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是怎样炼成的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10.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小时候不懂看电影是怎么回事,见到打打杀杀热热闹闹的就说好,要看。如果遇上镜头缓慢,演员个个灰头土脸,就会简单绝对地评价“不好看”年少时的我们是残酷而无知的,对一部电影的评断也自我而极端。
记得那时看黄土地,我吵着要离开电影院,父亲实在没办法了,就指着银幕上那个女儿给父亲送饭,然后父亲目送女儿走下山坡的镜头说:“你看这个画面,父亲从高高的地方看着他的女儿,拍电影的人是在告诉你这个女儿一直是在父亲的掌控之下的,她的命运就在她父亲的手里。下面,拍电影的人会告诉你更多事情,只是这要你自己去猜,猜不出来你就输了。”那时我才明白,看电影可以有另一种“看法”于是后来就习惯去猜电影画面背后的故事。
我就在父亲的提示之下猜着电影长大,但是后来发现猜太辛苦,曾经放弃过看电影(当然,飞涨的票价也是原因)。再后来,看了泰坦尼克号,哭了几回后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爱好回归问题,然后再一次投入影像带给我的无穷魅力中。你可以蔑视好莱坞大片的肤浅直白,但是我相信大多数人开始主动地接触电影还是缘于亡命天涯、超人等所谓进囗“大片”的影响。尽管如今我们会把品味放在第一位,从而放弃评论蜘蛛侠、007系列等电影,但是却不得不承认其受欢迎的程度是记忆碎片之类不能比拟。
自从泰坦尼克号让全球无数影迷沦陷之后,好莱坞就忘记了埃及艳后的创痛,重新开始相信大投资能换回大回报,所以现在的大片都是动则上亿的成本,我也曾经对这些电影的价值与风险有过种种疑问,而周黎明的好莱坞启示录却给出我们一份内容丰富的答案,他告诉我们一部好莱坞电影是如何经过层层“锤炼”最终诞生,然后揭起全球一轮又一轮观片热潮的,不管你爱不爱看,会不会看,至少你一定无法错过电影的片名。
一、关于“炼炉”
书中一开始就介绍了好莱坞电影行业的概况与结构,让你了解七大主流片厂的情况,那些我们熟之又熟的好莱坞电影片头代表了这部电影出自哪个“炼炉”华纳、环球、索尼等几个巨头公司的营运状况,收入来源,哪些电影使它们赚钱,哪些又让它们差点倒闭,好莱坞那几个豪华的“炼炉”的商业操作模式被一一描述详细。
其中最让我感同身受的是关于索尼公司的垂直发展案例,书中将索尼从电器、音乐、电影和保险等业务状况的分析很到位。关于“索尼传统上对于新技术和新产品采取独行侠的姿态”我认为极正确,这一点做家电行业的人就能体会出来,电器卖场最不能保证货源的品牍便是索尼,因为它从不向直销商妥协,靠产品实力说话,而且经常故意造成市场上货源紧缺的假像,一旦哪个产品赔钱就果断地切断产品线。但是由于它优良先进的品质,中国消费者仍然卖它的帐,所以一个电器卖场有没有索尼产品几乎成了分级卖场档次的重要标志。而且索尼几大业务层层相扣“从卖盒子到卖内容”将所有可以汲取利润的卖点都收归麋下,这样的巨大“炼炉”自然成了好莱坞电影行业中的重要代表。
而书中另一个经典案例就是创造指环王奇迹的小独立电影公司新线,它解答了我所有对这部童话史诗巨片为何不请大牌参演的疑问,也让我对指环王有了新的一层价值认识。另外,书中也同样提到了好莱坞大制作公司旗下也“罩着”几个小独立电影制片厂,它们的作用是得到奥斯卡奖,与大片纯粹的商业目的有差异,我认为这也是好莱坞电影人骨子里仍尊重和青睐艺术电影的证明。
在好莱坞,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也许会直接影响电影公司的营运成败,因此,竞争对手越少,风险自然也越低。好莱坞各电影公司“穷凶极恶”电影制作和宣传方式也终于使欧洲片淡出了商业舞台。于是,这几个“炼炉”以垄断地姿态在电影市场上继续创造它们的票房神话。
二、关于“炼材”
关于电影制作资金的来源以及好莱坞大片的创作过程是我最感兴趣的章节,由于电影受欢迎与否的不确定性,好莱坞选择投资项目也多半靠“直觉”于是,我看到书中提到星球大战、夺宝奇兵、小鬼当家这样的经典也曾经碰了无数的“钉子”最终创造了票房奇迹,而一些一开始就被电影公司“开绿灯”的电影却惨败而归。更有让我啼笑皆非的经典案例讲述外国投资人的“愚蠢”决定,比如德国人投资了著名烂片地球战场、惊天骇地等等,看来无论是好片还是烂片,它们的诞生背后都后不同的故事。可是我私下还是认为,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案例都无法给投资商对下一个投资项目作出正确的判断,因为在连女巫布莱尔也能创造高票房的时代,已经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了。
书中提到的独立制片的资金来源是多渠道的,卧虎藏龙、毕业生这样的影片筹备过程艰辛而漫长,微型制作电影的成功更是难上加难,一部独立经典的诞生背后有千万个失败个无个知晓的失败。尽管那样的介绍和分析有些冷酷甚至“惨淡”但是其中提到好莱坞大牌对圣丹斯电影节的趋之若骛让我相信所有电影人心中对电影最纯真的梦想。
关于电影好莱坞大片剧本创作的成形,恕我无知,的确是第一次听说有“剧本医生”这个词,我相信这是好莱坞电影业特有的产物。经典如教父这样的电影也是有经过它的斧凿。我现在还无法相信有人肯将他自己的作品让另一个人(哪怕是专家)进行大量删改,然后才被拍成电影。之前也曾看到过周黎明在其它的文章中提到过好莱坞电影剧本创作的“流水线式”比如这个人擅长写故事大纲就负责写故事,那个人对台词对白方面有研究就专门写台词,这样的“拼装剧本”出来的效果从查理的天使的弱智程度上就能了解了,但是我没想到书里会告诉我们这样的“创作”模式早就“职业化”了,它已经“专业”到“麦当劳”的水平了。
同样的,好莱坞电影明星的片酬也是关系到电影成本的一大因素,我看到了如蜘蛛侠、律正俏佳人、黑衣人等几部大片风光背后演员与电影公司之间的“片酬纷争”那种纯粹而游离于艺术追求之外的利益之争恐怕也是好莱坞的一大特色。而令我敬佩万分的是周黎明在书中尖锐而直接的一句话“一分钱一分货这种说法对于电影主创人员未必适用。张艺谋在拍摄红高粱时的报酬想必没有他从幸福时光得到的多(因为他拍前作时仍未有很大的知名度),但又有多少人敢说前一部作品不如后一部?”这样的评论一针见血,对个人得失的追求也许更多地只会让电影人失去原有的艺术方向。
但愿这些高级而复杂的“炼材”能让好莱坞创造出更多的精品来。
三、关于“出炉”
一部电影的宣传卖点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对自己没有还没有看过的新片一般都会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可看性,比如题材、演员、故事情节甚至绯闻。好莱坞启示录却给我们更多的探讨元素,其中重点提到了预告片。现在看电影介绍不像以前,仅仅从海报来判断这部电影的精彩程度。我现在很乐于看中央八台的“世界影视博览”因为里面有最新大片的预告片播出,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是否想要看这样一部电影。书中告诉我们预告片的剪辑内容直接影响这部电影的票房收入,案例有我们极熟悉的哈里森。福特的首部反派电影谎言背后,以及内容繁复的珍珠港。这短短两分半钟的艺术决定着是勾起还是平息你的观赏欲,书中会告诉你好莱坞在这方面所下的功夫也许并不比拍摄一部电影少多少。
同时,书中提到的电影媒体宣传、上映时间及发行市场的选择,还有奥斯卡给电影带来的“后劲”都成了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那面面俱到的分析使我不得不服气那些个人喜欢的独立电影的不卖座,浮躁而急功近利的市场走向使消费者越来越需要这样夸张鲜明却又成熟的电影“产品”这本书无形中也早已分析了注重个人创作的国外导演对好莱坞不适应的原因。
最后一章“人际关系与权力政治”更是把好莱坞电影的分级制度、祼镜、明星的xìng交易及性取向、阶级政治取向等问题分析透彻。书中告诉我们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好莱坞电影的走向,它们也许会成为某些片子的“卖点”这些描述让我开始去了解为什么美国电影里的裸体不能像欧州片里那样自然流畅,为什么华氏911这样的纪录片会大红,演员要成为明星是否都要向提携他的人“献身”一个好莱坞演员的性取向会给他们的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等等问题,好莱坞电影就是这样与主流社会相互影响,相互繁荣。
透过书中这样繁杂而系统的叙述,我看到一部部包装精美、内在夸张华丽的好莱坞大片是怎样经过一道道“工艺流程”从“产品线”上走下来,放在我们面前的。好莱坞启示录带给我的启示也许就是如父亲教我的一样: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好莱坞电影的创作过程,那些大片就是这样“炼”成的。
小时候不懂看电影是怎么回事,见到打打杀杀热热闹闹的就说好,要看。如果遇上镜头缓慢,演员个个灰头土脸,就会简单绝对地评价“不好看”年少时的我们是残酷而无知的,对一部电影的评断也自我而极端。
记得那时看黄土地,我吵着要离开电影院,父亲实在没办法了,就指着银幕上那个女儿给父亲送饭,然后父亲目送女儿走下山坡的镜头说:“你看这个画面,父亲从高高的地方看着他的女儿,拍电影的人是在告诉你这个女儿一直是在父亲的掌控之下的,她的命运就在她父亲的手里。下面,拍电影的人会告诉你更多事情,只是这要你自己去猜,猜不出来你就输了。”那时我才明白,看电影可以有另一种“看法”于是后来就习惯去猜电影画面背后的故事。
我就在父亲的提示之下猜着电影长大,但是后来发现猜太辛苦,曾经放弃过看电影(当然,飞涨的票价也是原因)。再后来,看了泰坦尼克号,哭了几回后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爱好回归问题,然后再一次投入影像带给我的无穷魅力中。你可以蔑视好莱坞大片的肤浅直白,但是我相信大多数人开始主动地接触电影还是缘于亡命天涯、超人等所谓进囗“大片”的影响。尽管如今我们会把品味放在第一位,从而放弃评论蜘蛛侠、007系列等电影,但是却不得不承认其受欢迎的程度是记忆碎片之类不能比拟。
自从泰坦尼克号让全球无数影迷沦陷之后,好莱坞就忘记了埃及艳后的创痛,重新开始相信大投资能换回大回报,所以现在的大片都是动则上亿的成本,我也曾经对这些电影的价值与风险有过种种疑问,而周黎明的好莱坞启示录却给出我们一份内容丰富的答案,他告诉我们一部好莱坞电影是如何经过层层“锤炼”最终诞生,然后揭起全球一轮又一轮观片热潮的,不管你爱不爱看,会不会看,至少你一定无法错过电影的片名。
一、关于“炼炉”
书中一开始就介绍了好莱坞电影行业的概况与结构,让你了解七大主流片厂的情况,那些我们熟之又熟的好莱坞电影片头代表了这部电影出自哪个“炼炉”华纳、环球、索尼等几个巨头公司的营运状况,收入来源,哪些电影使它们赚钱,哪些又让它们差点倒闭,好莱坞那几个豪华的“炼炉”的商业操作模式被一一描述详细。
其中最让我感同身受的是关于索尼公司的垂直发展案例,书中将索尼从电器、音乐、电影和保险等业务状况的分析很到位。关于“索尼传统上对于新技术和新产品采取独行侠的姿态”我认为极正确,这一点做家电行业的人就能体会出来,电器卖场最不能保证货源的品牍便是索尼,因为它从不向直销商妥协,靠产品实力说话,而且经常故意造成市场上货源紧缺的假像,一旦哪个产品赔钱就果断地切断产品线。但是由于它优良先进的品质,中国消费者仍然卖它的帐,所以一个电器卖场有没有索尼产品几乎成了分级卖场档次的重要标志。而且索尼几大业务层层相扣“从卖盒子到卖内容”将所有可以汲取利润的卖点都收归麋下,这样的巨大“炼炉”自然成了好莱坞电影行业中的重要代表。
而书中另一个经典案例就是创造指环王奇迹的小独立电影公司新线,它解答了我所有对这部童话史诗巨片为何不请大牌参演的疑问,也让我对指环王有了新的一层价值认识。另外,书中也同样提到了好莱坞大制作公司旗下也“罩着”几个小独立电影制片厂,它们的作用是得到奥斯卡奖,与大片纯粹的商业目的有差异,我认为这也是好莱坞电影人骨子里仍尊重和青睐艺术电影的证明。
在好莱坞,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也许会直接影响电影公司的营运成败,因此,竞争对手越少,风险自然也越低。好莱坞各电影公司“穷凶极恶”电影制作和宣传方式也终于使欧洲片淡出了商业舞台。于是,这几个“炼炉”以垄断地姿态在电影市场上继续创造它们的票房神话。
二、关于“炼材”
关于电影制作资金的来源以及好莱坞大片的创作过程是我最感兴趣的章节,由于电影受欢迎与否的不确定性,好莱坞选择投资项目也多半靠“直觉”于是,我看到书中提到星球大战、夺宝奇兵、小鬼当家这样的经典也曾经碰了无数的“钉子”最终创造了票房奇迹,而一些一开始就被电影公司“开绿灯”的电影却惨败而归。更有让我啼笑皆非的经典案例讲述外国投资人的“愚蠢”决定,比如德国人投资了著名烂片地球战场、惊天骇地等等,看来无论是好片还是烂片,它们的诞生背后都后不同的故事。可是我私下还是认为,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案例都无法给投资商对下一个投资项目作出正确的判断,因为在连女巫布莱尔也能创造高票房的时代,已经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了。
书中提到的独立制片的资金来源是多渠道的,卧虎藏龙、毕业生这样的影片筹备过程艰辛而漫长,微型制作电影的成功更是难上加难,一部独立经典的诞生背后有千万个失败个无个知晓的失败。尽管那样的介绍和分析有些冷酷甚至“惨淡”但是其中提到好莱坞大牌对圣丹斯电影节的趋之若骛让我相信所有电影人心中对电影最纯真的梦想。
关于电影好莱坞大片剧本创作的成形,恕我无知,的确是第一次听说有“剧本医生”这个词,我相信这是好莱坞电影业特有的产物。经典如教父这样的电影也是有经过它的斧凿。我现在还无法相信有人肯将他自己的作品让另一个人(哪怕是专家)进行大量删改,然后才被拍成电影。之前也曾看到过周黎明在其它的文章中提到过好莱坞电影剧本创作的“流水线式”比如这个人擅长写故事大纲就负责写故事,那个人对台词对白方面有研究就专门写台词,这样的“拼装剧本”出来的效果从查理的天使的弱智程度上就能了解了,但是我没想到书里会告诉我们这样的“创作”模式早就“职业化”了,它已经“专业”到“麦当劳”的水平了。
同样的,好莱坞电影明星的片酬也是关系到电影成本的一大因素,我看到了如蜘蛛侠、律正俏佳人、黑衣人等几部大片风光背后演员与电影公司之间的“片酬纷争”那种纯粹而游离于艺术追求之外的利益之争恐怕也是好莱坞的一大特色。而令我敬佩万分的是周黎明在书中尖锐而直接的一句话“一分钱一分货这种说法对于电影主创人员未必适用。张艺谋在拍摄红高粱时的报酬想必没有他从幸福时光得到的多(因为他拍前作时仍未有很大的知名度),但又有多少人敢说前一部作品不如后一部?”这样的评论一针见血,对个人得失的追求也许更多地只会让电影人失去原有的艺术方向。
但愿这些高级而复杂的“炼材”能让好莱坞创造出更多的精品来。
三、关于“出炉”
一部电影的宣传卖点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对自己没有还没有看过的新片一般都会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可看性,比如题材、演员、故事情节甚至绯闻。好莱坞启示录却给我们更多的探讨元素,其中重点提到了预告片。现在看电影介绍不像以前,仅仅从海报来判断这部电影的精彩程度。我现在很乐于看中央八台的“世界影视博览”因为里面有最新大片的预告片播出,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是否想要看这样一部电影。书中告诉我们预告片的剪辑内容直接影响这部电影的票房收入,案例有我们极熟悉的哈里森。福特的首部反派电影谎言背后,以及内容繁复的珍珠港。这短短两分半钟的艺术决定着是勾起还是平息你的观赏欲,书中会告诉你好莱坞在这方面所下的功夫也许并不比拍摄一部电影少多少。
同时,书中提到的电影媒体宣传、上映时间及发行市场的选择,还有奥斯卡给电影带来的“后劲”都成了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那面面俱到的分析使我不得不服气那些个人喜欢的独立电影的不卖座,浮躁而急功近利的市场走向使消费者越来越需要这样夸张鲜明却又成熟的电影“产品”这本书无形中也早已分析了注重个人创作的国外导演对好莱坞不适应的原因。
最后一章“人际关系与权力政治”更是把好莱坞电影的分级制度、祼镜、明星的xìng交易及性取向、阶级政治取向等问题分析透彻。书中告诉我们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好莱坞电影的走向,它们也许会成为某些片子的“卖点”这些描述让我开始去了解为什么美国电影里的裸体不能像欧州片里那样自然流畅,为什么华氏911这样的纪录片会大红,演员要成为明星是否都要向提携他的人“献身”一个好莱坞演员的性取向会给他们的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等等问题,好莱坞电影就是这样与主流社会相互影响,相互繁荣。
透过书中这样繁杂而系统的叙述,我看到一部部包装精美、内在夸张华丽的好莱坞大片是怎样经过一道道“工艺流程”从“产品线”上走下来,放在我们面前的。好莱坞启示录带给我的启示也许就是如父亲教我的一样: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好莱坞电影的创作过程,那些大片就是这样“炼”成的。