出现了呗!”太史慈乐了,“主公,您果然又有妙计了!”
“妙计么,现在还谈不上,是骡子是马,总要拉出来溜溜再说。”王羽眼睛微眯,意味深长的说道:“无论是战是和,都是占了上风的人说的算,战与和之间的转换,同样如此。”
正思考间,帐外突然传出一阵铁甲铿锵声。来人的行走速度甚快,从声音响起到脚步声在帐门处停下,只在数息之间。
“主公可在?若在的话,且与某通传一声。”听得出来,来人是特意压低了嗓音在说话,但语气之间那股子急切之意,却是溢于言表,显然是有什么急事。
王羽一听就知道是谁了,在亲卫通报之前,便扬声道:“进来吧,子义。”
“喏!”帐门一掀,太史慈大踏步的走了进来,一脸兴奋。
两位谋士还在苦思,王羽却没那么多麻烦,他行事的风格就是这样,想定了的事,就去做,不会反复思量其中利弊得失。反正有漏洞的话,两大谋士肯定会提醒自己,何必枉费精力呢?这就是当老大的福利了。
“你这是……有喜事?”他故意打趣道:“莫非回来的路上,在某个庄园借住,遇见了心仪的女子么?”
“呃……啊?”太史慈一愣。
实际上,王羽对部属的态度,是因人而异的。
和田丰、黄忠这些为人方正严肃的人说话,他都是一丝不苟的,让人挑不出什么错处;而在于禁、徐晃这样的铁杆嫡系面前,他表现的就比较随意了;对赵云,他表现出来的是纯粹的亲切;对太史慈和贾诩最特殊,基本上就是本色出演了。
对此,众文武的反映都还不错。
为人君者,在人前的形象是有很多种的,有的示人以方正庄肃,有的示之以宽和仁厚,有的则以豁达霸气取胜,但究其根本,无非笼络、统率部属的方式罢了。哪种最好,最合理,谁也说不清楚,但有一点是不会错的,有效就行。
王羽这种因人而异的法子,给众人的是一种全新的感受,被尊重的感受。若不是出于尊重,主君又何苦花时间、精力去了解每一个人的性情和崇尚的风格呢?若非重视到了一定程度,主君又何须放下身段,去迎合每一个人呢?
自古以来,只有臣子揣摩上意的,就算是古之明君们,又有几个会把精力放在和臣僚的配合上?
所以,尽管王羽的待人之道,与传统的观念有所不同,可即便是田丰这样追求完美之人,又或黄忠这个崇尚传统理念之人,也没对此提出过任何异议。反倒是在私下里,没少同家人或好友感慨。
太史慈当然更加不会有什么意见了,他也是个性子很随意的人,让他规规矩矩,一板一眼的行君臣之礼,那真是比杀了他还难受。
王羽拿他打趣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没什么可奇怪的,让他惊讶的是田丰、贾诩的表情,太严肃了。眼下的形势,明明很不错啊?就算二位军师还不知道最新的战报,也没什么可担心的吧?
“末将路上未曾耽搁,等到了汉升兄的信使之后,便直接返程了。”
“已经打完了?”王羽眉头一挑。
“一切尽如主公所料……”说到这个,太史慈暂且将疑惑丢开一边,眉飞色舞的说了起来:“刘备果然逃入了落雁谷,颜良也不疑有他,整军追了进去,结果被射声营埋伏了个正着……汉升兄阵斩颜良,余者非死则降,侥幸逃走者,不过寥寥数十人罢了,这是大捷啊!”
与先前对曹操和刘岱的两场大战相比,歼灭颜良之战的规模并不大,全歼了也只是三千人罢了。不过,这三千骑是袁绍花了不少时间,才重新武装起来的骑兵,刚出战就被灭掉,对冀州军的士气,以及袁绍的信心,都相当沉重的打击。
得到了匈奴人的帮助,冀州的骑兵应该不止三千,可经历了这样的损失之后,残余的骑兵顶多也只能和青州的骑军匹敌,而不具备压倒性的优势了。
当然,有了匈奴人直接出兵,两大势力的骑兵实力,还是以冀州方面占优。不过匈奴人毕竟不是袁绍的直属势力,顶多算是附庸,而且还是那种稳定性很差的附庸,袁绍无法直接指挥他们。
在大型会战之中,任何一点微小的瑕疵,都有可能被利用,更何况是这种总体指挥上的不协调?
总之,歼灭颜良,是意义非凡的一战。如果再算上解决了刘备的事实,那就更值得欣喜了,一箭双雕么。
俩谋士没多大反应,眉头却皱得更紧了。这场大胜本就在意料之中,三人合议良久,筹谋得那么充分,如果不胜,才真的很奇怪呢。
“辛苦子义了。”王羽表现的也很平静,语气也是淡淡的,让太史慈多少有些失望,等他听到王羽关注的重点,心情就更糟糕了。
“刘……呃,玄德公如今何在?”
“刚一开战,他就跑了,事后不见踪影。”这一仗最完美的结果就是颜良杀了刘备,黄忠再干掉颜良,关、张感激不尽,投效帐下,向袁绍复仇。次之则是将刘备、关羽一起解决掉。收买人心,不是这个计划的关键,关键是解决刘备这个隐患。
现在,刘备一时半会儿构不成什么威胁了,但把此人放走,而且是在暗中撕破脸的情况下放走,多少有些不够完美。太史慈不喜欢刘备,但他也承认,后者确实有些本领。
“不过,文和先生的说法,应该是没错的。在清渊突围的时候,末将亲眼见证了刘备隐藏的实力!那些亲卫的头盔上都嵌着白眊,冲阵之时,悍不畏死,以一当十,若非有这些人,刘备根本就冲不出来。”
“白眊?”王羽微微动容。他知道刘备有支很著名的白耳兵,可他一直以为这支部队,是刘备在荆州,甚至入蜀后才组建起来的,谁想到这会儿就有了雏形了。
可仔细想想,刘备的志向那么远大,转战河北这么久,见多识广,应该不会想不到要精心打造一支班底出来。前世他未必也没有这么支部队,只是在两次失徐州的过程中,他吃了太多败仗,即便有,恐怕也剩不下。
现在,更是一口气全灭掉了,刘备就算逃出生天,可再想要恢复元气,就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了。此人暂且可以不再考虑,唯一的遗憾就是,招揽关、张的计划,算是破产了。
他不无遗憾的叹了口气。
“此人胸怀大志,尤擅隐忍,而且还擅长施恩养望,若是得到机会,假以时日,未尝不是我青州的大敌,能早日加以铲除,不失为明智之举。”贾诩也跟着叹了口气。
天下能人异士极多,刘备这次输的这么惨,几乎被玩弄于鼓掌之上,说到底,只是他没有机会罢了。这一次他虽然实力大损,但将来未必不会卷土重来,想到又多了个这么个对手,贾诩也有些头疼。
“谁说不是呢?”太史慈也是懊丧得直跺脚:“可惜主公不肯对汉升兄明言,又不肯让某尾随杀之,不然不就简单了?”
“这种事可不能对汉升讲,不然他会很为难的。”王羽摇摇头,否定了太史慈的假设。
他麾下的五员大将中,黄忠和徐晃的为人是最严肃的,尤其是黄忠,是眼中揉不得沙子的人。让老将冲锋陷阵,肯定没二话,在没有实质性证据的情况下,仅仅依靠贾诩的推断,就阴谋暗算盟友,这种事肯定不符合他的价值观。
会不会遭受抵制,已经很难说了,尤为可虑的是,这么做的结果,说不定会让黄忠离心离德。为了消除隐患,造成新的隐患,这笔买卖可不划算。
没错,刘备是个枭雄,前世的历史上,更是转战了大半个中原,最终白手起家,创立了蜀汉政权。如果可以提前解决此人,将来一统天下时,可能会节省很大的力气。
但以黄忠的忠心为代价来剪除隐患,值得吗?王羽觉得不值。
大时代中,英雄辈出,被埋没的英雄多着呢,就像贾诩说的,只是没有机会而已。提前解决刘备,自然会有人添补他的空缺,说不定是个更强的人物也未可知。
如果刘表不死,刘备在荆州也不可能有什么作为,没看曹操都是在刘表死后,才大举发动南征么?孙策若不死,孙权不猜忌周瑜,东吴上下一心,赤壁之战中,刘备也没什么可趁之机;若刘焉不死,累死刘备,他也没办法入主西蜀啊。
所以说,依靠先知先觉来提前除掉刘备,看似消除了隐患,但长远来看,还真就未必划算,谁知道这样做,最后会引起什么蝴蝶效应啊?
至于公开的解决刘备,那更是想都不要想。历史上刘备被吕布夺了徐州,走投无路,投靠曹操的时候,为什么曹操明明看出了他的野心和能力,却不肯杀他,郭嘉、荀彧这些谋士也不赞同杀他?无非考虑了千金买马骨的效应而已。
若是曹操当真杀了刘备,后来张绣、臧霸、马腾、刘琮这些人,会先后投降于他么?是放走一个刘备,成全自己宽仁之名重要;还是为了将来不可预知的事,杀了刘备,断了自己将来招降纳叛的可能性重要,还需要多思考吗?
实际上,这次的一箭双雕之计,王羽首先考虑的是消除当前的隐患,他真的很担心,刘备会在大战开始后,趁自己无暇抽身,跑到青州去捣乱。做这种事,他是有‘前科’的,尽管是前世做的,现在还没发生,可王羽相信,如果有机会,对方一定不会放过。
要消弭这个隐患,消灭刘备的军队就足够了,只要没有兵,他在青州就翻不出什么浪来。让他逃走,最大的影响,其实就是招揽不到关、张了,这是王羽唯一的遗憾。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王羽手下最擅变通的就是太史慈,所以出发前,他给太史慈交了底,并且把引刘备突围,设法令其北上的任务交给了对方。
而赵云不在,徐晃虽然没有黄忠那么固执,但骨子里崇尚的大义却是差不多的,让他执行这种阴谋味十足的计划,不会比黄忠更容易说服,隐患更小。
于禁在执行命令方面倒是问题不大,可这场伏击的规模太小,根本排不成阵列,根本发挥不出于禁的长处来。而且于禁的武艺很一般,伏击颜良就已经很勉强了,再把关羽这种猛人也纳入攻击范围,说不定会被穷鼠噬了猫。
所以,王羽也没办法,总不能自己亲自带队吧?
那样做,解决颜良和刘备倒是没问题了,可是,放着一群勇猛善战的大将不用,自己跑去打伏击?太不自然,太容易引起别人的猜疑了。
张飞可不是傻瓜,就算一时想不清楚关窍,迟早也能想明白,到那时,就真的反目成仇了,却又何必呢?
贾诩倒是很理解王羽的想法,他也知道,主公为何而遗憾,不过他不觉得有什么必要非得招揽关张不可。论武艺,关张未必在太史慈和赵云、黄忠之上;论将略,徐晃、于禁可是名闻天下的良将;论亲近,包括黄忠在内,跟主公都有过同生共死的经历,忠诚毋庸置疑。
有这么多良将,各有特色,各有所长,以现在的态势,只愁不能给所有人独当一面的机会,完全谈不上缺人,何必为此大费周章?
王羽执意如此,贾诩当然不会直言劝谏,再纠缠这个话题,就没什么意思了,这个时候,转移话题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前事已矣,刘备的威胁已经消除,无须再多做考虑,眼前这场大战才是最重要的。是战是和,还是以战促和,又或以退为进,还请主公明示。”
“什么,要讲和?和谁讲和?袁绍?”太史慈一蹦老高,扯着贾诩,质问一个接一个,像是传说中的连弩一般,问的贾诩喘不过气来。
“刚才就在说这件事啊。”贾诩摊摊手,指着田丰理直气壮的说道:“子义须知,向主公提议的可不是我,而是元皓,你要问,只管找他。”
“……”太史慈转头看看田丰,后者面无表情的回视,搞得他有些气馁。太史慈知道贾诩的性子,稍有冒犯冲撞倒是无妨,但田丰那脾气,和执掌军法的于禁好有一比,对这种人,太史慈一向是敬而远之的。
“主公?”惹不起田丰,他只好转向王羽,还是主公最和蔼可亲。
“左右也得先看看袁绍的反应再做定夺,此事且容后再议。”王羽先向太史慈丢了个眼色,然后转向二谋士,笑吟吟说道:“这几天不妨先做做准备,遣人回青州,请文举公和正平过来……”
二谋士对视一眼,心下都是惊疑不定。
青州负责出使的,一般就是孔融和祢衡这哥俩。
这二人不会同时出动,孔融家世好,名声大,为人也很稳重,他出使的目标,通常都是要保持良好关系,或者要增进友谊的。大战前,他就分别和徐州及辽东打过交道,开战后,他又去了一趟琅琊。若王羽的确有意进行和谈,孔融自然是当仁不让的人选。
而祢衡则正相反,此人脾气坏,嘴更臭,除了孔融和王羽,就没听他说过谁的好话。让他出使,无论最初的目的如何,最终的结果都一样,跟他打交道的人,不被气得七窍生烟,暴跳三尺,那就肯定不是人,而是神。
严格来说,神都未必有那么好的脾气,能忍得下他那张臭嘴。
主公同时把这俩人都调过来,是要做两手准备,还是……唉!主公什么都好,就是太好战了,继续打下去,真心得不偿失啊。
田丰有心再劝,可想一想,还是算了,反正也不差这一天两天的,何况,等等看袁绍的反应,也是应该的。
“臣等告退。”二谋士走了,王羽将适才讨论的问题,简要的给太史慈解释了一遍。
“元皓也是为青州考虑,仗打成这样,最初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若是继续纠缠,很可能会两败俱伤,适当的让步,未尝不是件好事。”
“话是这么说没错。”太史慈不怎么甘心,但也知道田丰没有恶意,最多也只能说有些保守而已,但文官还不都是这样?管内政的,要是死命支持打仗,那才是怪事呢。
“不过,就是为了省粮,就向人求和,感觉很憋屈啊。就算要和,也得让袁绍来求啊?一直打胜仗的可是咱们,凭啥咱们先求和?文和说的没错,以战促和!袁绍不服,咱们就继续打,狠狠的揍他!”
“先求和的就没面子?”王羽对这个说法嗤之以鼻,“成王败寇,上阵打仗,还讲究什么面子啊?打赢了才是正经,输了的那一方,讲再多大道理也是白扯,不然为什么宋襄公是千古笑柄呢?他明明就是很仁义,很慷慨的好人呀。”
“这倒也是……”太史慈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从这种角度评说宋襄之仁,听起来有点怪,但也不能说没有道理,他挠挠头,支吾道:“可是,先求和的一方,不就被动了吗?”
“又错了。”王羽嘿嘿一笑,道:“先求和的,可是占了先机!你想想,咱们刚刚给了袁绍一记狠的,而且还是打了伏击,后脚亲善的使者就上门了,袁绍会怎么想?冀州那些名士会怎么想?”
“这么说来……”太史慈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他们会疑神疑鬼?”
“然后呢?”王羽笑吟吟的提示。
“想太多,就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导致错误的选择?”太史慈的眼睛更亮了。
“再然后?”
“再然后,战机就出现了呗!”太史慈乐了,“主公,您果然又有妙计了!”
“妙计么,现在还谈不上,是骡子是马,总要拉出来溜溜再说。”王羽眼睛微眯,意味深长的说道:“无论是战是和,都是占了上风的人说的算,战与和之间的转换,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