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文化之根,星汉灿烂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非正文,可不看,正文在下一章。
番外前面有点废话,约两千多字,可不看,往后翻。
……
我这个人可能右脑太活跃,我经常码字走神,有的时候还先写章节末尾,然后反着写……这也是我说我不看字数分章的原因,我把这章要写什么定好了,所以有时一章会出现七八千字的情况。
同时也因为这个原因,我大部分时候是两章连更。
几本书下来都是这样,也就是最近开始才有先发一章卡点,然后再发一章的情况。
而一旦这样的话,前一章内容,会比后一章内容少。
再说走神,我记得我非人的时候就说过,我每天码字要十个小时。
其实我最高纪录,二十六个小时才码了六千字,外加四万字的废稿。是脑洞的时候,那本书当时想法太多,以至于最后一盘散沙,想写的都没写成功。
蓝白社吸取了一下教训,就提纲挈领,专挑一个角度写。用天下皆白唯我独黑,以及绝地天通这样的主题,通篇贯彻,无论是墨家、小兄弟会还是蓝白社,亦或者上古的叛逆者,由小到大,整本书就一个道理。
为此放弃了很多原本想写的创意,但总算好看了一点。
我码字之所以要这么长的时间,是因为写当下剧情时,就总会联想很远的地方去。
一发呆可能就半个小时过去了,甚至还要去求证,查一下资料。实际上查出来的资料对当时的剧情没有任何意义,只是辅助一下我脑海里的想法,而那些想法,有的时候后期会用上,有的时候,可能整本书都用不上。
我写非人时,就经常想了很多而用不上,于是用到了脑洞大爆炸里。
写脑洞大爆炸时,很多想法也没用上,又用到蓝白社里。
写到蓝白社时,为了推进剧情,明确主题,不断向读者强化某些观念,我放弃了太多东西没有融进去。
实在是积压太多,又实在融不进蓝白社里,很多想法最后都忘了。
这种发散想到的东西,有些必须去整理,否则就是散乱的,很容易遗忘。
而一旦去整理写下来,正文又耽搁了。
蓝白社写到后期时,我都快憋炸了。
人类码字包括考试等逻辑计算整理都是左脑,而联想发散都是右脑。两者协调不好,就容易走神。
经常右脑欻欻歘,然后左脑把他来回来码字。
我不会写小说,只有初中的底子,一直都是学工科,后来工作也是在变电站做电力试验,这种事要一丝不苟的,但我实在闲不住。
有一次让我盯着设备上的数据,我盯着盯着想到宇宙里去了,歘歘歘!开始设想数学武器的具体表现形式……这个后来用到脑洞后期的剧情里了,只用了一点。
还有一次化学实验,我正测绝缘油的表面张力,突然歘歘歘!开始设想假如液体的张力无穷大,那么意味着它分子间的引力无穷大,其会瞬间缩成‘表面积最小状态’,也就是一个球,甚至是黑洞……但是这个黑洞,对外的引力不是无穷大的,因为只取决于其质量。
于是乎,它是个‘安全黑洞’。
后来我写书时想用,但没用上,因为它在表面积最小化的过程中,它会变得不是液体了,那么‘液体表面张力无穷大’这个前提就破了,在特性体系中,这个黑洞又会瞬间蒸发。也就是一团辐射爆炸出去,然后这玩意儿,就自己把自己‘收容’了。
毕竟都辐射到太空去了,几乎不可能再变回液体。
总之,前三本书都没用上,因为写出来就成了水,想交代清楚,非得写很多字不可。
其实不一定要无穷大,超级大也可以。所以在科幻世界观的这本书,或许会用上吧。
总之,工作时见证身边几个同事出了事故,我寻思我别干了,还是回过头去写小说吧。
我这个人做不了太死板,循规蹈矩的事。
所以后来正值蓝白社快完结时,因为剧情都定死了,这让我基本只是左脑在工作,把想法变成字而已。
这导致我写起来贼不得劲儿,蓝白社后期更新总是半夜两点,也是这个原因。
每天因为‘走神’,以及回答沙雕书友的提问,就要花掉好几个小时。
因为书友一个问题提出来,我一看,诶有点意思,脑子开始歘歘歘了,接下来我非得跟他掰扯到宇宙边荒不可。
还有个书友,自己写了个克苏鲁小说,找我提意见,我看了几章,瞬间灵感爆发,跟他说:‘你是不是要这么这么写,你看你前面都这么铺垫了……这不就是在暗示克苏鲁的本质是……’
我跟他说了一堆,结果他一脸懵逼,说:不是啊,那句话不是铺垫,我就那么随便一写,卧槽你想法好屌。
我问他这想法你用吗?他说自己毕竟都写了这么多了,还是算了。
我说那我直接用到黄极后期了。
诸如此类的情况,让我蓝白社写到快完结时,都快抑郁了。
有太多东西是要黄极这本书用的,但是当时不自主地狂想。还有很多想法,甚至是炎帝时期可能用得上的。
更有甚者,可能哪本书都用不上……
后来我找到一个释放压力的方式,那就是写番外。
山海经在我脑海里,是座大山,当时把它搬出来了一些,写出去之后,整个人爽爆了。
连写了七八篇,十几万字,这才让我蓝白社踏踏实实完结了。
可惜了,山海经不能再写了,因为有个书友,提了一句:“下本书就写这个吧。”
哦豁,完了,我一看脑袋又歘歘歘了。
心里一融合发现,没毛病,确实可以,而且很契合。于是信息全知者的前期地球篇,就成这样了。
本来不是的,本来黄极前期就是各种看穿的都市爽文,比如发现宇宙有bug,明明是个科学世界,没有武功,怎么九阴真经有一个真实版本,处于隐藏状态?
于是黄极把网络上别人瞎编的九阴真经,换了一下段落顺序,又改了几个字,发现可以练了……
而原因,后来解开,在另一个宇宙,九阴真经真可以练。
这是信息全知者的版本之一,属于早期版本,我写山海经番外的时候,决定弃用了。
我想了几个版本给黑帝,黑帝敲定了你们现在看到的版本。
啧啧。不愧是黑帝审核的,一次和谐都没有。
但这样一来,我又不爽了。
因为再写山海经番外,就剧透了。
这么久没写番外,每次有点想法,就只能写个只言片语存在文档里,都快憋死了。
从上个月开始,我码字效率越来越慢,反而下本书的大纲快想完了。
下本书是古代背景,以至于我诗都写了十几首……
红颜血衣朱龙马,赤子丹心火凤枪。痴儿情深化炎帝,烈女志成大明皇。这是下本书的男女主……也是比较不涉及剧透的一首。
无语啊,我不光是想象我要写的书,不打算写的也有很多。
我为何调休这么多次,总是又打回原形?因为我每天躺在床上睡不着觉,就要去几个想象的世界里去逛。我连电竞小说都想了一本了……还有动物园世界,只有动物没有人,狮子多少只,猎豹多少只,苍蝇多少只,草鱼多少条……然后他们怎么捕猎,怎么繁衍,怎么迁徙,有些要灭绝了怎么救?
后来种群繁衍大了,生存空间变小,按理来说就该顺其自然,但是我有时候又心软,往上面扩地,加个几万平方公里的草地和森林……
诸如此类的世界,还有魔幻、玄幻、武侠、民国……各朝各代。
乃至上古从旧石器时代开始,跨越三百万年,到中石器时代,以及只有一万两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把林夕秋丢到仰韶文化前期,半坡文化那里,大约是少典国吧,成了个活了几百年的老怪物,然后当黄帝的老师……说实话,林夕秋不知道被我玩死过多少次。
还有宇宙各种文明,包括一个与人类截然不同的种族,星球也与地球截然不同,这样的种族他们的文化会如何,思维模式有何不同,我忍不住去想……
想着想着,码字时间就这么浪费了。
你们可能说,又用不上,你干嘛非要去想?唉,我忍不住……
与其空想,不如拿来写番外,但是写番外,又会有人说‘有这功夫写番外,不赶紧写正文?’
所以我难受。
其实接下来,我又要去南京面基,按理来说,我应该码存稿。
我现在八号的已经更新,九号的通宵码,然后九号晚上坐火车去南京。
现在正通宵码字,但我坐在电脑前,想先码一个番外,再去码九号的正文。
以上,我废话这么多,就是为了解释:我为何有功夫在这码番外,而不赶紧去写正文。
你们可以理解为,我脑子难受,想写点‘我爱咋写就咋写的东西’……
同时这个东西,还得有别人看,继而我就从读者中获得能量了。
要想马儿跑,就得要马吃草。
我写番外,就是在吃草,而且是免费的。
……
前言写完了,现在来说番外,山海经暂时不扯了,涉及剧透。
而科幻脑洞以后也要用,收容物嘛,倒是可以写,但很多已经被我安装到下一本书了。
思来想去,还是只有文化历史方面的可以写。
华夏的文化,要从根子上写,我发现还得从汉字说起。
可能有人要吐槽了:卧槽,你咋不从盘古开天开始说呢?
啧,我倒是想啊,但是盘古太年轻了。
等盘古这个故事出现时,华夏文明都过去三千多年了……
一个文明,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文字。
我们可以把所有东西都忘掉,都变革掉,但只要文字还在,文明就是存续的。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玛雅……以及中国。
为什么说各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延续下来了,前面不用加‘古’字,原因就在这里。
我们没有遗忘自己的文字体系,所以我们的文化是一直传承的。
有些人说,中国被异族灭过国,文明已经断了。我寻思这不扯犊子吗?
元朝以前,我们用汉字,元朝之后,我们还是用汉字。并没有变化。
宋朝亡了天下,但之后读书人还是在学儒,连个学说以及政治学派都没亡,文明反而亡了?
其实最差点亡的,反而是近现代。受西方冲击有点太大了……
但即便如此,汉字依旧坚挺,所以我们现在又开始慢慢往回找补,重新把一些文化发扬光大。
让老迈的文明焕发第二春。
为何可以这样?就是因为汉字活着。
什么外部原因内部原因,什么学术思潮上的转型,什么民族传统,家庭因素……统统不用扯。
一言以蔽之,汉字不亡,则华夏不亡。
这个东西,在给整个文明兜底!如中央戊土,承载万物。
她如同一道底线,下面就是万丈深渊,上面则是一个文明的所有文化。
上面的文化可以失传,可以消失,可以被污浊,没关系,文明还在。以后还能找回来,衍化、进化。
可一旦文字没了,哦豁,就如同植物失去根脉,楼房失去地基,上面的文化即便还在,也会在五代人之内,面目全非,甚至消失殆尽。
也许不用五代人,三代人就够了。
可以说,倘若一夜之间,我们都不用汉字了,转而用拼音文字或者楔形文字,或者外星文字……
那么,我们就可以正式宣布:汉家天数尽,华夏至此完。
哪怕我们所有人都活着……
可能有人要说,汉字也变过好多次啊,先秦时期的字跟现在完全不同,这不算亡了吗?
当然不算,从良渚文明的刻符,到甲骨文,再到金文、篆体、隶书……以至于今天的简体字。
汉字在演变,这个体系是没有亡的,只是进化了。
现在随便找几个大学生,给他们一堆甲骨文,让他们去钻研,也能认个七七八八。
一些简单的字,不需要专家跟你分析一堆,摆出来一看,小学生都认得:“哎呀这是个火字,这是人字,这是田字,这是月字……”
反观苏美尔楔形文字,因为没有传承人,想破译一下,废老鼻子劲了。
先从两河流域后来的巴比伦文明入手,说巴比伦文明继承了苏美尔文明,对苏美尔王表也有同样的记录。
于是想破解苏美尔王表,先破解巴比伦文字。
巴比伦文字是表音文字,后续的阿卡德帝国对其有所记录,而阿卡德帝国的语言,后来闪族人的文明都有继承。
然后通过逻辑,通过对比,从现存的文字语言,反推阿卡德帝国对巴比伦的描述,来翻译巴比伦文字,之后再反推对比苏美尔王表,来破译。
最后破译了苏美尔王表,这才知道:哦,这个词原来是太阳的意思……
一个个古文明都有文字,为何他们都亡了?为何偏偏汉语如此坚挺?就是因为它们大多数都是表音文字。
古埃及何等强盛?金字塔这么个奇观立在那,然而,埃及没有任何典籍记载它。他们的史书,都是阿拉伯人帮忙写的。
罗塞塔石碑,记载那么多古埃及文字,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认识,最后一个年轻人,一拍脑袋,一夜之间,把它破译了。
他说的对不对我不知道,但学术界都这么认,那我也这么认吧。
总之,他说古埃及圣书体,是象形混合拼音文字。
那难怪亡了,因为文字一旦拼音,就很容易失去内核,最后亡了。
古埃及文字,乃至各个古文明的文字,其实一开始都是象形的,但是为了推广,开始向拼音发展。因为拼音型文字有个好处,用极其有限的字,组合表达无限的意义。
但是也有坏处,那就是语言一旦变了,而文字没有跟上节奏一起变,那就完了,几代之后就不用了。
古埃及被入侵征服无数次,经历了语言同化,文化冲击,再加上杀戮与毁灭。
他们的文字系统太脆弱了,经历不起这种动荡,统治者变了,征服者是异族,而他们语言变了,文字还来不及跟着变,所以亡了。
文字一亡,各种文化也跟着亡了,反而是其他文明帮着记录了点神话下来。
这也是古埃及文字被认为造假的一大原因,他们文字没变过!挖出来的文物,时代跨越两千年,都是一样的文字。
如果没有造假,那么只能说,古埃及的文字与时俱进的速度太慢,没有自我更新系统。
反过来,汉字是象形会意切音型文字。
双核处理器,且不会因为语言的变化而瘫痪。
汉语发音早就变过了,别说跟古人,跟温州人说话都费劲……但这并不妨碍认字!
说白了,啥软件都可以兼容。
比如‘人’字,假设不叫它ren了,我叫它歪比巴卜,那又如何?只要我们定义‘歪比巴卜’就是人类的意思,然后写作‘人’,并以这个字的内涵去衍生其他含义。
那就照用不误,系统没变,依旧可以用它编写各种应用程序。
汉字最古形态,是象形的。用着用着,后来古人发现,光象形不够,字不够用,有的概念性的字不能象形。
于是我们加入了‘会意’,通过会意式的组合,发明了更多的字。
同样的时期,其他古文明,也是觉得不够用,但他们没有走向会意,而是走向了表音。
短期内,拼音文字极其适合普及,设定几个用来发音的字,然后人怎么说话,就怎么拼。看到句子后,把所有字拼读出来,也就成了话,继而明白意思,韩国文字就是这样,贼好创建,一代人搞定。
可就像我前面说的,子孙后代麻烦了,语言变了咋办?赶紧重新创建?但是外族征服,水深火热,我没这闲工夫咋办?
就算有这个闲工夫,也没这个意识,因为语言变化大多数都是循序渐进的,就如同方言的形成一般。
是几代人,累积变化的,老一代的人死了才反应过来。如同一艘船今天换几个零件,明天换几块板子,温水煮青蛙,换着换着,打跑了异族,宣布复古,想找回文字时,蓦然回首,发现不认识字了。
不认识咋办,日子还得过啊,正好前面征服者留下来了他们的文字,用的挺好,继续用吧。
至此,古埃及亡了。
各个古文明的路,基本就是这么走窄了。
华夏的路显然走宽了,虽然一时之间普及困难,但利在千秋。
象形、会意这是双核,我为何还说它切音,因为它在同时代的人之间,也可以单纯表音来传达意思。
比如我说‘青式嘿地,觉第添通’,你们照样知道什么意思啊。
我经常利用汉字为工具,通过研究古文字的内涵,继而解读山海经等一些上古的东西。
比如神,比如龙、帝之类的。
想知道古人怎么设想这个东西的,看他怎么造的字不就完了?
拼音文字就没法这么干,假设现在,把西方巨龙的所有描述全部删除,然后拿出巨龙,也就是‘拽根’这个单词,那不会有任何人知道,这个词什么意思……
把考古学家累死,他也破译不出来啥意思,最后联系上下文,猜测:哦,可能是个人名!你看,圣乔治杀了它,被封圣了,这应该是个异端的名字,也可能是异教徒信仰的邪神名讳……
研究古汉字,可以象形,可以会意,去追溯古人的想法。
研究现代网络新型词汇,除了可以切音,还可以内涵。
咳咳,基本盘说的差不多了,那我们可以具体说几个字了。
既然说汉字,那就先说‘汉’字。
这同时也是我的民族,我不知道你们谁赶巧了,正好也是这个民族。
后世称‘汉子’、‘好汉’,这其实是‘好一条汉家子’的简称。
当年六郡汉家子,横扫大漠威名扬。如今九州晋国女,不过釜中两脚羊。(也是下本书中的诗)
汉武帝精选关中六郡良家子,组建骑兵,北逐匈奴,这才给一个民族打下了挺立千秋的自信。
不过这也属于之后的事了,那么大汉建立前,这个字有什么意义呢?
汉,毫无疑问,这是个水系。指的是汉水、汉江河。
古人喜欢专门给各种河流单独造字,现在说什么河,什么江,那都是后来,最开始一个字就代表一条水系。
比如‘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
类似的字还有很多,比如淮、济、渭、泾、洛、灞、潇、湘、汶、汝、浍、泗、汴、漳、沽、漓、浔、淄、泸、沱、涪、淝……
大概还有几十个没说,比如沧,但你们熟悉的就这些了。
都有三点水,然后另外一半,有的是地名,有的是表达特色,有的是符合其形象,或是赋予其特殊寓意。
另外一半绝不是瞎写的,转门给河造字,定然有个含义。
比如说姬字,有说法说黄帝生于洍水,所以以此为姓,改了个女字旁,叫姬。
啥意思呢,其实右半边,现在看不出来了,但甲骨文里,是象形丰满的身材。另一边是象形生育过的妇女……其实含义就是胸部丰满的美艳少妇。
如果它是条河,那就是指这是条美丽、丰满、肥沃、滋润孕育两岸的母亲河。
唔,以此为姓……只能说,黄帝不忘本吧……
回归正题,汉这个字,繁体是漢。
虽然没什么名人以此为姓,但有个皇朝以其为国号,后来还成为民族的名字。
有人简单的就说,因为刘邦封在汉水,称汉王,所以后来国号都叫汉。
显然没这么简单,这个字必然本身有其美誉。否则不会用这个字当国号的。
萧何就说了:语曰天汉,其名甚美。
那么汉到底什么意思呢?会百度的肯定都知道了,看了我前两本书的,肯定也知道了。
就是银河的意思。
那么逻辑是什么呢?为什么它是银河的意思?这个学术上没有定论,缺乏考古证据,只能猜。
猜的话……其实在先秦时期,楚国人大量地把它写作‘滩’,通假漢这个字。
我怀疑,汉的最古含义,指的是沙与水泾渭分明,万千砂砾星罗密布仿佛被织成布匹的样子。
很多人以为滩字,是三点水加个难。但这样就毫无逻辑了……汉字不是这么造的。
我觉得,其实是‘汉’加个‘隹’。
隹是短尾鸟的统称,我们也知道滩的意思,是水岸沙滩的意思。
所以造滩字时,一个汉,一个隹,合起来就是鸟儿践踏万千砂砾星罗密布,如同水边布匹一般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沙滩。
这样一来,逻辑对上了。
包括漢本身也是这个会意方式,三点水,燕子在土上踩。组合成了漢。
而且,‘汉’如果是指万千砂砾清晰可见的话,也和现实中的汉江对上了。
现实的汉江就是以很多滩险而出名,并且如果遇上强降雨,上游冲刷大量泥沙进入汉江,会在汉江形成一半清澈、一半浑浊黄沙的情况,当然,比较罕见,但会有这种自然现象。
地上有汉江,天上有霄汉。
这就是汉的延伸含义了,古人抬头看到银河,给它取了个名字,因为它像一条河,所以用地上河流的名字直接命名。
其实就是指天上的银河,像是无数星辰砂砾密集排列,但又不是浑浊在一起的。
有点类似清澈的河水里面有无数鹅卵石与砂砾,静静躺在水里面的感觉,透过河水可以清澈看到砂石,鳞次栉比,一个一个的,大大小小,波光粼粼。
银河、天河这个称呼是很晚出现的,银河已知最早就叫云汉、霄汉。
古人给水系造了上百个字,偏偏选‘汉’来给银河命名,足见这个字的含义丰富与美丽,且内涵一定与银河的形象完美契合。
萧何说的没错,其名甚美。所以作为大汉的国号。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汉,是如星河一般璀璨的国家,而汉族,就是银河一族。
直到这个民族上了天,探索浩瀚宇宙,甚至都不住在地球时,这个名字也不过时!
我们就是银河之民!
但是!
唉,本来是个不错的结局,但如果只是说这个,那就是科普了。
我这个人,喜欢往上古追溯,有个问题,我不琢磨一下,我睡不着觉。
‘汉’并不是一个古老的文字,相反,它在汉字系统中,诞生比较晚。周朝时候才有,甲骨文里没有这个字。
而且汉水不在中原,乃在南方沧浪江的西边。所以上古时期,中原人也用汉水来称呼银河吗?恐怕不对吧?
那么,上古时期,银河叫什么?为何中原人没有把它流传下来?
这真的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是银河显眼,还是汉水显眼?为何周朝人,给银河取名为汉?乃是用一条河命名?
一般来讲,在逻辑上,这意味着先有这条河,然后才有银河。
周朝人给它命名,说明它没有名字。还用河名送给它,说明古人给汉江取名,都比给银河取名早!
这不奇了怪了?古人给无数条河专门造字,不给银河造个字?天上那么一大片银河,没有排面的?
这个问题,千古以来没人多想,奈何我好好的小说不码,喜欢想这个,确实是吃得太饱了。
对此,我有三个猜想。
第一,银河有名字,失传了,以至于周人要重新取一个。他们寻思着像天上的汉江,就叫天汉吧。
但这个猜想最离谱,搞笑呢,银河的名字怎么可能失传?
古人最重视天象!苍龙星象等各种星宿,自古就有,黄帝定过历法,颛顼定过历法,帝喾也修过历法,后来的历朝历代也都在修历法。
二里头遗址挖出个绿松石龙,跟苍龙星象一模一样。前不久出土的河洛古国一期工程,也有天文星象台,对应天上各种星宿。
北极星、火星、土星等各种星辰,自古就有名字,银河却没有名字?或者名字能失传?可能性太小了。
天上那么扎眼的一大片啊!失传什么也不会失传它!这种猜想,把银河的地位看得太低了。
所以,第二种。银河的名字没有失传,上古时期的确有个名字,叫什么不知道,因为传到周朝时,周人给它改名了。
把以前的名字废除,改叫汉。
勉强说得通,但是!这又把银河的地位看得太高,太诡异了。
周朝啥也没改,商朝传下来那么多名字,就改个银河?看银河不顺眼?银河是殷商人的图腾?
不是啊,殷商人压根不崇拜银河啊,或者说,迄今发现的甲骨文中,根本就没有对银河的任何记载!
这种记载,绝对不是周朝人抹掉,他们没那个本事,甲骨文大多数是早就埋起来,由现代人挖掘出来的。
所以殷商以及之前人眼里的银河呢?哪去了?
最早的记载就是西周,包括文物,这让我不得不想第三种可能。
第三,没有银河。
准确地说,是上古很长一段时间,直到西周之前,古人都看不到银河!
银河大家都知道,我小时候还能看到一部分,现在完全看不到了,夜晚我们抬头只能看到天狼星、北极星等少数星辰。
现在只能在无人的偏远地区,或者北极南极这样的地方,可以看到完整版的银河。
原因很简单,空气污染。环境越好的地方,光污染越低的地方,看到的银河越清晰。
根据空气污染程度,乃至光污染程度的不同,我们能看到的星星数量是不同的,看到的银河的清晰程度自然也是不同的。
大家通过上网查视频,可以看到银河浩瀚一片,那真是极为夺目。那是完整版,定义为百分之百。
西部高原,可以看到百分之八十左右的银河。
乡下旷野或山区,应该能看到百分之二三十左右。
至于城市,则完全看不到,天上是黑蒙蒙的,只有隐约的几颗星。
如此,以常理推断,古代应该能看到百分百清晰的银河才对,为何没有呢?
难道上古时期,有空气污染?还很严重?
我这不是无的放矢,倒也有些佐证。
西周《诗经》有云:“维天有汉,鉴亦有光。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
意思很简单:天穹一角有银河,如明镜一般发光。在天上的织女从开始出来,一直到它落下地平线需要七个时辰。虽然花了这么长的时间,但织女在天上运行,却没有织成一匹布。
河对岸的那个牵牛的给她拿着箱子,但是箱子里头是空的。因为织女没有织出布来。
很朴素的一首诗,而且西周时期就有牛郎织女的传说了。
毕竟织女牵牛二星太亮,自古就能看清。织女还做过一段时间的北极星。
我们都知道,银河传说就是天上的织女,用无数星辰给织出来的。
这个传说挺浪漫,但现在想来,细思恐极。
织,就是一个编织的过程,是散乱的丝线一点一点密集、丰富,最后形成整体的一条匹练!
周人为何要把银河,想象成慢慢织出来的感觉?为何要创造一个传说,说银河是织女星造的?
更细思恐极的是……西周诗经写的这首诗,说的不是她织出来了,而是她还没织出来!或者说没织完!
我是不是可以认为,夏商时期还看不到银河,天上的星星有,但不多,大约相当于我们改革开放前看到的星空,有各种明亮星辰组成的星宿,北极星、火星、土星、天狼星、苍龙七宿、猎户座三星之类的,这些还是看得到的。
但也仅此而已了,整体浩瀚如一条匹练的银河,上古人却看不到。所以给星宿取名,没给银河取名。
可地球大自然有自我净化功能,夏商时期环境慢慢恢复,西周时期变好了,世界又恢复了大自然原始未开发的模样,空气清新,星空耀眼!
周朝人,亲眼看到,天空越来越清晰的过程!
银河从稀疏到密集,从晦暗到明亮,从散落的星宿,到浩瀚如长河匹练,横贯天际!
他们见证了这个过程,每年抬头,都能看到比去年更清晰,更稠密的银河!
就好像一条条丝线,一个个星屑,在明亮的织女、牵牛二星中间,一点点地被织就出来!
如同天上勤劳的织女,每天运行十四个小时,夜夜不缀地梳理星带。
他们亲眼看到了!给它取了个名字:天汉!
天之霄汉如若地上之汉水,好似浑浊的河水突然变得清澈,‘沙’与‘水’变得泾渭分明!万千星辰砂砾如同渐渐沉淀下去,人们透过河水能看到它们各个鲜明浮现!
这种感觉,这种如汉水‘半江瑟瑟半江黄’般的见证,就活生生演绎在周朝人眼中。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斗转星移周而复始,从上古的晦蒙,到如镜子一般的小光,再到‘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犹如阳光一样浩瀚的大光明。
自此之后,对于重视天象的古人而言,银河成了再也绕不开,再也不可不提,必须为之歌颂,并寄予无限美好寓意的天象。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语曰天汉,其名甚美!
真的是美啊,这才是‘汉’这个字,最美的内涵。
而学了科学的我们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空气污染的环境在被大自然渐渐净化。
名为汉的我们的,如今经历工业污染,又看不到星空了,好似一场轮回。
那么问题来了,上古之时,为何会有那么严重的空气污染?什么东西污染的?
甚至极可能持续污染了很长时间,尧舜时才开始减少污染,夏商才开始恢复,西周时大自然才净化完毕。
那更早之前呢?炎黄、颛顼时期,什么玩意儿在持续污染地球大气?
唉,算了,这只是在讲汉字系列,不是讲山海经,姑且一说,姑且一看,就不联系在一起了,所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可能真的有外星人折腾过地球。
也可能地球拥有上古文明,他们也有工业时代,如我们现代一般狠狠地污染过地球,最后大倒退,重新来过。
甚至可能干脆就是远古核战争的后续影响,一场世界大战后,人类从石器时代重新开始玩,直到今天。
不要觉得不可能,还是有可能的。因为我们现代文明,如果被核战摧毁,只需要几万年,除了塑料与核反应堆,什么都不会剩下……
发明塑料可能是个巧合,钢铁城市,汽车轮船,统统撑不过一千年就会尘归尘,土归土。
现代建筑能撑过十万年的,只有石头……
唉,谁又知道呢?
虽然上古人看不到银河这一点,没有任何人提及,只是我自己瞎研究出来的。
但我觉得,很可能真是这样。
所以为什么呢?到底为什么银河会在西周时慢慢浮现,为什么上古会有空气污染呢?
我们的祖先到底经历了什么?亦或者他们做到了些什么?到底有多少不为人知的东西湮灭在时间中。
我真的好想知道。
我恨不得去考古,恨不得一辈子都在研究先祖们,但我终究该码字了……呜呜呜。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
非正文,可不看,正文在下一章。
番外前面有点废话,约两千多字,可不看,往后翻。
……
我这个人可能右脑太活跃,我经常码字走神,有的时候还先写章节末尾,然后反着写……这也是我说我不看字数分章的原因,我把这章要写什么定好了,所以有时一章会出现七八千字的情况。
同时也因为这个原因,我大部分时候是两章连更。
几本书下来都是这样,也就是最近开始才有先发一章卡点,然后再发一章的情况。
而一旦这样的话,前一章内容,会比后一章内容少。
再说走神,我记得我非人的时候就说过,我每天码字要十个小时。
其实我最高纪录,二十六个小时才码了六千字,外加四万字的废稿。是脑洞的时候,那本书当时想法太多,以至于最后一盘散沙,想写的都没写成功。
蓝白社吸取了一下教训,就提纲挈领,专挑一个角度写。用天下皆白唯我独黑,以及绝地天通这样的主题,通篇贯彻,无论是墨家、小兄弟会还是蓝白社,亦或者上古的叛逆者,由小到大,整本书就一个道理。
为此放弃了很多原本想写的创意,但总算好看了一点。
我码字之所以要这么长的时间,是因为写当下剧情时,就总会联想很远的地方去。
一发呆可能就半个小时过去了,甚至还要去求证,查一下资料。实际上查出来的资料对当时的剧情没有任何意义,只是辅助一下我脑海里的想法,而那些想法,有的时候后期会用上,有的时候,可能整本书都用不上。
我写非人时,就经常想了很多而用不上,于是用到了脑洞大爆炸里。
写脑洞大爆炸时,很多想法也没用上,又用到蓝白社里。
写到蓝白社时,为了推进剧情,明确主题,不断向读者强化某些观念,我放弃了太多东西没有融进去。
实在是积压太多,又实在融不进蓝白社里,很多想法最后都忘了。
这种发散想到的东西,有些必须去整理,否则就是散乱的,很容易遗忘。
而一旦去整理写下来,正文又耽搁了。
蓝白社写到后期时,我都快憋炸了。
人类码字包括考试等逻辑计算整理都是左脑,而联想发散都是右脑。两者协调不好,就容易走神。
经常右脑欻欻歘,然后左脑把他来回来码字。
我不会写小说,只有初中的底子,一直都是学工科,后来工作也是在变电站做电力试验,这种事要一丝不苟的,但我实在闲不住。
有一次让我盯着设备上的数据,我盯着盯着想到宇宙里去了,歘歘歘!开始设想数学武器的具体表现形式……这个后来用到脑洞后期的剧情里了,只用了一点。
还有一次化学实验,我正测绝缘油的表面张力,突然歘歘歘!开始设想假如液体的张力无穷大,那么意味着它分子间的引力无穷大,其会瞬间缩成‘表面积最小状态’,也就是一个球,甚至是黑洞……但是这个黑洞,对外的引力不是无穷大的,因为只取决于其质量。
于是乎,它是个‘安全黑洞’。
后来我写书时想用,但没用上,因为它在表面积最小化的过程中,它会变得不是液体了,那么‘液体表面张力无穷大’这个前提就破了,在特性体系中,这个黑洞又会瞬间蒸发。也就是一团辐射爆炸出去,然后这玩意儿,就自己把自己‘收容’了。
毕竟都辐射到太空去了,几乎不可能再变回液体。
总之,前三本书都没用上,因为写出来就成了水,想交代清楚,非得写很多字不可。
其实不一定要无穷大,超级大也可以。所以在科幻世界观的这本书,或许会用上吧。
总之,工作时见证身边几个同事出了事故,我寻思我别干了,还是回过头去写小说吧。
我这个人做不了太死板,循规蹈矩的事。
所以后来正值蓝白社快完结时,因为剧情都定死了,这让我基本只是左脑在工作,把想法变成字而已。
这导致我写起来贼不得劲儿,蓝白社后期更新总是半夜两点,也是这个原因。
每天因为‘走神’,以及回答沙雕书友的提问,就要花掉好几个小时。
因为书友一个问题提出来,我一看,诶有点意思,脑子开始歘歘歘了,接下来我非得跟他掰扯到宇宙边荒不可。
还有个书友,自己写了个克苏鲁小说,找我提意见,我看了几章,瞬间灵感爆发,跟他说:‘你是不是要这么这么写,你看你前面都这么铺垫了……这不就是在暗示克苏鲁的本质是……’
我跟他说了一堆,结果他一脸懵逼,说:不是啊,那句话不是铺垫,我就那么随便一写,卧槽你想法好屌。
我问他这想法你用吗?他说自己毕竟都写了这么多了,还是算了。
我说那我直接用到黄极后期了。
诸如此类的情况,让我蓝白社写到快完结时,都快抑郁了。
有太多东西是要黄极这本书用的,但是当时不自主地狂想。还有很多想法,甚至是炎帝时期可能用得上的。
更有甚者,可能哪本书都用不上……
后来我找到一个释放压力的方式,那就是写番外。
山海经在我脑海里,是座大山,当时把它搬出来了一些,写出去之后,整个人爽爆了。
连写了七八篇,十几万字,这才让我蓝白社踏踏实实完结了。
可惜了,山海经不能再写了,因为有个书友,提了一句:“下本书就写这个吧。”
哦豁,完了,我一看脑袋又歘歘歘了。
心里一融合发现,没毛病,确实可以,而且很契合。于是信息全知者的前期地球篇,就成这样了。
本来不是的,本来黄极前期就是各种看穿的都市爽文,比如发现宇宙有bug,明明是个科学世界,没有武功,怎么九阴真经有一个真实版本,处于隐藏状态?
于是黄极把网络上别人瞎编的九阴真经,换了一下段落顺序,又改了几个字,发现可以练了……
而原因,后来解开,在另一个宇宙,九阴真经真可以练。
这是信息全知者的版本之一,属于早期版本,我写山海经番外的时候,决定弃用了。
我想了几个版本给黑帝,黑帝敲定了你们现在看到的版本。
啧啧。不愧是黑帝审核的,一次和谐都没有。
但这样一来,我又不爽了。
因为再写山海经番外,就剧透了。
这么久没写番外,每次有点想法,就只能写个只言片语存在文档里,都快憋死了。
从上个月开始,我码字效率越来越慢,反而下本书的大纲快想完了。
下本书是古代背景,以至于我诗都写了十几首……
红颜血衣朱龙马,赤子丹心火凤枪。痴儿情深化炎帝,烈女志成大明皇。这是下本书的男女主……也是比较不涉及剧透的一首。
无语啊,我不光是想象我要写的书,不打算写的也有很多。
我为何调休这么多次,总是又打回原形?因为我每天躺在床上睡不着觉,就要去几个想象的世界里去逛。我连电竞小说都想了一本了……还有动物园世界,只有动物没有人,狮子多少只,猎豹多少只,苍蝇多少只,草鱼多少条……然后他们怎么捕猎,怎么繁衍,怎么迁徙,有些要灭绝了怎么救?
后来种群繁衍大了,生存空间变小,按理来说就该顺其自然,但是我有时候又心软,往上面扩地,加个几万平方公里的草地和森林……
诸如此类的世界,还有魔幻、玄幻、武侠、民国……各朝各代。
乃至上古从旧石器时代开始,跨越三百万年,到中石器时代,以及只有一万两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把林夕秋丢到仰韶文化前期,半坡文化那里,大约是少典国吧,成了个活了几百年的老怪物,然后当黄帝的老师……说实话,林夕秋不知道被我玩死过多少次。
还有宇宙各种文明,包括一个与人类截然不同的种族,星球也与地球截然不同,这样的种族他们的文化会如何,思维模式有何不同,我忍不住去想……
想着想着,码字时间就这么浪费了。
你们可能说,又用不上,你干嘛非要去想?唉,我忍不住……
与其空想,不如拿来写番外,但是写番外,又会有人说‘有这功夫写番外,不赶紧写正文?’
所以我难受。
其实接下来,我又要去南京面基,按理来说,我应该码存稿。
我现在八号的已经更新,九号的通宵码,然后九号晚上坐火车去南京。
现在正通宵码字,但我坐在电脑前,想先码一个番外,再去码九号的正文。
以上,我废话这么多,就是为了解释:我为何有功夫在这码番外,而不赶紧去写正文。
你们可以理解为,我脑子难受,想写点‘我爱咋写就咋写的东西’……
同时这个东西,还得有别人看,继而我就从读者中获得能量了。
要想马儿跑,就得要马吃草。
我写番外,就是在吃草,而且是免费的。
……
前言写完了,现在来说番外,山海经暂时不扯了,涉及剧透。
而科幻脑洞以后也要用,收容物嘛,倒是可以写,但很多已经被我安装到下一本书了。
思来想去,还是只有文化历史方面的可以写。
华夏的文化,要从根子上写,我发现还得从汉字说起。
可能有人要吐槽了:卧槽,你咋不从盘古开天开始说呢?
啧,我倒是想啊,但是盘古太年轻了。
等盘古这个故事出现时,华夏文明都过去三千多年了……
一个文明,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文字。
我们可以把所有东西都忘掉,都变革掉,但只要文字还在,文明就是存续的。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玛雅……以及中国。
为什么说各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延续下来了,前面不用加‘古’字,原因就在这里。
我们没有遗忘自己的文字体系,所以我们的文化是一直传承的。
有些人说,中国被异族灭过国,文明已经断了。我寻思这不扯犊子吗?
元朝以前,我们用汉字,元朝之后,我们还是用汉字。并没有变化。
宋朝亡了天下,但之后读书人还是在学儒,连个学说以及政治学派都没亡,文明反而亡了?
其实最差点亡的,反而是近现代。受西方冲击有点太大了……
但即便如此,汉字依旧坚挺,所以我们现在又开始慢慢往回找补,重新把一些文化发扬光大。
让老迈的文明焕发第二春。
为何可以这样?就是因为汉字活着。
什么外部原因内部原因,什么学术思潮上的转型,什么民族传统,家庭因素……统统不用扯。
一言以蔽之,汉字不亡,则华夏不亡。
这个东西,在给整个文明兜底!如中央戊土,承载万物。
她如同一道底线,下面就是万丈深渊,上面则是一个文明的所有文化。
上面的文化可以失传,可以消失,可以被污浊,没关系,文明还在。以后还能找回来,衍化、进化。
可一旦文字没了,哦豁,就如同植物失去根脉,楼房失去地基,上面的文化即便还在,也会在五代人之内,面目全非,甚至消失殆尽。
也许不用五代人,三代人就够了。
可以说,倘若一夜之间,我们都不用汉字了,转而用拼音文字或者楔形文字,或者外星文字……
那么,我们就可以正式宣布:汉家天数尽,华夏至此完。
哪怕我们所有人都活着……
可能有人要说,汉字也变过好多次啊,先秦时期的字跟现在完全不同,这不算亡了吗?
当然不算,从良渚文明的刻符,到甲骨文,再到金文、篆体、隶书……以至于今天的简体字。
汉字在演变,这个体系是没有亡的,只是进化了。
现在随便找几个大学生,给他们一堆甲骨文,让他们去钻研,也能认个七七八八。
一些简单的字,不需要专家跟你分析一堆,摆出来一看,小学生都认得:“哎呀这是个火字,这是人字,这是田字,这是月字……”
反观苏美尔楔形文字,因为没有传承人,想破译一下,废老鼻子劲了。
先从两河流域后来的巴比伦文明入手,说巴比伦文明继承了苏美尔文明,对苏美尔王表也有同样的记录。
于是想破解苏美尔王表,先破解巴比伦文字。
巴比伦文字是表音文字,后续的阿卡德帝国对其有所记录,而阿卡德帝国的语言,后来闪族人的文明都有继承。
然后通过逻辑,通过对比,从现存的文字语言,反推阿卡德帝国对巴比伦的描述,来翻译巴比伦文字,之后再反推对比苏美尔王表,来破译。
最后破译了苏美尔王表,这才知道:哦,这个词原来是太阳的意思……
一个个古文明都有文字,为何他们都亡了?为何偏偏汉语如此坚挺?就是因为它们大多数都是表音文字。
古埃及何等强盛?金字塔这么个奇观立在那,然而,埃及没有任何典籍记载它。他们的史书,都是阿拉伯人帮忙写的。
罗塞塔石碑,记载那么多古埃及文字,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认识,最后一个年轻人,一拍脑袋,一夜之间,把它破译了。
他说的对不对我不知道,但学术界都这么认,那我也这么认吧。
总之,他说古埃及圣书体,是象形混合拼音文字。
那难怪亡了,因为文字一旦拼音,就很容易失去内核,最后亡了。
古埃及文字,乃至各个古文明的文字,其实一开始都是象形的,但是为了推广,开始向拼音发展。因为拼音型文字有个好处,用极其有限的字,组合表达无限的意义。
但是也有坏处,那就是语言一旦变了,而文字没有跟上节奏一起变,那就完了,几代之后就不用了。
古埃及被入侵征服无数次,经历了语言同化,文化冲击,再加上杀戮与毁灭。
他们的文字系统太脆弱了,经历不起这种动荡,统治者变了,征服者是异族,而他们语言变了,文字还来不及跟着变,所以亡了。
文字一亡,各种文化也跟着亡了,反而是其他文明帮着记录了点神话下来。
这也是古埃及文字被认为造假的一大原因,他们文字没变过!挖出来的文物,时代跨越两千年,都是一样的文字。
如果没有造假,那么只能说,古埃及的文字与时俱进的速度太慢,没有自我更新系统。
反过来,汉字是象形会意切音型文字。
双核处理器,且不会因为语言的变化而瘫痪。
汉语发音早就变过了,别说跟古人,跟温州人说话都费劲……但这并不妨碍认字!
说白了,啥软件都可以兼容。
比如‘人’字,假设不叫它ren了,我叫它歪比巴卜,那又如何?只要我们定义‘歪比巴卜’就是人类的意思,然后写作‘人’,并以这个字的内涵去衍生其他含义。
那就照用不误,系统没变,依旧可以用它编写各种应用程序。
汉字最古形态,是象形的。用着用着,后来古人发现,光象形不够,字不够用,有的概念性的字不能象形。
于是我们加入了‘会意’,通过会意式的组合,发明了更多的字。
同样的时期,其他古文明,也是觉得不够用,但他们没有走向会意,而是走向了表音。
短期内,拼音文字极其适合普及,设定几个用来发音的字,然后人怎么说话,就怎么拼。看到句子后,把所有字拼读出来,也就成了话,继而明白意思,韩国文字就是这样,贼好创建,一代人搞定。
可就像我前面说的,子孙后代麻烦了,语言变了咋办?赶紧重新创建?但是外族征服,水深火热,我没这闲工夫咋办?
就算有这个闲工夫,也没这个意识,因为语言变化大多数都是循序渐进的,就如同方言的形成一般。
是几代人,累积变化的,老一代的人死了才反应过来。如同一艘船今天换几个零件,明天换几块板子,温水煮青蛙,换着换着,打跑了异族,宣布复古,想找回文字时,蓦然回首,发现不认识字了。
不认识咋办,日子还得过啊,正好前面征服者留下来了他们的文字,用的挺好,继续用吧。
至此,古埃及亡了。
各个古文明的路,基本就是这么走窄了。
华夏的路显然走宽了,虽然一时之间普及困难,但利在千秋。
象形、会意这是双核,我为何还说它切音,因为它在同时代的人之间,也可以单纯表音来传达意思。
比如我说‘青式嘿地,觉第添通’,你们照样知道什么意思啊。
我经常利用汉字为工具,通过研究古文字的内涵,继而解读山海经等一些上古的东西。
比如神,比如龙、帝之类的。
想知道古人怎么设想这个东西的,看他怎么造的字不就完了?
拼音文字就没法这么干,假设现在,把西方巨龙的所有描述全部删除,然后拿出巨龙,也就是‘拽根’这个单词,那不会有任何人知道,这个词什么意思……
把考古学家累死,他也破译不出来啥意思,最后联系上下文,猜测:哦,可能是个人名!你看,圣乔治杀了它,被封圣了,这应该是个异端的名字,也可能是异教徒信仰的邪神名讳……
研究古汉字,可以象形,可以会意,去追溯古人的想法。
研究现代网络新型词汇,除了可以切音,还可以内涵。
咳咳,基本盘说的差不多了,那我们可以具体说几个字了。
既然说汉字,那就先说‘汉’字。
这同时也是我的民族,我不知道你们谁赶巧了,正好也是这个民族。
后世称‘汉子’、‘好汉’,这其实是‘好一条汉家子’的简称。
当年六郡汉家子,横扫大漠威名扬。如今九州晋国女,不过釜中两脚羊。(也是下本书中的诗)
汉武帝精选关中六郡良家子,组建骑兵,北逐匈奴,这才给一个民族打下了挺立千秋的自信。
不过这也属于之后的事了,那么大汉建立前,这个字有什么意义呢?
汉,毫无疑问,这是个水系。指的是汉水、汉江河。
古人喜欢专门给各种河流单独造字,现在说什么河,什么江,那都是后来,最开始一个字就代表一条水系。
比如‘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
类似的字还有很多,比如淮、济、渭、泾、洛、灞、潇、湘、汶、汝、浍、泗、汴、漳、沽、漓、浔、淄、泸、沱、涪、淝……
大概还有几十个没说,比如沧,但你们熟悉的就这些了。
都有三点水,然后另外一半,有的是地名,有的是表达特色,有的是符合其形象,或是赋予其特殊寓意。
另外一半绝不是瞎写的,转门给河造字,定然有个含义。
比如说姬字,有说法说黄帝生于洍水,所以以此为姓,改了个女字旁,叫姬。
啥意思呢,其实右半边,现在看不出来了,但甲骨文里,是象形丰满的身材。另一边是象形生育过的妇女……其实含义就是胸部丰满的美艳少妇。
如果它是条河,那就是指这是条美丽、丰满、肥沃、滋润孕育两岸的母亲河。
唔,以此为姓……只能说,黄帝不忘本吧……
回归正题,汉这个字,繁体是漢。
虽然没什么名人以此为姓,但有个皇朝以其为国号,后来还成为民族的名字。
有人简单的就说,因为刘邦封在汉水,称汉王,所以后来国号都叫汉。
显然没这么简单,这个字必然本身有其美誉。否则不会用这个字当国号的。
萧何就说了:语曰天汉,其名甚美。
那么汉到底什么意思呢?会百度的肯定都知道了,看了我前两本书的,肯定也知道了。
就是银河的意思。
那么逻辑是什么呢?为什么它是银河的意思?这个学术上没有定论,缺乏考古证据,只能猜。
猜的话……其实在先秦时期,楚国人大量地把它写作‘滩’,通假漢这个字。
我怀疑,汉的最古含义,指的是沙与水泾渭分明,万千砂砾星罗密布仿佛被织成布匹的样子。
很多人以为滩字,是三点水加个难。但这样就毫无逻辑了……汉字不是这么造的。
我觉得,其实是‘汉’加个‘隹’。
隹是短尾鸟的统称,我们也知道滩的意思,是水岸沙滩的意思。
所以造滩字时,一个汉,一个隹,合起来就是鸟儿践踏万千砂砾星罗密布,如同水边布匹一般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沙滩。
这样一来,逻辑对上了。
包括漢本身也是这个会意方式,三点水,燕子在土上踩。组合成了漢。
而且,‘汉’如果是指万千砂砾清晰可见的话,也和现实中的汉江对上了。
现实的汉江就是以很多滩险而出名,并且如果遇上强降雨,上游冲刷大量泥沙进入汉江,会在汉江形成一半清澈、一半浑浊黄沙的情况,当然,比较罕见,但会有这种自然现象。
地上有汉江,天上有霄汉。
这就是汉的延伸含义了,古人抬头看到银河,给它取了个名字,因为它像一条河,所以用地上河流的名字直接命名。
其实就是指天上的银河,像是无数星辰砂砾密集排列,但又不是浑浊在一起的。
有点类似清澈的河水里面有无数鹅卵石与砂砾,静静躺在水里面的感觉,透过河水可以清澈看到砂石,鳞次栉比,一个一个的,大大小小,波光粼粼。
银河、天河这个称呼是很晚出现的,银河已知最早就叫云汉、霄汉。
古人给水系造了上百个字,偏偏选‘汉’来给银河命名,足见这个字的含义丰富与美丽,且内涵一定与银河的形象完美契合。
萧何说的没错,其名甚美。所以作为大汉的国号。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汉,是如星河一般璀璨的国家,而汉族,就是银河一族。
直到这个民族上了天,探索浩瀚宇宙,甚至都不住在地球时,这个名字也不过时!
我们就是银河之民!
但是!
唉,本来是个不错的结局,但如果只是说这个,那就是科普了。
我这个人,喜欢往上古追溯,有个问题,我不琢磨一下,我睡不着觉。
‘汉’并不是一个古老的文字,相反,它在汉字系统中,诞生比较晚。周朝时候才有,甲骨文里没有这个字。
而且汉水不在中原,乃在南方沧浪江的西边。所以上古时期,中原人也用汉水来称呼银河吗?恐怕不对吧?
那么,上古时期,银河叫什么?为何中原人没有把它流传下来?
这真的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是银河显眼,还是汉水显眼?为何周朝人,给银河取名为汉?乃是用一条河命名?
一般来讲,在逻辑上,这意味着先有这条河,然后才有银河。
周朝人给它命名,说明它没有名字。还用河名送给它,说明古人给汉江取名,都比给银河取名早!
这不奇了怪了?古人给无数条河专门造字,不给银河造个字?天上那么一大片银河,没有排面的?
这个问题,千古以来没人多想,奈何我好好的小说不码,喜欢想这个,确实是吃得太饱了。
对此,我有三个猜想。
第一,银河有名字,失传了,以至于周人要重新取一个。他们寻思着像天上的汉江,就叫天汉吧。
但这个猜想最离谱,搞笑呢,银河的名字怎么可能失传?
古人最重视天象!苍龙星象等各种星宿,自古就有,黄帝定过历法,颛顼定过历法,帝喾也修过历法,后来的历朝历代也都在修历法。
二里头遗址挖出个绿松石龙,跟苍龙星象一模一样。前不久出土的河洛古国一期工程,也有天文星象台,对应天上各种星宿。
北极星、火星、土星等各种星辰,自古就有名字,银河却没有名字?或者名字能失传?可能性太小了。
天上那么扎眼的一大片啊!失传什么也不会失传它!这种猜想,把银河的地位看得太低了。
所以,第二种。银河的名字没有失传,上古时期的确有个名字,叫什么不知道,因为传到周朝时,周人给它改名了。
把以前的名字废除,改叫汉。
勉强说得通,但是!这又把银河的地位看得太高,太诡异了。
周朝啥也没改,商朝传下来那么多名字,就改个银河?看银河不顺眼?银河是殷商人的图腾?
不是啊,殷商人压根不崇拜银河啊,或者说,迄今发现的甲骨文中,根本就没有对银河的任何记载!
这种记载,绝对不是周朝人抹掉,他们没那个本事,甲骨文大多数是早就埋起来,由现代人挖掘出来的。
所以殷商以及之前人眼里的银河呢?哪去了?
最早的记载就是西周,包括文物,这让我不得不想第三种可能。
第三,没有银河。
准确地说,是上古很长一段时间,直到西周之前,古人都看不到银河!
银河大家都知道,我小时候还能看到一部分,现在完全看不到了,夜晚我们抬头只能看到天狼星、北极星等少数星辰。
现在只能在无人的偏远地区,或者北极南极这样的地方,可以看到完整版的银河。
原因很简单,空气污染。环境越好的地方,光污染越低的地方,看到的银河越清晰。
根据空气污染程度,乃至光污染程度的不同,我们能看到的星星数量是不同的,看到的银河的清晰程度自然也是不同的。
大家通过上网查视频,可以看到银河浩瀚一片,那真是极为夺目。那是完整版,定义为百分之百。
西部高原,可以看到百分之八十左右的银河。
乡下旷野或山区,应该能看到百分之二三十左右。
至于城市,则完全看不到,天上是黑蒙蒙的,只有隐约的几颗星。
如此,以常理推断,古代应该能看到百分百清晰的银河才对,为何没有呢?
难道上古时期,有空气污染?还很严重?
我这不是无的放矢,倒也有些佐证。
西周《诗经》有云:“维天有汉,鉴亦有光。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
意思很简单:天穹一角有银河,如明镜一般发光。在天上的织女从开始出来,一直到它落下地平线需要七个时辰。虽然花了这么长的时间,但织女在天上运行,却没有织成一匹布。
河对岸的那个牵牛的给她拿着箱子,但是箱子里头是空的。因为织女没有织出布来。
很朴素的一首诗,而且西周时期就有牛郎织女的传说了。
毕竟织女牵牛二星太亮,自古就能看清。织女还做过一段时间的北极星。
我们都知道,银河传说就是天上的织女,用无数星辰给织出来的。
这个传说挺浪漫,但现在想来,细思恐极。
织,就是一个编织的过程,是散乱的丝线一点一点密集、丰富,最后形成整体的一条匹练!
周人为何要把银河,想象成慢慢织出来的感觉?为何要创造一个传说,说银河是织女星造的?
更细思恐极的是……西周诗经写的这首诗,说的不是她织出来了,而是她还没织出来!或者说没织完!
我是不是可以认为,夏商时期还看不到银河,天上的星星有,但不多,大约相当于我们改革开放前看到的星空,有各种明亮星辰组成的星宿,北极星、火星、土星、天狼星、苍龙七宿、猎户座三星之类的,这些还是看得到的。
但也仅此而已了,整体浩瀚如一条匹练的银河,上古人却看不到。所以给星宿取名,没给银河取名。
可地球大自然有自我净化功能,夏商时期环境慢慢恢复,西周时期变好了,世界又恢复了大自然原始未开发的模样,空气清新,星空耀眼!
周朝人,亲眼看到,天空越来越清晰的过程!
银河从稀疏到密集,从晦暗到明亮,从散落的星宿,到浩瀚如长河匹练,横贯天际!
他们见证了这个过程,每年抬头,都能看到比去年更清晰,更稠密的银河!
就好像一条条丝线,一个个星屑,在明亮的织女、牵牛二星中间,一点点地被织就出来!
如同天上勤劳的织女,每天运行十四个小时,夜夜不缀地梳理星带。
他们亲眼看到了!给它取了个名字:天汉!
天之霄汉如若地上之汉水,好似浑浊的河水突然变得清澈,‘沙’与‘水’变得泾渭分明!万千星辰砂砾如同渐渐沉淀下去,人们透过河水能看到它们各个鲜明浮现!
这种感觉,这种如汉水‘半江瑟瑟半江黄’般的见证,就活生生演绎在周朝人眼中。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斗转星移周而复始,从上古的晦蒙,到如镜子一般的小光,再到‘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犹如阳光一样浩瀚的大光明。
自此之后,对于重视天象的古人而言,银河成了再也绕不开,再也不可不提,必须为之歌颂,并寄予无限美好寓意的天象。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语曰天汉,其名甚美!
真的是美啊,这才是‘汉’这个字,最美的内涵。
而学了科学的我们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空气污染的环境在被大自然渐渐净化。
名为汉的我们的,如今经历工业污染,又看不到星空了,好似一场轮回。
那么问题来了,上古之时,为何会有那么严重的空气污染?什么东西污染的?
甚至极可能持续污染了很长时间,尧舜时才开始减少污染,夏商才开始恢复,西周时大自然才净化完毕。
那更早之前呢?炎黄、颛顼时期,什么玩意儿在持续污染地球大气?
唉,算了,这只是在讲汉字系列,不是讲山海经,姑且一说,姑且一看,就不联系在一起了,所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可能真的有外星人折腾过地球。
也可能地球拥有上古文明,他们也有工业时代,如我们现代一般狠狠地污染过地球,最后大倒退,重新来过。
甚至可能干脆就是远古核战争的后续影响,一场世界大战后,人类从石器时代重新开始玩,直到今天。
不要觉得不可能,还是有可能的。因为我们现代文明,如果被核战摧毁,只需要几万年,除了塑料与核反应堆,什么都不会剩下……
发明塑料可能是个巧合,钢铁城市,汽车轮船,统统撑不过一千年就会尘归尘,土归土。
现代建筑能撑过十万年的,只有石头……
唉,谁又知道呢?
虽然上古人看不到银河这一点,没有任何人提及,只是我自己瞎研究出来的。
但我觉得,很可能真是这样。
所以为什么呢?到底为什么银河会在西周时慢慢浮现,为什么上古会有空气污染呢?
我们的祖先到底经历了什么?亦或者他们做到了些什么?到底有多少不为人知的东西湮灭在时间中。
我真的好想知道。
我恨不得去考古,恨不得一辈子都在研究先祖们,但我终究该码字了……呜呜呜。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