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最后一位大少爷 > 第六卷第017章 管母明察秋毫

第六卷第017章 管母明察秋毫

作者:凡间之过客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时间一天天的继续,苦难在不断的煎熬。

    从春耕插秧之后,到五月底六月初的夏收,足足有两个多月,而这二个月的时间里,以前有冬天栽种的豆类和油菜,而如今因为旱情影响,去年底没有种成,只能生生的挺过去。

    这一天,郭郎中前来给管清心号脉,检查孕情,正值月初,光裕堂的小学堂经费预算、总结,谢先生来也来到了院子里。

    诊治过后,依旧是留客用茶,前厅里主宾落座,朱学休陪着谢先生和郭郎中闲聊,只是聊了一会儿,郭郎中就开始摇头晃脑。

    “太惨了,太惨了,如今外面根本没有粮食,要不是我们早就储了粮,这个春天不一定能度过去。”

    郭郎中摇着头,为朱学休和谢先生介绍自己的出诊情况。“吃糠啃麸,已经算是好的了,吃树皮的都有,要是家里还能有稀粥、番薯,或者是捡到了雷公屎,那简直就是过年,全村都眼红。”

    雷公屎就是地耳,别名地木耳、地皮菜、地软、地踏菜,或者叫雨菌子等。它是一种普通念珠的藻类,因为它喜欢在雷雨时间、潮湿的地面上生长,所以仙霞贯的百姓都称它为雷公屎,说它是打雷的时候才会生长。

    虽然雷公屎蛋白质含量比较高,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磷、锌、钙等氨基酸的含量也比较高,但是仙霞贯的人们很少去吃它,因为它粘粘的贴在地面上,而且深色比较深,很让民众不喜。

    百姓们平常的一般时候根本不愿意多看地耳一眼,只有极少数贫困的家庭才会采摘回来煮食。而如今灾情之下,老百姓没有的更好的选择,雷公屎已经成了一种‘奢华’的享受。

    “这些天我出诊,尽是些吃错东西的病人,吃了树皮、糠麸大解不出来的(人)大把,捅不出来,用油也不行,着实耗费了我的心思。”

    “就是你们这邻村,岭子坑下面,一家三口阀门都者塞了,大解出不来,好惨。”

    郭郎中胡子花白、胡须发白,面容憔悴、面色惨淡。“更有的肠子都塞了,那肚子就像浮肿的死尸一般!”

    郭郎中唉声叹气,描述着自己看到的景象。

    他身为医者看见这样的病情,眼前却无计可施,无法救治、无法预防,不可谓不让人心痛。一时之间,前厅里一片落寞,悄然无声。

    朱学休、谢先生、郭郎中皆是停止了说话,停止了动作,默然无声,他们都是仙霞贯的一份子,甚至可以说是仙霞贯的精英人物,但是此时此刻皆是束手无策。

    管清心安排了大量的人员走村串户,到镇外、到邻县,但是收回来的粮食少的可怜,有的时候人工的开支不算,连饭钱都的赚不回来,收到一滴米一粒粮。

    仙霞贯是连续两年的灾害,但周边的乡镇和雩县也经历了整整一年,大家都缺钱,粮价飞涨,而且还买不到粮食,赣县的粮价已经炒到了天价,而且还囤积居奇,有价无市。

    三个人皆是面色沉重,但是无计可施,光裕堂本身的粮食也只能解决温饱,手里虽然还有一些余粮,但是需要在什么时候救济,将他们拿出来,这需要文姚公拿主意,并经过族老们的同意。

    好钢需要用在刀刃上,这人们的共识,然而仙霞贯显然已经技手撑不住。

    谢先生一直居在小学堂,而光裕堂从不缺粮食,先生和孩子们也一直没有减粮,为此两位本地的先生经常把饭堂里的米饭吃一半,留一半带回去,给一家人享用。

    郭郎中与谢先生不同,他出门在外,到常出去诊断、治疗,对此深有体会,看到朱学休拧着一对眉,却是始终不作声、不回应他的话语,他不由得轻叹一口气,问道:“大少爷,贵堂还没有发济粮食的打算么,仙霞贯支撑不下去了!”

    “说不定明天就会死人!……不,它已经死人了,从去看春天开始到现在,一天比一天多,少说也死了百多个。”

    “大少爷,想想办法吧!”郭郎中道。

    郭郎中语重心长,眼看着朱学休,两眼盯着他。虽然文姚公对朱学休下了禁令,但时过境迁,早稻已经插下,希望就在田野上,郭郎中不希望仙霞贯的百姓倒在希望的路途中,而如今眼看着就要进入青黄不接的时刻,正是赈灾的最佳时间,郭郎中相信文姚公也能看到这一点。

    只是眼前的朱学休默不作声,先前还谈笑风生,如今说到灾情便三缄其口,始终不接话,这不由得让郭郎中的心思往下沉。

    “大少爷,没粮了吗?”

    郭郎中一颗心思沉到底,整个仙霞贯早就没有余粮,哪怕是刘方几个大家,仙霞贯的顶天柱钟家也没有存粮,族民们面色饥黄,多有饿死,其它的小族小姓更是不用多说。而钟家有粮,但只够自己糊口,并没有多余的粮食赈灾。

    光裕堂有粮这是全乡皆知,不用看米缸,不用看面容,只看光裕堂族民的走路姿势,就晓得光裕堂不缺粮,族人们骄傲的像一只孔雀。

    文姚公不是一位心肠狭隘之人,更不是一位缺少恩德的长者,郭郎中相信他会出粮,而朱学休更是被郭郎中看着长大,晓得他性子虽然有此跳脱,却是重情重义,在大事上从不含糊。

    如今光裕堂这样做,朱学休不吭声,到了青黄不接之际还不见动作,那么想来想去,郭解中想到了这一点,面色一下子就变得惨白,惨兮兮的看着坐椅上的朱学休,问着他心里的话。

    “是不是一滴粮食的都没有了,没有一粒谷米?前些天插秧的时候把粮食全部散出去了?”郭郎中紧张兮兮的看着朱学休。

    他晓得前些天乡民们吃的粮食是仙霞贯的大户们捐出来的,而且光裕堂捐的是大头,但是谁也不希望名垂雩北的光裕堂只有这么‘一点’粮食,如果仙霞贯再得不粮食,后果不堪设想,而光裕堂就是有能力弄到粮食的一家。

    郭郎中没有想过光裕堂不赈灾,只关心光裕堂还有没有粮食能拿出来。

    “没有。”朱学休摇头说话。

    既然郭郎中已经说到了这个份上,两家又是相熟,他没也必要去隐瞒,郭郎中听到这话面色剧变,谢先生也是惊的张大了嘴巴。

    “这……”郭郎中急了,坐立不安。

    难而还没有等到他把嘴里话说出来,朱学休又接着说道:“我没有把粮食一下子散出去,族里还有一些……”

    听到这样,郭郎中和谢先生才晓得自己是虚惊一场,赶紧的拿眼看着朱学休,看看能不能听到什么好消息,然而接下来的话让他们两位又是面色大变。

    “虽然有,但是已经不多了,根本不可能支持全乡的百姓生活,救济不了那边多人。”朱学休道。

    郭郎中和谢先生听见,不由得面面相觑,不过随即就想通了。

    “没有那么多不要紧,把米分开去,乡亲们总能计划着过日子,有个盼头总是好的,实在不行,喝饭汤也是能活人,说不定就撑到了收早稻。”郭郎中和谢先生看着朱学休,如此建议。

    只是朱学休依旧是摇头,嘴里说道:“仙霞贯四万人,跟前光裕堂的差不多一半,还有超出一半的人口需要接济,除去大户,那也应该还有接近一半。”

    “一半人就是两万,每天只吃一餐,只吃六两米,一天就是60担米。”

    以前一斤十六两,六两米也不过是如今的不到四两,也就是只有190克。

    朱学休计算道:“如今光裕堂只有800担米,包括杂粮,合计10万斤,但是根本不够赈灾,哪怕是不是一天吃一餐,换成两天吃一次,那也远远不够。”

    “两个月,足足两个月!”

    朱学休伸出两个手指,告诉郭郎中和谢先生,目光扫过他们,道:“……而且两个月还未必有的(水稻)收,至少还有两个半月,有两个半月的时间,新收的早稻米才能下锅……,至少需要一倍的粮食,光裕堂无能为力。”

    “啊……”

    郭郎中和谢先生无声的惊叫,张大了嘴巴。

    不说不知话,如今朱学休一提,他们这才发现赈灾需要的粮食几乎是天文数字,而莫说光裕堂,哪怕是专署班政(和谐)府,在仙霞贯和雩县周边也休想再进到一粒粮食。

    “这如何是好?”

    郭郎中大急,心里有些发慌。

    他家境富裕,自家不缺粮食,但是谁家里还能没有一个三亲六戚,豪门贫户,郭郎中不由得发急,这些亲戚都等着米下锅呢!

    看着郭郎中和谢先生脸色大变,面面相觑,朱学休只吐了三个字,面色惨白。

    “不知道!”

    前厅里一片安静,如死水一般没有任何动静,谢先生端着茶水,茶盏捧在手心,呆呆地坐着。

    过了许久,朱学休长叹了一口气,拧着眉说道:“如今仙霞贯有钱,光裕堂也不差多少,收粮的粮食还是有一些,但是根本收不到粮食。”

    “如今之计,只有在族里减少粮食,然后与各家联手,这样才有一线可能,最大可能的迟长粮食的用度,但是这些需要族长出面。”

    “文姚太公已经定了,种田(插秧)之后,他就会召开族老进行表决,然后与乡公所和诸家商量,尽量拿出一个方案出来。”朱学休如此说道,对着郭郎中和谢先生安慰。

    “或许就是一二天、二三天,最长就是三五就有结果出来,你们放心吧!”

    朱学休没说光裕堂会看着仙霞贯的乡民饿死而不顾,也没有说会商议出什么结果,但是这话一出,郭郎中和谢先生尽是点头,相信光裕堂放粮就在眼前,也就是这三五天的时间。

    “那就好,那就好!”

    “大好了!”郭郎中喜形于色,他终于得到了一个确切的消息。

    他连连点头,与谢先生一.asxs.头。

    他们身为外人,更不是光裕堂的当家主事者,无法对光裕堂的族务指手划脚,更无法要求光裕堂的族民将自己嘴里的粮食抠出来接济乡民,但是光裕堂能开始赈灾,这就是希望,不少人活命的希望。

    郭郎中满意地走了,谢先生也满意地走了,只余朱学休一个人,挠头搔首、抓破脑袋壳的想办法。

    无济于事!

    晚上吃饭的时候,朱学休还沉着一张脸,不言不语,惹得管清心不停的在暗地里伸手拧他腰带的软肉,希望他保持笑脸,他的岳母就坐在对面,要是沉着一张脸对方会不高兴。

    管母已经来到院子里三天了,朱学休按照管清心的吩咐,买齐了材料制作包子和油条,哄得她好不高兴,此时看到女儿偷偷摸摸的动作,登时不满。

    “清妹子,别动你丈夫!”

    “他是当家的男人,想着事哩!”

    管母说道:“他对我有心我知道,我这住了几天他没有不高兴,嫌弃我吃了你们家的米饭,他这是想着赈灾的事情呢。他比你姐夫强多了,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那家伙不声不响,好几次回来看到了我去了他家里,连话都不说一句。休哥儿多好,晓得我喜欢吃包子,特意安排厨房里给我做。”

    管母满脸笑脸,笑嘻嘻的说话,指着女儿道“你做事是细心,但是这种事情要是休哥儿不问,你肯定不晓得告诉他,这是他有我的心,好意我心领了。”

    “只要是做正事,对我女儿好,女婿丑着一张脸我怕什么?又有什么好担心的,能想着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才是好男人!”

    管母明察秋毫,嘴里赞着朱学休,朱学休大是感谢,不停的点头,还幽怨的责怪了妻子一眼;管清心也是奇了,两眼看着母亲,不晓得母亲何时变得如此通情达理、明察秋毫,对着自己家里人,母亲什么时候变得开始讲道理了?

    管清心的姐夫也未心就是不尊重母亲,他只是经常喜欢黑着一脸,成天像包青天一样,惹得管母很不高兴,经常数落,怎么到了朱学休这里就变成……

    管清心一会儿看着朱学休,一会儿看着母亲,满头雾水,难道长得俏、男儿面容俊秀不止是对年轻的妹子、姑娘能有好感的加成,到了母亲四五十岁的年纪也能获得意外的提成?

    管清心眼睁睁的看着母亲,朱学休也如此是,满头雾水。

    看到女婿和女儿望着自己,管母微微一笑,脸上泛上笑容,把手里的筷子在空中虚划了一下,朝女儿示意,示意她别这样看着自己。

    过后,管母才又伸出脑袋,接着对着朱学休问道:“休哥儿,你们是不是需要粮食,需要的数量很大?”

    奇了!

    果然是明察秋毫!

    难道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智慧随着年纪一起长,每一位年长者都能精明到这种地步?

    朱学休和管清心夫妻面面相觑,一副见了鬼神的样子!

    PS:这几天一直在忙,又出差在外,今天赶回来,给大家多码了一些,因此今天不用再欠着,以前的也全部进行更正,对不住各位书友了,接下来希望能正常多更新几天,谢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